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2019/5/29
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 1.制度因素 •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 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 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 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 2.政策因素 •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 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 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 4.思想观念因素
•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 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 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 【典例2】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 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 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 【答案】 D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释疑难
• 【答案】 C
• 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1)文明史观 • 【理论阐释】 • 1.基本内涵 • (1)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 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 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3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3

单元过关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材料“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根据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可知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田庄经济是土地兼并发展严重的结果,排除A项;大地产不会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述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排除。

]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A[根据表格可知,大部分牛耕图出现在北方,由此可知,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故选A项;表格中只有牛耕图,体现的是农业耕作工具,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唐代出现曲辕犁,而题干时间为东汉,排除C项;牛耕图主要在北方地区出现,可见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

]3.(2020·潍坊高三期末)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X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C[由材料“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可知,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从而说明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项;“河东、镇冀、魏博、X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说明北方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但未涉及北方战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 B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6课标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3.(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答案 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

4.(2015课标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制度因素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
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中外关联]。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误区警示] 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给农民, 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并不否定或 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社会现实。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 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要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汉兴, 海内为一, 开关梁, 弛山泽之禁……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 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 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史料二
( 宋朝 ) 商业革命 …… 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
厉行海禁, 禁止官民私 自下海;不 许片板下海
另一方 面,使中 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 潮流
[误区警示]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 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 国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 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或市长,对 分开;按时开市、 九处; 唐长 市场交易进 闭市,闭市后不 安城设东坊的界限 打破, 市分散在城 中; 经营时间限制 被打破,早市、夜 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 活动不再 受官府的 直接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 大的市镇, 其中 以汉口、佛山、 景德镇及朱仙 镇最著名
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 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开”“弛”意 在放松、允许之意,这一政策对汉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史料二论述了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主要因素, 归纳要点时,注意运用标点符号进行分层归纳概括。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三
③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四 《尚书· 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 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 ④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 黄壤,厥田惟上上。”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 考 三 大 能 力 培 养 学 科 两 大 素 养 讲 练
高 考 主 题 知 识 串 讲
课 时 限 时 训 练
高三一轮总复习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以农 (1)古代中国商业 (1)古代中国纺织 (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 立国,农耕文明 与农业、手工业的 业、陶瓷业和冶铸 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 长期居于世界先 发展紧密相连,相 业生产长期领先 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 进水平,精耕细 辅相成。城市、 世界,产品享誉海 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 作是我国传统农 “市”和商人等 内外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单 主要表 业经济的一个基 商业元素不断发 (2)在自然经济时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元 现 本特征 展 代,官营、家庭和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 概览 (2)小农经济是我 (2)古代商业长期 民营手工业三种 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国古代农业生产 受到“重农抑 经营形态并存,官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 的基本模式,是 商”政策的压制, 营手工业占有特 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促进 中国古代文明的 始终作为农耕经 殊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 济的补充而存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 主旨 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方面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3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项目 经济 重心 经济 政策 经济 结构
特 点 经历了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 局不断变化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与“闭关锁 国” 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明朝中后 期,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4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5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 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 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 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 运行,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 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 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 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封建时期)经济的基本特点
项目 农业生 产模式 土地 制度 手工业 商业 特 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 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实行精耕细 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 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 式并存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10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3明代《织工对》中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 于财者,率居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 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 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C (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而题干时间为“明代”, 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 手工业者从雇主那里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 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特点,这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4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4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②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
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
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
目录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高级秘书官。 ②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的社会意识。( √ )
目录
挖教材 1.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摘自必修教材P73)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提示 皇权专制的存在。
目录
2.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 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并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 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
目录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 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 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特征,
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
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 察制度。
目录
3.阅读必修教材P7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指出明政府在海防方面需面对的新 问题有哪些。 提示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目录
4.明朝统治者由支持“下西洋”政策转向采取“海禁”政策。(摘自必修教材P73) 如何认识这种政策转向? 提示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成本,难以长期持 续;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斗争使之面临倭寇及欧洲殖民者的侵扰只能消极 应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6单元单元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6单元单元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南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C项正确。

答案:C2.(2018·安徽淮南二模)《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解析:“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了农业与自然的和谐,A项正确。

答案:A3.(2018·云南一模)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该地区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A项错误;该地区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知,当地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与史实不符,因为农民以粮食植物种植为主,D项错误。

答案:C4.(2018·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3)科举制束缚新观念的萌发
(1)由新航路开辟直接推动; (2)中世纪西欧王权对商品经济制 约力较弱; (3)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
2.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1)共同点:①发生时间——西欧产生在14—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②出现 区域——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③产生结果——都宣告 了封建社会开始衰落解体。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 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 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时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 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 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2)不同点
中国
欧洲
发展 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 程度 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
社会 环境
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
结局 受到封建专制主义扼
影响
杀,拉大了与欧洲的差 距
产生途径更广泛,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 工工场,商业资本的直接作用,农村资本 主义农场的出现
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 建主义束缚,发展兴起
单元总结•能力提升
线索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 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 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手工业生产。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 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 品远销海外。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2017·郴州模拟)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

答案:D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商业的发展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易误辨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1)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课标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

(课标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

2.“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与 农业 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 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3)产生:战国时期, 商鞅 在秦国首倡。
(4)发展 ①西汉:汉武帝推行 货币官铸 、盐铁酒专卖、向工 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 势力。 ②明清:固守 重农抑商 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 民营商业加征商税,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知识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公有制——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 所有。 (2)“井田制”——夏、商、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受封 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私有制——延续了二千多年。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 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 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均田制 ,限制土地买 卖。 ④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但未能真 正阻止土地兼并。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二府三司制,加强 政治 中央集权;科举制
日益完善
商品经济发展;海 经济 外贸易较发达;重
农抑商政策松动
理学产生,宋词、 文化 风俗画兴起,印刷

链接点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壮大,宋词在民间 兴起,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 画成为画坛亮点;政治上的 重文轻武使士这一阶层尤为 活跃,儒学有了突破性发 展——理学产生
2.误认为“闭关锁国”就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 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清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就是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 3.误认为唐宋都城的最大不同是“夜市”的出现 北宋都城东京和唐朝都城长安最大的不同,不是“夜 市”的出现。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墙、坊墙均 被拆毁,坊市界限已不复存在,所以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坊 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教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教案新人教版〗之小船创作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3.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020届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提升

2020届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提升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方面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国内外交流条件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项目中国西方
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
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
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德州高三模拟)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B[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知,其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B[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2017·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调研)《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A[在惠帝、吕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实行盐铁官营,大商贾可以担任国家高级官吏,说明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4.(2017·青岛高三模拟)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

”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

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B[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唐政府对这些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的打击和严惩,有利于塑造和维持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 项错误;古代封建王朝还不可能有对价值规律等现代经济理论的遵循,而且打击不法经济行为也并不属于对价值规律的遵循,故D项错误。

]5.(2017·莱芜高三质检)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

“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商业经营不受限制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材料说的是南宋临安夜市的繁荣,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宋临安的商业经营不受限制,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开始打破是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

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C[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帮的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商帮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保护自己”不符,故A项错误;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与材料的内容“商帮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保护自己”不符,故B项错误;“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与材料的内容“商帮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保护自己”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内江高三模拟)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

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D.近代城市兴起A[材料“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体现出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松弛”与史实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古代商业市镇发展,并不是近代城市兴起,故D项错误。

]8.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这一现象说明(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B[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符合史实,而材料说的是明朝白银大量使用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项正确;税制改革有助于推动白银普遍化,但政府的政策如“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也推动了白银普遍化,故C项错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而是强化了,故D项错误。

]9.(2017·济宁高三模拟)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D.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A[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小农经济下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是法律的弱化,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国家对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国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于财产继承问题的态度,不是强调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

]10.(2017·长沙一中高三模拟)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D[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尽管西汉时桑弘羊便提出农商并重思想,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这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

]11.(2017·大庆高三模拟)乾隆帝认为:“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

于是下旨:“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

这一措施( )A.使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C.彻底解决了粮价上涨问题D.强化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B[材料“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可知,免去商贩关税,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可知,免去商贩关税,有利于解决粮价上涨问题,但“彻底解决了”夸大了其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表明政府放松了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12.(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倭寇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B[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倭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故A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这种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倭寇的问题,故C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25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

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