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性功利化教育的终结
论英国中世纪晚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问题_孙静怡
2014年9月第5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4No.5收稿日期:2013-09-28作者简介:孙静怡,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现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交流。
①C H Haskins ,The Rise of Universities ,New York :Henry Holt ,1923.②C H Haskins ,The Renaissance of the Twelfth Century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8.③Alan B Cobban ,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London :Methuen ,1975.④[英]海斯汀·拉斯达尔著,邓磊译:《中世纪的欧洲大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⑤H C Maxwell Lyte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Year 1530,London :Macmillan ,1886.⑥T.H.Aston (ed.),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英国文明史论坛·论英国中世纪晚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问题孙静怡(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中世纪晚期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型时期,文化教育机构的性质转变起着独特的作用。
作为文化教育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担负着培养一国栋梁的神圣职能。
13世纪始,大学在欧洲真正建立,成为宗教体制下的规训机构。
不列颠岛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相继建立。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在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功利目的,忽视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我对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化的现象1. 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我国,升学率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追求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 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教育产业化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招生数量,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功利化的趋势。
二、教育功利化的危害1. 学生身心发展受损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过早地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才素质下降教育功利化使得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素质下降。
3. 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社会风气恶化教育功利化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请家教等,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三、应对教育功利化的措施1. 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维多里诺2. 《巴尔福法案》3. 五项竞技4. 产婆术5. 恩物6. 赠地学院7. 骑士教育8. 毛雷尔法案9. 兰学10. 文雅教育11. 公学12. 《民主主义与教育》13、苏格拉底14“从做中学”15导生制16《理想国》17庆应义塾18“七艺”二、填空题1. 中世纪教育中的“前三艺”是文法、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世界目前公认最早的学校是__________年___________(国)的宫廷学校。
3. 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他创办的教育机构叫____________。
4. 中世纪教育的两大系统是和。
5. 阿拉伯帝国的初等学校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是。
7. 文明古国的主要学校类型有宫廷学校、____________、文士学校和__________。
8. 中世纪教育中的“后四艺”包括算术、几何、________ 、_____________。
9. 罗马教育家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
10. 拜占廷帝国教育除重视“七艺”外,学生还需学习罗马的_________和________。
11. 法国社会学家______________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2. 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著名教育著作是___________,其主人公是 _________。
13. 法国费里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免费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
14. 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主教学校、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15. 斯巴达单纯注重_____________教育,以___________为培养目标。
16. 雅典教育注重体育训练,其项目有跑步、跳跃、_________、_________和角力。
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二、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____,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3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第一套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填空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 _______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正确答案:色诺芬2.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__________ 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
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________ 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正确答案:28、三四3.“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___ 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朱利安4.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o正确答案:【比较教育研究】5.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表达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__________ 、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正确答案:学历标准6.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__________ 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正确答案:世俗7.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是___________ ;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
正确答案:寺庙学校8.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 ___________ 〞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正确答案:儿童中心论9.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_______________ o正确答案:校内教师的评价10.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________ 】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
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在9月17日举行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
杨玉良院士再次告诉世人:教育≠成功学。
当前,教育功利化行为让社会和教育趋名逐利,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一厢情愿的打造名校、名师,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取代了原本活生生的教育,“现在中小学生是历史上学习负担最重的一代入,学校造假也处在历史最严重时期,今天的教育是功利化达到极致的时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语)。
教育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生产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这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局限性的,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仍然没能摆脱这种桎梏。
家长期望子女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一个好工作、一份优厚的工资待遇、一个受人羡慕的身份。
于是,学校和家长围绕这个目标出发,灌输式教育,机械性重复,商业化投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首先,“外因”指的是社会大环境。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追求利益,舍本求末,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无不包裹和影响着教育这块净土,使得部分人为了走上“一夜成功”之路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置教育的长远利益于不顾。
同时,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对学校的期望值较高,迫使学校不得不选择一些所谓的“捷径”。
“内因”主要是教育内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用数据代替评价,用升学率代替成绩,用分数衡量一切。
这些直接导致学校和教师加班加点,唯分是举,做出许许多多与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事情。
其危害是深远的,既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和人生幸福是莫大的伤害。
由于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中小学很多教育行为功利色彩十分明显。
学校的管理服从于升学率和各种荣誉称号及检查考核,教师的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的学习“奴化”于老师和分数;学校各种素质活动取消了,或是被动应付,或是“蜻蜓蜓点水”,孩子们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各种课外活动,家长横加干涉孩子的课外阅读,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和特长班。
世俗化是否会对人们的教育水平和知识产生影响?
世俗化是否会对人们的教育水平和知识产生影响?一、世俗化对教育水平的影响1. 世俗化使人们对于传统宗教教育的关注度降低。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世俗的实用性,对传统宗教教育的需求减少。
这种转变对教育水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宗教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够培养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观念,缺乏宗教教育的人们可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2. 世俗化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
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学科的深度。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倾向使得人们在知识领域的广度上有所增加,但可能在深度上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思考。
二、世俗化对知识产生的影响1. 世俗化使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变得肤浅。
宗教所传递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意义。
然而,随着世俗化的兴起,人们对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的关注度减少,强调物质层面的追求。
这种肤浅的思考方式可能会导致知识的片面性和浅薄性。
2. 世俗化使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下降。
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和价值观的表达。
然而,世俗化后的社会注重物质和娱乐,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逐渐下降。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文化产品的质量下降,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审美上的独立见解有所欠缺。
三、如何应对世俗化对教育水平和知识产生的影响1. 加强传统宗教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传统宗教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能够培养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考能力。
通过加强对宗教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抵抗世俗化对教育水平和知识产生的消极影响。
2. 培养综合素质与人文关怀。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文关怀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可以使人们具备更好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更好地应对世俗化带来的挑战。
3. 增加对文学艺术的培养和欣赏。
文学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在当今社会,功利化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功利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成功的人才。
我认为通过功利化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美,而且这种教育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学生都会被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模式,而忽视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潜力,只有充分发挥这些个性特征,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功利化的教育往往会追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导致学生失去了个性化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功利化的教育片面追求知识的应用价值,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追求知识的功利价值,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美妙和深刻,就会导致人们对于知识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低下。
这样,人们只会追求表面的功效和效果,而忽略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考和思想的力量。
功利化的教育过于重视竞争和结果,而忽视了人的内心和情感。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人们往往被训练成只关注结果的功利型人才。
他们为了追求成功和卓越,不断地竞争和努力。
这种教育模式下,人们缺乏内心的和谐和平衡,不懂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而且,功利化的教育也往往会培养出一些功利主义的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功利化的教育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只有追求成功和成绩优异的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优待。
而那些在学习和竞争中表现不佳的人,往往会被社会边缘化。
这样不仅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和分裂,也会使人们对于自己的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和不满。
功利化的教育并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美。
美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包括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真正美感的人。
这需要重视个性化发展、注重知识内涵和意义、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内涵和价值的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功利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体系开始注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让时效性更高、经济价值更大的技能成为教育重点。
然而,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不仅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培养不出美。
首先,功利化的教育容易产生“奶头乐”效应。
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教育只是为了达到其目的而存在,而非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出的学生狭隘、功利,甚至会损害道德和情感层面上的发展。
这一点在以教育自身为导向、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能得到有效缓解。
其次,功利化的教育可能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单一化,缺乏创造和想象能力。
教育体系会强调教授实用的知识技能,而忽略课程的宽度和深度,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够充分。
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失去竞争力。
再次,功利化的教育会令学生的自我实现程度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表面目标才能驱动他们继续学习,而深层次的内在动机则相对缺乏。
这种情况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
而真正启发学生兴趣的课程,无论是艺术或者诗歌,也会被忽略。
最后,功利化的教育会限制学生的多样性特长的发扬。
对于那些实际上缺乏实用性但极富才华的特长,如音乐或艺术,将被严重削弱在培养系统中的地位。
这样,孩子们就会在走向专业化方面的选择上失去行动的激情和动力。
综上所述,教育的成功不应只是经济贡献的体现,而是指一起负责发展完全个体的方案。
而培养不出美的成果则表现在这一有待改进的教育模式之中。
我们应该更注重全面发展,学以致用,深层次的思考和想象,而不是仅仅关注效用和短时间的目标。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功利化的教育注重功利性和竞争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训练,而非人的灵魂和心灵的成长。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但实际上,却无法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美和人格魅力。
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在需求。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被迫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来学习和发展,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很多学生因为不能融入这样的体制而感到挫败和无助,导致他们的自信心和个性特点受到了伤害。
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人的灵魂和心灵的成长。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习被视为一种竞争和比较的工具,而非一种对内心的启发和成长。
很多学生因为长期受到功利化的教育影响,而失去了对知识和学习的真正热情和热爱。
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激发学生对生活和未来的探索和向往,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而且,功利化的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表面成绩和能力,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情商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被迫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自己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导致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情商为目标,让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功利化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美和人格魅力。
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激发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情商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希望未来的教育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因为教育而收获真正的美和价值。
狭窄化·形式化·功利化_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问题
狭窄化·形式化·功利化_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高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高中生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然而,目前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狭窄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的主要问题,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狭窄化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的生涯教育课程局限于简单的职业介绍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种狭窄化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规划方面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容易出现盲目选择和迷失方向的情况。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改革,加入更多涉及人文、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其次,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形式化现象比较突出。
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以一些形式化的活动为主,如职业展览、招聘会等。
虽然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但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开设更多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获得对职业的了解、技能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第三,功利化是当前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
许多学校在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中过多地强调就业和升学的需求,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兴趣、才能和价值观的发掘与培养。
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容易使学生焦虑和迷失自我。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能够更自信、更理智地做出决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涯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和重视度。
其次,生涯教育课程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功利化教育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功利化教育之路只会越走越窄作者:郝洪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02期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国内“训导式”教育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直言其束缚了年轻人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手脚,让他们在做学问的路上不能走得更远。
杨振宁说这番话是有背景的。
他说,无论是在美国任教,还是回到中国授课,他发现国内学生对待学问都很专注和专一,不仅接受的程度比美国学生好很多,而且知识储备比起美国同龄人明显扎实。
他最初很是为这样的“成功教育”而高兴,可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这样的“专与精”并没有使中国学生的学术道路“长与深”。
由专业学业教育上“专而精”,而将孩子与火热的生活隔离,甚至与孩子灵动的性情、活泼的思想产生隔膜,这是中国教育常见的现象。
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包括家庭教育,一向对所谓的学业抓得很紧,至于学业之外的,则不提倡,也不鼓励。
后来,有了素质教育,本意是激发孩子自身对知识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元化发展,结果却被功利化收编了去。
在不少学校,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和上级考核,甚或以参加国外各类兴趣比赛为目标,硬生生将素质教育内容包裹上应试教育的外衣;在家长,所谓素质教育也不是随着孩子兴趣的发展,而是根据大学、甚至是国外大学入学的需要——国外大学要有社团活动经历,就给孩子报名参加个社团,至于真正的社团活动,多半是不让参加的;国外大学要求有社工经历,就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至于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志愿者、是否培育起志愿者精神,这并不在家长们的关切中。
他们最迫切想了解的,是这些经历究竟能为孩子加多少分。
甚至,还有一种培养偏才的不良倾向,从小将孩子的未来押宝在一门技艺培养上,比如钢琴、奥数、写作等,让孩子一心一意练就“独门武功”,遗憾的是,练就“独门武功”的少,因此心理缺陷者却居多。
教育是为什么?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是立足对人的终身发展。
功利性教育恰恰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它从教育者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孩子们需要的角度出发,自然无法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也因此无法得到培养持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果。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试图从当前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入手,探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该如何来定位,并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实践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敢于对诺贝尔奖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这一点提出质疑的人不多。
至此,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已增至18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增至15人。
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期望在今后的50年内出现30名左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计划,若依这几年的走势来看,此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
是何原因,使我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上与日本相差甚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教育目的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方向、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评估教育质量等等,都1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根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第三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尽管我们要求的是全面发展,但现实的实际是,我们在追求着功利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着教育目的的实用性与效益的最大化。
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就是要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回报———“找好工作”、“挣大钱”、“当大官”、“出人头地”等等。
重科学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智育压倒一切,把智育理解为分数,把分数等同与能力,此种功利化教育使得“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成为一句空谈,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尤其是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淡化。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1. 引言1.1 功利化的教育现状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即将教育视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以换取未来经济利益的工具。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知。
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就业前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感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们被灌输着功利主义思想,以追求金钱和地位为最终目标,而忽视了对于美的感悟和理解。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导致了学生们缺乏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美的事物时显得比较浅薄和肤浅。
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审视功利化的倾向,将美的价值纳入教育体系,并重视培养学生们的美感及审美素养。
只有改变功利化的教育现状,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美的眼光和追求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创新。
1.2 美的价值与功利化之间的关系美的价值与功利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功利化教育已经成为主流,追求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在功利化的教育体系下,美的价值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
美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外在的美丽,更包括内在的优雅、高尚、和谐等方面。
美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灵体验。
功利化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美感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生被训练成机器只会死记硬背的人,而缺乏对美的独立认知和鉴赏能力。
这种狭隘的功利化视角导致了对美的认知偏差,使得学生在审美和创造方面缺乏发展。
我们需要反思功利化教育对美的忽视和对创新能力的限制。
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是人类生活和教育的根基。
只有重新认识和重视美的价值,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美的价值和功利化教育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坚持美的追求,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有价值的人才。
2. 正文2.1 功利教育的特点功利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能力的功利化评价和选拔上。
中世纪世俗教育学习反思
中世纪世俗教育学习反思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虽然以基督教教育为主,但也有对于普通人民子弟的世俗教育。
这种教育在修道院学校和教会学校中已见端倪。
如修道院学校中招收的“外修生”就是俗人,而且受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将来成为修道士;教会设立的教区学校、村落学校,则无论从学生来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来看,更富世俗教育的色彩。
当然,这些教育从总体来看,仍然是不脱宗教基调,但是,自公元8世纪以后,情形大变,世俗教育逐渐受到注意,公元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教育、平民教育也发展起来了。
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一切学校都降到了最低点,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残存于法国和意大利北部。
并且这些学校仅仅为教会所需。
整个中世纪初期,只有修道院、教会才提供教育的手段,修道士是唯一需要知识的职业。
世俗子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进入兼收俗人的修道院学校,学习简单的读、写、算知识。
但是同一时期爱尔兰和英格兰的世俗教育要比欧洲大陆发达得多。
在爱尔兰,不仅有教会学校,而且有世俗学校。
公元7世纪时,仅图阿姆—德里坎一地至少有3种学校:拉丁文学和基督教文学学校,爱尔兰法律学校及爱尔兰文学学校。
在这里,不仅世俗学者研究古典文学、哲学、法律,就是那些修道院的僧侣也热衷于研究古典著作。
因此,即使在修道院学校中,世俗教育的内容也比欧洲大陆的修道院学校要多得多。
英格兰的情形与爱尔兰相似。
中世纪早期,英国教育无处不模仿罗马帝国。
英格兰的文法学校就是由罗马文法学校演变而来,教学内容也有一部分世俗知识。
但是,从公元8世纪末开始,丹麦人开始入侵爱尔兰和英格兰,它们的文化教育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而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却很难培养出美好的人才。
所谓美好的人才,不仅指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优秀成绩,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全面发展的个体,拥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的人。
本文将从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培养美好人才的重要性和途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功利化教育的弊端。
功利化教育是指以应试为目的,追求学生的高分高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追求的是孩子的升学率和就业率,而不是他们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这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应试辅导班、模拟考试和功课繁重等问题,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自由成长的个体。
更严重的是,功利化的教育会将学生变成只会应试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重要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有洞察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培养美好的人才。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品格和道德的塑造。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全面成长出发,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思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美好的社会需要美好的人才,而美好的人才也需要美好的社会。
个体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没有一个单独存在。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功利化教育制度
功利化教育制度指的是将教育视为追求利益的手段,并依据功利原则对教育自身结构进行重新建构,使效益和效率最大化的教育制度。
这种制度强调教育的功利性,把教育作为追逐利益的手段,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功利化教育制度通常会导致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异化,使教育禁锢在效率的铁笼中。
功利化教育制度下,教育目的往往偏离了其本质,过度追求功利性。
例如,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学习,教师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而教学,学校为了追求高声誉而办学。
这种追求功利的心态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人才素质的滑坡。
此外,功利化教育制度还会导致一些问题。
首先,功利化教育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优质的教育资源会集中在某些学校或地区,而其他学校或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
这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阻碍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功利化教育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成绩,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个性和才华被埋没。
最后,功利化教育会削弱教师的职业精神和教育理念,使教师成为追求功利的工具,这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质量。
因此,要解决功利化教育制度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改变教育的功利化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使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此外,还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最后,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踪迹 。教育的幸福感已经不 在 ,进而在 的却是 教育 中的压抑 、
沉闷 、繁重 ,教育已经沦 为世俗 的工具 ,表 现 出极 强 的功利
化倾 向。 二 、世 俗 性 、 功 利 化 的 表现
3 .学校的教育不再是育 人 ,而是训练 和灌输 的工厂 。学 校以政府的教育质量指 标为 准 ,追求 的是学生 的分数 ,和升 学率 ,其实根本 还是 能够带来 资 源 、利益 的名望 。在这样 的 动机下 ,学校给受教 育者提供 的不再 是 自由成长 的环境 而是 对灵性的管制和压迫。 ( )教育 内容的世俗性功利化 二 整个国家 、个 人 、学校 在功利 化动机 的驱动 下 ,其选 择 的课程内容的标准也是是否 能带来 利益 。国家非 常重视 能够 为经济带来 眼前 利益 的理 工科 ,科研经费大 量的投入到技术 、 科学实验领域。而研究 人 的学问 、人 文方 面 的、精 神方 面 的 投入较之 相 比却 很少 。学 校 的教育 人 为地 将 课 程 分为 “ 主 课” “ 副课 ”将 真正利 于人 发展 的兴趣类课 程就 因为高 考不 考而废弃。在校 大学 生也将 “ 是否 有用来 ” 作为他 们选课 的
段 。教育没能让人获取 幸福 ,没 能关怀 人生 ,没有 提升人 的
境界 ,缺乏 人 品性 涵 养 ,教 育 的 实然 状 态 与应 然状 态 相 差
甚远 。
们过多的丧失了大学生应该 有 的文化底 蕴和精 神素质 ,原 本 应有的远大人生抱 负渐渐消 失 ,卓越 的眼光 和超迈 的胸襟 被 市侩和虚荣 取代 ,学校生活 的无聊感在牢骚郁闷徘徊 中呈现 。
人们在教育 功 能上 过分 的看 重它 所衍 生 出 的社 会 功能 ,
( )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世俗性功利化动机 一 学校教育发展 到今 天 ,社会 过分 关注教 育所衍 生 出的经 济 、政治功能 ,忽视教 育本 身 固有 的促进人 生长 、成 人 ,存
有 的完善个性 、存护灵性 、促 进生 长的一些 形而 上的精 神 的 东西被丢弃 ,那份善 、那 份真 、那份 公正那 份正 义 已经 鲜见
的作为一个人的独立 的价值 ,一种 活着 的存 在被 资源 或资本
所代替。
2 个 人受教育不再是 为 自身 人生意义 的升华 ,境 界的提 .
升的过程 ,而是 ,能给 自身和家 庭带 来利 益 的手 段 ,没 有欣 赏 、没有感 动 ,没有 浪 漫 的情 怀 ,片 面 地追 逐 技 能、知育 的 终 结
李久东 (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 10 ) 4 0 6
摘
要:现行 的教 育在 实际操作 中,走 向功利 化 ,教 育活动参 与者 的动机 、教 育活动 的 内容 、方法 ,越 来越呈 现 出世 俗
性 、功利性 。教 育固有 的那份完善人的发展 ,丰富人 的精神世界 ,培 育人 的灵性 、善性 的功能被 忽视。教 育过度地 追逐 知识 、 技 能 ,整 个社会过度地追逐文凭 、物质。学生思维僵化 、缺乏创造性 的、独到 的见解 ;感情 的冷 漠、责任 感、的缺 失。教 育应 该适 当走 向哲 学走 向行 而上 的东西,关注 学生精神 的成长。 关键词 :教 育 功利性 危害 走向哲学 关注精 神
教育是什 么?这是 一 个很 难弄 清 的问 题。但 是有 一 点 , 必须是明确的 ,教育是 培养 人 、促进人 生长 的活动 。教 育所
面对 的是鲜活 的生命个 体 ,教育 的学 问就是 生命 的学 问 。教 育是人与人 、心与心之 间的情感 活动 ,是精 神与 灵魂之 间的
相互影响 。雅斯贝尔斯就说 过 “ 所谓教 育人对人 的主体 间灵
所不能的 “ 全面发 展” 的工具 ,将教 育作 为提升 国际竞 争力
的手段 ,而不再是本着人类 共 同的善 、真 、美 以及 和平 和幸 福的 目的出发。人被 视为 宝贵 的资源 或人力 资本 ,应该 肯定
俗 、太功利 ,身后挂起 的那 片 茫茫 尘埃 遮 住 了教 育 的本 真。 教育不再提供促进人完美 生长 的土壤 和养分 ,教 育本来 应该
一
、
问题 的提 出
护人灵性 、启迪天性的 固有功 能 ,现行 的教育被 人为 地操纵
在 极 力 地 追 逐 它 的 衍 生 功 能 ,忘 了本 ,变 得 急 功 近 利 ,在 整
就在最近 的几 年 内我们 的校 园从 小 学 到大学 ,出现 过 :
小学生追逐权利 的 “ 五道杠”怪 相 ,校长 给学生 带绿 领 巾的
肉交流 ,尤其是老一代对新 一代 包括对 知识 的传授 ,生命 内
涵的领悟 、意志行为的规 范 ,并通过 文化 的传递 功能将 文化
遗产传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 自由的生 长 ,并启迪天性 ” _ 。1 我们现行实际操作 中的教育 却和精 神 、生命走 得越来 越
远 。无论从教育活动参 与者 的动 机 ,还是教育 活动 中的内容 、
方法来看教育丢掉 了应有 的精神 和一些 形而上 的东 西 ,纯粹 地走 向物质 、功利和世俗 。教 育 由世 俗功利 的 目的操控 而不
是教育本身的 目的 ,人 的发展 成为 了达到某 种世 俗 目的的手
标准 ,一切都在 向物质看 齐 ,出卖 自己的精 神 、灵魂 。学 习
要追逐立竿见影的效果 ,将不 能满足 自己将 来工作 需要 的东 西视之为无 用 ,真 那些 教人 变 得更 好 、更 纯洁 、更 善 良的 , 唤起人对世 界 ,对生 活对未 知 向往 的东 西很少 受青 睐。学子
个喧嚣的年代 ,教育的价值定 位于纯功利性方 面。 1 .对 国家来说教育的落脚点就是 要培养 为社会建 设而无
“ 创举 ” ,学生跳楼 自杀 或者侵犯 他人生命 的现象 等等。虽然 这些都不是全部 ,但它们 的 出现足 以引起我 们的重 视 ,教育
到底要怎么做 ?我们 的教 育从建 国到现 在一 直在追 逐 、响应 国家 的需要 ,从开始到现 在一路 风尘仆 仆地 赶来 ,跑 的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