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必修三 4.1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主备课人:朱其琴【学习目标】1、以长江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流域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3、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掌握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教学内容】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1、长江概况长江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流经11个省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合理,是中国第一大河。
2、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1)地形:地形多种多样,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
(2)气候:多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水文特征:径流量居我国首位,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探明矿种110种,占我国矿产总数的80%。
(2)水资源丰富:长江径流量全国最大,是南水北调的物质基础。
(3)水能资源丰富:长江流经我国三大阶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40%,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
(4)森林资源丰富。
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林区,其中西南和东南两大林区有很大面积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5)旅游资源丰富。
二、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1)经济发达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快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湖北省民营企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已在湖北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融资难、管理差、成本高、税负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成为制约湖北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文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税负、加快转型升级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民营企业对策建议1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北经济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湖北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截至2012年末,湖北省工商登记民营企业总户数(含个体工商户)共计239.62万户,占全省工商登记总户数的93.9%。
2012年,湖北省民营企业注册总资本为12305.34亿元,占全省企业总注册资金的54.2%,民间资本活跃,累计投资10898.57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66.0%。
湖北省统计局2013年5月发布的《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共实现增加值11805.95亿元,比2011年增长13.9%,占全省GDP比重为53.1%(见表1),比2011年提高2.1%,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民营经济增加值已经占据了全省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004.61亿元,比2011年增收534.77亿元,增长19.3%,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4.5%。
民营企业已成为流通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表12003-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年来,湖北省民营企业在规模与总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较大的困难与问题。
2.1融资渠道少,门槛高湖北省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
2012年湖北省登记民营企业(个体户)数占全省工商登记总户数的93.9%,但注册总资本只占全省企业总注册资金的54.2%。
这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因此很难通过内源性融资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正视劣势 发挥优势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湖北省山区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原则和选择模式探讨
原因之一。
发 展 处 于起 步 阶段 . 不 够 成 熟 . 它 具 还 但 有 发 展 循 环 农 业 的 自然 资 源 基 础 和 生 态
环 境 基 础 .发展 循 环 农 业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缓 湖 北 省 山 区地 区农 业发 展 所 面 临 的 生 态 系统 约 束 和 环 境 成 本 压 力 。本 文分 析 了湖 北 省 山 区地 区发 展 循 环 农 业 的制 约 因 素 .提 出 了山 区地 区发 展 循 环 农 业 的原 则 。 关键 词 : 山 区地 区 循 环 农 业 战
维普资讯
农 业产业化
积极 发 展循 环农 业
业 的原 则 和 选择模 式探 讨
刚
武汉科技 大学 文法 与经济 学  ̄( 3 0 1 408)
摘 要 :湖 北 省 山 区 地 区循 环 农 业 的
地 区具有 丰富的生 态多样 性 。 、 、 农 林 植 物资源较 丰富 : 业 生态系统的光合 、 农 光 温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接 近 于 丘 陵 和 平 原 地 区 的平 均 水 平 : 地 平 均 水 资 源 存 量 、 耕 生 物 和 植 物 资 源 增 殖 指 数 低 于 丘 陵 和 平 原 地 区 。农 业 发 展 生 态 环 境 成 本 也 相 对 较 高 . 别 是 山地 农 业 区地 势 起 伏 . 流 势 特 水 能 大 、 蚀 能 力 强 . 成 湖 北 省 山 区 地 区 水 造 生态 环 境 系 统 的 自我 调 节 、 自我 修 复 能
导 向 的 农 业 生 产 新 技 术 、新 工 艺 、新 方
区 的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要 明 显 低 于 这 一 数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18区域经济发展含解析
专题18 区域经济发展【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
打沟主要是为了A.浇灌B.排水 C.防虫害D.通风4.推想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B.削减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削减蒸发5.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困难化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2024年江苏卷)【区域城市化】城市群在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
图8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图815.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6.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2024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动,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渐渐西移。
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
图11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
据此回答21~22题。
图112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2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2024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斯里兰卡农夫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特征与发展对策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特征与发展对策一、湖北省县域经济基本特征1.从工业化进程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工业化演变进程正在加快。
80年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传统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水平在280美元左右徘徊。
2002年全省县域经济中人均GDP达到754美元,已越出传统工业化初期,处于传统工业化中期水平。
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
90年代以来,全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正在向三、二、一阶段的迈进。
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异动趋向城市化。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批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到第二、三产业,大批农村人口也逐步转为城市人口。
2.从改革开放进程分析,所有制的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体制创新推动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县(市)大力推进国有民营、公有民营、民有民营,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超过80%以上。
如仙桃市通过“1+X”模式,即保留迈亚股份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其余全部实现公转民营。
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县域以外的资本成为新的增长点。
宜城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搭建让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能够源源不断涌入的平台。
近四年,全市共引进项目300多个,引进资金10亿多元,如楚天化纤、菲律宾富亿、香港港骏隆、广东万众等大企业、大公司纷纷入驻。
3.从地域构成上分析,呈现出以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为轴心的中部地区领先发展,鄂东、鄂西两翼相对缓慢与滞后的区域发展层次格局。
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开发深入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省县域布局结构向三个层次的环状格局过渡的特征愈来愈明显。
就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全省较发达县(市、区)与不发达县(市、区)均相对集中,较发达县(市、区)全部集中于内环区域的沿江、沿线地带,十二个特困县则集中于鄂西北、鄂西南地区。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
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
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上下游产业链条。
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
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
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
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
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
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
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
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
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
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原料自给率 较大,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纺织、印 染、针织、纺织机械行业配套。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 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南京是著名的化学工业基地,江 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 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等。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址、名人 故里等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众多的佳木名卉、珍禽异兽 等,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 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业、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 服务行业的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发展条件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 优越的区位条件
2.良好的空间资源
3.投资环境优越
4.人力资源丰富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主要制约因素:初级原材料和能源紧;人多地少;基础 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条块分割严重,制 约了经济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工业部门齐全, 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 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4)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
农林牧发展均有一定的基础,亚热带林果生产占有重 要地位,油茶、柑橘、茶叶盛产地。广大山区是人工用材林 基地,杉木、马尾松、竹林广布。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壤丘陵地区的不合理利用,植被 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①山塘水库淤积普 遍严重;②河道淤塞,航程缩短;③侵蚀土壤表层,土层变 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营养淋失,土地退化。防治水土 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红壤丘陵着手,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山 水田和农林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湖北在中部地区优先崛起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到 了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国家 层 面 , 列 入 “ 并 十一 五 ” 划 纲 要 。如 何 认 识 环境 有 待 改 善 , 济 国 际化 程 度 低 等 【]武 汉 一 城 独 大 、 东 向 南 辐 射 规 经 4, 向 湖北 在 中部 优 先 崛起 面临 的 制 约 因 素 , 快 湖 北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能 力 有 限 . 射 功 能 小 , 响 城 市 之 问 的协 作 , 易 造 成 发 展 的“ 加 辐 影 容 离心
展 , 升服 务业 的 发展 水 平 , 展 县 域 经 济 , 实现 湖 北 在 中部 优 先 崛起 的 必然 选 择 。 提 发 是
【 键词】 北; 关 湖 崛起 ; 碍 ; 策 障 对
具 联 但 湖 北 早 在 18 9 7年 就 提 出 了 “ 中部 崛起 ” 口号 , 经 历 沿 海 开 放 、 在 西 置 , 有 其 它 城 市 不 可替 代 的承 东 启 西 、 南 接北 的 区位 优 势 。 武 汉 部 大 开 发 、 兴 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实 践 以 后 , 进 “ 部 崛 起 ” 略 提 市 国有 企 业 设 备 落 后 , 术 水 平 不 高 , 层 次 的 服 务 业 发 展 滞 后 , 资 振 促 中 战 技 高 投
科技信息
O高校讲坛O
S IN E&T C N L G F R T O CE C E H O O YI O MA I N N
21 0 0年Leabharlann 第3期 5 湖北在中部地区优先崛起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白 杨 温庭 海 ( 攀枝花 学 院经 济 与管理 学院 四川 攀枝 花
6 70) 1 0 0
现实 意 义 。
化”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4.05.13•【字号】鄂环办[2014]133号•【施行日期】2014.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鄂环办[2014]133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环保局,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方环保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14〕49号),加强湖北地方环保标准工作,明确2014-2020年我省地方环保标准工作具体任务,逐步建立符合湖北省情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经厅长办公会议审定,现将《湖北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2014年5月13日湖北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根据环保部《关于加强地方环保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14]49号),为加强地方环保标准工作,建立与湖北省情相适应的完善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我省环保标准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现制定2014 -2020 年湖北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规划。
一、湖北省地方环保标准发展现状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必要补充,也是地方环境保护执法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自1973年创立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发布环境保护标准1700余项,其中现行的标准有1575项。
现行标准的适用范围已涵盖水、气、土壤、声与振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生态、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
自1986年以来,北京、山东、广东、河南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共126项。
题型10 区域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解析版)
10 区域发展考向年份卷名及题号情境主题命题趋势模板0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转型之路模板02 城市的辐射功能及影响模板03 产业结构的描述及影响因素模板04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模板05 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影响模板06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模板07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说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东西互补性强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
(3)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
第(1)小问尝试解答:第(2)小问尝试解答:第(3)小问1.(2024·浙江绍兴·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矿产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基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沈阳都市圈中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图统计示意图(下图),比较沈阳、抚顺、阜新三市的产业结构的异同。
沈阳都市圈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占辽宁省面积的15.5%。
下图为沈阳都市圈各城市主导产业及主要交通线简图。
(1)根据材料,指出沈阳市成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理由。
都市圈可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通过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实现要素高效配置,达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2)简要评价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条件。
(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沈阳都市圈发展应加强的区际联系与合作。
(4)简述建设沈阳都市圈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
【答案】(1)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经济总量大);人口规模最大;产业结构等级高;区域交通枢纽;行政级别高等。
(2)有利:作为国家级都市圈,享有更多政策支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城市间交通联系便捷,要素流动效率高;各城市产业关联性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等;不利: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制约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各城市产业体系趋同,易因竞争导致内耗。
(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环境问题突出,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等)(3)国内:加强与临近的北京、沿海的上海等都市圈联系与合作;国际:向西可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国间的经贸合作;向东可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间的经贸合作。
高三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
高三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地理学习是了解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差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区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地理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
1. 区域发展的定义和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力。
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地理环境、人文条件、政策导向等都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这些因素对某个地区的农业、能源开发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则决定了某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政策导向包括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这些因素可以引导和扶持某个地区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的类型根据地区的经济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区域发展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区域发展类型包括:经济区域发展、文化区域发展、城市与乡村区域发展等。
经济区域发展主要关注地区经济的发展,包括产业布局、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文化区域发展则更多关注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与乡村区域发展关注城市化进程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4. 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以中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发展更加发达,经济实力更强,而西部地区相对相对滞后。
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政府政策等。
在东部地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这些因素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偏差、交通不便、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5. 区域发展的前景与挑战区域发展虽然带来了地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但也为各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人才流动等都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会。
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
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通过对我国的区域性收入的现状、原因和相关对策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对省内之间,省际之间,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解决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分别从产业调整等六个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标签: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分配制度1 区域收入差距概况1.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1)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世界银行指出,过去20年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中国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
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47。
在股市楼市的双重作用之下,2007年基尼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48已成定局。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
我国去年人均GDP只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均GDP增加与基尼系数呈正比。
以上数据都是根据正常收入计算的,如果将偷税漏税,官员腐败等非法非正常收入也估算在内的话,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将更加严重。
(2)引起消费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总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投资乘数效应也迅速降低,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下降。
这样就会形成汉斯·辛格所指出的收入——需求——投资恶性循环,即“大多数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致使国内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全国居民消费指数从1994年124.1下降到2000年的100.4。
表1可以看出从2001到2006年我国消费率依然呈下降态势。
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原因与对策——以湖北省H市城区中小学为例
盖区域间、 学校间、 城乡间资源配置失衡等方面。 由于 l H市城区教育过程中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育 城区区位、 资源等因素制约 , 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形 l 投入、 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三个方面。H市城区实行
势依然严峻 , 构建适应城 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 成为 f‘ 、 街” l 区、 三级教育管理体制 ,市 、 、 ” 市 “ 区 街 三级教育 城区教育发展过程 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展 不足 、 教学设施缺乏 、 师资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 。 在教 l 的基础 和前 提 育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 , 限的教育资源又被更有 : 有 () 1 确立“ 区学校” 城 概念 , 建立城 区一体 的学校
管 背景 、 有关系 的优 质学校 占用 , 薄弱学校经常 面临办 l 理体 制 学 经费不足的窘境 , 城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成为 了必 l 城 区学校的概念 主要针对 城 区学 校管理 主体过 然 的结 果 。 l 于繁杂 的问题提 出, 内涵就是把城 区的基础教育阶 其 3麴 『 . 币 资源配 置不均是导致城 区教 育发展 失衡的深 j 段的学校统一为“ 区学校 ”实现“ 区一体化” “ 城 , 城 。要
极 不 满意 的 占 3. ,对 福 利 待遇 不 满 的教 师 占 I 2% 9 的家长一般都较为重视孩子的学 习, 于孩子学 习的 对
投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8. 而这其中来 自区属、 1 %, 6 街属的教师占大多数。教 i 入能力和愿望也都较为强烈 。“ 师 收入 的巨大差异造成相 当一部分教师不满 , 影响他 i 高 , 女 越 有 可能 进 入 优 质 的重 点初 中就 读 。 ”1 越 子 [ 5 而 们工作 的积极性 。由于各级政府财政状况的不 同 , j 其 家庭条件较差 的家长 对于孩子受教育 的投入能力 和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湖北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湖北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4.28•【字号】鄂政发[2000]22号•【施行日期】2000.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湖北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鄂政发〔2000〕22号2000年4月28日)现将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湖北发展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湖北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二000年四月二十日)导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见和政治意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这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和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省发展具有直接、广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为我省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不仅对当前,而且对中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省参与西部大开发,具有四个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省位于中西部结合部,长江作为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大通道和经济走廊横穿省境,具有承东联西的地位与作用,既可就近参与西部大开发,又可与西部省、市联动。
二是资源潜力优势,我省西部地区与相邻的西部省、市一样,水能、矿产、林特、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且具有开发条件更优、离经济发达区域更近、交通运输更便捷等优势。
三是产业比较优势,与西部大部分省、区、市相比,我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与东部省、市相比,我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
西部大开发将使得对一系列产品的需求扩大,为我省一些行业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湖北土地形态类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l
湖 土 形 类 对 域 济 展 异 影向 北 地 态 型 县 经 发 差 的 H
口文 / 陈 静
提要
地表组成 物质不 同, 不仅造 成 了耕 域土地形态类型构成。( 1 从表 1 表 ) 不难 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土地形态 坡 向、
湖北省土地形 态类 型与县域经济差 还制约着光 、 水 发现 , 热、 类 型 总 体 特 点 的 基 础 上 , 据 北 省 农 垦 条件上 的显著差别 , 根 湖 发达及较 进一步深刻地影 响各产业 的生 异 表现 出一定 的相关性 。其 中, 业资源与综合农业 区划》 中的有 关数据 , 的再分配 , 4个县 ( 绝大 多数集 中分 市) 从 区 通 过整理计算 , 得到 湖北省县 域土地 形态 产 和 布 局 ,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 域 土 地 形 发达县域 的 2 鄂 类 型 构 成 , 结合 县 域 类 型 , 究 土地 形 态类型 的特 点综合 反映 了区域 自然环 境 布 在 鄂 中江 汉 平 原 、 东 沿 江 平 原 区 。这 并 研 两个区的平 原岗地 比重很 高, 分别 是 7 . 71 态类型 对湖 北省县域 经济发展 差异 的影 因素的特点。 38 实际上 , 两个平 原 区耕 地集 中 这 湖北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 , 又 和 7 ., 响。
关 键 词 : 地 形 态 ; 域 经 济 ; 展 差 土 县 发 异 ; 响 影
居我 国地势第二 阶梯 向第三 阶梯过渡 地 连片, 约占全省耕地的 I 。 耕作土层深 / 其 2 带, 地貌 结构复杂多样 。( 1 如, 图 ) 西南为 厚 , 自然肥力高 , 田基本 建设较好 , 基 农 可 武 陵山地、 西北 为秦 巴山地、 东北为桐柏 、 本做到旱涝保收, 此外 , 温充足 、 光 水热组 大别 山地 、 东南 为幕 阜 山地 , 这些 山地与 合较好 等 良好气 候因素 也为农业 发展 提
地方工业化发展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地方工业化发展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的个六大明确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这为地方工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实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是现实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范围远远超过调节平衡,在地方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一、当前地方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当前我国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地区相当多的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普遍情况看,我国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技术手段落后;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仍是结构性矛盾,“十五”计划也指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重点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全面优化的结构调整。
这构成当前地方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要促动地方工业化发展,需要对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有较清晰的理解。
1.加快我国地方工业化发展具备诸多的有利条件。
一是基础设施制约因素的缓解。
以前制约我国地方工业化发展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已从不适合转变为基本适合,并在逐步完善;二是生产要素聚集作用增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完全能够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配置;三是主导产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当前,区域性支柱产业地位开始显现,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优势产业正在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吸收外商和民营资本,加快地方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加快我国地方工业化发展也面临着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制约。
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与该地区的产业聚集规模、产业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各区域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诸如纺织服装、制鞋产业集群,但多数企业尚未形成分工与协作链,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运行效率低,运行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湖北地区市场化程度分析及其改善措施
湖北地区市场化程度分析及其改善措施(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地区间市场化程度不同,必然造成资源在地区间配置的不平衡,进一步影响和拉大地区发展差距。
本文以《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4年)》(以下简称《指数》)的测度数据为基础,对湖北地区市场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1.关于市场化进程指数说明市场化进程指数是观察和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转型进程绩效的相对指标,带有明显的相对性、近似性和动态性特征。
《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较为成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非国有经济发展,3.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4.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5.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
按权重合成的方面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间市场化进程中在该方面所存差距的差异性和具体特征,而由方面指数权重计算出来的综合指数可总体说明地区间差距水平。
2.湖北省市场化进程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指数(2004)》显示,2000年湖北省市场化综合得分4.82分,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19位;2001年得分5.26分,列第17位;2002年得分5.57分,列第17位。
从全国均值看,从2000年到2002年增加了0.64分(2000年为5.34分,2002年为5.98分)。
湖北省名次有轻微上浮,但总体低于全国水平,得分中等偏低。
下面我们从市场化评价的五个主要方面中择用23个指标分析湖北省市场化程度的现状及其成因。
2.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该方面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231,主要用来反映转轨过程中政府角色转型和退出的幅度,共含五个分项指标: 1a.市场配置资源比重、1b.减轻农民税负方面、1c.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1d.减轻企业税外负担、1e.缩减政府规模。
湖北自2000年到2002年该方面指标得分提高1.02分,增幅为18.9%,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该指标与分项指标得分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2022届高中地理人口知识点题库
(每日一练)2022届高中地理人口知识点题库选择题1、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傈僳族人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农事活动,各处土地在不同时间投入生产和轮休,形成了人地和谐的垂直农业系统。
为满足季节性居住需求,每家一般都有两至三处住房,形成了达尼诺、同乐、布拉三个村(如图)。
近年来,该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推测,三个村落附近地区主要的农事活动分别是()A.达尼诺村—旱作农业,同乐村—游牧业,布拉村—水田农业B.达尼诺村—水田农业,同乐村—旱作农业,布拉村—游牧业C.达尼诺村—游牧业,同乐村—旱作农业,布拉村—水田农业D.达尼诺村—旱作农业,同乐村—水田农业,布拉村—游牧业(2)当地村民建设三个聚居点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居住场所面积B.扩大农业生产面积C.减少迁移时间成本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随着劳动力流失,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房屋废弃②种植业比重增加③传统文化受到冲击④生态压力减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CB【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当地村民建设三个聚居点的主要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劳动力流失后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
【解答】(1)由图片可知,达尼诺村海拔低,靠近澜沧江,水热条件好,应发展水田农业,而布拉村海拔最高,气温低,热量条件较差,为高山草甸,适宜发展游牧业,同乐村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量较大,雨热同期,适宜发展旱作农业,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当地村民发展的是垂直农业,在不同季节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为了就近从事农业生产,减少迁移时间成本,在不同海拔地区均修建了聚居点,C对。
不是为了增加居住场所的面积,A错。
多处聚居点的建立不能扩大农业生产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BD错。
故选C。
(3)随着劳动力丧失,当地的居住人口减少,且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会减少,不需要多个聚居点的房屋,所以房屋废弃,①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摘要: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应积极发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
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
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北省;区域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
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全省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林区(全国唯一的林区——神农架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
宜昌、襄阳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一、湖北科学发展的优势(一)交通和区位优势湖北作为九省通衢,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中央,交通资源丰富,以京广、京珠、京九为轴的南北交通网、联通沪蓉的东西交通网、长江流域河道航运网贯穿省域。
在一个时期,由于国家开发重心在沿海和周边地区,湖北的交通优势缺乏足够的经济势能支撑,难以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
当前,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为湖北区域优势的发挥,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已进入快速推进时期,为湖北发挥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促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区位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优势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始终存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家没有进入工农互动、以工促农的阶段,而是处在工业吸取农业、城市吸取乡村的阶段,湖北的农业优势难以充分实现。
当前,伴随国家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的凸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旺盛的增长时期,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湖北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产业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湖北一直是国家的投资重心。
中央在建国初期确定的一个重大部署,就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中国南方工业基地。
多年来,湖北形成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非常扎实。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总体上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于轻工产品而言较小,加上湖北在一个时期中缺乏充足财力进行重大装备工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重化工业的产业优势在过去30年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加速推进阶段,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迅速提升,进入了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时期,对重工业产品,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量开始迅速提升,这种工业化阶段性特征为湖北发挥大工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科教优势湖北科教资源密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水平。
但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加上科技成果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够匹配、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致使科技成果的转换缺乏基础。
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70%的科研成果是在外地转化的。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加上湖北自身的产业基础不断充实,企业科技需求进入旺盛期,这为湖北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文化优势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雄厚的文化资源。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文化需求也进入快速扩张时期,两型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湖北发挥文化和生态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湖北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一)资源禀赋弱湖北总人口居全国第9位,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94%,土地面积比较短缺,人口较大。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14位,人均矿产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17位,在全国处于第二方阵,各项资源紧缺,尤其是能源型矿产资源自给率低,缺煤少油乏气。
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技术改造滞后,资源利用率低,单位能源产出率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此外,由于湖北地处我国自然地理第二阶梯,海拔100米以下的国土面积占40%,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生产易受洪涝灾害影响。
(二)产业结构偏重上世纪80年代,湖北一度建设了比较完整的轻工工业体系,但进入90年代,由于沿海产品的冲击和自身竞争力的缺陷,轻工业体系逐渐衰落,目前湖北经济增长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推动为主。
从产业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一直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1978—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1%、44.8%和40.1%,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8%。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产业体系不够成龙配套建国以来,湖北是国家实施工业化的重要战略基地。
“一五”时期,中央设想把武汉建成以冶金、机械和纺织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钢铁要过江的全国重工业战略布局转移,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7项落在武汉。
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形成了以“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0工程”为龙头的工业结构。
“三五”到“五五”期间,湖北投资规模分别占全国各省区的第二、第三和第一位。
但是,由于能源短缺,这种产业体系缺乏能源配套,由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缺乏产业配套;技术创新不够匹配,缺乏技术配套;管理没有充分转型,缺乏管理配套。
(四)发展模式呈现无机化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上武汉市与周边八市缺乏有机互动。
企业间缺乏有机的产业关联。
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断层进一步凸现,高新科技产业单兵突进,而大多数传统工业产业升级滞缓,形成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断层。
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部分县域经济和地方资源关联不够。
本地资本动员能力偏低,金融信贷资源大量外流,资金流与企业发展不匹配。
表现为大企业上市难,中小企业贷款难。
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涵养本地劳动力资源。
三、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新路径(一)应该改变以前重点发展武汉的原有套路,加快其他城市的共同协调发展过去对武汉的过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城市的发展,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我们并不反对武汉的发展壮大,但我们反对片面发展武汉而忽略其他城市发展的做法,因为他们同样需要好的发展与扶持。
在新时期、新阶段,湖北的发展同样需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要真正统筹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空泛的政策规划口号,它更需要我们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在资金和政策上真正做到向后发地区倾斜,解决好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转变原有的单级经济发展思路是关键。
(二)各地之间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真正走出一条新型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本地区的独特的资源禀赋,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努力发挥好这些资源禀赋优势,对于后发地区加速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各地区要加大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引进沿海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在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国家相关资金政策向中部地区加速倾斜的有利时机中寻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真正发挥出后发优势。
(三)建设好大武汉城市圈的改革试点工作,以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的获批成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高度重视,湖北应该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试点工作同促进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突围中实现湖北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内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有效整合周边8大城市资源,加快城市圈内区域一体化进程。
当然,武汉城市圈的加速发展也客观上造成了鄂中、鄂西等地城市的边缘化趋势,从长远发展来看,城市圈战略应该作为各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鄂中、鄂西等城市的现实决定了其周围缺少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依托与辐射带动,难以发挥城市圈的应有作用,这是个不足。
但他们也有着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即它们大都处于两省的交界地带,这为它们开展相应的省际贸易与边际贸易创造了条件,像湖北襄樊与河南驻马店,湖北荆州与湖南常德,均可发展省际贸易,随着各省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这些地区也日益成为湖北与周边各省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省际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湖北省放宽相关政策,从短期看,似乎作用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旨在消除贸易壁垒、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省际共同贸易圈或者统一大市场等,避免恶性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共同将边际贸易这个市场做大、做牢。
结论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之一,已经成为我们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经济发展与否,对于促进整个中部地区快速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襄樊、宜昌等市州、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建立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6个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竞相发展、互相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各种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建立,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会得到一个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1]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 中国社会科学院[3] 湖北理论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