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6

合集下载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9)热与社会行为1、热与人际吸引:根据拜恩提出的人际吸引模型,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

也就是说高温减少人际吸引,特别是当热与拥挤相伴随时。

然而巴伦和贝尔的研究发现,在某引起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研究说明,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2、热与攻击行为:巴伦和贝尔1975的假装电击实验得到的结果:当温度为23.C时,被试生气程度越高攻击性越强,当温度为35.C简答F,生气程度越高,攻击性越低。

他们用“名词-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

按照这个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

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

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热与利他行为:热使利他行为减少。

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在夏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冬天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帮助者的长相、热引起人的好或坏的情绪体验等。

冷与行为: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造成两种损伤:冻伤,体温降低。

1、冷和健康的关系:冷和健康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低温对健康不会有危害。

2、严寒与操作:研究发现,当温度低于13‘C时,会使反应变慢,思维灵活性和肌肉的灵敏性降低。

3、严寒与社会行为:(1977,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温度在16℃左右时,被试的消极情绪更多。

当负性情感为中等水平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增加;但当负性情感很强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减弱。

低气温使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屋子里。

成反比)班尼特等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寒冷的冬天,利他行为增多、犯罪率减少。

环境心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2)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3)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4)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兴趣、经验,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6)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7)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8)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9)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10)心理对抗:当人感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人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景的控制。

11)习得性失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旦产生这种心态,便会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而陷入被动无奈的境地。

12)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21)★★★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

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般的交通带来的应激后果。

调查了682名护士的应激症状,发现在路上花的时间与应激成正相关。

⑵司机的应激。

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

⑶交通阻塞。

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所以它与个体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它是穿行距离和穿行时间的函数。

交通阻塞对驾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⑷交通拥挤与出行。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

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干预措施。

(1)名词-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就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

如提供给给乘客在拥挤的车上会发生什么,如何应对等。

目的是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1、建筑设计:A、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

建筑设计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

B、注意焦点的设计: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

2、TX: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

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

名词-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名词-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对某些场所或环境中的密度进行规定。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之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成立。

环境心理学提出者“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首先由心理学家普洛尚斯基,伊特尔鑫等提出。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简答)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随时间持续和变化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即都希望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源于实际研究。

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接触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什么是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借助以往的知识或经验对来自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行处理,即从主观角度出发,将感觉到的刺激与以前储存于大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初步的比较和识别,形成对事物的综合反映。

这一信息综合过程在心理学中成为“知觉”。

综合的依据直接来自感觉和认知图册。

连觉由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相互连结。

动觉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选择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管理者他们之间的意义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环境认知研究人如何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即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并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

环境心理学复习

环境心理学复习

环境心理学复习一.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1. 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知觉的特点:(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2)知觉的选择性(3)感觉的理解性。

3.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二.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1.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1)路径。

旅行的通道,如步行街、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 2 )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考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 3 )节点。

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

( 4 )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

(5)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塹、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限。

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2.认知地图的功能(一)解决空间问题。

面对物质环境无法解释,会使人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较清晰完整的认知地图有助于个人充分利用和选择环境的“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三.应激反应(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地图就是接受新的环境信息的基础,原有环境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环境的意象则成为更大范围环境认知的基本参照系。

(三)交往功能。

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使市民通过共用的符号系统和共同的交往模式联系起来。

三.应激反应1.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互相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

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

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 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保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保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不变。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彼此作用和彼此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不雅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自考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自考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

P1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3、感觉的特点:P5(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4、感觉阈限:P7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

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

5、注意:P8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征6、联觉: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

9、知觉定势:P11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10、认知:P12-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论)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下列四个人中,(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是实施(城市更新)。

17.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22.(吉布森)是生态知觉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

23.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按API值划分为(五级)级。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6节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6节

第六章智力[单选]人的能力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单选]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单选]音乐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单选]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是模仿能力。

[单选]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称为创造能力。

[单选]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丝立。

[单选]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

[单选]智商得分在70以下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智力落后;智商得分在140以上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极优等。

[单选]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的形态是正态分布。

[单选]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无显薯差异。

[单选]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特殊能力方面。

[单选]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单选]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单选]有一种智力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这是指晶体智力。

[单选]提出智力多因素论,并认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的心理学家是瑟斯顿。

[单选]斯腾伯格认为,元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

[单选]竞赛属于难度测验。

[单选]分半信度又称为内部一致性信度。

[单选]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其中标准分数系统提出的根据是智力测验的分数是呈正态分布的。

[单选]在我国,最早翻译并修订了斯坦福一比内测验的心理学家是陆志韦。

[单选]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单选]斯坦福一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它主要测量的是认识领域中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 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 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
第二节 私密性
二、私密性的功能
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1、被入侵者的反应 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 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2、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 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 (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 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 (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 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7、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试对环境心理学的几种理论进行比较。

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

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

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20XX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六章-自学考试.doc

20XX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六章-自学考试.doc

2012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自考环境心理学章节重点笔记:第六章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相关知识点,以及名词解析、问答题形式对本章节进行解读。

第六章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的居住空间超过四间的时候,其中应有两个获得日照。

2.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

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

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罗森塔尔称这种人为光饥饿者。

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

在北欧或靠近极地地区,极夜出现的几个月里,人们情绪易低落,出现的症状与上面叙述的类似,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3.最佳光环境: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

到了晚上,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全光谱日光灯对自然光的模拟,可以使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人更不易疲劳。

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4.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的产物,是个体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刺激的主观映象。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

颜色有三个心理特征分别与光的物理特征相对应。

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

饱和度与光纯度的物理特性相对应。

明度与光的物理刺激强度相对应。

强度是彩色和非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色调和纯度只有彩色刺激才有。

按人们的主观感觉,彩色可以分为暖色和冷色,前者指刺激性强引起皮层兴奋的红、橙、黄色;而冷色则指刺激性弱,引起皮层抑制的绿、蓝、紫色。

5.举例说明颜色如何影响行为?①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

可使皮肤温度下降,使脉搏减少,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自杀人数下降。

②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

当犯人闹事以后就将其关进粉红色的禁闭室,10多分钟后,犯人就会打瞌睡。

③在墙或地毯色是亮米色的条件下,比起巧克力色来说,参观者的运动更多,停留的时间更短。

环境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学复习大纲绪论: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主要代表人物:人类学教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环境——行为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的学科有文化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生理学、城市规划、风景与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1,把环境——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已实际问题为取向。

都用来解决某种实际问题。

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

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法。

感觉、知觉和认知: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接触到的直接的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其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a,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b,从感觉的形式来看和发现来看,他是主观的。

4,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各不相同。

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1,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

2感觉阈限:并非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下绝对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成为“上绝对感觉阈限”。

从下到上之间的强度,就是人的感觉刺激范围。

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在无意注意中,起绝对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相对强度。

2,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3,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能清楚的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5,个人特性——个人的兴趣、情绪、需要和健康状况都影响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注意与否。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19)拥挤名词-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

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

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

(名词-可知觉密度:)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

名词-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

名词-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

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和密度的区别是什么?名词-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拥挤对动物行为后果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如实验发现,在有限的空间内,当大鼠数量不断增长,密度过高时,成年雄鼠对雌鼠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会吃了刚出生的幼鼠。

(名词-消沉:)卡尔霍恩把大鼠的这种极度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

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分裂行为。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1、情境因素:⑴物理情境。

A、物理空间的特性或结构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

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所以,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B、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C、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D、建筑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人空间,例如,天花板低,空间要求更大。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四、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知觉:环境感知、认知地图、寻路; 2.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气候、噪音、光照、 颜色、气味、拥挤; 3.空间行为: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可防 卫空间; 4.各种类型的环境设计: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学习环境、医疗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特殊环 境; 5.各类人群环境:幼儿、老年人、残疾人、康复 者;
二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97年:由日本的“人—环境研究协会”主办,欧洲 的“人—环境研究国际协会”、美国的“环境设计研 究协会”和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人与自然环 境研究”三大组织协办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 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
二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展
(3)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研 究者将自己关心的心理问题变成容易回答 的具体问题,编制成问卷,通过现场发放、 邮局邮寄、在报纸杂志上印发和互联网发 送等方式发送,将问卷在很短时间内发送 到被调查者手里,然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 整理,发现一些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
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 究。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所以人 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 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 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 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 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 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 别之处。
五、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6)
★★简答-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
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

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

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

如对一个居住点的偏爱,来评定或排列分级。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图上标出一些阴影,这些阴影区域代表主观性质,像吸引性或熟悉性的集体评定。

⑶再认任务:林奇在研究中,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所插入的一些标志的图片。

米尔格瑞姆及其同事重新作用了这种方法,因这它避免了由于人们绘画能力不同造成的问题。

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其他方法的一些问题(如绘画能力的差异),但它本身也有不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从A到B距离的估计,不一定与他对从B到A距离的估计一样。

认知地图的一些共同成分,即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如在一个城镇中有特色的建筑。

标志在城市规划中常是非常受重视的,因为他们可作为城市的象征,如以博雅塔作为北大标志)
★★简答—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
对熟悉的环境,人们通常会有相当正确的认知地图,但由于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有时会出一些人意识不到的错误:
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

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

如当要求画认知地图时,人们常把最熟悉的地方放大,并放在地图的中心。

在对距离进行估计时,如果从A到B之间是由一条直线连接的,人们估计的距离,要比中间有几个交叉路口要短些。

还有距离歪曲的现象是,购物者偏爱朝进城方向的商场走。

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即增加了环境中实际没有的成分。

如路两旁并没有树,确画了两排树。

T/简答-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个体的社会阶层及一些个体差异特征都会影响认知地图的特点。

1、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2、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3、在个体差异的各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

通常认为在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在认知地图所包含的成分的数量上,表现出女性的认知地图中路径较男性的少,标志则更多。

★★简答-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对环境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另一是个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获得其认知地图。

⑴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测查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识,结果发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他们的答案总是表现出认为别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山与自己看到的山的样子是一样的。

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是一种“自我中心参照系统”,他们不能区分自己所看到的和别人所看到的环境的差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具有了“部分协调参照系统”和“操作协调和等级整合的参照系统”。

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

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

⑵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

对于成年个体,到了一个新环境,也会逐渐建立发展出认知地图。

这个过程与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

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会利用出版的地图,帮助自己对环境探索,从而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按照信息获得途径的不同,认知地图通常包含两类成分:一类是初级信息,即通过直接经难获得的信息;另一类是二级空间信息,即通过地图和从其它关于环境的描述中获得的。

(3)认知地图的记忆。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

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

“易辨认性”反映了环境易于学习和记忆的程度。

这种“易辨认性”还会影响我们对这一环境的情绪反应,如喜欢或不喜欢。

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往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

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认知地图是如何表征的/认知地图是如何记忆的?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

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

“易辨认性”反映了环境易于学习和记忆的程度。

这种“易辨认性”还会影响我们对这一环境的情绪反应,如喜欢或不喜欢。

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往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

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认知地图并非外部的物理事物,而是存于头脑中的。

对于认知地图的表征,我们可以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忆、提取过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关于表征的形式,学者认为,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象环境的一些幻灯片储存在我们的脑中一样。

(TX)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

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

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住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

这些组块或群集也许以某种序列的方式储存在脑中,在提取环境的言语表述信息时是基于等级记忆网络的。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

(T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