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中山镇中心小学学生发展预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市中山镇中心小学学生发展预警
楚雄市中山镇中心小学教务主任唐荣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化,我国的小学生在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水平、身心状况等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为切实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密切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况,对处于情绪冲动、心理复杂多变的学生及时预警分析。
针对目前存在状况,特对楚雄市中山镇中心小学目前学生作如下预警:
一、学生基础能力方面
1、基础薄弱。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语文识字量减少,阅读量减少,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很多地方依赖计算机网络。
数学基础由于受到计算器的影响,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都较差。
小学生年幼无知,贪玩,对知识的学习遗忘较快。
教师个体差异,使学生年段基础知识断接,甚至产生知识脱节现象。
2、重基础,轻能力。
3、“双基”不扎实。
二、学生知识水平方面
学生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而给理解能力带来影响。
在阅读课学习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储备了不少的词汇,但仍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所造成的。
阅读语篇中存在的阅读障碍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阻挡了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阅读活动狭窄,阅读教学始终围绕教材中的课文转个不停,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阅读训练单调,“教单词——读课文——回答问题”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效率低,阅读的效率主要指学生对阅读文章理解的正确率与理解的速度。
在实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
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
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如下:
首先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
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
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
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
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
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
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
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
(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
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
”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
”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
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
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
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
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
“理”就是道理、根据。
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
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
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
其次还有间接材料。
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
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
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
“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
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
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
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显然是有问题。
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
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3、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
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
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
之后,只要老师布置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
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
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
(四)讲评的方法不正确。
讲评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1、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许多教师在对第一篇作文批阅后,在作文的讲评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这样吸引不了学生,也提高不了学生对教师讲评作文的兴趣。
教师尽管讲了本次作文的许多成功之处和不足,但学生收获甚微,甚至一点收获也没有。
这样就是老师的讲评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
因此,要改变教师讲评作文的方法,做到“师生共评”,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2、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不正确。
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前,首先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学生写作对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准确找出文章的优点的缺点,然后再写出评语。
然而许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连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抓住就盲目地写批语。
因此,许多批语文不对题。
有的老师为了尽显其美,对文章的内容只字不提,在批语中只写道:“语句不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批语。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
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
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
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
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
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也
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
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
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
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
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
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
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
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
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
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
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
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
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
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
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
一名六年级学生在《我的哥哥》中写道“啊,多好的哥哥呀!”结果写为“啊,好多的哥哥呀”。
像这类问题只要认真修改是可以避免的。
(四)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
无论是心理学、语言学、还是教育学都一致认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
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
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
其次,在这四个能力的发展中,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
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一天天逐渐成熟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可以说许多的话。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只是机械地重复,让学生无法对作业产生兴趣。
以小学一年级语文家庭作业为例,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就是听写生字或者抄写生词。
其实,这样听写、抄写简单地重复的作业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他们也只是像个战士般地接受命令,然后机械地去完成这些作业任务。
当然,以这样的学习态度去完成作业,作业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家庭作业的形式单调,缺乏创造性。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进行简单的写话,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写几句通顺的话或者是写日记。
而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就是让他们练习写作文。
还有的作业不外乎就是读读课外书,积累一些好词句,作读书笔记等等。
这样的作业形式过于单调,缺乏创造性,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也不高。
3、额外家庭作业负担重。
这里所说的家庭作业负担重,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是来自于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作业。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孩子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减负的呼声来临之时,一边是学校要求老师减少家庭作业,一边是家长给学生加重作业负担──《黄冈密卷》、《一课一练》、《同步练习》、《作文起步》、《举一反三》……,翻来复去地让孩子练习,或者是让孩子疲于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珠心算、学钢琴、学古筝、学英语、学阅读、写作……孩子的周末往往过得仓促而紧张。
虽然知道孩子很辛苦,但家长也显得很无奈:“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别人都在学,我的孩子不学点儿东西怎么行,怎么能和别人竞争!”如此一来,我们的孩子其实仍然没有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4、“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被误认为“不布置家庭作业”。
面对教育部规定的“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有些老师错误地将其认为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很多老师只要求孩子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放学以后就不管了,突然的放松让孩子和家长都有些找不着北。
有的孩子回家就直盯着电视看,或者是开始玩起电视游戏。
家长们也在感叹,孩子回家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荒废了学业。
你制止他吧,他还跟你顶嘴,真是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
(1)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乐园,学习的课堂,思考的源泉。
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生动鲜活的日记写作题材。
然而,现在许多学生的生活却显得有些单调,他们几乎每天都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缺乏接触自然,亲近生活、融入生活,更别谈亲身体验与感悟生活了。
即使学生能学到东西,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一些劳动所需的智慧、技巧也都只能间接地以认知的形式得到,非常抽象,不带有个人感情和成长的印记。
这样的生活不再是丰富多彩的,充实的,而是苍白的,贫乏的。
小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原因很多,比如小学生繁重的课业,造成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睡眠时间也不断被侵占;课间活动、艺体类副课常常被剥夺,游戏时间所剩无几,造成了学生自由活动、集体活动时间不断减少;父母过高的期望,自作主张地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买各种试题,导致学生负担重,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
(2)书面表达困难。
笔者在教育实习中批改了四年级4个班224人的日记,并对三年级以上部分小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大约有1/4的学生觉得在日记写作时书面表达困难。
具体表现在:句子不完整,语言罗嗦,表达不准确,语句不通顺,容易出现多字漏字或错别字。
学生出现写作基本功的“低级困难”,让人十分担忧。
其实,造成学生书面表达困难,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就当前现状来说,小学三年级才真正开始学写作文,但诸多教师都不能落实,进行写作教学的时间甚少,且常用模式教学,如读范文,列提纲,然后模仿范文“创造”一篇文章即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文教学尚为如此,更何况日记
教学呢?日记写作是扶持作文写作的起步,学生在低年级都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下子要求写出成型的文章,无疑让学生感到棘手,书面表达困难也不足为奇了。
(3)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在教育实习期间,笔者批阅了许多小学生日记。
大多数小学生日记的内容比较单调,例如春游、升旗、书包、铅笔盒、小猫小狗、考试成绩不好挨骂自己暗下决心、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必有对比或思想斗争、捡到钱包也想尽办法归还失主等等。
此外,形式也十分单一,不少学生的日记连词语、句式都惊人地雷同,也惊人地单调,几乎是记流水帐式。
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有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在短短几次写作课中就学会写文章,教给学生一些模式化的写作套路,例如怎样开头,中间用什么话过渡,最后怎样结尾。
包括用什么结构、什么句式、哪些好词……这种方法看似省时省力,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从写作发展的长远来看,是极为不利的。
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全班写下来的日记几乎像说明书,虽然大致的条理出来了,基本的内容讲清楚了,篇幅要求也整齐划一地达到了,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一开始就被束缚住了。
一个班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拷贝”,只是版本略有不同而已。
(4)感情虚假造作。
通过与小学生访谈,笔者发现许多学生都认为写作是一套,真实想法和情感是另一套,不能在日记里流露出来,否则要挨教师批评。
他们认为写作时要写伟大、高尚的事件,这样才能“拿高分”。
所以,他们在写作时流露出很多虚假造作的思想和伪崇高的感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而没有了。
这是由于许多教师在日记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意义,总是习惯控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限制他们表达的顺序、方式与方法。
立下诸多关于日记写作的清规戒律,不能接受有个性的表达,遇到新异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总是设法逼学生“纠正”,他们不能写自己想写的,得写教师布置的;学生也不能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写教师认可的,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自主、自由表达。
于是,他们开始胡编乱造,揣摩教师的心思,抒发虚假造作、空洞、概念化的感情,不敢流露真情实感。
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充斥在学生的文章中。
久而久之,不仅败坏了文风,还扭曲了学生纯真的心灵。
语言的童真童趣,不见了踪影。
“太阳在山背后睡觉”和“圆珠笔在纸上蹭痒”这类句子,难得在作业本上见到。
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童言无忌都被赶到了日记习作之外。
(五)教师方面。
1、教师在日记教学时随意性大。
教师在日记教学时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日记教学目标、要求随意。
在日记教学中教师没有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想布置学生写就写,不想布置学生写就不写,以致学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二是日记教学时间、方法、评价随意。
没有安排较为合理的课堂时间来教学。
教学时方法不讲究,在于走过场,没有新意,学生吸收信息量不大。
想评讲就评讲,不想评讲就不评讲。
教师在日记教学时随意性大的种种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与教师没有完全认识到日记教学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及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关系。
2、教师指导欠科学。
不少教师对日记教学的指导方法不清楚,没有认识到日记教学的重要意义以
及日记教学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对日记教学的策略和评价很模糊,对日记教学的其它相关问题也存在着观念上的含混和疑惑,比如教师由于指导观念落后陈旧,不容许学生写真实的不够“高尚”的人、事件及心理活动,总是要求学生写“高尚、伟大”的人物或事件。
且过于强调写作技巧,不能接受有个性的思想、写作风格。
教师这种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进行教学的观念,难免带有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这样的日记教学,其实效性是很值得怀疑的。
3、教师评价不当。
日记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使学生能文从字顺,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文采,有思想性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
对小学生日记写作的要求过高,特别在初始阶段,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求全责备的评价只能使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受挫。
在评价上,用分数或等级来评价作文是可以的,但用来评价日记就不太合适了,据笔者了解,不少教师评价学生日记只写个日期或者“阅”、“查”或者“优”“良”“中”“差”,这种“冷情批阅”无疑会大大挫伤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三、学生身心状况方面
从以往发生的一些案例来看,许多学生问题的发生,存在学生心理素质弱,比如承受不起压力、适应环境的心理能力弱等。
而有的学生思想偏激,不能公正、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和这样一些学生,需要平时就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
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很突然、很激烈,但在发生前会有一定的负性心理现象积聚或症状呈现。
如:因各种原因导致情绪失控;与同学、父母等发生严重人际(甚至肢体)冲突;从外地(校)转学、因病住院或休学后复学、各学期开学或结束时;重大考试出现严重失败,或开始严重厌学、逃学,频繁出入网吧时;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时;遭遇突发性创伤或刺激(如性伤害、意外怀孕、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时;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如自杀)时;近期言行和情绪有异常表现(如内向的突然变得外向起来,外向的突然变得内向或更加封闭沉默,作文或作业中与他人谈及与死相关的话题或表达生活无意义感,有暗自流泪或与其他人留恋告别的言行等)时;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时。
2011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