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增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快提高我国出版业核心竞争力
申请 。 请 贷 款 的 范 围 应 包 括 : 籍 、 申 古 美
外 部 环 境 分 析 法 . 微 观 市 场 环 境 进 行 对
称 人 大 出 版 社 ) 我 们 做 出 了 表 率 。 该 给
术 、 技 、 艺 及 数 字 出 版 、 子 音 像 科 文 电 等 有必 要成 立特 殊担 保基 金会 。 某 对
( )在 全球 经 济一体 化 的条 件 下 , 3
应努 力使 更 多的 出版物 走 出国 门 。 ( )要 想 提 高 我 国 出 版 业 的 实 力 , 4
出版 事 业 部是 编 辑 室 向 出版 分 社 的一
种 过 渡 形 式 f ) 大 出版 社 原 来 的 结 构 和 流 程 一 人
需 要 国 家 政 策 的 保 护 是 我 国 现 行 经 但
f ) 国政 府 要 大 力扶 持 出 版 业 一 我
笔者认 为 . 该对 有关 出版 项 目进 应
行 资助和 贷款 。具体措 施建 议如下 :
1 加强 数 字 出版 建 设 。对 已经建 . 立 的数 字 出版 基地 要 加 大资 金 投 入与 核心技 术指 导 特别是 要加 强数 字出版 人才 的培 养 . 必要与 科研院 校联合 对 有 数 字出版 专业 人员进 行培 训 2 出版资助 规定 出版社 每年在某 .
以支持 出版 业发 展 国政 府对 出版 业 法 的资 助和扶 持 . 就很值 得我们 学 习和 借
鉴 国政 府 强 调 作 者 、 书 、 店 和 图 法 图 书 书馆在 文化 发展和传 播 中的重 要性 同 时 他 们 也 意 识 到 了 鼓 励 出 版 和 文 化 多 样 性 的 重 要 性 . 中 小 出 版 社 和 书 店 进 对 行 特 别 的 资 助 和 扶 持 。 国 各 级 政 府 对 法 出 版 业 的 经 济 支 持 主 要 包 括 :拨 款 资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8.12.29•【文号】教社科[2008]6号•【施行日期】2008.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社科〔2008〕6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闻出版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出版社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高校出版社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开创高校出版社工作新局面,现就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高校出版社的定位、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高校出版社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出版社在传播先进文化,传递知识信息,促进教书育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出版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繁荣学术、培育人才的办社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托高校、面向市场,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突出主业、科学发展。
3.高校出版社要努力承担积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要做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需要的各类教材和教学用书的出版工作,在出版物数量、出版物质量、出版物结构和出版物载体等各方面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要出版研究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学术著作,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业的繁荣与发展
D4 1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 ; 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
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促进文 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更好地发挥先
进文化启迪思想、 陶冶情操 、 传授知识、 鼓舞人心的积 极作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 。 文化单位或文化工作者, 一定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
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最大限度地 释放出版工作者的潜能。 锐意进取, 奋发有为, 创造更 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满足人 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革 ,取得不少有益 的经验和阶段性 的
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为目标 , 深入
主要内容 , 应该说 , 许多要求和内容与其他文化行业 是共同的或相同的。首先 , 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正如李 长春同志 《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所指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建立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是推动文化 自身发展、
然而 , 大学出版社的体制改革 , 应充分考虑到其 自身的发展历史、 现状和特点。
首先,大学出版社不同于各部委所属的出版社, 也不同于各省市新闻出版局所办的出版社或各省市
宣传部所管辖的出版集团。 大学出版社一般由所属大
学主办 , 教育部或省市教育厅 ( 教委) 主管 , 相同于高 校院、 系所一级的建制。大多数出版社都是在改革开 放初期创办的或恢复的,历史长一些的二十五六年 ,
我国出版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几年来 ,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 的深
入 , 国各项 事业 的飞 速发展 , 我 作为我 国 文化组 成部分 的出版业 ,也 得到 了诸 多
发 展 , 已成 为 世 界 十 大 出版 大 国 。 别 现 特 是 我 国加 入 WT O之 后 , 国 出 版 业 如 何 我
应对 世界 文化 竞争 和多 样化 的局 面 , 尽 快与 国际接 轨是我们抓 住机遇 ,加快发
团与科学 普及 出版社联合 出版 《 新世纪 科技知识 读本 》 。投入资 金之 巨 , 营力 经
度之大 , 目前 出版界难 以比拟 的。 是 与此
门采取 了一系列 限制性措施 ,但 它还是
在 我 国最 大 城 市 上 海 站 稳 了 脚 ,在 很 短
的垄断行业 之一 , 实行审批 制 , 止外 部 禁 资金 、 企业从事 出版业 。 随着市场经济 但
是 国际竞 争 中海 外市 场 的 冲击 。
大, 与媒体互 动 , 会反响极 大。 社
三是 民营制作公 司。随着 出版 业的 加快发 展 ,民营企业获得 更多 的市 场准
入 的 机 会 。加 之 民 营企 业 机 制 灵 活 人 员
随着 WT O过渡期结束 , 为宣传文 化产 作
业一部 分的 中国出版业 ,将 会作 为一 个 领域 , 阶段性 地全 面对 外开放 , 有 这就 确
低产 出 、 益的路 。 低效 由于 出版行业 的保
护 和垄断 ,出版专有权 带来 的利润 在很
大程 度上掩 盖 了体 制改革 的滞后性 和经 营方 式 的低效 率 。但 随着改 革开放 的深 化 ,原有 的经 营体制 和增长 方式越 来越 不适 应市场经 济 的发展 。我 国 出版 业要 实 现大 的突破 ,必须 从体制 和经 营机制
浅析提升我国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关键 词 】 出版 业 核 心 竞 争 能 力 可持 续发 展 策略
培 训 是 必不 可 少 的 。 公 司再 造 》 书 的作 者 提 出 了从 培 训 到 教 育 的话 《 一
题 。 如 他 们所 指 f 的 . 训 增 加 了技 巧 和 技 能 , 正 } J 培 同时 也 教 会 了雇 员 工
等 多渠 道 筹 措 资金 。 引导 和鼓 励 金 融机 构 对 符 合 国 家产 业 政 策 的 出 版
和 扶 持 出版 产 业 中的 某 些 项 目 、 节 或 某 些 出版 单位 的 发 展 , 是 国 环 这
作 的 “ 式 ” 教 育 增 加 了员 工 的洞 察 力 和理 解 力 , 方 . 出版 物 质 量 、 善 品牌 管理 提 完
由于 我 国 出版 业 长 期 处 在 计 划 经 济 巾 , 到 了历 史 的 重 压 , 年 受 近 来 出版 社 改 制 后 才 有 了长 足 的进 步 , 现 了 一 些 大 的 版 集 团 , 些 出 一
予税 率 上 的 优 惠 。 对 国家 鼓 励 的 出 版 产 品 免 征增 值 税 , 其 他 门 类 的 对
企 业 予 以信 贷 支 持 . 在控 制 风 险 的 前 提 下 , 快 开 发 适 应 出版 企 业 需 加 要 的金 融 产 品 。 励 各 类 创 业风 险投 资 机 构 和信 用 担 保 机 构对 发 展 前 鼓 景好 、 纳就 业 多 以 及 运用 新 技 术 的 中小 m版 企业 开展 业 务 。 吸 世 界 各 国都 对 出 版 业都 给 予 各 种 政 策 支 持 , 过 政 府 拨 款 . 励 透 鼓
论我国出版业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论我国出版业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出路作者:陈锐许萍来源:《出版科学》2014年第02期[摘要]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十年,我国的出版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背后潜藏的深刻危机也不容忽视,化解危机的根本出路无疑是继续推进更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
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其实只是市场化改革的破题,政府管理职能的彻底转变才应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应以出版企业的股权多元化作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逐步落实市场开放的规制政策,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出版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优化来增强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出版产业政府管制公平竞争市场化改革[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21-04在我国,出版业因其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一直面临诸多的改革障碍,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虽然很高,但真正实质性的改革举措却甚寥寥。
过去十年的改革虽然看上去成果显著,但制约出版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未根本消除,出版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图书生产与消费之间相当严重的脱节现象。
一方面,出版机构快速扩张,图书生产数量急剧攀升,并稳居年图书出版品种数量世界第一;另一方面,读者对图书市场的负面评价居高不下,阅读需求长期不见起色,从而造成图书销售滞胀,库存激增。
面对如此尴尬的现实,我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出版体制改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说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激发文化创造力和生产力,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那么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们真的通过体制改革实现这一目标了吗?我想很多人都难以给出斩钉截铁的肯定回答。
笔者认为,出版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推进更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来解决,只有真正解除了桎梏创造力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出版业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大繁荣。
1 出版体制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1.1 政府持续推进出版业市场化改革的动力明显不足,真正触及政府部门权利和利益的深层次改革面临较大阻力毋庸置疑,自2003年起的十年间,政府主管部门在推动出版社转企改制方面的力度是空前的,但在完成转企改制之后,对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却表现出明显的“叶公好龙”心态,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在持续推进改革的问题上明显动力不足,尤其是在触及部门权利和利益的时候越来越表现出裹足不前、畏惧改革的心态。
2024年新闻出版工作计划
2024年新闻出版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新闻出版工作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4年,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制定2024年新闻出版工作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目标1. 继续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影响力品牌媒体;2. 提高新闻出版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3. 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主要任务1.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1)统筹各类媒体资源,打破传统媒体传播边界,加快推进全媒体发展;(2)加强新技术研发,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媒体传播效果;(3)加强传媒人才培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4)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数字媒体平台,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
2.提高新闻出版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1)加大对优秀原创作品和优秀图书的扶持力度,提高版权保护和运营水平;(2)创新出版业务模式,推动数字出版、自媒体出版等新业态的发展;(3)推动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的结合,通过AR、VR等技术创造更具体验感的阅读体验;(4)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原创图书走向世界,提升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1)加强党的舆论引导,推动媒体工作切实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加强党建工作,提高党的新闻出版机构的组织力和战斗力;(3)加强舆情监测和研判,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热点;(4)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四、工作重点1. 推进传媒融合发展。
加强各类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加大对全媒体平台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
2. 加强出版产业创新。
加强原创作品的评选与推广工作,提高原创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强对电子出版、自媒体出版等新业态的引导和规范,推动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我国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回顾与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 别 是 近 十 余 年来 , 党 中央 、 国 务 院 多 次 做 出 了关 于 推 进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的 战 略 部 署 。2 0 0 1年 通 过 的 第十个 五年计划纲要 首先使用 了“ 文化产业 ” 的概
文 化产 业发 展 的必然 选择 。 改 革开放 以后 , 包 括 新 闻 出 版 业 在 内 的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被 提 上议 事 日程 , 受重 视程度 不 断提 高 ,
转 企 改制 , 建立 现代 企 业 制 度 , 以提 高 新 闻 出版
产 业 的 国际竞争 力 。 在 新 闻出版 业发展 较 为滞后 的情况 下 , 为 加
七 届 六 中全 会 对 文 化 改革 发 展 工 作 进 行 了全 面 部
署, 全会通过 的《 中共 中 央关 于 深 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动 文 化 产 业 成 为 国 民经 济 支 柱 性 产 业 , 2 0 1 1年 十
1 .财 政 政 策 。 我 国 一 向 重 视 以 财 政 手 段 支 持 新 闻 出 版业 发 展 。早 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就 已通 过 设 立 “出 版企 业 发 展 专 项 资 金 ”、 “ 文化企业发展 专 项资金 ” 、 “ 宣 传 文 化 发 展 专 项 资金 ” 等方 式对新 闻 出版 业 进 行 支 持 , 同 时 规 定 了 各 级 财 政 部 门 要 随着财力 的增 长 , 继 续增 加 对宣 传 文化 事业 的投 入, 进一步改善宣 传文化单位发 展的条件等 。 近年来 , 政府 在新 闻出版等 文化 领 域 的财政 投 入 力 度 不 断 加 大 。2 0 0 9年 , 国 务 院 讨 论 通 过 了《 文 化 产 业 振 兴 规 划 》, 要 求 中央 和 地 方 各 级
对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出版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出版产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
以下是对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个方面的思考。
一、创新发展模式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这包括探索新的出版方式、推广模式、销售渠道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方式,提高出版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出版社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包括在选题策划、稿件审核、编辑排版、印刷装订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优秀的编辑、设计等人才,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市场导向市场导向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喜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选题策划和推广营销。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拓展国际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拓展国际市场对于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出版社应该注重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国际市场和读者需求,推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物。
五、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出版社应该注重多元化发展,拓展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优势领域。
例如,可以向数字出版、教育培训等领域延伸,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六、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出版社应该注重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和数据库,提供数字化阅读和服务,以满足读者的数字化需求并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七、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出版社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
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等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出版行业中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5.17•【文号】中办发[2011]19号•【施行日期】2011.05.1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2011年5月17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经中央同意,现就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体制改革,是落实中央部署、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报刊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增强我国报刊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加快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作为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外的报刊出版单位,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现行体制制约了报刊出版业发展,存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部分单位长期靠行政摊派、买卖报号刊号维持生存,有的成为部门和单位的“小金库”,助长了不正之风。
这种状况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升入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作出积极探索,累积了宝贵经验,同时支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日臻完善,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出版集团发展的对策分析
进行多点发布 、即时传播 。二是从传统载体 向多载体的转变 。一种信息 多种传播方式是出版产业 的发展趋势 , 要利用多种载体来传播 内容 。三 是从单一 的业态向多元化 的业态转变。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 ,设计新的
业态。四是市场的注意力要 由国内转向国际,要 以国际视野 观察 出版市
有效 的制度安排 ,提高企业 的市场竞争能力。
要帮助所属子公司、分公司以及有关部门提高策划能力。
四、从传统 出版 向数字 出版转型
传统出版 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技术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 是 出版集
团硬件 、软件水平的全面提升,即在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等方面采用信
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从我 国数字内容产业规模来看, 移动内容 、互联网应 用 、数字游戏等子产业规模远远高于狭义的数字 出版产业。出版集 团要 突破狭义 的数字 出版产业, 进人数字 内容产业新领域, 才能提升集 团在整 个数字内容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 一方面, 出版集团要利用 自身优势, 通过 技术融合、业务融合 、服务融合和资本融合等措施和手段 , 加快提升其在 数字 内容产业 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 国家新 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在着 力打造适应新闻出版及相关行业 向数字出版产业转 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产
稳定发展期后 ,能够适时进行产业链的转移或调整 ,拓展集 团的发展空
的,出版集团可以加强与民间资本开展深度合作。出版集团依据 《 新闻
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 的具体要求 , 与民间资本开展深层次 的产 品合作 、项 目 合作及资本合作 ,为发展注入
新 的活力 。
场。
有 实力 的战略投资者 , 或集 团之间以联合重组 、参股等方式进行股份制 改造 ,从而壮大资本实力 ,实现股权多元化 , 增强整体竞争力 。 其次 ,力争上市 。出版集团上市是成为真正市场主体 的一个重要途 径 。也是完成公司制改造 的重要标志。因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是多元化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起初的命令式管理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管理,出版管理制度的转变促进了出版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业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出版管理体制采取的是命令式的体制,即由中央管理出版事业,各级行政单位负责出版管理工作。
这种集中式管理的模式,为国家的垄断出版业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让出版业发展滞缓的问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出版管理也被彻底摧毁,使得出版事业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出版管理体制也经过了多次变革。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标志着出版管理体制从集中式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
条例规定,国家管理的出版业和社会力量经营的出版业并存,进一步开启了市场化出版管理的大门。
此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市场化出版,拓展了出版业的多元化经营方式,为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出版业也在不断变革,出版管理体制也开始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出版物市场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在出版物市场的监管上采取更加灵活、市场化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出版”,提高出版物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新中国70年的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为今后的出版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出版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加强市场化改革,推动多元化发展。
出版行业要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转型,推广数字出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同时,出版行业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出版物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版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要注意社会责任,加强文化建设,倡导富有思想性、文化内涵丰富的出版物。
综上所述,新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为今后出版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与接受(1992—2012年)
社会科学版第四十八卷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收稿日期:2023-06-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ZW122)作者简介:李庆勇,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与传播研究;通信作者:马菁菁,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出版研究。
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与接受(1992—2012年)李庆勇,马菁菁(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1992年,在我国的社会语境和历史进程中,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出场,文化系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新的文化格局亦在重组和构建之中。
各种文学成分、文学力量的分化、抗衡与重组,文学形态的重建、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空间的扩容与转换,以及文学接受与传播方式发生的整体性、全方位的转型,生成了文学的种种复杂形态。
在此当中,作为具有时代标志性质并折射出时代精神走向的重要文化现象———“文学畅销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起来。
至2012年短短20年间,围绕着文学畅销书的生产、策划、编辑、出版、传播、消费等环节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运作规范和机制,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已经进入畅销书时代。
关键词:社会语境;文学畅销书;文化转型;文学出版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1-0051-081992—201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建设阶段[1]。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南方谈话,厘清了一些关系改革开放方向的重大问题,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种独特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经济语境下,文化系统也随之改革和转型,文学的生产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与文学的市场化、出版社从“事业”到“企业”的转轨,以及作家身份和生存方式的转变等,促使文学畅销书历史性出场,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出版社职责2024
出版社职责20242024年的出版社职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出版社的工作内容也将发生一些变化。
下面是关于2024年出版社的职责的一些主要内容:一、发掘和培养优秀作家和作品作为传统出版社的重要职责,2024年的出版社将继续发掘和培养优秀作家和作品。
出版社将与各大高校、文学机构等合作,开展创作竞赛、才艺选拔等活动,发现和培养具有潜力和创造力的作家。
同时,通过与作家的深入合作,提供专业编辑、营销推广等支持,帮助他们打磨作品、完成出版发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二、加大数字出版和电子书的推广力度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重要趋势。
2024年的出版社将加大数字出版和电子书的推广力度,加强研发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出版社将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开展合作,推动电子书的普及和市场化,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
三、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作品在海外获得认可。
2024年的出版社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出版社将与海外出版机构、文化交流机构等开展合作,翻译和推广更多的中国作家和作品,让更多的国际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艺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加强版权保护和产权维权工作版权保护是保护作家和出版社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
2024年的出版社将加强版权保护和产权维权工作,维护作家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
出版社将与版权保护机构、公安机关等加强合作,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打击盗版、侵权等不法行为,提高整个出版行业的版权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市场分析和营销效果随着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版社将利用这些新技术,提升市场分析和营销效果。
出版社将建立和完善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读者的购买行为、阅读偏好等数据的分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求是·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决定》对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
一、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文化的内容、形态、传播与影响等各个方面,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
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
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
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以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为特点的后工业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动着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不断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态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无时不在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正是留声机、摄影、电子、光纤通信、无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使音响、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行业得以形成。
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出版改革方案
出版改革方案1. 引言出版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提高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制定一份出版改革方案。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具体方案:出版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出版内容的创新和优质化、出版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出版监管的科学和有效。
2. 出版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出版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是出版改革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放市场,吸引更多的出版商、图书馆和读者参与,促进市场活力的释放。
2.1. 放宽市场准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为更多的出版企业提供机会。
取消或减少审批手续,简化注册程序,推动民营出版企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的监管,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
2.2. 扩大市场竞争鼓励优秀的出版企业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引入更多的国际出版企业,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出版内容的创新和优质化创新和优质化的内容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创新形式、内容和技术,提供更加多样性和高质量的出版内容。
3.1. 推动数字化转型鼓励出版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整合资源,提高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效率。
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数字阅读设备,增加数字资源,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3.2. 激励原创创作加大对优秀作品的评选和奖励力度,激励原创创作。
同时,扶持和支持优秀作者和编辑,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专业素养。
4. 出版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出版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改革体制,建立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提高出版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
4.1. 改革报刊发行体制推行市场化发行,建立起专业和高效的发行机构。
取消行政审批,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根据读者需求和市场反馈,调整发行数量和频次。
4.2. 加强版权保护加强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建立起健全的版权管理制度。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版权意识,促进创作积极性和创新发展。
把握态势,遵循规律,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把握态势,遵循规律,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我国图书出版业
的繁荣发展
邬书林
【期刊名称】《中国出版》
【年(卷),期】2005(000)006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邬书林
【作者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大力促进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J], 龙新民
2.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 [J], 魏波
3.适应需要把握规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J],
4.把握方向遵循规律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J], 李秀根
5.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 [J], 魏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改革增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刘刚陈玉芝
来源:《市场观察》2013年第05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出版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出版环境,对现有的出版体制、出版趋势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考验,毫无疑问,中国出版业需要变革,而且是急剧的变革,才能在目前的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在文化产业上的一个表现便是我国出版业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387种、期刊9884种、报纸1939种,三类出版物总印张为2935.41亿印张,折合用纸量679.11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8.67%。
2011年全国出版图书369523种、期刊9849种、报纸1928种,三类出版物总印张为3099.2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717.01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5.58%。
截至2010年年底,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收入更达到历史新高度1.65亿元。
其中图书、期刊、报纸、音响与电子出版物分别有不同的程度的增长态势,尤其以电子出版业增长显著。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运营等为主,包括出版教育、出版科研、版权代理、出版物资供应、出版物进出口等附属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
出版物在传播文化、促进合作、加强我国与世界人民交流方面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突出。
可见,我国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出版大国,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出版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实力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与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出版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出版业一直是受传统体制影响较深的行业,区域限制和行政色彩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出版业的迅猛发展。
要更好地发挥出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增强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积极确立出版产业市场主体
国际上,出版企业是出版业发达国家出版机构的主流形态,是出版产业市场的主体。
而在我国,由于出版业长期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出版产业市场主体长期为事业单位而非企业。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研究和改革的深化,出版业产业属性和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被逐渐明确。
出版产业要大发展大繁荣,根本的问题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考虑出版产业的发展特性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的原则是,政府既要积极有为但又不乱作为。
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对文化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至于配置出版产业资源的任务,则交由市场的主体企业去做。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中国出版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出版业应当蓄势待发、继续扩张,进一步推进行业的全面改革,实现历史性转变。
在政府持续不断努力推进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在产权划拨、资金筹措、人员配套措施等多方面应给出很多的优惠政策以激发出版单位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出版企业员工的创造性。
以良好的心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地确立自己的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合适的业务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只有这样,我国出版业的改革才能顺利完成,从而激发出出版企业的活力,增强我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整合资源,建立高效的产业链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副署长指出“与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出版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突出反映在我们出版物在反映人类创新成果的水平不高上。
在我们出版物中真正反映人类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管理经验等方面有影响的重要出版物,数量上还不够多,质量上还不够高”。
这是事实,与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出版机构突出的问题是小、散、弱,在收入增长和规模扩张等方面难以跟上市场的要求,形不成强有力的产品研发和产品营销能力,这就必然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
对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
由此可见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企业可以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通过并购、兼并重组,走向市场集中,迅速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济。
意见同时还指出,也可以将近年来为活跃图书市场做出突出贡献,屡创畅销书和常销书佳绩的新兴出版生产力——民营出版资源整合进入出版主流阵容,形成强强联合,可以使出版资源的整合转化为质量效益的增长。
这是符合现代出版的历史潮流,只有进行出版资源的优化组合,出版企业才能建立起一条高效的产业链——上游原创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销售发行。
出版产业就是内容产业,不能在模仿的道路上亦步亦趋,不能把西方培养起来的“文化口味”奉为圣明,应在出版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增强原创力,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只有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口味”才能发挥其独特优势,抢占国际市场,发挥出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4.加大“走出去”战略力度
近年来,中国图书正逐渐冲破国界,为世界各国读者所关注。
有关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进出口,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据统计,2010年我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879714种次、2881.87万册(份)、26008.58万美元;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954954种次、945.64万册(份)、3711.00万美元。
2011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进口1119975种次;累计出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8077种次;累计进口14553种次;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914726种次。
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2010年我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其中图书13724种,录音制品439种,录像制品356种,电子出版物49种;2010年我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其中图书3880种,录音制品36种,录像制品8种,电子出版物187种。
2011年全国版权合同登记20797份。
作品自愿登记442983份,其中文字作品80424份,与上年6294份相比,增长突出。
2011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6639种,输出版权7783种,版权引进和输出地前三名均为美国、英国、德国。
这都得益于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海外商业市场呈现出来的商机,特别是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引进方面,海外市场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客观上为中国出版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中央的“走出去”战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推动,海外逐渐形成的市场,以及近些年我国出版企业不断增强的国际适应性,这些都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当代中国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的成果传播好,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我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有效、最便捷、最可靠的途径。
我国出版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将是一大趋势。
目前,我国出版业"走出去"主要有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三种基本模式。
但由于我国出版业缺乏经验,“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风险。
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出版行业组织和出版企业的积极参与、相互协调。
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供给职能使之能通过规划制定、产业培植、资源整合、导向鼓励、平台建构等策略措施发挥应有的角色主导作用。
国内出版行业组织需要采用机构专设、行业代表、行业宣传、行业服务等策略措施,从定位市场化、成员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和交流国际化上等诸多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而出版企业要在经营性策略与内容性策略上下足功夫,强化选题策划能力、出版运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塑造能力、文化凝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等综合竞争能力的培养。
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号召,也是出版企业发展的自我要求。
因此,大力推动我国出版物"走出去",积极探索创新"走出去"的体制和机制,将使中国出版人也必将因此拥有越来越睿智宽阔的视野。
总之,要增强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的发挥出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出版业市场主体转变,出版资源优化整合,建立高效的出版产业链,坚定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刘刚:企业管理出版社陈玉芝:机械工业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