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外国音乐家生平故事
音乐名人故事
音乐名人故事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名人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音乐才华和生平故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位音乐名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成就和传奇人生。
首先,我们来谈谈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影响了整个音乐世界。
贝多芬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音乐才华使他成为了当时维也纳音乐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然而,贝多芬的生活并不如他的音乐一样辉煌。
他在中年时期开始出现了听力问题,最终导致了他的完全失聪。
尽管如此,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音乐,他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等经典之作至今仍广受欢迎。
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位流行音乐界的传奇人物——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是美国流行乐坛的巨星,他的音乐作品和舞台表演风靡全球。
然而,杰克逊的成名之路并不平坦。
他从小就在家庭乐队中开始接触音乐,随后加入了家庭乐队“The Jackson 5”,并凭借出色的表演和唱功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
然而,杰克逊的个人生活却备受争议,他的种种丑闻也给他的音乐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如此,杰克逊依然是流行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不衰。
最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典音乐的传奇人物——莫扎特。
莫扎特是奥地利古典音乐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音乐才华使他成为了当时音乐界的宠儿。
然而,莫扎特的一生并不如他的音乐一样辉煌。
他的生活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直到他去世时仍未得到世人的认可。
然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却在他去世后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以上几位音乐名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音乐才华和传奇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第三课《音乐家故事》
简介
弗朗茨· 约瑟夫· 海顿(1732年3月31日 --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 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 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 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 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 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 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主要成就:
伟大的器乐作曲家 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
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作曲家
海顿被公认为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 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 海顿是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曲作者。
音
音乐家名人故事
音乐家名人故事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的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音乐家名人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故事一:音乐之父巴赫17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上空被那浓烟迷雾覆盖着。
这是一个窒息人性的阴森世界。
大小公侯、僧侣和神甫们为了争权夺利,利用新教和旧教的分歧,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勾结外国势力,在本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从1618年起一直打到1648年。
持续了30年之久的这场残酷的战争使德国人口减去1/3,城市萧条,土地荒芜,矿山损坏,工商业衰退。
统治者用棍棒和鞭子维持他们的专治统治。
自由农民犹如白乌鸦一样稀少。
这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但是,漫长的黑夜总会有几缕星光的。
就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却孕育了18世纪欧洲音乐的巨擘、古典音乐大师巴赫。
他的音乐像一道闪光,给德国黑暗时代带来了一线光明,并影响着将来世界音乐的开展。
巴赫这个家族注定要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中,巴赫家族出现了许多位音乐家。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
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
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
孩子的父亲是镇乐队的指挥。
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
从他的祖父一代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
在父亲的教诲下,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
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
巴赫10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
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
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15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
十大音乐家的故事
神劇之父-韓德爾
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 德國
韓德爾是巴洛克樂期重要 的作曲家,作品以歌劇和 神劇為主,其中以神劇最 受歡迎,故被譽為「神劇 之父」。他的作品富有華 麗的風格,故深受英國皇 族歡迎。
韓德爾與巴哈並稱為巴洛 克音樂裏最偉大的作曲家 .
神劇之父-韓德爾
浪漫樂聖-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47 德國
德國著名猶太裔作曲家,孟 德爾頌為德國浪漫樂派最具 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孟德爾頌是難得的全能型天 才,身兼鋼琴家、指揮、作 曲家、教師等多重身分。
孟德爾頌在短短38年的一生 中創作極為豐富,在他活著 的時候就被認為是當時作曲 家中的第一人,彪羅曾稱他 為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 大師。
俄國最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俄國
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 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 了很多後來者。
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 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 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 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俄國最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俄國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 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 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 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 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 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在音樂創作上, 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 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 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 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 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音乐家的故事
பைடு நூலகம்
风格特点:
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 有古典乐派的抽象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 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俄罗 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 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 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全名: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 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 有古典乐派的抽象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 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代表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 响 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 《四季》、《罗密欧与朱丽 叶》、《胡桃夹子》、 《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
其中,《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
子》三部舞剧音乐作品,都已成为世界舞 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 国的芭蕾舞台上。
音乐家的小故事
音乐家的小故事音乐是最美妙的声音,可以治愈心情,可以表达感情。
下面给大家介绍著名的音乐家的故事吧。
音乐家的小故事(一):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
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
他仅仅活了36岁。
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他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团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
由于父亲是佚名音乐家,家里的孩子都受到父亲的培养和熏陶,在莫扎特3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弹钢琴,莫扎特搬来一个小凳子在一边观看,他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每当爸爸教姐姐弹琴的时候,他都在一边听,莫扎特的记忆力个性好,只要是他听过的曲子,他都记得,每当姐姐弹错音乐的时候他都能准确的指出来。
在莫扎特的指指点点中,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天才,于是当莫扎特4岁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弹琴了,莫扎特年级虽小,许多技巧复杂难度大的协奏曲他都背诵下来,还弹的很好。
4岁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乐才华,每当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献上一曲给大家消遣消遣。
个性是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他更是喜欢变现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许不允许,便跑到钢琴边上弹了起来,凡是听他弹过的客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5岁的时候,刚上一年级的小摸着特便会自我创作各种曲子了,这个城市里的人们都明白他们家出了一个音乐小天才。
在家里,经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来练小提琴,这2个朋友是和爸爸一齐同台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听见爸爸和朋友们在客厅里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于是他自我也拿着小提琴来到客厅,平时摸着特主要是跟爸爸学钢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纯粹是为了调节。
“爸爸,我来担任你们的第2小提琴手,行吗?“不行,这个曲子你还没有练习过“我能够看着谱“行行,就让我们的小天才试试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发言了。
音乐家的故事
音乐家的故事音乐是人类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无尽的能量和情感。
在音乐的世界里,有许多令人敬佩的音乐家们,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造了不朽的作品,留下了独特的音乐传承。
本文将讲述几位音乐家的故事,他们的音乐成就以及对音乐界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讲一讲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故事。
贝多芬被公认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等。
然而,贝多芬的身世却并不幸福。
他早年从小就面临家庭的逆境,父亲的酗酒成瘾和聋了的耳朵让他的成长过程异常艰难。
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打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激情。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坚毅,他以自己创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故事。
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最早成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才华。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非常丰富,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多个音乐形式。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优雅和灵感,被称为音乐天才。
然而,莫扎特的生命却短暂而悲剧,在他仅仅35岁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了许多无与伦比的音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和短暂的生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后,我们来讲一讲弗雷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 Chopin)的故事。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钢琴创作而闻名。
肖邦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他对民族风格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虽然肖邦的生命中也有很多困难和痛苦,但他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肖邦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浪漫,旋律优美而感人,被誉为钢琴曲领域的巨匠。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故事。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舒伯特-作文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舒伯特毕生与贫困相伴的作曲家,莫过于舒伯特了。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于年月日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
父亲是一位教师,也略懂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一些乐器。
他常常在业余时间里聚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中举行音乐会,有时,还和家人一道演奏,以消遣自娱。
舒伯特因此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薰陶。
在家人的演奏中,小舒伯特还要随时纠正父兄的错误。
家里子女众多,生活困难。
舒伯特岁时,投考了食宿免费的康维特宫廷歌手学校。
入校不久,舒伯特就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有时还代理指挥。
年,又开始从著名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习理论。
舒伯特在寄宿学校时,名为免费,其实度日极为艰难。
隆冬时,房内没有火炉,每日两餐也难以为继。
舒伯特受冻挨饿,更没钱买谱纸用来作曲。
多亏同学斯邦慷慨相助,才为他解了难题。
在校期间,舒伯特的作曲长进很快,年为学校乐队写出《第一交响曲》,但不幸即在同年因变声离开了学校。
为了分担父亲的家累,舒伯特来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
刻板的教书生活令舒伯特十分厌烦。
他希望能辞去工作一心作曲,但辞职后便无以为靠,因此,只好勉难为之,为小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耐着性子讲解拼音、文法。
即使如此,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仍然硕果累累,这时他又有四部交响曲告竣。
年,舒伯特终于铤而走险,毅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
年轻天真的舒伯特哪曾想到,此时正值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后最黑暗的年代,维也纳的奥地利梅特涅政府更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那里暗探密布,军警如云,稍有不慎,动辄获咎。
舒伯特于一文不名中来到维也纳,无依无靠,只好做家庭教师谋生。
不觉之中,结交了一群朋友。
舒伯特这般朋友都是具有民主思想、憎恶黑暗统治、热爱艺术的贫困青年。
他们出入相随,在一起无所不谈。
对于反动统治当局,更是大加抨击,毫无顾忌。
舒伯特才华出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深遭梅特涅政府忌恨。
舒伯特与这些穷朋友,他们有饭同吃,有屋同住,不分彼此,相濡以沫。
大音乐家的小故事5则
大音乐家的小故事5则音乐家的故事您知道多少?下面是整理的大音乐家的小故事5则,欢迎阅读。
从班长的传授中,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懂得投弹投得远,全凭臂力。
因此,他投一会儿手榴弹,就练一会儿单杠。
手握铁杠,刺骨冰凉。
管它呢,他咬咬牙,练!练!练!,直到双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杠子了,这才抄起手来暖一暖。
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风吹来,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一、最穷的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
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
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
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斯蒂芬·福斯特二、闻音识人——亨德尔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
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
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
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
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
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亨德尔三、意外的成功——乔治·格什温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
当时美国最着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认为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从命。
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
格什温看了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才完成任务。
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亨德尔-作文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亨德尔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年月日诞生在德国萨克森的哈勒。
他比约·塞·巴赫早出生一个月,而且出生地相距很近,真可谓天生双璧,日月同辉。
亨德尔的父亲是亲王王宫里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
如今我们经常见到理发店门前挂有红蓝相间的招牌,据说表示动静二脉,正是昔日里理发师与外科医师都由一人兼任的遗风。
亨德尔从小酷爱音乐,音乐天才早有显露。
但是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以便得到个一官半职。
因此,他只能半夜里偷偷爬上屋顶的阁楼,借着月光悄悄练习古钢琴。
亨德尔岁时,父亲有一天要去音乐爱好者威森非斯公爵家。
亨德尔要求父亲带上他,父亲不肯,他就死追着父亲的马车跑,父亲无奈只好同意。
小亨德尔为公爵演奏了古钢琴,公爵很欣赏他的才华,帮他说服了老亨德尔。
这样,亨德尔便被送到哈勒的圣母马利亚教堂接受音乐训练。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亨德尔日新月异进步很快。
岁时,父亲去世了。
小亨德尔一边坚持学习音乐,一边仍然秉承父教,准备学习法律。
然而,由于他在音乐上声誉日增,已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渐渐地,他就放弃了法律,而专心于音乐了。
亨德尔岁时,移居当时唯一上演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汉堡,并开始创作歌剧。
亨德尔来到汉堡后,结识了富家子弟马提松。
马提松学识渊博,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不仅能写歌剧,还创办了德国的首家音乐杂志《音乐评论》。
亨德尔与马提松一拍即合,结成亲密无间的朋友。
马提松为亨德尔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他因社会地位形成的优越感,也常常令亨德尔大不自在。
年,正值马提松出外旅行,亨德尔大展手足写了自己的第一部清唱剧《约翰受难乐》。
马提松得知后,甚为不满,与亨德尔发生了口角。
由此,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终于在一次演出中反目为仇。
那次演的是马提松的歌剧。
马提松自己忙上忙下,既担任主要角色,又要指挥。
当他上台表演时,便由亨德尔接替;下台后,又要重新回到指挥台上,准备接受观众的欢呼喝彩。
音乐家小故事
音乐家小故事导语:音乐家们在自己的成功背后总会有我们不知的辛酸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音乐家小故事,欢迎借鉴!一、闻音识人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
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
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
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
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
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二、最穷的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
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
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
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三、意外的成功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
当时美国最着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认为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从命。
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
格什温看了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才完成任务。
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四、恕不会客德国钢琴家、指挥家封·彪罗(1830-1894)生性孤僻,不好交友,尤其对不速之客随便上门打扰极为讨厌。
为了能专心工作,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房门上经常挂着免见牌,上面写着:“午饭前恕不会客,午饭后我不在家”。
五、“替身”成名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
西方音乐家简介
西方音乐家简介一、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
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
欣赏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二、韩德尔(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国作曲家。
出生于德国哈勒城。
他自二十七岁起定居英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家。
韩德尔在西欧音乐史中与巴赫占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影响极大。
欣赏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亚》、小提琴曲《广板》三、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派奠墓者之一。
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
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
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
欣赏作品:室内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交响乐《惊愕交响曲》四、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
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外国音乐家生平故事
外国音乐家生平故事巴赫(1685—1750)请记住,三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欧洲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叫巴赫。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 1685 年 3 月 31 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爱森那赫。
这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据说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
巴赫的家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族。
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辈辈相传,以音乐为生,三百年间,有50 多名音乐家见于记载,及至约·塞·巴赫,已是第五代传人。
父亲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师。
7 岁起,他就在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喜爱。
其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以补贴学费。
10 岁时,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抚养,并担负他的音乐教育。
巴赫对哥哥的教学日渐不满,总向哥哥提出种种问题,哥哥常因学力不逮无法作复而恼羞成怒。
哥哥藏有前辈著名大师们的作品手抄谱,巴赫很想借来一阅,但屡遭拒绝。
巴赫知道乐谱的藏处,每经于此,都不忍离去,情急之中,终于想出了办法。
每当夜深人静,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乐谱,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写。
半年之后,全部乐谱抄录殆尽。
然而,不想就在此时,东窗事发,终于败露。
哥哥于气愤之中,不顾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录的乐谱悉数撕毁。
巴赫年岁虽小,但生性顽强,为了学习,不怕任何困难。
听说汉堡有位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技巧相当高超,巴赫心向往之。
无奈路途遥远,身无分文,他只好携带干粮,只身徒步前往。
凭草垛栖身,饮河水消渴,一路风尘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
一次往返180 里,归来时已是双足生满血泡。
然而,能观摩大师演奏,聆听大师教诲,小巴赫每次出发之前,从不犹豫。
1702 年,巴赫从学校毕业。
以其优异成绩,完全可以免试深造,但生计无着,只能就业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弹奏管风琴。
供职后,为提高琴艺,他常常通宵达旦,发奋练习,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汉堡,从老师学习。
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_悲怆的“命运”—外国音乐家的故事
住,我又为什么不能住下?他们不是没有被砸死吗?为什么我会被砸死呢? 正在犹豫中,里边的一个流浪汉用一种海顿不曾见过的目光盯着他,他不知 如何是好? “小伙子,你不是皇太子吧?那你过来!”一个流浪汉几乎是用命令的 口吻对海顿说。 海顿只是感到害怕,想退出来,可是自己的脚不听自己使唤。 “噢,还是宫廷里的‘官’呢!”流浪汉看着海顿一身宫廷乐队队员的 服装说,“没什么,小伙子,别不好意思。我们这儿不卑贱,比那宫廷里的 女皇还高贵呢。就拿我这顶帽子来说吧,女皇拿她的镶满珠宝的王冠来换我 还不愿意呢!” 突然从四周和看不清的角落里爆发出一阵怪声怪气的笑声和呼叫。海顿 没有力气支持了,他瘫坐下来,他手中的小提琴也落在地上。流浪汉奔过来, 看看海顿苍白无血色的脸,他痛心地制止了大家的怪笑,说: “不要笑了,看你们把他吓成了什么样子了!” “哂,我们的老爷了看上了他了。”从角落里传来另一个流浪汉的嘲笑 声,“说不定老爷子爱上他……” “再闹,看我砸烂你们的头!”大家都不作声了,老流浪汉的话发挥爱地对海顿讲: “小伙子,你还是一个新来的雏儿,别怕。他们不会伤害你。”说着转 过身对那些流浪汉命令道,“快拿点吃的东西来给他。” 流浪汉拿来吃的东西递给了海顿,海顿心里的恐惧还没有消退,心里也 难过,吃不下,没有接。他们好心地把东西放在他身边。老流浪汉对那一群 人说: “别吓坏他,你们都离他远些,让他一个人好好静心休息一下。” 海顿当初把他们看成是一群强盗、流氓,他厌恶他们,讨厌他们,又害 怕他们。现在觉得他们外形固然污秽可怕,可是他们的心是好的。他们可怜 人、同情人,是善良的,比女皇、大主教要仁慈上千倍。现在觉得出现在他 意念中的女皇、大主教的形象太可怕了! 夜深了,流浪汉们一一睡了,只有海顿还想着心事,睡不着。在人间十 七个年头,他还是第一次过这种生活。现在他心境平静多了,他不时地望望 这些睡着了的流浪者的脸,仔细地端详他们:可以看出来他们之中有落魄贵 族的后裔,也有文人、乐师、孤儿、小偷,也有曾杀过人的凶手…… 雪花从破窗墙隙间飘进来,落在海顿的脸上,又融化了。他心里难过、 悲凉、痛苦、失望……种种感情搅和在一起,他对谁讲呢?他拾起地上的小 提琴,拂去上面的灰土用手抚摸它,现在只有琴是他随身的伴侣,只有琴是 自己的知音——它可以听任他倾诉自己内心的一切! 海顿拉起了小提琴,琴声里,出现了田园景色:绿茵如毯,泉溪淙淙, 炊烟袅袅,远望山野层林叠翠;急速跳跃的旋律里一个孩子来到田野,眼前 的一切使他无限的欢快,他奔跑着、追求着,对着春天大声地呼唤着;一阵 低沉的和弦,像一阵旋风突然出现,吹打着田园上的一切生命。小提琴接着 奏出了如泣如诉的旋律,诉说着人间的悲哀、痛苦,听得到一个人心灵上的 哭诉…… 海顿用小提琴即兴地倾诉他人生的苦难、悲伤,泪水从眼里流出来,大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海顿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海顿海顿(Franz Joseph Haydn),生于1732年,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之父”。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车匠。
但是他的音乐才华早在幼年时期便得到了赏识,父亲非常重视他的音乐教育。
17岁时,海顿成为了圣史蒂芬教堂的合唱团指挥。
在那里,他得到了接受全面的音乐教育,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巧。
1761年,海顿成为了恩斯特·哈布斯堡家族的宫廷作曲家。
在那里,他接受了许多贵族的委托,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94号交响曲,以及“皇帝”弦乐四重奏。
这些作品中融合了海顿独特的音乐思想,以及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讨。
除了作曲外,海顿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尤其是钢琴演奏。
他拥有出色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感觉,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
他常常为朋友们演奏,也经常与莫扎特一起演奏。
他与莫扎特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两人互相切磋,相互影响。
海顿的音乐思想对维也纳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讨,使得古典音乐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方向。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表达。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性,成为了后世音乐家的楷模和榜样。
海顿晚年时期,身体状况开始恶化。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
1795年,他的《天长地久》交响曲被首演,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
这也成为了他最后的作品。
海顿去世后,维也纳的所有乐团和合唱团都返回来为他送别。
他的音乐作品在今天仍然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演奏。
他的音乐精神以及他所付出的努力,将永载于古典音乐史册上。
总之,海顿的生平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天才与努力相辅相成。
他的音乐才华的确与生俱来,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他在音乐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始终追求美妙的艺术表达和音乐技巧的提高。
这种态度和精神,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中外音乐家生平简介舒柏特
中外音乐家生平简介舒柏特舒柏特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
童年时期,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把握了大体的作曲方式和合唱艺术。
十一岁起,他进免费的神学院念书。
在学校念书。
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学生乐队,有时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
与此同时,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
1813年,十六岁的舒柏特离开神学院后,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
这时他尽管忙于教课,但仍然创作出许多焕发着活力的作品。
1818年舒柏特毅然辞去教学职务,全心投入音乐创作。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穷困潦倒,三十一岁十就英年早逝。
人们依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
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满是浪漫主义的。
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
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刹时”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
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
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
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成效:用一两个末节刻画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
谈到舒柏特的歌曲,能够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咱们引入一种境界,使咱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舒柏特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
童年时期,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把握了大体的作曲方式和合唱艺术。
十一岁起,他进免费的神学院念书。
在学校念书。
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学生乐队,有时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
高中素材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意大利罗西尼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意大利罗西尼意大利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国度,在那里,罗西尼的歌剧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焦阿基诺·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意大利的佩萨罗。
父亲在家乡的屠宰场当检查员,会吹小号,母亲很会唱歌。
据说罗西尼出生时,母亲十分痛苦,但当地负责接生的神职人员一位也没到场。
父亲于情急之中气得把家里摆设的10座小神像挨个往碎里摔,等小罗西尼呱呱落地时,这些神像已经就剩最后一个了。
父亲性情冲动又向往共和,当然很容易惹来麻烦。
小罗西尼4岁时,父亲就被抓入监狱了。
母亲生计无着,只好参加乡间的巡回剧团演出,把小罗西尼寄养在姥姥家。
艰难的生活,剥夺了罗西尼在童年时代接受教育的权力,他不得不很早就自食其力,先是在一家肉店当学徒,后来改学铁匠,从10岁起又开始靠演唱演奏挣钱贴补家用。
18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入学波洛尼亚音乐学院,终于开始了正规的音乐教育。
从困苦中走出来的罗西尼读书十分用功。
当时,借阅乐谱非常困难,为了仔细钻研,他把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全部手抄下来。
他先抄出其中的人声歌唱部分,自己凭着想象加上管弦乐伴奏,和原作对照一番,最后再把原作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抄录下来仔细研究。
罗西尼求学时,就已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和波利比奥》。
毕业后,他随巡回演出的歌剧团四处奔波,为了生计,拚命写作。
截止到1815年,他已为米兰、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剧院先后又写了15部歌剧。
1816年2月5日,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在罗马初演。
由于同行嫉妒故意集来一些人吹口哨捣乱,甚至把一只猫放到舞台上乱跑,所以被折腾得乌烟瘴气一团糟。
但不久再度公演时,终于大获成功,热情的观众还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游行。
从此,罗西尼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这部歌剧如今已成为19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作品之一,但当时罗西尼写它时只用了13天。
靠这部歌剧,罗西尼从老板那儿挣来1200法朗和一价值大约100法朗的新上衣。
国外音乐家名人故事
国外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名人故事1交响曲,如今已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它的奠基人海顿却曾是一位奴仆身份的作曲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 年4 月1 日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罗劳。
父亲是制造车轮的工人,很喜欢音乐,不用看谱就能弹竖琴,还会唱歌。
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辛辛苦苦操持家务,与音乐全然无缘。
海顿的家庭虽然穷苦,但充满着亲爱和温暖,每天晚上家里都要举行音乐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海顿从小就爱上了音乐。
一位亲戚发现了海顿的音乐天赋,就领他入汉堡神校唱歌学琴。
这所学校教学非常严格,为海顿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歌喉,8 岁时被维也纳的圣司蒂芬大教堂唱诗班选中。
在唱诗班里,他还学会了演奏管风琴和小提琴。
17 岁时,海顿因变声不能再唱歌,教堂想辞退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一天,他无意中剪掉了前座同学的头发,正好授人以柄,被校方革除。
出了校门,海顿孤苦伶仃,无以为生,只好流浪街头,靠卖艺糊口。
后来,他开始从波波拉学习作曲,并为波波拉的学生弹伴奏。
为了一日三餐,穷苦的海顿还必须为老师做奴仆。
1752 年,海顿的作品得到了冯贝格男爵的赏识,男爵录用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让海顿来宫中为自己写作。
1760 年11 月,海顿结婚了。
妻子玛丽亚性格乖戾,不喜欢音乐,也不尊重丈夫的工作,常常把海顿的乐谱当废纸来包东西。
海顿因此十分苦恼,却也无计可施。
海顿29 岁那年来到匈牙利艾斯塔哈基公爵的宫邸任乐长。
那时,被雇用的音乐家和主人之间订有详细而苛刻的合同:上班时必须穿号衣戴假发;必须按主人的命令写作;乐曲必须投主人所好;必须按时完成交稿,等等。
繁重的差遣,令海顿忙得岌岌乎不可终日,每天上午作曲,中午听公爵训话,下午指挥排练,晚上演出。
他还要像监工一样负责乐队考勤,一旦出错,就会遭到痛骂。
他要负责管理每件乐器、每张乐谱,要负责给新学员上,整天像钟表一样运转。
名曰乐长,其实形同仆役。
中外音乐家生平简介弗伦兹.李斯特
中外音乐家生平简介弗伦兹.李斯特弗伦兹.李斯特(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
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前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门生。
他十六岁时居住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阻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
在音乐上他主张题目音乐,初创了交响诗文体,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阻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
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那么,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
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超级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美谈。
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按期回匈牙利。
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
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偏向在专门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
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那个音乐文体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进展而成的,因此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硕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式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紧密联系,乐曲的形式尽管不时的转变,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表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弗伦兹.李斯特(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
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前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门生。
他十六岁时居住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阻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
初中素材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贝多芬简介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贝多芬简介毫无疑问,如果有一个名字几乎与音乐本身成了同义语,那就应当是“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当地的宫廷乐团供职。
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
母亲是女仆,温和善良,终日辛劳,对粗暴乖戾的丈夫更是无可奈何。
贝多芬幼年时其音乐才能便崭露头角,为了要把贝多芬训练成第二个莫扎特式的神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这位父亲不惜以种种残酷的体罚手段强令儿子就范。
他常常让4岁的贝多芬连续四个小时练琴,甚至深夜将睡梦中的孩子拉起来强行训练。
虽然贝多芬在8岁时就已能够在音乐会上演奏并开始尝试作曲,但他在这段时期所受的音乐教育却一直缺乏系统,散乱无章。
贝多芬6岁时,曾在维也纳遇到过著名的前辈莫扎特,他的才能受到了莫扎特的注意。
9岁时,贝多芬投师管风琴师、作曲家聂费。
聂费是贝多芬遇到的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视野,引导贝多芬熟悉热爱德国古典艺术的优秀传统。
在聂费指导下,贝多芬掌握了作曲技术,并在他帮助下发表了第一部作品。
由于家境日窘,贝多芬很小就开始自食其力。
11岁时在宫廷礼拜堂担任了聂费老师的助手。
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前往维也纳向莫扎特求教。
莫扎特对年轻的贝多芬进行了考试,让贝多芬根据自己指定的音乐主题在钢琴上即兴作曲。
曲犹未了,莫扎特便兴奋地对周围的人们说:“大家注意这位青年,他将继我之后使整个世界谈论他。
”不幸的是,贝多芬不久接到了母亲的死讯,只好赶回波恩。
及他日后再次来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离开了人间。
由于家境贫困,早年失学,贝多芬坚持读书自学以补不足。
他自修古文、新闻、历史文献和文艺著作,从荷马、莎士比亚直到席勒、歌德,几乎无不认真研究,并且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系的课程。
贝多芬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就已经确立,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得尤其迅速。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消息传来,贝多芬在日记中写道:“要热爱自由胜过其他一切——即使在君王面前也永远不肯背弃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音乐家生平故事巴赫(1685—1750)请记住,三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欧洲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叫巴赫。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 1685 年 3 月 31 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爱森那赫。
这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据说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
巴赫的家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族。
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辈辈相传,以音乐为生,三百年间,有50 多名音乐家见于记载,及至约·塞·巴赫,已是第五代传人。
父亲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师。
7 岁起,他就在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喜爱。
其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以补贴学费。
10 岁时,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抚养,并担负他的音乐教育。
巴赫对哥哥的教学日渐不满,总向哥哥提出种种问题,哥哥常因学力不逮无法作复而恼羞成怒。
哥哥藏有前辈著名大师们的作品手抄谱,巴赫很想借来一阅,但屡遭拒绝。
巴赫知道乐谱的藏处,每经于此,都不忍离去,情急之中,终于想出了办法。
每当夜深人静,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乐谱,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写。
半年之后,全部乐谱抄录殆尽。
然而,不想就在此时,东窗事发,终于败露。
哥哥于气愤之中,不顾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录的乐谱悉数撕毁。
巴赫年岁虽小,但生性顽强,为了学习,不怕任何困难。
听说汉堡有位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技巧相当高超,巴赫心向往之。
无奈路途遥远,身无分文,他只好携带干粮,只身徒步前往。
凭草垛栖身,饮河水消渴,一路风尘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
一次往返180 里,归来时已是双足生满血泡。
然而,能观摩大师演奏,聆听大师教诲,小巴赫每次出发之前,从不犹豫。
1702 年,巴赫从学校毕业。
以其优异成绩,完全可以免试深造,但生计无着,只能就业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弹奏管风琴。
供职后,为提高琴艺,他常常通宵达旦,发奋练习,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汉堡,从老师学习。
在鲁贝克教堂任职的布克斯特胡德,是当时北德最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大师,巴赫对他仰慕已久,早盼着一睹大师风采。
正巧巴赫获得了为期一个月的休假,他不顾往返640 多里的路程,又一次背起行囊,风餐露宿,徒步走向鲁贝克。
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与演奏,令巴赫大为倾倒。
他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大师讨教,竟流连忘返误了归期。
巴赫返回阿恩斯塔特时,已是四个月之后。
上司们素来与他有隙,乘机罗列了他的一大堆罪状,除了超延假期可以归为玩忽职守外,还说他在演奏中曾加进怪诞的异端音响,令教友吃惊。
各位上司有的指责他在仪式中醉心演奏,时间过长;有的指责他无心演奏,时间过短。
尤其可笑的是,指责他未经教会当局许可,就擅将表妹带进教堂唱歌。
巴赫见状哭笑不得,愤然辞职离去了。
几经辗转,巴赫于1708 年来到魏玛,就任魏玛公爵的宫廷风琴手。
当时的音乐家毫无地位可言,巴赫的姓名与马夫、厨娘列于一册。
教堂中,为风琴师特设一间小屋。
公爵礼拜时,则开启屋门,以便听见琴声;公爵祈祷时,则关闭屋门,风琴师没有资格在这一场面中露面。
在低下的奴仆地位中,巴赫的音乐家声誉却日渐增高。
1717 年,法国著名古钢琴家玛尚来到了德国,在德累斯顿举行音乐会。
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视德国音乐家不过芥土。
当时,德累斯顿宫廷特别崇尚法国音乐,吹捧逢迎之中,玛尚更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
在玛尚的一次音乐会后,巴赫应邀即席演奏一曲。
玛尚听了,登时大惊失色。
有人提议玛尚与巴赫举行比赛。
第二天举行赛事时,只巴赫一位选手出场,玛尚先生早已连夜乘车逃之夭夭了。
巴赫的胜利大长了德国音乐家的志气,但他的处境并无丝毫改善。
宫廷的区区赏赐也早被宫臣们吞食,进了他们的腰包。
巴赫忍无可忍,与公爵不断发生冲突,终于鼓起勇气提交了辞呈。
公爵看到一名奴仆竟敢逆忤犯上,勃然大怒,扣留不放。
巴赫屡次请求,都未获准。
当时有位奎登公爵嗜乐如命。
有人说他爱音乐胜于江山,国家支出中的三十分之一都支付了乐队经费。
奎登公爵久慕巴赫盛名,听说上述种种后,便深夜派车偷偷去接巴赫,但出师不利,竟被发现。
巴赫反遭逮捕,拘禁月余。
获释后,他终于离开魏玛,就职奎登,时1717 年岁末。
奎登六年,于巴赫来说,是难有的平静,但好景不长。
公爵的儿子成婚后,开销增加,乐队经费大额度削减;巴赫自己的孩子们也已逐渐长大,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大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以避免自己早年间的不足。
于是,1723 年他举家迁往莱比锡,在圣弗玛教堂附属歌唱学校任合唱指导。
为了这一职位,巴赫不得不忍着极大的屈辱在一份卖身契一样的职责书上签了字。
这份文件写道:“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做榜样;我要耐心教育学生;我要服从督学大人和学校首长;我要勤于教导合唱,但也要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我教的音乐不应过长,也不应与歌剧相像,要吻合听众的虔诚精神;不经批准,我不得在任何大学任职;不经市长批准,我不得擅离本市。
”凡此种种。
从这个苛刻的文件中,可以想见巴赫处境的困难。
首先是生活拮据。
当时在德国工作的意大利女歌星的年收入是五千到一万塔列尔(货币名),而巴赫只有七百,他不得不为区区几文钱忍辱力争。
他看到学校教学无序,质量低下,向当局提出改进意见后,竟遭到残酷迫害。
当局说他“不服管教,屡教不改”,决定“降薪降职,以示惩处”。
偌大世界,巴赫竟再无好去处。
他忍辱负重一直留居莱比锡,把精神全部寄托于音乐事业和培养孩子们成长。
他的孩子们中有好几位出类拔萃,后来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
1750 年 7 月 28 日,贫病交加的巴赫因眼疾手术无效,与世长辞。
他的遗体被静静地埋在教堂公墓里,连墓碑也没有。
妻子生活无着,从此住进了贫民收容所,十年后,与他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
巴赫一生写有包括清唱剧《马太受难乐》、《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内的500 多部各种体裁的作品,但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大都没有出版。
如今,巴赫的音乐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成为“某种不可企及的标范”。
自他之后的每一代音乐家,无不领受着他的深刻影响;自他之后音乐史中的每一步重大发展,无不感受着他的有力推动。
巴赫的音乐是人类进步音乐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它将永呈瑰丽,与世长存。
亨德尔(1685—1759)在18 世纪上半叶,与巴赫比肩并立的是亨德尔。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 年 2 月 23日诞生在德国萨克森的哈勒。
他比约·塞·巴赫早出生一个月,而且出生地相距很近,真可谓天生双璧,日月同辉。
亨德尔的父亲是亲王王宫里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
如今我们经常见到理发店门前挂有红蓝相间的招牌,据说表示动静二脉,正是昔日里理发师与外科医师都由一人兼任的遗风。
亨德尔从小酷爱音乐,音乐天才早有显露。
但是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以便得到个一官半职。
因此,他只能半夜里偷偷爬上屋顶的阁楼,借着月光悄悄练习古钢琴。
亨德尔 8 岁时,父亲有一天要去音乐爱好者威森非斯公爵家。
亨德尔要求父亲带上他,父亲不肯,他就死追着父亲的马车跑,父亲无奈只好同意。
小亨德尔为公爵演奏了古钢琴,公爵很欣赏他的才华,帮他说服了老亨德尔。
这样,亨德尔便被送到哈勒的圣母马利亚教堂接受音乐训练。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亨德尔日新月异进步很快。
12 岁时,父亲去世了。
小亨德尔一边坚持学习音乐,一边仍然秉承父教,准备学习法律。
然而,由于他在音乐上声誉日增,已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渐渐地,他就放弃了法律,而专心于音乐了。
亨德尔18 岁时,移居当时唯一上演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汉堡,并开始创作歌剧。
亨德尔来到汉堡后,结识了富家子弟马提松。
马提松学识渊博,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不仅能写歌剧,还创办了德国的首家音乐杂志《音乐评论》。
亨德尔与马提松一拍即合,结成亲密无间的朋友。
马提松为亨德尔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他因社会地位形成的优越感,也常常令亨德尔大不自在。
1704 年,正值马提松出外旅行,亨德尔大展手足写了自己的第一部清唱剧《约翰受难乐》。
马提松得知后,甚为不满,与亨德尔发生了口角。
由此,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终于在一次演出中反目为仇。
那次演的是马提松的歌剧。
马提松自己忙上忙下,既担任主要角色,又要指挥。
当他上台表演时,便由亨德尔接替;下台后,又要重新回到指挥台上,准备接受观众的欢呼喝彩。
亨德尔忍无可忍,断然拒绝让出指挥位置。
盛怒之下,俩人相约决斗。
决斗中,马提松刺中亨德尔衣服上的一颗钮扣,这颗钮扣挽救了亨德尔的性命。
这时,这一对青年方如梦初醒,泣不成声,从此之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25 岁时,亨德尔担任了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
其间,他曾两次以青年作曲家的身份出访伦敦。
英国的安娜女王非常器重亨德尔的才华,破例任命他为王室作曲家,并赏之以终身年俸。
凡此种种足令亨德尔乐不思蜀。
选侯几次催他回国,不见回音,至为恼怒。
1714 年,安娜女王去世。
汉诺威选侯是英国皇室的近亲,因此皇室推举他继承王位,改号乔治一世。
新任国王曾因亨德尔久召不归而生芥蒂,亨德尔自知理短不敢露面。
一次,一位公爵告诉亨德尔,英王将在次年夏天在泰晤士河举行一次盛大的水上音乐会,以庆祝登基,并将亲自泛舟河上。
亨德尔听后,立即埋头苦干,写出一部管弦乐组曲,名为《水上音乐》。
泰晤士河上,金碧辉煌的御舟居乎中央,前后左右簇拥着无数乘有达官显贵们的船只,悠悠然顺流而下,伴随着的是管弦齐鸣。
亨德尔和他的乐队坐在尾随英王船的另一条船上。
当庆典进行至高潮时,亨德尔指挥乐队演奏起了他的《水上音乐》,英王听到这美妙的乐声,不禁问道:“这是谁写的?”“亨德尔。
”英王大惊,君臣间的芥蒂也在这一瞬间化为玉帛。
他不但不念旧恶,反而增加了亨德尔的年俸。
亨德尔索性于1726 年入籍英国,终身留居未去,此是后话。
1719 年,在王室的支持下,亨德尔创办了“皇家音乐院”,他把当时欧洲著名的艺术家纷纷请来任教。
由于学院具有演出条件,因此,他专心于歌剧创作,一时间十多部新作接踵而至,为亨德尔带来更高的声誉。
不想就在这时,出现了他的对手博农奇尼。
博农奇尼是位意大利作曲家、大提演奏家,1720 年来到英国,创作歌剧。
一天不容二日,加上赞助博农奇尼的贵族出于政治原因煽风点火,亨德尔与博农奇尼之间的敌对情绪日益加深。
有一首诗描述了这个争斗场面:有人说,比起博农奇尼来,亨德尔先生不过是个笨蛋;也有人说,他比起亨德尔来,作个掌灯的还差一点。
奇怪,这一切的差别,就在叽哩呱啦和呱拉叽哩之间。
最后亨德尔将博农奇尼战胜,对方于1728 年离开伦敦。
然而,经过接二连三的类似争斗后,结果是一损俱损,两败俱伤,亨德尔苦心创建的音乐院也日见式微,终于无法继续支撑。
1742 年,亨德尔应邀来到都柏林,看到友人詹姆斯所撰描述耶稣生平的清唱剧《弥赛亚》脚本,歌词是用英语写的,共 3 部,分53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