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研究
梁冬 冬
( 白城 师范 学 院 机 械 电子工 程系 , 吉林 白城 170 ) 300
摘 要: 目前我 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 要促进校企合作 向纵深发 展, 需要建立动力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 保障机制、 调控机制、 综合评价机制等 良性运行机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人才的实用型要求就是人才的实际动手技能,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存在先天的不足,而企业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十分有必要,文章就校企合作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能力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内在特质,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基层人才的需求服务,因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融入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真实环境的岗位锻炼,就会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术升级对新进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
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
只有深化合作力度,开发有效的合作路径,明确办学思想,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发展,才能适应企业随经济形势而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实状况(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校企合作的加深1.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联系也不断加深,竞争在不断加剧。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链中,我国主要就业途径是处在最低端的简单制造业,虽然换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速度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遭遇瓶颈,中国制造必然向中国创造转变。
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制造业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甚至我们整个以制造为主的产业类型,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因而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必须调整结构,不断升级,加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析
高 职 教 育 主 要 是 培 养 面 向基 层 、 向 生 产 、 务 和 管 理 面 服 第 一 线 的 应 用 型 、 术 型 人 才 。 目前 , 碍 我 国职 业 教 育 发 展 技 阻 的一 个 最 难 以解 决 的 “ 颈 ” 题 是 校 企 合 作 问 题 。虽 然 大 批 瓶 问
校企合作 教 育 模 式
面 , 与理 工 科 类 高 职 院 校 不 能 相 比 , 然 导 致 教 学 基 础 设 施 都 必 投 资 不 足 . 习 、 训 等 实 践 教 学设 施 还 缺 乏 系统 配 套 设 置 , 实 实
影 响 高 职 教 育 的发 展 。 ( ) 职 现代 服 务 类 院校 与 企 业“ 惠 双 赢 动 力 机 制 ” 二 高 互 尚 未 真 正 形 成
校 企 合 作 是 充 分利 用 高 校 和 企业 两 种 不 同 的 教育 环 境 和 教 育 资 源 在 培 养人 才方 面 的 各 自优 势 .把 课 堂 学 习 和 实 际 生 产 有 机 结 合起 来 , 培 养 学 生 的 全 面 素 质 、 合 能力 和就 业 竞 以 综 争 力 的 一 种教 育 模 式 。 现 代 服 务类 校 企 合 作 就 是 要 让 学 校 与 ② 行 业 、 业 深 度 合 作 , 切 结 合 . 同 参 与 到 人 才 培 养 的全 过 企 密 共 程 。 立 行 业 、 业 、 校 共 同 参 与 人 才 培 养 的 机 制 , 人 才 培 建 企 学 使 养 更 突 出 职业 性 、 实践 性 、 放性 。 开
课题: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一、选题(一)研究现状评述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它是职业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一种合作形式。
其本质是在于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就中职生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学生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创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平台,以培养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将中职生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之中的一种教育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主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支持学生创业;校企合作则是一种教育模式(办学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而将创业教育理论有效地融入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之中, 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真正引导学生”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就业”的教育活动。
1.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在我国,从创业的角度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课题比较鲜见。
理论上,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题组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多数是将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办学分开来研究;实践上,有一些职业学校开始将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结合起来,但只是简单的结合,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经验和理论,仍处于摸索状态,下面简单地做一归纳,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结合形式主要有”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与企业共建创业工程”、”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创业文化”。
(1)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有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创业基地,将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浙江省慈溪职高与宁波奇奥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校企合作式的创业基地,该基地即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也能实现教学和创业教育的功能,将教学、创业教育和生产融为一体,并最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岗位适应性,提高创业的能力。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近年来,高校校企合作在推动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结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和人才培养的支持。
本文将针对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优化这种合作方式,实现共赢。
一、模式与特点在高校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多种模式与合作形式。
首先,可以通过成立研究院或实验室的方式,将企业引入到高校内部。
这种模式下,高校可以提供实验设备、资源支持和科研人员,而企业则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需求。
第二,可以通过合作研究项目的方式开展合作。
高校和企业可以一起申请科研项目,实施共同研究,并共享成果。
第三,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基地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实习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需求。
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特点包括互利共赢、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
首先,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将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再次,高校和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如实验设备、研究经费和实践场地等,进一步提高科研和创新条件。
最后,高校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机制与挑战高校校企合作的机制需要建立在双方的互信和合作基础上。
首先,双方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高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支持;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资金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保持及时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进展情况,做到有效合作。
再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应仅仅是一次性的项目,而应持久稳定,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
然而,高校校企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
首先,双方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态度、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厦门市高职院校为例
业知识 的掌握和理解【 l l 。校企合作 以培养学生 的综 合能力 、 全 面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通 过校企合作 的人才 培养 模式 ,学生 可以了解所学专业 在生产实践 中的应用及 其前 景, 继而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 、 职业 选择 、 职业实践 的认识 。 然 而 ,通过本次 我们 对高职在校生所做 的 3 2 9份 调查问卷 显示 , 目 前学生对校企合作参加 的积极性并 不是很高 , 是什 么原因导致 学生 对校企合 作的参与度不高 ?在学生眼 中校 企合作存在 的主要 问题是 什么?学校和企业需要 对校企合 作 人才培养计划 的实施情 况做 哪些改进 ?接下来 笔者将对 学 生参 与校 企合作 的现状 及提高学生积极性 的主要动力 因 子进行 分析 ,从 而提 出对 学生参与校企合作 的动力机制 的
教 育 观 察
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厦 门市 高职 院校 为例
张 艳 红
( 厦 门城 市职业 学 院 福 建 ・ 厦门 3 6 1 0 0 8 )
中图分类号 : C 9 6 1 摘 要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2 7 — 0 0 0 8 — 0 3
校企合作是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 的必然选 择 ,也是
当前职业教 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 以厦 门市院校高职 校 企合作情况为背景,结合 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分析, 指出 学生参 与校企 合作过程 中所存在 的问题,并探讨 如何充分 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以推进校 企合作人才培养 模 式 向高效 、 健康的方 向发展 。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学 生 动力机 制
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b s bi e e e t l h d,a d s me v co s s o l e d v l p d t g t e r m h olwi g a p cs r ci a a s n o e tr h u d b e eo e o eh r f o t e fl o n s e t :p a t l c tan n a e s a i g a e t r s u c s b i i g e h ia e e r h,s r i g a d e tn i n,ta h n r i i g b s h r n d r ev n n x e so e c ig
r s u c ss a n . e o r e h r g i Ke r s o ain l d ai n r u y wo d :v c to a e uc to g o p; s h o — n e rs o p r t n c o le tr ie c o e ai mo e ; o e ain p o d l p r to me h n s ; c a im
育集团校企合作模 式的要 素应 当包括校企合作 的载体和校企合 作 的运行机 制两方 面; 开展 校企合 作 , 要建 立 内
在 动力机制 、 外部 驱动机制 、 运行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 ; 通过校企共建共享 实训基地 、 共建人 才资源库 、 共建专 业
和课程 、 同开展技术研发 、 共 服务和推广 、 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 式寻求共 同发展. 共
关键词 : 职教 集 团 ; 企 合 作 模 式 ; 行 机 制 ; 作 载 体 校 运 合
中图分类号 : 70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12 2 1 ) 一05 0 17 6 X(0 0 叭 0 0—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共享,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现状和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推动: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高职院校改革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校企合作能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机会。
3.政策支持:国家对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4.高教资源优化利用: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而企业则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资源和市场资源,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由于上述发展背景的存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形式多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
(2)合作领域广泛:合作领域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领域。
(3)实施效果显著: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问题尽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项目不够深入:有些校企合作项目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双方缺乏深入的合作意愿和动力,导致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动力调查与思考
6 月
宁 波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Nig o P ltc nc o r l o n b oye h i n
J n,2 1 u 01
V0 _5 No3 I1 .
第 1 5卷 第 3 期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 中 企业动力调查与思考
李 济 球
( 波城 市职 业技 术学 院 ,浙江 宁波 宁 35 0 ) 1 1 0
摘
要 :校 企 合 作 是 高 等 职 业 教育 谋 求 内涵 发 展 , 实 与 市 场 接轨 , 力 提 高 育 人 质 量 , 针 对 性 地 为 企 业 培 落 大 有
养 一线 实用 技 术 人 才 的重 要 举 措 。以 提 高 质量 为核 心 , “ 以 四个 合 作 ” 主 线 的 校企 合 作 , 为 将是 我 国未 来 高 等 职
问卷统计结 果表 明 。有 6 .8 81%的企业有 校企合 作
课 题组通 过调 查 了解到 。高 职教育 校企 深度 合作 已经 成为 高职教 育进 一步改 革发展 和提 高教 育质 量 的瓶颈 ,根据 上述调查 及 本人多 次参 与宁 波物 流行业 行业 企业 和高 职院校 对接座 谈会 上 的 调查 .了解 到严 重 困扰 校企 深度合 作教 育持续 健
关 键 词 :高 职 教 育 ;校 企 合 作 ;动 力 机 制 ;对 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 1 7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 13 2 1 )3 0 0 — 5 6 1 2 5 (0 10 — 0 4 0
21 0 0年 9月 。全 国高职改 革与发 展工作 会 在 杭州 召开 , 这次会 议全 面部 署未来 1 0年高 等职 业 教育战 线发展战 略及发展任 务 。会议 明确提 出 , 要
厦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索
第 1 期
厦 门教 育学院学报
Ju n l fXime d c t n l g o r a a n E u ai a Col e o ol e
Vo . 2 No 11 .1
21 0 0年 2月
F b 2 1 e . 00
厦 门校 企 合 作 人 才 培 养 动 力 机 制 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G70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7 — 25 (00 1 04 — 5 63 07 2 1)0 — 0 1 0
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办 好高职教育 的关键。而我国对金融保险事业的重 视和市场对保险营销及投资理财人才的迫切需求 使金融保险专业 的前景非常广阔。我省有大量急 需培训 的金 融保 险人 员 ,在 未 来 的几十 年 中该 专 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高职金融保险专业 旨
K 0 0 ) Y 8— 3 。
・
41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行 ,需要有强大 、稳定而持久 的动力 。系统运行 的动力来 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内 在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
21 00年
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 程度上满足学校 ( 包括学生) 、企业双方的利益
高 职 金 融保 险专 业校 企合 作 人 才培 养 动力机 制探 索
张 艳 英
( 门城 市职 业学院 经济管理 学部 ,福建 厦 门 3 10 ) 厦 6 0 8
[ 摘
要]校 企合作的本质在 于把职业教 育与 经济社 会发展 紧密地联 系在 一起 ,实现 良性 互动 ,形成
互惠互利 、优 势互补 、共 同发展 的 “ 赢”局 面。校企双方只有通过 市场的通道 ,按 市场规律 去发 挥各 自 双 的特 长,建 立可持 续发展 的动力机制 ,才能 实现全面合 作和长期 合作 ,进 而 实现双赢的局面。 [ 关键 词]校 企合作 ;动力机 制 ;双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解决方案
5、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 保障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方 案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确 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效运行。此外,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和评估机 制,加强合作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结果与讨论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前行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机 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合作模式单一,主要以“校中厂”和“厂中校”为主,缺 乏更深层次的合作;二是合作内容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等 方面,缺乏在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合作形式不够灵活,主要 采用长期合同的形式,缺乏短期合作和项目合作等形式。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 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合作形式等方面。其中,合作模式的 研究最为广泛,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合作内 容则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方面。此外,合作形式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长期合同、短期合作、项目合作等。
谢谢观看
研究现状
3、保障机制问题。为了保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研究者认为需要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法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平衡问题。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如何找到利益的共 同点并建立起平衡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 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不同,往往出现利益失衡的情况,导致合作关系难以持久。
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现阶段,由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已经深深感受到寻求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
而在我国,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行政和行业管理体制的不同,职业教育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成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找准校企之间合作的结合点,使各相关因素形成正向合力。
例如,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所处的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苏浙皖三省交处界,地处长江三角洲,属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
溧阳拥有江苏华朋集团、江苏正昌集团、江苏上齿集团等一批中国知名机电企业,因此,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数控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
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经过近三年运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今年。
溧阳职中机电、机械、数控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近300名顶岗实习学生在三天内被企业抢聘一空,其中近60%的学生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技能被相应企业在工学结合期间就已定聘,无须学校进行推荐。
由此可见,有效的校企合作能使双方达到双赢的结果。
因此,探寻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健康的运行机制,是职业学校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个案分析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四者构成了校企合作的四要素。
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行为发生的主体,一方面双方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互动,另一方面双方又彼此制约,缔造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
收稿 日 期:2 0 1 3 一 O l 一 2 l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 走在老区高职院校发展前列的策略研究( F J C G G J I 1 - 0 5 5 ) ” , “ 校企合作、 工学 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F J C G G J I 1 - 0 5 9 )9 9 。
持 下, 与上 杭 紫金铜 、 【 有 限公 司进 行 深度 合作 , 共 同举办 订 单班 ( “ 紫 金班 ” )。 同时, 闽 西职业 技 术学 院 及 时跟 踪市 场需 求 的变 化 , t动适 应 区域 、行业 经 济和社 会 发展 的 需要 ,根 据学 校 的办 学 条件 ,有针 对性
校企 合作运行 机 制的构建研 究
王玫武 ,刘永连
( 闽西职业 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 6 4 0 2 1 ) 摘 要: 校企合作是高职 院校可持续 发展 的必 由之路,要确保校企合作健康 蓬勃的发展 , 关键是要形成有效 的运行机 制。 目前,高职 院校 的校企 合作还处在初级 发展阶段,要促进校企 合作 向纵深发展 ,需 要建立政府主导 的动力 机制、互 惠双赢
等重 点专 业为 龙头 的 建设优 势 , 彰 显 了“ 德 能 兼修 、又红 又专, 用 闽西 红土 地精 神 培 育高 端 技能型 专 门人
才” 的办 学特 色 ,全 力推 进 校深 度 合作 ,增 强办 学 活办 。【 I
二 、互惠双赢 的共 享机制
互 惠互 利 已经 日益 成为 校企 合 作办 学 的 出发点 ,在市 场 条件 下,只有 建 立双赢 的利 益驱 动机 制,校 企 合 作办学 才 能够得 以存在 和 持续 发展 。有 的 校企合 作 出现 的“ 貌 合神 离” , 究 其原 因 是没有 找 到双方 的 利
论职业教育校企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
论职业教育校企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提高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成效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从职业院校与企业介入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角度,阐述了二者的利益契合点,从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论证二者共生性合作的可能条件,由此生成校企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模型。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生性合作利益可能条件发生机制近些年来,围绕校企合作问题,我国职业教育界诸多研究者均展开了大量的辛勤探索。
但是,纵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并没有完全成为改革进程的一剂良药。
相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根基的先天薄弱和后天改革不力,加之校企合作自身的复杂性特征,反而成了当前诸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和“难点”所在,而校企合作本身的无序、表浅、低效等弊病在广大职业院校也可谓乱象丛生。
为此,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把参与校企合作转变为企业、职业院校内在内生的行为,从而真正提高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成效,是现阶段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进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利益契合任何领域合作的发生前提均基于合作主体间共同的利益诉求,由此,是否存在利益契合点就成为合作展开的逻辑前提。
而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彼此而言,利益需求都是实现合作的根本动力。
①而共生性合作作为校企合作形式中内生性的、深层次的体现,不再只局限于对校企双主体间互补性利益关系的简单构建,更着重于提升彼此的共赢式合作,强调合作双方不仅要考虑自身发展的利益,且必须考虑对方发展的利益,把双方共同发展和共同需求作为合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1.职业院校介入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职业院校介入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全方位地推进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首先,宏观层面上,国家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需要职业院校介入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高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为名义性的合作,缺乏深度,双方缺乏真正的合作精神。
一些合作项目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的实施和落实。
2. 合作项目不合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选题不合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些实际项目中,学校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导致合作项目过于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实践中缺乏经验,很难指导学生从实际角度去解决问题。
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一些校企合作中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企业和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动力。
二、对策学校和企业需要在项目合作的内涵上进行深度交流和协商,确定合作项目的内容和目标,并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实施。
学校师生需要深入企业了解实际问题,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项目,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需要在合作项目选题上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选取能够体现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项目。
3. 加强师资建设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合作项目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合作项目中。
5. 加强校企交流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合作项目的进展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和实践。
6. 树立合作文化学校和企业需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共同推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树立合作文化。
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了解,搭建起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平台。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团。集 团是 以人 才 培养 和科 研开 发 为纽 带 , 内纺 省
织、 服装类职业教育院校 、 企事业单位 以及职业培 训机构按照平等原则组成。集团组建 以来 , 通过建
立 教 学管 理 工 作委 员 会 、 学 研 工 作 委 员会 、 业 产 职
牌 、 色 、 势 的重 要手 段 , 特 优 也是 中国特 色职业 教 育
、
理顺合 作关 系 , 新校 企合 作模式 , 创
为 长效 合 作提 供 组 织保 障
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就应理顺合作关系 , 建
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职教集 团,实现资源共 享、 互利 双赢 的 目的 , 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坚 实基
( 0 1 J 8 0 7 的 研 究 成 果之 一 。 2 1 S B8 0 3 )
・
1 ・ 4
×
B
C
R
J
Y
X
B
其的财政支持 , 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
势、 资源调控优势和公共管理优势, 建立以政府为 I
主导 , 行业协会 、 学校和企业共 同参与的校企合作
校企 合作 、 学共 赢 的基 础上 建立 江 苏悦 达家 纺研 产 发 中心 。 常州纺 织服 装职业 技 术学 院与 江苏 晶 阳集
到: 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 为重点 , 实行 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 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顶 要调动行 业企业的积极性 ,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 、 行业指导 、 企 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因此 , 高职院校必须学 习领 会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 正确把握高职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研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为例
根据人 才培养 质量 、 科研 开发水 平 、 社 会服 务效益 等重要 指标 , 评
选 出优 秀 的项 目予 以 表 彰 和 奖 励 。
( 4设合 作项
目评 价 制 度 。重 点考 评项 目的 组 织 领 导 、 计 划 执行 和 工 作 成 效 等 。
动, 产业带动专业 , 学校享用企业资源 , 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 ( 2 ) 校企合作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 多年 的办学经验证 明 , 关 门办学是难 以培 养出符合 社会要 求 的人才 。只有与社会接轨 通过校企 合作 , 让企 业全程 参与学 校 的 教育教学过程 , 才能培养 出企业真 正需要 的人才 。企业 参 与专业
标 下 以江 苏财 经职 业技 术学 院会 计 系校 为例 论 述 了校 企合 作双 赢的运
作机 制 。
学 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 , 从 而增加就业竞争 力 ,
为顺利 就业 提供 保障 。
3 完善校企合作双 赢机制保 障校 企合作 长效 稳定 发展—— 以 江 苏 财 经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会 计 系为 例 3 . 1 成 立校 企 合 作 委 员会 并 完 善 运 行 机 制 使 其 发 挥 应 有 的
业管理 、 技 术 服 务 。共 同 参 与 项 目开 发 。校 企 共 同 开展 课 题 研 究 、
基 于高职 院校人才培 养 目标 下 , 建立 校企合 作人才 培养模 式
在 整 个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系统 中就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产 品开发 、 科技转化 , 做 到风险共担 , 利益共享 。
( 3 ) 建 立 专 业 建 设 合 作 动 力 机 制 。通 过 制 度 创 新 , 提 升 各 方 的
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托成员企业 , 探索建立创业就业基地 , 提高毕业生 责任权利没有得到明确 , 对企业参 与合作缺乏约 就业质量 , 这是 目前高职 院校愿意参与校企合作 束力 和驱动 力 。 最 直 接 的动 因 。 2 校企合作面临企业“ . 观念倦怠” 障碍
() 1 追求 现 实 利 益 的 观 念抑 制 了企 业 参 与 合 内实 际情况 , 完善 校企合 作 政 策法 规 体 系 , 以专 辅 作 的 内动 力 。 由于校企 合 作 在 短期 内不 能 给企 业 项基金投入、 税收优惠政策等财政手段 , 以解决 目 带 来 巨大 的利 润 , 国家 激励 政 策 缺 失 的情 况 下 , 在 前 校企合 作缺 乏政府 有力 政策支 持 的核心 问题 。
企业参与合作得不到任何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 的 () 1 通过政府 强 制行参 与来 加强 校 企合 作 , 同 倾斜 , 与企 业 追 求 利 益 最 大化 和 生 产 经 营 理 念 相 时 明确企 业 的社会 责 任 。在 德 国 , 在 2 0 早 0 5年 就 差 较大 , 以激 发企 业 方参 与校 企 合作 的动力 ; 难 同 颁布了《 职业教育法》 强调开展校企合作 的必要 , 时, 目前 我 国每 年 要 走 上 工 作 岗位 的学 生 供 过 于 性 , 过法 律 的 形式 促 使 企 业 参 与 高 职 院 校 的 校 通 求 , 企业 利 益最 大化 的 目标 驱使 下 , 在 企业 在 员 工 企合 作 , 目的就 是鼓励 企 业都 来 参 与 校企 合作 ; 在 选 择方 面空 间 很 大 , 多 企 业 可 以通 过 公 开 招 聘 校企合作的过程 中使 区域经济得到平衡发展 ; 很 以
矛 盾等 因素 的影 响 , 同样 会 受 到 外 部 环 境 例 如 学生 可 以到企 业 进 行 实地 培 训 , 但 可 以缓 解 高 也 不
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探索
依 托 行 业 背景 等新 的 互利 合 作 模式 。 关键词 : 企合作 动力机制 合作模式 校 中图分类号 : 5 l G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9 (0 61()一1 8 0 17 — 7 12 0 )1b 0 9 — 1 加强 “ 企 合作 ”是 建立 现 代职 业教 育 2 3 双赢 的利益层面 校 . 体 系 的 必然 要 求 。“ 企合 作 ” 要 实现 互 利 校 双赢 的利 益是 在校 企 双方 合作 的过 程 中 双赢 , 其动 力机制是 什么?学院和 企业应 从什 获 得 的 。对 于 学 校 方 面 , 校 企 合 作 ” 为 学 “ 么地 方 找到合 作 的切入 点 ?不深 入研 究这 些 校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 是一种创新的办 问 题 ,“ 企 合 作 ” 就 没 有 实 质 性 的 内 容 。 校 学模式 , 助于学校更 好的完成 教学计划 和培 有
与 。 “ 企 合 作 ” 是 教 育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必 校
养 目标 。企 业的深 层次 参 与教学 过 程是 保证 高职 教育特色 和质量的 不可缺少 的要素之 一 , 学校 通过 向 企 业输 送合 格技 能 人才 来展示 办 学 质量和 服务水 平 , 助企业 的力量确保 办学 借 质量和 服 务水平 的稳定 与提高 , 此外 , 校还 学 可 以通过 合作 从企 业一 方获 得设 备和 师资 的 支持 。 对 于企业 方面 , 过 “ 通 校企 合作 ” 企业 的利益体 现在 : ①企业需 要批量 的高素质技 能 人才来 自 校 , 学 毕业生 的质量直 接影响企 业的 技 术水 平 和产 品品 牌的 树立 ;②利用 学校 资 源 对企业职 工进 行继 续教 育 , 升在 岗员工的 提 技 能水 平 t③借助 干高职 院校 的 信息 与技 术 服 务, 进行 新 产 品的 研制 开 发 、新 技 术的 引 进 、设备 的技 术 改造 , “ 将 校企 合作”作 为营 造 “ 习 型企 业 ” 提 高企 业 自身的 竞争 力的 学 , 手段t ④通过学 生生 产 实习 , 业可获 得廉 价 企 的 劳动 力, 并得到 学校对企 业的技术 支持 。 因 此, 从双赢 的利 益 层面上 , 校企 双方 不仅存 在 合 作的可 能 , 而且 存在合 作的要 求 。 2 4 政府 管理层面 .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一、困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校企合作应运而生,旨在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界限,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有一种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校热企冷”。
即学校对校企合作高度重视,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却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学校资源投入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只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践,而忽略了学校教师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导致企业认为“拿来就用”的学生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
2.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学校往往根据自身的需求规划实习教学计划,但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的实习经验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
3. 学校与企业的利益不对等。
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采取“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模式,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长期需求,导致双方合作的动力不足。
4. 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文化差异。
学校和企业的管理方式、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合作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二、应对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发展。
1. 加强学校资源建设。
学校应加大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的投入,提升科研和创新水平,增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以满足企业在人才需求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愿望,实现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2. 建立健全校企沟通机制。
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联席会议、项目洽谈等形式,加强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配合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的实习经历更贴近企业需求。
3. 优化校企利益关系。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要树立共赢意识,注重突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鼓励学校师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让权,提升双方的合作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
的价 值评 价 和预期 达成该 结 果可能 性 的估计 。换
言之, 激 励力 的 大小 取 决 于 该 行 动所 能 达 成 目标 并 能导 致某种 结果 的全 部预 期价值 乘 以他认 为达 成该 目标 并得 到某 种结果 的期 望概 率 。根据 期 望
识不 够 。
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 的外部 动力 。 l 6 校企 合作 的动 力 机制 是指 学 校 和 企 业 之 间 的相互 作用 , 这 些 都 构成 了校 企 合 作 产 学 结合
的动力机 制 。
期望 理 论 ( E x p e c t a n c y T h e o r y ) 认为 , 人们 采
2 0 1 5 年 第2 期 爵 搦通疆
让企业得到其需要的人才 。技术驱动是许多企业
尤 其是 高新 技术 企业 生存 和发 展 的重要 前提 。信
从 系统 科学 的观 点来 看 , 一个 系统 要 正 常运 行, 需 要有强 大 、 稳定 而持 久 的动力 。系统 运 行 的 动力来 自于系统 内部各 要 素相互 作用 产生 的 内在
认 为 企业 的主 要 任务 就 是 搞 好 生产 提 高 效 益 , 不 必在 培养人 才 上 下 功夫 , 认 为培 养 人 才 是 学校 的 事 。部分企 业 不 能长 效 发 展 , 主要 原 因 就是 企 业 对人 力资 源 的数量 与质量 、 技术 人 才发展 战 略 、 资 源共 享 等问题 漠 不 关 心 , 对 校企 合 作 的重 要 性认
教 育学会 2 0 1 4年度 高等教 育研 究课题“ 顶 岗实习中学生职 业素质培 养研 究” ( 项 目编号 : K T 2 0 1 4 0 4 1 )
作者简 介: 温世燕 , 女, 浙江经贸职业技 术学院基础教 学部助理研 究 员, 硕士, 主要研 究方向 为教 学管理与职 业
教 育。
人才 培养
理论 , 我们建立图 l 所 示 基 于 期 望理 论 的校 企 合 作 动 力机 制 。期 望 理 论 表 明 : ( 1 ) 校 企 合 作 中 要
激 发 企业 的动 力 就 必 须 让 企 业 受 益 ; ( 2) 要 积 极 寻求 企业 亟须 解 决 的 困难 和 问题 , 不 断 提 高 学 校
中图分 类号 : G 7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7 7 4 7 ( 2 0 1 5 ) 0 2— 0 0 3 4~ 0 3
“ 校企 合作 ” 是 指学 校 与 社会 上 相 关 企业 、 事
有利 益驱 动 , 不 可能 真正融 入其 中 , 最 终导 致 校企
实 习基 地 、 培训 员 工等方 面 。而这 种合 作 , 属 于浅
致表 明 , 高 职 校企 合 作 的关 键 和难 点 仍 然 是 动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力 机制 问题 , 特别 是企 业动 力 问题 。
、
校企 合作 动 力方面存 在 的 问题
层 次 的校企合 作模 式 , 缺 少技 术开 发方 面 的合 作 ,
制, 即产 业联 盟是 方 向 、 职 教 集 团是 平 台 、 双 方利 益 是 动 力 、 机制创新是活力、 文化 共 融是 升 华 。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 校企合作 ; 动 力机 制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 浙江省社科联研 究课 题“ 高职校 企合作 动 力机 制研 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3 N 0 3 4 ) ; 浙 江省高等
一
打折 扣 。
( 三) 运 行 问题
高职 院 校 和 企 业 毕 竟 是 两 种 不 同 的社 会 领
域, 目前 已形成 的校 企 合 作 中 , 鉴 于求 生 存 、 谋 发 展, 一般 是学校 主 动 向企 业界 寻求 合作伙 伴 , 而 企 业 主动来 寻求 学 校 合 作 办学 的甚 少 , 即使 企 业 给 予 院校 的资 助也 大 多 停 留在 捐助 教 学 设 备 、 提 供
曩 ? 翔l j I 艰2 0 1 5 年第2 期
人才培 养
高职 校企 合作动 力机制研究
温 世 燕
摘
要: 校 企 合 作 是 职 业教 育 的 必 由之 路 , 动 力 是 校 企 紧密 合 作 的 前 提 。 在 综 述 校 企 合 作 动 力 方 面存 在 问 题 的
基础上 , 分析 了学校和 企业的期 望以及各 自满足 对方期 望的途径 , 建立 了基 于期望理论 的校企合作 长效动力机
( 一) 理 念 问题
深度不够 , 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目标有差异 。
二、 校 企合 作的动 力机 制
从 现有 的合 作模 式来 看 , 很 多高 职 院校 仍 然 将 校企 合作 定 位 在 提高 人 才 培 养质 量 的结 果 上 ,
也就 是在就 业 阶段 的合作 。而很 多企 业则 片 面地
( 二) 政策问题 政策 是高 职 院 校校 企 合 作 教 育 的制 度保 障 。 尽 管 国家 已制 定 了相 关 的 法 律支 持 校 企 合作 , 但
缺 乏具 体 的保 障措 施 , 对 校 企 合 作 中 的企 业 利 益 保 护不 够 , 在 培养 人才计 划 及监控 过程 中 , 企 业 没
双方 , 特别 是企 业一 方无 利可 图 , 使 双方 的合 作 大
业单 位及 其他 各种 工作部 门之 间 的合作 关 系 。校
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 由之路 。各高职院校都陆 续开 展 了不 同程度 的校 企合作 。众 多学 者 和专家 对此 也进 行 了积极 的探 索 。有 以具 体 的高职 学 院 为对 象 的 实 证 研 究 ; _ 1 _ 2 有 理 论 层 面 的 探 索 研 究; | 3 还有 调查 校 企 合 作 中存 在 的问 题 及 对 策 的研 究 。 总之 , 无 论 是 实 践 证 明还 是 理 论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