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企业界的一种重要合作方式。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对于促进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沟通与合作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沟通与合作。
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平台,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的联络机制,设立专门的对接人员,负责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只有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双方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二、制定合理的合作计划校企合作需要制定合理的合作计划。
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共同确定合作的目标、内容和时间,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
合作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既要符合教育机构的教学安排,又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通过制定合理的合作计划,可以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实践机会的共享。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校企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合作的管理规定和流程,明确合作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同时,建立合作项目的档案和数据库,及时记录和总结合作的经验和成果,为今后的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确保合作的规范性和持续性,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校企合作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教育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同时,企业可以提供给学生就业岗位、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就业机会。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可以使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更好地对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成果转化与共享校企合作需要加强成果转化与共享。
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探索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保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理性思考
关键 词 : 校企合 作; 体制机制 ; 理性思考 ; 高职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 G7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7 1 9 ( 2 0 1 3 ) 5 —0 1 0 3 -0 4
作者简 介 : 陈 海峰 ( 1 9 6 5 一) , 男。 广西玉林人 , 教务处处长 。 教授 , 教 育 管理 学 硕 士 , 研 究 方 向 为 教 学 管理 。
( 一) 教 育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理 论 马克 思 首 先 提 出 教 育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的观 点, 认 为通 过 教育 与劳 动相 结合 , 可 以 将 体 力 劳 动 与 脑力 劳动 很好 地结 合起 来 , 使人 的体 力 、 智力、 精神 、 道 德 各 方 面 都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列 宁 关 于 教 育 与 劳 动 相结 合理 论 的基本 观 点包 括普 遍 的劳 动 与普 遍 的教
高教 论 坛 2 0 1 3年 5月第 5期
职 业与成 人 教 育 ・
Ma y 2 01 3 . No .5 Hi g he r Educ a t i o n Fo r um
・
高 职教 育校 企合作体 制机制建设 的理性 思考
陈海峰 , 张俊青 , 黄 云 奇
( 广 西交 通 职业 技术 学 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3 )
育 相结合 , 把 培 养 未 来 劳 动 者 的 教 育 和 教 学 过 程 同
的 关 系 。职 业 院 校 与 企 业 分 别 属 于 教 育 和 产 业 两 个 不 同的系统 , 也 是 两 个 性 质 不 同 的 组 织 。 校 企 合 作 的本质 是两 个 主 体 之 间 的合 作 , 学 校 和 企 业 的 关 系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模式探索
关 键 词 :高职 院校 校 企合 作 体 制 机制 建 设模 式
一
合 作 办 学 软实 力 ,指 明 了一 条 艰 苦 的再 建之 路 。
教 育 部 、财 政 部 为 贯 彻 落 实 《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国 发展 规 划 纲 要 ( 0 0 2 2 年 ) 》 ,进 一 步 推 进 “ 2 1— 0 0 国家 示
提 高合理 利用 与支 配各类 资源 的能 力;训 练学 生优化 的思 维方 认 证 后设 备 后 半生 管 理水 平 也 没有 完 善 。只 有校 企 结合 之 路 通 过 在 设 备 技 能 训 练 的 教 材 使 用 了 “ 5- 准 化 操 作 开 始 ,今 后 还有 大 量 工作 如 :在 修 改课 程 设 置 、制 定考 核 标 9" 标 文 件 ”后 , 学 生 的 “ 全 生产 意 识 ” , “ 准 实 际 操 作 能 准 、 互聘 师 资 、定 向实 习培 养 双师 型 教师 、 企业 参 与学 校 教 安 标 力 ” , “ 规模 生产 观念 ”普 遍 提升 。例 如 : “ 备 安全 使 学 改 革评 价 等方 面 全 面展 开 合作 。 大 设 用 标准 操 作 程序 ”严 谨 、规 范 ,确 实可 以提 高学 生 掌握 操 作
校企合作 I O PR TO R EAIN C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建设模式探索
文/ 戈平 许 胡 亚 春
摘 要 : 高职 学 院 实 施 校 企合 作 体 制 机 制 建 设 是 教 育 部 校 企 合 作 体 制 机 制 建 设 ,政 策 支 持 与投 入环 境 建 设 , 专 业
提 出的 重要 建 设任 务 。明 确校 企合作 体 制 机 制建 设 目标 ,探 建 设 与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师 资 队伍 与 领 导 能 力 建 设 , 社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情况报告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情况报告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信息特色鲜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下称“学校”)擦亮信息品牌,积极对接国家所向、湾区所需、深圳所能,以“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为目标,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建立健全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的“三会两办”体制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委会的“三会”合作管理体制,成立了学校层面产教融合办公室和二级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的“两办”行政机构。
其中,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作为全面领导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机构,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办学联合体,建立健全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中等职业院校紧密合作。
理事长由校长担任。
学校牵头成立的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工业软件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职教集团(联盟),分别成立了理事会,全面部署职教集团(联盟)各项工作,深化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产教科融合互促,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是与头部企业、一流大学共建命运共同体。
为培养信息技术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工程师人才,与华为、腾讯、大疆、华大九天等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合作成立了15个特色产业学院,共同研制专业标准、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负责学生就业,试点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
二是依托产业学院,贡献了“1234+X”高层次应用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标准+特色”策略践行“一中心二服务三全程四融合+X专业培养路径”。
软件技术专业群实施“项目贯穿、精细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实施“华为行业认证、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集成电路专业群实施“以岗定标、联产承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构建由前沿技术科学、数理逻辑训练等8大模块200门课程组成的素质课程体系,探索素质赋能新模式;与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含生态)积极试点高等工程师学院度。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规 范 学生 的行 为和 思想 , 使其 更加符 合社 会 的需要 。 4 . 2 将 法德 结合教 育 与学校 的教 学活 动相 结合
育 思想 贯彻 到具体 的工作 中去 。 要 组织 中心 教研组 对 法德 结 合 教育 方式 和 思想进 行 学 习 : 组 织教 师对法 德结 合 教育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长效 机制的构 建
李文艳 徐 海芳 赵 文成 陈艳 华
摘 要: 校 企 合 作 是 高 职 院校 与企 业 之间 实现 资 源 共 享 、 优 势 互 补
以及 互 利 共 赢 的最 有 效模 式 。 但是, 从 目前 我 国校 企合1 发达 国家校 企 合作 的经验 借鉴 国外校 企 合作 的 发展 时间较 长 , 对校 企 合作 的研 究较 来 看,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 还 没 有 建 立起 真 正 有 效 的 校 企 合 作 机 制 。 为成 熟 , 许 多 国 家制 订 了职 业 教 育 的相 关法 律 法 规 , 从 政 本 文从 发 挥 政 府 引 导作 用 、深 化 高 职 院 校校 企 合作 办 学体 制 机 制 改 府 制度 的层 面 保证 了校 企 合作 的 顺利进 行 ; 成 立专 门 的组 革 .调 动 企 业 积 极 参 与 高职 院校 人 才培 养 全 过 程 等 三 个 方 面 阐 述 了 织 管理 机 构 , 如美国、 澳 大利 亚 等 在 国 家层 面 成 立 了相 应
组 织 课堂 教 学对于 大 学生来 说 , 是 接 受法德 结 合教 育 的方 法与理 论 进行 研 究 ;加 强 法德 教育 的宣传 教育 工 作 ; 最直 接 的途径 。 这种 形式 一 方面 能够 将学 生集 中起来 , 集 加 强 校 内 的 网络 舆 情监 控 , 引导 正 确 的 网络 秩 序 ; 加 强法 体灌输 或传 递 知 识 , 另 一 方面 可 以在 实时互 动 中 为学生 答 德 结合 教育 的统 战工作 。 疑解 惑 。学校 要 充 分利用 课 堂渠道 , 使学 生在 接 受 了课 堂 5 结语 教育 之 后能够 对法律 与道 德 的认识 更加 深刻 。 随着 大学 生数 量 的增 加 , 大学 生 素质 问题 成 为 了社 会 4 . 3 将 法德 结合 教育 渗透到 社会 实践 中 关注 的重 点 , 加 强 大学 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成 了重 中 之重 。思 法律 和道 德是具 有 实践性 的。法律 与道德 是 比较特 殊 想教 育 中加强 法律 教 育 与政治 教 育相 结合 , 是 提 高大 学生 的一 种 社会精 神 , 其 特殊 性主 要体 现在 能够 以实践 形 态存 综合 素质 的有效 手段 。高校 法律教 育 与道德 教育相 结 合 对 在。这就 要 求 , 大学 生在 接 受了法律 与 道德教 育 之后 , 不仅 于 政治 、 经济 与 大学 生个人 素质 都 有着 重 要 的意 义。 学校 要 掌握 法律 知识 和道 德体 系 , 也要 具 有高 尚 的道德 理 想和 要加 强 对 这 方面 的重 视程 度 ,必须 采 取 科 学 的方 法和 措 法理 意识 , 更要拥 有在 实际生 活 中运 用法律 与 道德 的实践 施 , 推 进大 学生 法德 结合 教育 的发展 。 能力 。 社会 实践 是一 种课 堂 教育 的延 伸 , 可 以使理 论在 实 参考文献 : [ 1 】 徐承 英. 试 论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践 教 学【 J ] .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际 中得 到应 用 , 这也 是法 德结 合 教育 的一 个重 要途 径 。但 究, 2 0 1 0 ( 0 5 ) . 如今 , 各 高校 的思 想 政治 教 育 主 要依 靠理 论 的传 输 , 与 实 【 2 】 张淑春 .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践 教 学长 效 机 制 的 构 建 【 J ] . 学 践脱 节 , 这 对于 学生 法律 意 识和 道德 观念 的培 养 都是 极 为 校 党建 与思 想教 育 , 2 0 1 0 ( 1 O ) . 不利 的 。 所以, 对于 大 学生 的法德 教育 进行 结合 , 必须 将课 【 3 】 李春 晖.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 践 教 学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 J 】 l 堂 延伸 到实 际生 活中去 。 学校 党 建 与 思想 教 育 , 2 0 1 0 ( 0 5 ) . 4 , 4 法德 结合 教育 的具体 实践 【 4 】 单 玉 龙.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途径探 究[ J 】 . 赤 峰 学 院 对于 校 方 , 要将 大学 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中 的法德 结 合教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2 0 1 0 ( 0 1 )
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建设方案背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需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构建学科特色、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卓越平台。
一方面,企业需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参与高校教育体系,并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以企业为依托,推进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方互动、互利的合作关系,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发展,加强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方案1.建立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机制,强化项目合作的推进。
高校和企业联合,制定各种赛事、项目和比赛计划,在学生培养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研究项目。
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共同开展前沿性的研究,优化技术推广效果和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人才和与科技研究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3.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与企业联合构建实习基地,以帮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接受实际操作训练,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4.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学校与企业联合推出并完善技术转移及成果推广机制,鼓励和支持学者和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知识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学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打造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将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和产业生产紧密结合,在各方面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
可行性1.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学校和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各自的优势和资源。
校企合作可以依托高校学科和研究团队的强大技术能力,吸引企业参与带有前瞻性、可行性的科研项目;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高素质人才输出。
2.政策扶持力度强。
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合作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活动。
校企合作的建设是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首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明确责任主体。
学校与企业作为合作的主体,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学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安排专人负责校企合作的协调与推进工作。
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岗位,并与学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责任主体的明确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资源。
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网站或平台、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增强双方合作的互信和合作意愿。
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可以提高双方的合作效率,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第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和项目管理制度。
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如产教融合、科技合作、创新创业等。
校企合作合同和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并规范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合作机制和项目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合作效率,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激励机制的支持。
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和回报。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形式获取经费支持和技术支持。
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更好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
激励机制的建设可以增强双方的合作热情,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第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培养合作人才。
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有专门的合作人才来推动和管理。
学校可以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工作。
企业也可以通过培训和选拔,选拔合适的人员来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方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运行机制方案围场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2012.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二、建设依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运行的体制,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建设“理论+实践”的实训系统,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方案。
三、建设内容(一)订单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幼儿园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让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
(二)见习模式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学习幼儿园文化,体验幼儿园生活。
(三)顶岗实习模式通过前两年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幼儿园的需求,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
(五)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材开发应聘请幼儿园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幼儿园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全员化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全员化体制机制建设研究作者:朱有明张薛梅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任务。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单纯依靠学校的领导层、现有的校企合作处(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首先对“双高计划”赋予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新内涵、提出的新任务进行了阐释,对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全员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全员化体制机制建设的价值进行了探索,然后以课题组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依托探索了高职院校全员化参与校企合作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障碍,最后提出“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员化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全员化;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153(2023)05-0007-06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工作可谓是历久弥新的工作。
为了能够在我国建设一批拥有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高职院校,能够给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动力,2019年2月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的原则,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提升校企合作工作水平,并首次提出“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要求[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
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打造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重要内容[3]。
借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全员化体制机制建设的手段,激励与规范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专任教师广泛参与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这对于“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新任务的完成来说意义重大。
《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指的是在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中,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而建立的一套合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这种机制建设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机构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
2.合作协议签订: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目标等。
3.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验。
5.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6.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建立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同时,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7.合作项目研发:鼓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8.校企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企业文化讲座、校园招聘会等活动,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流融合。
9.质量保障与评估:建立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对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0.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通过这些机制的建设和实施,校企合作可以更加深入和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赢。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机制与体制。
本文将从机制建设、模式选择和优势挖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制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包括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个主体的合作机制。
在政府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专项拨款、设立奖励机制等,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在学校方面,应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负责合作项目的推进和管理工作。
在企业方面,应成立企业导师团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和就业机会。
二、模式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
目前常见的合作模式有“订单式”合作、“集团化”合作和“专业型”合作三种。
订单式合作是根据企业需求,聘请专业人员去企业中开展培训,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集团化合作是指由一家大型企业牵头,与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专业型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一家或几家企业在特定领域开展专业化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三、优势挖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具有许多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教育优势,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企业可以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提供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再次,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最后,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就业率,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总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制和体制。
通过加强机制建设、灵活选择合作模式和发挥优势,可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学院形成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下增设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简称系企合作理事会),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
其组织架构如下图: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顾问单位、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会成员单位组成。
校企合作委员会理事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由理事长提名,经委员会大会表决后产生。
秘书处设在学院校企合作处,秘书长由该处负责人担任;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和行业企业相关领导组成,主任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与学院专家组成,主任由学院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由系领导、行业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组成,理事长由系主任担任;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由系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主任由系负责人担任。
一、校企合作处工作职责1、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
2、制定全院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督促、检查各教学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组织引进企业,组织实施学校投资额度较大及跨系(部门)的校企合作项目。
5、协调各系对学院已有合作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6、研究并推广适合我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7、校企合作合同管理。
部门负责人:田平联系电话:8126002二、教学系校企合作负责人工作职责1、制定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总结。
2、按学院要求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组织实施本系的产学合作项目。
4、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院级校企合作项目。
5、开发新的校企合作企业、维持与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
6、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全院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资料归档及管理。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式传统等。
因此,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并推进教育发展的关键。
首先,需要深化教育,打破教育行政化束缚,推行校长和教师的职务任免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其次,要加强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实施绩效评估制度,促进学校内部竞争和外部评价的有效结合,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外,还应加强多元评价的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要加强教育投入和管理,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优化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推动教育设施和师资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为了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举措。
首先,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其次,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是教育的重要方面。
通过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设,可以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推进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
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
“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完善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完善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发布时间:2023-02-17T05:55:20.4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慈建富高娟[导读] 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慈建富高娟山东省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山东省威海市 264400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第二实验小学山东省威海市 264400摘要: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帮助学生完成从求学到就业的完美转身?要完成这一使命,单凭高职院校自身力量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没有企业的参与,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教改都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然要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关键词: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学校;主体地位1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学校和企业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任务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和属性,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学校具有公益性属性,企业具有盈利性属性?从职业教育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自从职业教育从传统学徒制形式从企业分裂出来,成为正规学校教育,既大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系统化程度和教育效率,但也使得职业教育与企业愈加分离而存在脱离工作世界的弊端?尽管学校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学校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形式,但是职业教育培养企业工作现场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标及其特定的培养过程始终涉及到学校和企业?因此,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两个当事主体?很显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不顾三方利益的合作关系是不能长久的?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应该是这样: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设施?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获取知识和技能?实际中,一方面,基于利益需要,为了保证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参与或者承担职业教育成为自身需要,甚至企业直接举办职业教育,将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全由自己来承担;另一方面,为了能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必然寻求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帮助指导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样,职业教育具备了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实施的需求前提?进一步研究可看出,职业学校和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从直接对接职业工作岗位需要来看,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应该更有优势,但是企业举办职业学校不可能包罗所有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行学徒制也不符合我国学生升学的社会传统,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具备参与或承担职业教育的能力?而职业学校由于专事人才培养,在规模办学?专业建设?人才的系统培养?德育和素质教育?人才蓄容等方面具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但是在培养对接岗位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关键问题上,却很难做到符合企业需求,因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师能力?职业情境不可能即时对接企业需求实际,即使不断更新改进,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或不适应?因此,必须通过某种制度设计确保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基于互惠互利校企合作需求,各自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成为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的必然选择?2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2.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速度加快与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牵动教育体制?科技体制?行政体制同步发生变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亦发生变化,相应地,国家及各部委在颁布的政策中一方面强调对原有半工半读制度内涵的延续,即注重产教结合,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建设,另一方面则关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学校从企业中剥离?行业办学转制调整所带来的三年短暂阵痛之后,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三个文件均从国家层面对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出明确安排?除此之外,我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等部委单独或联合发布大量政策文件,规划?指导和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这其中,还包括一系列指导?规范和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专项政策?这一时期,教育部等职能部门组织召开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产教对接与校企合作对接会议,搭建合作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政?校?行?企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此时期,以国家及部委政策为指导,我国地方政府也根据区情相继出台推动职业教育及其校企合作的政策及措施,很多地区出台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在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道路上先行先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速度正逐步加快?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效益逐步增大这种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建国之初,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此时期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人才供给增强行业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国家财政的增长;二是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在实践中育人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这一时期半工半读制度的政治使命任务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及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日益得到民众认可,校企合作带来的个人就业?家庭增收?企业发展等效益越发明显?3维护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的措施3.1学校要主动与市场?产业?企业对接目前,大部分学校往往是立足于生存?发展需要选择合作企业,而没有从企业对于人才技能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合作仅限于一些项目的开发,实习场所的提供以及员工培训等初级层面,这对于校企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学校应结合专业选择产业,联合企业促进专业,主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不要坐等企业上门,而要拓宽路子,主动寻求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接,开展好与企业的合作?3.2学校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要在明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在学校专业建设相对不足,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条件下,可以选择“订单班”的合作模式,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在学校专业建设较好,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完善,教师实践能力强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工作室”的模式,鼓励专业教师投身市场,带领学生做一些生产性实践项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条件更好的学校还可以实行“校中厂”模式?3.3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目前,企业缺乏人才是客观实际,但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并且具有服务意识?脚踏实地的人才,而当前部分学生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往往眼高手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去企业见习或实习,就是拜师学艺,提升技能水平?所以,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尽快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4结束语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属性,它既要求职业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两个主体和两个场所,又要求两者之间建立合作机制,而目前自发状态的校企合作缺乏规范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需从制度建设层面解决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同时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作人员参考?“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开放大学科研发展项目《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文登开放大学为例》,(立项批准编号2021NDKF02Y)研究成果”。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及进度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及进度(1)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发挥校企合作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对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指导、管理,发挥领导小组职能,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形成系列管理制度和建立专业行业互动良性发展机制。
健全系列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头脑风暴”座谈,开展“专家伴我行”及“专家进课堂”活动。
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专业管理机制进行测评研讨。
(2)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机制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市场开发小组,完善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机构。
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加强校企联盟,增加合作项目。
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研究,深化校企交叉互动,建立三方顶岗实习机制,使顶岗实习能持续性发展。
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多元化需求,逐步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周期性和规律性专业互动模式。
(3)校企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有效地将学校和幼儿园的资源进行共享,推动院校互动,促进本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制定园校资源共享计划,建立共享资源的信息管理库。
利用幼儿园、早教机构的资源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职业、学业素养。
利用专业资源,为幼儿园、早教机构提供在岗培训、职业资格证培训、再就业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
建立1个专家工作室,聘请沈阳市幼教专家,高等院校同专业教育专家,共同开发研制教育教学项目,并制定长远规划方案,力求高视角、高标准、宽范围的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选派6名骨干教师到幼儿园挂职锻炼,针对幼儿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调研,并写出实践报告。
校内的实训基地向广大学前教育机构开放,充分发挥其培训作用。
同时,在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增建9个大中型具有先进示范理念的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并更广泛的推进我校学前专业省市幼教行业的影响力,更好的实现专业的示范型和引领性。
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进度表资金预算单位:万元。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校企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9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办单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是山西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之一,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
办学多年来,学院不断探索企业主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尝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
1 学院在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集团内下属10多家企业深度参与共建高职院校,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
1.1 围绕职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集团建立合作育人工作机制。
集团认真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职工教育的优势,利用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培训资源,逐步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实施先入校后入矿制度。
2012年4月,10级潞安集团主体专业订单培养生1000余人已全部下矿实习,由用人单位具体考核。
目前还有12级200人主体专业定向生。
学生到工厂去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老师也要针对性地参加。
学生进入企业后由学校按照相关实习作业文件统一管理。
1.2 健全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学校安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要类型有,煤矿主要负责人;煤矿b类安管人员培、复训;煤矿主要负责人及a、b类安管人员再培训;煤矿监测监控人员培、复训;集团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
在培训过程中,学院严格对照国家安监总局文件要求,精心组织,细心调研,讲理论力求深入浅出,讲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教学内容将理论和煤矿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档案健全,培训考试严格,过硬的培训质量经过国家、省安监局三次检查和评估,均获得好评。
校企联动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校企联动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由于现行校企联动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协同程度低、效率不高等,制约了校企联动发展的进程。
为了进一步推动校企联动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其运行效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二、改革内容1. 改善合作环境:建立互信、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校企联动的基础。
为此,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双方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动力。
2. 创新合作模式:针对各行业和领域的实际需求,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促进知识与资源的共享,提升合作效果。
3. 加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应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企业可提供实训基地、实习机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
4. 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校企联动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通过项目评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激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具体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校企合作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改革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
2. 搭建平台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和项目对接的功能,方便学校和企业合作交流。
3. 建立激励制度: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奖励政策和评价标准,激发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完善培训体系: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训机制,为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和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四、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组成员:成立校企合作改革项目组,确定相关负责人和成员,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 制定具体方案:项目组根据改革目标和需要,制定校企联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内容、措施和时间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1.建设背景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移交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联合广铁集团、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
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
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2008年着手筹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设备和师资等办学资源与花都企业共建花都工学结合基地;2010年市政府又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容,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联合广铁集团、地铁、粤宝丽企业集团等具有良好合作育人基础的行业企业,校企共建多种形式企业冠名的4个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机制。
联合120余家企业组建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在企业获利中求学院发展的紧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政、校、企紧密合作,建立合作学院。
以缔结协议、制定章程为纽带,分年度与合作基础良好的花都区企业共建机械与电子学院、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共建机车司机学院、铁道电气化学院及现代运输学院等4个合作学院,建成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形成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体制,在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上有重大突破。
政、校、企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以合作为基石,组建政府指导、学校牵头、企业参与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完善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机制,通过建设组织结构三层次、部管理三平台及操作运行三体系等“333”规则,营造企业广泛参与、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校、企协力,完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以共同发展为动力,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机制。
以师德引领、利益激励为抓手,明晰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强力推进双师素质建设,精心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政、校、企互利共赢,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支持,实现合作共赢;以组建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为契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以有为之源,主动之为谋政府支持之力,争取市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稳定发展,为校企紧密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动力支持。
(三)建设容与措施1.共建合作学院,创新合作办学体制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变学校独立办学的体制,主动联合有多年订单人才培养基础或有大量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共建机车司机学院、铁道电气化学院、现代运输学院、机械与电子学院等4个合作学院,建成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实现“1+N”(即学校与N个企业)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形成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构建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管理机制4个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董事由合作单位推荐及吸纳部分高教管理专家和教师代表组成。
董事会拥有章程制定和修改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等权利,负责确定合作学院发展规划、制订资源筹集目标、寻找合作项目、组织技术研发、建设双师团队、搭建实训与就业平台。
与相关企业成立专门工作办公室,负责4个合作学院的调研、筹建、章程起草及董事会系列运作制度的建立(合作学院结构如图3-2-1-1)。
合作学院依据企业生产流程设置市场部、生产部、项目部,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项目部、生产部统筹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组建教师工作室,突出高职学院实践属性,实施课程归口教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利于服务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设置监事会保障董事会成员各方权益最大化。
图3-2-1-1合作学院结构图(2)落实合作学院互利双赢驱动机制定校企责任创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依据董事会章程将合作学院发展纳入各自建设规划中。
学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培训,依据企业发展需求办专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企业依据产业规划,参与专业规划、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吸收学生就业,形成合作学院的吸引机制。
设专项项目定发展规划。
学院划拨50万元专项调研经费,由企业主持,以合作育人为基础,收集珠三角产业、行业、企业的信息,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柱产业政策,形成调研报告,召开董事会专家论证会,确定合作学院专业设置与发展实施方案。
搭服务平台找合作项目。
依托实训室建立30个骨干教师工作室,形成服务企业的平台,实现接受学生实训、技能竞赛培育与面向企业技术研发功能“三合一”。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至少引进或研发一项生产性产品或一个技术支持项目,并将其与工作室开展的技能培训、专利转化效益等容一起纳入工作室考核细则中,推动先进技术应用。
设激励机制组双师队伍。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来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企业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形成《校方师资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互兼、互派制度》,设置50万元兼职教师技术创新基金,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吸引兼职教师带项目入校,建立1000名兼职教师数据库。
建实训基地搭就业平台。
建立融入行业生产标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评价毕业生的制度,制定《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规定》等运行机制;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落实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保障订单学生在董事单位高质量开展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引进或研发生产项目,共建企业冠名实训基地(车间),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实现20%的学生在学院完成顶岗实习,形成校企共建基地、合作就业的机制。
(3)建立合作学院运行保障机制实施成本分担和财务转移机制。
合作学院董事单位间业务往来采用分列成本、承包经营的形式进行。
对校企双方提供的场地、设备和实训师资均实行成本核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合作企业的准入、考核机制。
制定《合作学院企业准入评价标准》,符合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企业可以享受多样的冠名形式加入;对合作企业开展年度考核,完成预定目标的企业予以表彰与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对人才培养作用不佳的企业实行“腾笼换鸟”,保证合作学院良性运行。
完善合作学院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探讨校企双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商议解决办法,保障校企双方在办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培训、产品研发、技术转让、成果共享等方面的权益。
通过举办校企合作论坛、开展专项研究、建设4个合作学院、引入30项工作项目(具体容见表3-2-1-1),以此探索校企合作董事会运行机制,实现由订单培养到合作学院合作育人,成为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示。
表3-2-1-1合作学院建设进度表2.做实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搭牢校企合作平台在政府的指导下,对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和先进制造业,组建由政府推动,学院牵头、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轨道交通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设立秘书处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承担集团决策专题调研,制订系列制度,并在集团下设置教学、学生和就业三个工作指导委员会。
通过建设组织结构三层次、部管理三平台及操作运行三体系等“333”规则,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职教职团框图见图3-2-1-2。
图3-2-1-2职教集团运行框图(1)构建以紧密层为核心的三层次组织结构——奠定合作的基石紧密层。
以合作发展为纽带,合作学院中的企业和长期存在订单培养等有密切合作关系的规模企业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开展合作办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半紧密层。
以职教集团章程为基础,在实习实训场所、员工培训、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有协作关系的行业协会、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开展合作育人、促进合作就业。
松散层。
以职教集团章程为依据,发展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实施信息共享,以此构建办学形式多元化和合作的多层次。
(2)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三平台动力机制——形成育人的合力职教集团资源共享平台。
依据集团章程,建立政府、区域企事业单位、学校之间信息互通、技术共用、设备师资共享平台,促进集团成员单位的全方位合作。
职教集团产学合作平台。
依据互惠共赢原则,建立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为轨道行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促进成员单位的技术换代升级。
职教集团社会服务平台。
依据集团成员职责,成立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服务与推广中心,拓展集团社会服务的功能。
(3)建设以合作为重点的三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增加互动的生机建成职教集团运行制度体系。
制订集团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果推广与运用的相关制度和以集团主办、企业冠名开展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及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接纳学院毕业生实习实训方案、师资培训规定等。
建好职教集团信息交流体系。
根据集团运行要求高质量建设好集团、定期编印集团工作简报,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举办职教论坛,促进集团成员单位开展学术交流、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培训鉴定等工作。
建立职教集团共建共享体系。
集团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组织集团成员单位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参与培养方案等的制定。
建立专业结构调整例会制度,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准确对接,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考核体系,办好特色专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