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校 企合 作 缺 乏政 策 法规 保 障 。相 对 于德 国 .
由于职业教育投入周期长、 见效慢 , 企业就会感到
压力沉重, 所以很多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只会增 加成本 , 很难获得收益 , 影响企业办学的热情。
职业教育具有的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职 业教育法律体系显得相形见绌。在德国, 关于职业 教育的法律多达几十种 , 对企业、 学校、 学生三者的 权利、 义务与责任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而我国 目 前只有国家层面的《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职业教育 法》 地方性法律法规缺失 , , 除宁波颁布了《 宁波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 外 其它省市校企合 作 的地方性法规存在空 白。就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职业教育法》 而言也 只是原则性和抽象性的法律 规定 , 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 的权利 、 义 务、 法律责任等微观层面的相关政策还没有明确 , 如何制定减免 企业税收、 进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 策, 鼓励优秀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 岗实习等方 面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
校企合作现状
业提供咨询 、 培训等服务, 建立横向联合体 , 成立董
事会 , 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按 岗位群 的分类 , 确定 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 , 根据 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 校 企 实体 合 作模 式 。在 该 模式 中企 业 以立 .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内在要 求, 是培养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的 直接途径。近年来 ,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发展的方向 , 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 行了大胆探索 ,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
利益共 享 关 系, 真正 实 现 “ 教学——科 研——开 发” 三位 一体。学校 以企业 的发展需要设定科 研 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
2 1 年 第 34 01 _期
王 长旺: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推进
・ 3・ 2
能、 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 提高办学效益。
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 校企合 作 ; 体制机制 ; 创新 收稿 日期 :O 1_8 3 2 1- 0 - 0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 王长旺 (99 )男 , 17 一 , 江西人 , , 硕士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 研究所 , 研究方 向: 高等职业教育 、 台湾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时, 却遇到 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 的财政、 政策和法律支持 , 校
业作为市场主体 , 永远是把效益放在第一位 的, 企
业收益小 , 参与校企合作 的热情 自 然不高。企业要
参与办学 , 就必须投入巨大 的人力 、 物力 、 财力 , 但
企合作的体制不顺 , 院校和企业合作大多为行为短 期, 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 目 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等。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 合 作就业 、 合作发展为主线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 , 2 1 是 0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展工作会议对高职院校提 出的明确要求。深 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是推进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
竞争力为重点 ,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 同的教育环 境和教育资源 , 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 练紧密结合起来 , 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 动者的素质 , 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 择的可能性 , 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根据校企合 作中企业参 与方式 , 校企合 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 式: 1企业配合模式。在该模式 中企业处于配合 . 的辅助地位 , 它只是根据学校提 出的要求 , 通过投 入资金和设备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 利用企 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 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 等方式提供相应的办学条件 , 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
一
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本官、 学结合 日 产、 教育模式等成功范例相比, 国内的校企合作大多处
于合作的初级阶段 , 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并不多
见。
一
节等部分培养任务。 2 校企联合培养模 式。在该模式 中企业不仅 .
参与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 目标 、 教学计划、 教学 内 容和培养方式 ,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 养任务 , 实行校企联合 , 共同培养人才。学校为企
足于建设企业文化 , 构建学 习型组织 , 企业创新为
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 。
以高校为主体 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质上是校企 合作教育 , 是一种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 机制 ,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能力和就业
目的, 与学校相互渗透 , 参与人才培养 , 以设备、 并 场地、 技术 、 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人股份 , 建立
于高职院校 自身实力不强 ,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
节, 课程开发与职业 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 人才培养 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 学校传统的教学管 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的需要 。企
二、 校企合作存在 问题分析
从 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 学校与企业 都很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但在运行
新的重点 , 长期以来 , 一批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积 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 把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 ,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
定 的成效, 但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实质 来看 , 与德国的“ 双元制” 培养模式 、 国“ 英 三明治”
21 0 1年 1 2月
陕西铁路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n l fS a n R i yIsi t o ra h a  ̄ al n tue o wa t
D e2 1 e O l
第9 卷
第 34 .期
V 19 N . — 0. o 3 4
【 高职教育研究】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的若干思考
王 长 旺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福建 福 州 3oo ) 503
摘 要: 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
作取得一定成效 ,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 性得到较大 提升 , 是 由于合作 体制机 制障碍 、 但 缺乏有关 法律法规 保障等 问题 的存在 , 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 如何构建稳定 、 的合作保障机制 , 长效 促进校企合作深 入 、 、 持续 健康地发展 是我们 亟
由于职业教育投入周期长、 见效慢 , 企业就会感到
压力沉重, 所以很多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只会增 加成本 , 很难获得收益 , 影响企业办学的热情。
职业教育具有的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职 业教育法律体系显得相形见绌。在德国, 关于职业 教育的法律多达几十种 , 对企业、 学校、 学生三者的 权利、 义务与责任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而我国 目 前只有国家层面的《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职业教育 法》 地方性法律法规缺失 , , 除宁波颁布了《 宁波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 外 其它省市校企合 作 的地方性法规存在空 白。就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职业教育法》 而言也 只是原则性和抽象性的法律 规定 , 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 的权利 、 义 务、 法律责任等微观层面的相关政策还没有明确 , 如何制定减免 企业税收、 进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 策, 鼓励优秀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 岗实习等方 面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
校企合作现状
业提供咨询 、 培训等服务, 建立横向联合体 , 成立董
事会 , 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按 岗位群 的分类 , 确定 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 , 根据 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 校 企 实体 合 作模 式 。在 该 模式 中企 业 以立 .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内在要 求, 是培养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的 直接途径。近年来 ,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发展的方向 , 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 行了大胆探索 ,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
利益共 享 关 系, 真正 实 现 “ 教学——科 研——开 发” 三位 一体。学校 以企业 的发展需要设定科 研 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
2 1 年 第 34 01 _期
王 长旺: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推进
・ 3・ 2
能、 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 提高办学效益。
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 校企合 作 ; 体制机制 ; 创新 收稿 日期 :O 1_8 3 2 1- 0 - 0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 王长旺 (99 )男 , 17 一 , 江西人 , , 硕士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 研究所 , 研究方 向: 高等职业教育 、 台湾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时, 却遇到 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 的财政、 政策和法律支持 , 校
业作为市场主体 , 永远是把效益放在第一位 的, 企
业收益小 , 参与校企合作 的热情 自 然不高。企业要
参与办学 , 就必须投入巨大 的人力 、 物力 、 财力 , 但
企合作的体制不顺 , 院校和企业合作大多为行为短 期, 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 目 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等。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 合 作就业 、 合作发展为主线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 , 2 1 是 0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展工作会议对高职院校提 出的明确要求。深 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是推进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
竞争力为重点 ,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 同的教育环 境和教育资源 , 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 练紧密结合起来 , 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 动者的素质 , 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 择的可能性 , 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根据校企合 作中企业参 与方式 , 校企合 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 式: 1企业配合模式。在该模式 中企业处于配合 . 的辅助地位 , 它只是根据学校提 出的要求 , 通过投 入资金和设备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 利用企 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 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 等方式提供相应的办学条件 , 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
一
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本官、 学结合 日 产、 教育模式等成功范例相比, 国内的校企合作大多处
于合作的初级阶段 , 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并不多
见。
一
节等部分培养任务。 2 校企联合培养模 式。在该模式 中企业不仅 .
参与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 目标 、 教学计划、 教学 内 容和培养方式 ,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 养任务 , 实行校企联合 , 共同培养人才。学校为企
足于建设企业文化 , 构建学 习型组织 , 企业创新为
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 。
以高校为主体 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质上是校企 合作教育 , 是一种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 机制 ,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能力和就业
目的, 与学校相互渗透 , 参与人才培养 , 以设备、 并 场地、 技术 、 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人股份 , 建立
于高职院校 自身实力不强 ,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
节, 课程开发与职业 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 人才培养 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 学校传统的教学管 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的需要 。企
二、 校企合作存在 问题分析
从 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 学校与企业 都很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但在运行
新的重点 , 长期以来 , 一批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积 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 把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 ,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
定 的成效, 但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实质 来看 , 与德国的“ 双元制” 培养模式 、 国“ 英 三明治”
21 0 1年 1 2月
陕西铁路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n l fS a n R i yIsi t o ra h a  ̄ al n tue o wa t
D e2 1 e O l
第9 卷
第 34 .期
V 19 N . — 0. o 3 4
【 高职教育研究】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的若干思考
王 长 旺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福建 福 州 3oo ) 503
摘 要: 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
作取得一定成效 ,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 性得到较大 提升 , 是 由于合作 体制机 制障碍 、 但 缺乏有关 法律法规 保障等 问题 的存在 , 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 如何构建稳定 、 的合作保障机制 , 长效 促进校企合作深 入 、 、 持续 健康地发展 是我们 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