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 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指无形之气以聚合的方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 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质特点的物体。 物体存在的同时,精气亦存在于其中。以这种形 式存在的精气,凝聚于一体,结构紧凑,相对稳 定,不甚活跃,一般都可以用肉眼看清其性状或 推测出其具体性状,凡此种种物质,都属于“有 形”之列。因此,“聚合”亦是气的一种存在形 式。故《素问 · 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 形。”
• (二)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 止 •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 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才 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 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 的反映和结果。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 地之更用也,……生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 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相因,氤氲 交感,相错相荡,才引发了生态圈,乃至 整个宇宙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精气运动的具 体形式,体现为精气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 、聚散及清浊的相互交感等各个方面, 《内经》将其概括为“气机”的“升降出 入”。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 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 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升、长、化、收、藏。”
• 所谓“变”,则是指精气的较为激进、剧 烈、骤然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 于“质变”的过程。亦如王冰所说:“其 甚也,为物之变。”(《〈素问 · 六微旨大 论〉注》)《正蒙 · 神化》亦说:“化而载 ) 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 中介,指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 素之间的交接联系,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 展的中间环节,亦是对立双方统一的环节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精气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精气学说
02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 生理病理变化,注重调和人体内 部各部分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 防治疾病的目的。
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之中,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 。
中医学注重观察和掌握人体在各种运 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强调因时、因 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诊断和治疗 方法。
04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与脏腑
精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脏腑依靠精气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脏腑 的功能状态。
脏腑化生精气
人体各脏腑通过自身的生理功能,不断地化生和补充精气。保持精气的充盈是维护脏腑 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
精气与经络
经络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经络是中医学中精气运行的通道,负责将精 气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精气失调与经络病变
当精气出现失调时,可能会导致经络的堵塞 或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通过对经 络的调理,可以调和精气,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精气与疾病防治
调养精气以防治疾病
中医学认为,保持精气的充盈和平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 措施。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和锻炼等方式,可以调养 精气,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 法-精气学说
目录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学说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0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整体观念
0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 一,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不可分割。
精气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
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精气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科学内 涵。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精气学说进行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维护 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展精气学说的应用范围,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 平。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精气学说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整体观念的启示
精气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观念为现代医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
基于精气学说的中药研发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和研发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05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精气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精气概念的界定与科学解释
如何将精气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精确和科学的 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精气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涉及精气的生物学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途径和方式。
精气学说临床应用的研究
如何将精气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number {01}
目 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精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
应用 •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的定义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ppt课件

精气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精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 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作用
精气学说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家理解疾病的发生 发展机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精气学说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 生命的本质和健康维护的原理,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 说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CONTENTS
• 精气学说的概述 • 精气的概念与特性 • 精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精气学说的临床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展
望 • 案例分析与实践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衡,有利于调节人体的精气。例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来放松 身心,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01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 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与治疗
预防保健
药物研发
营养学研究
精气学说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 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在 现代医学中,通过借鉴精气学 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 发生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精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肾、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肺、心等脏腑的协调作用 。
精气的生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因此需要保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以维持精气的充足和平衡。
精气的功能与作用
精气的主要功能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和固摄作用等。精气通过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津液的生成、输 布和排泄等过程,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这里讲的是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精、气 的基本概念,不是中医学中讲的人体 中的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精与气的 概念在古代哲学中是怎么讲的,在中 医学中又是怎么讲的。
1.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精,有时称为精气,是指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的、运动不 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无形”,是说 人们肉眼看不到的,而不是不存在的。精这种运动不息的非常细 微的物质,构成了宇宙万物。宇宙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包括星星 月亮,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精构成的。在某些情况下,精 气,专门指气当中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呢?是构成人类本原的部 分。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 的概念大致是等同的,也多被东汉时期的元气一元论所同化。但 我在此强调的是,人体中的精与气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都是内 涵相对独立的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具体的区分在下一章。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二 是精气的运动和变化,三是精气是天 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是天地精 气化生为人。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教科书中为什么用 精气学说而不用元气一元论?这是因为元气一元论奠基于东汉的 王充,距我们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而 精气学说则产生于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内经》的成书,在时间上相吻合,所以用了精气学说 而没有选元气一元论。
精的概念,首见于《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精是“道” 的内核,而气是由道生的,因而精与气是有一定区别的:精在气 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淮南子·天文训》说:“宇宙生气,气有 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 地”,还认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合 和而万物生”。

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 “道”或“太极”。
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 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直接物质材料。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 稿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 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 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
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 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 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 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 凝停相合而为人。


《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等。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推荐】阴阳、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推荐】阴阳、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推荐】阴阳、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应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三)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故治疗时采用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

凡阴盛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盛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此外,临床上还必须根据病程的长短,注意其有无相应的或阴或阳的损伤情况。

因为阴盛可以导致阳气损伤(阴长阳消),阳盛可以导致阴液耗损(阳长阴消)。

如果阴或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虚损时,只需采用单纯的泻其有余治则即可;若其相对的一方已有明显的偏衰时,则当兼顾其虚弱的一面,即在泻其有余的同时,配用补其不足(补阳或补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故治宜采取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是针对单纯虚证的治疗原则。

若虚中夹实病证,则当兼顾其实的一面,即在补其不足的同时,配用泻其有余(泻其阳亢或阴盛)之法。

(四)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中医学诊断疾病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方面。

故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概 念
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活力很强的物 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 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
“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 精气者,气之精者也” 管子内业》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管子内 业》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作用的中介 四、气一元论中医学中运用
思考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天地之间万物, 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化生
“万物之生,皆秉元气”《论衡.言毒》王充 万物之生,皆秉元气”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阳气交合感应,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阳气交合感应,化 生万物, 生万物,皆源于气
气分阴阳:气本为一,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 气分阴阳:气本为一,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的水谷精 微,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3
精气的分类
根据其功能和来源,精气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前者主要指生殖之精,后者则指水谷精微 和呼吸之气。
精气的性质
精气的无形性
精气是无形的,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可以通过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来体现。
精气的活力性
调节人体的生理功

精气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内部 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精气与中医的关系
02
精气与脏腑
精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依靠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 脏腑的功能状态。
脏腑功能失调与精气关系密切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精气生成、运行和分布的异常,进而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调理脏腑功能是维护精气的重要手段。
全身各处,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精气的运行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
02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精
气的运行也与之密切相关。
精气的运行受情绪影响
03
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影响精气的运
行。
精气的分布与功能
精气分布于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精气则是维持这些功能正常 发挥的物质基础。
精气与经络
经络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精气运行的主要通道,通 过经络的调节,精气得以输布全身, 发挥其滋养和调节作用。
经络不通与精气失调
经络不通会导致精气运行受阻,引发 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调节经络,以调动 机体内在平衡,恢复精气的正常运行。
精气与气血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论。

精气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精气,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精气学说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精气学说中,精气被认为是一种细微而又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组织中,并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行和调节。

精气的运行和调节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在精气学说中,精气不仅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还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比如,精气对于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动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这些生理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

此外,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各种病理活动的根源。

在精气学说中,精气的运行和调节出现问题会导致各种病理现象的产生。

比如,精气的不足或者阻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精气学说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最后,精气学说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精气状况,从而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精气状况来进行针灸、药物、推拿等治疗,以恢复精气的平衡和调节。

综上所述,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是各种病理活动的根源,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气学说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源,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其中,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

它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

精气的概念涵概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一理论渗透到了中医的每一个角落,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很深的影响。

(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精气是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二)精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人出生之前,在母体中己获得了先天之精气;出生之后,通过肺吸入天之清气,由脾胃吸收水谷之精气。

三气相合,经过气化,化生人体之精气。

这种气推动着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功能活动。

(三)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人体气的运动和自然界一样,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运行通畅,血与津液的流动也通畅,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若气行不畅,称为气滞,在气郁滞之处会表现出闷,胀、痛等症状,可用行气的方法治疗。

若气机郁滞日久,还会引起血瘀和津液停聚,则当用行气活血化瘀和行气化痰利湿等方法治疗。

(四)精、气、神的关系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①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②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

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③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②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③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

④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

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气与气。

故三者可分而不可离。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