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2.3 弹力(第2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第二章力第3节弹力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new)

高中物理第二章力第3节弹力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new)
长度。
一、形变
1.形变
(1)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2)常见的形变:伸长、缩短、扭曲、弯曲等。
2.形变的分类
(1)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2)范性形变: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的形变或多或少仍有保留而不能复原的形变。
3.弹性限度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过大,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就不能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二、弹力及常见的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2.常见的弹力
(1)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绳子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而指向绳子要收缩的方向。
三、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1.实验探究
(1)如图2。3 1(a)所示,测出弹簧的原长l0.
解析:(1)本实验中应以需要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钩码的数目,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实验时弹簧要处于竖直位置,故A、B正确;弹簧的伸长量为弹簧拉长后的长度与原长的差,故C错误;对于不同的弹簧,其所受拉力与伸长量之比是不同的,故D错误。
(2)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不挂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x>0,所以选C.
(3)对于同一根弹簧,被拉得越长,弹簧的弹力就越大,那么弹簧的弹力大小是否与其长度成正比?
[提示] 不是。弹簧的弹力在其弹性限度内与形变量成正比,不是与长度成正比.
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1.弹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
(2)接触面之间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对于形变比较明显的情况,可以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①物体间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弹力产生。

高中物理《弹力》学案2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弹力》学案2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弹力》学案2 教科版必修1第三节弹力学案【要点导学】1、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或的改变叫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3、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两物体接触处发生形变(相互挤压)、弹力是接触力、互相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有弹力,要看接触处是否发生形变、有些形变不容易看出,可用假设法判定、4、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具体地说:(1)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5、胡克定律F=kx (1)上式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限度内)时,弹簧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弹力的大小计算、(2)式中的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是弹簧本身的一种物理性质,与外力无关,其大小只与弹簧的长短、粗细及材料有关、(3)x为弹簧的形变量的大小。

【范例精析】例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解析:地面受到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的施力物是物体,所以应该是因为物体的形变产生了对地面的压力,故B是正确的选项。

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这个弹力的施力物是地面,所以应该是地面的形变产生了对物体的弹力,故C也是正确的选项。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C。

拓展: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弹力也是成对产生的。

甲对乙挤压使乙产生形变,乙就会对甲产生弹力;同时乙对甲的弹力也使甲产生形变,甲的形变就对乙产生了弹力。

一个物体的形变只能对别的物体产生弹力,不能对自己产生弹力。

正确解答 C例2、如图3-2-1所示,一个球形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并与竖直光滑墙壁接触,A、B两点是球跟墙和地面的接出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作用B、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作用C、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作用D、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解析:本题要排除二个干扰,一是地面的弹力就是B点的支持力;二是A点有没有弹力,在A点球虽然与墙壁接触但相互间没有挤压,所以在A点没有弹力。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弹力》教案15 教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弹力》教案15 教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弹力》教案15 教科版必修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如所示的简单图示: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第三节弹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二)、新课教学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分析讨论,总结.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7、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三)、布置课后作业.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课题1: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2弹力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课件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2弹力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课件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1)由此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_在__弹__性__限__度_内__,__弹__力__与__弹_簧__的__伸__长__量__成__正_比___;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1_0_0___ N/m,弹簧的原长l0=___0_.1_5___ m.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 系”实验中,小明同学用甲、乙两根
第2课时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像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下端带挂钩的弹簧,100 g的钩码若干,刻度尺等.
答案:C
解析: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或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和钩码的重力二力平衡,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C正确,A、B错误.
(2)该同学用图像法来分析数据,如图乙所示,其中横轴代表伸长量、 纵轴代表弹力.图中“虚线”是根据橡皮筋的测量数据绘制出的图线、 “+”是根据弹簧的测量数据描绘的点迹,但他对弹簧的研究工作还 未结束,请你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中完成剩余工作:
a.请用“+”将第4个点迹描绘在图像中; b.请根据所有点迹“+”,在图中画出能反映弹簧弹力变化规律的 图线.
序号 钩码质量/g 弹簧弹力/N 指针位置/cm
1 0 0 13.30
2 50 0.49 16.85
3 100 0.98 20.10
4 150 1.47 23.37
5 200 1.96 26.50
钩码质量(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度(cm)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弹力”。

二、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以及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一、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测量方法以及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二、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教学难点:弹力与形变关系的理解,弹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挂钩、力学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时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测量方法;4. 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三、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垫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2. 观察弹簧在不同形变下的弹力变化;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五、随堂练习:1.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2. 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弹力一、概念: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二、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三、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

四、弹力与形变的关系:弹力与形变成正比。

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于弹力与形变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下一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弹力的应用,如弹性势能、弹性碰撞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高中物理物理3.2《弹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物理3.2《弹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弹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是接触力,本质是电磁力。

2.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3.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4.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5.知道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二)过程与方法6.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细细体会弹力的产生。

7.通过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体会物理研究中的放大思想。

8.在实验中学会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10.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2.胡克定律教学难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据上节内容复习形变概念;2、提问什么样的物体能发生形变及手压桌面、推墙是否有形变;3、演示实验:放大桌面微小形变;逻辑推理结合实验给出结论:任何物体均能发生形变;4、根据生活观察归纳总结出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5、提问什么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演示手拉直弹簧引出弹性限度。

提问橡皮泥上放蚂蚁体会弹性限度;6、感觉体会三个实验,得出弹力概念,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7、弹力产生的实验分析;8、通过让学生到黑板创作图,纠正物体同时受支持力与弹力的错误观点,总结日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性质上讲均为弹力;9、弹力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10、实验探究得出胡克定律并运动;11、提出疑问并总结弹力与四大基本作用力的有关系。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形变吗?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了形变的概念,那大家知道什么样的物体能发生形变吗?学生思考回答,大部分答案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发生明显形变的物体师:刚才大家举了好多例子,那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用手去压桌面或推墙面,桌面和墙面会发生形变吗?生:不知道,看不出来。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 2.3 教学设计 《弹力》(教科版)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 2.3 教学设计 《弹力》(教科版)

《弹力》◆教材分析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中要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由来、作用点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而且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3. 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与态度目标】养成应用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运用生活中的几个事例,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动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方向的判断及胡克定律;【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做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费力气,也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力。

新课导入一.弹性形变与弹力课件展示几张图片,在运动场上拉弓射箭,撑杆跳高,手压弹簧,让学生观察其共性均为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引出形变。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演示实验1:比较弹簧与橡皮泥的形变(一个能恢复,一个不能恢复原状)。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非弹性形变(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演示实验2:比较两根相同的弹簧一个用较小的力拉另一个用较大的力拉,松手后让学生观察其形变(一个能恢复,一个不能恢复原状),而得出弹性限度。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7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7 教科版必修1

3.2 弹力(2)★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思考——归纳★教学用具: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称、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

3、对“胡克定律”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点评:感受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形变的关系。

教师活动: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买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机演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点评:实验研究――胡克定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图象处理),如何分析图象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现津,得出结论。

点评: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和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做F-x图象,利用数学知识确定F和x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用实验数据做图象,进一步体验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

点评:掌握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高中物理 2.3 弹力(第2课时)课件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2.3 弹力(第2课时)课件 教科版必修1

探究(tànjiū)弹力与弹簧伸长量 的关系
弹性限度内满足胡克定律 ,超出则不满足
钩码受重力和弹力等 大反向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第九页,共21页。 对点练习
课堂(kètáng)讲 义例1 (1)在“探究弹力和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shēn chánɡ)量的关系
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
2.实验器材:轻弹簧 刻度尺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第三页,共21页。 对点练习
课堂(kètáng)讲 义一 、 实 验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s.híy将àn弹)步簧骤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 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zhuàngtài)时的长度l0
,2.即如原图长乙.所示,在弹簧下端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第十四页,共21页。 对点练习
课堂(kètáng)讲
探究弹力(tánlì)与弹簧伸长量的

关系
例2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3)图是该同学(tóng xué)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象,纵轴
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L与x ________(填“L0”或
“Lx”)的差值. 设为L
(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 (tánhuáng)弹力F与弹簧 (tánhuáng)总长L之间的关
系F=式1为0:00(L-0.10) N
__________________.
弹簧的弹力
斜率表示
k
mg x
(14
40 10) 102
N/m=1000
N/m
劲度系数
F=1 000(L-0.10) N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弹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弹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弹力》教案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案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一一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案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案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教案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案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案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案,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案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中物理 弹力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

高中物理 弹力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
课前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
准备 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 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 用
预习过程
梳理知识
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 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內容的知识体 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课时2.3弹力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程导学 目标
目标解读
1.知道形变的含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 力的不意图。
3.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理解劲度系数 的物理意义,并能利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 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 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联想“开运动会时有同学进行撑竿跳”的场景,设想如果不用 撑竿还能跳那么高吗? “弹弓能将小石子弹出去”是为什么呢?这些 都是受到了弹力的作用,那么你们知道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是怎 样的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进一步的了解弹力,理解这些问题。
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
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 的学生可自主完成
PPT课件
记录要点
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
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
PPT课件
第四层级
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2.3《弹力》教案全集1(教科版必修1)

高一物理:2.3《弹力》教案全集1(教科版必修1)

2.3弹力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是渗透科学的学科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中,形变、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均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总结而获得;微小形变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验,借助“放大”思想,巧妙设计,揭示规律,从而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教材提供探究弹簧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的实验,相对简单,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体验探究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习任务分析:弹力作为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它,不但使学生对力的理解再上一个层次,也为学生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奠定必要的基础.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生成的内在关系,先通过生活实例,揭示形变的差异,进而通过实验明确形变的分类,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演示,揭示物体只要受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形变.接着通过实例,提出弹力的定义和产生弹力的条件及弹力的方向,通过对三种形式的弹力的讨论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弹力大小和方向,最后借助实验对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总结规律提出胡克定律.本教材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弹力已有所了解,特别是对生活中存在弹力的实例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前认知和前概念,但认知基于感性,甚至有些认知是错误的,这对进一步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依据课标对学生的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并借助学科特点,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形式建立正确的认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形变及形变的种类: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2.理解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常见的三种弹力,并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4.知道胡克定律并能简单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并提出问题,交流、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归纳.2.通过研究弹力与弹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微小形变放大方法和弹力与形变大小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2.通过课堂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3.通过实验和例子,使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弹力概念及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难点:对微小形变的认识、弹力的判断及方向.教学资源:视频资源:跳水、射箭、拍球的录像.学生实验资源:轻弹簧、刻度尺(最小可读为毫米)、铁架台、钩码(数个).教师演示实验:玻璃瓶微小形变,气球.1教学流程:概念获取流程胡克定律获取流程教学反思:以教科版教材的设计为平台,以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为导向,我抓住学科特点,突出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实施过程和效果看,有以下体会:1.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习效率.2.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3.板书为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脉络,多媒体为提高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4.学生活动增多,受时间限制,教学内容不够深入.5.学生的探究意识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弹力第二课时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目标定位] 1.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3.能根据Fx、Fl图象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1.实验原理:(1)如图1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原长与挂上钩码后弹簧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其伸长量x可以用弹簧的长度减去原长来求得.
图1
(2)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
在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测量原长水平放置与竖直放置有什么区别?
答案 1.水平放置的原长小于竖直放置的原长.竖直放置时,弹簧重力把弹簧拉长了,所以测得的原长大.2.在做实验时应该考虑弹簧的质量带来的影响,水平使用时,原长指弹簧本身的长度(水平测得的原长).竖直使用时,原长指弹簧受重力,发生形变后的总长(竖直测得的原长).
2.实验器材:轻弹簧、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坐标纸.
一、实验步骤
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
2.如图1乙所示,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 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重复2步骤,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
l4、l5、….
4.计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x(x=l-l0)和弹簧受到的拉力F(F=mg),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二、数据处理
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F为纵轴,x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F 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3.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三、误差分析
1.读数和作图时会带来偶然误差.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2.弹簧竖直悬挂时,未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会带来系统误差.为了减小该系统误差,实验中应使用轻质弹簧.
四、注意事项
1.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2.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长度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3.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4.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
典例精析
例1(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时,应竖直悬挂弹簧,挂在弹簧下端的钩码应处于静止状态
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拉力与伸长量,可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展,用直尺测出其长度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平衡后测出其长度L,令x=L—L0.改变钩码数,进行多次测量,用F表示弹簧下端受到的钩码的拉力,则如下所示的Fx图线,你认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解析 (1)试验时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A 正确;要使弹簧的弹力等于砝码重力的大小,应竖直悬挂弹簧,且要使弹簧下端的钩码处于静止状态,B 正确;弹簧的伸长量等于弹簧的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C 错误;不同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所以拉力与伸长量之比不相等,D 错误.(2)因为弹簧秤是被放在水平桌面上测得的原长,然后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后,由于重力的作用,弹簧的长度会增大,所以图线应出现x 轴上的截距,C 正确,A 、B 、D 错误. 答案 (1)AB (2)C
针对训练 用一个支架、一根弹簧、一把直尺和一个已知质量的钩码,来测定某个不太重的物体有多重,该怎么做?
解析 (1)将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挂上钩码(质量已知为m ),测出弹簧伸长x . (2)将钩码取下换上待测物体,测出弹簧伸长x ′. (3)待测物体的重力mg
x
x ′ 答案 见解析
例2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填“水平”或“竖直”)方向.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 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 ;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 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 1至L 6.数据如下表.
________.
(3)图2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填“L 0”或“L x ”)的差值.
图2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 .(结
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 取9.8 m/s 2
)
解析 (1)为保证弹簧的形变只由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产生,所以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均应在竖直方向.
(2)弹簧静止稳定时,记录原长L 0;表中的数据L 3与其他数据有效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 3不规范,标准数据应读至cm 位的后两位,最后一位应为估读值,精确至mm 位,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
(3)由题图知所挂砝码质量为0时,x 为0,所以x =L -L x (L 为弹簧长度).
(4)由胡克定律F =k Δx 知,mg =k (L -L x ),即mg =kx ,所以图线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k =Δmg Δx = 60-10 ×10-3
×9.8 12-2 ×10-2
N/m =4.9 N/m 同理,砝码盘质量
m =k L x -L 0 g =4.9× 27.35-25.35 ×10-2
9.8
kg
=0.01 kg =10 g.
答案 (1)竖直 (2)静止 L 3 1 mm (3)L x (4)4.9 10
针对训练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 与弹簧总长L 的关系图象,如图3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图3
(1)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弹力F 与弹簧总长L 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
解析 钩码的重力即等于其对弹簧的拉力,又根据胡克定律F =kx =k (L -L 0),所以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弹簧原长,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L 0=10 cm ,k =40
14-10 ×10-2N/m
=1000 N/m ,即F =1000(L -0.10) N. 答案 (1)10 cm (2)1000 N/m (3)F =1000(L -0.10)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