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作者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
、
一
词类活用 是文言文 阅读 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 掌握 的内容 。活 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 而这一 点是受一定 的语言环境 限制 的 , 在分析 时要注 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 成分以及它们 的结构关系 。 如:裴矩遂 能廷折 , 不肯面 从。 这是一 道翻译 题 , 此题 得分 的关键在于 能否看 出 “ 廷 ”和 “ 面 ”是 “ 名 词作状 语 ”。根 据 我们平 时所 讲 ,动词 前面 的名 词不 是做 主语 的话 ,一般 就是名 词作状 语 。如果 学生能够 注意 到 “ 廷 ”和 “ 面 ”的 后面 分别 是 “ 折” 和 “ 从 ”两个 动词 , 而 且这 里 已经 有 了主语 “ 裴 矩 ”, 也 就能 把这 两个 字 翻 译为 “ 当廷 ” 、“ 当面 ” , 从而 准确地把 句子译 为 “ 裴矩 竟然 能够 当廷 辩驳 , 不肯 当面顺 从”。 =、分析句容 。 《 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 讲解这个句子 , 我们 一般 总是 问学 生 : 句 中“ 之” 是什 么用法 ? 然 后强调 : 这个 “ 之 是用于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 了记 了 , 过后也忘 了。 后来 , 我从语法分 析入手 , 叫学生 先分析句子 的主谓宾 ( 该句无 宾语 ) , 并提 醒他们可 以从 久”字入手 。学生很快就划分好 了: 师道 之不传 也 l I 久矣 然 后引导学 生思考主语 的特征 , 再思考 “ 之 ”字的用法 , 学 生就容易理
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的研究范围,仅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针对古代汉语特点来解读文言文。
研究目的,利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结构类似,来探讨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语法分析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
这种文章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较大,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遇到课外的就有的束手无策,只能瞎蒙乱猜,明显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用学生的话说:“有的字词不认识,没学过。
”其根本原因在于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字词句积累是零散的,有限的,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作为依据。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学好文言文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点。
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代汉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⑴古代汉语大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字一词⑵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⑶古代汉语中有通假字⑷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能够活用⑸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古代汉语又与现代汉语有着相同的地方。
从二者的关系上看,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其语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二者语法的基础变化不大或可以说相对稳定,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关于句子结构成分来描述,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存在,其性质没有变化。
现代语法句子结构成分一般形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子的构成成分相同来分析古代汉语,理解也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并且可操作性强。
1、一般句子与现代汉语句法相同的句子,即由“(定)+主+[状]谓+(定)宾”构成。
(“====”表主语,“——”表谓语,“~~~~”表宾语,“()”表定语,“[ ]”表状语)。
如现代汉语中:(小明)的爸爸[昨天]钓(一条)(大)鱼。
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翻译较方便,如:“晋侯、秦伯围郑。
文言文阅读方法总结
文言文阅读方法总结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很多同学常常感到头痛、困惑,无法有效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文章。
然而,只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就能够轻松应对文言文阅读。
本文旨在总结和介绍一些高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整体把握在阅读文言文之前,首先要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可以从标题、章节、开篇、收尾等方面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主旨,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整体把握,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后续的细读。
二、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掌握句子结构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分析每个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谓宾成分、状语、修饰成分等。
可以通过梳理句子的主干和支撑成分,弄清楚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
此外,还要注意关注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比喻句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深意。
三、重点词语梳理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生僻词汇,而且由于语境和意义的变化,某些词语的含义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关键词汇,梳理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深入了解这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以确保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四、注重逻辑推理文言文中的逻辑推理非常重要,它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重抓住文章的线索和关键信息,通过推理和判断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并使用标注符号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观念。
五、背诵经典篇章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背诵,通过不断背诵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背诵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常用的词汇和句式,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模仿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阅读辅助工具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效果。
比如,通过使用电子词典或者在线工具,可以方便地查询词义和相关解释。
此外,也可以阅读一些文言文的注释版或者讲解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句的语法结构进行 分析 .判 断 目标词语 的语法 位置 . 再根据其特定 的语 法位 置及 其内部结构推断其 词性 . 进而结 合语境推测其词义的一种方法。如 :
个参 照物 ,其 他成 分 的位 置就 可 以相应 确 定下 来 。
确定 了词语 的语 法位 置 ,就可 进一 步确 定 其词 性 .
法分析为手段能帮同学们从理论上弄清词法与句法的
一
般地 说 ,作 为一 个句 子 .不 管是 单句 还是 复 句 .
其 构成成分归根结底还是 “ 主谓宾定状补 ”各 成分 : 其 中定语 、状 语 和补 语都是 非基 本句 子成分 .在语 言表达 中可以不 出现 或被省 略掉 .宾语 也不 是必不
霸上) (项羽本纪》 。 《 ) ①塑 垩 ( ② 旦 日飨士卒 , [ ]击破 ( 为 沛公 )军 。 ( 项 《
一
然后再 根据其词性来选 用一个词性相 同意义相关的现 代词语去理解 翻译 即可 。 既然语法分析的重 心在于发现谓语 ,那么应如何
抓准谓语 呢?
羽本纪》 ) 上 面句 子中有 一个相同的结构 “ 沛公 军” .但分
词 ,译为 “ 驻军 ” ;而② 中 “ ”充 当句 中宾 语 ,则 军
是名词 ,应译为 “ 军队” 。
一
、
i 语— —“ 铝 语法 分析 法” 的重 心
语 法分 析应 以什 么 成分 作 为分 析 的切 人 点 呢?
一
们头痛 的问题 .这是 由于除 了有复杂多变的词法 ( 一 词多义与词性活用等)外 .还有多变的句法 。应如何 才能提高同学们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 以语
妻美我”是一 主谓结构 ,其中 “ 美”是谓语 , “ 我” 是宾语 , “ 之”是结构助词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作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悼国校外教育圃教学硼夯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高永业【摘要】抓住文言文的筋和骨,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地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语法掌握语境分析现在。
在文言文学习上,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授之以鱼”法,即让学生死记硬背文言词语的意义,以便在使用时再现出来。
然而,语境是千变万化的,依附于语境而存在的语意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机械地再现原记忆也就在千变万化的现实面前茫然而错乱了。
那么,“授之以鱼”法是不是完全不需要呢?我们究竟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简析。
一、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做好语法分析的前提准备1.明确单句分析步骤一般在单句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然后再看谓语由哪种动词充当,以及后面跟着的宾语和补语,最后,在主语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定语,在谓语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状语。
可用简图表示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J宾语。
2.掌握各种词的特性及作用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
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
非谓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方式等意义的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句中作状语。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
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
量词是用来计算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数量的词,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成量词短语,~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它是词类系统中的特殊类别,可以代替或指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量词等各类实词。
文言文阅读的钥匙——语法分析
“ 之 于 渔 ”,就 能 起 到事 半 功 倍 的 效果 。 授 再如: “ 沛公军霸上 ,未得 与项 羽相见。 ” (《 门宴》 ) 鸿 孤 立 地 看 句 中 的 “ ” ,学 生很 容 易草 率 地 回答 成 名 词 军
意 。作 者 在 表 情 达 意 时 ,并 不 是 孤 立地 运 用 某 个 字 词 、 句 的 。再 仔 细分 析 , “ 公 ” 是主 语 , “ 上 ”应 该 是 宾语 , 沛 霸 子 ,他 总 是将 一 个 个 的字 词按 照 一 定 的语 法 结构 组 成句 子 ,
那么 “ 军”只能活用作动词了,分析到这个程度 ,学生就能
二 、 通 过语 法 分析 ,把 握 句 式特 点 , 理解 语 义
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历年高考题 中都有所涉及,而这
也 是 学生 掌 握 的重 难 点 ,毕 竟 古汉 语 离 我们 较远 ,随 着 语 言 的发 展 ,古 人 的一 些 语 言习 惯 对我 们 来 说较 生 疏 ,所 以想真
又将 一 个 个句 子 按 照句 意 关系 连 缀 成篇 。我们 在 文 言文 阅读 较 容 易 地 推 断 出 “ 军 ”这 一 意 思 了 。 驻 中要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篇 不 离 章 。 因 此 ,理 解 某 个 字
词 、某 个 句子 的意义 时 ,应该 跳 出 该字 词 句本 身 ,着 眼 于 句
词 类 活 用 是文 言 文 阅读 中 的常 见 现 象 ,也 是 学生 要 掌握 的重 要 内容 。活用 词 最 大 的特 点 是 它 的临 时 性 ,受 一 定 的语 言环 境 限制 ,在 分析 时 要注 意 活 用 词前 后 的修 饰 成 分 以及 它 们 的结 构 关系 ,这 是 我 们在 教 学 中 一定 要 注 意 的。 如果 我 们 只 是 告 诉 学生 ,它 本 来 是什 么 词 ,什 么 意 思 ,现 在 活用 为 什 么 词 , 意 思是 什 么 ,学 生是 难 以做 到理 解 性记 忆 的 。如 果 我
高三文言专题突破1: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情况下根据其构成可推导字义。
形声字的形旁表义,揭示这个字的意思或表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是参透一个汉字的“关窍”所在。
据此规律,再加上语境提示,我们可以直接从字形推导出字义,至少可以据字形推断其意义范围,从而“解锁”词义。
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词义推断:“骐”和“骥”的偏旁都是“马”,马字旁的字大多和马有关,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推测,“骐骥”在这里应是“骏马”的意思。
【课文链接】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解析:“组”的偏旁是“纟”,而用“纟”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丝织品、绳索”等有关,再结合前文的“系”,可推断“组”在此是“绳索”的意思。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解析:“眄”的偏旁是“目”,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
再根据“眄”的对象“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3.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节选自《后汉书》)赏赐解析:“赉”的上面是“来”,下面是“贝”,含“贝”的字大多与金钱有关,故有“金钱到来”之意。
再结合前面的“赏”可知,这里是“赏赐”的意思。
译文:后来又召到安福殿谈政事,受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朝廷增加对他的赏赐。
4.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节选自《庄子·秋水》)水边解析:“涘”的偏旁是三点水(氵),带三点水(氵)的字大多跟水有关,或表示水流、水域的名称,或表示与水有关的动作或活动。
文言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技巧
文言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技巧文言文教学设计助力学生掌握阅读和理解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然而,由于其古老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技巧,本文将从选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选材为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选择生动有趣且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文言文作品。
例如,可以选择与古代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主题相关的文言文作品,如《孟子》、《论语》等。
选取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在选材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作品,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对于高年级学生或有较强语言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高难度和深度的文章,如《韩非子》、《左传》等。
通过分层次的选材,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解读汉字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来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通过指导学生从字面和上下文推测词义,同时结合语法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型和修辞手法对文章的表达和效果产生的影响。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和实地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通过实地考察古代文化遗址、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述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1.2 文言文的发展历程1.3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1.4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第二章:文言文实词解析2.1 实词的分类2.2 常见实词的用法与例句2.3 实词的活用现象2.4 实词的特殊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解析3.1 虚词的分类3.2 常见虚词的用法与例句3.3 虚词的搭配与意义3.4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文言文句式解析4.1 句式的分类4.2 常见句式的结构与特点4.3 句式的活用现象4.4 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技巧5.1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步骤5.2 理解文言文的核心要素5.3 鉴赏文言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5.4 分析文言文的主题与结构第六章:文言文词类活用6.1 词类活用的概念与分类6.2 常见词类活用的用法与例句6.3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6.4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实例第七章:文言文特殊句式7.1 特殊句式的分类与特点7.2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的用法与例句7.3 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的特殊用法7.4 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文言文修辞手法8.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特点8.2 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用法与例句8.3 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8.4 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效果第九章:文言文文风与风格9.1 文言文文风的概念与特点9.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言文风格特点9.3 作家个人风格的分析与例证9.4 文言文风格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第十章: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与实战演练10.1 高考文言文题型的分类与特点10.2 实词填空、虚词填空、翻译题的解题策略10.3 阅读理解、文本概括、鉴赏评价题的解题技巧10.4 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解析与实战演练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文言文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以及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语法分析的介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的 , 且 它 在 某 个 具 体 的 语 言 环 境 中 , 思 而 意
基 本 是 单 一 的 所 以 在 解 释 文 言 词 语 时 先 对 句 子 进 行 可 语 法分 析。 定 这 个 词在 句 中 的语 法 功能 。 了解 这 个词 确 即 在 句 中充 当 什 么 成 分 。然 后 根 据 这 个 词 和 其 它 阋 构 成 的 语法 关 系来推 求它 在句 中的意 义 。 如 : 邑人 ” 稍 宾 客 其 父 。 ( 伤 仲 永 》 “ 稍 《 ) 孤 立 地 看 这 句 中 的 “ 客 ” 多 学 生 是 很 容 易 草率 宾 . 许 地 回答 “ 人 ” 客 的 “ 客 ” 有 这 个 意 义 我 们 的 目光 如 宾 是 但 果 放 宽 一 点 , 会 发 现 宾 客 ” 支 配 “ 父 ” , “ 父 ” 就 “ 是 其 的 与 其 构 成 动 宾 短 语 为 “ 人 他 的 父 亲 ” 然 是 不 通 的 。邑 人 译 客 显 到底 是 怎么 他 的父 亲 呢 ? 合 “ 客 ” “ 人 ” 一 意义, 结 宾 的 客 这 联 系一下 “ 父 ” 生 是不 难 想 出“ 客 ” 当 动 词用 的 , 其 . 学 宾 是 而 意 思 又 与“ 人 ” 意 思 有 联 系 , 样 学 生 应 该 能 理 解 客 的 这
章》《 、 卓越 的 科 学 家 竺 可 桢 》 《 学 探 险 的 壮 举 》 。 些 、科 等 这 作 品 从 不 同 侧 面 表 现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崇 高 道 德 境 界 和 伟 大 的 科 学 成 就 , 聚 了整 个 民族 的 优 良传 统 。 通 过 授 课 , 汇 学 生会感 受 到伟 大 的人格 力量 , 而树 立报 国之 志 。 从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
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
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
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君曰:“此不足为也。
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
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
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
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
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
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
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
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
如期必于秋。
”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
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
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
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1)出下列加下划线中的意思。
①比君往见________ ②君既没________(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治疾多奇验()A.验证 B.经验 C.灵验 D.试验②而吾不及预,命也夫()A.参与 B.预先 C.料想 D.预兆(3)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4)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猜译——文言翻译的重要手段
猜译——文言翻译的重要手段作者:罗南征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09年第03期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多为课外材料,一般来说,阅读材料的总体意思我们不难看懂,但在具体词句的翻译上却容易卡壳。
我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盲目下手,应从整体疏通句意入手,对原文通读几遍,结合前后文,进行粗略理解,个别疑难字词可以暂时忽略不计。
这样,通过熟读原文,自然会引发自己脑海中积淀的已知文言字词含义的回忆,在文言语境的“激活”下,一些“似曾相识”的字词的语义就会逐渐明朗起来。
剩下的个别字词实在难以确定含义的,就只好借助“猜译”了。
即便是猜译,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的。
以下五法,可供参考。
一、据形索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过秦论》:“振长策而驭宇内。
”策,竹质马鞭。
形旁从“竹”的字,本义大都与竹条有关。
例2,《伶官传序》:“系梁父子以组。
”系,是“捆绑”的意思,那么,猜“组”作“绳子”解,应该是合理的。
因为“组”的偏旁有“绳子”的含义。
举一反三,不妨粗略归纳一下形符的意义:斜“王”旁的字一般与“玉”有关,如“怀瑾握瑜”、“瑕不掩瑜”;“月”字为偏旁的字,一般与“肉”、“肉体上的某一部位”有关,如“脍炙人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的字,词义一般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的字,词义一般与兵器有关;凡形旁为“马、牛、羊、犭、鸟、虫”的字,一般与动物有关;凡形旁为“讠、辶、忄、彳”的字,一般与行为有关。
其他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歹”与死亡有关,“自”与鼻有关,“目”与眼有关。
二、语法分析法。
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通过分析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辨明用法,把握句式特点。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到困难重重。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突破方法。
一、文言文的重难点解析1. 词汇理解: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高中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正确理解词义,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2. 语法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六替、八股、偏正复合句等。
高中生需要了解这些语法结构的作用和用法,才能正确翻译和理解文言文。
3. 文化背景:文言文的写作时代久远,很多篇章受到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高中生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二、突破方法1. 系统学习: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系统地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和句型。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辅导或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掌握。
2. 大量阅读: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积累词汇和加深对语法结构的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读物,如《史记》、《论语》等,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理解句意: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意而非逐字逐句地翻译。
可以通过理解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推测词义等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4. 学习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学习。
5. 多做练习:通过做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翻译题等练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习题集或参加文言文的竞赛活动,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词汇理解、语法分析和文化背景的掌握。
通过系统学习、大量阅读、理解句意、学习文化背景和多做练习等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突破文言文学习的难点。
希望本文对高中生们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帮助。
古文观止阅读方法
古文观止阅读方法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文言文选集,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古代文言文作品,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阅读古文观止的方法:
1. 首先,要了解古文的基本文法和词汇,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词典来提升自己的古文水平。
2. 在阅读时要注意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古代文言文追求简洁明了,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可以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阅读时要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古代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强调上下文的关联,需要进行推敲和联想才能理解全文的意思。
4.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句或逐段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词汇,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理解全文的意义。
5. 阅读后可以进行笔记和总结,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6. 多读并对比不同作者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可以选择一些名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7. 可以参考一些古代文言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理解古文的意
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8. 可以参加一些古文阅读的讨论或学习小组活动,与他人共同研究古文,交流理解和体会。
总之,阅读古文观止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可以逐渐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后汉书—杨琁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后汉书—杨琁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琁①传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
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候。
建武中就国,待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
父扶,交进刺史,有理能名。
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
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酸太守。
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史人忧恐。
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成。
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
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新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
③荆州剌史赵凯,诬秦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
琁与相章奏。
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
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谐阙通之。
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④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
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
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注】①琁:同“璇”。
①渠帅:首领。
1.上文选自《后汉书》,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因而家.焉( )(2)乔固.辞不听( )(3)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 )(4)布然.马惊( )(5)具.陈破贼形势( )(6)以病乞骸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2)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
4.第①段画线句应有2处停顿,请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贼众多而力弱”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归而形诸梦B.溪深而鱼肥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6.根据第①、①段的主要内容,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杨琉的性格特点。
秦观《与李乐天简》“某顿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秦观《与李乐天简》“某顿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文后的问题:与李乐天简秦观某顿首。
昨在会稽,游虽不数,然诵盛文、讲高谊熟矣。
及还淮南,又得所寄书,词古而义高,超然有从我于寥廓之意,岂所谓有心相知邪?幸甚,幸甚!仆散漫可笑人也。
去年如越省亲,会主人见留,辞不获去,又贪此方山水胜绝,故淹留至岁莫.耳,非仆本意也。
自还家来,比会稽时人事差.少,杜门却扫..,日以.文史自娱。
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折欧阳文忠公所种柳,而诵其所赋诗,为.之喟然以叹。
遂登摘星寺。
寺,迷楼故址也,其.地最高,金陵、海门诸山,历历皆在履下。
其览眺所得,佳处不减会稽望海亭,但制度差小耳。
仆每登此,窃心悲而乐之。
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以阁下趣尚高远非复今时举子之比得以发其狂言他人闻之当绝倒矣。
未展晤间,与时自重,不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虽不数游:游玩B.故淹留至岁莫.耳莫:通“暮”却扫:谢客C.比会稽时人事差.少差:稍微D.杜门却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词古而.义高野芳发而.幽香B.日以.文史自娱夫不能以.游堕事C.为.之喟然以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其.地最高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以阁下趣尚高远非复今时举子之比得以发其狂言他人闻之当绝倒矣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年如越省亲,会主人见留,辞不获去。
(2)其览眺所得,佳处不减会稽望海亭,但制度差小耳。
【答案】1.A2.D3.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以阁下趣尚高远/非复今时举子之比/得以发其狂言/他人闻之/当绝倒矣。
4.( 1 )去年到越地省亲,刚好遇到主人挽留我,言辞恳切不好离去。
(2 )在这里所看到的景象,不会比会稽望海亭差,只是规模稍微小了一点儿。
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践方法
1
章 节 标 题
2
读文 基言 础文
阅
了解文言文特点
语言特点:简洁、 精炼、含蓄
文体特点:以叙述、 描写、议论为主
词汇特点:常用词 、成语、典故丰富
语法特点:句型多 样,词序灵活,省 略现象常见
掌握常用词汇
常用词汇的分类和特点
常用词汇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常用词汇的定义和用法
掌握常用词汇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句式和语法
掌握基本句型:判断句、疑问句、陈述句等 理解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学习语法规则:主谓宾、定状补等 练习翻译: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理解能力
3
析文 方言 法文
解
理解词义和句意
查阅字典:查阅古汉语字 典,了解字词的基本含义
和用法
结合上下文:根据上下文 语境,推断词义和句意
文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言
实 文 意 输
赅入 的你
践 阅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方 读 文
字 是
法 与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解
汇 报 人 :
XX
请
析
壹
目 录 标 题
贰
文
叁
文
目
基 础
言 文 阅
方 法
言 文 解
录
读
析
肆
文
实 践
言 文 阅
读
伍
文
实 践
言 文 解
析
陆
与文 解言 析文 技阅 巧读
柒
与文 阶解言 之析文 路的阅
参考注释:参考书籍或网 络资源上的注释,帮助理
解词义和句意
运用语法知识:运用文言 文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
文言文阅读语法及答题详解
足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赵王(说坏话)
第四章 答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传记类:记叙的人物都是谁、谁是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写了几件 事,表现了人物的哪种性格、品质。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四、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4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Eg. 而君幸于赵王 2. 用介词“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Eg. 虽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代专用名词
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
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
古今异义词
例如:
②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替换词语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
6
③调★ 调序法 ④引★ 引申义
⑤增★ 加字法
用今义去理解。
一、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范增数目项王 汉水又东 3.用在动词前,处于主语位置,若不做主语,名词活用为状语 Eg.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所字结构中,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字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表解释说明的文言文句式
表揭示说明的文言文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6、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作者:佚名时间:2006-9-9 18:41:14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594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比例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提高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实际出发,提升学生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语的阅读思维素质,都理应是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就是理解,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文意。
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
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可以——而且应该,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句群,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
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一、通过分析词的组合,辨明用法,理解词义。
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
所以解释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如:(侯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孤立地看这句中的“微”,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
“微”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察”的,与“察”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观察”显然是不通的。
侯生怎样“观察”?结合“微”的“小”这一意义,联系一下“察”,学生是不难想出“悄悄地、暗暗地”这一意思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
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告诉学生,它本来是什么词,现在活用为什么词,意即什么什么,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也是难以记住的。
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
当然,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
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003语文高考全国卷)
这是一道翻译题,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
根据我们平时所讲,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
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而且这里已经有了主语“裴矩”,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面”,从而准确地把句子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二、通过成分的分析,把握句式特点,理解语义。
文言句式和活用是多年高考必考的内容,2005年语文考纲又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必考内容,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掌握文言句式,关键是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句子语法特点。
《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讲解这个句子,我们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
后来,我从语法分析入手,
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
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句:
忌不自信。
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
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学生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翻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成分的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句式,理解词义,有时对我们的思维还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使我们的翻译规范而不随意。
如《促织》中的: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个句子有同学就翻译为:村中有个少年,喜欢多事,驯养了一只蟋蟀。
从句意看,这样也可以、。
但严格地说,这样翻译不准确,“好事”是“少年”的定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好事”应该移到前面去翻译。
三、通过分析句子间的关系,理解句意,确定词义。
同词的组合一样,一段话中的句子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的。
而这“一定的顺序”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面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句,对于阅读者来说,既是阅读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又是一个难点之所在。
但它却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前提,是关键。
95年高考文言文材料中有一句: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末句译为“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还是“所以才说你没有懂”呢?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都通。
但我们联系一下前面两句,就会发现问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第一句讲过去的“认识”,而二三句讲今天的看法,前后相对,构成转折。
上面的翻译,第一种显然更符合这一意义关系:我本以为……现在才知道……。
而“我才说”与前文是形成不了转折关系的。
再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有学生认为理解为“唯独”也行,译为“为什么唯独不怜惜你的姐姐呢?”不是也通吗?我在讲解时,从句子间的关系出发,让学生回答,假如理解为“唯独”,前面应该是哪一意义的句子?并举了二例,让学生填句:,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唯独他没有到校。
这么一练一想,学生尽管还不能完全明白原句的关系,但至少可以悟到一点:“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而原句中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
如果一定要理解为“唯独”,那这一句就该这样说:
公子怜胜,亦怜他人,独不怜公子姊,何哉?
这就是“顺序“对句子的限制。
《捕蛇者说》中也有一句: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初读之下“犹信”很容易被翻译为“才相信”,但它还可以译为“还是真的”,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看一下前面一句: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下面该接什么呢?不妨
再举一些相近的例子:
这件事,现在看来,
这件事,从你这个角度来看,
它们的下面应该接什么句子?应该接说话人对“看”的对象的评价性的话,表示说话人的看法。
因此,“犹信”的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了的“孔子的话”,谓语是“信”。
此句应译成: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是真的。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面对比重大,任务中的文言文阅读,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内在因素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