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之佛”——论张大千眼中的石涛
1896刘海粟十次上黄山,把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泉潭收入笔下,中西渗透,太震撼!
1896刘海粟十次上黄山,把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泉潭收入笔下,中西渗透,太震撼!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
江苏常州人。
现代杰出绘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
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52年院系调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刘海粟《黄海一线天奇观》1976年从1918年至1988年,刘海粟十上黄山,从“昔日黄山是我师”,到“今日黄山是我友”,黄山见证了刘海粟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刘海粟为何一生钟情黄山?看完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或许会有答案。
刘海粟《千山万壑》1988年中西融合1912年,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画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专的前身,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年轻时,刘海粟就重视写生,倡导学校开设写生课。
在今人看来,写生并不稀奇,但中国绘画自古就重视临摹。
在上世纪之初,少有人提倡对景写生。
1918年,刘海粟首上黄山写生,可惜并无画作存世。
上世纪20年代,他第二次登临黄山,也并未留下画作。
1935年,刘海粟从日本归国。
在日本接触到欧洲绘画后,他开始于创作中尝试印象派的技法。
他三次登上黄山,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作品,如油画《黄山》,国画《古松图》、《朱松》、《孤松》。
刘海粟《黄山奇峰图》刘海粟《黄山》1981年1954年秋,刘海粟第六次登临黄山,在散花坞和玉屏楼住了三个多月。
他从不同角度,把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泉潭收入笔下。
他一手拿国画笔,一手拿油画笔,将中西绘画互相渗透,融会贯通。
刘海粟《黄山》 1982年在《黄山西海门图卷》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融合”实验。
他采用了传统中国画干湿笔并用的方法,但又有油画的笔触,体现了印象派的光影效果。
借古开今——张大千对石涛绘画的学习观
艺 出版 社 , 1 9 9 9 .
原 迹甚多 , 进步 非常明显。对传 统的学 习, 张大千有 自己的看 法: “ 习画 , 应先审选 一家, 作 为楷模 , 从勾勒名 迹入手 , 打定根基 , 渐
千。在 曾师的指导下 , 张大千有机会 面对石涛原作 , 当看 到石涛
画面 中的笔墨意趣 时, 张大千便佩服 不 已, 开始如饥似 渴地 临习, 如 此 时期所作 《 临石 涛设色 山水 手卷》 便是 其临 习石涛 的佳 作 。 张大千早年学 习石涛 的 目的是 明确 的, 就是为达到石涛 的笔墨技
术流 派。毕 沙罗 的绘 画艺术不仅 是写 一处 风景 , 更主要 的是
风格 。然其在各个 阶段表现 出的学 习观又是
=
一J
不同的, 经历了由外到内、 由浅到深的过程:
初 期“ 每见 真本 , 辄忘寝食” ; 中期“ 忠其形 , 传
其 神” ; 晚期“ 古人与我俱亡” 。这 不仅 是张大 千对石 涛学 习的过程 , 也是其对 古人 学 习的
次参考各 家 以扩境界 ……” 张大千无疑选 中了石涛作 为楷模 , 因
而石涛 的所 有名迹都 成为他“ 辄忘 寝食 ” 学 习的对象 。张大千对 名 迹 的追求 可 以说 持续 了一辈 子 , 如果 不是对 古代名 迹如爱 至 宝, 也不会有 以准备 买王府 的钱买下《 韩 熙载夜 宴 图》 的行动 了。 张大千 曾说 : “ 我收藏古书 画的真正 目的, 一是欣赏 , 二是 学习, 而 且 更主 要的是为 了学 习。 ” 张大千为 了在更 短的 时间内学习到更
不同而风格有异。细将其对石涛的学习 进行 划分, 我们会得到以下几个 阶段: 早期 , 临习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十四)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十四)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十四)仿石涛山水立轴丁卯(1927年)作题识:窗外山田有路去,危桥野唱远犹问。
疏林曲岸天将晚,车马休惊白鹭群。
丁卯五月,漫为筠清吾兄博教。
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印、大千、苦瓜滋味松山远眺立轴设色纸本 1927年作题识:丁卯之十一月既望,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大千居士(朱文)诗堂:梦里承平画里山,大千丘壑回尘寰。
袖中笼得生花笔,艺海词场任法还。
四围洒翠扑衣寒,隐隐云山远际看。
天付诗人消受处,青松红树是仙坛。
侧身天地拟何之,独立苍茫涉远思。
我意置身图画里,涤除尘障付清桅。
大千世界尽清凉,一粒须弥芥子荘。
人世已无干凈土,好从纸上觅仙乡。
重光大荒落相月,星南先生以张大千所画山水见示,为题四绝以归之。
袁希濂。
钤印:袁希濂印(朱文)鉴藏印:永宝堂藏(朱文)袁希濂文中所题“星南”先生即鲍娄先(1874-1958),原名曲襄,号星南,艺名娄先,棠樾人,后居扬州。
曾任扬州两淮中学、江苏省立第八中等校国文、国画教员。
后往上海盐商周扶九家坐馆,得与吴昌硕、王一亭等交往。
擅花果、古藤、枯树,用笔苍劲有力,厚重渊雅。
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和文史馆馆员。
著有《诗经释义》、《学画心得》等书。
山村雅趣图手卷绢本 1927年作仿唐寅山居谭道图立轴丁卯(1927年)作黄山莲花峰 1927年作仿唐伯虎笔意竹坞清话图镜心设色纸本款识:天机发静趣,灵境出无心。
停弦听清籁,声不在瑶琴。
抚唐解元真本,似仲麟仁兄法家雅教,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风堂张大千早期作品画风可谓“清新俊逸”,他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此幅《竹坞清话图》正是此时期依据明代唐伯虎笔法而作。
画中疏林石丛,平坡亭舍,远山层叠。
通幅笔墨淡雅,意境清远。
大千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点蘸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
树法取于明人,时而繁茂时而嶙峋,石法以李唐之笔,简洁精确,赋色淡雅,远山层峦叠嶂,淡墨挥之,屋舍掩映其间,天机物趣,毕集毫端,有大家风度,且深得古人冷淡幽竣之致。
石涛一画论名词解释
石涛一画论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石涛的一画论!石涛啊,那可是绘画界的一位
大牛!一画论呢,就像是他给绘画世界打开的一扇神奇大门。
你想想啊,画画就像盖房子,那线条、色彩啥的不就是一砖一瓦嘛。
一画论就是告诉你怎么去搭好这座房子。
比如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就好比是说,这一画就是所有东西的老祖宗呀!它是一
切的起源。
石涛强调的这个一画,可不是简单的一笔一划哦!它包含着无限的
可能和变化。
就好像生活中的我们,每天看似过着差不多的日子,但
其实有着无数种不同的过法。
再比如,他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多牛啊!这不就是告诉我
们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随大流嘛。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一样,你的画也得有你的印记呀!这不就跟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
香蕉一样嘛,各有各的喜好和特色。
石涛的一画论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它就像是一个宝藏,等
着你去深挖。
你看那些大师的作品,不就是在这一画论的指引下创作
出来的嘛。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石涛的一画论,绘画界得少了多少精彩呀!那
得多无趣啊!所以说啊,石涛的一画论那绝对是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它让我们看到了绘画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它就是这么厉害,这么重要!你说是不是?。
名画家的小故事
名画家的小故事【篇一:名画家的小故事】王冕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
他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不辞辛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求他的荷花画。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学习。
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
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如果把它画下来,我就能天天见到这幅美景了,该多好啊!”于是,他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开始画荷花。
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有人见了还讥讽他说:“不要浪费纸和笔了,你画得太糟糕!”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好,就跟真的一样。
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
同时他的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张大千的家族原住广东番禺,在清康熙廿二年迁到四川,住在内江。
父亲号悲生,和母亲曾太夫人育有十男一女,兄弟都是单名,大哥荥,二哥泽(善子),三哥信,四哥楫,五哥、六哥、七哥早故,他行八,名爰,九弟名端,十弟名玺。
他生在1898年旧历四月一日。
1916年,张大千到重庆求精中学念书,放暑假时回内江途中,被土匪绑去当了一百天黑笔师爷。
押到一个叫“千斤磅”的地方,土匪们一面休息,一面清查俘虏的底细。
张大千这才弄明白,土匪把他们当肉票,要他们写信回家去勒索钱。
轮到张大千写信时,一个姓邱的土匪一看到他的字,赞赏的叫:“这娃儿字写得漂亮,我看留他作黑笔师爷好了!”虽然张大千不肯,但在生死关头,由不得他。
第二天,土匪还要去打劫峰高铺,那个姓邱的土匪派了两个兄弟伙,一乘轿子,送张大千回龙井口窝子里去。
一路上,在路边放哨的土匪,居然对着他的轿子行举手礼,他弄不清该不该神气?到了龙井口,土匪头送他一对象牙章,带红结子的瓜皮帽,把他打扮成师爷样。
可是,在龙井口没有安顿两天,政府军要来攻了,土匪们赶紧转移阵地,把他移交给一个叫老康的另一个土匪头子。
浅析石涛书画艺术成就
有《 山水清音 图》 《 竹石 图》 《 搜尽奇 峰打 草稿》 等, 著 有《 苦瓜和 尚 画语录》 。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石涛 目: “ 海 内丹青 家不 能
尽识 , 而大江 以南 当推石涛为第一。 ”
石涛又是一位 艺术理论家 , 著有《 苦瓜和 尚画语 录》 ( 下称《 画
语录》 ) , 这是石涛一生实践 与求 索的理论结 晶。在 中国古典 艺术
内在生命力” “ 内在精神” 或“ 内在美” 。 “ 一画” 与“ 蒙养” 对后 世有 富有 新意 , 笔 墨形 式多变 , 无论是黄 山云烟 、 江 山水 墨, 还是 悬崖 “
对人们 的创作具有 巨大影响。 峭壁 、 枯树 寒鸦 , 或平 远 、 高远、 深远 之境 , 都 力 求布局 、 意境 翻 很多启迪 ,
新。石涛善用“ 截取 法” , 以特 写之景传 达深邃 之境。石涛作画讲
字如其人 , 画如其人 , 作 品是作者 素质 的总和 。石涛在绘 画
笔墨奔放 、 豪爽 , 大刀 阔斧 , 纵横 跌 究气势 , 笔 墨技 法灵活 多变, 淋 漓洒脱 、 不拘小节 , 作 品具 有一种 上具有强 烈的主观感情 色彩, 从而把 写意 山水 画推 向抒写 内心情感 的高境界 , 在近代 画坛 豪放郁勃 的气势 , 对清代 以至现 当代的 中国绘 画发展产生 了极为 宕 ,
理 论 中, 理论 形态 、 体系完备 、 思想 深 刻 、 对 当代 绘 画创 作 具 有 重
要数石涛的《 苦瓜和 尚画语 录》 。这是石涛 晚年最 中国传统 的美术观念视绘 画和 书法为正宗。石涛善画 山水 、 要借鉴意义 的,
画语 录》 中石涛提 出“ 一 画” 和“ 蒙养” 两大绘 画美 花卉 、 墨竹 、 人 物等。其绘 画有独特 的个 人风格 , 主张重视 生活 、 大 的贡献。在《 “ 一画” 是《 画语 录》 的 中心 范畴 , 石涛把其 他概念或 亲近 自然 , 以 自然为师 ; 强调 抒发 感情 、 打破成规 , 创造 出豪放 、 磊 学思想体 系,
吴冠中:百代宗师一僧人-石涛
陈 腔滥 调 的 山水画 程 式 ,石 涛 的作 品直 接 来源 遮 丑 的混杂体 了。 于 生 活 ,他 表现 的 都 是 身 处 真 山 真 水 间 的 亲 切 感受 ,而且 近景 、中景 居 多 ,活 泼泼 的 山 、
绘画 是 平面 艺 术 , “ 征服 面 积 ”可 说 是画 家 的主要 课 题 。西 方 油画 以 块面 作 为 主要 手段
献 属 于 发 现 了 视 觉 领 域 中 的 构 成 规 律 。 而 石 提 出 了谜 似 的 “ 一画 之 法 ” 。他说 :一画 之 法 受 ,故 日 一画 之 法 自他 始 。须 知 : 当时 抱 残守 涛 ,明悟 了 艺术 诞 生于 “ 受 ” ,古人 虽也 曾 感
自我 开始 。 并说 他 的一画 之 法 是一 法 贯众 法 。
几 间小屋 属 于完 全 不 同的审 美 观 。其 树如 人 ,
造早于塞 尚二 百年。
同便应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法。所以谜底 学 者 的 基 本 功 , 必 须 认 临 摹 人 手 , 我们 遍 临
早 已说得 清 清楚 楚 ,他 之 所谓 “ 画 之 法 ”并 宋 、元 、明 、清 的 名作 。为了 练 功 ,不 喜爱 的 一 非 炮 制 了什 么作 画之 绝 技或 杂 技 。而 是 阐明 了 作 品 也要 临 ,临 “ 王 ” 的山 水很 乏 味 ,但不 四
石林 木 的线组 织 间 的对 照 与变 化 ,共 同 构成 了 效 法 ,昧 如嚼 蜡 。石 涛 列举 了 无数 种 皴 法 ,但 画面 ,往 往易 被 不体 会 艺术 美 的人 们误 认 为邋 新颖 多样 的画 面 ,这 与 平庸 山 水 中概 念地 点 染 他 暗示 皴 法名 目再 多也 属挂 一 漏万 ,必 须创 自 遢 ,邋 遢这 一 贬 词 ,借 到艺 术 中来 有 时倒 可认
解读 《张大千传奇》 脱水精华版
解读《张大千传奇》.m4a 脱水精华版民国七年,也就是公元1918年的冬天。
19岁的盐商之子张全,因未婚妻病逝,离家出走,投身松江禅定寺,打算出家为僧。
禅寺住持为他起法名大千。
但到正式剃度受戒的时候,他提出要不烧戒疤,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得道成佛,无须多此一举。
在和法师辩论了一碗无果之后,这个19岁的年轻人决定一溜了之。
虽然不辞而别,他却带走了大千的名号,从此,佛门里少了一个念经的和尚,画史上多了一段风云传奇。
张大千是第一个名扬国际的中国画家,被纽约国际艺术协会授予当代第一画家称号,获得这个称号的还有毕加索。
他是一流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曾为保护中国古画和日本人斗智斗勇,却也为了赚钱仿造清代大画家石涛的作品,以假乱真,无人识破。
他是一个最会弄钱也最会花钱的享乐主义者,但却在荒无人烟的莫高窟面壁三年,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敦煌壁画的中国人。
50岁后,他走遍欧亚美洲,漂泊异国30年,宁可在巴西斥巨资建造一个中国园林,以慰思乡之苦,但却至死未回大陆。
那么,张大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传奇故事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本梅丘生死摩耶梦张大千传奇来一一解读。
本书由已故知名作家高阳所著,羔羊以写历史小说闻名,作品在史料考据的基础上,兼具小说的语言特点,可读性高,深受读者欢迎。
有折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说法。
这本张大千传记羔羊用张大千出家未遂的离奇故事开头,徐徐讲述了这位传奇画家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生。
虽然也有演绎的成分,但完整地讲述了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与女人兄弟间的恩怨情仇。
书名中的眉秋是张大千在国外收集的一块形似家乡地形的石头,而摩耶是他晚年的住处。
我们将在书中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张大千的人生轨迹来解读,这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少年岁月,学画卖画、面壁、敦煌、漂泊海外以及龟车摩耶。
我们先从张大千的出生讲起。
1899年还是清朝光绪年间。
四川盆地中南部的内江城,先是大雨数月淹了众多良田,接着又滴雨不下,交了一片沃土,在这片愁云惨雾里,盐商张怀中怀孕的妻子做了一个美梦。
石涛晚年绘画艺术研究
气 互 为作 用 , 分 难 解 的 胶 着 状 态 。 石 涛 为 了表 现 这 难 分 难 难 解 的 阴 阳二 气 , 用 水 墨 的 渗 化 和 笔 墨 的融 合 来 表 现 山川 的 运 氤氲 气 象 和深 厚 之 态 。黄 宾 虹 在 《 庐 画 谈 》 提 到 : 清 湘 虹 中 “ 老人 所 画 山水 , 变 屡 奇 , 年 自署 “ 心 草 堂 ” 作 , 粗 枝 屡 晚 耕 之 则 大 叶 , 用 拖 泥 带 水 皴 , 乃 古 人 积 墨 破 墨 之 密 … … 石 涛 墨 多 实 法力 争 上 游 。[ 李 蜱 在 《 水 墨 花 卉 屏 》 说 :八 大 山 人 长 ”】 ] 题 中 “
摘
611) 4 1 2
要 : 涛 的 绘 画 艺 术是 辉 煌 的 , 他 的 的 影 响 范 畴来 看 , 不 仅 以 其 旺盛 的艺 术 生 命 力 影 响 了一 代 又 一 代 的 画 家 , 对 中 石 从 他 又
石涛艺术影响
浅谈石涛艺术的影响摘要:石涛是清初力主革新的艺术大师,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绘画书法本身的影响之外,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思想上。
他的艺术理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辩证地看待石涛的影响。
全面地理解石涛的绘画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从而能够正确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影响创新传统辩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53-02石涛一生用众多的绘画实践着自己的绘画理论,在实践中他善于思考,长于学习,勇于创新,表现在其绘画中便是奇诡多变、时时出新,其造形、构图、笔墨、皴法、设色等常常出人意料,即使在同一个时期,甚至在同一部册页中的作品也会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
谢稚柳在《石涛画集》序言中具体分析了石涛的绘画成就,指出“他的绘画,绝不是据守于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如肥的、瘦的、圆的、扁的、光的、毛的、硬的、柔的、破的、烂的、深的、淡的、湿的、干的,以及婉媚的与泼辣的、飞舞的与凝重的等等,凡是笔所能表现的形态,都毫无逃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同时他网络了先进的技法,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造。
形成了自己不平凡的、多样化的风格。
”石涛在绘画技法上敢于破除成法,似乎笔、墨、水、纸所能呈现的所有效果都出现在他的画中,实际上是因为石涛对古人师法之广博、对造化感悟之深刻,许多技法上的创新是对古法的重新演绎、对造化的真实写照,直触绘画本质。
他在中国清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比的,即使放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像石涛这样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都有巨大建树的大家也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使石涛在他身后三百多年的画坛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1 对当时画坛的影响石涛是清初画坛“创新派”的领袖人物,其理论和绘画作品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与其交往的画家无不受其影响,如梅清的绘画开始影响石涛到后来反受石涛影响。
论泼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2020·11泼墨画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将水与墨大面积地泼洒在宣纸之上,而后根据所泼出的墨块形态进一步描绘加工,最后绘制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由于泼洒作画的过程存在极大的偶然性,所以泼墨画法更加考验作画者的基本功与应变、造型能力。
传统的山水画创作最讲究线条的勾勒与皴法的运用,看重笔与墨的结合,而泼墨山水全然不同,泼墨山水力求水墨酣畅的画面效果,更加强调画家的个性与画面的新意。
因此,许多画家学者质疑泼墨山水画的艺术价值,认为泼墨山水只是偶然之作,并不能表现出自然山川的真实面貌。
实则不然,相较于传统的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笔者以为,泼墨画法更加能够表现出文人墨客胸中的逸气与不拘放达的艺术追求。
故此,对于经久流传的泼墨山水佳作,我们应充分探索其中的绘画技法,究其源流,为我所用。
一、墨与造型:石涛泼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石涛是一位极善用墨的绘画者,他在用墨技巧上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
石涛作画之时,并不局限于用某种单一墨法,他的画面常常破墨、积墨交互运用,浓墨淡墨相接而染,以此体现出其山水画的独特风貌。
石涛在1699年所作的《暴风雨图》,画面酣畅痛快,水墨效果极佳,表现出了石涛高超的用墨技巧。
前景的坡地以浓墨挥洒而出,水纹又以繁密的线条勾画,与重墨泼出的坡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中的两个点景人物放在构图的中心位置,以细笔画出,人物形象鲜活;远处的两座山对比强烈,近处的山以墨线勾出轮廓,后面的一座山直接以淡墨泼出,山上植被茂密,远处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此图虽为泼墨之作,但石涛仍然将线条作为主要的绘画形式,对物象形态的把握也十分准确,他运用淡墨将前景与后景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整幅画面雾气蒙蒙,小小一幅画作,却将暴风雨来临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石涛原本就是注重写生的画家,也是清初写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故他的山水画作品都是源于真山真水,他十分注重山石树木的造型与画面的真实感。
其泼墨之精妙,在于他将泼墨技法与传统山水画中的线条、笔墨融会贯通,“勾皴并用,泼染同存”,创造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把水墨的表现力提升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石涛 画道从心,搜尽奇峰打草稿
92文 孙聚成 岑其邀,乘船沿运河北上进京,开始与满汉大官交往,企图出人头地。
石涛在北京住了三年,其间还曾游过天津,与巡抚张汝作交友。
因为石涛独特的画风,他并没有受到当朝皇帝或王公大臣的欣赏,就如他一首凄楚哀婉的诗篇所表达的那样:“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
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无奈的石涛,只好怀着深深失望,南下回扬州定居,以卖画为生,直至老死。
石涛自幼好学,他博览群书,工绘画、诗文、书法等。
青年时代的石涛曾漫游群山,广览奇景,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身处佛门,又心向红尘,石涛内心充满矛盾,他在清高自傲与不甘寂寞的矛盾中度过了一生。
晚年时期,石涛找到了寄托情感的极好方式,将一腔愁苦发泄到了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张弛,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正是他的作品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
石涛诗文书画皆擅长,尤其是他的山水画艺术,突破前人,达到了新的境界。
石涛的山水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石涛走出南窗下,扑向大自然,用现实生活滋石涛 画道从心,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画坛巨匠系列之十二:掬一把清风,抚一襟冷月,听一窗寒虫,想一段旧事,当把青山踏遍,留在心中的则是无尽的景色。
很多文人向往这种境界,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许?当石涛历尽坎坷,饱览名山大川,在无限的矛盾和痛苦中,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他笔下山川的氤氲气象,意境的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
石涛(约1640-约1707年),“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画家。
法名原济,为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浅析石涛山水画特点
浅析石涛山水画特点石涛(1642年-1707年)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其山水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石涛的山水画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石涛的山水画具有雄浑豪放的气势。
他擅长运用墨色和笔墨的极致表现力,以及画面的疏密有致,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山水气势的壮丽和雄浑。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笔触和强烈的墨色来描绘山石、水流等自然景观,使得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视觉感受。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豪放、激昂的感觉,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石涛的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的气韵。
他独特的笔墨技法使得他能够刻画出山川河流、林木石峰等景物的神韵。
他注重表现自然界的动态和变化,通过对山水的色彩和纹理的描绘,以及线条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和动感。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
石涛的山水画重视疏密的表现。
石涛善于运用墨色和笔墨的轻重变化来刻画景物的远近、高低和空间感。
他常常通过墨色的深浅、笔触的变化以及构图的安排来表现山水的疏密感,使得画面呈现出远近有致的立体感。
他的作品给人以深远的空间感,使人仿佛可以进入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其中的气象和魅力。
石涛的山水画强调意境的营造。
他善于运用意境来表达自己的创作主题和情感。
他的作品往往以具象的山水景观为基础,通过对景物的加工和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画面的布局和色彩的运用来创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使人产生一种静谧和思索的心境。
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沉、悠远的感受,使人陶醉其中。
石涛的山水画具有雄浑豪放的气势、自然的气韵、疏密的表现和意境的营造等特点。
他的作品独具特色,不仅能够表现出山水的壮丽和雄浑,同时也能够传达出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意义。
他的山水画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美的享受,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试论石涛的禅宗思想
试论石涛的禅宗思想石涛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被誉为“清代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画作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的禅宗思想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山水画艺术家和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石涛的禅宗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首先,他的禅宗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
其次,他善于借禅思,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生活,或者说,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和创造的力量。
在石涛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对他的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他的山水画将禅宗的“无为而治”、“静坐养神”、“物我一体”、“顿悟”等思想融入到了画作中,创作出了很多形式独特、意境深远、法度自然、意境通透的作品。
就“无为而治”而言,石涛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将其体现得十分典型。
他的画非常注重构图的自然与谐、情感的自然流露、笔墨的自然流畅。
他的画作以沉静、恬淡而有神秘感的氛围为特点,因此不会如同抽象的画作那样使人产生太多情感上的波动。
石涛借由自然山水的物象展示,完美地演绎了“无为”观念的艺术内涵。
对于“静坐养神”,石涛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更加深刻。
他将禅修视为艺术创作、生活和思考的基础。
他在他的画中通过构图、形式和眼神语汇传递出极具禅意的意境,用意念感受到的内心和物象去表现和描述质感,用表面上看似冷静实则到位的笔触,在画面上体现出离乱世清修的境界与态度。
他的画呈现出的就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禅修境界。
在“物我一体”方面,石涛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同样体现得十分明显。
他的画作将自然风光、人物与心灵融为一体,表现出山水依人情景的柔美和深情。
他描绘的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崇拜、对物质的尊重,更是对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关怀。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感觉,跨越了物质和精神的藩篱,意蕴丰厚而含义深刻。
通过石涛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艺术上的独立性、创新性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清代画家石涛的生平简介
清代画家石涛的生平简介石涛,原名叫做朱若极,是明朝皇室朱家的后代,明朝灭亡,年幼的朱若极被太监带出宫,只能找到庙宇暂时藏躲。
他的一生名号很多,他最喜欢的名字就是石涛,这个名字用的最多,石涛正是他出家为僧的字。
关于石涛简介,只知道他是广西人,生年和卒年都不详细,石涛是红尘之外的人,喜欢四处游山玩水,徒步行走了大半个中国,从老家广西,到过江西、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游览过的地方中他最喜欢江苏省扬州,晚年留在扬州。
石涛是个矛盾体,他本是佛门弟子,安心于清净,他却喜欢热闹,他多次进京,想交结朝廷的权贵,朝廷中人碍于他的身份,都不敢和他亲近。
他是明朝后代,却在康熙南下微服私访时两次接驾,清朝建立后,反清复明的人不少,石涛作为明朝后人,没有参与反清。
石涛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作画,他作品中的很有张力,磅礴大气、大起大合、气势非凡。
他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都很擅长,山水中特别喜欢黄山,花鸟中钟爱荷花,他的画中几乎都有题诗,画中有诗意,诗情有画意,将诗歌、书法、画三者完美结合,同时他的作品不受教派的限制,融合百家画法,终成一代大画家。
石涛早年的作品多是模仿董其昌的作画风格,中年的作品多是创新和融合各家之长,晚年的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认为作画要讲究整体,不要纠结于细节,他“一画”思想对后世作画有很大的影响。
石涛简介大多和他的作品有关,关于他自己的反倒没有多少。
石涛,他的原名是朱若极,表字为石涛,他是明末皇室中人,他的父亲是明元宗朱亨嘉,因为政治变故他后来出家为和尚,他的法号是元济,他是清朝早期非常出色的画家,是公认的国画宗师。
他的著作有《采石图》、《竹石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等等。
石涛作品主要在景物方面,他云游四海,为他的景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涛作品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他早期时的作品有《山水图》、《山水人物图》等等,这一时期他的画主要受梅清的熏陶和影响,笔法稚嫩青涩但画风飘逸自由,这一时期他描绘许多的人物。
佛眼中的“性爱”世界
佛眼中的“性爱”世界
许进;杨菲;孙继玮;周建华;崔昭;贾隽乔;郎玉春;梁博
【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
【年(卷),期】2011(20)9
【摘要】佛教作为我国最大的宗教之一,积极的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本文介绍了佛教中的性爱世界及众生的性爱方式,佛对众生的性爱开示对我们社会家庭的积极影响.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许进;杨菲;孙继玮;周建华;崔昭;贾隽乔;郎玉春;梁博
【作者单位】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三医院肾内科,河北保定071000;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071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位心理医生眼中的同性爱 [J], 吴宏新
2.“广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座谈会专辑——世界大都市圈发展与广佛都市圈建设 [J], 杨再高
3.活佛眼中的5个“最起码” [J], 拉巴次仁;郭雅茹
4.“画中之佛”——论张大千眼中的石涛 [J], 黄亮
5.诗意世界中另类的情感与性爱——我看金基德电影的情色世界 [J], 戴丽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齐白石写扬州话诗
齐白石写扬州话诗南来一奇僧石涛在扬州齐白石说:“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
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
”张大千自称爱石涛、慕石涛、学石涛。
苦瓜和尚石涛行道超峻,吐属不凡,可说者甚多,只在扬州,便有道不完的故事。
南来一奇僧——石涛在扬州——金枝玉叶的和尚石涛来到扬州,约在半百之年,那一年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那时候,他已是名满南北的画僧。
关于他的身世,“西来君莫问,托迹住人寰”,和尚守口如瓶,他的密友也劝人不必打听。
当时人只知道他叫“苦瓜和尚”。
何谓“苦瓜”?懂得一点佛教皮毛的人,都知道茫茫人世,不外苦集之场,佛家认为,人的一张脸,眉毛是草字头,眼鼻合成一个十字,嘴是一张口,人脸合成一个“苦”字。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的一生,就是在苦难中煎熬。
和尚自称苦瓜,大概是为了潜心修持,以期脱离苦海,到达涅槃之彼岸吧。
士民这样理解,官府也这样理解,觉得这和尚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
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即知道和尚底细的,在“苦瓜”两个字的背后,看到了和尚内心隐处的深沉的痛苦,知道和尚的命名实在是大有深意。
他的身世,直到晚年,才透露一点消息。
他给另一位画僧八大山人写过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八大,也是写的他自己: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研精良迥出尘。
兴到写花如戏彩,眼空兜率是前身。
为什么说,这首诗双关呢?因为八大和石涛有若干相同之处。
都是前朝的遗民,都出身于朱明皇族,都是出家当了和尚,都是当日著名的画僧。
还有一点相同的,两人都以苦为号:八大原名朱耷,所以称“八大山人”者,因为“八大”的签名极象一个“苦”字,至于石涛自号苦瓜和尚,就显得更加直截了当了。
知道他的出身,就容易明白亡国毁家的和尚当日内心埋藏着的痛苦。
石涛出生在桂林靖江王府。
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的重孙,关系很亲。
石涛的父亲朱亨嘉属“亨”字辈,是世袭的第十一代桂藩;石涛属“若”字辈,叫朱若极。
假设明祚能够延长一个世纪,那么石涛便有可能成为第十二代靖江王的。
高三作文素材——绘画艺术类(一)
高三作文素材——绘画艺术类(一)20150327张大千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其中,“三分天事,七分人事”。
他的画中每团色彩每根线条都飘逸着聪慧的天分,而要表现出隐约不定的“天分”,是他每天的“不作画无法入眠”的繁重功课。
画艺精进,年少轻狂的他用临摹的石涛作品卖钱,罗振玉,张学良等人都曾是他的“顾客”。
齐白石因此对他闭门不见,至今也没人敢断言博物馆内的石涛作品有多少出自张大千之手,“假石涛”成了他抹不掉的少年丑陋。
在这之后,他去了敦煌,三个月的考察变为三年,他不断临摹敦煌壁画,成为首位以中国文化意识读懂敦煌的画家,他在盛唐艺术里找回了千年前的雍容自信,晤对了一个完整的东方色彩体系,他在水墨山水里与古人对话,面壁敦煌,吐纳古今,师法造化,以天分和时代的文化意识促使他的画风走出石涛,走出明清,经宋元进入隋唐五代,在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延续了中国文化。
不接受“文艺为政治服务”,他在外流浪三十年,在卢浮宫开画展,与毕加索对话,成了历史性的东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见证者,但这样的名声并不能阻挡他思乡的愁苦,“还乡无日恋乡深,岁岁相逢不敢梦”是他的感叹,《庐山图》是他用一年又七个月谱写的“思乡曲”,在古松和峰峦中神游别离了三十年的故乡,曲终人去,便再没有遗憾。
高三(3)班林益洋一、地位、成就、评价1)陈寅恪:“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笔画,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艺术上辟一新境界。
”2)以天分和时代以示促使画风走出石涛,走出明清,经宋元而登入隋唐五代在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延脉了中国文化。
二、思想、名言1)从前有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事”这句话我却报端反对,应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事”。
2)我今后无论到哪,都会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
3)不热爱大自然怎画得出参天的大树,没有开阔的心胸怎画得出雄伟壮丽的山河。
三、生平经历、事例1)1937年,北平沦陷,张大千被日本人扣留,日本人想利用他的名气粉饰所谓的“东亚共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3卷第 4期
¨ 中之佛 ¨ 画
— —
论 张 大 千 眼 中的 石 涛
黄 亮
( 内江 职 业技 术 学院 ,四 川 内江 6 10 ) 4 10
摘
要 : 张大干绘 画风格 的形成 无疑与其潜心钻研传统 、 学习历代 名家有关 , 特别是对 石涛 的学 习是其 山水 画风
形成的关键 。文章主要从张大千论及石涛 的文字 中 , 探寻其对石涛绘画的解读和 自身风格形成 的轨迹 , 进而从侧面 了解到石涛在张大干眼 中的地位 。
K e or Zha g Da in; S ia yW ds: n qa h to; p i tn tl a ni g sye;p n a d i e n nk
张 大干 山水 画 笔 力 雄 劲 , 色 明 净 , 境 天成 , 墨 意 归 功 于其 性 情 , 以及其 师古 、 造 化 。师 古 中 , 四 师 清
用我 法 ” 的前提 , 我 法 ” “ 的核心便 是 “ 无法 ” 这便 是 , 构架石 涛 笔墨及 意境 的根 本 。张大 干能仿 石涛 之 画
始, 至七十九岁完成了《 清湘老人 书画编年》 张大 , 干 对石 涛 的学 习和研 究贯 穿其 一生 。在张 大干 的书 画作 品 中多能窥 见石 涛 的影 子 : 在其 画跋 、 画语 录 中 有 论及 石 涛的文 字 ; 在其谈 论 、 书信 中常提及 石 涛 的
21 0 2年 8月
江西教 育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Jun l f inx Istt o d ctn S c l c ne ) o ra o agintue f u a o ( oi i cs J i E i aS e
Au . 0 2 g 2 1 V l3 . o _ 3 No 4
话 语 。不愧 被公认 为 “ 涛 研 究 专 家 ”、 石 涛 仿 效 石 “
高 手 ” “ 涛藏 画最甚 者 ” 、石 ……那 么 , 张 大干 的 眼 在 中石 涛究 竟是 如何 一个人 ? 石涛其 人 、 画 、 言论 其 其 对 张 大干影 响有 哪些 ?张大 干对古 人 书 画的取 舍又 是 如 何 ?其 学 习 石 涛 的 成 功 之 路 是 否 可 以 观 照 当代 ?
关 键 词 : 张大 干 ; 涛 ; 画 风格 ; 墨 石 绘 笔 中 图 分 类 号 : J2 2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3 3 (0 2 0 0 7 0 05— 6 8 2 1 )4— 17— 3
Pa ntn f Bud a i igo dh
轴》 之旬, 正是他对石涛“ 法生有法, 无 以有法贯众
法 也 ” 念 的 理 解 。基 于此 种 理 解 , 大 干 在 品读 观 张 石涛绘 画 时便 能抓住 其核 心 “ 度 ” 这种 法 度来 源 法 , 于石 涛 的“ 画” 一 理论 , 源 于石 涛 对 古人 画 法 的整 来 理和 概括 。 “ 新 ” 笔 墨 当随时代 ” 创 和“ 是石 涛 “ 自 我
“ 涛 之 画 , 可 有 法 , 法 则 失 之 泥 ; 可 无 石 不 有 不
法, 无法 则 失 之 犷 。 此 为 张 大 千 题 《 石 涛 山水 画 ” 仿
僧对 其影 响最大 , 其 中尤 以石 涛对 其 影 响 最 为 深 而 刻 、 为 久 远 。从 其 二 十 一 岁 拜 曾熙 、 瑞 清 二 师 最 李
收 稿 日期 : 0 2— 6— 6 2 1 0 2
至精微 , 正是 对其 “ 度 ” 也 法 的灵 活把 握 。石 涛 之 画 变化 较大 , 各个 时 期 画 风不 尽 相 同 , 喜 写生 , 且 能应
— —
Dic s in i h n a i n’ y fS i o s u so n Z a g D q a Se e o h tn eh i l ol e e in 10 ,C ia N ia oai a adT cnc l g ,N iag 0 hn ) jn o aC e j 4 6 1
p s y a t sf mo s e p r ,I a t ua ,h th td e hto’ a n ig i t e k y o omi g h s l n s a e p i t g a td n si a u x e e t n p r c lr t a e su id S i i a S p i t s h e ff r n i a d c p ani n n s l.T i a il ,fo S i a Stx b u h n qa x lr s t e it r rt t n o h a ’ an i g a d h s o n t e h s r c e r m h o’ e ta o tZ a g Da in e p o e h n ep ea i fS iT o 8p t n i w y t T o i n t c fsye h a ’ t ts i h n qa ’ y s f m h i e r k o t l ,S i o S sau n Z a g Da i S e e r t e sd . a T n o
Ab t a t F r t n o h n a in p i t g sye i o d u tr ltd t i c n e tae t d r d t n ,a d su yn sr c : o ma i fZ a g D q a an i t l sn o b eae o h s o c n r td su y t i o s n t d ig o n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