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推荐】2019-2020届高考地理专题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精准培优专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 ③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各 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二战后之所以出现 两极格局,一是由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二 是因为美苏两国实力的增强。 • ④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 系格局,导致两个阵营尖锐对峙,引起国际 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但冷战局面 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也为各种力量发展提 供了一定的机会。
军事
成立北约,以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成立
华约
,以对抗北约
• 6. 影响 • 两大 军事政治 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 极格局形成。 • [特别提醒] ①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 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 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 ②“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 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 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 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 考点二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 1. 国家分裂 • (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 成立了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 和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 • (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 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 • • • • • •
2. 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 (1)1950年, 爆发。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3. 核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最终从古巴撤出导弹。 1962年, 4. 阶段特征 (1)世界在全面“冷战 ”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 3.影响 • (1)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 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政治上,严重 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 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 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 下。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考知识点梳理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考知识点梳理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考知识点梳理《两极世界的形成》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们必须要重视它,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梳理两极世界的形成难点知识点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解题关键:由北约和华约各自的摘录内容中寻找共同点,然后从这些共同点中分析出相同的内在性质。

对于性质的认识则应该落实于“军事政治集团”。

思路引领:材料中摘录的北约和华约内容是否有相同的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北约”和“华约”的主要内容中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的情况,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

这说明这两大集团都采取了相似的手段来应付对方可能给本集团带来的打击。

又由于这两个集团内部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操纵国,因此,“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为,两大阵营内部分别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他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解题关键:首先明确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性的显著增强,然后分析这样的对抗对欧洲的安全局势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分析这种对抗没有形成大规模直接军事冲突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引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使得双方在欧洲对峙的状态产生什么直接变化?可能造成怎样的直接后果?从双方的军事实力抗衡情况来看,还可能有怎样的发展趋向?答案提示: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在欧洲直接形成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

这将对欧洲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同时双方在长期的对峙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对抗力量将会使得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又会进一步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的可能性。

但由于实力基本均衡,而且,欧洲对于美苏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区,因此任何一方都恐难轻易挑起直接的武装冲突,于是,欧洲局势也有保持一种“刺刀下的和平”的可能性。

因此,从这样的意义来看,北约和华约对于本集团内部盟国的安全乃至于欧洲地区的安全都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价值。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4.1 两极格局的形成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4.1  两极格局的形成
(2)历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在苏联 军队的帮助下建立,或是在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而建立,它们都得到苏联的帮助和支持。地理因素:地理 位置上都靠近苏联,并且连成一片。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2-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 特点。 2.学习要点 (1)理解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分析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必然性,从整 体上把握两极格局的形成。归纳雅尔塔体系的特点,认识雅尔塔体 系的确立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 (2)了解美国强大和西欧衰落的表现。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及社会主义 阵营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2345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帝 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地 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帝国主义国家对 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固 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材料二 社会主义力量越出了苏、蒙二国范围,在欧亚涌现出一批 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帝国主 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力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自然地都团结在 苏联的周围。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必修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必修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必修 两极格局的形成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引言 • 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 两极格局下经济发展与变革 • 两极格局下文化交流与碰撞 • 两极格局下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两极格局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旨在帮 助学生全面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和影响。
不同文化间交流与融合
文化交流的途径
国际旅游、留学、艺术展览、学术会议等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 流与了解。
文化融合的表现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也在服饰、饮 食、节日等方面出现融合现象。
文化认同与尊重
在交流与融合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学会尊 重和理解不同文化。
文化冲突及其影响
军事竞赛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美苏 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包 括核武器、导弹、航母等方面的 竞争。
代理人战争
美苏两国还通过支持各自的代理 人国家进行战争,如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等,以扩大自身的影响 力和势力范围。
03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特点
01
紧张对峙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 展开激烈对抗,导致国际关系紧 张。
全球化促进了资源、技术和人才的跨 国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和不平衡。
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推动
科技革命的背景
二战后,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信息技 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高 新技术不断涌现。
VS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21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21两极格局的形成

[跟进题组] 1.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强调:北约在 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 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 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这一宗旨( C ) A.确保了欧洲的持久和平 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C.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 D.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第1部分 必考部分必修1~3
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考点21 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 1 步 分层理解教材 夯实基础 突破疑难
一、美苏“冷战” 1.背景 (1)实力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_美__国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__苏__联_______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两极 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__国__家__利__益__上矛盾加 剧。
(2)政治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 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 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 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 因此有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3)其他影响: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 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 进程。
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
国家的经济封锁
1949 年成立“北约”,这是 1955 以对抗“北约”,标志着

要行动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6.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形成。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国家分裂 (1) 德 国 分 裂 : 1949 年 , 德 国 西 部 和 东 部 先 后 成 立 了 __德__意__志__联__邦__共__和__国________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_大__韩__民__国____和朝鲜民 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解密23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备战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

解密23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备战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间的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已经多次涉及;从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要求来看,侧重对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 (1)注意三个关键的时期
①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各种敌对行动和对抗形式,即冷战,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②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和中国发展壮大。

③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学&科网
(2)复习时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经济史中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相联系。

这部分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同学们要充分重视课外学习资源,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发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增强对历史。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精准培优专练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7高考卷1)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典例2.(2016高考卷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2 两极格局的形成(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2 两极格局的形成(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2 两极格局的形成【十年真题】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推荐文章2017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热度: 2017年高考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热度:平津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热度:八年级历史收复新疆知识点总结热度:历史上最帅的人李白详细介绍热度:二战后国际力量发展重大变化,欧洲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⑴ 成立联合国⑵ 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⑶ 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5. 评价:⑴ 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⑵消极: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 (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2版:第17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步步高)

22版:第17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步步高)

[时空坐标][备考指导]明确考点整体感知素养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大主题:二战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动三大阶段: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50年代中期)、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80、90年代)唯物史观:认识美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对比对两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世界力量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家国情怀:多极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正在加深,可利用的外部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大。

世界多极化使大国关系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国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第17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背景1.基础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的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知识拓展雅尔塔体系(1)内容:打败德、日法西斯,铲除两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事实上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

(3)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

二、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经济封锁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1955年,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误区警示马歇尔计划并非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自始至终都有着鲜明的政治目标。

第2227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共10页word资料

第2227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共10页word资料

第24、25、27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编制:秦世军审核:张继友审批:刘卓民时间:2019-9-15【单元综述】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妄图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20世纪60-7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课标要求】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兴起:(1)含义:参看教材107页(2)兴起的背景:①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美苏关系: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a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b苏联作为唯一有能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努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

(3)冷战的表现(中心在欧洲)【思考】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对此应当如何理解?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4)冷战的影响:“冷战”是建立在美苏划分各自势力范围基础上的国际关系,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两强相争也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5)冷战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2、“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 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

(2)越南战争: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了美国的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优点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7高考卷1)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典例2.(2016高考卷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 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答案】D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

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

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

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派势力更多地代表亲社会主义势力,反映了左派议员对马歇尔计划加剧东西欧对峙以及两极格局的担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反映了共和党等非左派议员的主张,故排除。

【答案】D2.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

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和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排除B。

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排除D。

【答案】A3.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4.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

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

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 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A5.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国“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实质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进行干扰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破坏,故B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美欧关系,并未涉及其他国家实力的消长情况,故A项错误;平等互利的美欧关系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为美国“欧洲年”计划的目的,不能说明美国霸权地位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

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

由此说明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解析】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没法体现,故排除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也排除。

【答案】D7.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

这一变化表明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解析】不结盟运动宗旨由最初反对殖民主义到提出加强南南合作主张,说明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C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A错误;霸权主义威胁尚未解除,B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差距逐渐扩大,D错误。

【答案】C8.《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A.杜鲁门主义的实质B.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C.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大意是: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体现了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

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掀起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标志,这是要独霸世界的目的所决定的,故与上述材料主旨不一致,所以选A;B体现的是不同经济形式并存于一个国家,C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主张“求同存异”,这些都是包容和宽容的表现,故排除BCD。

【答案】A9.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

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

这反映出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解析】材料“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日趋合理”;C项包含在A项之中;D 项不符合史实,联合国的职能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A10.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人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冷战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即材料表明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是有法探求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导致冷战的出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11.下列漫画揭示的主题是A.和平与发展是当时世界两大主题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C.冷战环境下世界的动荡与和平D.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解析】材料漫画反映了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对峙导致双方都不敢发动核战争,体现了冷战环境下世界的动荡与和平,故C正确;漫画并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是当时世界两大主题,故A错误;漫画没有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故B错误;漫画主旨不是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12.图为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A.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用最大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C.冷战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黄金时期”的出现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913年和1950-1973年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美国几乎没有变化,而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都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故B正确;材料数据并不是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用,故A错误;材料数据主旨不是反映冷战格局的形成与“黄金时期”的关系,故C错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其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