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doc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第一部分前言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验。
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三)情感?态度?价值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东周分为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的控制更加稳固。
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想。
4(鼓励自主、合作、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三、课程设计思路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格公民奠定基础。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其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3. 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意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等。
5.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是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线索性,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编排。
6. 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利用建议等。
总之,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历史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摘要: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二、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1.中国古代史2.中国近代史3.中国现代史4.世界古代史5.世界近代史6.世界现代史五、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正文:根据2011 年版《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概括了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旨在指导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兼顾世界历史,体现中外历史的相互联系。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历史意识、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历史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视野。
四、课程内容1.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期,涵盖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2.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阐述我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和重大事件。
3.中国现代史: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概括我国现代历史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4.世界古代史:从古埃及文明到古罗马帝国,介绍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5.世界近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分析世界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6.世界现代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1 世纪初,阐述世界现代历史的主要进程和特点。
五、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评价建议: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3.教材编写建议:教材应以历史事件和现象为主线,兼顾历史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4)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5)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6)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7)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8)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9)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10)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12)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15)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6)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7)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8)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5、隋唐时期(19)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0)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21)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
2011年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历史教学大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便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基本概念包括历史的定义、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基本能力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
再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实施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之一。
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初中历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此外,还要求学生学习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再次,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质量方面,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
同时,还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布对我国的历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为我国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信在这一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的历史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自2011年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界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新的历史教学标准将传统的知识重视转向了能力培养,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以下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标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重新定位,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培养。
标准提出,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适应能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和世界和平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历史教育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有所不同,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明显变化。
新的内容体系重点突出了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和判断能力。
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和“质疑”成为了重点词汇,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而在具体的内容上,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将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了六个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历史文化。
相较之前,新标准对内容的划分更加明确、具体,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更新。
标准提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其中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索历史材料等。
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历史学科上。
比如,在讲述相关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马上体验相关的活动,如观看历史纪录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在参与的状态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化、问题化等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最新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电子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1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在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将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这是一个进步。
然而,这些属性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是指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
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呈现出了完善发展的一面。
例如,在关于天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内容方面,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和洪秀全,相较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此外,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研究,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一、课程性质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小学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设计的,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盛衰以及社会进退的意识,塑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的精神;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初步形成对世界多样、社会进步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遵循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历史学习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2. 全面发挥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要充分发挥其承载的育人功能;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通过有层次、有启迪、有动感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课程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关注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体现科学性;注重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体现开放性;注意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性;同时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
4. 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在活动中成长。
了解多种学习经历和形式,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经历和经验。
2011年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一、中国古代史 (9)二、中国近代史 (15)三、中国现代史 (19)四、世界古代史 (22)五、世界近代史 (25)六、世界现代史 (2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1)一、教学建议 (31)二、评价建议 (34)三、教材编写建议 (38)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40)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⒉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⒊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系,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Leabharlann 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