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精品教育.doc.doc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课堂总结对于巩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课堂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

本课时是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深入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区域性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而变化,即平均数的灵敏性,是为高段进一步分析数据、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做出预测的统计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简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条形和折线)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通过图表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统计观念的核心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4.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5.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法建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教:1. 教学课件PPT,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ipad2.学习单【教学流程图】【评价方案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阅读“招聘启事”故事2.自己回顾一下,下面3个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校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校教案

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具学具教学用具:投影仪(片)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教师接着出示: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

他的年龄是45岁。

请猜想一下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学生计算,发表意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此时的平均年龄。

这个年龄能代表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吗?同学们不必急于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平均数。

二、探索研究1.教师出示例1: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 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讨论。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接下来看另一个问题。

2.教师出示例2: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观察比较:例2与例1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3.思考并回答:(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92+98+94+96+100)÷5=96(分)(97+99+100+84+95)÷5=95.8(分)(90+98+87+85+90)÷5=90(分)答: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6分、95.8分、90分。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2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2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2)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

他的年龄是45 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学生计算,发表意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此时的平均年龄。

这个年龄能代表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吗?同学们不必急于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新课学习1、了解平均数的应用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讨论。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 119.3cm,女同身高平均值为118.7cm。

请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接下来看另一个问题。

2、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平均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数选手1 92 94 94 96 100选手2 97 99 100 84 95选手3 90 98 87 85 90(1)思考并回答:①这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②必须要知道什么?③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遍,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主题为“数据和图形”。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讲解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数据的分类与归纳以及如何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其中,平均数是最基础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也是学生们常见的概念之一。

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了平均数这一概念,并学习了如何计算平均数。

然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从“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应用等方面再次认识平均数,并通过多种情境来巩固和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口算得到平均数,例如:“班级里有5个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岁、11岁、12岁、13岁和14岁,那么班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有哪些作用?认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0分钟)•让学生们打开教材,读取有关平均数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平均数是什么?如何计算平均数?•在黑板上列出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让学生们逐步理解公式的含义。

•设计多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计算平均数,并在黑板上讨论和分享不同的思路和答案。

应用平均数(30分钟)•准备多个关于平均数的情境,例如班级人口数量、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把情境分配给每组。

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

•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各自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延伸认识平均数的应用(20分钟)•准备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教学评估•学生能否正确地计算平均数?•学生能否正确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
所属
单元
第八单元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
重难点
1.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2.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资源
准备
落 实 目 标
自主调整
【温故知新】
出示: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个年龄能代表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吗?
【导学释疑】
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2)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吗?
出示例2: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独学,再对学)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问题一:如何算出各选手的平均分?
【巩固练习】
课本88页练一练第1题。
【拓展延伸】
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2019精选教育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doc

2019精选教育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doc

平均数的再认识1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2学情分析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重点。

但我从教学与生活实际意义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意、重其对统计含义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主题探究师:同学们,我们班新组建的两支篮球——红队和蓝队。

他们进行了一次投蓝比赛,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成绩吗?师:下面是他们投蓝的成绩统计图(出示统计图)。

师: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个队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胜利?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用平均数来比较)活动2【活动】自主探究师: 我们在三年级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师:你会计算他们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吧。

师:谁来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并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移多补少法在白板上演示)。

师适时出示平均数的常用计算方法:1移多补少法2先合后分法:蓝队(4+7+5+4+5)÷5=5红队(7+3+5+9)÷4=6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师:通过刚才计算平均数,我们知道是哪个队赢得了比赛?生:红队师:对于它们的平均成绩,你是怎么看的?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1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集中趋势)2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3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师:我们又学习了平均数的新知识,来看看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吧。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学生在图中观察平均 了解极端数据对平 均数的影响及应对 方法。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条形统计图) 数是多少。 师:你能求出这组数的平均数吗? 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 师:如果把其中一个数变为 数
均数还能表示这些数的集中趋势 都比较远。 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 因为有一个数非常
3.平均数的特点 ①师:老师现在把选手一的分手用 生:不是 95 分,我觉 让学生能根据条形 图直观感受到平均 数的灵敏性。
条形图来表示。如果把评委 1 的分 得有可能会变少。 数改成 87 分,你觉得他的平均分 还是 95 分吗?是变少了还是变多 了?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 评委 1 的分数减少 了 5 分, 那么其余人就要每 人给它 1 分, 所以平均分比 原来的 96 分变为 95 分。 师:如果评委 1 给出的分数是 97 分呢? 生 1: 我觉得平均分会 比原来的高。 生 2: 评委 1 的分数增 加了 5 分, 用移多补少的方 法,他送给其余评委 1 分, 师:平均数其实是很灵敏的, 平均分就变成了 97 分。 如果其中的一个数变化,也会引起 平均数的变化。这就是平均数的灵 敏性。 ②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118.7-119.3 之间, 我认 为 1.2m 不合理。 生 2:我认为是合理的,因 为实际生活中有些 6 岁儿 童的身高可能会略高于
119.3,定义为 1.2m 更合 理。 二、相互交流,探索新知 1.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进一步熟悉平均数
①师:这是“新苗杯”少儿歌 学生说一说计算每个选手 的计算方法。 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你能计算 平均分的方法。 出每个选手的平均分吗? 生: 把每个选手的分加起来 再除以 5。
师:为什么要把每个选手的五 生: 加起来是求出这些数的 个分数加起来,除以 5 是什么意 总和,除以 5 是因为有 5 思? 师:对!我们一般用“总和÷ 数的个数”来得到一组数平均数。 学生求出每个选手的平均 同学们能求出这三个选手的平均 数 数吗? ②师:选手一的平均分是多 少? 生: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 引导学生根据课件 的方法。从 98 分拿出 2 分 显示的图形能用数 给 94 分,从 100 分拿出 4 形结合的方法明白 分给 92 分,就可以得到平 移多补少这种方法 均分是 96 分。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得到选手 一的平均分吗? (教师课件演示用移多补少的方 法求选手一的平均分) 师: 看来, 在观察比较容易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 得到一组数的平均数。 生: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来完成。 的原理。 个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情境引入。

1、填空(1)笑笑一星期练字84个,平均每天练字()个。

(2)五年级有79人,平均每人向灾区学校捐书2本,一共捐()本。

2、列式计算淘气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197分,英语考了91分,淘气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说说如何求平均数。

(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3、课件出示教材中情景一: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问:(1)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⑵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同身高平均值为118.7cm。

请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学生质疑,同桌之间说一说。

二、探讨新知(一)解决疑惑。

说一说你的看法。

(1)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只有数据是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所以1.2米就是学龄前儿童身高的平均数。

(2)学生对第二问叙述合理即可。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代表性。

)(二)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导学案设计-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导学案设计-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4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40
3.查一查相关资料,说一说体育比赛中的记分方法。
4.五个数的平均数是28,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3,这时五个数的平均数是26,这个被改动的数是多少?
三、巩固拓展。(10分钟)
1.完成教材88页1题。
2.完成教材88页2题。
3.完成教材88页3题。
1.小组讨论、探讨问题的答案。
2.小组内合作完成,进一步明确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5)小组内合作完成。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明确:(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2.下面是五年级一班7名同学的体重,求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单位:千克)
37414053
(3)小组内交流:由于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的身高都小于1.2m,所以免票线确定为1.2m是合理的。
2.(1)观察统计表,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尝试独立填表,并在小组内订正。给三位选手排出名次。
(3)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2.有合作才会有交流,有补充才会完善。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再认识更全面、更深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5)组织学生按照新的记分方法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新北师大版《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1、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内容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1.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动。

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观察下面各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呈现下图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说说你能发现什么?(2)同时呈现下图2、图3。

你又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线”“面”“体”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寻找一下。

看来面的旋转学问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主要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板书:《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2、观察并想象硬纸片快速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1)请学生分组用“长方形小旗”开展操作活动,一人操作,其他同学观察并想象硬纸片快速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2)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现长方形小旗快速转动后形成里圆柱。

(3)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操作“三角形小旗”,引导学生先想象,再操作。

3、上面一排图形旋转后会得到下面的哪个图形?学生动手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019-2020学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doc.doc

2019-2020学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doc.doc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选手1 92 98 94 96 100选手2 97 99 100 84 95选手3 90 98 87 85 90(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
识》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
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