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生培养创新知易行难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具有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以下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几个关键点:1. 鼓励自主思考:研究生应该受到鼓励,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研究生应该有机会接触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学术会议等,以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
3. 强调实践与应用能力:创新思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让研究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团队合作:创新往往离不开团队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让研究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一起工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创新思维,研究生还应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以下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几个关键点:1. 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应该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实验室和科研项目。
实践活动可以让研究生亲身参与,学习实践操作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 注重实用性培养: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实用性,与行业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学校可以与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实训项目,使研究生能够了解行业需求,提前适应职场。
3. 提供导师指导: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导师应提供指导和帮助,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研究生深入社区、企业等地方,感受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变革,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专门人才,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
然而,在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1.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很多学校倾向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适应。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培养过程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大多数学校采用固定的培养模式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
然而,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兴趣不同,需要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指导。
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缺乏培养创新思维的机制和平台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平台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学校应该建立创新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对策研究1.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组织实践实习活动,如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2.个性化培养方案和指导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指导。
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制、学术小组等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进行培养。
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课程,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白福臣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5期摘要: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阐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德国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作者简介:白福臣(1962-),男,吉林桦甸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广东湛江 524088)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09年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与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7-03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战略转型期。
这就要求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从而保持长久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而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主体。
我国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已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逾2100万人,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因此,加快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概念,国内许多学者虽然进行过论述和分析,但从内涵界定上还存在较大分歧,尚不能统一。
倪楠[1]把创新能力理解为,人在开拓前人所未涉及的方面,或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有价值的完善和改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质的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引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型的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建议。
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首先,很多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强调的更多是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过于狭隘,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当今社会,很多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多学科的融合,而狭隘的专业知识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此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通过传统的考试和论文等方式来准确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如学术讲座、创新大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如创新方法论、创新心理学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价值观,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还需要提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公共课程,如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人文科学与技术创新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如科研团队合作、实验室交流等,来提供学生实际的跨学科锻炼机会。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视野,丰富思维。
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需要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他们在学术、科研和实际工作中的发展。
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引导研究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习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激发研究生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加强他们对创新的认知。
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要靠创新思维,因此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思维培训班或研讨会,引导研究生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
例如,可以推广思维导图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关联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创新项目,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三、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和提升,因此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或者科研实践项目,让研究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锻炼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学术论坛、学术交流会等学术活动,给研究生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并促进他们与其他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者合作研究项目,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交流范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学校应该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学校可以设置创新科研基金,资助研究生开展创新科研项目;建立创新创业中心或者实验室,提供实施创新项目的场所和设备;设立创新成果奖励机制,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研究生学习知难行易辩论赛
一、准备的问题1.为什么国家在运行一个项目时要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求证?2.为什么高考9小时,学习20年?3.开汽车前要学习汽车原理?4.请各位储运专业的对方辩友有谁真正透彻的弄明白了储运专业的知识?5.请问对方辩友工厂中生产某件物品工人按照流程制造难,还是研究制作方法与技术难?6.在知的领域,创新是当今一大主题,而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为什么鲜少有创新?7.我国提倡中国创造代替中国制造,多年过去了,此倡导仍难实现,不就印证了知难行易么?8.研究生阶段避免不了项目研究,我们进行项目研究难道不是一个知难的过程?9.一味蛮行横冲直撞,会导致不良的后果,例如三国项羽的失败,张飞屡次闯祸,若他们凡事三思后行,历史或许会改变;难道知不是更重要,更加难得吗?10.各位对方辩友在求知的道路上已经前行了16年,请问各位是否已经在某一领域真正的精通了呢?11.请问对方辩友套用公式做题难,还是推导证明公式,真正弄懂公式难?如果没有前人的基础,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断论证,探讨,你能轻易地得出这个公式吗?12.如果对方辩友认为知易行难,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当代全世界倡导尊重知识、鼓励创新?1.定义:知:弄懂知识的道理,对于知识的学习、探究、创造;(换言之:知当然不是仅仅知道那么简单它指的是求知是探索是个一系列的过程)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
行:指对探索结果的运用(反方会定义:行:包括探索的过程,我方坚决不支持此观点,要学会反驳:反方把行定义为探索的过程及对探索结果的应用,而知知识探索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一大谬误,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有什么可比性呢?事实上,知是指弄懂知识的道理,求知,对于知识的学习、探索,是一个过程,而行是指对探索结果的运用的过程,两个过程进行对比;2.研究生学习(1)学习知识难(2)探索知识难(3)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索知识,如何运用知识难(4)学习做人,做一个道德情操、素质高的人难(4)而,运用知识容易,运用所学去做人更难;3.标准:知难行易,谁难谁易,标准自然就是难易的衡量标准,而难易的衡量标准:在于做某件事情所耗费的价值,耗费的价值包括耗费的时间、金钱、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等;(不能用一方面臆断)4.从知难行易的角度剖析研究生学习研究生学习无非分为两部分(1)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课);1.1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我们在座每个人都已经苦读数十载,请问大家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到了那个阶段?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我还知之甚少,求知之路慢慢兮。
国内研究生培养创新知易行难
国内研究生培养创新知易行难2005年1月,教育部发文,就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若干意见,以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该文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年之际,当我们回溯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变化时,又将看到怎样一幅景象呢?我们将以上下篇的形式,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脉络加以梳理,审视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交叉学科学科设置自主权应更灵活2015年元旦刚过,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一艘战舰在进港停泊时,绞缆绳的传动齿轮锯齿突然断裂,无法快速抛锚。
机电部门维修人员迅速对齿轮展开抢修。
他们运用原理与3D打印相近的技术,在船上就快速实现了部件修复。
当3D打印等名词大量进入人们视野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交叉学科来到了人们身边。
2009年,教育部批准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同时规定,交叉学科挂靠在所交叉的学科中基础理论相近的一级学科下进行教育统计。
两年后,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允许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与调整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业内人士将之称为“交叉学科第一次‘亮明旗号’”。
事实上,早在政策出台前,交叉学科的探索在国内高校就已露出端倪。
就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前一年(2004年),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在研究生招生中,已推出了多个交叉学科,并对招生数量有所倾斜。
但是,仅仅只有高水平大学带头、部分大学跟进,对于最容易诞生创新人才的交叉学科领域而言还远远不够。
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指出,研究生教育下放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比本科更早,但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教育的交叉学科并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来,特别是与产业结合的交叉学科。
”以玻璃专业为例,我国的液晶面板2012年进口503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的第四大进口产业,而玻璃专业需要综合材料科学、无机化学、机械、光电等学科知识,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开设玻璃科学相关专业。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探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向质量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些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引入创新实践环节等方式,积极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启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些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地。
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实践尝试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突破。
一些高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支持,更好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为研究生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源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各方合力推动。
如果想要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我国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有必要对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更加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旨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探讨几种策略与措施。
一、改进创新教育体系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改进创新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创新教育的相关课程,如创新思维、科研方法等。
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解决方法,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提供创新环境与资源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和导师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和设施。
例如,开设科研实验室,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经费支持。
此外,引进顶尖的学术资源和激励优秀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创新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
因此,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课程团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项目。
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并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创新激励机制与机会创新需要激励和机会。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奖学金、科研项目补助等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良好的科研交流平台,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期刊等,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培训讲座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教授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主动探索。
学校和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诸如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实践机会、课程设置不合 理等问题,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应对措施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创新思维的培 养、增加实践机会、优化课程设置等。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过于狭窄
一些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只关注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 ,导致研究生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创新能力。
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
一些研究生课程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无法真正激发研究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导师指导不足
导师指导能力不足
一些导师自身缺乏足够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无法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 导和培养。
0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 2
创新能力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获 得并提升自身在认知、思维和行动方面的能力 。
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 理论基础、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的思维。
3
创新能力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对于推动科技 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
许多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 意识和动力,导致研究工作低水平 重复。
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
当前研究生教育缺乏系统的创新教 育,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创新能力 训练。
学术风气浮躁
部分研究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过 于追求短期成果,学术风气浮躁。
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究生过 多 , 不能将足够 的精 力放到研究 生科研 能力 培养和指
导上 , 使得研究生科研水平 和学位论 文质量下降 。
12 研 究生缺乏创新 意识和 创新精神 .
提供保证 。因此现行 的过 细 的学科 分类 及 隔离 的学科发 展 状 态极 大地限制 了研究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 。
15 创新能力培养 经 费投 入不足 , . 学术交流匮乏 , 息闭塞 信 由于研 究生招生规模 不断扩大 , 高校对研 究生教育 经费 的投入 已不 能满足研 究 生教 育 的快速 发展 。导师作 为研 究
J12 1 u. 0 0
V0 . 123 No. 4
我 国研 究 生 创 新 能 力培 养 的 问题 及 对 策研 究
杨 瑛 郑文轩 周 岭
( 里木大学 机械 电气化 工程学院 , 塔 新疆 阿拉 尔 83 0 ) 4 30 摘 要 : 断加 强和提 高研 究生创 新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需要 , 不 是提 高研 究生教 育培养质量 的重要任
重视 。 1 研 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近几年来 , 国研 究生 教 育获 得 了跨越 式发 展 , 我 研究 生
和敢 于怀疑 、 于探索 、 折不 挠 、 勇 百 锐意进 取的创新 精神 , 才 可能具有创新 的基本 素 质和 能力 。现在很 多研究 生 由于受 成长环境 的影 响 , 缺乏艰苦 环境 的磨练 , 新做法层 出不穷 , 但
招生规模 的急速膨胀 , 给研究生 的教育 和培养带来 了一 系 也
列新 问题 。首先 , 有很多学生就 读研 究生 只是为 了避 开就业 压力 , 攻读硕士学位 只 是为 了今后 能够更 好地 就业 , 校学 在
习的过 程中他们没有 将精 力 主要 放在 学 习和科 研上 。其 J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模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缺少了孕育创新精神的意识。
在培养模式上,一般采取的是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不少的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单向灌输和传授,研究生关注的问题长期局限于导师所熟悉的领域,导致了其研究生的视野狭窄,对科学前沿了解的并不多。
同时,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客观条件,有的硕士研究生直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本学科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有的很少接触到原版的英文教材和文献资料,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阻碍了学生进行开拓性思考。
(二)导师队伍良莠不齐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也是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指引人。
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些不利之处,主要表现在:1. 部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一些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
2.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导师中大部分是以前教育体制的产物,部分教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以致他们的知识老化现象严峻,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有些教师吃“老本”,综合素养不高。
3. 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在招生上基本无自主权,不能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中意的学生,这严峻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谈不上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我国研究生的师生比太低,有一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可以带十几甚至几十个研究生。
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太多,往往无暇精心培养,这不利于年轻学生的成长。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本文将重点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索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措施。
我们来谈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他们进入科研、创新工作的关键期。
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作为未来科研、创新领域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持续。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很多学校存在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学生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和培养环境。
另一方面是因为导师指导和学术氛围的局限性,学生在创新方面缺乏良好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如何解决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措施。
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与培养。
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增加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团队项目、实践实验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与管理。
导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推动者,其指导水平和学术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学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其创新指导能力和创新教育水平。
建立健全的导师管理机制,对导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提高其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实践的支持与保障。
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标题1: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系不够完善、导师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首先,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推出了多个政策,但仍存在各种不足之处,例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不够灵活等。
其次,在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教学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硕士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而有的导师却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因此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
最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够合理,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分配差距很大,这可能会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的来说,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需要完善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体系、提高导师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加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标题2: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的导师作用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导师的作用十分重要。
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学术和人生的引路人,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指导上,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人生规划。
导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尤其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但导师在承担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任务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导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有些导师因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而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可能过于注重学生的研究内容,而忽视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一些导师在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时,存在过于注重眼前成果,而忽视了对学术及人生规划的引导作用。
实际上,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其研究水平,帮助其扩大学术视野,同时也应该体现在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
改进措施方面,可以从多维度进行考虑。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愈发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1. 引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指通过教学与实践,培养研究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推动新思想和新技术应用的能力。
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培养创新思维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高校应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开设创新思维课程,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 提供跨学科交流平台创新往往涉及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
高校可以提供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如研讨会、学术沙龙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4. 鼓励自主研究和实践研究生应被鼓励进行自主研究和实践,以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适时提供科研项目或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学院和导师也应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培养创新领导力创新能力与领导力紧密相关。
高校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领导力,如开设领导力培训课程,组织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具备组织和领导研究项目的能力,并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6. 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需求和问题,加强学术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企业的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指导。
7. 培养学术道德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道德素养。
高校应加强对学术道德的教育,明确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并推崇学术纪律。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除了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需求。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各领域中应用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转化成新的想法、思路、成果,为科研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然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 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
研究生应该从熟悉科研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要求广博的知识面和宽广的视野,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和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交流研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开展创新性科研项目创新性科研项目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
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能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科研思路、方向、方法,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会使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更多科研启示和技巧。
教师在开发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形成创新思路、创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研究生可以积累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创新和创业的实践课程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要素,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硕士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期,从了解研究生创新所要求的条件入手,确定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措施,探讨研究生自身需要注重那些因素,进而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加强,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标签:培养创新能力引言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同的学习阶段,重点也不相同。
在大学,学习也分为两个阶段,本科学习阶段和研究生学习阶段。
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主要要做的就是听老师讲,将老师教授的内容存储到自己的脑袋里,不断地分析它们、理解它们,进而能使用它们完成工作。
所以说,本科生阶段的任务就是接受和使用知识。
进入研究生阶段,就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是跟着导师做项目、搞科研,既然要做项目、搞科研,就不能照搬书本,而是要超越书本所记载的知识,做出新的东西,也就说要创新。
因此,研究生要做的是创造新知识,而研究生在学校的两、三年,就是锻炼这种创新的能力的最佳时期。
可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从创新所要求的条件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先来考虑一下创新要具备哪些条件。
知道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我们才能知道从何处入手,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条件首先,若想创造新知识,就需要对旧知识有充分的积累,这是创造新知识的前提条件。
那些科学家、发明家,在其领域内都有很深的知识功底,就如同金字塔一般,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建得更高,鲜有头重脚轻的大师、巨匠出现。
所以,知识的大量积累是人能够创新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积累知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为研究生制定相关的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进行适当选择和取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搞科研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视野面,也让学生满足搞科研的基本要求。
二是夯实本科时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本科所学的知识是搞科研、做项目的基础,这些知识也同样非常重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
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旨在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入手。
研究生应具备勇于挑战与探索的精神,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学校应加强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思维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学科交叉的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学科交叉的力量。
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学术研讨活动,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提供平台让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相互交流切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合作,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科研实践的重要性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应当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亲自动手做科研实验,亲身感受科研的整个过程,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和平台,鼓励研究生主动申请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创新团队的建设创新团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学校应当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组建创新团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创新团队可以是学校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可以是由研究生自发组成的。
在创新团队中,研究生可以与其他成员合作开展创新项目,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五、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研究生应当参与实际的项目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研究生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导师的引领与指导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方案探索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方案探索1. 引言研究生阶段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对于他们未来在学术界或工业界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案来帮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2.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开放、灵活、倾向于尝试新思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方式。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 鼓励跨学科交流:为研究生提供参观学术会议、组织跨学科合作项目等机会,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 提供启发性教育:设计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思考未解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组建多领域的团队项目,让研究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想法、倾听和接受不同意见。
3.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关键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提供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先进设备和实验室资源,使他们有机会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 导师指导:给予研究生个体化的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 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定期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讨论班,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 科研素养培养除了科学研究能力外,还有其他方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 科技写作和表达:开设相关课程,教授科技论文写作技巧、报告撰写等。
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并给予他们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 论文阅读和批判性思维:鼓励研究生定期读取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并开展相关讨论。
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评估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管理能力:帮助研究生制定清晰的项目计划,培养他们组织、协调和管理科研项目的能力。
5. 结论通过上述方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这些方案旨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和培养环境,帮助研究生发掘自己潜在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并为将来在学术界或工业界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研究生培养创新知易行难2005年1月,教育部发文,就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若干意见,以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该文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年之际,当我们回溯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变化时,又将看到怎样一幅景象呢?我们将以上下篇的形式,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脉络加以梳理,审视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交叉学科学科设置自主权应更灵活2015年元旦刚过,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一艘战舰在进港停泊时,绞缆绳的传动齿轮锯齿突然断裂,无法快速抛锚。
机电部门维修人员迅速对齿轮展开抢修。
他们运用原理与3D打印相近的技术,在船上就快速实现了部件修复。
当3D打印等名词大量进入人们视野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交叉学科来到了人们身边。
2009年,教育部批准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同时规定,交叉学科挂靠在所交叉的学科中基础理论相近的一级学科下进行教育统计。
两年后,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允许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与调整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业内人士将之称为“交叉学科第一次‘亮明旗号’”。
事实上,早在政策出台前,交叉学科的探索在国内高校就已露出端倪。
就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前一年(2004年),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在研究生招生中,已推出了多个交叉学科,并对招生数量有所倾斜。
但是,仅仅只有高水平大学带头、部分大学跟进,对于最容易诞生创新人才的交叉学科领域而言还远远不够。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指出,研究生教育下放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比本科更早,但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教育的交叉学科并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来,特别是与产业结合的交叉学科。
”以玻璃专业为例,我国的液晶面板2012年进口503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的第四大进口产业,而玻璃专业需要综合材料科学、无机化学、机械、光电等学科知识,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开设玻璃科学相关专业。
究其原因,“固有的学科壁垒成为制约交叉学科的最大障碍”。
卢晓东说,比如搞区域研究的人要整合历史、国际政治、语言这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的学科设置仍然不太有利于三个领域的人才合作。
虽然高校出现了科技研究所、科技研究中心等机构,但它仍然无法跨越学科的障碍。
第二重限制则来自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持续研究。
在北大,固然有横贯数学、经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授,但并非可以轻易企及。
“因为按照传统学科的划分,教师们也许能干得很好,这会使得他们缺乏跨学科中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开拓的眼光。
”卢晓东说。
在他看来,第三重阻碍是,交叉学科仍然呈现出同一高校互聘难的问题。
庄小威是哈佛化学、物理双科正教授,正因为跨学科的经历,使得她在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中有不俗的表现。
“如果很多教师对一个主题有着共同兴趣,更科学的做法是允许他们在多个系共同兼任教职,给他们的学科发展与讨论建立一个综合平台。
缺少交叉互聘机制成为限制跨学科教育、交叉学科研究的一大缺陷。
”问题所在,也是将来改革的空间所在。
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卢晓东认为,本科生、研究生交叉学科教育可以一脉相承。
本科阶段接受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生阶段会呈现出更强的跨学科能力,“这种跨学科能力要与导师的科研发展紧密结合”。
本科力促的辅修、双学位,在研究生阶段也意味着两件事——双硕士、双博士的建立。
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学位制度,但一些海归的双硕士、双博士在学术工作和实际业务中,已呈现出他们跨学科认知事物的优势。
如今,3D打印这样的交叉科学正在动摇着整个制造业,而我国高校在交叉学科的机理和实践上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急迫性使得交叉学科发展的压力更大,研究生教育者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
激励机制研究生科研贡献认定规则不明北大研究生杨恒明曾以一封“退学声明”来抵制高校里的“苦力科研”。
北大毕业生单月英的硕士毕业论文,部分内容被中国人民大学马姓副教授“搬”入专著……很多有抱负的研究生都有追逐创新的梦想,只是有些人的梦想止步于对简单重复的不屑,有些人的梦想被学术抄袭所玷污,还有些人的梦想因缺乏持续的动力而搁浅。
创新型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不是简单地依靠口号、惩罚措施就可以加以驱动,而是需要一个公平、科学、健全的激励机制。
2012年9月,我国首次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万名,硕士研究生3.5万名。
申请人必须是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在校研究生。
这是10年来,国家在保障研究生能够专心学业,从事创新性工作上最重大的突破。
与此同时,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大幅提升研究生奖学金,也成为众多高校新一轮教改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就此圆满。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指出,怎样让这些奖学金真正发挥激励创新的作用,主管部门、高校还欠缺思考。
“从奖励的角度来说,很多理工科学生发表的论文是和导师团队一起署名的,怎样鉴定学生的原创性贡献就成为了一大难题。
”别敦荣说,时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需要计算科研工作量、申报科研奖励之时,这篇论文就变成了导师的成果;等到了研究生评奖之时,又把它归于学生的成果。
这一看似灵活的认定方式,实际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研究生是否在导师论文中只是一个挂名的角色,并无实质性的贡献?论文主要由学生撰写,但导师总是以第一作者出现,一旦涉及学术抄袭,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有关学生与教师在学术上的“股份”之争,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中祥曾在博客中给出对策:“如果导师给出研究方向,提出研究要求,提供研究条件,通过自己的有效指导及实验室师兄、师姐们的互相帮助,让研究生从不会做科研到学会做科研,使其完成课题任务,甚至有许多想法是研究生自己的,发表论文署名的标准是: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
”只是这样的约定,至多还只是师生双方的默契,一旦发生贡献之争,是否有“防小人不防君子”的规定、是否有第三方的及时介入,还需要高校假以时日完善,以此为创新者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
选拔机制以专业精神实现个性化发展有关研究生选拔机制,最有名的事件莫过于陈丹青连续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愤而请辞清华教职一事。
由于考研英语分不过线,报考其门下的博士、硕士考生多次“全军覆没”,这也使得他成为国内炮轰研究生英语考试的“第一人”。
怎样的选拔机制更为合理?这是多年来研究生改革中不断求索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复试成绩要占总成绩的30%至50%,这意味着初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缩小了。
然而,要把这项改革归为“进步”,不如将它解释为“修正”。
倘若把时间轴向前推35年,人们也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1985年,国家开始试行研究生推荐制度,师生围绕着专业课问题、学生的个人志向畅所欲言,面试在研究生录取中起着更大的作用。
因人情、关系而产生的研究生招考黑幕,使得标准化考试将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改革尝试,被挤向了角落……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花50%的时间在政治,30%在英语,专业课只需20%。
”——这样的“专家推荐”考研复习时间见于报端。
一项调查显示,57.0%的受访者直言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历含金量下降。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的专业产出整体下降。
冲着理想就业而来的考生,越来越将读研、读博作为一个功利化的选择。
“与高考思路雷同的全国统考,不太可能把有学术素养、有天赋的学生选出来。
实际上,天赋是个性化的素养,很难用某个标准去衡量。
真正有才能的人也是个性化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或符合某个标准。
倘若人人都符合某个标准,就违背了人在某一方面的成长规律,到头来都将归于平庸。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研究生录取的标准越来越统一,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的个性化,是储朝晖眼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大问题。
尽管一些高校在博士招生环节上有了大胆的尝试,允许学生不用参加考试,而是通过内部的遴选过程进行录取;尽管教育部下达文件规定,推免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进一步兼顾公平与效率,但是参加全国统考选拔出来的研究生仍然占据了主体。
在储朝晖看来,规范公平的方式是让程序本身公开透明,而不是将这一程序删除,并以一场标准化考试来替代。
“让这个过程是被监督的,而不是一个私下的行为,是实现研究生科学选拔的原则之一。
”而根据专业的规则培养学生,则是提高研究生质量,进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更重要的一个原则。
储朝晖表示,招生的环节首先要足够专业,其次是公开透明。
专业化的选择是师生之间的选择。
双向选择对导师有所要求,录取学生要有确实的依据,选择一人不选择另一人要有明确的说法;学生有相应的知情权,导师为什么选择他人,他人强在何处,导师均要告之。
同时,允许考生提出争议,受理争议的是专业的第三方,如学术委员会可以受理学生投诉的某个招生不公现象,学生拿出事实依据,学术委员会将招生当事人的陈述跟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结论。
“相对来说,高校的工作量会增大,但从整体上更适合研究生人才的选拔。
”那么究竟是否需要一个标准化的基础?在储朝晖看来,入门的标准应该由学校自己划定,而不是采用全国统考的标准化考试。
“至多设置一个门槛不高的入围条件,进入复试保证在2:1、3:1的比例上筛选。
高水平大学有许多学生来竞争,自然不存在这一问题;普通院校至少保证入围者不是只会考试,而是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
”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言及近10年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最显著的变化,国际化应是最不可忽略的变化之一。
国际化是自中国高等教育开办以来绵延至今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高校就开始选派教师到发达国家做访问学者,重视聘请国外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派遣学生出国攻读学位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在研究生教育的进程中也有了各种突破。
其中,2008年,国家出台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将国际化的浪潮推向顶峰。
国家层面首次派出大量研究生出国攻读学位,并以公派博士生居多;大学层面则在原先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基础上,陆续开设全英文课程、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通过与国外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高校联盟等形式,深入国际化进程。
此后,开展跨国、跨文化项目,与国外高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生国际化之迅速,让人们看到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光芒。
“前些年更多是单纯地‘送出去’学习,如今不光是‘送出去’,还有‘引进来’。
”西南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闫月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招收国外研究生来华培养也成为近年来一大趋势,特别是铁路、石油、矿业等高水平特色型高校更能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来华学习。
与此同时,另一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模式已经出现,即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一所适合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境外高校,三方共同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