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张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3.体会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牺牲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自主学史——梳理核心知识体系二、合作探史(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仔细阅读课本81页,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史实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原因: 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被迫转移。
开始: 年 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 革命根据地。
故事(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胜利: 年 月 会师 意义: ①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 年 月召开的 会议。
2.结合遵义会议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结合史料探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三、学以用史——巩固新知1.(2020·贵州黔南)8.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24计时法 冀教版 (2)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24计时法冀教版(2)前言
24计时法是一种利用加减乘除运算,把四个数运算得出24的游戏。
这种游戏既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档将教你如何使用24计时法来进行有趣的数学教学。
目的
•通过24计时法的游戏,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步骤
1.将学生分组;
2.将四张随机的数字牌分配给每个组,打乱顺序发给每个小组;
3.规定时间内,小组内成员相互配合,寻找能通过加减乘除计算合成24的算式,找到者在时间结束后呼叫教师;
4.教师随机抽查未呼叫的小组,检验算式的正确性,无误则加1分,否则扣除3分;
5.经过多轮游戏后,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胜出组。
注意事项
1.规定时间不应设置得太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这样才能提高小组的配合和反应速度;
2.在讲解时,应当提前介绍24计时法的规则与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算式得出24;
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较小的小组,若人数过多,建议再分组。
教学效果
通过24计时法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计算和思
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结语
24计时法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学游戏,它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活动,也可以作为课外同学之间的娱乐方式。
相信,在这种游戏的帮助下,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会变得更加深入和完整。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第24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统编版)
第24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裘( ) 衾( ) 薄( ) 都( )护难着( ) 瀚( ) 羌( ) 掣( )活动二 :字词释义⑴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 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 。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著”。
⑼瀚海:。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
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
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
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
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
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掣:。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
⒃满:。
⒄山回路转:。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边塞诗人。
24.满井游记(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第24课满井游记袁宏道八年级()班学生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
2、积累文言词汇,注音释义。
3、学会翻译,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填空: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籍贯),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因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公安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yān )地花朝.(zhāo )节走砾.(lì)廿.(niàn )偕.(xiã)鹄.(hú)倩.(qiàn )女靧.(huì)面浅鬣.(liâ)罍.(leí)蹇.(jiǎn )髻.(jì)鬟.(huán )汗出浃.(jiā)背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堕.(huī)事恶.(wū)能3、读课文,填空。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课堂练习:1.读课文,结合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1)余寒犹.厉(还)(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经常)(小石块)(3)土膏.微润(肥沃)(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洗脸)(梳掠)(5)汗出浃.背(湿透)(6)山峦为.晴雪所洗(被)(7)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喝茶)(饮酒)(骑马)(8)曝.沙之鱼(晒)(9)而此地适.与余近(刚好)(10)恶.能无纪(安,哪)2.根据意思找出例句。
24认识杠杆(导学案)
学案24 认识杠杆【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杠杆;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4.掌握杠杆力臂作图。
【知识梳理】 一.杠杆的五要素二.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杠杆作图【典例分析】1、汶川地震中,滚滚的山石挡住了道路。
增援人员要用撬棒撬开山石,分别沿如图所示的四个方向用力,其中最省力的是 A .沿F 1方向 B .沿F 2方向 C .沿F 3方向 D .沿F 4方向2.如果把铁锨看作费力杠杆,在图所示的A 、B 、C 三点中,支点是 点,动力作用点是 点,阻力作用点是 点.3.图中O 是杠杆的支点,在图中画出动力F 1的力臂。
4、轻质杠杆OA 在水平位置平衡,请在图中作出动力臂L 1及阻力F 2。
5、如下图所示的弯曲杠杆A 端吊一个重物G ,要想在B 端加一最小的力F ,使AO(O 为支点)保持水平平衡,试画出此力的方向和力臂。
6、如图所示,重力不计的杠杆O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重力为100N的物体挂在OA的中点处。
已知OA=40cm,AB=30cm,OA垂直于AB,杠杆与转动轴间的摩擦忽略不计。
要使杠杆平衡,且OA段处于水平位置,那么作用于B端的最小力的力臂等于 cm,最小力的大小等于 N。
答案:50 40【课堂达标】1.下图是用羊角锤撬起钉子的示意图。
为了撬起钉子,分别用四个力作用在锤柄的末端,其中最小的力是A.F1 B.F2 C.F3 D.F42.如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请在图中画出动力臂。
3.如图8所示,O点为杠杆的支点,画出力F的力臂,并用字母L表示4.如图3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甲、乙时恰好平衡.若OA=0.8m,OB=0.4m,甲的质量为10kg,则乙的质量为 kg.5.如图是一个人挑担子的示意图。
扁担前端A处挂的重物质量是m1=20kg,后端B处挂的重物质量是m2=30 kg。
求:(l)前、后两物体各为多重;(2)如果A、B两点间距离是1.5 m,则他的肩与前端A的距离应为多大?【课堂归纳总结】图3。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算“24点”(24)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算“24点”(24) 苏教版一、导学目标本节课学习“24点”游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先自行分组,每组四人,准备一副扑克牌。
三、教学内容3.1 “24点”游戏“24点”游戏是在扑克牌中挑选任意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计算得到24这个数的算法游戏。
例如,扑克牌中挑选了2、3、4、5四张牌,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24:(2 + 3) × (4 - 5) × 24 ÷ 24 = 243.2 “24点”游戏操作1.每组四人,拿出一副扑克牌,按照抽牌方式对每组进行排序;2.随机抽取一组牌,将其放在桌面上,对四张牌按照任意的运算(加、减、乘、除)进行计算;3.找到一种计算方案,使得四张牌能够得出结果为24;4.计算出答案后,每位同学都需要用白色板书在黑板上将计算公式写出来,并大声叫出计算公式中的每个数字和符号;5.计算的同时,老师进行点评,提供正确的计算方法并指出错误。
3.3 “24点”游戏讲解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这个游戏不但有助于我们锻炼思维,而且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数学不再枯燥无味。
四、课后练习请同学们自行分组,每组四人,分享“24点”游戏中的计算方法,并练习不同的游戏组合。
同时,请同学们练习考试中常见的数学计算技巧,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温馨提示本节课的“24点”游戏是一个提纯的数学游戏,有助于同学们加强数学应用能力和算术能力的锻炼,谨记:数学不可怕,只要掌握方法,就会“算得出”!。
24课《金钱的魔力》导学案
24《金钱的魔力》导学案一、走进新课1、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
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
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
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二、1、自立自强——下面的词语我能正确地写它们的读音,并牢记下去。
()()()()()蹩脚刻薄通融凭空胆怯()()()()()兴致勃勃窘况钞票撵跑熔岩2、合作愉快——结合词语的意思,写出近义词。
兴致勃勃()阔佬()雅致()考究()窘况()刻薄()通融()十全十美()三、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
老板:——————————————————托德:——————————————————关于“托德”:(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1)动作描写:—————————————————————————————————————————(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请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全章)
AQP24.1.1圆(第1课时)【自主学习】 (一) 新知导学1.圆的运动定义:把线段OP 的一个端点O ,使线段OP 绕着点O 在 旋转 ,另一端点P 运动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点O 叫做 ,线段OP 叫做 .以O 为圆心的圆记作 .2.圆的集合定义:圆是到 的点的集合.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的距离为d ,那么 点P 在圆内⇔ ;点P 在圆上⇔ ; 点P 在圆外⇔ .【合作探究】1.如图,已知:点P 、Q ,且PQ=4cm.(1)画出下列图形: ①到点P 的距离等于2cm 的点的集合; ②到点Q 的距离等于3cm 的点的集合;(2)在所画图中,到点P 的距离等于2cm ;且到点Q 的距离等于3cm 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画出来.(3)在所画图中,到点P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cm ;且到点Q 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cm 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画出来. 【自我检测】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 3.矩形ABCD 边AB=6cm,AD=8cm ,(1)若以A 为圆心,6cm 长为半径作⊙A ,则点B 在⊙A______,点C 在⊙A_______,点D 在⊙A________,AC 与BD 的交点O 在⊙A_________;(2)若作⊙A ,使B 、C 、D 三点至少有一个点在⊙A 内,至少有一点在⊙A 外,则⊙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4.一个点与定圆最近点的距离为4cm, 与最远点的距离是9cm ,则圆的半径是5.如图,已知在⊿ABC 中,∠ACB=900,AC=12,AB=13,CD ⊥AB,以C 为圆心,5为半径作⊙C ,试判断A,D,B 三点与⊙C 的位置关系左下图,一根长4米的绳子,一端拴在树上,另一端拴着 .7.已知:如右上图,△ABC ,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过A ,B ,C 三点的⊙O .8.△ABC 中,∠A=90°,AD⊥BC 于D ,AC=5cm ,AB=12cm ,以D 为圆心,AD 为半径作圆,则三个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画图说明理由.9.如右图,(1)若点O 为⊙O 的圆心,则线段__________是圆O 的半径; 线段________是圆O 的弦,其中最长的弦是______; ______是劣弧;______是半圆.(2)若∠A =40°,则∠ABO =______,∠C =______,∠ABC =______.10.已知:如图,AB 是⊙O 的直径,CD 是⊙O 的弦,AB ,CD 的延长线交于E ,若AB =2DE ,∠E =18°,求∠C 及∠AOC 的度数.树S小狗4m24.1.1圆(第2课时)【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圆的集合定义.2.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O 的半径为5cm ,点P 是⊙O 外一点,则OP 的长可能是( )(二)新知导学 1.与圆有关的概念①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 叫做弦. ②直径:经过 的弦叫做直径.③弧: ,弧分为:半圆( 所对的弧叫做半圆)、劣弧(小于 的弧)和优弧(大于 的弧).④同心圆: 相同, 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⑤等圆:能够互相 的两个圆叫做等圆.⑥等弧:在 或 中,能够互相 的弧叫做等弧. 2.同圆或等圆的性质:在同圆或等圆中,它们的 相等. 【合作探究】1.圆心都为O 的甲、乙两圆,半径分别为r 1和r 2,且r 1<OA <r 2,那么点A 在( ) A. 甲圆内 B.乙圆外 C. 甲圆外、乙圆内 D. 甲圆内、乙圆外2.下列判断:①直径是弦;②两个半圆是等弧;③优弧比劣弧长,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 B.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③ 【自我检测】1.已知⊙O 中最长的弦为16cm ,则⊙O 的半径为________cm . 2.过圆内一点可以作出圆的最长弦_____条. 3.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个数是( )①直径是弦; ②弧是半圆; ③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 •④经过圆内任一定点可以作无数条直径.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A .圆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B .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C .当圆绕它的圆心旋转89°57′时,不会与原来的圆重合D .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中心只有一个第6题ABA CD31圆周的弧叫做( ) A .劣弧 B .半圆 C .优弧 D .圆6.如图,⊙O 中,点A 、O 、D 以及点B 、O 、C 分别在一条直线上,图中弦的条数有(• )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7.以已知点O 为圆心,已知线段a 为半径作圆,可以作(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8.如图,CD 是⊙O 的直径,∠EOD=84°,AE 交⊙O 于点B ,且AB=OC ,求∠A 的度数.9.如图,在△ABC 中,∠ACB=90°,∠A=40°;以C 为圆心、CB 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D ,求∠ACD 的度数.10.如图,CD 是⊙O 的弦,CE=DF ,半径OA 、OB 分别过E 、F 点. 求证:△OEF 是等腰三角形.BACEDOO BAC FE11.如图,在⊙O中,半径OC与直径AB垂直,OE=OF,则BE与CF的大小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
24公输导学案
24、《公输》(第一课时)《墨子》[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学习重难点]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预习·导读(一)预习指导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2、划出文中重点词语、句子和自己有疑问的词语、句子.3、熟课文,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链接材料】——1.《墨子》及墨子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
曾为宋国大夫。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
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链接材料】——2.公输简介: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
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24.《火烧云》导学案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火烧云的成因和特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描述自然现象的写作方法。
-设计观察实践活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云与天气》:介绍不同类型的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深入解析云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气象变化的影响。
4.题型四:应用题
题目:火烧云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答案:火烧云通常出现在晴朗的傍晚时分,预示着天气将保持晴朗。
5.题型五:分析题
题目:分析火烧云的形成过程。
答案: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包括大气中的折射和反射作用,使得太阳光在云层中形成红色或橙色的光芒。
补充和说明举例:
1.简答题
题目:《火烧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自然奇观:火烧云》: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展现火烧云的奇观之美,探讨其形成机制和观赏时机。
-《观察日记:火烧云的记录》:收录了多位作者对火烧云的观察记录,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描述方法。
-《天气的诗意》:选取了多篇描绘天气现象的诗歌,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自然现象的魅力。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分享所查找到的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火烧云》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火烧云是如何形成的?”、“火烧云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火烧云》内容做好准备。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孩子一起观察天气现象,共同探讨自然奥秘,增强家庭学习氛围。
24《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智取生辰纲》导学案1.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3.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难点)2课时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完了,我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
2.查阅资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3.课件展示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叱.曰(chì)拱.手(gǒng)半晌.(shǎng)侍.立(shì)B.鹤氅.(chǎng)纶.巾(lún)晋谒.(hè)愧赧.(nǎn)C.倾颓.(tuí)董卓.(zhuó)沃.野(wò)箪.食(dān)D.鄙.贱(bǐ)疏.懒(shū)一宵.(xiāo)存恤.(xù)4..课件展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B.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5.读一读,想一想,理一理。
快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1.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2.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玄德、关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1.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之前,为什么详细地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2.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情节具体分析。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情节具体分析。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计时法 冀教版 (1)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计时法冀教版 (1)一、学习目标1.了解何为24计时法及其应用场景;2.能够利用24计时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3.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1.24计时法的运算规则;2.应用24计时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学习难点1.理解24计时法的运算规则;2.能够熟练运用24计时法进行计算。
三、学习内容1. 什么是24计时法24计时法这个数学方法采用24小时制的时间单位,而不是传统数字计数方法,适用于在20以内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2. 24计时法的规则1.在24小时制中,数字1-12分别表示1-12,数字13-23分别表示13-23;2.将要计算的数字按任意顺序排列;3.先从任意两个数开始计算,每次运算只能加、减、乘、除;4.运算出的结果可以继续与剩下的数进行计算,直到计算出结果为24为止。
3. 范例演练例如,我们要计算4、6、7、8这四个数的所有排列组合的运算结果是否能等于24。
我们可以先将4、6、7、8原样排列组成数列,即:4、6、7、8根据运算规则,我们可以先选取任意两个数字计算,解决后将计算结果与剩下的数字进行计算,直到计算出结果为24为止。
以4、6为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运算,得到结果10,将原数列变为:10、7、8接下来,我们选取10和7进行减法运算,得到结果3,将原数列变为:3、8最后,我们对3和8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结果24,符合要求。
如果没有计算出结果为24,就需要换一组数字或者继续运算。
4. 练习题1.尝试计算3、4、6、8这四个数字的所有排列组合的运算结果是否能等于24。
2.尝试计算2、4、8、9这四个数字的所有排列组合的运算结果是否能等于24。
3.尝试计算1、2、3、5这四个数字的所有排列组合的运算结果是否能等于24。
四、课后作业完成以下练习题:1.尝试计算7、9、11、12这四个数字的所有排列组合的运算结果是否能等于24。
2.尝试计算1、3、5、7这四个数字的所有排列组合的运算结果是否能等于24。
24 诗经《白鹭》导学案(教案)
24 诗经《白鹭》导学案(教案)简介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评析诗经《白鹭》这首诗歌作品。
通过导读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意义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首诗歌,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提高文学素养。
导学目标- 了解诗经《白鹭》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经《白鹭》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经《白鹭》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导学重点- 背景和作者的了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导学步骤第一步:导读- 请学生阅读诗经《白鹭》。
- 向学生介绍《白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作者是古代文学家。
-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诗歌中是否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二步:分析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行分析诗经《白鹭》的内容。
-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意义。
第三步:分析诗歌意境与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提问学生,诗经《白鹭》通过怎样的意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是想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第四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白鹭》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等。
- 提问学生,诗歌中是否出现了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步:启发学生反思与写作- 帮助学生通过诗经《白鹭》的阅读和分析,启发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 提问学生,你对诗经《白鹭》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你是否有兴趣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析诗经《白鹭》这首诗歌作品。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学生将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 注意: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新课标部编版语文四上《24 延安,我把你追寻》导学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4.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会认“延、昔”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延安精神,弄清楚“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象征意义。
学会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审美创造:理解作者所追求的延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延安精神,弄清楚“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象征意义。
学会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所追求的延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知识梳理】一、铭记延安精神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1.“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代表现代化。
2.“老牛破车”说明了( )A.过去延安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条件落后,人们劳作非常辛苦。
B.过去的延安非常落后,我们必须抛弃过去的一切,选择现在幸福的生活。
3.对“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宝塔山高大雄伟,是延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我们不能忘记。
B.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这种顶天立地的精神,指引着人们建设祖国,再创辉煌。
二、追寻延安精神1.作者追寻延安,实际是追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寻延安那独特的精神。
3.“延安精神”具体指( )(多选)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C.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质疑问惑我有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练习】一、加点字的书写和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二、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
24 全神贯注(导学案)
24*.全神贯注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1.过渡: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完全忘记了茨威格。
对于这件事,茨威格介意吗?2.出示句子: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3.布置作业:(1)搜集古今中外或自己身边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人物的故事。
(2)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人名言。
1.阅读课文,找出茨威格深有感触的话。
2.小组交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学生以上网、到图书馆查找等形式搜集故事或名言。
7.“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搜集到的关于自强不息的名人名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
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
24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导学案
第二章相互作用第6讲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一、实验原理1.等效法: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一个力F′就是这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3.验证: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细绳、弹簧测力计(2只)、三角板、刻度尺等.三、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上,如图所示.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点O.3.用铅笔描下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画出对角线所代表的力F.4.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实验中的相同,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以同样的标度作出F′的图示.5.比较F和F′,观察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四、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拉力F′的图示.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五、注意事项1.弹簧相同: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先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若指针不在零刻度处,要设法调整指针,使之指在零刻度处,再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两个示数相同方可使用.2.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20°之间为宜.4.尽量减少误差: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5.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例1】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1)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C.使用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D.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的拉力(2)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________.橡皮条;1.方木板 3.结点O、方向 4.位置O 1.标度【例题】(1)BC (2)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全文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决心。
(4)、点明全篇主旨:。
【课堂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1、“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4、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____________”。
5、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线中考】
【仿写】父爱是一棵白杨,让你的心灵即使在炎热的沙漠也能感到阵阵清凉;
提炼与归纳
批注与反思
教师点拨
认真读课文,理解清楚课文翻译,难不倒你的!
(2)运筹帷幄
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3、作者: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田家庄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编号:048—049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陈红娟备课组长:
课题
出师表诸葛亮
提炼与归纳
批注与反思
『能力训练提升』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堂训练】——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级平台
1、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来概括。
2、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3、表中着重回顾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的“北定中原”坚强意志和_______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编号:048—049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陈红娟备课组长:
课题
出师表诸葛亮
提炼与归纳
批注与反思
4、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诸葛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建议;
提炼与归纳
批注与反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的形象;
3、情感目标: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职的可贵品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自主预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忠谏()裨补()遗()陛下攸()
咨()阕()陟()罚臧()否()行()阵
倾颓()苟()全猥()自夙()夜驽()钝
攘()除崩殂()诹()斟()酌()
妄()自菲()薄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本文中的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
3、整体感知:
(1)、统领全文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
【重点难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批判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预习知识学习探究』
【课前预习】——先学先知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