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4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课导学案.doc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课导学案.doc

24 导学案第一课时《茅屋为被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学习重点体会作考身处困境仍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轻松预习】1、歌,表示诗歌的一种体裁一一“歌行体”。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巻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3、创作背景。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 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儿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时安史之乱己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來的茅屋竟被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4.课前预习。

①给下列字注音i ()坳()衾()庇()顷()②解释加点词语:挂胃()沉塘坳(a a •)秋天漠漠()向(• • •)昏黑自经丧乱()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朗读的基本要求:(先自由诵读后小组推荐诵读)二、译读(结合要求自主翻译,划岀疑难后提岀共同解决)(1)翻译文章的要求: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2)当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品读(结合要求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1)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自主合作探究1、你能用几个四字短语依次来概括本诗的情节内容吗?并用心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导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理解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布置:1、结合注释大致读懂诗歌。

至少读三遍。

课时:一课时第一步:朗读——读得顺畅;说话——翻译课文明确故事:人+事+结果讲述了一个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依据表达方式划分,这是一首(叙事诗/抒情诗)。

明确几个重点字词:伐薪.()两鬓苍苍..()何所营.()辗.冰辙.()()泥中歇.()翩翩..两骑.()()回车叱.牛()驱将..()系.向牛头充炭直.()()第二步:朗读——读出情景(有画面感);说话——品味字词(先找出具有情景性的词语,再品味这些字词。

)明确:(小组合作活动)例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些词语都属于人物肖像描写,写出卖炭翁年高劳苦的形象特点。

例2:衣正单,心忧炭残愿天寒,这些词语是属于人物描写,写出卖炭翁例3:晓驾炭车辗冰辙,这是描写,写出例4:一尺雪,冰辙,这是描写,写出例5:例6:第三步:朗读——读出情感;说话——表达想象,想象作者对诗中人物的包含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对卖炭翁的感情是。

诗人对“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感情是。

进一步思考:诗人对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出来?这些诗句显然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句子:通过,烘托出卖炭翁生活,揭出宫使的无耻嘴脸,揭露出当时社会现实。

由此了解诗人白居易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宫市”: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被称为“老妪能解”。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新乐府: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得到白居易大力提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走近作者宋濂(1310—1381),字,号,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

(朝代)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为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

寓言体散文集《燕书》与《龙门子凝道记》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叱()咄()俟()负惬()曳屣()皲()裂媵()人衾()烨()然2.默读课文,解释加点的字义。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生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同样是读书,其结果却迥然不同。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之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叩.(kòu)问俟(sì) 叱咄..(chì duō)负箧.(qiè) 屣.(xǐ) 媵.(yìnɡ)人皲.(jūn)裂曳.(yè) 以衾.(qīn)拥覆容臭.(xiù) 烨.(yè)然皆被.(pī)绮绣缊.(yùn)袍敝.(bì)衣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锁剧情: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叙事脉络。

2、拨开迷雾:知人论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揭秘真相:追根溯源、联系当下,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用剧本杀的方式走进《石壕吏》——到底是谁害了她?【解锁剧情】1、初读剧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解锁剧本,抓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3、解读剧本,理剧情。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剧情。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清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拨开迷雾】补充剧情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疑点一: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前线战事告急,在敌军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

战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征补兵力。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旧例凡男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按照此条例,老妇并不在征兵范围,为何征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一条符合实情的征兵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战事告急,兵力紧缺,特下征兵令,要求如下:守我大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疑点二:夜捉人?为什么是夜里不是白天?为什么用“捉”不用“征”?逾墙走?一老翁身手竟是如此矫健?疑点三:从《石壕吏》的题目就可看出,吏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角。

然而,诗中对其的描写却只有“吏呼一何怒”,接下来便都是借老妪的“抒情独白”,真实的情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回答推测出官吏的语言,并为二人加上恰当的神态或动作,还原当时的情形。

人设分析:结合刚刚的对话和情景的再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老妇:官吏:疑点四:杜甫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八下第24课导学案

八下第24课导学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假借、逾约、患、叩问、礼愈至、再食、缊袍敝衣”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2.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

3.准确通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学习运用对比,通过现身说法,启发马生勤奋学习的方法。

4.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艰苦勤奋学习的经历,学习作者不怕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预习体验案】体验一:词海拾贝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烨.()然俟.()衾.()硕.()师负qiè()曳xǐ() jūn()裂yìng()人缊yùn()袍 bì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以是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

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持汤.( )沃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 )处其间,..(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解释下列多义词。

至: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以: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计日以.还()之:弗之.怠()走送之.()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4..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第24课《木兰诗》课堂导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第24课《木兰诗》课堂导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第24课《木兰诗》课堂导学设计24木兰诗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作品语言朴素,通畅,丰富多彩。

既有朴素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

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了统一和协调。

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大量的对偶、排比,富有表现力。

这些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3把握重点:把握木兰的形象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木兰诗》在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歌颂木兰英雄品质和女性美德。

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强勇敢,淳厚匝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义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4攻克难点:叙事情节详略得当是本文的难点,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5质询疑点:(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对此历来说法不一。

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合乎情理合乎文意的理解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

此外,这首诗巾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作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作叙事人的转述。

初中语文: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

初中语文: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

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知识链接】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1、生字注音忠谏.()裨.补()遗.()陛下攸.()咨.()阕.()陟.()罚臧.()否.()行.()阵倾颓.()苟.()全猥.()自夙.()夜驽.()钝攘.()除崩.殂.()诹.()斟.()酌.()妄.()自菲.()薄2、释词崩殂:疲敝:秋:殊遇:开张圣听: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刑赏:平明之理:良实:志虑忠纯:简拔:遗:咨:裨补阙漏: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驱驰:后值倾覆:尔来:夙夜忧叹: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慢:彰其咎:谘诹善道:察纳雅言:3、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

(6)涕:今义是,古义是。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

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难点)【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精彩导入激发兴趣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 舂.谷(chōng)作羹.(gēng) 贻.(yí) 戍.梁州(shù)(2)词义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贻:送,赠送。

戍:以兵守边。

2.作者名片《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

“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诗经》(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4、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冢狗窦雉舂谷贻觅貂裘戍鬓沧州5、整体感知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习《采薇》(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3、学习《诉衷情》(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4课《金钱的魔力》导学案

24课《金钱的魔力》导学案

24《金钱的魔力》导学案一、走进新课1、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

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

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

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二、1、自立自强——下面的词语我能正确地写它们的读音,并牢记下去。

()()()()()蹩脚刻薄通融凭空胆怯()()()()()兴致勃勃窘况钞票撵跑熔岩2、合作愉快——结合词语的意思,写出近义词。

兴致勃勃()阔佬()雅致()考究()窘况()刻薄()通融()十全十美()三、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

老板:——————————————————托德:——————————————————关于“托德”:(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1)动作描写:—————————————————————————————————————————(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请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8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新课标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8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新课标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ì) 怠.(daì) 叩.问(kòu) 绮.秀(qǐ)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参考答案:预习案:1.给下列词语注音(12分)嗜学(shì)假借(jià)弗怠(dài)逾约(yú)加冠(guān)硕师(shuò)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y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拥衾(qīn)被绮绣(pī)(qǐ)朱缨(yīng)容臭(xiù)烨然(yè)缊袍敝衣(yùn )(bì )3.体会下列词语古今不同的含义(16分)① 录毕,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脚交互向前移动。

②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 左佩刀,右备容臭。

古义:各种气味今义:(气味)难闻(与“香”相对)④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一次又一次4.解释下列加粗词,体会其用法(每题解释1分,说出用法1分,共8分)。

(1)寓逆旅:名作动,寓居(2)主人日再食:吃作动,供食(3)无鲜肥滋味之享:形作名,鲜肥的食物(4)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上佩戴5.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6分)(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披,披挂,这里指“穿”(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灌—盥,洗理6.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7.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 C )(3分)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探究案:2.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他都是怎样解决的?(请引用原文回答)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导学案

第24课唐诗二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受诗歌意境,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4.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课时完成《卖炭翁》。

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情景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刚盖起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感慨。

自学互研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三重茅(chóng)挂。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导学案.doc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导学案.doc

24唐诗二首课题壶口瀑布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初二语文导学案-24 大道之行也

初二语文导学案-24 大道之行也

第 24 课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能记住“修、分、归、选贤与能、亲其亲、子其子”等字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大道、大同”思想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朗读交流】▲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句子,读得流畅。

特别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等。

▲展读课文,选取你喜爱的部分,大声朗读,展示你的风采!【新知探究】★探求一:疏通文意,解释重点词语。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探求二:结合注解,翻译重点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探求三:1. 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综合提升】结合文中的“大同社会”,试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你心中理想社会的图景吧!另外,《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两者又有何区别呢?【当堂检测】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总起全文:分述:总结全文:2.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

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后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还记得芒果电视每逢暑假必播的《还珠格格》吗?中间有一片段小燕子、紫薇、香妃华丽着装为乾隆庆生,大唱《歌我乾隆》:“普天同庆,歌我乾隆。

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鳏寡孤独,有我乾隆。

泽披苍生,谷不生虫。

四海归心,国有乾隆。

仁慈宽大,恩威并重。

舍我其谁,唯有乾隆……”歌词所描绘的乾隆盛世——理想社会,就是从我们今天所学的《大道之行也》演变而来,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世外桃源”。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诗经》(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4、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冢狗窦雉舂谷贻觅貂裘戍鬓沧州5、整体感知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习《采薇》(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2、学习《十五从军征》(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3、学习《诉衷情》(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7.“归来倚杖自叹息”中作者叹息什么?
【交流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语气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赏析第三段
8.给此段加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夜雨湿屋,长夜难眠。
9.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
【交流点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交流点拨】忧国忧民。
四、课外延伸:杜甫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想到了哪句名言与这种情怀是一样的?
三、整体感知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一、情景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做好预习。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学习流程


流பைடு நூலகம்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

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的态度。

【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法指导】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

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知识链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Array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

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Array1、在括号内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词语。

嗜.( ):逾.( ):俟.( ):衾.( ):烨.( ):叱咄..( ):皲.( )裂:媵.( )人:容臭.( ):容臭..臭.负箧.( )曳.( )屣.( ):(解释整个词语)箧.曳.屣.余则缊.()袍敝.()衣:缊袍..敝衣..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腰.白玉之环手.自笔.录戴朱缨宝...饰之帽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背诵课文。

5、写出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8、概括出作者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条件,并说说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9、精读第二段,思考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这是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10、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社戏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
A、记叙B、描写C、议论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4、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6)、月夜航船。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力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11、(1)、点;磕。 (2)、A
(3)、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5)、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漂渺()旺相()惮()撮()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运用“我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5、因为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