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 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 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 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 忧国忧民的情感。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惨风
白天 屋外 事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悲
雨 黑夜 屋内 人
夜雨湿屋
忧思不绝 哀
自己
推 己 及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愿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 秋风破屋的情景 • 群童抱茅的感叹 • 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24课 唐诗二首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2.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学习通过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爱
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 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 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 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吾何呜风大安
庐时呼雨庇得
独眼!不天广
破前 动下厦
受突 安寒千
冻兀 如士万
死见 山俱间
亦此 。欢,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惨风
白天 屋外 事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悲
雨 黑夜 屋内 人
夜雨湿屋
忧思不绝 哀
自己
推 己 及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愿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 秋风破屋的情景 • 群童抱茅的感叹 • 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24课 唐诗二首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2.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学习通过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爱
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 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 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 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吾何呜风大安
庐时呼雨庇得
独眼!不天广
破前 动下厦
受突 安寒千
冻兀 如士万
死见 山俱间
亦此 。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新人教版2018122632
12 唐诗二首
第二课时 《卖炭翁》
同学们,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 署有一个名字叫乐府,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就是一首 乐府诗。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课学习。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 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 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 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 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 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 的《卖炭翁》来。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参考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思考:说 说这首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
地点——宫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全文。
本文写出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 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 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 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 。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 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 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 日子,生活在新时代。所以我们 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 ,为实现中国梦尽心尽力!
Hale Waihona Puke 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 “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 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 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 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从 哪里可以看出?
愿望没有实现。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 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 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然而他最后得到的却是“半匹红纱一丈绫”, 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 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 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 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 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 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 !而是夺走 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第二课时 《卖炭翁》
同学们,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 署有一个名字叫乐府,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就是一首 乐府诗。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课学习。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 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 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 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 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 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 的《卖炭翁》来。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参考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思考:说 说这首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
地点——宫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全文。
本文写出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 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 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 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 。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 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 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 日子,生活在新时代。所以我们 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 ,为实现中国梦尽心尽力!
Hale Waihona Puke 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 “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 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 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 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从 哪里可以看出?
愿望没有实现。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 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 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然而他最后得到的却是“半匹红纱一丈绫”, 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 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 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 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 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 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 !而是夺走 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6)卖炭得钱何所营 ( 谋求、需求 ) . (7)回 车叱牛牵向北( 调转 ) . (8)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钱 ) . (9)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遮盖,覆盖 ) . (10)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 ..
3.文学常识填空。 李杜 。被后人 (1)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_________ 杜工部集 》传世。 称为“_____” 白氏长庆集 香山居士,有《__________ (2)白居易,字乐天 ____,号________ 》(作品名)。主张“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
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杜甫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二)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 无礼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 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9.“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有无可奈何的心理。
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
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 长庆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
语文要素
1.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 及主题,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习 2. 学习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 目 标 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语文要素
【要素1】课文链接 古体诗,又称古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 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代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 兴的格律诗区别开来,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 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 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
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名师导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4 唐诗二首
语文要素
1.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 及主题,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习 2. 学习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 目 标 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语文要素
【要素1】课文链接 古体诗,又称古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 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代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 兴的格律诗区别开来,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 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 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
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名师导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4唐诗二首01课件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整体感知
拟 写 各 段 小 标 题 抓 试 情 抓 节 关 键 入 词 情 境
理清思路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理想
关 心 自己 民 推 生 己 及 忧 人 国 天下寒士 忧 民
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 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 士得到欢乐的情怀,推己及人,感 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 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 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 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 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 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 麻线一样不断流。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全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一生理想远大,虽仕途不顺,穷困潦倒, 却同情疾苦,忧国忧民。
隔空对话 遥寄杜甫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 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请在纸上写下来,可以是一句
茅 庐 呼 雨 得 经 头 衾 顷 来 然 村 者 飞 月
独!不广丧屋多风倚抱群飘渡秋
屋 破 何 动 厦 乱 漏 年 定 仗 茅 童 转 江 高
受时安千少无冷云自入欺沉洒风
冻眼如万睡干似墨叹竹我塘江怒
为 死 前 山 间 眠 处 铁 色 息 去 老 坳 郊 号
亦
秋 足 风 所 破 歌 !
突 兀 见 此 屋 ,
1、说说你读懂的什么?
2、试用简洁词句概括每节诗 的内容,并说说每节诗蕴含 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边读边批注)
熟读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前两句起势稍高,语速较慢,语气偏重。“怒号”、“卷”“飞”“渡”“洒”“挂 罥”“飘转”等应重读,读出风的威势,也要读出诗人目睹屋上茅草被狂风吹走的痛惜 和焦急。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熟读诗歌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读前两句,想像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 短促有力。读三到六句,想像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 “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由个人的遭 遇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要读出忧国忧民之感。而 “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何 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课件共35张
齐读全诗,合作探究:
1、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全诗建统治者的横暴 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 动人民不幸。
2、这首诗让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
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 中读出了卖炭翁辛苦劳动。 一个上了年纪 的老人,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山上砍伐树木, 默默地烧成炭,劳动多么繁重。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 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
3、这首诗让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 儿。”——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 北”——霸道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巧取豪夺的 霸道专横,拿着皇帝的命令根本无需老翁 的同意。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 显得多么卑微啊!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 斤” ——贪得无厌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因为 他所处的社会本身就是黑暗的。而我 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 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 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找出这句诗中的动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把”、“称”、“叱”、“牵”,几个简 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 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 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 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 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 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 出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
蜀相
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国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还有:“飞”——“洒”—— “挂”——“飘转”——“沉” 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 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南村
群童
竟然忍心 这样
做动词
欺 我老 无力,
南对村面边上盗的贼一群。顽童,欺负我年竟老忍体心弱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与“对面”
呼喊也没有
呼应
结果
抱
茅 入 竹 去, 唇
公焦开口地燥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我竹喊林得里唇去焦。口干也没有
归来倚 杖 自 只叹好回息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 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 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 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是不是诗用人得饱不经正战确乱呢之?苦,是未 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这首诗先叙事,后 抒情,主旨是什么?
全诗描写作者饱 经离乱、困苦凄凉的 生活,并由己及人,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
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
“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
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
24 唐诗二首课件 八年级下人教部编版
(朝代)诗
人
。
唐
白居易
烧炭——运炭——被夺炭
设疑自探 品读诗文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 .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 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外貌描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第三段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 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 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 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 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 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 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 能挨到天亮。
第四段译文
第一段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 (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 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 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 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第二段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 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 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 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 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 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 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杜甫在此并没 有更多的责备孩子,而是深切同情处在更为穷困中 的社会低层的百姓。
2、“归来倚杖自叹息”,请说一说诗 人可能叹息什么?
年事已高 生活无依 一事无成 于国于家都无用 ……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36张PPT)
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并分析体会这两句诗歌的内容,理解卖 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
运炭的辛苦:路远、天寒、地冻、牛困人饥
老人仅仅希望吃饱穿暖,他没有更高的要求。穿着如 此单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同学们,读到这我 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刺骨的 寒风吹得他涩涩发抖。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卖炭翁的悲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抛开自己的寒冷悲愁,为解除天下“寒士”的痛苦 呼号。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心情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 高的理想。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 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 种忘我为人的精神,何等可贵! 这 也是全诗主旨所在。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2019/5/9
目录
导入 诗歌学法指导 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初读,知内容 默读,想画面 自读,品语言 品读,悟情感 “杜甫很忙”之我见
课文小结
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 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 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 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 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 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 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 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品语言
悟情感
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 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 被称为“老杜”。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 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 力。
石
—杜 甫
壕
吏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 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 杜草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 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虽在世时名声 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 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探究
• 1.“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
叹自己命苦,叹周围的人苦,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使诗的意境 有何变化? 由个人遭遇扩展到社会现实,由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 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意境扩大了。
夜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 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 写了老妇人的致辞,这是为什么?
•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 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的突出了封 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精读细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一怒一苦,对比鲜明, 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和老妇人的悲愤 凄苦。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 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 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 力。
石
—杜 甫
壕
吏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 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 杜草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 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虽在世时名声 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 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探究
• 1.“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
叹自己命苦,叹周围的人苦,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使诗的意境 有何变化? 由个人遭遇扩展到社会现实,由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 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意境扩大了。
夜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 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 写了老妇人的致辞,这是为什么?
•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 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的突出了封 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精读细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一怒一苦,对比鲜明, 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和老妇人的悲愤 凄苦。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 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初中语文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4.唐诗二首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秋风破屋 风 白天 屋外 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广厦千万间
雨 黑夜
理想
关 心 自己 民 生 推 己 忧 屋内 人 及 国 人 忧 天下寒士 民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 含爱国之情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 诗人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 之乱’ 是更深重的人祸”。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忧国忧民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
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
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 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 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 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 ”,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 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
第24课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
、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
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 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 (贫寒的士人)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草庐、小屋)
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
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二、杜甫名句填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 大雨迫至。
六.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
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 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睡得很少, (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
指失眠)
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
入眠的痛苦。
翻译课文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 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 俄顷风定云墨色,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秋天漠漠向昏黑。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 (贫寒的士人)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草庐、小屋)
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
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二、杜甫名句填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 大雨迫至。
六.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
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 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睡得很少, (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
指失眠)
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
入眠的痛苦。
翻译课文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 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 俄顷风定云墨色,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秋天漠漠向昏黑。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 )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课 件(共41张PPT)
叙事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 宫廷派宦官(也叫 “太监”)到市上去 购买物品,任意勒索、 掠夺。名为“宫市”, 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 掠夺。是一种极其残 酷的剥削方式。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 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 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 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 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 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 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 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 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 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 其实夺之。”
• • • • • • • •
• ⑼困:困倦,疲乏。 •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 (jì ):骑马的人。 • ⑿黄衣让者白衫儿:黄衣让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 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 ⒀把:拿。称:说。敕(chì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惜,舍。 •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 货币让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 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 ⒅系(jì ):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 格。
导入新课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合作探究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 日子怎么过?
•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 穷苦人;
•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合作探究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 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
• 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处 境和切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 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这 样,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 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 不辛遭遇的痛苦,更表现了他诗人对国家前 途命运的忧虑。
第24课 唐诗二首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2.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学习通过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爱
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作者简介
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 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 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 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诵读揣摩
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读前两句,想像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 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读三 到六句,想像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 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 力。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 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称
“诗圣”
“三吏” “三别” “诗史”
杜甫
著作
走近作者
名讳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雅称
晚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魔”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著作
白居 易
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 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 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 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761年8 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就在诗人 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
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卖炭翁》: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 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 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 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 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文体介绍
深层探究
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思考下面问题
深层探究
1、根据诗歌内容,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
层意。 第一层 (1-5句) 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
第二层 叙述群童抱茅和自己的无奈。 (6-10句) 第三层 描写雨夜屋湿,长夜难眠。 (11-18句) 第四层 抒发感慨,表达忧民之志。 (19-24句)
关于“说” “说”是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常常就 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法不拘一格,同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 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 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疏通文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指深秋 江岸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 号,狂风卷走了我屋 顶上好几层茅草。茅 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 高高的树梢上,飞得 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 池塘和洼地里。
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
了。我嘴唇干燥也喝 止不住,回来后拄着
拐杖,独自叹息。
疏通文意
一会儿 风停
阴沉昏暗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 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 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 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 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 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 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达忧民之志
疏通文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灰白色 有位卖炭的老翁, 整年在南山里砍柴 烧炭。他满脸灰尘 ,显出被烟熏火燎 的颜色,两鬓头发 灰白,十个手指也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南山烧炭的艰辛
被炭烧得很黑。
疏通文意
做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
唐诗二首
导入新知
唐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 诗坛名人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妇 孺皆知。早在1962年,杜甫的名字就被“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位大诗人的 文化名人录”收录其中。 诗作。
李白
杜甫
白居 易
听读感知
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见此屋(xiàn)大庇(bì) 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两鬓(bìn) 口称敕(chì)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jì)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
接近
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被子 睡相不好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安史这乱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怎么 天亮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
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 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沾湿/何由彻?
雨夜屋湿,长夜难眠。
疏通文意
怎么
深层探究
2、第一层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通过对雨前 狂风大作的描写,渲染 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并 推动后文故事情节的发 展。
深层探究
3、从这一层中找出描写秋风的词语,品味这
个词语的好处。
诗人用了“怒号”一词来写秋风,
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猛烈和 无情,为后文写“我”长夜无眠 的凄凉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作好了 铺垫。
更多地庇护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 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 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贫寒的读书人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都 高耸 同“现”
,让他们开颜欢笑,房
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 ,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心甘情愿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
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 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 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 死也心甘情愿!
担心
பைடு நூலகம்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
干什么?买身上穿
的衣裳和嘴里吃的 食物。可怜他身上
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
希望
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心里却担心炭卖 不出去,还希望天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正单,愿天寒的矛盾心理
更寒冷。
疏通文意
指太监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舍不得 赶
一车的炭,一千多 斤,太监差役们硬 是要赶着走,老翁 是百般不舍,但又 无可奈何。那些人 把半匹红纱和一丈 绫,朝牛头上一挂
屋上 /三重茅。茅飞/渡江/ 指多层 洒江郊,高者 挂 高高的 /挂罥/长林梢,
洼地
下者/飘转 /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
疏通文意
忍心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 能/对面 /为盗贼,公然/抱 当面
靠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
我年老没力气,竟忍
心这样当面做“贼” 抢东西,毫无顾忌地
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独自 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群童抱茅和自己的无奈。
听读感知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走近作者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官至工部员 名讳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
同“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被抢后的无奈
,就充当炭的价钱
了。
词类活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名词活用作动 词,变成黑色) 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活用作状 语,在风雨中)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 法,使……裂开)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 出现)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压。)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指价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