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海隆北纬9°50′热液场矿石堆积的初始阶段(续上期)
热液矿床的类型及特征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物理化学条件
形成压力与深度
交代过程中,CaCO3分解生成CaO+CO2,这对形成矽 卡岩具有重要意义,如: CaCO3+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2CO2 如果形成部位过深,压力过大,上式中的CO2就难以 从CaCO3中分出,从而不利于矽卡岩的形成。 据 Einaudi 等( 1981 )对 130 个研究较好的矽卡岩型 矿床的统计,其形成压力为3×107~3×108Pa 矽卡岩矿床大多形成于中深条件,有的形成于浅成 环境。
矿种多——Fe、Cu、W、Sn、Mo、Pb、Zn、Au、Be、B、石棉等
品位高——富铜、富铁
综合利用程度高——经常伴生Ni、Bi、Se、Te、Au、Ag等稀有、
分散和贵金属元素,有的含量很高,可综合利用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物理化学条件
岩浆岩条件 围岩条件 构造条件
III.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i.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a) 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型矿床;b) 钠长岩型稀有、稀土元素矿床 ii.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a)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b) 中温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IV.低温热液矿床
i.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a)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b)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ii. 卡林型金矿床; iii.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iv. 似层状汞、锑矿床 a)似层状汞矿床;b)似层状锑矿床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岩体的凹入部位要较凸
出部位更有利于成矿
图 辽南铜矿地质剖面图
海底热液矿床
图6- 大西洋TAG区的岩浆体系统
图7太平洋东北沉降带与隆起带板块边界上的 三角连接带的类型
三角连接带
到目前为止的资料表明,寻找大规模硫化矿物 最具有前景的地点是节点状的盆地(nodal basin),它经常穿越断裂带与转换断层的三角 连接带(triple junction)。
三角连接带
该带的存在是不连续的,具有延伸性特征且断层与裂 隙均具有断距和错位(Jaroszewski,Padleg 1994, KotIinsk 1997)。 如RRT型(R=脊(redge) =扩张轴=洋中脊,T=沟 (Trench)=海沟=沉降带)的加拉帕哥斯三角连接带, 连接太平洋板块与柯克斯及纳兹卡板块; RTF型(F=断层( fault)=转换断层)的内维纳三角连接 带,连接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及柯克斯板块; FFT型门多契罗三角连接带,连接美洲板块与太平洋 及哥尔达板块.
研究意义之储量大 目前,世界各大洋均已发现热液矿床,说明其分布 范围很广,热液矿储量大,矿物质含量高,含有全、 银、铂、铜、锡等多种全属。例如: 1、1981年美国在加拉帕戈斯海底断裂谷发现了一 个大型热波矿,这里水深2600米,分布着许多高520米.宽20-50米,长1-2千米,由块状硫化矿物构 成的山丘,富含铁、铜、锌、锰、镁、铅和硫等各 种矿物。据测定,该区的热液矿床总储量高达2500 万吨,其中可开采的有用金属价值近40亿美元。 2、 处于红海中央裂谷水深1900-2000米的海底,现 已发现了18个含有多种金属软泥的盆地,金属总储 量达8000万吨。
大西洋
Scott等断定(1974,1978)在TAG深成高温热液 区硫化矿具有氧化Mn与Fe的热液壳体(Rona 1980)。在该区的Mn与Fe以及示踪金属元素的含 量比大西洋的其他区域都高。 比较东太平洋隆起区以及TAG区的沉积物中金属 含量表明:前者的Zn、Cu及Ag的含量要高许多 倍。应当记住,在45°N的带状裂谷中含金属的 石灰岩积物中富集有铁、砷及汞。
矿床考题~气水热液矿床
气水热液矿床热液充填作用形成的矿床:1矿体一般为脉状或囊状,与围岩界线清楚;2矿石具有一些特殊的构造,如梳状构造、晶簇构造、对称条状构造、角砾构造、同心圆状构造;3矿物常具有生长环带构造;4矿体具单项生长发育的特点,即脉体的矿物晶体往往只在一端发育完整,其发育的结晶面指向供应溶液的方向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1矿体形态一般不规则,与围岩界线不清,呈渐变过渡;2矿体中常含有未被交代的围岩残余,残余体往往仍保留原岩的构造方向;3矿体或矿石中可保留被交代岩石的构造和结构;4交代作用形成的矿物晶体,各自方向的生长均匀,因而一般晶型完好;5矿石具有特征的各种交代成因的构造。
矿物共生组合—高温组合(>300℃):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锡石、黑钨矿、辉铋矿、辉钼矿、黄玉、石榴石、金云母—中温组合(300 200℃):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重晶石—低温组合(<200℃):辉锑矿、辰砂、雄黄、雌黄、辉银矿、自然银、银的硫盐、金和银的碲化物和硒化物、玉髓、蛋白石、冰长石近矿围岩蚀变—高温蚀变:矽卡岩化、电气石化、云英岩化—中温蚀变:绢云母化、黄铁绢云岩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石英化—低温蚀变:高岭土化、明矾石化、碳酸盐化、玉髓化矿体的形态—高温热液性质较活跃,能沿围岩的微裂隙贯入,形成的矿体往往呈复杂的脉状、网脉状—中低温热液性质较不活跃,主要在开口裂隙中活动,形成的矿体一般为规则的脉状和透镜状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中高温热液形成的矿石常见粗粒结构和块状构造—低温热液形成的矿石多为细粒结构,晶洞状、角砾状、胶状构造较发育流体包裹体是指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捕获在矿物晶体缺陷、空穴、晶格空位、位错及微裂隙中的成岩成矿流体a. 均一法:在室温下从显微镜中看到的包裹体中的气相和液相,是单相热液随主矿物冷缩结果所产生的气泡。
如果用实验法对包裹体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包裹体课恢复到形成时的均一相。
这时的温度叫均一温度。
【矿床学】第六章气水热液矿床各类(思考题及答案)
第六章气水热液矿床各论(思考题及答案)1.热液矿床的分类方案答:由于自然界中热液矿床数量多、成矿复杂,至今尚无一个被不同研究者所公认的分类方案。
早在1933年,Lindgren根据热液矿床的成矿温度和深度,将热液矿床分为高温深成(300~500℃,>3km)、中温中成(200~300℃,1.5~3km)和低温浅成(50~200℃,<1.5km)等三种类型;后又有研究者进一步划分为深成高温、中深中温、浅成低温、远成低温矿床和浅成高温等矿床五类;也有人按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将热液矿床分为岩浆热液矿床、地下水热液矿床、火山热液矿床和变质热液矿床等。
在姚凤良等(2006)的《矿床学教程》中,主要考虑:(1)矿质和介质的主源(2)不同类型矿床的工业价值(3)成矿系列(即在侵入体的不同部位常出现成因上有联系的不同类型矿床)等,将热液矿床分为(1)接触交代矿床(狭义的矽卡岩矿床);(2)斑(玢)岩型矿床;(3)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4)低温热液矿床。
2.矽卡岩及其成因?答:矽卡岩,英文名为Skarn,原为瑞典中部的矿工用来称谓那些与矿石伴生的深色钙质硅酸盐岩石,此后经Tornebohm(1875)正式提出,并为Lingren (1902)及广大研究者接受与沿用。
在矿物组成上,矽卡岩由各类钙-镁-铁-锰-铝硅酸盐矿物所组成,以石榴子石与辉石(透辉石)为主,次为硅灰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电气石、方柱石、符山石、金云母等。
目前地学界公认的矽卡岩定义为:产于火成侵入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由岩浆热液及各类流体与碳酸质岩石交代变质而形成的蚀变岩,属于接触变质交代岩。
我国研究者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小矿床研究成果,提出了“岩浆矽卡岩”的概念。
吴言昌等(1996)指出,岩浆矽卡岩是由钙硅酸盐熔(流)体或钙矽卡岩质岩浆贯入结晶或/和隐爆团结(结晶)形成的。
主要呈脉状体,少数呈角砾岩筒(带),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可产于各类不同岩石(层)中。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加勒比海 Broken Spur 板块 TAG
Snake Pit
Palinuro 海山
红海
Sonne Field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Cocos Plate
南美板块
非洲板块
陆内裂谷(红海 AtlantisⅡ海渊型)
苏格兰板块
洋内弧后 (Lau盆地型)
南极板块
现代热水喷流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分为四类: 大洋中脊、洋内弧后(Lau盆地型) 陆内弧后(Okinawa海槽型)、陆内裂谷(红海AtlantisⅡ海渊型) 岩石圈板块边界与现代海底已知热水喷流系统(黑实心圆)(据Herzig等,1995)
现代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1.热卤水成矿作用
(1)红海热卤水成矿
1964 年在红海发现高热卤水与AtlantisⅡ海渊多金属软泥, 红海热水系统是一个与裂谷作用有关的、受岩浆热驱动的热水 对流体系,高密度热卤水覆盖在尚未固结的含金属软泥上 现代实例:同生作用——硫化物堆积——工业品位
AtlantisⅡ海渊中的富硫化物沉积物在许多方面与火山块状
现代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现许多正在形成金属硫化物 的热水体系(图),这类现代热水体系包括二种: ① 红海和美国Salton海的热卤水 ② 洋底热水喷流体系。现代热水喷流作用,虽然目前 形成的工业矿床很少,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其产物 将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不过,目前对这种现代成 矿作用研究,其更大意义在于它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天 然成矿实验室,通过对现代喷流成矿作用的考察和详细 研究,将有助于对比研究古老的喷流矿床,建立成矿模 式,指导有关矿床的深入研究和勘查评价
• 按矿石组成、围岩岩性和大地构造环境, VMS 又被细分为塞浦路斯型
详解海底热液矿床
立志当早,存高远详解海底热液矿床,并且由政府出面,制订了中长期开发计划。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制订了1983~1988 年的5 年计划,把处在美国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胡安德富卡海脊作为海底热液矿床的重点研究和开发对象。
1983 年,美国海洋地质专家们用阿尔文森号潜艇对东太平洋海隆上北纬10°~13°的海域进行了调查。
1984 年夏天,又调查了胡安德富卡海脊。
1988 年,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又对东太平洋一块新海域进行调查,发现了24 个热液涌出口,并在一海山的南坡水深2440 米~2620 米处,发现一个南北长500 米,东西宽200 米的硫化矿物沉积层。
此外,美国还与法国合作进行海洋调查,并计划合作开采海底热液矿床。
日本投资75 亿日元,建造了能下潜2000 米的深海2000 号深潜器,专门用于海底热液矿物的调查。
从1983 年开始,日本的海洋地质专家们对马里亚纳海槽、四国海盆等地的热液矿床进行调查。
日本地质调查所还执行了一个新的5 年计划,对伊豆一小笠原岛弧、四国海盆等处的热液矿床进行调查。
日本海洋开发中心用7 年时间,投资220 亿~230 亿日元,建造能下潜6000 米的深潜器6500 号,用于海底热液矿床的调查。
与此同时,日本还积极研制从勘探到开采海底矿床的各种技术设备,计划在2000 年之前,开始商业性采矿和试生产。
1985 年初,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斯科特教授领导的一个调查队乘潘德拉2 号潜艇,对温哥华岛以西约200 千米的海脊进行了调查。
他们共发现了17 个海底热液矿床沉积层,有3 个沉积带的宽度超过了150 米,厚度超过了7 米,据估计,其总量可能超过150 万吨。
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 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传来好消息。
科考船于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 年在西南。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原位观测数据的小波分析和热液指标的周期性变化
分在 技术 上 较 为 困 难 以 往 多 采 用 物 理 参 数 ( 如 温 度 流速等)来代表热液 流体对 生 物栖息地 的贡献
、
度 和 溶解 硫 离 子 浓 度 电化 学 传感 器 所 采 集 的探 测 数 据 探 测 电 极 及 其 性 能 已 在 文 献 [ 1 3 3 中介 绍 过
,
。
12 d
、
的连续 观 测
东太平洋海
图
1 T ic
a
隆9
。
50 N
’
的海 底 火 山 热 液 活 动 和 生 物 群 最 初 发 现
— —
热 液 区 的位 置 图 ( 引 自
H
e a t
he
r
e t
a
1
.
,
2004 )
收稿 日期
:
20 0 7 1 1 19
;
修 订 日期
:
200 7 ¨
一
19
。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资 助 项 目 ( 4 0 6 3 7 0 3 7 ) ;国 家 八 六 三 资 助 项 目 ( 2 0 0 6 A A 作 者 简介 : 叶瑛 ( 1 9 5 7
20
m
.
方 面 对 许 多 海 底 生 物 又 具 有 毒性 口 征 的重 要 因 素
∞
川
“
]
,
因此热液 中
O
~
5 ℃
。
,
总溶解硫化氢 的浓度介 于
7
.
40
~
溶 解硫 化氢 的浓 度是 制 约 生 物 群 空 间分 布和 组 合特
]
。
.
全球热液场的分布
全球热液 场的分布
E w r . ae d a T B k一,C r t hr G r a2 d hi o e s p R. em n
(. 1 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以及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 ,西雅图 ,华盛顿
2 南安普敦海洋 中心 , . 南安普敦 ,英 国)
不 考虑 图 9中的快 速洋 脊 与慢速 洋脊 之 间的基 本特 征 , (H % )的分 布更 为 复 杂 。沿 e
着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洋脊 ,占( e 。 %)值显示 出不连续的高值 区出现在从 印度洋三联点到东太平洋洋隆 一 智利
洋 隆三 联点处 。这种 特征 不单一 是 全球 热液 场分 布长 期波 动 的结果 ,而 可能是 由海洋对
流以及海洋通气造成的。东太平洋的深层流和南极附近的强烈垂 向流与环流形成的混合 流可能是控制 占(H %)分布 的主要 因素 (ae 等 ,19 ;hp n 98 。在缺乏全 e Fry l 95 ao ,19 ) t 球洋 脊 系统 e 确来 源情 况下 ,用 6 (H %)的分 布来 示踪 海洋 对 流 以及混 合 还会 受 H 准 e
前建立在快速扩张洋脊研究基础之上的 “ 山 一 火 构造 一 热液循环”模式需要在其他环境 进行验证。我们对沿着慢速扩张洋脊的调查需要进一步的扩大。 2 、相 比于其 他具 有相 似扩 张速率 的洋 脊 ,受 热点 影 响 的洋 脊 是 否 亏损 对 流性 热 冷 却?需要在 Ryj e 洋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以及在加拉帕戈斯 和亚速尔热点进行更深 ek ns a 入 的调查 工作 ,同时还需 要在 以下 热点上 开展 以发 现热 液场 为 目的的 调查工 作 ,如加拉 帕戈斯岛、扬马廷和阿森松等热点 。 3 、其他来源的热量而非玄武岩质熔体冷却释放 的热量 ,是否是驱动超慢速洋脊热 液循 环 的一种 重要 的热源 ?如 果是 ,这种 热源 是否 影 响到这些 热液 场 的流体 化学 特征 以 及生 态学 特征 ?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以《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为标题,近年来,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该地区是一个复杂的海洋环境,特别是在沿岸发育了许多深海脊棱山脉,深海岩脉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区的热液硫化物形成更加复杂。
本文就此地区的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为东太平洋海隆13°n地区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热液硫化物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的分布特征热液硫化物分布特征是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形成的重要参考。
根据近年来的海洋地质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特征,即:核心区及其周边地区。
核心区主要集中在贝加尔海峡-贝加尔湾、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等海区。
此外,还发现该地区周边地区也有热液硫化物的分布,在本文主要研究的范围内,该环境中的热液硫化物主要以轻质体系为主,尤其是在贝加尔湾及其周边海域,硫化物保存完好,适宜可分析。
二、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海底热水活动和火山火山喷发活动共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海洋表面的高温热液的喷发和海底深层的热液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热液水会渗透到深海活动脊棱山脉及深海岩脉的岩石孔隙中,迅速推动其膨润土物质的沉积,形成各类硫化物结晶矿物。
在火山喷发活动中,火山热液水也会经由地壳裂隙活动注入海底,溶解以及萃取深海沉积物中的硫化物结晶矿物,随着空气的出射而释放到海底,并通过海底活动脊棱山脉和深海岩脉的活动,在同一热液系统内迅速传播,形成各类硫化物结晶矿物这一过程。
三、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的研究针对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的研究,人们需要全面考察热液系统的形成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以及洋壳特征。
东太平洋海隆北纬9°50′热液场矿石堆积的初始阶段
东太平洋海隆北纬9°50′热液场矿石堆积的初始阶段
ю.А.БогдаНОВ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要科考船“姆斯基斯拉夫·克尔德斯教授”号在2003年的考察中,通过“和平”号深海载人装置的下潜工作,对位于东太平洋海隆北纬9°50′的若干热液构筑物进行了描述和采样。
这些热液构筑物是在1991年该区火山活动之后最近若干年内形成的。
对这些构筑物的热液沉积物的化学和矿物成分以及主要硫化物矿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帮助我们描述了热液环流体系的初始阶段和热液矿石堆积的开始。
【总页数】8页(P73-80)
【作者】ю.А.БогдаНО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44.3
【相关文献】
1.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原位观测数据的小波分析和热液指标的周期性变化 [J], 叶瑛;陈志飞;黄霞;杨灿军;陈鹰
2.近1800万年来东太平洋海隆南纬5°和北纬12°之间的热液活动史[J], Г.,ЕГ;朱佛宏
3.东太平洋海隆北纬9°50′热液场矿石堆积的初始阶段(续上期) [J], 刘永谋;朱
佛宏(译);单连芳(校)
4.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潜力研究进展 [J], 曾志刚;张维;荣坤波;王晓媛;陈帅;崔路凯;江书龙;齐海燕
5.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中类脂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指示[J], 樊俊宁;曾志刚;朱博文;齐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太平洋Explorer Ridge热液羽状流位温浊度异常和物质能量通量估算
东北太平洋Explorer Ridge热液羽状流位温浊度异常和物质能量通量估算郭双喜;鲁远征;岑显荣;屈玲;Sharon L. Walker;周生启【摘要】深海热液流体与周围海水之间存在明显的物理和化学差异,通过检测海水的位温浊度异常是探测深海热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海底火山带项目(Submarine Ring of Fire 2002)"拖曳式温盐深测量仪数据资料,研究了东北太平洋Explorer Ridge热液场的水文特征及物质能量通量的释放.结果表明Explorer Ridge热液场热液羽状流中性浮力层所在深度范围约为1600~1900 m,距离海底的高度约为200 m,最大位温、盐度和浊度异常分别为0.04℃、0.004和0.18 NTU;中性浮力层热液羽状流帽呈椭圆结构,其长轴与洋中脊线重合,羽状流帽总面积约为27 km2;热液羽状流在中性层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Explorer Ridge热液场观测范围内热液喷口的总的浮力通量为6.19×10-2 m4/s3,平均值为2.063×10-2 m4/s3;总的体积通量为9.884×10-2 m3/s,平均值为3.295×10-2 m3/s;总的热通量为194.9 MW,平均值为64.967 MW.%There are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deep-sea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ambient seawater.Detecting the temperature and turbidity anomaly is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to explore the hydrothermal fields.Based on the towed CTD dataset of the project of Submarine Ring of Fire 2002,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lux discharge of hydrothermal vents in Explorer Ridge were analyzed.The neutral buoyancy layer in Ex-plorer Ridge hydrothermal filed is 1600 to 1900 m,about 200 m above the seafloor.The maximums of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turbidity anomaly are 0.04℃,0.004 and 0.18 NTU,respectively.The shape of theneutral buoy-ancy layer is approximately elliptical,the major axis overlaps with the ocean ridge,and the total area is about 27 km2 .It is found that the neutral buoyancy layer is distinctly layered.It is estimated with empirical formulas that the total buoyancy flux,volume flux and heat flux of the measured hydrothermal vents a re 6.19 ×10 -2 m4/s3 , 9.884×10 -2 m3/s and 194.9 MW,respectively,and their average values are 2.063×10 -2 m4/s3 ,3.295 ×10 -2 m3/s and 64.967 MW,respectively.【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7(039)012【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东北太平洋;ExplorerRidge热液场;位温异常;浊度异常;热通量【作者】郭双喜;鲁远征;岑显荣;屈玲;Sharon L. Walker;周生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美国西雅图 98115;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8.6海底热液活动(Seafloor Hydrother mal Activity)普遍发育于全球大洋中脊、弧后盆地的板块增生带、板内火山和转换断层等地质构造环境,是岩石圈和海洋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
东太平洋海隆13_N附近热液Fe_S_H_2O系统布拜图及其地质意义
2010年4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0,No.2第30卷第2期 MARIN E GEOLO GY&QUA TERNAR Y GEOLO GY Apr.,2010 DOI:10.3724/SP.J.1140.2010.02009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2S2H2O系统布拜图及其地质意义陈代庚1,2,曾志刚1,翟滨3,殷学博1,张国良1,2,欧阳荷根1,2(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依据硫化物中矿物组合和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绘制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2S2H2O系统布拜图(Peurbax diagram),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黄铁矿的稳定场的演化。
结合已有的动力学实验和硫同位素分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沉淀硫化物的热液活动过程中形成优势矿物黄铁矿的可能的主要化学反应历程。
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海底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由高温(T>200℃)演化至低温(25~200℃)过程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关键词:热液Fe2S2H2O系统;布拜图;黄铁矿;东太平洋海隆13°N中图分类号:P7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21492(2010)022******* 东太平洋海隆13°N属快速扩张洋脊环境,扩张速率达到了12cm/a[1]。
自1981年以来,海洋地质学家们对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28]。
1981年,Clipperton航次首次在该区捞取了硫化物并随后进行了潜水取样。
到目前为止,在12°40′N、103°56′W与12°52′N、104°56′W之间已进行了过百次潜水,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快速扩张中心的地质形貌[9]。
东太平洋海隆9°~10°N热液烟囱体矿物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
东太平洋海隆9°~10°N热液烟囱体矿物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
东太平洋海隆9°~10°N热液烟囱体是一个富含矿物的区域。
从结构和成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热液烟囱主要由硫化物、氧化物、硫铁矿、金属硫化物、氧化亚铁矿、磷酸盐、水合硅酸盐等矿物组成。
这些矿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晶体结构也不同。
在形成过程中,东太平洋海隆9°~10°N热液烟囱体主要是由海底的热液喷泉喷出的。
当热液脱离海床时,它们会溶解周围的岩石,同时也会带走一些岩石中的金属,如铜、铁、银等。
接着,这些金属会在热液离开海床的短时间内结晶成矿物。
这些矿物的形成过程中,水在极高压力和高温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参与了矿物的结晶化过程。
另外,该区域的温度、压力和化学环境也是热液烟囱体矿物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的重要因素。
热液烟囱通常位于海底的断层和火山口附近,存在于大气压以下的高压和高温环境中。
此外,热液烟囱的pH值和溶解氧量也会对矿物成分和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总之,东太平洋海隆9°~10°N热液烟囱体中的矿物成分十分复杂,晶体结构也十分多样化。
这些矿物的形成受到地质、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影响,高压、高温环境、金属含量以及热液化学组成等因素都会影响它们的形成。
因此,热液烟囱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矿物和有用金属的重要来源。
热液活动区数目和洋脊扩张速率的关系及其在冲绳海槽的应用
2006年4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 ol.26,No.2第26卷第2期M ARINE GEOLOGY&QUA TERNARY GEOLOGY Apr.,2006热液活动区数目和洋脊扩张速率的关系及其在冲绳海槽的应用栾锡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根据11段洋脊上已经公布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和扩张速率,建立了洋脊扩张速率和热液活动区数目之间的关系,发现洋脊的扩张速率越高,其上发育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就越多。
两者之间可用一个线性关系式来描述:Ph =0100019929489U s-0100062547919,其中,U s为洋脊的扩张速率(mm/a),Ph为单位洋脊上热液活动区的数目(个/km)。
依据上述关系,在已知洋脊扩张速率的情况下可以预测洋脊上热液活动区的数目。
冲绳海槽前期的扩张(拉张)速率很低,一般为15mm/a左右。
根据地震剖面计算了冲绳海槽现代扩张速率约为42mm/a。
总体上,冲绳海槽直到目前仍为一个低速扩张(拉张)的孤后盆地,但扩张(拉张)速率有明显加快的趋势,所得到的关系式能够较好地符合冲绳海槽的情况,这一方面验证了给出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和扩张速率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冲绳海槽近期扩张(拉张)速率讨论的合理性。
根据在冲绳海槽的应用结果,我们预测冲绳海槽仍然存在尚未查明的热液活动区。
关键词:热液活动区数目;扩张速率;冲绳海槽中图分类号:P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6-1492(2006)02-0055-10全球规模洋中脊的发现是上个世纪海洋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新鲜的地幔物质在洋中脊上涌并冷却形成新的洋壳,新生的洋壳将老的洋壳向两侧推开,使海底扩张不断进行[1]。
实际上,地球表面的这种扩张并不局限于大洋中脊,在一些孤后盆地,同样形式的海底扩张沿扩张中心同样在进行,如劳海盆[2]。
为更具普遍性,我们使用洋脊扩张来概括大洋中脊扩张和孤后盆地扩张等多种海底扩张形式。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_2O系统布拜图及其地质意义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_2O系统布拜图及其地质意义陈代庚;曾志刚;翟滨;殷学博;张国良;欧阳荷根【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0()2【摘要】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依据硫化物中矿物组合和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绘制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Peurbax diagram),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黄铁矿的稳定场的演化。
结合已有的动力学实验和硫同位素分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沉淀硫化物的热液活动过程中形成优势矿物黄铁矿的可能的主要化学反应历程。
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海底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由高温(T〉200℃)演化至低温(25~200℃)过程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总页数】7页(P9-15)【关键词】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黄铁矿;东太平洋海隆13°N【作者】陈代庚;曾志刚;翟滨;殷学博;张国良;欧阳荷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3【相关文献】1.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洋中脊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 [J], 赵慧静;曾志刚;殷学博;陈帅2.东太平洋海隆(EPR)13°N热液区附近沉积物粒度特征 [J], 殷学博;刘长华;曾志刚;余少雄;王晓媛3.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岩心地球化学特征 [J], 袁春伟;曾志刚;殷学博;王晓媛;余少雄4.东太平洋海隆13°N和赤道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的元素赋存状态 [J], 李康;曾志刚;殷学博;陈帅;王晓媛;张国良;陈代庚;汪小妹5.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中类脂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指示[J], 樊俊宁;曾志刚;朱博文;齐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太平洋海隆1.5°N~1.5°S和南大西洋中脊13.2°S玄武岩物质组成
东太平洋海隆1.5°N~1.5°S和南大西洋中脊13.2°S玄武岩物质组成丁雪;李军;郑常青;黄威;崔汝勇;窦衍光;孙治雷【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4(34)5【摘要】对东太平洋海隆(EPRⅠ区和Ⅱ区)和南大西洋中脊(SMAR)6个站位新鲜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显示,EPR玄武岩样品可分为辉石玄武岩、气孔玄武岩和玻基玄武岩3种类型,SMAR玄武岩样品主要为辉石玄武岩。
EPR和SMAR玄武岩样品的标准矿物组合相同,均出现了石英和紫苏辉石标准矿物,为典型的拉斑玄武岩。
EPRⅠ区和SMAR玄武岩表现出轻稀土富集的配分模式,可能受到了富集地幔源区(EMORB)的影响,其玄武岩可能形成于未经历早期熔融事件的富集地幔或部分熔融程度相对较低。
EPRⅡ区玄武岩为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其源区为经历了早期熔融事件的、亏损洋中脊地幔源区(DMM),且源岩部分熔融程度较高。
EPRⅠ区与Ⅱ区不同的幔源特征说明东太平洋海隆地幔源区存在不均一性。
【总页数】10页(P57-66)【关键词】玄武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东太平洋海隆区;南大西洋中脊【作者】丁雪;李军;郑常青;黄威;崔汝勇;窦衍光;孙治雷【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4【相关文献】1.东太平洋北部胡安·德富卡洋中脊Mothra热液场硫化物烟囱体成矿物质来源:铅和硫同位素组成 [J], 董从芳;周怀阳;彭晓彤;袁远;姚会强2.东太平洋海隆1.23°N~5.70°S区域洋脊玄武岩特征及岩浆作用探讨 [J], 于淼;苏新;陶春辉;武光海;倪建宇;吕士辉;李怀明3.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洋中脊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 [J], 赵慧静;曾志刚;殷学博;陈帅4.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J], 王琰;孙晓明;戴瑛知;吴仲玮5.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 [J], 李俊录;崔建军;张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彪 :
高峰体验与人格 完善
高峰体验与 籀: 宪善
_ 一论马斯洛的宗教一. 学 心 理
陈 彪
( 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102) 中国 070
摘 要 : 国人 本主义心理学 的开创者 AH马斯 洛通 过需求层 次论 、 美 .. 自我实现者、 高峰体验 、 高原 体验等一 系列 重要心理 学概念 , 描述 了个体 的人格完善与宗教信 仰及其经验之 间的关系。 人们注重他的心理 学说 , 却忽视 了其 中的
其次 ,中华 文化本体 注重与 人的文 化人格 与道德 的 自
觉, 使得圣贤和君子得 以成长 。 “ 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惧乎
( 礼记 ・ 》) 《 中庸
第四, 社会人 际和谐 , 世界和平大 同; 这是 中华 文化人文 精神的最重要 的内涵之一。如 孔子所言 , 君子 和而不 同 . “ 小 人 同而不合 ”。 握持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本体和文化精神 。 对 “ 以人 为本”的精 神原则贯彻有积极 的推动作用 。用人 的方
U e i e : a l ec l r a i f e s n i t ef u d t n fri l me tt n o ”h u n r n ai n a d S n w a n mey t u t a b sso ro n a i a d h ul p s h o o o mp e n ai f t eh ma o i tt ”, o e o n C i e e e p emu t a efrC i e ec l r ’ f u d t n, dt k a eo . h n s o l s c r h n s u t eS o n ai a ec r f t p o u o n a i
文化 注重的是人 本身 , 天人合一 , 极为关注人 的统 一性 , 尤其
是人 的内在性。如同孔 子说 , 礼之用 , 和为贵。有作为者合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结果 ; , 然而 到达中庸与 中和境 界则是最为可 贵的。 由此 ,
根据文化获得的多少和 自觉与否 ,把人分成 了君子 和小人 , “ 仲尼日 : 子中庸 , 人反 中庸 。君子之 中庸 也 , 君 小 君子而 时
的基础和根本。 【 责任 编辑 文 京】
中。 小人之中庸 也 , 小人而无忌惮也 。 日: 子 中庸其至矣乎 , 民
鲜能 久矣 。 子日: 道之不行 也 ,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 愚者不及 也; 道之不明也 ,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 肖者不及也。 不 人莫不 饮食也 , 鲜能知 味也 。 子日 : 道其不行矣夫”。 正所谓 “ 喜怒哀
维普资讯
晋 阳学刊 2 0 年第 2期 07
・ 学研 究・ 哲
化本体 , 了中国人真 实存 在和发展的前提 条件和创造基 完成
础, 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学力源 和途径 。
乐 之未发谓之 中 , 发而 皆中节谓之 和。 中也 者 , 天下 之大本 也; 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致 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 育焉”。
式 建构人的世界 , 即建构和 谐的大 同的世界 ,“ 日: 子 道不远
其所不闻 , 莫见乎隐 , 莫显乎微 。 故君子慎其独也 。 在人的文 ”
化学 习和修养过程 中 , 自觉性 和道德 性是非 常重要 的 , 自律 不可或缺 , 这正是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 神的具体实践 。如 同创 造人文经典文章的伟大成果一样 , 理想 的文化人格 的实现正
K ywo d :c l r a i o p ro ; u n it prt; hn s utr ai e r s ut a b s f e sn h ma s i s C i eec l a b s ul s a s i ul s
・
69 ・
维普资讯
On t eHu n Ore tto n t lu a u n n h ma i n a in a d IsCu t r l No me o
LI Ya h
(hl oh oee R n nU i rt o hn, e i 0 82 C iaJ P isp yC lg, emi nv sy fC iaB in 10 7, hn o l e i jg
Ab ta t C l rlb sso es n i t ei otn o tfrhse i ig a d d v lpn , es n ma h v sr c : ut a a i f p ro s h mp r tro o i xs n n e eo ig a p ro y a e u a a t ma yp o et s b t nytru htec l r ai cnt e k pa ra i w oe I i at l, ea to U n rp r e , u l o g ut a b s a yma eu nog c h l.nt s ri e t u r e s i o h h ul s h n h c h h t
是文化创造 的最重要的成果。
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 大同即合 而不 同, 这就是说 , 无论西方 文 化注重人 的外 在性 , 天人相分 , 注于神 的信仰 , 关 或是 中华
第三, 诚明 , 教化 , 中庸 , 正所 谓 : 天命之谓性 , “ 率性 之谓 道 , 道之谓教。道也者 , 可须臾离 也 , 修 不 可离非道 也”。天 命一 本 性——道 理 、 道德 …… , 为文化 创造 和文 化认识 均
不同, 和谐一致 , 和合发展 。确 立人的文化本体 , 既立足 于 自 己的文 化本 体 , 又兼容并 蓄 , 化的统一 ; 多元 特别是 中国人在
文 化全球化进 程 中, 既广泛 吸纳 世界先进 文化 , 又坚 持 中华 文化 的继承 和统合 , 到的是使 自己成长 为真正的世界公 民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