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3+3 数控技术专业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前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
课内学时(学分):72学时(学分)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和选择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能力,初步获得正确管理、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具有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机构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5.具有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1.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实验。
2.能正确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测绘有关形状、尺寸,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正确的结论。
3.具有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机械结构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讲授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巧。
本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旨在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本文档旨在提供机械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授课目标1.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够运用机械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主要内容第一章:机械结构设计基础•机械结构设计的概念和作用•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与应用第二章:机械结构设计工具与软件•AutoCAD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SolidWorks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NSYS在机械结构分析中的应用•MATLAB在机械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第三章:机械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基于里兹图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强度计算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性能优化的机械结构设计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项目案例•学生团队拟定机械结构设计项目•设计项目分组和任务分配•机械结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成果展示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使学生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
2.实践: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3.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械结构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4.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机械结构设计的理解。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占总评成绩的30%。
2.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完成的机械结构设计项目进行评分。
占总评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理论的理解进行考核。
占总评成绩的30%。
参考书目1.《机械结构设计基础》李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整体设计
( ) 生 了 解 机 械 部 件 的 拆 卸 和 装 配 的 全 过 程 . 使 用 机 械 拆 装 ] 1学 会 二 具 对部 件 进 行 拆 装 和调 整 ( ) 生 能识 别 典 型 机 械 零 部 件 , 能 解 释 机 械零 部 件 的 功 能 、 作 2学 并 T 原 理 、 术 参数 及 其 运 动方 式 。 技 ( ) 分 析 与 设计 一 般 复杂 程 度 的机 械传 动 结 构 。 3能
务 引 领 和 行 动 导 向 , 进 学 生 多 元 智 能 发 展 , 调 综 合 职业 能 力 培 养 , 促 强 使 学 生 掌 握 正 确 的 学 习 和 丁 作 方 法 . 立 良 好 的 职 业 意 识 , 其 职 业 能 力 树 为
进 一 步 发 展 奠 定 良好 的 基 础 。
l图 分 类 号 :G4 7 f I 2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9 8 3 (0 0 0 — 1 5 0 1 0 — 6 1 2 1 )4 0 1 — 2
兴 趣 人 手 , 过 任 务 引 领 以 及 项 目教 学 方 法 使 学 生 通 过 学 习 达 到 课 程 通
本 课程 开 没的 时 间 跨 度
业 课 程 过度 、 上 启 下 的 一 承 门课 程 。 因 此 它 必 然 是 存 院 校 机 械 设 计 制 造 类 、 电设 备 类 专 业 丁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下 , 过 社 会 调 研 、 请 行 业 机 通 邀 企 业 实 践 专 家 对 谈 专 业 所 涵 盖 的 岗位 进 行 r作 任 务 和 职 业 能 力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开 发 的 一 门 课 程 本 课 程 设 计 贯 彻 了 教 学 过 程 理 论 与 实 践 柏 结 合 、 习 内 容 与 职 业 岗 学
在《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里参观设置
在《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里的参观设置刍议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将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比例大幅度提高。
就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参观在该课程里的设置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参观;设置《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是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对传统的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进行整合的课程,它是机械制造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包括:1.机械中的常用机构认知与分析;2.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3.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设计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能从整体上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懂得机械传动原理,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和适用场合,能识别机械零部件并懂得其作用,能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查找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工作、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所以,教学过程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从做中学”的原则,突出实践导向,按照应用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实践是增加感性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该课程起着积极的作用,该课程的实践部分除了用来做实验(齿轮参数基本计算等)、完成项目练习(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分析等)之外,笔者发现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受益匪浅。
下面就实践教学中的参观在该课程中的设置谈谈经验与体会。
一、设置参观的企业通常《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开设在学生进校学习的第二和第三两个学期,第二学期学习:1.机械中的常用机构认知与分析;2.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常用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等机构在机器上常见,第二部分中的带传动、链传动及齿轮传动等在机器上也常用,这些就决定了要参观企业的性质,即必须要有切削加工生产部分。
结合该课程在后一学期完成该课程的第三部分: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设计的教学任务(减速器设计),要参观的企业应该是某种机器产品的生产企业。
3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习通、智慧课堂平台、多媒体等,应该 加强课件的建设,不断更新内容。
六、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从学习过程、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60%、40%。学习过程
重点考核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情况,从出勤记录、课程知识点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完成度、模块测试成绩等方面,学习过程考核低于 40 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理论知 识的考核实行闭卷考试,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各重要知识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析各种机构组成和自由度计算的知识; (2)掌握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理论 和计算方法的知识; (3)掌握轮系传动比计算的知识; (4)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准则、材料选用和结构要求的知识; (5)掌握机械摩擦、磨损、润滑的知识; (6)掌握进行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传动设计,螺纹联接、键联接设计,轴、齿 轮等轴系零部件设计的知识; (7)掌握进行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常用部件正确选用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2)培养具有测绘、拆装、调整一般机械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工程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的素质;
授课形式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学时
2 2 6
4
4
12功用
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熟练掌握基本轮系的传动比
计算
项目教学法
3)掌握混合轮系的组成分析方 案例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人才需要的关键岗位, 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普通机床操作工及相应的调整工、工艺员、制图员、基础零部件装配工等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结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对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通用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有一定了解;同时具备查阅标准手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能力。
从而满足本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基础知识的需要。
3.课程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注重能力的培养、贯彻加强基础、重技术应用及前后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注重内容的典型性、针对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专业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4.知识目标(1)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和一般设计方法;(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5.能力目标(1)能够对各类常见机构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进行基本分析;(2)具有机械设计所需的数据处理及计算、绘图、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3)初步具有分析和处理机械一般问题的能力;(4)初步具有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定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3)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主要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引言:机械设计与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与基础二、课程编号:MEC101三、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四、学分:3学分五、总学时:54学时(理论课程:36学时,实践课程:18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1. 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熟悉并灵活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
4. 能够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5. 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协作完成项目。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1.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2 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3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 零件与装配设计2.1 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2 装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3 零件参数化设计3. 机构设计3.1 机构的构成和分类3.2 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合成3.3 机构的选择和设计4. 设计计算与分析4.1 轴系、连接和传动的设计与计算4.2 结构和强度的设计与分析4.3 摩擦、磨损与润滑的计算与分析4.4 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设计与分析5. 制图与CAD5.1 机械制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5.2 三维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6. 项目实践与创新设计6.1 小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管理6.2 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与实践7. 实验与实践环节7.1 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和实践7.2 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和实践7.3 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和展示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1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对教学内容1-3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40%):对教学内容4-6进行考核。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职)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 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 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 掌握机器的组成;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 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 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5.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参考学时120学时。
四、课程学分12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1.力求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 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新)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新)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课程代码:MECH101- 学分:3-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 教学时长:48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掌握机械设计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能够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 具备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 机械设计中的安全和可靠性考虑2. 材料选择和性能评估- 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评估方法3. 零部件设计- 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设计4. 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和磨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润滑剂的选择和应用5. 传动系统设计- 齿轮传动和带传动的设计原理- 传动系统的计算和优化方法6.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构的受力分析和优化7.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估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原理- 实践操作:进行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计算实践-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机械设计问题-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机械零部件设计项目教材-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作者:李明- 参考书:《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作者:王刚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占比30%)- 期末项目:机械零部件设计项目评估(占比40%)其他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和课程项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二、课程定位1.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及课程设计》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螺纹连接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 够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螺纹连接结构。
键连接设计
键连接类型与特点
了解常见键连适用场合。
键的选择与强度计算
熟悉常用键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键,并 掌握键连接的强度计算方法。
凸轮机构设计
凸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组成、特点和应用场景。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与基圆半径
了解凸轮机构压力角和基圆半径对机构性能的影 响,能够进行合理选择。
ABCD
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能够绘制从动 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
凸轮机构的设计方法
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 需求进行机构设计。
链传动设计
设计原理
掌握链传动的工作原理 、类型、特点及应用范
围。
设计计算
能够进行链传动的设计 计算,包括选择链型、 确定链轮齿数、链节距
、中心距等。
结构设计
了解链传动的结构组成 ,能够设计合理的链轮 结构、张紧装置及润滑
方式。
强度校核
掌握链传动的强度校核 方法,能够对设计结果
进行验证。
齿轮传动设计
设计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交流能 力和表达能力。
3
经验分享与反思
鼓励学生分享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相 互学习和进步。
08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与回顾
课程目标与要求
回顾课程的主要目标和 要求,包括掌握机械设 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 技能,以及培养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安排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素质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开课系别机械系授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授课层次高职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平时+期中+期末课程设计2周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训学时8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专业、数控专业二、课程定位1. 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 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 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021007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类型理论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 3.5学分课程学时56学时
修读学期第2学期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年制(城市轨道交通方向)
合作开发企业长春轨道交通集团
执笔人张庆玲、王海啸审核人张继媛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四年制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将原《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的学科体系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的一门基服务于高职教学的课程。
课程注重学生专业思维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采取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后续的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维护、保养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前修课程为:识图与制图。
后续课程为:机械制造基础。
1.2设计思路
课程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教学内容;以让学生在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及选用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上,能完成通用零件的选用和常用机构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
2.1能力目标
(1)能结合实际需要使用机械手册与同学合作正确选用螺纹联接、键联接的类型,并能明确联接件的常用材料的性能及特点。
(2)能运用工具书及教学资料选用机械传动的类型,并能明确其参数及尺寸的相应计算的方法,并能明确传动零件的材料。
(3)能和他人合作对机械产品中的轴系零件进行选择计算,并能选用相应的材料。
(4)能区分四杆机构的类型。
(5)能区分凸轮机构的不同类型及应用。
(6)能在工作实际中区分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螺旋机构。
2.2知识目标
(1)掌握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方法。
(2)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3)了解热处理的原理,掌握相应的工艺方法、目的和应用。
(4)熟练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掌握其牌号、性能、用途;掌握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用途。
(5)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能正确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能根据其特点进行实际选择。
(6)掌握轴承的类型、特点及适用场合,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方法。
(7)熟悉轴的类型,掌握其结构设计的方法。
(8)熟悉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组成、类型及适用场合。
2.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学生具有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具有克服学习障碍的意志品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自信心和社会责任心。
3.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本着基本理论基础扎实,职业能力初步具备,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选取时与专业探讨、与企业协商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时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表1 学习情境描述
4.实施建议
4.1师资队伍
课程教师团队应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不少于2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1)专任教师
1)具备机械类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有在企业从事与机械设计相关的工作(含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
3)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2)兼职教师
1)具备工程师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2)在企业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类相关工作或相应的管理工作。
3)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具备承担任教课程所需的业务能力。
4)能按课程建设需要与专任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研讨,为课程建设提供素材,同时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完成实践课的教学任务。
4.2教材及相关资源
(1)教材
建议选用以下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隋秀梅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机械设计基础》,任成高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机械设计基础》,李国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教学资源
教学中可选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学习手册》,同时课程组教师要开发集机械动作原理、机械零件结构、课程实验、实训、企业工作场景于一体的教学课件;要进一步丰富课程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网站
http://218.62.14.85:8080/site28/36.htm进行自主学习。
4.3教学组织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分组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应以班级(班额不超过50人为宜)授课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单元知识内容适当设计小组学习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小组中学生进行自主性共同学习,进行生生信息交换,单元学习任务的安排要要遵循学生的基本认识规律和能力递进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设计学习任务;实践课教学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现场课或多媒体虚拟现场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习。
表2 教学组织要求
4.4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建议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一道收集整理企业资料,对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2)项目教学法
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应该选用来自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每一环节,为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3)演示教学法
在教学中,应采用大量动画、图片、实物、模型为学生演不机械动作的过程,展示机械零件的真实结构,使抽像的理论变为直观。
(4)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并主动完成任务。
4.5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既加强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又加强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的督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1)过程性考核: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项目实施的过程来进行评价。
具体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参与项目的态度和出勤率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同
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工作任务或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
(2)终结性考核: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考核评价。
(3)课程总体评价:根据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终结性考核评价的相关程度,按比例4:6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组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