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欣赏综合课《牧歌》教案设计
音乐课《牧歌》综合课教案
《牧歌》综合课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思考: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
二、唱歌《牧歌》
1、聆听歌曲,思考:
这首歌曲有哪些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感
受?
2、多媒体课件简介歌曲相关知识。
3、视唱歌曲曲谱。
4、练习呼吸方法——缓吸缓呼。
要求:缓慢吸气,缓慢用“嘶”或“哈”音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越长越好。
5、注意运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式。
6、注意正确的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
7、根据歌词的意境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
8、随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9、课件播放由作曲家翟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欣赏 牧歌 教学设计
欣赏牧歌教学设计牧歌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文学形式,它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美好景象和平和的氛围。
牧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提高他们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就牧歌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1. 了解牧歌的起源、特点和发展。
2. 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牧歌作品,并欣赏其中的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牧歌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2. 牧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3. 介绍几首经典的牧歌作品,如《村晚》、《归园田居》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景色的图片,鼓励学生讨论和描述图片中美丽的自然景色。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心目中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希望在乡村中体验到什么样的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介绍牧歌:讲解牧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牧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牧歌作为描绘农村生活的文学形式,所追求的是乡村简朴、自然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第二课时:1. 导入:老师朗读牧歌《村晚》,学生仔细听后,观察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描绘的乡村景物,进一步了解牧歌的特点。
2.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牧歌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几个关键词或句子与其他小组分享。
3.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分析结果分享给全班,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点评。
第三课时:1. 导入:通过集体朗读牧歌《归园田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中心情和意境的理解。
2. 分角色朗读:将诗歌《归园田居》分成若干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尽力还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 创作牧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牧歌。
可以从个人经历、对乡村景色的想象、对自然的感悟等方面进行创作。
第四课时:1. 分享和点评: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牧歌分享给全班。
歌曲《牧歌》教案设计
一、组织教学1男女生分开坐。
2打招呼:今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互相打招呼。
12345/54321。
3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大草原吗?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麽样子的呢?(天空、白云、草地、羊群。
)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音乐来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
二、感受学习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
同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是淡淡的忧伤还是强烈的感叹和赞美?(放音乐)(听后学生发言)2今天这节课我们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要求能用感叹赞美的情绪来歌唱。
同时欣赏蒙古族的歌曲和器乐曲,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感受马头琴的音色。
另外,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
同学们听清楚了吗?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诵这首歌曲的歌词。
4下面再让我们来听一遍歌曲《牧歌》,同时打着节拍用呜哼唱。
5接下来再让我们听琴来学唱这首歌曲。
6强化学习二拍半的5、6、1及跨小节的1、2音。
7采用男女分组练唱、接唱、两声部用呜烘托练唱。
8再次随琴完整地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牧歌》后来被改成了多种舞台表演形式。
下面我们听听有作曲家取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放录音)同时体会它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的不同。
(学生讨论发言)2无伴奏合唱,它没有伴奏乐器,由人声不同的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要比原民歌的单声部丰富的多,营造了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
3下面我们在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辽阔的草原》,注意体会它与《牧歌》的不同。
(学生讨论)4学生学习30页的文字,说明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哪两种旋律形态,《辽》属哪一种?讨论后发言。
5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马头琴独奏器乐曲《万马奔腾》。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的乐器,因为在琴头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音色独特。
注意倾听。
四、练习提高。
1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蒙古小夜曲.》,同学们也能自己用竖笛吹奏。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蒙古族民歌《牧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蒙古族民歌《牧歌》。
这首歌曲是一首经典的蒙古族民歌,歌词描绘了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情景。
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自由,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歌曲的学习、分析和演唱。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牧歌》的歌词内容,感受其描绘的草原美景和牧民生活。
2. 学生能够掌握《牧歌》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
3. 学生能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对我国多元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的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
重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理解与记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学具:乐谱、歌词纸、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张蒙古草原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然后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蒙古族民歌《牧歌》。
二、新歌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听一遍《牧歌》,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解释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3. 让学生跟唱歌曲,重点指导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
三、歌词分析(10分钟)1. 解读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描绘的草原美景和牧民生活。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歌词中的画面,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
四、演唱练习(1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歌曲演唱练习,重点指导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
2. 选取几组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蒙古民歌《牧歌》歌词内容:描绘草原美景和牧民生活旋律特点:自由节奏、装饰音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笔和纸画出歌词中的草原美景。
2.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演唱《牧歌》,并分享学习感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和牧民的生活,对我国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蒙古族民歌《牧歌》优质教案(通用8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三章《民族音乐》中第二节《草原之韵》,详细内容围绕蒙古族民歌《牧歌》展开。
通过学习《牧歌》,让学生解蒙古族音乐特点,感受草原文化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旋律、节奏及歌词。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培养跨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蒙古族民歌《牧歌》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
2. 教学重点:掌握《牧歌》歌词内容,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歌词单、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草原壮丽。
随后,介绍蒙古族生活习俗,引出蒙古族民歌《牧歌》。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播放《牧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分析歌曲节奏、旋律特点,讲解歌词含义。
(3)示范演唱,指导学生跟唱。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牧歌》。
(2)挑选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歌曲解析(15分钟)(1)分析《牧歌》歌词,解蒙古族风土人情。
(2)探讨《牧歌》所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蒙古族民歌《牧歌》2. 内容:(1)歌曲背景:蒙古族草原风光、生活习俗(2)歌曲特点:旋律、节奏、歌词(3)歌曲情感:对草原热爱、对生活赞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牧歌》歌词,并能熟练演唱。
(3)解其他蒙古族民歌,进行对比分析。
2. 答案:(1)歌词:略(2)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节奏平缓;旋律:五声音阶,以级进为主。
(3)对比分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牧歌》学习热情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歌曲节奏、旋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
该内容属于音乐课程中的民间音乐部分,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草原之歌”,详细内容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以及歌词中的民族特色。
重点:熟练演唱《牧歌》,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PPT课件。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蒙古族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蒙古族民歌《牧歌》。
2. 新课内容: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的背景,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3. 实践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带领组员练习演唱《牧歌》。
教师在旁边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演唱《牧歌》,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蒙古族民歌《牧歌》2. 内容:a. 歌曲背景b. 旋律、节奏特点c. 歌词特点d. 演唱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录制演唱视频。
2.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练习,录制演唱视频,下节课上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其他蒙古族民歌,比较其风格特点,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蒙古族民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蒙古族民歌的特点,突出《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牧歌》的背景知识及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牧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能够欣赏《牧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牧歌》;(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牧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牧歌》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牧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欣赏《牧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牧歌》中的生僻字词理解;(2)《牧歌》艺术手法的深入剖析;(3)如何培养学生对《牧歌》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牧歌》的背景知识、内容和相关文献;(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牧歌》,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2)收集与《牧歌》相关的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准备课堂讨论和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牧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牧歌》,理解作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牧歌》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牧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牧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牧歌》的感悟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2. 作业与测试:(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牧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牧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初中音乐《牧歌》教案
初中音乐《牧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牧歌》这首民歌的由来、背景和内涵;•学会唱《牧歌》这首民歌,并注意歌曲的节奏;•通过合唱和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音乐感知能力;•学习如何演奏简单的乐器(如小钢琴、口琴)。
二、教学准备•讲解PPT;•《牧歌》伴奏音乐;•小钢琴和口琴;•教学录像或演示视频。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牧歌》的背景和内涵,首先可以放一段介绍该歌曲的视频或讲解PPT。
2. 学习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歌》这首民歌吧。
首先,老师可以先唱几句作为示范,学生们跟唱。
同时,老师可以教授节奏,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节拍和唱法。
为了让这个环节更加生动、有趣和效果显著,可以采用分组唱、随机抽组等方式。
3. 合唱和伴奏当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唱出歌曲的歌词和节奏后,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合唱和伴奏。
合唱时,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唱段,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唱中来。
同时,合唱时可以尝试加入三声部合唱,这样可以让整个唱课更加饱满、有层次感。
伴奏时,老师可以先演奏一遍伴奏曲式,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伴奏进行演奏。
可以选择使用小钢琴或口琴进行简单伴奏演奏。
这样不仅可以为歌曲增加音乐元素,还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更加喜悦、动感和活泼。
4. 演奏乐器最后一个环节是演奏乐器。
老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小钢琴或口琴中的一种进行演奏。
钢琴初学者可以教导学生弹奏右手或者左手琶音,同时也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调整钢琴音调,弹奏出自己想要的音调。
对于初学口琴的学生,在教授高低音调之前,先讲解口琴的构成和基本发音原理,引导学生自行尝试演奏简单的曲子。
四、教学评估在学完《牧歌》歌曲之后,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1.班级总结演唱《牧歌》的表演状况,老师可从组织纪律、齐唱度、唱感和档次等方面进行评价。
2.在课程结束后,用简单的测试题考察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点。
3.通过课堂表现、作品展现、个人会议等形式对具体学生进行点评,以此评估学生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以切实帮助学生提高。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双岔河中学宋广鑫教学目标:
一、通过《牧歌》的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二、了解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
三、通过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马头琴的音色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
(二)《牧歌》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蒙古民族特点。
(地域、民风、居住、服饰、生活方式、娱乐风俗等)
思考: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听赏《牧歌》并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速度和力度?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师引导并小结。
师教唱旋律(学生觉得难唱的部分重点教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演唱时的姿势、呼吸、换气、咬字、吐字等歌唱的方法。
跟琴伴奏轻打着拍子全班齐唱
(三)了解蒙古族音乐特点及马头琴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如今天我们学唱的《牧歌》就是典型的长调歌曲。
那么蒙古长调歌曲到
底有什么音乐特点呢?(出示多媒体课件填空式表格)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收集更多蒙古族的音乐进行欣赏。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牧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
学生能够分析《牧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学生能够解读《牧歌》的主题思想,如自然赞美、人生哲理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牧歌》的文学特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牧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牧歌》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与区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牧歌》的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基本知识。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牧歌》,感受其韵律美。
分析《牧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牧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等。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牧歌》,并背诵其中精彩片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2 课堂讲解与互动讲解《牧歌》的基本知识,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分析《牧歌》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牧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3 课后巩固与拓展安排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如认真程度、合作精神等。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如理解程度、表达能力等。
4.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使用官方出版的《牧歌》文本,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欣赏《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教案标题:欣赏《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牧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了解《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背景,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牧歌》的作曲家、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牧歌》音乐作品,分析其结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
3. 学习演唱《牧歌》的歌词,并进行合唱练习。
4.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创作自己的牧歌音乐作品。
教学步骤:引入:1. 制作一份《牧歌》的海报,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牧歌的含义和特点。
欣赏与分析:1. 播放《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2. 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包括引子、主题、副歌等部分。
3. 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和声,让学生理解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合唱练习:1. 学习《牧歌》的歌词,分发歌词手册给学生。
2. 进行歌词朗读和发音练习,确保学生掌握歌词的正确发音和语调。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指导学生掌握合唱的节奏和和声。
创作活动:1. 分发乐谱纸和音乐创作工具,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2. 提供一些音乐创作的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3. 学生完成创作后,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
总结与评价: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和创作成果。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其他音乐作品,拓宽音乐欣赏的范围。
2. 组织音乐会或音乐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3.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音乐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资源:1. 《牧歌》音乐作品录音。
2. 《牧歌》歌词手册。
3. 乐谱纸和音乐创作工具。
欣赏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教案标题:欣赏牧歌教学目标:1. 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欣赏牧歌作品,培养学生对牧歌的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欣赏牧歌作品,培养学生对牧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牧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牧歌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纸和笔。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对牧歌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师简要介绍牧歌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牧歌风情。
2. 教师讲解牧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并解释牧歌的特点,如简单朴实的旋律、自然的题材、悠扬的节奏等。
三、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其中的美妙。
2. 学生开眼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牧歌的感受和想象。
四、分析(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这首牧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
2. 学生可以用纸和笔记录下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牧歌音乐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牧歌作品,并分享他们的欣赏和分析结果。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的特点和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牧歌音乐作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牧歌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牧歌音乐作品,并在课堂上分享。
评估方式:1. 学生对牧歌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牧歌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牧歌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多媒体设备。
3. 纸和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培养了对牧歌的欣赏能力。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堂礼仪师生问好。
二、引导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三、新课教学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
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
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
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
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诵这首歌曲的歌词。
下面再让我们来听一遍歌曲《牧歌》,同时打着节拍用“呜”哼唱。
3、接下来再让我们听琴来学唱这首歌曲。
4、采用男女分组练唱、接唱、两声部用“呜”烘托练唱。
5、再次随琴完整地唱歌曲。
四、自由抒发1、今天我们学习了蒙古族的歌曲和器乐曲,感受了民族音乐的魅力。
下面我再次放《牧歌》的录音,大家可根据音乐自由抒发,可歌、可舞、可说、可画。
牧歌教案
《牧歌》欣赏教案课题:《牧歌》欣赏教学目标: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
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4、通过诗歌了解草原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P47)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牧歌》教学案例
《牧歌》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十册第三课《牧歌》,它属于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以参与的方式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首先,先让学生复习带有力度变化的发声练习,感受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月亮慢慢下山的情景,为新课内容作铺垫。
再让学生复习上学期的歌曲《我的小绵羊》,从而让学生回忆带有内蒙民族风味歌曲的特点。
课件出示思考题:民歌分为哪几类?你能说出各类的代表曲目吗?教师从旧知导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民歌,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再让学生一起欣赏几张蒙古族图片,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它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经过作曲家瞿希贤把它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曲,使这首民歌的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加丰富。
师:(启发学生讨论)听完《牧歌》,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什么叫无伴奏合唱?生:我想到了蓝天、白云、羊群、草原。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光画面,将他们引入意境,并向学生介绍无伴奏合唱知识:“无伴奏合唱”是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
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堂唱诗班所在的参拜席,至文艺复兴后期这种合唱形式才开始用于牧歌等世俗音乐中。
这种纯音乐演唱形式能充分发挥各声部、音区、音色的表现力,又能保持音色的协调统一。
师:让学生复听《牧歌》,再次感受它的内容和旋律美。
师:(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第一组同学从旋律上分析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意境?生:(反复聆听)旋律高亢、悠扬。
师:第二组同学结合复习歌曲《我的小绵羊》从歌曲的节奏、速度、音乐形象展开对比分析。
生:(用列表的方式回答)师:第三组同学从合唱效果上分析。
生:女高音象征着蓝天、白云,女低音象征着草地、羊群;整个四声部丰满的人声音响象征着牧区一派美丽、壮阔的景象。
初中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教案设计
初中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牧歌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牧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体验牧歌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牧歌的概念与特点2. 牧歌的演唱技巧3. 牧歌的代表作品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牧歌的基本特点,能够欣赏和评价牧歌。
2. 教学难点:牧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聆听、观看牧歌表演,让学生感受牧歌的魅力。
2. 讲解法:讲解牧歌的概念、特点和演唱技巧。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牧歌演唱,体验牧歌的美学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牧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牧歌的风格特点。
2. 讲解:介绍牧歌的概念、特点和演唱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牧歌的历史背景。
3. 欣赏:播放牧歌代表作品,让学生分析、评价牧歌的音乐特点。
4. 实践:分组进行牧歌演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感受牧歌的情感表达。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牧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牧歌的音乐特点,理解牧歌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参与牧歌的演唱,展现出一定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对牧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视频资料:牧歌演唱片段、相关纪录片等。
2.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音乐教材,介绍牧歌的相关知识。
3. 乐器:吉他、口琴等便于携带的乐器,用于现场演示。
八、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音响设备、投影仪等。
2. 座位安排:采取圆桌式或小组合作式座位,便于学生交流讨论。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牧歌的概念与特点,欣赏代表作品。
2. 第二课时:讲解牧歌的演唱技巧,分组进行实践演唱。
3. 第三课时:总结牧歌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欣赏任务。
十、课后作业2. 学生可组成小组,选择一首牧歌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其历史背景、演唱技巧等,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
也让学生投入到我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之中。
二、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师: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生:黎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藏族。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音乐,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家再来听听。
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生:天堂)媒体出示,总结: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
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
老师也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蒙古包,草原,牛羊…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蒙古的世界1、欣赏民歌《牧歌》,课件展示美丽草原的图片。
2、师:通过歌曲的欣赏,大家了解到蒙古族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呢?3、(生: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作者通过这首歌曲,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接下去,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让我们从舞蹈中进一步去感受蒙古族人民幸福的生活。
1、欣赏舞蹈片段《牧歌》2、交流感想师:这段舞蹈的背景歌曲是在无伴奏合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加工而成的。
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1、师:我们刚才欣赏各种形式的《牧歌》。
同学们喜欢这些形式吗?那我们也来试试怎么样?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完成一下的任务。
(播放《牧歌》音乐)1、作品展评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
《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
(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
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
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
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
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
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
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欣赏《牧歌》不同的演唱方式,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牧歌欣赏教案
牧歌欣赏教案教案标题:牧歌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牧歌的定义、特点和起源。
2. 学习欣赏不同类型的牧歌作品,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牧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牧歌的定义和特点:a. 牧歌是一种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的音乐形式。
b. 牧歌的特点包括简单明快的旋律、轻柔和谐的和声以及富有田园气息的歌词。
c. 牧歌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后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牧歌作品欣赏:a. 选择几首代表性的牧歌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等不同类型。
b. 播放这些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观察其中的旋律、和声和歌词表达的意境。
c. 引导学生讨论每首作品的情感和主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合作小组活动: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牧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b. 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该作品的音乐特点、歌词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c.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展示,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他们对牧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牧歌作品:播放几首不同类型的牧歌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每首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展示,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牧歌的特点和作品欣赏的重点。
6.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并欣赏其他牧歌作品,扩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范围。
教学资源:1. 牧歌作品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
2. 学生对牧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书面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册欣赏综合课《牧歌》教案设计
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师:吴芳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
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
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
《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
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
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牧歌》
1)
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
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
(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
(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侓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