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词四首》课型:综合课适用对象:初中九年级下册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并初步理解古代词的四个重要代表作品;3. 提高学生对于古代词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打开课件,出示古代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古代词的认识。
2. 讲解古代词的定义:词,是宋代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特点是短小精练、意境优美,含蓄而富有韵律感。
古代词包括了唐词、宋词和元曲三个时期的作品。
3. 导入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并告知学生即将学习的是第十二课《词四首》。
学习探究(25分钟)1. 自读教材146页课文,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中有哪四首词?b. 这四首词分别是哪个时期的词?c. 请简单介绍一下这四首词的内容。
d. 这四首词的作者是谁?2. 学生读课文段落,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并分析其用词和表达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并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a. 唐词:唐代的词以五代辽宋时期为最盛,以王之涣、杜牧、李煜等为代表。
b. 宋词:宋代的词以北宋为盛,呈现出律呼、以诗入词、境界高逸的风貌,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
c.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剧种,以元代为盛,融合了叙事、对白和歌唱的元素,以关汉卿、郑欧阳等为代表。
4. 教师出示这四首词的诗词题及其词牌,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谈一下对这四首词的感受。
5.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尝试模仿古代词的写作。
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的古代词作品,让学生逐个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包括《沁园春·长沙》、《长恨歌》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古代词在当今社会中还有什么样的应用和影响?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和感悟,同时让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2课词四首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3.“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鬓微霜,又何妨”言外之意是说:我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什么关系呢?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著称。“三苏”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散文辨析说理精辟透彻,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题材广阔,意境深邃。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词的创作上“开豪放一派”,使宋代词坛为之一振。有《苏东坡集》传世。
5.词的下阕运用典故“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射天狼出自《晋书·天文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3.品读鉴赏,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1.了解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
2.通过重点意象、典故的解读,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让学生熟读诗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音,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学案,让学生对词人及词作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 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无答案)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学习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二、资料链接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又自称鉴湖女侠。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杀害。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
而后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写于1903年中秋,是述怀之作,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以及内心涌动者的英雄气概、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心情。
三、自学指导与检测5."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一句意在表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6,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巩固诊断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两句,以明丽清爽的秋景来烘托词人愉悦的心境。
B. “四面歌残终破楚” ,这里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词人为国家命运而担忧。
C.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D.下片开篇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2.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中的“终破楚”指的是作者想冲破家庭的牢笼。
B."苦将依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的生活,但她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词人想到离家之后知音难觅,心中顿生后悔之情,禁不住伤心落泪。
D.这首词格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自主学习原文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地区的秋景,用“雁去”“边声”“长烟”“孤城闭”反映边塞广漠荒凉和军中战备不懈的情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走近作者范仲淹见第39页《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主旨情感这首词上片描写边塞肃杀、壮美的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巩固提升1.理解默写。
(1)词中写夕阳残照空城,描绘出悲凉奇异的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2.易错字强化练。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夕照图。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先从听觉角度落笔,描写四面回荡的边地之声,突出凄厉悲壮的号角之声,暗示战争的存在,营造出肃杀之气。
再从视觉的角度写所见,以千嶂落日、长烟孤城的镜头叠印出阔大雄浑的画面,突出边塞的悲凉壮阔。
4.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酒排解乡愁,可浓重的乡愁实在无法消解的苦闷形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
12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范仲淹:(朝代)家、家,他有“”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2、《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3、给加点字注音千嶂.里()燕.然未勒()羌.管()擎.苍()貂.()裘.()鬓.微霜()千骑.()酒酣.()何妨.()谴.冯唐()二、理解、赏析(一)《渔家傲》1、词中“”字直接点明了季节,“”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
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⑵;⑶;(4)写出了边塞的景色。
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 句。
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江城子》1、上阕叙事,记叙了的壮观场面。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3、下阕抒情,抒发的爱国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2《词四首》导学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体会词音韵和节奏上的美感;3、领会词中运用典故修辞,理解每篇词的情感内涵和感情基调;2、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体会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学习重点】:领会词中运用典故修辞,理解每篇词的情感内涵和感情基调【教学难点】: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体会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学习课时】四课时学习资料: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发展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
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
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
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蔚然成风。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
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新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2)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58 字以内);②中调(59 字~90 字)③长调(91 字以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优秀教案
12词四首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重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诵读法;赏析法;合作交流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1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5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2.字词积累千嶂.里(zhàng)羌.管(qiāng)不寐.(mèi)擎.苍(qíng) 貂裘..(diāo qiú) 千骑.(jì)鬓.微霜(bì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老题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渔家傲·秋思》:上阕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阕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衣,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12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
(2)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部编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词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培养想象力,感受词的画面美。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导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人不寐.(mèi)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
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2.作者简介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此处,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
3.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延州为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即作于任延州知州时。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词的大意。
【交流点拨】上阕描写边界要塞之地的景色: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紧紧关闭着。
下阕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
夜色已浓,羌笛悠悠,银霜满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二)深层探究2.《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课件出示烈士陈祥榕的照片)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学习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齐读第一课时三、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请学生听读诗词朗读,标出重点字音。
2.朗读诗词,恰当停顿请学生朗读,注重诗句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四、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预习展示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号,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仁宗嘉佑(1057)进士,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
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
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格式学案【学生版】
答:
。
四、主题思想:
。
五、熟读成诵:
默写:
六、借助工具书翻译这首诗词:
【译文】
教学
反思
⑤【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翻,。塞外声,指。
⑥【沙场】。
⑦【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⑧【霹雳】。这里喻指射箭时。
⑨【了却】。
⑩【天下事】。
三、研读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研读探究】【主题思想】【默写】【翻译】
班级姓名
课题
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诵读品味关键字词鉴赏古诗词。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背景:此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他先后书《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导学案.doc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下列词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3.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出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通过抓住词眼、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3.从词的音韵、题材、情感等方面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文体知识——词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代达到顶峰。
词最初称为“”或者“”,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59字以下)、中调(59-90字)和(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
他倡导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号,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写诗方面,他和并称;在写词方面,他和并称;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同时,他们还都名列。
在书画方面,他和、、并称:宋四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于密州知州任上。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 词四首》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走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
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3.赏析下列词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二.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 概括内容。
上片:
下片:
4.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5.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