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
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努力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努力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中共**朝鲜族乡委员会**朝鲜族乡党委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委的指导下,遵照市委提出的“抓基层、打基础”目标要求,按照**市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引导全乡各村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使“两委”班子关系更加协调,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程度更加规范。
全乡现已有9个村完成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推行工作,推行面达82%,运行良好。
一、抓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重大意义的认识各村分别召开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学习河北青县新模式经验。
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入户发放宣传单,向群众讲解推行新模式的意义。
利用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宣传,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是改善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法,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村民能够经常有效地行使决策、监督权力的重要措施,是强化村委会管理村政村务的权力和责任,提高村民自治效能,降低施政成本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通过让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推行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推行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抓试点,为新模式的全面推行打样示范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了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较强的北拉古村,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通过宣传动员,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农户签订“村民授权意见书”等一系列程序,于3月31日,召开北拉古村村代会成立大会,宣布村代会成立,会上采取乡党委等额提名,村代会成员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出北拉古村村代会主席。
同时,由新当选的村代会主席提名,村代会成员举手表决的方式,推选出北拉古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并当场向村代会成员颁发了村代会成员证书及村代会成员名章。
会后村代会主席主持召开了村代会第一次会议,按照村代会议事规程,研究讨论通过了北拉古村2007年新农村建设各项事项。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有中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
而基层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而基层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而基层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更更是具有不容轻视的意义。
是具有不容轻视的意义。
村民自治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着我国基层政治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
作为一种农村基层自治形式,村民自治理应依赖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其发展。
但事实上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因两委关系的恶化、选举的虚化以及自治权的虚无等而面临着巨大的现实生成困境乃至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 作为一种现实的政治民主化及现代化过程,村民自治的历史情境内在地要求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必须社会化、村民自治的历史情境内在地要求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必须社会化、民主化、民主化、制度化。
下面我就农村基层选举的村级选举这一个方面的有关内容作以论述。
一、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背景一、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背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明确规定:法》(以下简称《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农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大创新。
主民主权利的重大创新。
因此,因此,因此,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搞好村民搞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委员会选举工作,努力提高选举质量,努力提高选举质量,努力提高选举质量,对于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对于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对于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加强村民委员加强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会的组织建设,保证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保证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保证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都具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
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农村基层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决策活动,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农村基层治理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基层治理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自治机制的建立: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和居民代表会成为农村居民的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促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
2.农村组织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组织的建设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
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治理的机会。
3.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人员素质和管理经验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
这使得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推动农村发展。
2.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佳。
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权力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农村基层治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了解和参与有限。
这导致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理想,农村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三、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1.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农村社区治理如何发挥基层民主活力
农村社区治理如何发挥基层民主活力农村社区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农村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幸福。
而基层民主活力的充分发挥,则是农村社区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加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培养。
在许多农村地区,村民对于自身的民主权利认识不足,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民主宣传活动、组织村民培训等,让村民了解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明白自己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可以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宣传民主治理的理念和成功案例,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
同时,定期组织村民会议,让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增强他们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责任感。
其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至关重要。
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决策往往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
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
比如,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应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听证会等形式,让村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在决策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让村民了解决策的背景、目的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于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要予以充分考虑和采纳,使决策真正反映民意、符合民心。
再者,强化民主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有效的监督能够防止权力滥用,保障民主治理的公正和公平。
可以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日常监督。
同时,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将村里的财务收支、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等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和质询。
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村民,让村民感受到监督的力量和效果。
此外,搭建多样化的民主参与平台也能为基层民主活力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传统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农村社区治理的网络平台,让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开展各种形式的村民自治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等,让村民在参与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人才方面,要注重培养和吸引具有民主意识和治理能力的人才。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乡村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的农村基层组织。
乡村居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等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组织应该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协调和管理。
2.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这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 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乡村治理需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
这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
4. 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农村社会治安维护:乡村治理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维护。
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农村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预防,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
乡村治理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方参与。
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强对乡村治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农村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农村治理的各项工作,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施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科学研究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要加强乡村治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乡村治理意识和能力。
总之,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级民主治理的实践机制与运行基础——基于广西新村的经验分析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村级民主治理的实践机制与运行基础----基于广西新村的经验分析王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当前村级民主正面临着从民主选举到民主治理的转型。
在村级治理行政化背景之下,村级民主治理的困境在于村民参与动力不足,村级治理的公共性难以建立。
对广西新村村级民主治理实践的考察表明:通过村级公共权力再造、村组公共品有效供给以及集体资源的强化管理,村庄治理的公共性能够得以重构,村级治理也能够实现民主化和规范化。
当前中西部村庄治理中蕴含着村级民主转型的优势条件和传统资源:首先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为村级民主治理提供组织基础;其次是集体公有制经济为村级民主治理提供内在推动力;最后是乡政村治格局为村级民主治理提供体制空间。
关键词:村级民主治理;村庄公共性;中坚农民;集体经济管理;村组二级结构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81(2020)03-032-008作者简介:王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农村社会学。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村级民主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机制,搞好村级民主建设是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自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提出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形成了独特的实践进路。
20世纪90年代村级民主的主要标志是轰轰烈烈的村民选举,然而乡村社会一系列的治理失序意味着村级民主治理只有选举是不行的,村级民主治理于是经历了一个从选举向治理的转型①,这种转型至今仍然对乡村治理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
既有关于基层民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第一个视角是制度视角,主要围绕基层民主的价值理念、制度安排等反思基层民主内涵②,并以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的预设来反思当下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现状③,最终回应的是如何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的问题,重点关注的是民主的形式与民主权利。
村庄民主管理
村庄民主管理村庄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村庄民主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探讨村庄民主管理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村庄民主管理的内涵村庄民主管理是指基于农村居民的平等参与和自主决策的管理模式。
它强调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决策和监督实现村庄事务的公正合理。
村庄民主管理包括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村务公开透明等方面。
二、村庄民主管理的重要性村庄民主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公平正义:村庄民主管理能够确保村庄事务的公开透明,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现象的发生,促进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
2. 提升农民参与意识:村庄民主管理鼓励农民参与决策过程,增强农民的自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农村居民能够主动参与村庄建设、管理和服务。
3. 激发村庄活力:村庄民主管理能够激发村庄内部活力,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 促进社会稳定:村庄民主管理有助于解决村庄内部矛盾和纠纷,增强村庄自治能力,提升村民法治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三、村庄民主管理的实施措施1. 建设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确保村民代表的合法选举和依法履行职责,实现村庄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监督。
2. 推进村委会建设:村委会是农村居民自治组织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村委会制度,增强其服务和管理能力,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3. 加强村庄治理能力建设:培养和选拔村民事务管理、组织协调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人才,提高村庄治理能力和水平。
4. 优化村庄公开透明机制:建立村务公开制度,推动村庄事务公开透明,让农民了解和参与村庄事务,增加对村庄管理的满意度。
四、村庄民主管理的难点和对策在实施村庄民主管理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比如农民自治意识薄弱、村庄干部能力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宣传教育:加强农民自治理念和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和管理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型态―尝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型态―尝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民主化村级治理在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
在背景介绍中,介绍了乡村治理的现状,并提出了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概念。
随后分析了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阐述了村级民主化的具体做法,并探讨了实施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文章强调了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意义,展望了未来,并以结语总结了整篇文章。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政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建设更加民主和和谐的乡村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治理、民主化、村级治理、政治理论、乡土中国、现状、演变、具体做法、挑战、意义、展望、结语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乡村治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乡村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行政管理和村委会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的乡村治理需求,因此探讨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模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在实践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网络,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与支持,都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需要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文化特征,探讨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实现民主化的乡村治理,以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2. 正文2.1 乡村治理的现状乡村治理是在中国农村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活动的总称,是指政府依法依规对农村实行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乡村治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
传统上,乡村治理主要由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等单位负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力量、农民自身和市场经济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
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
传统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组织形式单一,内部管理机制薄弱,参与度低下,无法有效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
村民自治意识薄弱。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引言概述:乡村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改善,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乡村治理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1.1 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确保村委会的决策和行动符合法律法规。
1.2 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要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3 推动农民自治: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意识。
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2.1 完善农村道路网络:加大对农村道路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
2.2 加强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3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创业就业。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1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2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组织成立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3.3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农民贷款和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创业就业。
四、保障农民权益4.1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4.2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农民工遭受非法剥削和欺压。
4.3 提供农民社会保障: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5.1 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
第二,在传统农区,大量农民外出,人地分离,导致村治权力难以达到治理对象,村民自治的效果受到影响。而且在很多地区,年轻有文化的村民几乎全部外出,给村级管理人才的补给和更新带来困难。
第四,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这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保障。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农民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着重明晰股权或份额,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化成果,努力使农民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还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盘活用好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第五,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也不断增强,希望更多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要求日趋强烈。
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我国许多地区在乡村治理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期,农民日报社从全国选取了12个典型地区进行深入采访调研,采写了非常有分量的乡村治理的典型报道以及调研报告。这些典型报道非常具有代表性,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基层干部群众探索新形势下改善乡村治理的努力与实践,深入阐释了新形势下改善乡村治理的方向和思路,无论是对于身处基层一线的实践者,还是从事政策制定、理论研究的同志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口占多数的国家,乡村治理不只是农村内部的自我管理和发展问题,更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更突显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城镇化必然伴随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业活动转为非农活动、居住地由农村转为城镇这一过程。人口结构的变化、经营活动的变化、社区环境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必然会给乡村治理带来许多新的课题。不管是在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村庄、社区,还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传统农区,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出去,“三留守”问题突出的村庄,都面临着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型态―尝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型态―尝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民主化村级治理在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
在背景介绍了乡村治理的现状,研究目的是探讨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可能性,研究意义在于促进乡村政治的发展。
正文包括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概念,村级治理的历史演变,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民主化村级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实践探索。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点,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对民主化村级治理提供理论框架,推动乡村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促进乡村治理的改善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民主化村级治理、乡土中国、政治理论框架、历史演变、特点、挑战、实践探索、观点总结、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持续推进,村级治理体制也逐步向民主化方向转变。
乡村的发展和治理模式成为学术和政策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实现民主化村级治理,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政治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据了国土面积的大部分,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和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进和村社治理组织的不断完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探索和实践也在加速进行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政治的特殊性也日益凸显。
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制度的交融中寻找中国乡土政治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为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框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型态,尝试构建一种适用于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
通过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概念、历史演变、中国乡村政治特点、挑战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乡村政治治理的现状和问题,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激发学者与决策者对乡村政治治理变革的重视,促进民主化进程在村级治理中的落地实施,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试论我国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试论我国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论文摘要]基层民主是指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
各种社会现象都是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社会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
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
[论文关键词]乡村基层民主现状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在乡村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乡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要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把村民自治事业不断推向深入,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一、乡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内涵(一)基层民主是宪法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的明确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这就确立了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是非政权型的,其属于不具有国家性质的自治,而是一种社会自治。
这种社会自治制度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方式的总和,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基层民主,就是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具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 表——关于村民代表 会议制度效能的讨论
人口流动对村级治理 的影响——人口流出 村与流入村的比较
作者介绍
贺雪峰,男,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 2017年12月,贺雪峰教授正式就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农村
区域
社会
村庄
性质
村庄
结构
乡村
乡村
基础 社会
框架
社会
乡村
研究
村民 村
基础
中国
内容摘要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 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 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 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 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精彩摘录
这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社会基础
论半熟人社会—— 理解村委会选举的
一个视角
半熟人社会与 1
直接选举—— 兼论乡村选举 的发展路径
2
乡村选举中的 派系与派性
3
派性、选举与 村集体经济
论村级权力结
农村社区治理如何发挥基层民主作用
农村社区治理如何发挥基层民主作用农村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农民的幸福与安康。
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层民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石。
它能够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通过基层民主,农民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使得农村社区治理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
首先,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是发挥基层民主作用的关键。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要选优配强村民委员会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真正代表村民的利益,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同时,要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及时、准确地公开农村社区的各项事务,包括财务收支、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
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等多种渠道,让村民了解社区的发展状况和决策过程。
只有村民对社区事务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治理中来。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是发挥基层民主作用的核心环节。
在涉及农村社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如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当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调查问卷、设立意见箱等方式,收集村民的想法和看法。
对于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要认真研究并予以采纳,让村民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发挥基层民主作用还需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参与社区治理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民主知识和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民主素养。
此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自治与群众参与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自治与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乡村治理中,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乡村治理中的农民自治与群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实践。
首先,农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石。
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只有农民自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化。
农民自治是指农民通过自己的组织和力量,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过程。
农民自治的核心是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保障。
农民自治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对乡村事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其次,群众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
群众参与是指社会各界人士和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共同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群众参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如村民会议、民主评议、社区议事等。
群众参与的核心是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通过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化的决策和管理机制。
群众参与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升农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农民组织是农民自治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农民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自治的组织性和集体性。
其次,要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为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监督和评估,保障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不仅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乡村治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乡村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乡村治理中的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农民自治和群众参与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当前村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村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中国农村,村级组织承担着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当前村级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了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管理体制、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村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可能的途径。
二、管理体制问题1. 官僚化现象严重:由于过度强调行政性质和权威性,一些地方政府在村级管理中往往采取官僚作风,阻碍了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2. 权责不清:在一些地方,由于对村里事务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权责划分模糊。
有时候并不能明确区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
三、农村基础设施问题1. 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或边远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使得农民的出行受限,也给他们带来了交流、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扰。
2. 水电能源供应不足:一些村庄在水源和电力供应方面存在短缺问题,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四、乡村治理问题1. 决策参与度不高:村委会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推行,并未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 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村庄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和不透明性,导致发展效益低下,财务运作严重不规范。
五、解决途径和建议1. 改善管理体制: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与考核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建立健全更为民主、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选出优秀人才担任村级职务。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强农村供水和电力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农村自治理念与法治意识宣传,倡导广泛参与乡村事务的民主文化;鼓励开展社区议事会、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群众对决策的参与度。
4. 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村集体收支管理;透明地公布资金使用信息,接受监督和审计。
六、结论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如管理体制弊端、基础设施缺乏以及乡村治理问题等。
乡村治理的民主落实与决策机制
乡村治理的民主落实与决策机制乡村治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和治理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落实和有效决策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民主落实是乡村治理的基石民主是一种政治理念,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
在乡村治理中,民主落实是确保决策公正、合理的基石。
乡村治理中的民主落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参与,即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二是民主监督,即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的实施和执行。
在民主参与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城市治理的经验。
城市治理中,常常会通过举办公民论坛、听证会等形式,让市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同样,乡村治理中也可以通过组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
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手机APP、网络平台等,提供意见和建议,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在民主监督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乡村社会组织的力量。
乡村社会组织通常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对乡村事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治理的监督者和参与者。
同时,还可以建立乡村治理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农民了解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提供监督的基础。
二、决策机制的完善是乡村治理的保障决策机制是乡村治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和决策的合理性。
乡村治理中的决策机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权力分散,即不把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是通过多方参与来形成决策结果;二是程序公开,即决策的过程和依据要对外公开,让农民了解决策的合理性;三是决策结果的可行性,即决策结果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促进乡村发展。
为了实现决策机制的完善,我们可以推行乡村治理的“多元化决策”。
多元化决策是指通过多方参与来形成决策结果。
在乡村治理中,可以设立决策委员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专家学者等组成,共同商议和决策乡村事务。
乡村民主治理
乡村民主治理乡村民主治理是指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协商,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实现村民自治和集体决策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乡村治理问题凸显,乡村民主治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乡村民主治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民主治理的定义乡村民主治理是指以村委会为基础组织,通过选举生成的村民代表,利用民主程序和方法,对村民利益进行代表和维护,实现村庄内部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
乡村民主治理的核心是村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民主程序实现村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方式,达到有效治理乡村的目的。
二、乡村民主治理的重要性1. 增强村民自治意识:乡村民主治理可以提高村民对自身权益的认知,增强村民自治意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参与决策和管理,并对乡村事务负起责任,推动村庄的发展。
2. 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乡村民主治理可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乡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 增进村民之间的合作与凝聚力:乡村民主治理可以加强村庄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增进村民之间的合作与凝聚力,形成共同发展的共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乡村民主治理可以建立公正的决策和管理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促进乡村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乡村民主治理的实施策略1. 加强村民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代表选举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培养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2. 开展民主决策和协商:重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实施民主决策和协商机制,为村民提供参与决策的平等和公正的机会,形成广泛的共识。
3. 加强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法规制度,加强对乡村治理的法治监督,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乡村民主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4.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公开的渠道和平台,使村民及时获取决策信息,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
5. 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民监督机制,对村委会的决策和管理进行监督,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防止权力的滥用。
构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分析
构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分析南刚志[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发展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初级形态。
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村民自治的发展,这一模式在运行中显现出非常严重的问题,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势在必行。
乡村民主自治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自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推崇。
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村具有自治的政治传统;从现实看,乡政村治模式已经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理论前提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实践的理论抽象,是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类型的归纳和总结,是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目标与任务、方式与途径的高度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背景下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政治治理模式。
这种政治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的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显示了独有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发展模式。
同时,这一模式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初级形态。
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村民自治的发展,它在运行中已经显现出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农村政治发展困难重重。
于是,农村政治发展模式转换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新走向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使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一体化的局面被打破。
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国家恢复建立了乡政府,并把基层政权止于乡镇一级,在乡镇之下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实践,仔细分析党和国家推进农村政治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把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扩大农民政治参与、维护农村政治稳定、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和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作为主要任务,意在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群众自治、政治稳定和政治平等的价值理念;强调渐进发展方式,即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遵循自下而上、从边缘到核心的发展思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不断试验的基础上实现农村政治转轨;以农村政治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诱致性农村政治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农村政治制度变迁相结合的途径推进农村政治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治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效能的村庄基础十分重要。
从理论上讲,在社会关联度低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效能较低,而在社会关联度高的村庄,传统制度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效能。
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村庄秩序巨大可能性的良好制度,但若不注意到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基础的依赖,将难以理解村民自治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实践后果。
关键词:村民自治治理社会关联乡村关系exploring on the village’s configuration of villager’s democratic governance he xuefengabstract一、引论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关注,存在着两种分野,一种关注集中于村民自治的民主方面,尤其关注村民自治制度对于中国未来政治制度安排可能具有的影响,这是从外部来关注村民自治;一种关注集中于村民自治的治理方面,将村民自治制度看作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尤其关注这种治理制度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农村内部来关注村民自治。
总体来讲,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民主方面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治理方面的关注,政治学界和海外学者尤其热心于此。
因为已有太多关于村民自治民主方面的研究(参见景跃进,2001),本文试图从村民自治治理的方面来作些讨论。
村民自治治理的方面可以看作是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这里的中心词不是民主而是治理,关注的焦点是民主化村级治理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理制度,其效能如何,社会基础如何以及在当下中国特定国家与社会关系状况下的适宜性如何。
当前关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村民自治效能的实证调查中,这些实证调查为展开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徐勇等,2001)。
进一步展开的关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研究不仅较少,而且大都建立在一些想当然的信念中,缺乏扎实的实证调查和深入的逻辑推证,这一点在赞成和反对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双方并无根本不同。
还有一点也很有趣,即学术界和地方行政官员对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价值和实践效果的评价,大多数时候都是恰恰相反的。
就学术界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信念而言,大多数学者对以下命题是不加置疑的,如人们相信,真实的竞争性的选举,一定可以选出村民满意的村干部,这些村干部在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中,会保护村民的权益,起码不会损害村民的权益;又如,人们相信,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既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决策村务,监督村干部,从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又可以通过在村民代表会议中协商妥协,形成有益于村民的决议,并有能力将这些有益于村民的决议贯彻到村民中去;再如,人们相信,只要是真正对村民有益的事情,只要让村民有足够参与表达意见的渠道和民主决策的机会,这种有益于全体村民的好事,就一定可以做成。
村民是理性的,他们知道如何选择于自己有益的决定。
等等。
考察民主化村级治理,需要讨论这些未加置疑的信念。
本文希望通过一个理论考察,来讨论一种特定类型村庄即所谓低度社会关联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可能性,重点考察民主选举和村级治理之间的一种可能内在关系。
之前,我们来讨论民主化村级治理面临着的共同乡村关系前提。
二、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乡村关系前提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的一个特点是希望通过村民自治来同时解决村务和政务。
1998年通过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仅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而且规定“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实践中,即是希望由村民委员会在处理村务的同时,可以协助乡镇完成各种国家任务,典型是收粮派款和计划生育。
决定村委会不仅负担村务而且负担政务的理由,是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的强制要求。
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外在强加于农村的任务,在转型时期,国家通过乡镇行政施加于村一级的政务,正体现了这种强加法则。
不是村一级是否有政务需要完成,而是应由谁来完成它。
从理论上讲,源自国家现化要求的政务可以有三种办法来予完成:第一是由基层政权即乡镇行政施达于村,比如由乡镇行政直接向农户收取税费,控制生育等等。
一般地说,由于当前分田到户造成的事实上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特征,乡镇行政无力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户,其中的核心是乡镇直接面对农户的交易费用太高,监督成本也太高,代价太大(温铁军,2000)。
这条路一般地说难以走通;第二种办法是将乡镇行政设置向下延伸至村,即在村委会这一村民自治机构以外设立乡镇行政下派的另一个村级组织,由这一村级组织来处理政务。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将村务和政务分开,坏处是新设机构成本太高;第三种办法就是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将政务和村务集于村委会一身的办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既可以让乡镇行政安排的政务在村一级有“腿”,又可以降低行政成本。
这种办法的坏处是政务与村务难以分开,有时是政务冲击了村务,有时是村务不理政务。
以上三种解决村务与政务的办法都不是完美的办法,有利也就有弊。
事实上,在当前中国转型期的现代化特定阶段,也很难有一种完美的既可以处理好村务又可以解决好政务的办法。
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希望通过村民自治来同时解决村务和政务的特征,与其说存有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不如说在村民自治制度运作中,我们如何直面这种缺陷。
换句话说,在讨论民主化村级治理时,我们必须面对以政务和村务合一为表征的乡村关系前提。
无论乡村关系在名义上是领导关系还是指导关系,乡村之间都存在关系,这种关系一般以乡镇行政掌握着较村委会多得多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乃至组织资源为前提,在乡村关系中,乡镇行政为主动的占据优势的一方,村委会是处于被动和劣势的一?健?/p&在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乡村关系中乡镇行政的优势并不是以传统人事上的任免权为依据的。
村委会由村民选举并对村民负责,因此,理论上,村委会与乡镇行政是两个对等的法人实体,乡镇行政无权要求村委会一定做什么,村委会也有拒绝乡镇行政政务的组织制度上的理由。
这种情况下,乡村关系中政务与村务合一的前提在实践中就有组织制度以外的办法,这种办法在过去的村民自治实践中特别是在1998年之前《村组法》试行期间,乡镇行政大多是以操纵村委会选举或直接任免村委会成员这一明显违反《村组法》的办法实现的,这一点已为绝大多数农村政治观察者所观察到。
1998年《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后,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提高了乡镇行政以操纵选举和直接任免村委会成员的办法来实现乡对村控制的成本,而当前农村经济普遍不景气,农民负担过重所造成的乡村关系的紧张,进一步增强了村对乡镇的抵制决心。
这种情况下,乡村关系便存有两种可能前途,一是乡镇行政利用资源优势来控制村干部,并逐步与村干部结成利益联盟,村干部为乡镇办理政务,乡镇干部对于村干部的一些利己谋私行为不闻不问;二是村干部作为村民选举的代表,在感受到村民对乡镇不满的同时,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抗拒乡镇合理不合理的政务要求,抵制乡镇行政向村一级的渗透。
当然,乡村关系除此以外还有两种可能前途,一坏一好。
坏的前途是村干部可能利用乡村关系的紧张,借村民的不满抵制乡镇,借乡镇的强力压制村民,而村干部们则利用乡村关系的矛盾及制度空隙进行投机,他们本身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好的前途是村干部凭借自己的责任心和行政智慧,在当前艰难的乡村关系中,即处理好村务又办理好政务,即让村民高兴,又让乡镇满意。
村干部如何行为,并不完全是他们自身的道德感和良心决定的。
具体地说,村干部的行为既受乡村关系政务村务合一这一制度前提的影响,又受村庄本身的社会性质特别是村庄社会关联度的影响。
在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的村务政务合一这一乡村关系前提下,尤其决定村干部行为从而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效果的,是当前村庄社会的性质。
下面我们讨论村庄社会的性质。
三、社会关联度: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从理论上,我们都相信制度的有效性是与特定社会基础相联系的,具体研究却容易忽视制度安排的社会基础,习惯于抽象讨论制度本身的好坏与效果。
对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讨论不应离开它的村庄基础。
我们在另一项研究中,将构成村民自治制度基础的村庄性质以传统文化和社会分化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分,并特别讨论了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贺雪峰,2001a)。
我们认为,关注村庄社会分层和社区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社区记忆构成了村庄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性质与程度。
社区记忆强烈的村庄不仅构成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而且构成了村民一致行动的理由。
社会分层可以在村庄形成经济社会资源优势者,他们较一般村民掌握更多经济社会资源,这种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势很容易转而成为人际关系上的优势,从而具有建立强人际关系的潜力。
一般地,在那些社区记忆缺失和社会分层缺乏型的村庄,因为缺乏传统的社区认同和现代的社区精英,而使村民的联系减弱,一致行动能力下降,这种一致行动能力的下降,会带来村庄秩序的严重问题,诸如经济的协作难以达成,无力抵御乡村组织的过度提取,缺乏一致对付地痞的能力及无力解决社区共同面对的道德难题等等(贺雪峰、仝志辉,2000)。
从本文关注的角度,我们将构成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简化为村民一致行动能力的强弱也即村庄社会关联度的高低。
村庄社会关联度即在村庄中具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程度,或在维护村庄秩序的过程中村民之间所可能结成的一致行动能力。
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程度较弱,关系链条较短,成为一种低度社会关联的村庄。
在这种低度社会关联村庄中,村民类似马克思所说一个一个的马铃薯,他们个人所欲的目标,因为难以形成集体行动,而不能达到,村民集体行动所能提供的公共秩序和社会服务因此严重不足。
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大都是低度社会关联的村庄,社区记忆较强,社会分层明显的村庄,则更可能构造出村庄的高度社会关联。
强的社区记忆,通过建构村庄认同,不仅使得面子和荣誉对每个村民都很重要,而且使村民在一致行动时,有更多长远的考虑。
当村庄秩序面临威胁,村庄利益受到损害时,村民有能力行动起来,为获取村庄秩序和维护村庄利益而行动。
明显的社会分层不仅可以构造出一些掌握优势资源的村庄精英,而且这些掌握资源的村庄精英很容易获得一呼百应的行动能力。
因此,当这些村庄精英感到需要维护村庄秩序时,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影响来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些具有一呼百应能力的村庄精英,也有能力为了个人的私利破坏村庄集体秩序。
社会关联这一村民与村民之间具体的关系,便因此具有了影响和决定村庄秩序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了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
很多时候,不是由于特定的制度安排,而是由特定的村庄性质,决定了村级治理的面貌。
举例来说,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几乎控制着农村所有经济和组织资源的情况下,南方一些农村的大队小队干部却与村民共守村庄秘密,形成了村庄内的利益庇护关系,以消极的方式对抗着人民公社的强制力量;而在河南这样的北方农村,人民公社一统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