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误读误用的反思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最新文档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最新文档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提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以“充分度”为标准的新的动态模式,使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 Enlightenment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Liu Chang Zhao You-bin(UEST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With the criterion of “adequacy”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Germany put forward a new dynamic perspectiv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y lead critics to analyze the macro factors and micro factors which affect a translator’s purpose, thus achieving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The criticism of the poems translated by Xue Heng School is a case in point.1 功能翻译理论简介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其形成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首先, 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不久以后, 其学生汉斯?弗美尔 (Hans Vermeer)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际连贯法则 同时从属于 目的法则。如果翻译的 目的注重译文
( 一)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本体 观 德 国功能 翻译 学派经过 莱斯 、 弗米 尔 、 曼特瑞 和诺 德等 几代人的不懈研究 , 终于形成 了德 国功能翻译 理论框架 。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 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 , 把 翻译置 于

德 国 功 能 翻译 理 论 的形 成 与 发 展
2 0世纪7 0 年代 , 德国功 能翻译学派从众多译论派别 中脱 颖而出。该理论主要包括凯瑟琳娜 ・ 莱斯一功 能主义翻译批 评理论 ; 汉斯 ・ 弗米尔一 目的论 ; 贾思 特 ・ 霍斯 ・ 曼特瑞一翻译
行为理论 ; 克 里斯 汀 ・ 诺德一功能加忠诚理论 。1 9 7 1 年, 德 国 功能派 翻译理论 的创始 人凯瑟琳娜 ・ 莱斯 提 出了对 等概念 , 并把“ 功能类型” 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 。她认为 目标文本 的
则 。“ 目的法则” 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 到的 目的决定整个 翻译 行为的过程 , 一 切翻译 活动都得 由它的 目的决定 ; 而“ 忠诚法 则” 则认 为译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既要尊 重原作者 , 也要 对译文 读者 负责 , 翻译原则是 要尽量求得 与原文作者一 致 , 不能离
原作者 的意 图太 远 , 协 调译文 目的和作者意 图 , 力求 原文作 者、 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问的关系在译文 中达 到一 致 。德 国功 能翻译学派 中最 重要 的理论 就是弗米 尔的 目的 论 。根据 目的论 , 目的法则是一切翻译活动要遵守 的优 先法
翻 译 理 论 的束 缚 , 转 而 以 实 现 原 文 的交 际 功 能 为 中 心 , 译 者 有 权 选 择 最 适 合 实 现 译 文 预 期 功 能 的 翻 译 策 略 和方 法, 为 应 用 文 本 的翻 译 研 究 提 供 了有 力 的支 持 。德 国功 能 翻 译 理 论 为 俄 汉 应 用 文 本 之 间 的翻 译 提供 了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几点启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几点启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2 0世纪 7 0年代 以来 , 德 国功能 翻译理论 蓬勃 发展 。其 中弗米 尔的 目的论和诺 德 的功能加 忠诚理 论构成 德 国功能 翻译 理论 的 两 个重 要 支 柱。 以弗 米 尔为 代 表 的 目的论 将
[ 基金项 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 。因为这样培养 出来 的英 语专业 学生 很难胜 任将来 的 翻 译工作 。因此 , 我们必 须对我们 的翻译教学 做深 刻的 反思。 彻底革新传统 的翻译教学套路 , 使 得教师 的翻译课 真正能让 学生受益 , 并且 能够 提高学生 实际翻译能力 。这 是我们英语 专业翻译课改革迫 在眉 睫的 任务 和 目标 。本文 从德 国翻译 理论视角 , 再探讨 翻译教 学 , 希望 能够 寻找到改 进翻译 教学
[ 关键 词 ] 翻译教学; 英语专业; 目的论; 功能主义
[ 中图分类号] H 3 1 9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0 4 — 0 1 2 3 — 0 2
S k o p o a 概念运用于 翻译 , 其 核心概 念是 : 决定 翻译 过程 的最 主要 因素是整 体翻译行 为 的 目的。而决 定翻译 目的 的最重 要因素之 一是受众——译 文所 意指 的接 受者 。这 些受 众有 自己的文 化期 待和交 际要求 。因此翻译就是在“目标 语境 中 为某种 目的及 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 2 弗米尔认为译者在 翻译 时可以只把原文 当作提供 全部 或部分 信息 的文 本。这
话文学刊 ・ 外话教 育教 学
2 0 1 3 年 第4期
德 国 功 能翻 译 理 论 对 英语 专 业 翻 译 教 学 的几 点 启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功能派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标签:功能派;目的论;优势;不足1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形成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

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2.1 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功能不同,翻译策略也有差异。

简言之,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曼塔利的贡献主要在于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

她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重结果的人类行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信息转换,更注重跨文化交际。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综述,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背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基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同时深受行为理论的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核心在于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

翻译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交际理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传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应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来进行,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行为理论也对翻译目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同样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以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

试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试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试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Die Theorie uber funktionalistische übersetzung im Deutschland翻译传统源远流长,翻译理论不断创新。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对等理论,这个理论将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对等”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这使得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出于对这种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兴起并逐步深化,从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翻译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丰富了翻译的内涵。

1.形成和主要内容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重要的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work on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unction),威密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y),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2.发展2.1.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进行深入的修辞反思。

翻译功能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自其诞生以来,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翻译实践时。

因此,本文将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功能目的论进行审视,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和适用范围。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翻译功能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梳理其发展历程和主要贡献。

然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功能目的论在指导翻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修辞学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段来弥补功能目的论的不足。

本文将提出一种综合修辞和功能目的论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学的不断发展。

二、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核心观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者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颠覆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该理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活动不是简单地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而不是拘泥于源语言的形式或内容。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确定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这包括翻译的预期接受者、翻译所处的语境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选择直译的方法,以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信息;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文化交流或审美欣赏,那么译者可能会选择意译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境和审美习惯。

功能目的论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功能翻译视角下服装理论著作汉译失误分析

功能翻译视角下服装理论著作汉译失误分析

功能翻译视角下服装理论著作汉译失误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服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服装理论著作的翻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译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失误。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的角度对这些失误进行分析。

首先,一个常见的汉译失误是语义转移。

在某些情况下,原文中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语义有所差异,因此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

然而,有时候翻译者过于注重字面意义,导致原文的真实含义无法准确传达。

例如,英语中的“fashion”在汉语中常译为“时尚”,但实际上“fashion”还包含了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因此,在汉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更加注重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其次,句法结构的失误也是汉译中常见的问题。

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有所差异,因此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的不连贯性。

例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不常见,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长句的分割和重排也是句法结构的重要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灵活运用语法规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再次,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汉译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服装理论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然而,有时翻译者过于倾向于本土化,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的意图相去甚远。

因此,翻译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折衷,既考虑到原文的特点,又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最后,术语翻译也是汉译中的一个难题。

服装理论往往涉及到专业术语,而这些术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视角下对服装理论著作汉译失误的分析表明,语义转移、句法结构、文化差异和术语翻译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汉译质量,翻译者应该注重语境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语法规则,折衷原文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并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服装理论著作的跨文化传播。

从目的论的视角浅析电力工程英汉互译的错误及对策

从目的论的视角浅析电力工程英汉互译的错误及对策

从目的论的视角浅析电力工程英汉互译的错误及对策据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学者Nord 对翻译错误的分类和笔者的调研,笔者认为当前电力工程英汉互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语用、语言方面的错误。

其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缺乏明确的翻译目的,一味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

电力工程的翻译应当遵循两个原则:目的原则、译文读者导向原则。

标签:目的论;翻译错误;翻译原则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迎合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引入中国资本发展其电力工程项目。

中资企业充分利用技术和政策上的优势,参与这些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那么电力工程英语的翻译便成了参建各方沟通的渠道。

由于专业翻译工作者对工程项目知识和特定语言环境认识的不足导致的翻译错误比比皆是。

本文拟从“目的论” 视角来分析电力工程的英汉互译中存在的错误及其对策,以期对提高电力工程的英汉互译质量有所裨益。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学者Nord 将翻译错误归纳为四种:语言翻译错误、语用翻译错误、文化翻译错误和文本类型翻译错误[1]。

在电力工程英汉互译中语言翻译错误、语用翻译比较常见。

语言翻译错误指的是翻译中出现的与语言表达相关的错误。

下面我们分别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来分析这类翻译错误。

一、电力工程的译文错误分析(一)语言翻译错误1.词汇层面:专业词汇误译例1:“风机”误译为“fan”。

分析:“fan”作为名词时可译为“风扇”或“扇子”。

然而在风电项目中,风机是通过风力转动的发电装置,因此“风机”应译为“wind turbine”。

例2:“透平油系统”误译为“trans-parent oil system”。

分析:透平油系统是水轮机组润滑系统、调速系统和进水阀操作系统供给润滑和操作用油的系统。

因此“透平油系统” 应译为“turbine oil system”.例3:“incoming bay” 误译为“进线场地”。

分析:incoming bay是将电能输入变电站母线的一个功能系统,包含变电站内输变线与母线接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土建项目,所以应译为“进线间隔”。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
该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再现了原文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能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2 0 1 2 年第 1 期 总第 1 3 1期
引言 1. ; 翻译理论中的功能目的论 ( t h e S k o o s T h e o r p y 以下简称功能目的论 ) 源自德国 , 是翻译 研 究 功 能 学 派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 这一理论自正式 问 世 至 今 已 , 有近 3 自1 见本文第2节) 在 0 年历史 ( 9 8 4 年算起 , 国际翻译界产 生 了 广 泛 影 响 , 目前已成为西方主要 翻译教育与学术机构翻译理论课程必不 可 少 的 授 课 重要的翻 译 学 综 合 性 论 著 和 工 具 书 中 都 有 介 内容 , 如G 绍( e n z t l e r 1 9 9 3; S h u t t l e w o r t h &C o w i e 1 9 9 9; 。我国学者对这一 M u n d a 2 0 0 1; V e n u t i 2 0 0 0 等) y 理论的译介和研 究 始 于 1 张南峰1 陈小 9 9 5年( 9 9 5; , 慰1 之后十多年里, 许多学者对其逐渐产生兴 9 9 5) 趣, 将其借鉴和应用到翻译问题的研究 和 探 讨 之 中 。 ) 中国知网 ( 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检 索 显 示, C NK I 相关论文共有记录8 1 9 9 5~2 0 1 0十 五 年 里, 7 7 条, 其中 2 而仅 2 0 0 0~2 0 1 0 年十年间就有 8 7 2篇, 0 0 6~ 以 五 年 为 一 阶 段, 呈 2 0 1 0 年五年 间 就 高 达 8 1 0 篇, 现出 5→6 足见近年来国内 2→8 1 0 这样的剧增态势 , 翻译界对该理论的高度关注 。 在翻译方 向 的 硕 士 论 文选题方面 , 功 能 目 的 论 热 的 现 象 普 遍 存 在。相 关 著作也 不 少 , 专著以贾文波的《 应 用 翻 译 功 能 论》 ( ) 较有影响 。 2 0 0 4 以上论著中 大 部 分 为 对 该 理 论 的 译 介 和 应 用 , 除此之外 , 也有 一 些 译 界 学 者 在 肯 定 功 能 主 义 目 的 论合理性的 同 时 也 提 出 了 反 思 意 见 和 质 疑 。 对 此 , 卞建华 、 崔永禄 ( 做 了 很 好 的 总 结, 同 时 提 出, 2 0 0 6) 针对功能目的论在中国翻译界得到较为 广 泛 的 传 播 和应用这一状 态 , 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外译界对该理 论的赞誉或批 评 , 认 真 解 读、 细 致 梳 理、 深刻剖析其 对其主要学术思想进行理 诞生和发展的 来 龙 去 脉 , 论方面的探究 , 以便进一步加强对该理论的借鉴和 吸收 。 本文是对以上 观 点 的 呼 应 , 同时也针对近几年 来( 特别是在硕士论文选题方面 ) 对功能 目 的 论 投 以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提要:工具性翻译观将翻译固化为静止的、被动的传输工具。

随着当代哲学、诠释学由工具性语言观向本体性语言观转变,翻译行为与翻译成品作用日益普遍,重新审视工具性翻译观的定势对于推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从翻译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工具性翻译观论断的性质、成因及弊端,认为翻译不是工具,而是具有鲜明语言文化个性的交往主体,呼吁研究者进行必要的甄别和考察,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与功能。

关键词:翻译;工具;语言工具论;主体性;译者Rethinkingon Non-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ViewGe Lin Yin Tie-chao(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xxxx, China;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xxxx, China)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view from instrumentality to non-instrumentality in modern philosophy and hermeneutics, the consideration of translation as instrument must be abandoned. In the instrumental view, translation’s importance is neglected, for it regards translation only as a passive and self-effacing tool. Though seemingly trivial, such an idea has been extensively internalized into a stereotype and therefore detrimental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ization. All this has urged the author to dissect its nature, caus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her insistence that translation is a subject in interaction instead of an instrument or a tool.Key words:translation; instrument; view of language as an instrument; subjectivity; translator1 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研究视域更加广阔,理论建构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新观点、新方法、新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习惯性误解,影响翻译研究的高度和广度。

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

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

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摘要:目的论为整个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研究思路。

该理论引入中国后也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

然而由于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不严谨性和在实践运用中的局限性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和质疑。

国内批评德国功能主义的文章仍屈指可数。

论文从理论本身和实践两方面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批判以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等4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的出现,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将翻译视为纯语言研究的束缚,使翻译中翻译本质、翻译实践参与者、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等因素被忽略的现象得以改善。

同时德国功能主义解构了传统翻译研究以原文为中心和评价标准的理论,颠覆了原文与译文的地位,结束了多年来对直译与意译的辩论。

20世纪9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被正式引入中国。

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对目的论的介绍,对其形成、发展和具体内容进行描述。

如桂乾元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该文是最早在我国翻译和介绍功能派的文章。

张南峰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文章再次向国内读者介绍目的论。

1999年仲伟合、钟钰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功能派理论的学术论文。

第二类是对目的论在实际运用中的研究,利用它来分析、解释一些翻译现象。

我国首篇运用功能派理论进行实践研究的文章是陈小慰的《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另外还有张梦雅发表在《海外英语》上的《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商标的零翻译》等。

第三类是对目的论的批判性研究。

其中较有名气的有陈大亮2007年所写的《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题性困境》,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揭示了目的论的不足,以及周志莲的《从<洛丽塔>译文看目的论的局限性》等。

然而,对目的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的为数不多。

基于文学翻译批评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误用案例

基于文学翻译批评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误用案例

- 240 -校园英语 /基于文学翻译批评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误用案例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张苹【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有较强的目的性,跨越了文化的界限,适应不同的交际活动。

功能翻译的范畴包括文章的作者和后来的翻译者,以及对文章起解释作用的译文,促进了文学翻译的多元化。

功能翻译是在跨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活动,翻译工作的中心是翻译目的,调整好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范畴关系,有利于文学翻译批判多视角的形成,确保文学翻译批评处于一种动态的的可见范围内。

文学翻译呈现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学翻译 批评 功能翻译翻译批评及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有翻译实践以来就始终由翻译用户、翻译活动发起人、翻译研究者等翻译行为主体实践着。

文学翻译在翻译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翻译批评是随着文学翻译产生而产生的。

文学翻译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依据了,批评能够提高和净化文学翻译,由此可见文学翻译所起的作用很重要。

我国文学评价现状过于死板,停留在基本层次的翻译评价,按照传统的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模式进行基础性的翻译评价。

再者就是评价方式过于活跃,这种活跃是一种思想上的。

这种过活的思想评价跨度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倾向。

随着文学翻译的发展,不再停留在这两种评价现状上,但是从根本没有摆脱文学藩篱的束缚,仍然强调的是翻译者的技能和素质。

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学翻译尚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

批判范围仍然是翻译者和译文。

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和安静。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文学翻译需要一种指导性的批判理论。

这种理论的获得除了要把握住原文和译文的转换,还要统筹协调外在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读者所养成的审美习惯,这些外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

文学批判需要一定的标准,如果我们只强调直译和意译,就固于翻译的表面形式和客观内容,通过归纳的方式相互孤立,这种对立的二元立场对正确的批判形成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德国私法上意思表示错误理论之分析检讨解析

德国私法上意思表示错误理论之分析检讨解析

德国私法上意思表示错误理论之分析检讨摘要:本文立于对德国私法上意思表示错误理论基本问题之批判分析,认为德国错误法规则的设计,以心理为划分基准创立的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的二元构成理论,不仅存在基准不明确,难于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的缺陷,而且在目的论之所在,对二者加以区别对待,不符合实际交易中的要求,对其正当化也存在理论上的困难。

指出应不再区别对待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而应站在信赖保护的立场上,引进对相对人行为方式综合评价的思路。

关键字:动机错误,表示错误,信赖保护一、引言私法自治为民法重要之基本原则。

“依Flume的经典表述,所谓私法自治就是‘个人依其意志而自我形成其法律关系的原则’”。

私法自治,在法律上是通过推行法律行为制度来实现,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依该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由此可见,当事人系依意思表示设定其所意欲之法律关系,实现私法自治之功能。

故此要求当事人之意思表示系健全、无瑕疵的,始能确保约定之法律效果之正确。

而若当事人意思表示时,其主观认识与现实不一致,即生意思表示错误之情形,此时,表意人即难以依自己内心意思自主追求其所意欲之目的效果,即难谓表意人自我决定之真正达成,故错误之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私法自治功能之实现。

然而,错误于人在所难免,因此,如何规范意思表示错误所生的种种问题,因其涉及之利益关系及情事之复杂性,遂成为各国立法者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意思表示错误问题上,我国民法理论及制度实践向采借鉴德国法的立场,此于当前私法制度背景下,本也无可厚非。

只是,必须明确,任何私法制度的移植,均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规则继受,更在于其所附载的制度价值,然价值的吸收、融合乃至共识形成,须依附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及文化传统。

仅此一点,即足于提供我们对继受他国法制反思的力量,切不可在制度建设上只是充当简单的“拿来主义者”,尤其是在民法典制订前夕,更需要我们具有一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反思,于诸多现有及可能的不同制度设计中,德国法上该制度是否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以至于我们只须简单的受用,笔者以为不然。

目的论指导下的经济类教材汉译失误分析

目的论指导下的经济类教材汉译失误分析

目的论指导下的经济类教材汉译失误分析[摘要]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目的论指导下,翻译失误不同于传统对等理论支持的翻译失误定义:那些无法实现翻译目的的失误都成为翻译失误,包括语言失误、文化失误、语用失误以及语篇失误。

教材的翻译更有切实、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可以用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来判断其中出现的翻译失误。

[关键词] 目的论功能加忠诚语言失误文化失误语用失误语篇失误一、目的论概述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该理论的创始人Katharina Reiss及其学生Hans J. Vermeer以及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的学者J. H.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等。

Reiss(1971)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定》(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他的学生Vermeer继承并发展了她的理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1984年,在他和Reiss两人合作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正式提出“译文功能”这一概念。

Vermeer(1987:29)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了“翻译目的论”,1997年,Christiane Nord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系统地概括了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该原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广 荣
( 扬州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江苏扬州 2 50 ) 2 0 2

要 : 国功 能翻译理 论 引入 中国后 出现 了一 些误读 误用 的现 象 , 德 需要加 以澄 清 , 以正确 、 面地 全
领会德 国功 能翻译 理论 的精 髓 。德 国功 能翻 译 理 论 的 演 变分 为 三 个 时期 : 芽期 、 立期 和 完善 萌 确
21 00年 1 月
Jn. 0 0 a 2 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u l f ini oe nSu i nvrt oma o aj Fri tde U i sy T n g s ei
第1 7卷第 1期
Vo . 7 No 1 11 .
德 国功 能翻 译 理 论 误读 误 用 的反 思
enCeS.
Ke r y wo ds:u c in;r n lt n t e r t p l g fn t o ta sai h oy;y oo y o
中 图 分类 号 : 3 5 9 H 1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x 2 1 ) 1— 0 2— 7 10 6 5 (0 0 0 04 0
期 。根 据 刘 宓庆翻 译理论 研 究三个层 面的模 式 , 三 个时期代表 人物 的观 点进行 价值评 估 , 理 出 对 梳 这些观 点之 间的承接 关 系和 区别所在 , 而证 明一 个 学科体 系的 建立依 赖 于对传 统 的 继承 和在 社 进 会科 学新成 果的 支撑 下对 传统 的突破 。
tn h r c d n r dto n r n c n i g i wi h u p r f t e n w c iv me t n s c a c— i g t e p e e i g ta i n a d ta s e d n t t t e s p ot o h e a h e e n s i o ils i i h


引言
在流 派纷呈 的当今 译 学 界 , 国 的功 能 主 德 义 学派 无 疑担 当着 无 可替 代 的 角色 , 地位 堪 其
比以韩 礼德 功能语 言学 为基础 的 翻译 研究 的功
虑语言因素的影响, 又考虑文化因素的作用 , 德 国功能 主义学 派是 这 两个 领 域 的先 驱 。 ( e . ” Gn te ,0 4:0 功 能学 派 为译 学 研 究 提 供 了一 z r2 0 7 ) l
tr e p r s so me g n e,o main a d i r v me t a v l a e h s e ta d a ft er p e e t h e h a e fe r e c fr to n mp o e n , nd e au tst e e s n ili e so h e r s n —
关键词 : 能 ; 功 翻译理 论 ; 类型 学
Absr c : s n e sa dig a d mia pl ain o h r n f n to a pp o c o ta sain su i s t a t Miu d rtn n n s p i to ft e Ge ma u c in la ra h t r n lto t d e c O c ratr i n r d c in i t i a Th s p pe te t o ma e a c a fc t n t n e sa d t e e - c u fe t ito u t n o Ch n . i a r atmp s t k lr i ai o u d rtn h s s o i o
aie f a h p a e b s d o i i i g St r el v l o a s t n t e r . fe e a ay i o h e t so c h s a e n L u B q n ’ h e e s ft n l i o A t r h n l ss n t e r - v e e r ao h y t lt n h p a n h s d a , o c u e h ta c d mi r d t n i e t bih d o eb sso h r— a i s i mo g t e e i e s i c n l d st a n a a e c t i o s s l e n t a i fi ei o t a i a s h n
s n e o e t e r or cl n h r u h y I d v d s te d v l p n f t e f n t n la p o c n o e c f h h o y c re t a d t o o g l . t ii e h e eo me to h u ci a p r a h i t t y o
转 向的首要 动因是推 动 翻译研究 成功成 为一 门 独立 学科 的主要 力 量 。根 茨 勒 ( e te ,0 4 G nz r2 0 : l 7 ) 评价德 国功能 主义 时 说 : 过 去二 十 年 翻 0在 “
个新 的切人 点 , 搭建 了一个新 的平 台, 为译 学研 究注 入 了新 的活 力 。 德 国功能学 派在本 世纪 初引 入 国内后 被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解 释各种 翻译 现象 , 导各类 翻 译实践 , 指 成绩
能途 径 。 斯 内 尔 一霍 恩 比 ( nl Se l—H rb , ony 20 :6 认 为 , 国功 能 主 义是 翻译 研 究 文 化 06 5 ) 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