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
下列作品中改变自散文的中国电影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自古以来,散文就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领域。
而在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改编自散文,成为了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就我国电影中改编自散文的作品进行一番探讨。
一、《边城》《边城》是根据沈从文的散文创作而成的电影,由张艺谋执导,张曼玉、梁朝伟主演。
电影以沈从文的同名散文作为蓝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生活和命运的故事。
电影以唯美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将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成为了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是根据亦舒的散文改编而成的电影,由文隽执导,张国荣、周迅主演。
电影以亦舒的散文《上海生活》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的爱情故事。
电影以坚实的剧情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成功地将散文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影像语言展现出来。
三、《八月未央》《八月未央》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散文作品,由何澍培执导,彭于晏、倪妮主演。
电影以严歌苓的散文作为创作基础,讲述了一段充满心酸和温情的爱情故事。
电影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画面,完美地展现了散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四、《我不是药神》《我不是药神》根据作家韩寒的同名散文改编而成,由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主演。
电影以韩寒的散文为创作蓝本,讲述了一位癌症患者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电影以真实的题材和感人的情感,将散文中的思想和情感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五、《人在囧途》《人在囧途》改编自马伯庸的散文《囧途》系列,由徐峥执导兼主演。
电影以马伯庸的散文为创作灵感,讲述了一名男子为找回失散多年的妻子而展开的奇幻旅程。
电影以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绝伦的表演,成功地将散文中的幽默和深意融入到了影片之中。
在这些改编自散文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散文对于我国电影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散文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意境,为我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形式,使电影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影像语言来表达文学意境,营造出深沉的艺术氛围。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文学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方式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倒叙、并行叙事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可以营造一种悬念和复杂的情感交织,使观众在影片中体验到不同的时间维度和情感层面。
比如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前后不同的时间点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厚度。
二、意象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与思想,这些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
比如在《菊豆》中,夏小宇的眼睛成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代表了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在《一代宗师》中,雨水成为了影片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成长历程。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影片更具有诗意和深度。
三、对话的精致张艺谋的电影中对话的精致经常能呈现出文学上的特色,对话语言常常婉转、含蓄,通过对话来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影片中的对话多以小学生的朴实的语言来呈现,这种朴实的对话语言透露出小学生们内心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导演对人性的关怀和呵护。
四、情感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常常十分细腻、深刻。
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
比如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最后的挑灯夜读和纪录片中的苦心经营,展现了其对京剧和事业的痴迷与执着,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无奈和坚守。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感同身受。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文学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叙事方式、意象的运用、对话的精致、情感的深刻表达和音乐的运用等方面来营造文学化的氛围,使影片更具有诗意与艺术感。
这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具有深度与内涵,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瑰宝。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曾说过,“‘极致’是我一贯的追求。
我要含蓄也要含蓄到极致,要独特也会是‘极致’的独特。
”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时刻为“极致”奋斗。
在他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极致时刻彰显。
张艺谋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从小说到电影,从抽象的白纸黑字到具体可感的影像,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侧重点也各不一样。
张艺谋用自己高超娴熟的导演技巧呈现给我们一部震撼的银幕佳作。
后经典叙事学认为,不仅文学是叙事的,就是哲学、宗教、历史、新闻、心理分析、教育、影视乃至一切符号活动,都是叙事的,或具有某种叙事性,因此,它们都是叙事学研究的对象。
那么在电影中,叙事学就可以从很多角度、以各种方式进行分析,例如,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电影符号、色彩······一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认真阅读一部小说,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塑造的形象,描绘的场景,人物的举止言行,都形成与读者的思想中,一千个读者心中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可以任自己想象,然后勾勒出那些真善美,或者假恶丑。
而仔细观赏一部电影,观众要面对的不再是书香纸卷,而是会直接形成一定视听觉冲击力的影像,它由一个个镜头、画面、段落、场景构成。
它用画面和声音给观众讲故事。
银幕上的二维空间和固定的放映时间,不容许电影太过拖沓冗长,如果把生活中的事无巨细、婆婆妈妈展现给观众,观影的厌烦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电影要求它的剧本要有扣人心弦、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简练集中的人物关系。
倪震在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本时,较原著做了很多改变。
原著中,颂莲有很多面孔,她有伺候老爷时温柔如水的一面,也有面对“强劲对手”时狠心乖张的一面;她会憧憬自己曾经幻想的美满爱情,但面对陈家大院内那口死人井和后花园的阴气十足时,她又会陷入自己的消沉和悲哀中。
当雁儿死后,她孤独地在封灯的屋子里自斟自饮,那时的她又是那么的无助。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导演,以其出色的电影作品和独特的影视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中,不仅呈现着辉煌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和思想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人物刻画、意象运用和对话构建等几个方面探讨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叙事技巧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他擅长运用叙事的跳跃和叠加,通过回忆、幻想、穿插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示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以《红高粱》为例,影片中通过回忆的方式呈现了女主角少妇宋丽的成长和情感经历,通过叙述和短暂的情节闪回,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张艺谋还擅长运用暗示和悬念,通过一些模糊的细节和情节线索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张艺谋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出色。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设计,使得电影中的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
无论是《红高粱》中的宋丽、牡丹、樵夫大福,还是《英雄》中的荆轲、秦王、孔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张艺谋用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生活境遇,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设计,张艺谋成功地赋予了他的电影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张艺谋在电影中的意象运用上也具有独到之处。
他善于运用象征性的意象,通过影像、颜色、音效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卧虎藏龙》中,雪景和青林的意象运用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追求;而在《活着》中,白色的鸡蛋意象展现了人物的苦难和坚韧。
这些意象既为故事情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又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张艺谋在对话构建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
他擅长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对话来传达思想和情感,使得对话更加贴近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
在《让子弹飞》中,主要人物间的对话极具戏剧性和喜剧性,让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而在《菊豆》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与父亲的对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牵挂。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和编剧,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强烈的象征意味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
他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张艺谋在电影中经常使用寓言和象征手法。
他通过精巧的叙事和画面语言,将社会现实隐喻成动物或其他形式的象征物,以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批判。
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将战争、冲突和人性的丑恶通过红高粱这个象征物来呈现,使观众得以深入思考和感受其背后的意义。
张艺谋在电影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引用,增强了电影的文学性。
他擅长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并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了文学中的经典语句和情节,使电影的文学气息更加浓厚。
他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电影,并在电影中引用了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台词,使电影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内涵和情感。
张艺谋的电影中还经常运用诗意的叙事手法。
他善于用画面和音乐来渲染电影的氛围和情感,给人以一种诗意的感受。
在电影《活着》中,他通过对光影的运用和优美的音乐配乐,将影片渲染成一幅幅诗意的画面,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诗的力量。
张艺谋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电影中经常运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他也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理状态,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张艺谋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电影通过寓言和象征手法、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引用、诗意的叙事手法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将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到作品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文艺才子,其电影作品成为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瑰宝。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历史故事的演绎、乡村生活的展现、民俗风情的表现以及家庭价值观念的思考,张艺谋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性。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张艺谋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独特的贡献,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真实的中国画卷。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令人感叹其才华,更让人深切体会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作品、民族文化观、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乡村生活、民俗风情、家庭价值观念、独特贡献、文化传承、弘扬。
1. 引言1.1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他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独特韵味,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世界。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氛围。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演绎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也能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他的电影作品,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民族文化观。
2. 正文2.1 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张艺谋作为中国现当代知名导演,其电影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
他通过多部影片深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英雄》。
这部影片以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英雄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复杂关系,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
张艺谋运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等元素,整体呈现了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卷。
另一部广受好评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绚烂。
《红辣椒》影评
《红辣椒》影评《红辣椒》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于1994年上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影评将从影片的剧情、主题与意义以及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现《红辣椒》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影片《红辣椒》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主要讲述了因恶劣天气而导致收成减产的北方农村的一家人的遭遇。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娶了一位九姨作为儿子的继母,而这位九姨与儿子之间逐渐发展出非正常的感情。
故事中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村生活中的困境。
影片以黑白的影像和朴实的语言为基调,呈现出贫穷农村的真实景象。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多层次的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到那个既残酷又温情的时代。
影片既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压抑,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欲望的冲突。
其中,儿子与九姨之间的关系引起观众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红辣椒》通过对家庭和爱情的描绘,探讨了权力、欲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鲜明而深刻,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矛盾和动机。
父亲作为家庭中的主导者,既有温柔体贴又有霸道威严;儿子则既怀有孝心又受到欲望的困扰;九姨则被迫投入这个家庭,经历着内心的挣扎。
这些角色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红辣椒》的核心内涵。
在视觉呈现方面,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画面,营造出一种浓重的农村氛围。
黑白色调与荒凉的土地相得益彰,凸显了农村贫穷和艰辛的生活。
同时,张艺谋运用了镜头的运动与组合,通过光影的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对比来表达情感和剧情发展。
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影体验,也使《红辣椒》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红辣椒》是一部充满压抑和温情的作品,通过对农村家庭和人性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中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复杂性。
张艺谋独特的视觉呈现和细腻的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与故事中,引发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红辣椒》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张艺谋导演生涯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张艺谋电影的文学内涵
15 0 ) 2 15
2 O世纪 7 O年代到 9 年代 之间.电影 的拍摄技术 与特技 手法已 0 经相 当成熟 ,星球 大战等影 片的 问世 代表了 电影进 入了特效 时代 . A vnue电影 由 1 1 — 9 9年 的 1 . d e tr 9 5 13 67 %和 16 — 95年 的 59 9 1 17 . %升 至 17—9 1 96 1 9 年的 3 .5 1 %。而从 9 2 0年代 开始 , 电脑 图形技 术开始成 熟, 导演们的天马行空的幻想开始能够完全实现 了, 摄像机可 以以原 来不可能想象 的角度进行拍摄 , 以 A vn r 电影爆增 至 19 一 所 d et e u 9 2 现 在 的 6 .1 11%。S preo SineFc o , at y 几个题材 的 电影 。 u ehr, c c it n Fna 这 e i s 在新的技 术下如 鱼得水. 电影《 阿凡达 》 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存在 。它可 以说 是开启 了 电影的新时 代。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让观众不得不去 I X等 高 MA 端影院去观看 , 并且还出现一票难求的现 象。电影投资商当然不会放 过这种机会 。 各大 电影厂商纷纷将未来的 目 标放 在 3 电影方面 。 D 传 统 的 文艺 电影 和 娱 乐 电 影 的 距 离越 来 越 大 。 电影 实 际 上 已然 从 以 前 叙事为主转 为了以娱 乐为主 的阶段。人们进入电影院的 目标纯粹变 为了消遣 , 和新技术带来的视觉冲 击力。 人们在走 出电影院之后互相
ME I T D E 传媒研究 D AS U I SI
论张艺谋 电影的文学 内涵
孙 冰
(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0 级 中文系对 外汉语 言 2班 辽宁 兴城 6 中图分类号 : 4 文献标识码 : I 2 A 摘要 : 文对张艺谋 电影 的文学内涵做了解析 。 本 关键 词 : 电影 文学 内涵 从 18 97年 问世的《 高梁》 红 开始 , 张艺谋 的导演 生涯 , 迄今 已 2 0 《 有话好好说 》 这部以城市 生活为题材 的喜剧 电影 , 明显地表现 余年 , 执导的 各类影 片亦有十多部 , 中国大 陆的电影人 中 , 所 在 算是 出了眼花缭乱的城 市给人 的压抑与简单传统 的农村形成 的压抑的不 高产的 , 而且是丰硕的 。说高产 , 张艺谋 绝对 不是那种只求数量不讲 同 , 张艺谋在这里使 用了特殊的电影镜头 来表现 这种特点 . 运用 3 0 6 质量 的艺术工匠 , 众所 周知 , 其创作的严肃态 度与精益 求精 的精 神 . 度的摇拍肩扛拍摄 , 带来了画面 的巨大震荡 , 从而 造成了动荡跳 跃 、 更是令人钦佩因而有口皆碑 。 说丰硕 , 张艺谋迄今 为止所创作 的电影 婆娑迷离 , 抓住了城市生活最本质的特 征。这部片子还拍 出了城市人 作品 , 尽管 明显地 良莠不齐 , 但其中堪称佳作 或精品 的 , 却至 少在其 之间的隔膜 , 形色色的人汇聚在城市里 , 形 只是出于利益或钱的需要 全部成果的半数以上 才肯出手帮忙 。比如赵 小帅在 街头挨 打 , 围只有围观的群众 . 周 张秋 张艺谋电影中所传达的主题总是有一种人性 的抗 争 ,这 种抗争 生也是因为赔电脑 的要求才会劝阻赵小帅 “ 剁手” 因此 , 电影不 。 这部 的来源或是对传统樊笼 束缚 的挣脱 , 或是对权 威力量 的反抗 , 随着张 仅拍 出了当代城 市生活的一种模式 ,更重要的是拍出了当代生活的 艺谋 电影表现形式和故事 内容 的不断变化 . 中人物 的抗争 也呈现 其 种情绪 。 强势的力量总 是会减弱 的, 而且张艺谋也不会放弃 自己对 出了不 同的表现 ,从而形成不 同的结果 ,张艺谋 电影体现个 人与秩 人性 的追求 , 《 在 千里走单骑》 可 以看到两组对抗 , 中, 一组是 高田先 序、 人性与传统冲 突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人物 形象的塑 造。 红高粱》 生对儿子健一的压抑 , 《 另一组是和主任对高 田先生和扬扬的压抑 。 作 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 前半部分是抗战初期 ,我奶奶”出嫁 , 了 为父 亲的高田先 生和 自己的儿子已经有十多年没有了来往 ,足见 父 “ 做 酿酒坊 的掌柜之后酿出了“ 十八里香” 在这部分 , , 那个有麻风病 的烧 子之 间的对抗之强 烈 ,而当高田先生为了给 罹患癌 症的儿子一个 慰 酒坊主李大头 、远近闻名的土匪秃三炮都为追求 自由的九儿和余 占 藉 , 日本来到 了中国的云 南录制中国的民间傩 戏表演 , 从 一切 当然 也 鳌造出了一个 企图束缚他们 的“ 铁屋 子” 那 间阴暗 的酒坊 是一种符 不是顺风顺水 的,找到 儿子想拍 摄的民间艺人李加 民已经是很困难 , 号的象征 。 后半部分是 日本侵略军进 了村 , 强迫老 百姓修筑公路 。 为 了 , 更说让他唱傩戏 了, 因为 , 已经伤 了人 而被政府关进 了监狱 . 他 于 追使 中国人服从统治 , 他们惨 无人道地 把反抗者罗汉大叔剥皮示众 。 是高 田先生要为此而与另 种力量来对抗 ,那就是和主任与村 民们这 《 菊豆》 杨金 山代表顽 固、 中, 残酷 的封建宗法制度 , 杨天 白更是伦理 些代表着官方或 者是民风 的一方 。 报应 、 生死轮回 的符号 , 在这个未成年人 的性格 中承 载了冷漠 阴沉 、 张艺谋真正的 、 根本性的成功 , 还是在于其所创造 的艺术世界所 精通世故 、 宗法卫道 、 忍狠毒 。 残 他把“ 放在生活——历史与现实 、 人” 世界——社会 担起传宗接代 、 延续香火的义务 , 但是却 占有着“ 父亲” 之名( 自称他 与时代 、 天 运动——理 想与追求之 中 , 通过刻意选取 、 设计 的艺术情境 为“ ) 爹” 这位名义上的“ , 父亲” 实际上是礼法 制度的一个执行符号。 他 并借助于主观化痕迹不但明显而且浓重 的一 系列场景与细节 。来精 死 于染 缸 , 起因只是天 白一次 看似偶然 的失手 , 年岁 尚幼 、 混沌 未开 心地揭示“ 环境 与人” 的特定关 系 , 从而使得创作 者对 人生 、 人性 、 人 的天 白无意 中成为了弑父者 。《 大红灯 笼高高挂 》 表现了命运的戏剧 情 、 人格 的思考 , 于电影的观赏过程中 。转换为接受者对生存 、 生活 、 性和寓言性。影片中的“ 红颜”女性) “ ( 和 红灯 笼” 也是一一对 照的 , 灯 生命 、 态的深思和领 晤。 生 惟其如 此, 它才比之当时许多同样进行“ 文 笼挂在哪里 , 荣耀和欢欣就在哪里 , 灯笼成为了女性所 谓“ 幸福 ”的象 化反思” 的优秀影 片 , 更为“ 感性” 因而更为“ 亲切” “ :活着” 是具体 . 同 征 。然而 , 从影片 中我们可能解读 出来 的却 是这样 的意蕴 : 这些灯笼 时又是悲壮 的 , 因而也是轰轰烈烈和激动人心 、 苦乐难言和冷暖 自知 只是一所封 闭的、 阴冷的 、 寒气 逼人 的“ 铁屋子”中的装饰品而 已 。 它 的 是 男性权力和寻欢作 乐的标志 , 也是对女 洼进行欺骗和侮辱 的标 志。
电影《活着》_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
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
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
那个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
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张艺谋,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早期的艺术电影到后来的商业大片,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叙事主题和审美风格吸引着观众。
本文将就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叙事主题,以及其电影如何实现大众化和商业化转型进行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叙事主题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叙事主题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主题大多涉及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变化。
首先,他常常通过大银幕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例如在《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中,通过对中国农村和传统习俗的描绘,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其次,他经常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家庭与社会的矛盾等叙事元素,反映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变革。
这些叙事主题往往带有深刻的思考和人文关怀,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三、张艺谋电影的大众化转型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张艺谋逐渐将其电影作品的审美方向向大众化方向转变。
他开始关注更多普罗大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同时,他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精细的制作工艺来吸引观众。
比如,《英雄》、《长城》等作品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和动作场面,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他还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演员的合作,吸引了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四、张艺谋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在商业化的转型中,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商业利益。
他开始参与更多大型的商业项目,例如投资大、特效强的影片制作。
在《三枪拍案惊奇》、《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商业化趋势的明显体现。
同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票房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种商业化转型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失去了艺术性,相反,他仍然保持着对艺术追求的热情和执着。
五、结论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审美叙事主题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挖掘,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同时,他通过大众化和商业化的转型,使他的作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后张艺谋时代”的电影与文学改编
劲。 而且有时文学成为小圈子里的东西 , 越没劲 , 他越觉 得这就是纯文学 。 结果变得越来越 无病呻 吟 , 文学脱 使
离人 民 , 离 广 大 读 者 和 观 众 的兴 趣 。 嘲 此 番 态 度 的 脱 ” 而
而后 , 张艺谋 由不满进一步发展到大加批判 :中国 “
为什么没有好 电影好 电视? 因为中国没有畅销小说 。 我
看大部分作家不写这种东西 , 要么 ‘ 纯文学 ’要 么乱七 , 八糟 ……我们很不幸地让一些乱七八糟 、 狗皮膏药式的 东西占据 了畅销市场。 翻 ” 在前期 电影 中, 张艺谋 一直是“ 拿原著作 素材 ”通 , 过文学故事 的架构来填充 自己的感情 , 以表现对于生活 的理想与愿望 。 常常采用借鸡下 蛋的方法 , 在他人 的文 学作品中安放 自己电影 的魂 , 更加强烈地发挥 电影这种
至将 内里的瓤掏空 , 留下壳 , 只 而后全部填充上 自己想 要的馅儿。 已不满足于对原著 的单纯理解和 阐释 , 他 不
文学繁荣与否 。 中国有好电影 , 先要感谢作 家们 的好 首
小 说 为 电影 提 供 了再 创 造 的 可 能 性 , 果 拿 掉 这 些 小 如
说, 中国电影 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存在。 [由此可见 , ”1 1 对于 当代 文 学 所 赋予 的 种种 , 艺谋 感 恩戴 德 。 张
接使得其 电影的叙事风格发生变化 , 也使得其电影生涯 进入 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 后张艺谋时代” 。 《 英雄 》 是张艺谋电影生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 , 是其 面对 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大潮 、 实现 自身艺术转 型的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张艺谋先生执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京剧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电影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际舞台上。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递给了观众,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更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张艺谋《影》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张艺谋在《影》中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影》中,张艺谋通过对京剧的精心呈现和细腻描绘,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和精妙之处。
无论是唱腔、乐曲还是表演方式,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张艺谋通过对京剧艺术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表现,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张艺谋在《影》中也运用了传统文化背景和题材。
《影》以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权臣——秦始皇为题材,以此作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通过对中国历史背景和题材的运用,张艺谋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展现给了观众,使得观众更加了解和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这种对传统文化背景和题材的运用,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赏析
3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8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张艺谋导演总是以文化反思和人文关怀为宗旨,在创作电影中习惯于暗含一些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因此观众总能在其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导演试图在申张个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对个人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本文就将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使用的艺术技巧逐一揭开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意蕴。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故事梗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它成功地勾勒出“一夫多妻”的封建家庭制度下,妻妾之间相互勾心斗角的人生图景以及男权统治下形成的生存规则。
影片里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名叫颂莲的女人,她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为了能在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陈家生存下去,颂莲的性格在斗争过程中被异化、被扭曲。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开始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当时的颂莲才19岁,她是个年轻有为的女大学生,有着新的思想和执拗不屈服的个性。
然而她却也没能成功的逃离当时的封建传统对女人迫害的悲惨命运。
随着父亲去世,她被继母逼迫辍学最后嫁给了陈佐千做四太太,陈家有祖传下来的规矩:老爷在谁房中过夜,其院房内外就挂起高高的红灯笼。
为了一盏盏不熄的红灯笼能够高高挂起,颂莲与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甚至还有争宠的丫鬟雁儿之间展开了女人们可怕的斗争,直到次年夏,陈府迎来了第五位姨太太,这样没有尽头的斗争故事在封闭的深闺大院中循环上演。
影片叙述平淡,但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要素,例如,在电影中多次巧妙的通过颜色的变化反映人物当时的心境,导演非常善于运用声音符号渲染气氛,借用音乐的变换到达一定的表意效果。
除了颜色和音乐,镜头的控制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张艺谋导演运用一系列的技巧只是为了表现这个陈旧的大家庭里生活的最不像女人的女人们,借此给人们新的思考和反省。
二、 影片艺术特色解析(一)色彩的巧妙运用《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色彩的运用是极为讲究的。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摘要】电影《红高粱》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深刻的内涵。
红高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火焰山的视觉意象代表着燃烧的热情与力量。
红衣女子是爱情与神秘的符号,婚礼场景则象征着传统与承诺。
而红豆汤则代表着情感与记忆的交织。
这些意象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红高粱》通过意象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意象的细腻运用丰富了电影的情感表达,使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通过对意象的深度挖掘和运用,电影《红高粱》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记忆。
【关键词】电影《红高粱》,意象特征,意象美,象征意义,火焰山,红衣女子,婚礼场景,红豆汤,艺术表现,观众印象,丰富内涵1. 引言1.1 介绍电影《红高粱》电影《红高粱》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以中国西北部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
影片以红色高粱作为主要意象,通过高粱的生长、成熟、收割等环节,反映了人生的变迁和命运的纷繁复杂。
红高粱不仅是农村的象征,更是家族和爱情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在电影中,红高粱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通过它展现出生死、爱恨、忠诚和背叛等丰富的内涵。
这种图像的多层次解读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主题和角色的情感纠葛。
电影以红高粱为主要意象,塑造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引人入胜的意象美,影片《红高粱》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1.2 阐述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红高粱》中,意象的运用尤为重要,它是电影情节的灵魂和核心。
通过意象的巧妙搭配和运用,电影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体验。
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是电影的灵魂,是观众与影片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一位备受世人关注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各种奖项。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会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题材等元素引入到自己的电影中,这不仅能够为电影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提升电影的艺术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剖析他是如何借鉴文学作品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电影中的。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剧情引用。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剧情的引用。
比如他的作品《红高粱》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将小说中的红高粱田描绘得极为细腻,通过红高粱的热烈与似血的红色,让观众感受到了饱经战乱的年代里人们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作品《梁祝》也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改编而来。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爱情故事进行改编,使得电影在传承经典的也为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张艺谋在电影中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剧情进行引用,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手法将其娓娓道来,从而使得电影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剧情引用、人物角色刻画和题材选择等方面。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剧情、人物、题材等元素进行借鉴和改编,张艺谋成功地丰富了自己的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使得电影作品更加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和文化底蕴。
他的这种文学表现手法不仅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张艺谋会更加巧妙地运用文学表现手法,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电影作品。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他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他通常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来创作电影,例如《红高粱》中的色彩构图和视觉冲击力、《活着》中的饱满的镜头语言、《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美学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的标志。
他的色彩运用饱满丰富,通过对比和碰撞不同颜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的构图和镜头语言也非常有力,通过对人物的位置和角度的安排,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张力。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他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找到戏剧性和艺术性,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他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苦涩。
例如《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70年代至9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人的生活被众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也带给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对对象、符号和场景的选择和组合,传达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红高粱》中的红色高粱、《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降雨场景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使得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使得观众更易于体悟和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独特,既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电影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原则,也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通过对色彩、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创造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
张艺谋的《鬼子来了》剧本创作故事
张艺谋的《鬼子来了》剧本创作故事鬼子来了,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张艺谋创作《鬼子来了》剧本的故事。
一、创作初衷《鬼子来了》这个题目,既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又寓意深远。
张艺谋在创作初期,希望通过这个题目,探讨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挣扎。
他希望通过这个剧本,让观众深刻反思战争的残酷与荒诞。
二、剧本创作过程张艺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
他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在剧本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多个角色的视角,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转折。
他通过对话和行动的描写,刻画了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动态,使得整个剧本更加丰满和生动。
三、角色塑造在剧本中,张艺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角色。
其中,男主角小李,是一个普通的村民,他在战争中被迫扮演鬼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挣扎。
张艺谋通过对小李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而女主角小红,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抗日女战士,她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在战争中的顽强精神和爱国情怀。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张艺谋成功地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四、情节设计剧本中的情节设计紧凑有力,扣人心弦。
张艺谋通过对战争背景下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他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的冲突和转折,使得剧情紧凑而有张力。
同时,他也注重对细节的把握,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使得每个情节都更加真实和生动。
五、主题表达《鬼子来了》这个剧本的主题是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思考。
张艺谋通过对战争时期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与挣扎。
他通过对主人公小李的塑造,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个主题的表达,不仅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对和平的思考和珍惜。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其独特的叙事主题、鲜明的审美风格和创新的拍摄手法,为中国的电影工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同时,张艺谋电影在审美风格与内容上的不断变化与尝试,使其能够跨越文化、地域和时代的界限,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就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进行深入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叙事主题著称,其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1. 人性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中,人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都以人性的探索为核心,深入挖掘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
2. 社会现实:张艺谋的电影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反映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如《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都以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展示了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3. 传统与现代: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主题也经常出现。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社会的挑战。
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都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三、张艺谋电影的大众化与商业化转型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也在不断进行大众化和商业化转型。
这种转型不仅使他的作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
1. 题材选择:在题材选择上,张艺谋的电影逐渐从传统的文艺片转向了更加具有商业潜力的题材。
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以大制作、大场面和高科技特效为卖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张艺谋的电影也逐渐采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所执导的文艺大片《归来》改编于著名小说《陆犯焉识》,整部电影主要选取的是陆焉识逃狱回家,之后又被捕,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回到家中的部分进行讲述。
电影《归来》创造了国产文艺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它当之无愧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如果观众能够将其与小说《陆犯焉识》相结合来欣赏,那这就将文学创作和电影改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一、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突出小说《陆犯焉识》里描绘的,“没有自由的男性知识青年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彷徨”。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陆焉识,而是将一个年代的人通通联系到同一个贯彻爱与真实的命运中来。
作者自己也认为《陆犯焉识》是她小说水平的巅峰。
小说里的故事讲述了在半个世纪的日子里,上海某家富少爷和他家里人的故事。
而且,小说里的角色关系也是交错复杂的,小说中叙述了陆焉识对恩娘和冯婉瑜的禁锢所实施的对抗,他渴望倜傥地拥有自己期盼的自由。
他在美国读书的生活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不用考虑那些旧规陈俗,在自己的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另外两位女孩你侬我侬,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像“笼子”一样的家。
不过,正因为他这种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个性,让他得到了无期徒刑的审判。
在被监禁的那些日子里,他反而体会到了在婉瑜身边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才发觉自己对婉瑜的漠视是多么的愚蠢。
在被监禁的生活中,他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思想变得细腻起来,他能从那么艰难的境地里归来,和他对婉瑜的爱意和悔恨不无关系,他所有的力量都是源自于这些发自心灵的领悟。
在影片里面,关于爱的意义被放大,陆焉识年少时的轻狂与家庭对他的禁锢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只是展现了逃狱被捕和奋起反抗的一些情节,而且进行了一些修改。
影片没有小说的那些铺垫,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被大大地简单化。
但是如果我们只说电影,电影的剧情依然是完整并且感人的。
因为作为电影的时间有限,把一部时间跨越极长并且剧情人物复杂的小说改编成剧情丰满人物有特色的电影其实是很困难的,就像影片《白鹿原》对其原著小说的改编那样,就影片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将其与原著比较还是会感到一丝遗憾,毕竟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宏伟巨作。
电影和小说之间有着说不完的相似的地方,在之前也有说过,但是两者都是特殊的存在,是不能够互相代替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意义。
影片着重于对于爱情的讲述,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就变得几乎没有。
对于那时极端的政治环境,影片也没有特别强调,但是却一直用那时的政治条件来烘托氛围,展现角色内心。
就在陆焉识被捕又释放回来的时候,陆焉识的女儿也再次回到了她的母亲家里生活,对于陆焉识的回来,其实最不能淡定的是婉瑜,“文革”不仅仅给婉瑜这类人带来了直接的伤害,也给了许许多多和婉瑜一样的人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
“文革”留给婉瑜的是无法忘记的记忆;是陆焉识没有办法拯救的爱情;是大卫内心崩溃继而的自杀;是方师傅从管理者变成了囚犯的转变;是对那个动荡年代人性的抨击;更是给成千上万个类似的人们造成的灵魂伤痛和记忆的痛苦。
所以,电影《归来》并不是简单地将那些思考和过去淡化下来,反而是用小事来展现大思想,这就需要观众带着脑子来欣赏影片,并在结束后感到“回味无穷”。
二、影片的细致表现影片上映后各界的评价各不相同,但是不管人们对电影的讨论聚焦何处,这部电影还是改编于小说《陆犯焉识》,除了影片里丹丹这个角色和小说里的丹丹有些不一样之外,即使对于人物之间的联系和时空跨度简单化了一些,主要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还是和小说没有多大区别的,文学加工也做得细致入微,让人们觉得惟妙惟肖。
(一)《陆犯焉识》小说本来就适合拍成电影作者在整部小说的写作中利用了许多电影的技巧,使得小说的每个故事情节就像电影的一个个片段一样。
小说《陆犯焉识》总共叙述了38个章节,每个故事的时间和地点都在不停地变化,甚至对主角陆焉识的称号都各不相同,但是这几个不同的环境不同故事的叙述,它们之间又没有互相矛盾,一切都井然有序。
这是将电影的艺术手法鬼斧神工般地融入了小说创作里来。
几个角色被带到青藏高原那艰苦环境里,他们的心境变化,和主角那一生的不羁放纵的潇洒生活相互交错出现,他们在不同的时空,构成了两条不一样的主线,而作者对这两个剧情分开描述,却又一起描绘了陆焉识的人生。
另外整篇故事跌宕起伏,节奏分明,整个情节贯穿流畅,就像电影利用镜头的切换来实现节奏的改变,十分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的描绘就和电影长镜头的效果一样。
作者在引言对环境的描绘稳如净水,平和淡雅,眼界宽广,又宛如实物,将大草原的辽阔和羊牛群的自在勾勒出来,同时也暗喻这辽阔美丽的另一面是残酷冷漠的,使得阅读者在整部小说的开头就对那些“文革”时期的囚犯的监禁环境有了些初步的了解。
(二)电影镜头、音响与情感、情节相得益彰电影的艺术手法使用得十分有理,对于人物形象和环境营造也十分成功,这使得影片变得非常吸引观众。
《归来》这部影片所在的那个时代,分为两个,有在动荡之时陆焉识逃狱回家看爱人与孩子,还有就是在真相大白之后的回归。
在对第一次归家的画面描绘中,一开始是火车经过,伴着火车一节节车厢的声音以及铁轨与路面产生的声音,观众可以通过火车的车轮之间狭小的缝隙看到对面站台上面的陆焉识,再加上火车从他身边驶过,这不禁让观众想到,这人得有多失魂落魄啊……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开头的那些画面是离不开联系的,火车的快速行驶,火车的汽笛声,营造了一种不安定的氛围,观众从火车车轮缝隙里看到陆焉识,这也映射着陆焉识的生存环境是那么狭小和艰难。
当然这些也只是观众通过这些画面的一些猜测,但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这些猜测都得到了证实。
因为影片对于感情是着重描述的,所以对于角色的形象、语言、神态等的描述是极为重要的。
而且电影运用了新的“4K”技术,整个画面的执导显得格外精致。
如丹丹练舞的时候,透过镜头能够看到她额头上晶莹的汗珠,虽然这个画面一闪而过,但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当时她对于舞蹈的认真。
在陆焉识越狱回家在家里楼下停留的脸部镜头可以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越狱囚犯形象,然而通过特写,可以从他的眼里看到一丝温柔,一丝柔情,一丝爱意。
对婉瑜的特写镜头就很多了,第六到七分钟在家中的镜头,对婉瑜几个方向的执导可以表现她得知陆焉识越狱后的心情,婉瑜知道陆焉识越狱就是为了她。
每次去见陆焉识的时候婉瑜都会精心打扮,穿戴整齐,透过镜头能够看出婉瑜内心的期盼和愉悦,还有那份对丈夫的贞洁之心。
而除了对人,对环境、对物品的特写镜头也非常多,如鞋柜、书信、门、旧照片、琴、工具、汤匙等,这也更能表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整部影片对色调和光线的使用十分得当。
用黑白作为主色调,陆焉识身着黑衣,而白色的细雨对他来说就是那一切苦难的表现。
同时利用光影效果来烘托氛围,促进情节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理、想法。
如丹丹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一身火红的衣服,舞台闪亮,这暗示着她在舞蹈方面有着远大前途。
而在被有关人员叫去谈话的时候,走过那阴暗的长走廊,也换上了阴暗色调的服装,表明这一故事情节进入低迷的时候。
当她在街上独自伤心彷徨时,周围的色调也从明亮的练舞房变成了阴暗的夜晚道路,明亮的灯光变成了阴暗的月光,微笑变成了哭泣。
丹丹和陆焉识在楼道的相遇,陆焉识背对着窗户转过身来,脸在光线照不到的地方,而丹丹却正对着光线站立,这也表现了两者当时地位的对比。
电影只有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和结尾新年的时候使用了红色的色调,既为了表现当时的场景,也为了创设所需要的氛围。
“4K”技术的使用使得影片在不同的色调都显得色彩分明,如夜幕将至时,火车驶过,灯光与火车形成的影子,与陆焉识调琴时的形象相互交映,加上后期调色使得整个画面唯美有意境。
从情节的发展进程来说,所有的环境物品和人物都起了特别大的作用。
影片对于那个年代的环境做了特别多的修饰。
如丹丹被叫去谈话时走过的那个阴暗走廊两边贴满了当时所谓的“大字报”。
在电影前面的剧情里,经常会出现那些“文革”时期的常用标语,如“抓紧革命大批判”等。
而当出现“三年后”之后的剧情里,十年“文革”宣告结束后,后面的剧情里就开始出现与之前完全不一样风格的标语,如“为人民服务”,这也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除了场景和那些宣传语的变化,火车到站时的情景也有了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也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后面的火车进站,已经和之前那轰鸣的火车不一样了,之前的带给观众的只有压迫感。
而这一次观众看到的是车头,这代表了新的时代和新的希望。
又如当冯婉瑜没有碰到陆焉识,人潮拥挤我只为等你,下雨天,人群无数的黑伞里那一抹孤单的蓝色,婉瑜拿着蓝伞,无助地面向镜头,看着站台失神,这时的她心里是多么落寞。
那些剧情都是即将达到高潮的时候,也是最能夺取观众眼泪的时候,缕缕水汽飘向空中,增添着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更加容易感染观众,使得大家的眼泪夺眶而出。
另外,运动中的事物可以表现角色之间看不见的鸿沟。
当陆焉识即将被追捕者抓捕的时候,那也正是陆焉识即将和婉瑜相逢的时候,一列火车鸣笛驶出,虽在天桥下,却恰好在二人之间,这直接表现了婉瑜和陆焉识之间那无法跨越的距离,陆焉识被捕,他们又一次分开。
同样,之后又一次出现的自行车也有着分开二人,展现这种无形距离的效果。
电影开始没多久,婉瑜将鞋子放下的“咔”的那一声,其实就是代表着对女儿丹丹说“我无法去见你”的回应,这也表明婉瑜下定决心为了陆焉识着想,一定要见到他。
当剧情发展到等待指导员和同志到屋里面开始进行谈话的那个时候,环境是非常安静的,只有茶杯的清脆声音,没有对话,只有镜头对于角色的来回切换,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为了渲染出当时紧张可怕的氛围。
影片中丹丹在表演的时候用了慷慨激昂的乐曲,表现了她那好强的个性。
特别是陆焉识利用钢琴声来试图使婉瑜回想起过去的记忆,整个镜头就只有那舒缓的钢琴声和两人的身影,整个镜头长达1分多钟,接着琴声戛然而止,而响起来动人的声音,将故事的发展和二人的感情戏推向了巅峰。
总的来说,影片《归来》对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有着自己的特色。
小说的特点在于其韵味,而电影的改编特色在于那些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电影《归来》在上映38天,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成绩,可以说是国产文艺片的新的巅峰。
整部影片在于对小说《陆犯焉识》剧情选取的合理,选用主角的爱情作为主线,用“文革”及“文革”结束作为背景,这符合当代观众的胃口。
小说《陆犯焉识》的文学造诣可谓登峰造极,而将其加以改编拍摄成电影,利用高科技执导手段,对于文字所描绘的剧情利用声音光影台词的效果,同样将故事讲得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文献][1] 孙宜君,高涵.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2] 胡洁菲,王苏君.论电影《归来》对原著的解构主义改编[J].电影评介,2014(16).[3] 彭奕奕,钟丽琳.张艺谋《红高粱》“纯、简、极致”的影像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2015(03).[4] 王丽尧,南锋.浅析张艺谋电影改编特色——文学的影像诠释[J].大众文艺,2014(23).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