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第4章
第四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 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__实__现__能__量__的__多__级__利__用__,_
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即可)。
(从能量流动的方面考虑,两
பைடு நூலகம்
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1.水污染的类型
水污染及其净化
人类对湿地等生态系统 破坏,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 碎化,人为对土地的开垦 和扩张,外来物种入侵等
(续表)
危害
防治措施
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形成赤潮或水 华等
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 工业用水封闭化,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沙尘暴
植树造林,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 筑防护体系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问题
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温室效 应等全 球气候 问题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及水泥的生产等,导 致大气中CO2的含量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增多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 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酸雨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水体酸化,影响动植物的
导致大气中SO2和氮 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和 的氧化物含量增多 金属材料
2022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4章 人与环境 单元检测卷 2022-2023学年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单元检测卷第4章人与环境第4章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地球长时间所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有一定限度,主要的限制因素是()A.自然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文化素养D.生活消费水平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生育率的影响很大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3.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面各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A.②④B.⑥⑦C.⑤⑦D.②⑤⑦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6.下列有关叙述中,能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A.“四大家鱼”可供人类食用B.森林和草地可调节气候C.棉、麻可作为纺织原料D.许多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B.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危害生物的多样性C.改变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D.引进的外来物种会通过捕食或种间竞争排挤本地物种,但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8.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
环境教育04第四章环境教育的原理
l 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l 人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物质文明和谐的
社会,建立人能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环境第教育二04节第四章环环境境教教育的育原的理 伦理基础
l 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 l 一、环境意识: l 环境素质培养的基础 l 二、环境价值观: l 是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l 三、知识与技能: l 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
环境教育04第四章环境教育的原理
l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环境教育中的体现: l (1) 环境教育的核心: l 树立正确的“环境与发展”协调观。 l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里
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必须满足发展 的权利,以便公平地满足今代和后代的发展和 环境的需求。” l 环境教育必须定位的基点:经济必须得以发 展,以满足人们的根本需要,但不得逾越资源、 生态等自然支撑系统的承载力
环境教育04第第四一章节环境教环育的境原教理 育的原理
l 二 、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l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l 1、发展整体观: l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是密
不可分的整体,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l 2、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辨证关系: l 经济系统离开了资源与环境的依托,就会走向衰退; l 社会系统离开了经济系统的支持,就会走向原始; l 资源与环境系统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将
环境教育第04第一四节章环境环教育境的教原理育的原理
l 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 互作用机理及规律的科学。
l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能很强的科学,它包括理论生态学 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l 四、环境教育的教学基础:教育学
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 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 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 地等类型。
3.人口增长使大量自然资源被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5.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 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生态赤字 ①出现条件: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 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 ②造成结果: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 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 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源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典题应用 1.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 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 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 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D.日本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 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矿产资源短缺等。
判断正误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定不同。( × ) 3.步行与开车出行具有相同的生态足迹。( × )
核心探讨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 呢? 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2.根据教材P84~85“思考·讨论”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 的问题。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 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 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 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3节 生态工程
景、生态学原理的综合应用
04
高考遇
生态工程的实例
05
巩固练
重难斩
例 1 现代生物科技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生物制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与此同时,由于科技 水平及认知水平有限,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_对__人__工___生__态__系__统___进__行__分__析___、__设__计__和__调___控__(_或__对__已__被___破__坏__的__生__态___环__境__进__行___修__复_。、重建) (2)北京郊区某村将种植业、养殖业、屠宰场、沼气池、食用菌养殖基地等整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 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该案例主要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_循__环__原___理__、__整__体___原__理__、__协__调___原__理_ 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 3 项)。 (3)我国科技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来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浮床上的植物通过_吸__收__水__体___中__的__N__、__P_等__矿__质__ __元__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__挡__射___入__水__体__的___光__照_____,抑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 (4)2019 年是我国在垃圾处理方面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试说出垃 圾分类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利__用___(或__变___废__为__宝__、___废__物__资__源___化__)_、__减__少__环__境___污__染__等_____(至少说出 2 项)。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4.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1
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王中锋
• • • •
第一节 唤醒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 第三节 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主要观点: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 平 ,无论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刺激,对提 高唤醒水平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而唤醒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工作 绩效。而环境信息的容量大小 、信息的不确定性 (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和不一致性)对影响 着唤醒水平的高低。
• 心理反应 • 当主体把某一刺激经过评价认为有可能对自身构成威胁时, 主体心理开始产生应激反应。 • 刺激能否引起心理反应取决于不同的环境与个体的
认知评价的双重作用。
二、应激物的种类
• 应激物主要包括三大类: 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 背景应激物。 • 一、灾变事件 势不可挡的应激物,如自 然灾害、战争及重大技术 事故 引起的后果: 焦虑、退缩或麻木。抑郁、 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 无泄愤对象的气愤、回归、 梦魇等。
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 一、应激的唤醒作用有助于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 • 二、应激有助于激发机体的活力和增强免疫系统。 • 只要应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人的成熟--使人更好地学会 处理下一个应激。 • 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备条 件,而应激所付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出的学费。 • 但过分的应激也会引发过于昂贵的代价,甚至造成人的死 亡。
• 1 警戒阶段: 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扩大、肺扩张、消化停止、 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使身体肌肉紧张,随时做好迎战或 逃跑的准备。 • 2 抗拒阶段(适应阶段) 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估,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泌都恢 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 • 3 衰竭阶段 应激反应消耗大量体能,持续过长,超过个体的承受 能力,导致机能衰减、最终可能死亡。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联并同时发生的。生理反应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的,一 股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是由拉扎勒斯提出的,一般称心理 应激。
• (一)生理反应
塞利的研实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 他将这些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总称为—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 2.抗拒(或适应)阶段
应激状态下的警戒反应是一个迅速而短暂的过程。之后,主体 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 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 便贮备大量的体能维持身体的高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的应对作 好准备。
• 3.衰竭阶段
如果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 衰减: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 死亡。
•
在抗拒阶段,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
时,个人要全力以付、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如信息探索,
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
•
如果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得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
这种认知应变过程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
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导致的问题 (1)焦虑 (2)退缩或麻木 (3)抑郁 (4)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 (5)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6)回归 (7)梦魇
灾变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浩劫,
但同时也对人类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 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必须用广 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一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 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 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这其中有我们人 类的过错,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我 们的行为。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与嫩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 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改变对自 然的态度.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修2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必修2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学科地位】本章教材是在学完高中地理必修Ⅰ、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做一个总结,从而在理论上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学习必修Ⅲ的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因此本章在整套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考预测】目前,困扰人类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
协调好发展问题,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因此,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始终是高考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这既符合高考“能力立意”与“关注社会现实”的指导思想,又符合“学习有用地理”的地理教学要求。
【学习指导】本章以“环境与发展”为线索,以历史记载为背景,揭示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史的演变过程,以人地协调为基本出发点,科学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因此,学习时要从身边的事例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搜集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并进行全面剖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自主学习】回顾教材所学的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是什么?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3.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目标和基本内涵?5.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具体策略有哪些?6.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109“双语学习”,回答:1.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哪些?2.石油泄漏和酸雨对环境会产生什么危害?3.针对以上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什么防治对策?【巩固训练】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②人类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④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和稳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读下图,图中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据此完成3~4题。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考点梳理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蓄洪抗旱等。
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使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3)环境污染。
4)农业、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
5)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异地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XXX等,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建立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做好生态系统管理,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
三、生态工程1.概念: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4章 人与环境_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1)
| 草地 |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 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图3 生态足迹示意图
| 耕地 |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 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 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 建设用地 |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 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 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 碳足迹 |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 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 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因为这15年间,生态足迹的增幅比生
态承载力的增幅还大,所以生态赤字
广深 香 东佛 惠 中 珠肇 江 澳 州圳 港 莞山 州 山 海庆 门 门
仍在增加。
数据引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足迹报告
2000年
耕地 18%
碳吸收林地 69%
2015年
草地6%
渔业用 地3% 林地 4%
耕地 19%
碳吸收林地 69%
图2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生态足迹总量
2000年 2015年
耕 草 渔业 林 建设 综合
地 地 用地 地 用地 生态 承载力
广深 香东佛 惠中江肇 珠澳 州圳 港莞山 州山门庆 海门
图3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生态赤字规模及其增幅
1.请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足迹、生态
2000-2015年赤字增量 2000年赤字规模
劳动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人口 资源
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控制 人口基数大,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生育水平低,城市化、老龄化加速
人均资源少 自然资源消耗大
措施
环境 环境污染加剧
①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自然资源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环境污染
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2同步学案:第4章第3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本节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基本内涵。
三、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
四、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联系紧密,概念多,理论性、逻辑性较强,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一是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其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建议用1课时完成。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教学建议:教材首先简单总结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教学时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做铺垫,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入手,也可收集有关全球或某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材料,从而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行动纲领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
教师可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作简要介绍。
教学中可结合中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等方面的国情,进一步理解中国颁布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也认识到我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它的主要内容,列出整体框架,并对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建议: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论性强,教学时,教师可先运用教材“活动”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完成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可逐渐引导学生由材料理解得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四章 婴幼儿期
力之前就有过更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说,电视暴力对他们的影响更
为强烈。那些起初没有攻击性迹象的孩子则几乎不会受到电视暴力的 影响。因此,尽管电视暴力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它只是诸多
影响因素的其中之一。
四、沉溺电视
• 布朗芬.布雷纳评论说,电视之所以产生负 面影响并非因为电视提供了什么,相反确 因为电视阻碍了什么。他认为,电视的存 在降低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交互活动的时 间。
• •
•
•
电视因为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受到了批评: 批评认为,它使人变得更为被动,因为它不是一 种互动的学习方法。 另一种批评认为,电视强化了与真实生活格格不 入的非现实的观念和期待,例如电视剧中神话故 事般的结局。 第三种批评认为,电视助长了攻击性行为,并且 时常标榜随心所欲的性行为。 最后一种批评认为,电视强化了以陈规角色来看 待妇女、老人和少数人种,经常把他们视为不受 欢迎的受害者、反面人物、罪犯以及无能者。
• 哈洛的婴猴实验
• 图片说明:婴猴 依恋“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妈”, 而非为他提供食 物的“金属妈 妈”。
二、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它包括自我知觉、 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的 内容。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社会活动范 围以及语言能力的限制,自我意识只能表现为自 我知觉、自我认知和自尊方面的发展。 在1岁以前,婴儿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 他们往往将这两者看作是同样的物体。 从1岁起,婴儿才逐渐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 世界区分开,即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之所 以这样说,是因为此时的婴儿在提到自己时,还 不会用“我”来代表自己的名字。
婴幼儿期06或03加36岁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关键时期其突出特征是种种简单反应整合为协调的富有意义的行为模在生命开始的这几年中婴幼儿在生理动作语言智力以及心理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个体为满足需要而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行为模式在婴幼儿期就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如婴幼儿期与照顾者所建立的信任关系将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与社会行为的发展
4.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1
• (二)情绪的强度: • 唤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情绪(开心和不开心)的 强度。 • 范进中举 • 抑郁症患者 • 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都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一)广泛探索与特殊探索 • 人要环境中不停地搜索各种信息,寻求刺激(室内随手翻 阅、户外随意走动、漫不经心地东张西望等) • 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在好奇心的驱使 下会对该种特定的刺激进行探索 • 这两种探索形式都是人需要的,而且不能截然分开,而且 会交替发生
• 第三阶段:任何时候 ,人感觉到自己的行动自由正受到限 制,心理对抗就会促使个人做出努力,恢复自由和控制。 • “禁果分外甜” • 第四阶段:若经努力恢复了控制,任务纯净和心身状况都 会得到改善;或仍未恢复控制,会造成“习得性失助”
人对环境的控制感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不顺心的环境 2、自己有条件避开干扰性的环境的刺激。 控制感的作用: 体现 的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助于人克服面临的挫折 与困难,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
(三)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
• 1、现代城市环境中各种信息过量,而相对封闭的视野又 使得人们无法躲避环境的冲击,会使人感到疲劳。 • 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选择 • 和控制,是当前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 城市环境与自然 环境的区别
元素 视觉刺激模式 城市环境 单调、乏味 自然环境 变化无穷
• 有些场所是专门设计的,比较复杂、封闭、专门服务于某 些特定目的。(具备外显功能)。如剧院和教室。 • 有些场所除特定功能外,还可能用于其他目的。(具备潜 在功能)
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 • • • • 场所的最小维持量:维持某一行为场景所需要的最少人数 容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 执行者:在场所中执行主要任务的人 非执行者:在场所中与执行者相配套完成任务的其他人 申请者:满足行为场景对成员的要求,并试图成为其中一 员的人
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章末总结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例3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
性
B.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
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答案】A
【解析】地球上所有生物,其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 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答案】D
【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 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 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 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 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 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2.(科学思维)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模拟 以1900年到1970年的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 产量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序号所示 的曲线可分别代表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变化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但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 方面加以利用,说明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运用的是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 理。
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式遵循的原理主要是协调原理 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 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臭氧法
臭氧属强氧化性,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物理性治理方法, 适用于中度、轻度污染。其最大特点是不产生任何残留物 及二次污染。但采用该技术治理时,人要暂时离开房间, 以免中毒。其对甲醛的去除效果为40%左右,对苯去除效 果在90%以上,对TVOC去除效果在50%左右。
3、负离子法 用一种产生高压电的仪器电离分解有害气体,使苯、甲 醛等有害气体快速氧化成负离子,与空气结合后,还原成 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这种方法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 角,可定期采用,作为集中治理室内空气污染超标问题的 一种选择。此类方法对甲醛、苯、氨、TVOC 的去除效果 可达70%左右。
人类与环境关系,还表现为人体和环境的物质交换、能 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 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周 围的非生物环境(又叫无机环境、物理环境)二大部分构 成。 (二)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 人类不是被动地适用环境,而是能动地适用和改造环境。 (三)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一 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大类。如酸雨、大气 和水污染、森林植被破坏、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 三、环境构成
期牙龈和鼻粘膜处有类似坏血病的出血症,并出现神经衰 弱症状,表现为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思维及 判断能力降低等症状。苯及甲苯、二甲苯可导致胎儿的先 天性缺陷。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危害
多指沸点在50~250℃的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的不同, 可分为八类:烷烃类、芳烃类、烯烃类、卤烃类、醛类、 酮类和其他类。非工业性的室内环境中,可以见到上百种 挥发性有化合物,它们都以微、少量水平出现,很少超过 50mg/m3水平。TVOC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 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 自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 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神经毒性作用。
污染危害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刺激作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 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 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眼刺激、水肿和头痛。 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 斑、坏死,。实验 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引起鼻咽肿瘤。 综合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 眼痛、嗓子痛、心悸、失眠、记力减退等。孕妇长期吸 入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男子长期吸入可导致 男子精子畸形、死亡等。 苯对人体的危害 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有的会出 现过敏性湿疹。长期吸入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初
根据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间 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如排入大气和水体中的化学毒物、 病毒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 二次污染物:也称“次生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环 境中演化而成的新污染物,即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 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以及在太阳照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污染物。 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如大 气中的SO2和水蒸气相遇生成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SO2 强十倍。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 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 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主要针对下列污染物: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 解性物质(塑料饭盒含聚苯乙烯)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性的污染物(二噁英)。
2)知觉舒适性:环境刺激引起的环境舒适程度。 上述的休息地方如果很热、很吵闹、很脏、很暗,即使 有凳子、椅子休息,人感到也不舒服,那么知觉舒适性差。
五、环境污染
定义 指自然或人为地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 力而产生危害的现象。即使当时不造成危害,但后续效应 有害也算是污染行为,如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本身并不有害,但在阳光催化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 光化学烟雾,对生物造成危害,对建筑物等造成腐蚀等。 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 环境污染。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为: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 染、电磁波污染)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 物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
室内装修污染 定义:就是指因装修行为对室内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即指在 居所、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等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室内环境中, 因为装修行为而产生有害人体健康的、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 物质和能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它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空间进行装修过程中 出现的一种新的污染,主要是由于采用不合格装修材料以及 不合理的设计造成的。 污染来源 装修在使居室变得舒适与美观的同时,也给室内环境造成 了污染。一般常用的装修材料都会造成装修后一定的污染, 如油漆、涂料、地板革、壁纸、塑料、保温材料等等,这些 材料在装修后会挥发出有机化合物(如甲醛、苯、甲苯、酚 和氰化物等)。世界卫生组织将由室内污染引起的一系列人 体损害症状称为“不良建筑物综合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常用的装修材料,如油漆、涂料、地板革、壁纸、 胶合板、塑料、类聚氯乙烯(PVC)板、保温材料, 以及室内人造板材,如大芯板、曲柳等各种胶合贴面 板等,都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美国环保局已 鉴定出350种,以芳香烃类和脂肪烃类为主。不同装 饰材料的污染期也不尽相同。对地板革、涂料和壁纸 三种常用装饰材料研究发现,这三种材料的污染期分 别为1个月、2个月和3个月。 放射性核素(同位素) 建材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镭、钍、铀。墙体建筑 材料的辐射指数以花岗岩、煤渣砖最高,石灰岩、混 凝土较低。大理石砖、瓷砖等装修建材放射性水平也 较高,瓷砖釉面的放射性高于背面。
人体行为与环境
1
第 四 章 人与环境
人离不开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还是 休息,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将会影响 工作和休息的效率与质量,影响身心健康。因 此,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任务之一就是如何使人 与环境协调。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一、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定义
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 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 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二)环境的类型 按环境的属性,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 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名山大川等。 2. 人文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 和。物质的成果指文物古迹、绿地园林、建筑群落、器具 设施等等;非物质的成果指社会风俗、语言文字、文化艺 术、教育法律以及各种规则制度,等等。
如按构成空间大小来分,环境可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 和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指室内环境。 中观环境指一栋建筑乃至一个小区域的(单元)空间大小。 宏观环境指小区域以上,乃至一个乡镇、城市、省份,甚 至是全国、全地球的无限广阔的空间。 二、人与自然环境 (一)人离不开自然环境 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利用、保护和改 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前提。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它是由空气、水和岩 石(包括土壤)构成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组成,在这三 个圈的交汇处就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
1)人体外部器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 反应。例如:气温变化与体温调节;外界光线强度与瞳孔调 节。 2)人体内部器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体内生理或心理因素刺激引发的行为反应。 3)人的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听到有关信息时,心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变化。 2. 人的舒适性 舒适性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人、因时和因地而 异。 人的舒适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舒适性,二是知觉 舒适性。 1)行为舒适性:指影响环境行为的舒适程度。 如果累了要找一个地方休息,但坐在地板上或凳子上休息 就很不舒服,行为舒适性就差。
室内污染的表现 1、每天清晨起床时,感到恶心甚至头晕目眩。 2、在不吸烟或无烟环境中,常感到噪子不舒服,有异物感。 3、小孩常咳嗽、打喷嚏、免疫力下降,家人容易患感冒。 4、家人共有一种疾病(如皮肤过敏)等症状,且是群发性 的,但离开这个环境后,症状就有明显变化和好转。 5、新搬家或新装修后,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易发黄、 枯萎,特别是一些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也难以正常生长。 6、新搬家后,家养的宠物猫、犬等动物,莫名其妙地死掉, 而且邻居家有类似的现象。 7、新装修房间或者新买家具有刺眼、刺鼻等刺激性异味, 而且超过一年仍然气味不散。 8、上班感觉喉疼,呼吸道发干,头晕,容易疲劳,下班以 后就没有问题了,而且同楼工作人员也有这种感觉。
(一)构成因素
可分为阳光、大气、水、土壤、地质和生物等要素。
(二)构成性质 环境要素具有物理性质(颜色、形状、气味、导电性
等)、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性质。 四、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当一个人处于某一个空间环境时,人的思想情绪等心里 肯定会受这一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的行为活动对环境也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在能动地适用环境的同时,还可以 积极改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人自身的发 展。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在有限环 境下,一些因素引起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 1. 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污染控制治理
室内装修污染的治理办法很多,如今,市场上流行 的有竹碳、活性炭、负离子、光触媒等多种室内空气 污染治理方法。 1、光触媒法 光触媒是新近从国外引入,应用较多的一种,对重 度污染具有治理见效快的显著特点,但价格也较高。 光触媒在进行光合作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 产生轻微的二次污染,对壁纸、木制家具的油漆表面 会有影响。此类清除剂对甲醛去除效果为70%左右, 对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去除效果在 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