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也就是说未来不是变暖,而是变冷。

气候变暖了吗

近年来,地球上好像很少有人不再关心环境问题。首先,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到底地球是不是会越来越热?会热到什么程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到底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

曾经有报道说,上个世纪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世纪。究竟情况怎么样?我觉得很难说。首先我们现在对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知道的非常有限。

迄今为止,全球最老的一个现代气候观测站建立的时间,不会超过200年。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气象站,并记录降水、气温等变化。所以我们讲一两千年前哪个地区的气候怎么样,并没有现成的、准确的数据,而只能依靠间接资料。

其次,气候变化是有周期的,有的周期比较短,比如十几年或几十年,这个规律比较容易把握。有的周期非常长,

比如300年,甚至更长。因此,就算根据目前已知的一些数据,我们还是很难判定气候变化的那根曲线是继续在上升,还是已经开始下降。

而且,全球大部分地方是海洋,还有很多是无人区,这些区域的气候资料匮乏。偏偏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关系特别重大。比如南极,面积只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上面的冰雪占了全球的70%,淡水资源占全球的90%。这个地方气候稍微有些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比一个北京或上海要大得多。

我们现在对人类活动观察比较多,但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缺乏实质性进展,很多变化原因讲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也就是说。未来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冷。对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全球变暖的因素,其实也有不同意见。美国到现在为止不愿意接受《京都协定书》,表面理由就是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证据不足。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如果撇开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这个结论,也未必百分百正确。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来看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不止一次。比如甲骨文里多次提到“象”,也就是野象。而且,记载了象的活动。甲骨文大多是在今天

河南安阳殷墟一带发现的。商朝的首都殷,已经在今天的黄河以北了。象生长在亚热带、热带,上海可以养象,但象却不能在上海的野外过冬。但考古发现,当时黄河以北到处可以找得到野象。这便证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要比今天高。

竹子喜欢温暖。今天,在淮河以北已经难以找到大片的天然竹林。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黄河以北的河南北部,有很有名的竹园。这片竹园一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堵塞黄河决口的时候还在派用场。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关于现在南方冷的记载呢?答案是有。比如南宋的时候,太湖上全部冰冻,人跟车可以在冰上走。又比如说宋朝时,福州的柑橘树在冬天被冻死了。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比今天更冷或更热的极端气温。这说明了什么?当时。人口比今天少得多。商朝人口最多时为一到两千万人,南宋大约为1亿人。今天,哪怕是穷乡僻壤消耗的资源及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可观。这说明气候的变化并不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自然本身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该看到,全球变暖是近一阶段的现实,但这未必是未来唯一的可能?也许什么时候平了,也许什么时候开始下降,都有可能。

总的看来,全球气温还在上升,这是其一。其二,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还很难确定。其三,人类还是要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利影响,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尽

管它未必是唯一原因,但人类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因素,这没有坏处。但是同时,也要更加密切注意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科学家有这个责任。一旦真正的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算气候变暖成为事实,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就没有前途,就倒退,就毁灭了呢?我不这样认为。

三四千年前,中国的气温比现在高,当时的人既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也过来了。我们今天难道就一点出路也没有吗?如果说太平洋小岛担心气候过热,但中国幅员那么广,也许广州过热了,哈尔滨的气候正好呢,有调节的余地。何况事物是很复杂的,在有些地方变成沙漠的同时,有些地方变成绿洲。

根据科学研究,撒哈拉沙漠一万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绿洲,也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即便到了今天,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还是很丰富的。今天的利比亚,有几个沙漠城市很发达,就是缘于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有石油。

有人跟我说,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40米,人类不是完了吗?但是你为什么不看另一面:地球不是实心的,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落到海里面,说不定还把陆地拾上来了呢。为此,我请教了地质结构专家,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对气候变暖也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盲目悲观。

灾害变多了吗

自然灾害的程度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呢?也不一定。比如说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十大地震之一,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死24万,伤16万。但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陕西华州发生大地震,波及七省,全部死亡人数估计超过100万。

近年来,大家觉得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了。但如果跟历史上的情况比较,这里有很大问题。有学者列了一个表:商朝时候平均每年一次灾害;周朝两次;清朝100次;现在500次。这不是说灾害越来越厉害了吗?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科学前提:商朝有多少资料,现在有多少资料?历史越久远的年代,史料越少;离现在越近,史料越多。所以,仅按史料统计结果看,就好像灾害越来越多。

还有很多史料,因为作者参照体系的不同,所以记载的结果也不同。比如本来生活在热带的人,一到了寒冷地方,就说这气候是有史以来最冷的,但当地人可能觉得今年也不算多么冷啊。所以面对资料,一定要想想写的人是以什么眼光记录的。

我们今天认为是灾害的,也许历史上不算什么灾害。比如沙尘暴,我们认为越来越厉害。但是科学家经过数据测量,

发现沙尘暴并不是越来越厉害,而且这几年还算好了点。问问年纪大的北京人,他们说以前每年春天都刮大风。但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呢?因为现在参照系高了,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了。所以,仅根据感觉是不对的。

另外,中国人向来注重天人感应,有的灾害记载其实出自政治需要。我们可以看到,某一个皇帝在位的时期,对灾害的记载特别多,比如明朝的崇祯。可这些灾害都是谁记的呢?都是下一个朝代记载的。这不过是想证明改朝换代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现在的自然灾害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越来越频繁了。自然灾害发生数量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自然灾害的程度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呢?也不一定。前面已经说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发生在陕西华州大地震的例子。另外,根据日本、南美的数据,也没有证据表明最大的地震一定发生在工业化以后。

再看洪水。20世纪黄河中游测到的最大洪水量是每秒23000立方米,20世纪下半期,测到的最大洪水流量是每秒18000立方米。洪水流量到每秒20000立方米左右,情势就已经十分紧张了。但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曾发生过一次洪水,它在河南三门峡到陕县的流量达到了每秒36000立方米。如果现在出现这样的灾难,简直不能想象。我们还可以举旱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