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天气晴朗的夜晚最适合夜游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课前准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

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描绘了空明澄澈的月色,更传达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不邀而至,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因此他率性而“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沉思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人一辈子难得一知己,“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因此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自得的月下之旅,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一辈子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的生平简介入手,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一辈子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时,一般人会如何?”(学生回答略),有如此一位文人,他一生中被贬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做过130天监牢,可他仍然乐观豁达。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学习方法迁移齐背《答谢中书书》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

请你找出下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

投影: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二、诵读课文1.投影划有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师重点字纠正。

2.一生读3. 师指正,范读4. 生齐读5.生自读自译三、译读课文逐段翻译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人]与[吾]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及人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是院子里有积水透彻明亮吗?作者运用__比喻__ 的修辞,把_月色洒满庭院 _比作“__积水空明”,把___竹柏倒影_____比作“__藻荇交横___”,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皎洁空灵的美妙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个反问句,抒发月夜感触。

四、品悟闲人1.闲人:清闲之人,为什么苏轼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

事实上,那时他们确是闲人?投影: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4.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2、知人论诗。

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 教学重点:“月”和“闲”的揣摩与品味。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重点文言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短小,全文共84个字,却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水之美,学习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整体把握内容大意,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所在情景,感受山川之美,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内容简单,并且初二的学生对古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学习本文主要通过诵读,赏析,引导学生为分析、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及妙处。

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分析学习描写空明月色的方法。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猜谜的小游戏,先请看谜面,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少有凌云志,闭门书丛中。

平生五千卷,诗词歌赋精。

仕途坎坷路,屡次遭贬谪。

逆旅犹自适,豁达抒豪情。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快猜出这位大文豪,老师诵读他的几句名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诵读谜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初步感受其人格魅力。

同学们很快猜出了,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对于苏轼这个大文豪,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资料呢,结合谜语的提示,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增加文学常识的积累。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和文学常识的储备。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精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5.解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的是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答:游记或记叙文;苏轼与张怀民晚上在承天寺欣赏夜景。
6.读记叙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并带着感情来读读这些句子。
答: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的兴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感慨之情)
7.品析写景的句子。请品味月色描写的句子妙在何处。
.比较
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之影映于其中,似藻、荇交横。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毁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说的谁吗?那我们最熟悉的是哪位呢?(知名度最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10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10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0 短文二篇一、学习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四、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五、学习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专项练习)〈一〉题解:《答谢中书书》答:应答,回复。

谢中书:人名书:书信《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寺院名称(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请看课文注解)〈二〉熟读课文,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①山川之.美()沉鳞竞跃..()②四时俱备:四时:()俱()③晓雾将歇:晓()歇()④夕日欲颓:夕日()欲()颓()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寄者。

自()未()复()与()其()者()寄()⑥解衣欲睡:欲()欣然..起行()⑦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至()⑧盖.竹柏影也。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寄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之景,但描写的对象、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第一篇短文着重描写是之景,表达了感情;第二篇短文着重描写的是之景,表达了感情。

②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六要素: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原文句子作答)③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4.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①《答谢中书书》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简单说明。

②《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简单说明。

〈三〉讲评,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此外,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强调和解释。但课后,我还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掌握这些难点和重点时是否存在困难。这样,我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辅导。
最后,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觉得这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对友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课后我发现,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文言文句式,如“怀揣”、“夜游”、“步履匆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这些词汇的用法和句式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举例:课文中的“怀揣”一词,表示心中藏着某种情感。教师需解释其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此类词汇进行表达。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朗读、分析、总结等方法,深入解读文言文;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心境,理解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了解传统文化背景,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解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其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提高审美素养。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友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塑造健康的人格。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十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十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十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十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十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和句式,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作者在夜游承天寺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逆境中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2. 难点:理解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体会其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夜晚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请大家分享一下。

2.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将跟随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言文工具书或电子资源,解决基础词汇的疑惑。

三、细读理解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至两段进行翻译,然后在全班分享,教师适时点拨。

2. 全班讨论: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游承天寺?他在夜游中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四、品读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讨论其艺术效果。

2. 分析作者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中表达的情感和人生观。

五、拓展延伸1. 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等其他游记,分析其异同。

2. 分享自己对逆境中如何保持乐观态度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例。

六、课堂小结1. 学生自我总结本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感受。

2. 教师点评,强调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欣赏古文意境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尝试理解其作品中的人生态度。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翻译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文言文学习的掌握情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假想读以入文。

指引学生频频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神韵;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境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致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认识作者的相关状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奇妙的思想感情。

涵泳品尝。

两篇短文都富裕诗情画意,意味隽永,要指引学生品尝文章画面的精巧,语言的精华,布局的匠心所在。

安排两课时,两篇短文各用—课时。

三峡郦道元教课内容和步骤—、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河山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珍宝,打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期间有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交口称赞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此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绝壁峭壁而赞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愁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讶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或许会让思路倒流,追忆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以后,我们将会有如何的感觉呢?二、初读课文:比较说明,小声自由朗诵,初步理解词句。

正音:阙 (qu ē) 叠嶂 (zh àng) 曦 (x ī) 月襄 (xi āng) 陵沿溯 sù))素湍 (tu ān) 绝巘 (y 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三、研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首有关于月的歌曲叫?明月几时有?,接下来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月色的文言文。

他的作者是苏轼,现在同学们先仔细的仔细看一遍老师展示出来的ppt〔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看完后自由朗读这篇文言文。

〔板书:诗名、作者〕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节拍:指名学生读,不正确指出〔板书:字音,提醒学生标在文章中〕纠正字音后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2师:现在让我们走入文本,去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小组内讨论翻译,小组代表答复,可借助工具书,师补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师:你们都翻译得较详细、完整。

现在老师就提几个需要你们重点记住的字词。

四、又读课文,划分层次师:现在我们已经把译文整理出来了,那你们能给这篇课文划分层次吗?一共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3〕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寻友夜游)――板书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2、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资料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某某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某某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2、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X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某某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豁达的胸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天不怜见,要我下苦海,丧姻缘,弃抱负,穷一生心血不得。

而我偏要笑春雨,看秋风,过尽劫波,天不渡我我自渡。

为何苏轼有如此心境呢?今天就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苏轼,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检查作家作品苏轼(1037一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初任朝官,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作为文人难免喜欢在政治上抒发己见,苏轼也不例外,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苏轼在赴任湖州曾写过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些句子被认为是讽刺新政,随后御史台大臣接连弹劾,紧接着苏轼被捕入狱,御史台四处查抄苏诗,牵连众多,包括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能幸免。

上至驸马,下至友人一心要铲除苏轼,而之后又经历大理寺反复裁判,最终判处苏轼贬谪黄州。

文本体裁:记。

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古文运动后渐可记事、记物、记人,写景,以打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或散文。

初读感知听读,明确句子节奏划分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强调重点字音。

齐读三遍。

释义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的形式翻译课文,疑惑问题举手发言。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0 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难点:体会文章清冷皎洁的意境,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品味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意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的情境和画面。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古琴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夜的宁静和美好。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在夜晚所经历的美好时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一篇描写夜晚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苏轼在夜晚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1. 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来自,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环节四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4.小组交流合作,对文本进行解读、质疑。
(质疑应主要体现在文章层次划分上,师生共同探讨释疑)
三、互助探究,精讲点拨
1.请根据第一层次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这一段话是在叙述_____________事。如:寻友、赏月……
(媒体出示)张怀民与苏轼的资料。
全班再读一遍课文。
四、矫正反馈,解疑答惑。
文章的美虽用词不多,但意境美,需要学生仔细体味。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课文中欣赏到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要求学生在发现的地方写下旁批,同桌之间交流,再请学生说话。)按欣赏体会说话:
(1) 课文仅(83)个字,美在篇幅的(精短)。
(7)……
五、迁移运用
1.补充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高度评价的文章。(学生齐读)
2.我们该怎样对待挫折?(音乐声中,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用美语回答该怎样对待逆境。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2) 课文虽然篇幅(精短),可包含了(夜、游、景、感)等内容,所以文章还美在内容的(丰满)。
(3) 文章第二段没有用一个(“月”)字,但写出了(月)色之美,所以文章还美在(月色)的描写。
(4) 课文第一段叙述,交代了起因和发展,第二段描写月色,第三段抒发感慨,结构安排非常得当,所以文章还美在思路的(清晰)。
二、交流展示
1.展示课文朗读
生范读,其他生指正。
生齐读。
2.作者介绍
(生展示自学时收集的作者资料,教师再用幻灯片呈现。)
本文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又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分别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用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
5.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6.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文章最后一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拓展延伸: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句的积累。

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也说得很多。

有点感觉不好的是学生不能像平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