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时间的脚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学生通过快速自读可以知道“岩石有年龄”、“岩石可以保存很多历史痕迹”。
能够引起学生对岩石学的兴趣,就达到了基本的阅读目的。
进一步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3. 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知识,对文本讲述的内容,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教学重难点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
◆课前准备观看纪录片《地球的起源(HOW THE EARTH WAS MADE)》(探索频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
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
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
二、布置阅读任务单。
请学生依任务进行快速阅读,阅读中进行批注笔记。
1.如果要把全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应该从哪里分开?为什么?分析:在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一段之前分开。
教师补充:课文主体部分的思路: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2.沉积岩的层次显示时间的早晚——3.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从说明顺序来看,1是时间顺序;1-2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3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从本文的主要内容篇幅比例看,“岩石的分层记录时间的早晚”是主要内容。
2.课文第6段说,“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划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然后在后文中找到与之呼应的关键词。
分析:这句话中的四个关键词:破坏,搬运,堆积,生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讲述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时间的脚印,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语文的前几册内容,对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基本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科学文体的文章阅读较少,对于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深入理解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08 时间的脚印(教案)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
3.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四、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棘手(là) 迥乎不同(jiǒnɡ)
B.喑哑(yīn) 稽首(qǐ) 楔形文字(xiē)
C.龟裂(ɡuī) 慰藉(jí) 骇人听闻(hài)
D.狡黠(xiá) 山麓(lù) 锲而不舍(qì)
尔·柯察金说的那样:“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值得回忆的脚印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
它……”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
课后反思
亮点:逻辑清晰,结构明确,由浅入深
④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条纹,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
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②③①
学生结合课下预习,回答问题。
根据问题引导,思考并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错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相关语句,一起思考、探究,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时间的脚印精品教案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十分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8《时间的脚印》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8《时间的脚印》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含义。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能够用诗歌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变化。
5.了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含义,理解时间对人的影响。
2.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特别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
3.理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本篇课文为一首诗歌,是陈毅先生所作。
在诗中,他以“时间的脚印”比喻时间对人的影响,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的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时间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热爱。
此外,他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课文分析1.故事背景:诗歌中描绘了一位老人“伫立山前”的情景,可以想象出老人在一座高山的山脚下,凝视着山脚下的美景,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2.诗歌结构:本篇诗歌共有八个两句偏正结构的诗句,每句都在展现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也在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3.词语讲解:“薄霭渐渐远,山紫水青间”中的“薄霭”指的是雾气,“山紫水青”是高山流水的景象,“消磨”中的“磨”是指“磨去,消失”,“渐行渐远”的“渐”则是“逐渐”的意思。
教学设计导入环节1.手机应用题:让学生们测量下课铃的时间,计算出一天有多少时间;时间用来做什么最好?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们对时间的思考。
2.轻松一刻:让学生们回答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如“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你想回到哪个时代,为什么?”或者“如果你能停止时间一分钟,你会做什么?”,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讲解与练习环节1.讲解诗歌的构成和含义,解释“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时间对人的影响。
2.讲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了”字的用法。
3.阅读诗歌,引导学生们体会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了解诗歌的意义,并学习欣赏诗歌的技巧。
2018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 时间的脚印 主课件配套教案
8 时间的脚印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欣赏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作者简介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发表讲述太阳黑子的文章,被定为“影射攻击党”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复名誉。
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现侨居于加拿大之弗利德里克顿(Fredericton)。
自行开辟网上新天地——“五柳村”网站,可谓“老骥未伏枥,壮心犹不已”!三、检查预习给下列红字注音: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 jūn )海枯石烂( kū)钟鼎文( dǐng )楔形( xiē)四、图片展示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5.塑造正确价值观:通过感悟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课文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时间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时间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时间流逝这一抽象概念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此外,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然显得有些生疏。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它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是如何被作者观察和表达的,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时间的脚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流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创意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时间管理实践:设计时间管理活动,如制定学习计划、记录时间使用情况等,帮助学生将时间观念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举例:
-在讲解比喻和象征时,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修辞手法。
-在创意写作环节,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象征的运用,以及时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时间流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时间管理计划表,演示如何有效分配时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的流动和变迁,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变化和成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的“年轮”和“化石”就是时间流逝的生动体现,它们展示了时间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
- “化石”、“年轮”等与时间相关的词汇的拓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时间的脚印》是⼀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是说明认识岩⽯这⼀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的旅⾏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过历史的每⼀个时代。
——⾼⼠其《时间伯伯》 时间⼀年⼀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们却想出了许多法⼦记录下它的踪迹,⽤钟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在⼈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野⾥的岩⽯,就是其中重要的⼀种。
每⼀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种古⽼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从⼀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的⽔空了,那个壶⾥的⽔却⼜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在死亡,那⾥在⽣长;这⾥在建设,那⾥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的岩⽯在被破坏,同时它们⼜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成岩⽯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烂”的时候。
到过⼭⾥的⼈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往往堆积着⼀⼤摊碎⽯块。
碎⽯是从哪⾥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岩⽯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
-举例:文章中“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比喻,以及“时间的脚印,永远向前”的哲理,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多义字和近义词的辨析,如“磋跎”与“蹉跎”的区别;
-文章中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如将“时间的流逝”通过具体事物(如树的年轮、石头的风化)来表现,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如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具体实例及其表达效果;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举例:难点之一是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事物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普遍性和不可逆性,如“石头的风化、树的年轮”等,这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开展课堂讨论,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间的宝贵,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时间的流逝?”比如,树的年轮、石头的风化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流逝的奥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时间流逝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但仍有一些同学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8 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激趣导入出示记录时间的工具组图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学习目标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重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字词学习踪迹()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zōnɡjūn cāo shí wéi páo hè lù zhuó xiē dǐnɡkū词语解释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
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
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
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
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
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一开始并
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
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
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
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
(展示沉积岩照片)
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
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
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
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
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
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
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
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
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
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
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
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
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
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说明文
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可取之处
结合地理视频导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单句成段的句子入手,对全文进行整体性把握,加强对成段单句的关注。
教学过程中认真品析说明文语言,感受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
运用之妙。
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与理解作者的科学辩证思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用辩证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