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于1993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为了维持传统家庭的形象而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喜宴,导致了种种爆笑和尴尬的情节。
影片以一场喜宴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的碰撞与交流。
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较为生动地描绘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电影不仅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能够透过这些差异看到文化之间的相通与共鸣。
《喜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趣味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新颖观察角度。
1.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对于电影《喜宴》来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我们对文化之间的思考和探讨。
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电影《喜宴》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将得到深刻体现,引发我们对文化认知的思考和反思。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来解读电影《喜宴》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启发。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不同的服饰、建筑、语言等元素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喜宴》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喜宴》中的xx差异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第二部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
此前李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推手》,讲述了一个由中国父亲、儿子和洋儿媳以及混血孙子组成的家庭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种种摩擦。
《喜宴》乍看是在写同性恋,而且这种同性恋关系还存在于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之间。
但实际上,《喜宴》是以“同性恋”为楔子讲述了中外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
当高家父母来到美国,伟同和威威这段各有所求的虚假婚姻开始后,对于赛门的专门叙事和关于他的镜头就相对而言很少。
但是所有涉及高家人物关系、伟同和威威在一起的镜头,特别是威威和伟同的关系性镜头中都有赛门的出现,作为前景或者后景。
五个人一起吃饭时,赛门几乎不说话,但是所有对话镜头也都包含了他在其中。
在陈家餐厅吃饭时,陈与高氏父子的对话中赛门一直都作为前景,高氏父子和陈作为画面主体。
这就是李安的高明之处。
尽管从不强调赛门,没有任何表现他的直观镜头,结婚的时候更没有“恋人结婚了,结婚对象不是我”的反应镜头,但是所有镜头都有他,不是强调他的存在感,而是强调他的违和感和隐含的压迫感。
并且通过这种违和感和压迫感来强调这是一个“三个人”的婚姻。
威威试旗袍的时候,高家父母和即将结婚的夫妻四个人在门框内、赛门在门框外也是这样一种强调。
赛门作为前景出现,被一个门框和其他人隔离开,显得非常孤单而无奈。
这种镜头不仅仅强调了赛门内心的不愉快而无奈,也表现了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婆婆给儿媳的聘礼)和虚假婚姻关系的不协调感,造成一种他是“外人”“旁观者”的感觉。
在老陈的餐厅中五个人气氛沉重的吃饭时,高家父子关于喜宴的对话中,赛门也是作为前景出现。
尽管画面的主题是高家父子和老陈的对话,却将伟同和赛门之间尴尬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高父和老陈关于喜宴兴致昂扬情绪高涨,伟同情绪激动,赛门面无表情。
这里有一个细节,即老陈与高家人说话的时候,全桌人都没有动筷子。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作者:林毓鑫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光影百年,绚烂多彩。
电影与我们生活联系之密切,使得我们甚至不把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不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品,而更像一种产品。
但是无论是艺术品还是产品,归根结底,它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也反映着其所属的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家、跨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
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越来越关注这种文化冲突。
我们将在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体验文化冲突、讨论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差异影片简介:片中男主角高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和男朋友赛门同居,台湾的父母亲不断催促他结婚,为了解决此事,赛门提议,让伟同跟房客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伟同的父母竟然决定亲自到美国参加婚礼。
伟同本来只打算简单办个公证结婚来打发父母,但父母对他这样草率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
在偶然的巧合下,才决定在高父以前的部下所开的餐厅补办婚宴。
婚宴结束后,由于酒后乱性,伟同与威威发生关系,威威怀孕,赛门与伟同发生争执,高父中风送医,伟同才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母亲,这一场假结婚因此曝光。
虽然四人将这件事隐瞒着高父,但高父私下找赛门谈话,赛门才明白原来高父早已发现伟同与自己的关系,也认同了两人的交往。
最后威威决定生下孩子,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干爹。
一、送礼的差异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送礼。
所以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认为应该他们住在赛门家,自己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
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站在身为“儿媳妇”的立场,尽管这个身份是不可公开的,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以表心意。
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着说他们身体不中用,已经老了。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差异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保守,西方文化则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
《喜宴》中高家父母所希望看到的中国传统婚姻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儿子长大后就应该成家立业、娶亲生子,父母也好早日抱上孙子。
然而《喜宴》中李安并没有让二老如愿。
片中主角高伟同33岁,多次相亲失败,不是因为自己性格或事业上的不成功而是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同性恋者,他在美国有自己的同性恋恋人塞门,却一直苦于担心父母不能接受一直未告诉父母。
这种状况和中国传统文化绝对是水火不能相容的,所以伟同暂时选择了隐瞒。
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
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再加上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过保护同性恋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一直得不到有力保障。
片中人物高伟同生活在美国纽约,他凭着自身努力在美国做起房地产生意,而且拥有自己的私人房产,可以说他在事业上还是很成功的。
其中美国这个开放的大环境对于他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试想,如果他在国内从事自己的事业,因为他是个同性恋者,在生活中他可能会受到各种歧视和非礼遇,在合法权益收到侵犯时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显然身为一个同性恋者,即使很有能力,但在一个保守的环境中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就是个不同民族和种族构成的大熔炉。
美利坚民族是各种不同的民族构成的混合民族。
各个民族最初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从到达北美大陆始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
各种民族间的交流使得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
尽管他们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者,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这些同性恋者的选择,他们推崇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且同性恋者在美国的合法权益某种程度上还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这种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导言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一个跨文化婚礼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学习和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理解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 正文2.1 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这种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被认为至高无上。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紧密。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期望时感到困惑和挣扎。
他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内心其实更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但表现形式和强度可能不同。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而西方家庭更多是核心家庭,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不同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决定寻找自己的幸福时,他需要面对家族的反对和质疑。
家庭观念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在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观念,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关键步骤之一。
2.2 婚姻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和承诺,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它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特点。
电影中展现了在婚礼和家庭关系中的不同礼仪和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包括许多传统的仪式和礼节。
在电影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与家人保持和睦的场景中,展现了对传统礼仪和家庭关系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婚礼仪式,但相对更加简单和个性化,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这种不同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家庭关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和传统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相对更加自由和独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更受重视。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斗争的情节,体现出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相对更加内敛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更多体现在行动和细微的关怀中。
而在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喜宴》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示,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和挑战。
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话题。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通过喜宴看文化差异
your topic goes here
• 伟同和威威婚后,威威怀孕了。西门知道 后,和伟同发生了争执和冲突。在西门看 来,作为自己爱人的伟同是不能也不应该 和异性发生关系的,这是不道德的,是不 可容忍的。而伟同却觉得只要他的心属于 爱人就好。这就使电影到达了高潮,表现 出东西方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这不仅在 《喜宴》里有所表达,在《魂断蓝桥》、 《红与黑》、《简爱》等许多影视作品和 文学作品里都有关于西方国家的爱情观的 描述。也许这就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建立 起来的思想,是无法轻易改变。
• 在电影里,作为伟同的父母,一对传统的中国老 夫妇。表现出了东方的婚姻观:男大当婚,女大 当嫁。于是伟同的父母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要 为他们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了。为了应付伟 同父母的这次行动,伟同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故 事发展到这里,文化的差异又开始了:在美国人
的眼里,结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国 人的眼里结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国领
通过《喜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BY__四班第六组
•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在美国 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他和他的同性爱人 西门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两人在早 上亲密吻别,对于邻居的注视他们视而不 见。但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 的眼神。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 景下同志的生活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 位,但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但是反 观中国的同志们,绝没有人敢毫无顾及地 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这样的文化差 异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电影《喜宴》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来探讨了婚姻中的困惑与冲突,影射了社会对于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呼唤与尊重。
本文将从人物关系、婚姻观念、婚礼习俗三个方面,分析这种文化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含义。
一、人物关系在《喜宴》中,男主角谢贤与女主角吴君如通过假冒同性恋的方式结为夫妻,费尽心机化解了彼此家庭的阻力。
这种行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可思议的。
中式婚姻多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非常大,而配偶之间的感情往往是通过亲人的介绍或家长的安排来确定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爱情更多地成为选择配偶的依据,个人的感受和意愿更受重视。
二、婚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联姻的工具,往往着重于家世和门第的匹配,强调男权和世仁之道。
而在西方社会中,婚姻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喜宴》中的男主角谢贤为了得到父母的婚姻许可,不得不自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一个并不深爱的女人为妻。
这种观念在西方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感情的结合,所有的决策都应由夫妻共同商量和决定。
三、婚礼习俗从《喜宴》中可以看到,中式婚礼强调家族的荣誉和传承,礼仪繁杂,追求热闹喜庆。
而西方婚礼则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情感交流,追求浪漫和温馨。
电影中的中西方「合婚」,更是让两种婚礼文化碰撞出了很多笑点。
而影片中的婚礼习俗的走向离奇和荒诞,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嘲讽和反思。
综上所述,电影《喜宴》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通过这种文化碰撞,观众们能够反思和思考婚姻中的困惑与冲突,以及亲权观念与婚姻自主权的冲突。
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和呼唤,也使人们意识到婚姻的意义在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传统的压力和约束。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婚姻观念,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婚姻幸福。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在传统中国婚礼中的故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喜宴》中,婚礼仪式是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电影中的婚礼仪式包括传统的中国婚礼和西方的婚礼元素。
在中国婚礼中,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尊重;而在西方婚礼中,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和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的一对同性恋人要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隐藏他们的性取向,而在西方婚礼中则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爱情。
这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的差异,也体现了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尊重和理解。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含蓄和内敛,而西方文化更开放和直接。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他们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取向的保守和封闭;而在西方社会中,同性恋可以公开表达、自由交往。
这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方式对于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于表达方式在文化交流中的转化和适应的思考。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一对同性恋人在中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婚礼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都得到了体现。
通过对《喜宴》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引发更多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文化的思考。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作品通过类似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
《喜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中国的女性
影片接下来就出场了另一个人物:从大陆来到美国的的黑市居民威威(金素梅饰)。这个女性在贯穿全剧里展示的都市一个中国人审美观念下的女性形象。首先她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她对于处于“女性”地位的西门的同情;还有她的善良,在结尾的时候她没有因为自己和伟同的法律关系耀武扬威的排斥所有人;当然更重要的是她东方女性的温柔,是被后来来到美国的伟同父母亲喜欢的,因为她真的是一个很标准的中国的儿媳妇。这些和我们看到和了解的美国女性们的独立、个性、坚强、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个人主义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对比,这让我们的观众在对此片最后的结局“合理性”产生了接受及认同给了一个较好的人物创作。
李安凭《喜宴》一举夺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如果说这是一部讲述同性恋的电影,那更可以看成是李安在借助这个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很多差异:
1、中国同志与美国同志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赵文瑄饰)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着,并拥有自己的房产。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利治坦斯汀饰)过着自由的快乐的生活。为了快些人观众看到“同志”的标识,在影片的开始当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时,在邻居的注视下他们如同不见的在亲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的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是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即使是勇敢的在公众面前认可自己的同志,也是决没有人敢毫无顾及的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的,如果有个别人感,也不过是“壮举”和“醒目。”这样的文化差异这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4、中国的文化习俗
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很多:赛龙舟、看花灯、吃元宵、猜迷语等等,当然也包括闹洞房。其实在古代,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很大的权利单位,而单位的负责人就是一家之长:父亲。所以家里面不管是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得到父亲的首肯,婚姻大事更是。所以平时年轻人在家也只是唯唯懦懦的,不敢大声疾呼自己的理想,但是当一个人可以结婚了,也就意味这他或多或少就可以“独门独户”了,而结婚的当晚,在拜堂之后,家长也就离开了热闹的现场,留下得便是年轻人的世界,而这样的时间是不可以错过的,是要借机发泄一下的,因此这就给闹洞房造到了最充分的理由。那么复杂的文化背景是西方国家怎么也搞不明白的,于是电影也表现了这样的场面,当大家把伟同和威威送入“洞房”后,朋友们便一定要玩些“过火”的游戏,在我们看来只要是结婚了,那方面的事情就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了,不但不神秘,还可以拿来开涮。大家一起把这对新人放到床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盖着被子脱光所有的衣裤后才一欢而散,尽兴而归。这就使得都喝醉了的伟同和威威在一起发生了性关系。电影到这里,不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一直被我们关注的严肃的问题:男同性恋能不能面对异性时勃起,并和异性发生性关系?
《喜宴》反映中美国家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会产生摩擦的火花,在这火花中差异也被照耀的愈加明显,电影《喜宴》就是这样一簇火花照耀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顾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
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伟同努力尽孝与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
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表现的很明显。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
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虽然他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
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
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
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
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
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
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时间跨度较长,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结婚的故事。
电影以家庭、传统和性取向等问题为主题,深刻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发的冲突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尊重长辈、维护家庭荣誉是其中的基本价值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书和阿贵的结婚,既是为了维护家族传统,又是为了能够彼此扶持。
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很常见,但在西方则是不被接受的。
这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当阿书的外甥女得知真相后,她的反应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不理解和反感。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有很深入的影响,重视礼仪、道德、尊重和信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在宴会上畅饮作乐,愉快地度过了一天。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宴会上,会客人遵守着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做法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在描绘中国传统家庭中隐藏的秘密的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婚姻制度、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去分析和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电影《喜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冲突之下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对在美国成长的年轻夫妇回到台湾办理传统的婚礼,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窥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融合彼此。
电影《喜宴》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呈现上,通过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展现来彰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以及长辈对后辈的关怀和期望。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突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也为观众呈现了在家庭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在电影中,婚礼仪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婚礼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对传统的尊重和仪式感十分重视,在婚礼上需要遵从一系列的传统礼仪和规矩。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多的是关注两个新人的个人意愿和感情,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在电影中,年轻夫妇因为在这方面上的差异而陷入了许多尴尬和矛盾之中,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上的不同之处。
电影《喜宴》也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展现文化差异。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饮食注重餐桌礼仪和家人团聚,强调食物的质地和烹饪方法。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更注重单品的口感和创新的烹饪方法。
在一场中西方餐桌上的冲突中,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饮食上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喜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现,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也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的机会。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深入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观众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
在家庭观念与结构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婚姻制度、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婚姻观念与实践上,中西方对待离婚、再婚等现象存在明显差异;礼仪与习俗中,中西方在婚礼、葬礼等场合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情感表达方式上,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表达感情时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在性取向与性别角色方面,中西方在对待同性恋、家庭地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电影《喜宴》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展示,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婚姻、礼仪、情感以及性别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情感表达方式,性取向,性别角色,跨文化交际,关键词1. 引言1.1 简介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1993年上映的影片。
它以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因为家庭压力而被迫结婚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揭示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喜宴》这部影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还引发了世界各地观众对于同性恋问题和跨文化交际的思考与讨论。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能够反思我们自身对于家庭、婚姻、性别等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1.2 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性取向与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体现在对家庭地位和家庭成员的重视程度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被视为最高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较为突出,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更多的尊重。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台湾影片,由导演李安执导,张震、杨贵媚和王渝文主演。
影片以一对台湾同性恋情侣在传统的家庭结婚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妥协。
在这部影片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得到了深刻的展现,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观念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电影中,梁家是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家族观念浓厚,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明确的期待和要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不会干涉太多。
当主人公接受了跨文化婚姻的邀约后,他面临着如何向父母坦诚和婚姻的选择。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下,这个选择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家长和长辈往往会对异文化婚姻持保守的态度。
在这部影片中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包容和理解,主人公的母亲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和习俗上的差异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在电影中,主人公接受了家庭的邀请,与女方举行了传统的婚礼。
婚礼的场面表现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幸福,而在中国传统家庭里,婚礼通常是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和祝福。
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主人公在传统的婚礼上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矛盾,在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幸福之间难以抉择。
这种差异使得婚礼不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多地成为了家族和社会的事情,再次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和习俗上的差异。
通过对电影《喜宴》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下的差异。
在家庭观念上,婚礼仪式和习俗上,以及对同性恋的包容与理解上,中西方文化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这种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更多地理解和妥协,才能够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谐相处。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和沟通活动。
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碰撞。
电影《喜宴》就是一部很好的例子。
该片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讲述了一对同性恋者为了应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假结婚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的选择透视到这些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方面来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中,《喜宴》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普遍认可,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被重视。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的生死命运通常与家族、社会、国家相关联。
在《喜宴》中,男女主角因着同性恋面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假结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假结婚的行为在西方社会中或许会被视为勇敢追求自由的行为,但在中国社会中却被视为违背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由和集体之间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电影《喜宴》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展现。
通过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铺陈,观众可以深刻地领略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丰富多彩和引人深思之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至关重要,而电影《喜宴》正是一部带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好作品,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作者:王露露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李安是首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人导演。
不论电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题,他都能处理得很好。
从《喜宴》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庭的饮食文化,道德礼仪和价值观念。
这篇文章从电影《喜宴》中所展现出来的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西方的婚礼形式,饮食习惯和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更透彻的了解,从而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价值观念一、电影简介《喜宴》这部电影讲述了定居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葳葳,于是Simon想出了让伟同和顾葳葳结婚的主意。
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
意外的是,婚礼过后一段时间,顾葳葳发现自己有了伟同的孩子。
开始时Simon很生气,但后来他们决定三人一起共同抚养孩子长大。
伟同将真相告诉了母亲,而他的父亲也在不经意间得知了真相。
通过这部电影,导演李安向我们展示了父亲和儿子在对社会制度,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等的认知之间的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矛盾,从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们的深刻的影响。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对待饮食的态度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饮食非常重视。
不论吃什么,都应该坐下来,好好享受自己的食物。
中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像中国那样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从先秦到现在中国饮食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担任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色。
从《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 二、亲情和家庭观念 • 更多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往往 就是亲情,因为那份血缘是一辈子都割舍 不断的, 无论有多痛楚, 都要保留它。 • 舐犊情深是普天下的通理, 美国自由得 多。
《喜宴》中的中美非语言交际对比
• 1993年,《喜宴》获柏林影展金熊奖最佳导演 奖。 • 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30 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 佳原著剧本、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五个 奖项。
从《喜宴》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 一、个性压抑 • 伟同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严父慈母。 中国孩子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占据 着家中至高的地位, 但同时也要按照父母设 定好的人生模式走下去。美国人以尊重个体、 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父母没有权利把自 己失落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有权利发展 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1 电影《喜宴》简介1.1 李安导演李安导演生于中国台湾, 在美国学习喜剧导演专业直至获得硕士学位, 旅居美国多年, 深谙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差异。
在华人导演中, 李安无疑是把东西方文化用电影语言表达得最好的一个。
两种不同文明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安独特的电影视角, 使他的电影兼具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洒脱, 其导演的电影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开拓了观众的视野, 使其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2 电影简介在《喜宴》这部影片中, 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在美国共同生活, 并且非常幸福, 但为满足自己上年纪并且体弱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
然而假结婚却真的让假妻子葳葳怀孕, 这使高伟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终, 高伟同向母亲坦陈了自己的同性恋事实, 葳葳在故事最后决定生下孩子, 高父也接纳了赛门……在所有人经过痛彻地思考而让步后, 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和谐的结局。
2 电影中透露的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2.1 性文化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因为中国历史传统使中国人对性处于隐晦状态。
中国主体文化对婚前性行为的批判, 导致大多数中国男性有近乎本能意识的处女情结, 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彻底改变。
按照中囯传统观念对人生四大喜事的描述: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中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以往是非常排斥的, 这也是为什么“洞房花烛夜”会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缘故。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伟同和顾葳葳在新婚那一夜会弄假成真, 想必和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作祟有着必然联系。
其次, 在西方, 目前, 人们普遍对婚前性行为还是普遍接受的, 在性教育和性产业很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知道如何合理避孕, 如何避免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人说他有处女情结, 周围的人可能一开始会觉得他不正常, 不过要是这个人说他是基督徒, 人们会在心里给他竖起大拇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2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3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5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6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7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8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9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10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11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3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14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15 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16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17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19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20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21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22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23 谈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24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2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26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27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28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29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30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31 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32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33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34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35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36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37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Kite Runner38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39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40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41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42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4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4445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46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47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ntract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9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5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51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5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4 爱情的悲歌-《荆棘鸟》悲剧成因探悉55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56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57 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58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59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60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61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6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6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4 浅析英语歧义句的成因及消除65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66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67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68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69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70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717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7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74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75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76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77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78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79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80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81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82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8384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8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86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87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88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89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0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91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92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93 开放式教学理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探索94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95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9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7 论促销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98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99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100101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102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103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104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105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0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107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108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大前程》中人物郝维仙之研究109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110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11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12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113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14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115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116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17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118 毛姆眼中的简奥斯丁119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120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121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122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123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24 论杰伊·盖茨比的悲剧125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26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127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128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29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130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131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132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133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134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135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136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37 丽塔. 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138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139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140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41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142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4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144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145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46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47 从缓解语言石化角度分析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148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149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50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151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152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153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154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5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56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157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158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159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160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61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62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163 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4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165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66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67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168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169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70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171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172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173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174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175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176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177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178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179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80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181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182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83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18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185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86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87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88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89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190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191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192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193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194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195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96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97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198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199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200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