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4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情感态度
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方法与
过程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师生活动
一、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明确]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思考品味:《关雎》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1.理论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情感。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关雎》和《蒹葭》为例,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它们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和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经》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对比兴手法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它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和意义。
-学生对于古代婚恋风俗的认知,以及如何将这些习俗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
-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
-学生在朗读和鉴赏过程中,如何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举例解释:
-针对对比兴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示、现代诗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兴的转换和象征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表达观点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指导。未来,我会在讨论前后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和练习表达,同时也会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培训资料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些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相关诗词流派的基本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的感情,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字音词解作品简介《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
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背景追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交流点拨】《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挑。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了解《诗经》及其赋比兴手法,把握诗的内容。
(前者难点,后者重点)通过诵读、背诵、书写、默写基础上体会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感受古诗节奏韵律的艺术美,增进热爱文学信念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背诵默写全诗(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句白话:(版本一:教参版)关关鸣叫的雎鸠,立在水中的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是小伙子的好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时时都把你思念。
思念悠悠没个完,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择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亲近。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挑选。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
(版本二)……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
《诗经》二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2。
(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
(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
(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
2。
(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
(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
溯(sù):1。
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
2。
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
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
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关雎》《蒹葭》创作于周代,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雎》和《蒹葭》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
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三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三首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三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及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三首诗的异同之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掌握程度。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和“兴”的创作手法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诵读的要领、技巧并背诵两首诗;难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的创作手法。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歌词和《诗经》的关系,引入新课。
二、复习《诗经》常识。
由《采薇》一诗引出《诗经》常识的复习,重点介绍“诗经六艺”三、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
介绍《诗经》多为四言的特点,节奏划分一般为二二节奏,比如本课所学的两首诗均是四言二二节奏;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采薇》中的“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两句就要读成一三的节奏。
四、学生朗读、齐读课文,落实朗读训练,为背诵做准备。
五、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解决难点。
1、由词语入手,结合译诗了解大意。
(明确:词语教学和大意的理解并不是重点所在,但由于《诗经》的年代久远,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背诵和赏析两个学习重点,所以要注意点到即止,不必展开。
)2、探讨总结两首诗的爱情主旨。
(明确:两首爱情诗的主旨很好理解,正面稍加引导即可。
)3、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色:(1)“兴”的创作手法。
问题设计:这两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试着在诗中找出并想一想这些诗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关雎》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蒹葭》中每一节都是以茂盛的芦苇和露水起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
“兴”这一手法的运用,为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起到了铺垫渲染作用;另外起兴的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简练而纯朴,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重章叠句。
《关雎》《蒹葭》教案
《关雎》《蒹葭》教案《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 教学建议: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一节古诗词课,涉及到三篇古文经典的赏析,包括《关雎》、《蒹葭》和《君子于役》。
学生已经学过古代诗词的字词注解和诗句的朗读、背诵。
本节课重在深入学习三篇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关雎》、《蒹葭》、《君子于役》的内容提炼出主题思想,理解古代时期的生活和道德观念。
2.能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准确朗读诗句,掌握诗歌韵律。
3.能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分享,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三篇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2.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准确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1.初步领悟古代思想,提炼主题思想。
2.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隐喻。
四、教学步骤1. 热身(5分钟)利用一些简单的言简意赅的古诗词让学生们回忆与复习所学。
例如:仲夏之夜,月色皎洁,________ 美女弹琴。
A.素手擎长杯B. 金粉耀尘衣C.宝马雕车香满路D. 玉笛谁家听落梅2. 学习《关雎》(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板书先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让学生们朗读每句,并解释生僻字的意义和内涵,最后让学生们逐一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蒹葭》(20分钟)同样的方式呈现《蒹葭》的内容,注重讲解诗句间的意境和隐喻,让学生们有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4. 学习《君子于役》(20分钟)学习《君子于役》的重点在于理解文中的“役”的意义和它与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联系,通过对三篇古诗词的学习和比较可以出一幅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
5. 结束(5分钟)通过对三篇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们思辨能力和提炼主题思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诗词和当代的联系,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评价1.评价基于学生阅读诗句的朗读准确性、对三篇古诗词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批改学生分组讲解的结果是否符合正解,是否在讲解过程中启发了其他组同学的思考或准确朗读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些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相关诗词流派的基本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的感情,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字音词解作品简介《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
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背景追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交流点拨】《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挑。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
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的露水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二)深层理解思读诗歌,理解文意。
《关雎》这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交流点拨】描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但又追求不得,身陷相思之苦,难以自拔。
男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渴望追求一~^忧思烦恼一~^梦中幻想(三)走进语言鉴赏《蒹葭》,亮点寻踪。
【交流点拨】音韵美:本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造成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极具感染力。
朦胧美:作者对伊人的塑造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她的面目是模糊的,给人以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而烟雾苍茫的背景,更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意境美:芦白露清,秋水茫茫,烟雾迷蒙,而“伊人”一水盈盈相隔,可望不可即。
时隐时现,时有时无,使追求者欲罢不能,欲找无方,营造成凄婉、迷蒙的意境。
(四)走进写法比较《关雎》《蒹葭》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的异同点。
【交流点拨】相同点:《关雎》《蒹葭》都有一唱三叹的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重在“叙事”,它描写的是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便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的过程。
而《蒹葭》主要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而又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伊人”的形象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蒹葭”“水”和所要描绘的对象“伊人”形成一个迷茫、朦胧的艺术世界,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李白曾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那么,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让李白也自愧不如的《黄鹤楼》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作者名片崔颢(hào)(约704—754),盛唐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
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明人辑有《崔颢诗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祖籍太原,后迁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县),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诗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诗运动的代表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
背景追溯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正值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钱塘湖春行》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习《黄鹤楼》。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教师先让学生试读,自己范读,明确应该读出“寂寞、惆怅”之感。
(2)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交流点拨】首联:用典引出黄鹤楼。
颔联:感慨仙人已去。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明确:《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教师先让学生试读,自己范读,明确应该读出喜悦之情。
(2)《钱塘湖春行》写的是什么【交流点拨】《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诗人在早春时节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紧扣“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
(二)深层理解你从《黄鹤楼》这首诗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
【交流点拨】(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分析: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空”即空空荡荡,给人一种惆怅之感。
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缥缈无依的浮云,所以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孤寂而又惆怅的。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浩渺的江面,使诗人联想到前途的迷茫,也想到了家乡。
这一句用烟波浩渺的江面烘托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除了描写西湖的早春风光外,有没有抒发什么情感【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最爱”“不足”两词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三)走进语言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傍晚之时,太阳已下山,站在黄鹤楼上对着一片苍茫的暮色,全然看不到家乡在何处,望着江上弥漫的烟波,更加使人忧愁。
“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张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交流点拨】这四句是写春景的千古名句。
前两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一只只黄莺争着落在向阳的枝头上,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一幅多么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图画啊!后两句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
“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渐欲”有渐开渐盛之意。
“没马蹄”的“浅草”既突出了春草的特征,又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四)走进写法《黄鹤楼》和《钱塘湖春行》同是写景抒情,是否有不同之处【交流点拨】以景物的选择、写景的方法、抒情的方式和情感的表达为比较点。
写景的方法不同。
《黄鹤楼》中的景物描写壮阔,时空的变换使作者产生怅惘之感,它的景物描写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
而《钱塘湖春行》中的写景不仅有粗笔勾勒,更有对花、草、莺、燕细致的刻画,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抒发的情感不同。
《黄鹤楼》抒发的是浓浓的思乡情,而《钱塘湖春行》抒发的则是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前一首的情感基调是深沉、怅惘的,后一首则是轻快、欢悦的。
四、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学习《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最早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是我国杰出的词人。
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以及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作者名片李煜(yù)(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是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又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徐州(今江苏)人。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广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有作品《东坡全集》。
背景追溯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将曹彬率军围金陵,南唐派使臣向宋军请求援师,不许。
宋兵遂攻克金陵。
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
从一个皇帝忽地变成一个囚徒,他的悲痛愁恨是难以忍受的。
他尝尽了人生的悲哀,因而直率、真切地把自己内心深沉的哀愁,倾泻在他的词作之中。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加,而西北方的西夏和北方的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僚属猎于铁沟、黄茅冈,因作此词。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并概括词意。
【交流点拨】《相见欢》上片写景,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时的情景。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描写的是出猎时壮观的场面;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