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
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
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
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五、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
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
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
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
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
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第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同学们,现在开场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
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
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展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
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
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
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
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
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
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那么血行〞。
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
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那么血停〞。
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那么血必停。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
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
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
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
(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
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
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
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
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人们把这 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基础体系的各个方 面,成为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五形人
孙悟空——肤色赤,火眼金睛,行动敏捷,性格直爽急 ——火形人
唐僧——肤色黄,五官端正,举止稳定,诚恳忠厚,为人师,而位于五者之中央—— 土形人
猪八戒——肤色黑,肥头大耳, 面凹腹大,摇摇晃晃,好女色,
三心二意——水形人
僧沙——肤色苍,两肩广阔,
背部挺直,忠心耿耿,任劳
木火土金水 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生我” (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
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木为例:
母——水
子——火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木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我克”(所胜)和“克我”
(所不胜)两个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 不胜。 以木为例:
稳定。 五行胜复的规律:有胜则复 子复母仇
五行中一行亢盛,则按相构次序克制,引起所不胜一 行(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因此,五行胜复,子复母仇,实际是五行系统内部在出 现不协调时,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反馈机制。 以木行亢盛为例: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为防止疾病的传变,在治疗时除对本脏治疗外,同时还要根据五行的 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脏腑的太过和不及,以控制其进一步的传变。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
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
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
其一、常识性的概念。
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
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
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
其二、哲学范畴。
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
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
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
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
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
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
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 中医学的科学(优.选)
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
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
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
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诊断疾病。
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
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
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
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
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
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
2.推断病情: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
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
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
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
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
五行学说临床应用讲义
五行学说临床应用讲义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通过这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来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中医临床中,五行学说被广泛运用于诊断、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五行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内容。
一、五行学说对疾病诊断的作用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人体的生理状况受到五行元素的影响。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属性。
比如,火性疾病常表现为面色红赤、口渴、尿黄等症状,木性疾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痛等症状。
通过对病人的症状进行分析,中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五行学说对病因分析的作用五行学说认为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生克、相生的关系,如果五行元素失衡,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比如,肝木克脾土,如果人体肝气郁结导致脾胃失调,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心火克肾水,如果人体心火亢盛导致肾水不足,容易引发心脏病。
因此,中医医生在分析病因时可以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找出病人体内五行元素的失衡状况,有针对性地调理病人的体质,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三、五行学说对治疗方案的制定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特点和病症属性,结合五行学说的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病人,可以通过补益脾胃、调理气血的方法治疗;对于湿热型疾病,可以通过清热利湿、解毒排痰的方法治疗。
五行学说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四、五行学说在预防保健中的应用除了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五行学说还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养生。
比如,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合理饮食、辨证调养、适时运动等都可以有助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在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对人体有影响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进行调节,调整饮食起居,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五、结语总的来说,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分析病因、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保健。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1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
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
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到现在为止,目前学术界认为用这样一个表述方法来对中医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作个界定。
那么现代这种定义有多种定义方法,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
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
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
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诊断疾病。
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
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
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
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
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
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
2.推断病情: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
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
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
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
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
那么按照相生规律推断病情的发展规律,我们上一节讲到相生传变为顺,因此它的病情的预后为顺,生。
这个生和死,死,不是死亡的死,是指逆而言的,预后病情向危重方向发展,而生是指的预后良好,称之为顺,生死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死亡的死。
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
那么同学们就要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掌握五行的属性,那就又重新回到我们上一节讲到五行对事物属性分类那个大表。
把那个记熟了,将来学习诊断学的时候就能正确地应用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和对疾病的发展趋向作出判断。
第四、我们讲五行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
它应用非常广泛,在这里我们只讲两个问题, 1.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什么来控制疾病的传变呢?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截断病理传变,控制疾病向前发展。
比如,若肝有病,按照五行的生克规律,相乘的规律,肝有病一定要传到脾,那么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控制的时候,既要抑制肝,同时要保护脾,或者是可以直接判断到肝有病可能要传到脾,那么在脾病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事先扶助脾,提高脾的生理功能,使肝的病理变化不传到脾去,把这个治疗思想叫做控制疾病的传变。
今后同学们在学习《金匮》的时候就会讲到有这么一句判断,它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有病,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必须要想到肝病必传脾,这是个必然的规律。
为了控制肝病向脾传变,一、在治疗上要抑制肝。
二、预防性治疗,首先扶助脾的功能,要实脾。
这个思想就是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控制疾病传变。
中医学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截断疗法”,就是截断疾病向前发展。
怎样控制它?防患于未然,那就是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来控制五脏系统疾病的发展,也体现出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2.确定治则和治法:在这里仅选择目前为止临床常用的应用五行学说所确定治疗原则、常用的方法,举例而言,不是全部内容。
一、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规律所确定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
那么什么叫“补母”呢?“补母”又称之为虚者补其母,“补母”的适应证是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泻子”,又称作实者泻其子,它的适应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这个原则,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原则,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什么叫“补母”、“泻子”,它们的适应证是什么?两者都是母子的关系失调,而“补母”适用于虚证,“泻子”适用于实证。
至于具体的例子,我们通过常用治法来理解它。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制定了具体应用五行学说调整脏腑关系的治疗方法。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这几个方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就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第一、滋水涵木法。
什么叫做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它的适应证是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的证候,它的特点是眩晕,五心烦热,腰酸膝软等等。
这些症状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将来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再进一步熟记,这里要求同学们记住它的适应证是肾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这样的证候。
肾属水,肝属木,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用五行的话说叫“水不生木”,根据这个原理所确定治法,中医学给它确定一个术语叫“滋水涵木法”。
二、益火补土法。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五行学说,心属火,脾属土,益火补土法的本义是指补心火而益脾土。
这在历代的文献说得非常清楚。
比如,将来同学们学方剂的时候,“人参归脾汤”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它就是益火补土法的一个代表方剂。
过去的方书有专门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的,希望同学们将来在学到高年级的时候能够读一点方书的原著,看看古人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来阐述方剂的结构。
二、引申意义。
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益火补土是指补肾火,(也就是)补命门,益脾土。
按照第二个含义,也就是我们现行的含义,学术界公认的引申意义,益火补土是指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个方法。
它的适应证是肾阳不足而脾阳不足的证候,或者是脾肾阳虚的证候。
它既有肾虚的表现,又有阳虚外寒的表现,又有脾虚的表现。
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益火补土,取这样的意义呢?这个意义源于命门学说,中医脏象学说将来还要讲一个命门学说,自从命门学说形成以后,强调命门含有真阴、真水、真阳、真火,我们今天认为命门的水火与肾阳、肾阴同义,只不过是强调它在生命之中的重要作用而已。
根据这个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命门之火为人体脏腑伏火的根本。
换言之,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命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这是一、命门学说原理。
第二个的理论依据,中医有句最经典的判断,叫做“久病必穷肾”,说任何疾病,不论是从哪一脏开始,五脏系统的疾病最终都要归结到肾。
基于上述,那么现在认为补火生土,强调的是补肾阳而温脾土。
因此,我们现在临床所习用的益火补土法实际上把它换个说法就是补肾阳而温脾阳,实际是温补脾肾。
这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可以单独补肾,补肾就可以补脾,在脾阳虚的时候也必须是在中期以后到末期,那么必然要累及到肾,肾阳虚。
在这时可以单独滋肾阳,也可以脾肾双补,达到益火补土的作用。
这就是用两种学说来解释益火补土法,这并不等于中医学的概念是(有)歧义的,不科学的。
同样一个术语,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定义,可以出现不同的定义。
用补心火而益脾土,临床也非常习用,这是它的本义用五行学说规定。
那么中医学讲脏腑之间的关系又出现了命门学说,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强调肾在五脏系统的作用。
根据这个学说益火补土的本义又发展了,反映出中医理论的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要求同学们益火补土这个概念只要求后者而不要求前者。
三、培土生金。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气虚的证候。
脾属土,肺属金,培土生金,调整脾肺之间的关系,按照相生关系来调节它,这个也是临床非常习用的。
比如,肺炎,肺久病咳嗽,有的人大便溏薄,越大便溏薄它咳喘越厉害,那么有经验的医生,不治咳,而治泻,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泻子则喘愈,这在古书上、临床医案上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方法。
那么这个医生当用这种方法来治疗的时候,他头脑里反映出来就是用五行相生的规律调整脾和肺的这样一个关系,我们把它(的)方法归纳起来那就叫培土生金,用脏腑的话说那就(是)补脾益肺。
那就是说补脾益肺和培土生金同义,一个是从五行的概念来说的,一个从脏腑的概念来说的。
四、金水相生法,这个是现在常用,也是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的。
金水相生法是肺肾阴液共同来补益的一种方法,注意,不是说金能生水,不是补肺阴而生肾阴,所以我们定义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液而治疗肺肾阴虚证候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肺肾阴虚,或者是肺阴虚的中后期。
就是肺阴虚证必须是中期以后,或者是肺肾阴虚,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金水相生的方法,这是它的本义。
第二、现在常用的我们所说的金水相生法是滋肾阴而补肺阴。
它的代表方剂,比如“百合固金丸”,那为什么来这样定义呢?引申到这样一个意义呢?前面我们讲的益火补土,根据命门学说来的。
这个也是同样前面曾经讲过一句,“命门真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久病必穷肾”,“肺阴虚必然导致肾阴虚”,而导致肾阴虚的时候,根据“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这个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时候,不是补肺阴而滋肾阴,反过来而是把治疗重点放在滋肾阴而益肺阴。
这个思想在金水相生法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本义和它的引申义,那么刚才举了个“百合固金丸”,大家将来在学习方剂的时候可以看补肺汤。
补肺汤是肺气虚典型的代表方剂,为什么用补肾药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的时候认真去读这个方子的方解,来体会金水相生法这两个含义。
下面我们讲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是八个字,记住就可以了,叫“抑强扶弱,分清主次”。
相乘相克规律表现为乘侮的病理变化,有强也有弱。
基本原则叫抑强扶弱,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孰轻孰重,在抑强扶弱的同时一定要分清主次。
抑强,就是抑其克者之强,上面那个木旺克土,抑强,泻肝,属肝;扶弱,扶其被克者之弱,肝旺必克脾,在调整肝脾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叫既抑制肝还要扶助脾,抑强扶弱。
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必须分清是肝旺为主呢还是脾虚为主呢?分清主次来正确进行调节,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所制定的常用(的)方法,以下介绍四种:一、抑木扶土。
就是疏肝健脾这样一种方法,把它转化为脏腑的概念,疏肝健脾法就是抑制肝木而扶脾土这样一种方法。
它的适应证只要求同学们掌握肝郁脾虚,就是肝失疏泄而导致脾气虚弱这样一种状况,肝旺脾虚这样一个状态。
仅仅掌握到这个程度。
二、培土制水。
脾属土,这个水是肾属水,调整脾肾之间的关系,土能克水。
那么培土制水法是温润脾阳,或者是温肾健脾而治疗水湿泛滥证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脾虚乃至脾肾两虚而出现水肿这样的证候,那么先就把它限定到这个程度,调整脾和肾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