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

在哲学上称之为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

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

这个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

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

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
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

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

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

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

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

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

“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

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

《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

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

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

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

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

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

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

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

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
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

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

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

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

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

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

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

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

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

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

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

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

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

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

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

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

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
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

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

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

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

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

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

它们都是同义语。

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

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

第三、朴素的辩证观。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

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两一、古代哲学叫一、两。

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

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

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

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

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

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

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

二、为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

中医学,一、强调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它们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是要有条件的,所以说,所指无定在。

二、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条件的转移,它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划分事物阴阳不是一次划分结束,这一相互联系的一对事物,第一(次)划分属阳属阴以后,它这个性质永远如此,不是这样的。

划分的标准可变,表现为阴阳的相对性,体现(了)阴阳划分的无限可分性。

就物质和功能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永远属阴,唯有属阴,功能永远属阳,唯有属阳,
不是的。

那么由于这个划分标准是可变的,同样是物质,物质还可以分为阴阳,功能还可以分为阴阳,它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在运动变化中考察。

就是阴阳分类,不是这一次用阴阳这个分类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个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发生变化的。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医学问题。

第一、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讲他的形体。

比如,一、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物质性。

我们前面讲阴阳的时候,阴阳的定义,一是指气的一分为二、指阴气阳气而言,中医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对立统一斗争,结果,构成了生命和人体,所以人体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

就这个意义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它旨在从阴阳学说,从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的物质性。

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质,人体是物质的。

二、用它来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按照人体的部位不同,大致规定它的属性,属阴属阳。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两分法,阴阳的两分法。

比如,把人体以腰为界分为上部下部,我们就规定它上为阳,下为阴;从表里来看呢,是体表和体内,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而体内有背腹和四肢,那么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体内有脏腑,脏腑有(五脏六腑),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而五脏当中还可以继续分为阴阳,那么我们说,规定它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经络分阳经和阴经,就十二经而言,循行于四肢外侧的我们规定它属阳,而循行于四肢内侧的规定它属阴;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气血,我们规定气属阳,血属阴。

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的物质性,何者属阴何者属阳它体现了阴阳学说分析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第二、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用它来定义健康。

阴阳匀平,命曰平人。

就是阴阳处于两者之间,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这样运动变化的结果,达到阴阳匀平。

就是阴与阳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中医学定义为平人,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健康人。

《内经》讲,不病谓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没有阴阳失调,没有阴阳失调另外的含义就是指阴阳匀平。

第二、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气化运动过程。

一、用它来解释形神的关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统一。

在中医学里面,形神这个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哲学上讲物质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讲形和神的关系。

那么物质和运动,运动谓之神,物质谓之形。

从这一般意义上来讲,是讲包括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说来,还包括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形体和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形神关系。

三、最狭义的是指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在中医学里面,肉体谓之形,精神谓之神。

包括这种从物质运动最一般的概念,逐渐地外延缩小,那么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下(位)的概念,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层次又比机体功能外延又缩小。

这三层意思,表达了中医
学的形神关系。

用阴阳学说来看,说形为阴,神为阳。

“阴阳匀平,命曰平人”。

阴阳和谐谓之健康。

那么形神合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健康意味着形和神的匀平。

用形气来表示,形气合一、形气统一。

用形属阴,气属阳,那么阴阳统一、阴阳合一、意味着阴阳匀平。

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形神合一、形气统一。

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匀平。

二、说明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叫质和能的关系。

那么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既对立又互根,在消长转化的过程中达到匀平,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

一旦失去了匀平,意味着发生了异常的生命过程。

三、用阴阳的观点来解释运动的状态。

运动的状态分为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动静互涵,动静统一、动和静达到和谐状态,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就是阴阳匀平。

那么通过气化运动的结果,使机体达到形神合一、形气统一。

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形神、质能、运动的关系,论证了人体气化过程的正常状态,健康状态。

最后归结为,用《内经》的话说,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中医学里面,用阴阳学说这些基本原理来论述生命,论述健康,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健康,论述人体的生理状态。

第三、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病理变化。

用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无非,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那么第一个,病因,中医学将病因分为阴和阳。

《内经》里面有外感和内伤,规定外感为阳邪,内伤为阴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内伤病邪相比较而言,规定一方属阳,一方属阴。

那么六淫和内伤相比较而言,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

但是六淫还可以分阴阳,比如,风、暑、燥、热,我们规定它属阳邪,而寒、湿属阴邪。

第二、病理上的阴阳失调。

在这一章里面仅仅介绍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的规律和变化,在病机一章作专门论述。

阴阳失调,就是阴阳匀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了和谐的状态,通称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表现形式可以是阴阳偏盛,也可以是阴阳偏衰。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

阴盛表现出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所以它表现出的证候的属性叫寒实证。

而阳盛,阳盛则热,它表现的病理变化,证候的属性叫实热证。

那么再用一分为二、用阴阳对立的观点,用阴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说阴偏盛,阳偏盛。

那么阴盛和阳盛,阴和阳之间,它们是互根的,是有联系的,所以阴盛的同时,说阴盛则阳病,它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阳气。

那么机体在阴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某些类似阳虚的改变。

仅仅是以寒实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的问题。

称之为实寒,称之为阴盛,意味着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是阴寒内盛。

虽然寒盛则伤阳,但是没有达到阳虚的程度,也没构成阳虚和阴盛平分秋色,没达到那个程度。

在这种条件下,这个病理状态定为实寒。

同理,阳盛的状态下,阳盛则阴病,阳盛必损阴。

这个结论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

只要阳盛,那必然要损伤阴气,那损伤阴气的结果,必然要伤及人体的阴(液),就会出现类似阴虚的病理改变,但没达到阴
虚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规定它属于阳盛则热那个实热证的属性。

虽然它兼有阴虚,没有达到阳盛阴虚并在,乃至阴虚的程度。

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思想,是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它既体现了阴阳对立,也体现了阴阳互根,也体现出来了阴阳消长这样一个思想。

集中起来,阴阳既要对立,要互根,要互相联系。

再简单地说,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不可分离性,这两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

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两个原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思想,它们既不可分离,互相制约,那么又表现了量的改变。

说它是实寒,它是实热,虽然(兼)伤阳,虽然(兼)伤阴,但是并没有达到阴虚和阳虚的程度。

那体现了这个量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的程度,但它也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第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阴衰和阳衰。

阴衰,阴虚,叫阴虚则热,它表现出的证候属性叫虚热证。

二、阳衰,阳衰就是阳虚,那么阳虚则寒,它表现出证候属性叫虚寒证。

但是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特别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具体病理变化里有个阴阳互损。

根据这样一个原理,阴阳互根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互损,那么阴虚的时候,阴损可以引起阳虚,可以损阳;那么阳损也可以及阴,损及阴,引起阴虚。

就是单纯的阴虚,有单纯的阳虚,那么阴虚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必然要损伤阳,导致阳损及阴,就是由阴虚不能生阳而引起阳虚;阳虚不能制阴,不能生阴,也会引起阴虚,出现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这样两种病理结果。

那就是说,阴阳偏衰包括四种表现形式,一、单纯的阴虚,二、单纯的阳虚,三、由阴损及阳,四、由阳损及阴,这样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

这个示意图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上述讲述的阴阳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

在这一章只要求同学们掌握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来初步理解什么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就是阴阳偏盛和偏衰。

偏盛要求掌握阴盛和阳盛,偏衰要求掌握阴虚和阳虚,这是最基本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掌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就是说,阴盛的时候,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阳盛的时候,也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阴气,那么又派生出两种类型、表现形式。

结论是,在阴盛和阳盛的时候,它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或者阴气。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想到,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要受到损伤,仅仅是没有达到偏衰的程度。

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阴衰和阳衰,就是阴虚和阳虚。

在此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掌握阴衰和阳衰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损,表现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这样一种病理状态。

第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也就是说用阴阳的两分法,二分法,来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便于综合和概括。

这个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后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去讲。

比如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比如颜色,我们规定黄、红、鲜明,它属于阳;那么与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属阴。

比如闻诊,闻声音,闻呼吸,说声音宏亮、多言那就属阳,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它属于阳;否则,语声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少言,这样的状态,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