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婴员的定义
育婴员是专门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
育婴职业的产生的必然性
? 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结果
? (内容详见教材P7)
? 补充一点:幼儿的家长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社会化,在社会上都有特定的工作者身份,因此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照顾教育幼儿。
育婴员与日常生活中的保姆或是照顾幼儿的家庭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 相似点:都有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内容
? 不同点:后者是凭经验或者感觉进行照料护理教育,有时还伴有很多的情绪化等;而育婴员是必须经过相关的道德技能严格的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认定资格,即合格才能上岗,更科学更有益。
育婴师和育婴员的关系
? 国家劳动局认定照料护理教育0---3岁幼儿的工作人员,具备基础的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初步胜任这方面工作的叫做育婴员,
? 而育婴师是比育婴员具备更为全面的知识的专门人员,特别是教育理念和病理常识等知识更为丰富,既能照顾好幼儿,还能恰当的指导家长参与进来。
育婴员的职业道德
? 《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育婴员的基本要求第一项就是职业道德,是每个人都必须懂得和具备的素质,也是育婴员、育婴师和高级育婴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道德概述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自学)
? 理解:道德的教育职能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社会激烈和自我激烈的手段来实现的。
育婴工作者的道德要求
? 育婴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质,端正劳动态度,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自愿地为婴儿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
育婴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 爱岗敬业,优质服务
? 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育婴员工作守则
? 内容详见教材P9
育婴员的专业修养
? 内容详见教材P10
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 主要是对内容的理解
? 母婴保健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儿童权利公约
?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 食品卫生法
第一节0-3岁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阶段的划分
? 我国规定:0-18岁为儿童期。
? 分期为:乳儿期
婴儿期
学前期
学龄期
少年期
青年期
儿童的年龄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至出生28天。
★婴儿期:指出生后28天至1周岁。
★幼儿期:满1岁至3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指3-6岁或3-7周岁。
★学龄期:一般指6-12岁或7-12岁。
★青春期:女性年龄为11-12

岁至18岁。
男性约12-14岁至20岁。
胎儿胎龄的分期
? 妊娠早期:受精卵——12w
? 妊娠中期:13w——28W
? 妊娠晚期:28W——出生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 胎儿期:受精卵——小儿出生
妊娠早期:受精卵——12w
? 最初8周是各器官原基分化的关键时期
? 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比如致畸,流产。
? 妊娠中期:13w——28W
? 胎儿器官迅速成长,功能逐渐成熟。
? 肺泡结构基本完善,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具有了生存能力。
? 妊娠晚期:28W——出生
? 肌肉发育,脂肪积累,体重迅速增加。
? 生后脐带结扎——28d
? 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适应内外环境,独立生活。
? 1.自主呼吸建立 2.主动摄取营养
? 3.适应比宫内低的环境
? 4.机体本身的变化:生理性黄疸
? 生理性体重减轻
? 乳腺肿大及泌乳
? 假月经
? 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天至1周岁的儿童。此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感觉、运动发展最迅速,也是产生依恋性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需要成人照料较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对热能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但此时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而婴儿期的后半年,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物质逐渐消失,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易患感染性疾病,需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
? 幼儿期:(1-3岁)此期小儿生长发育较婴儿期缓慢,但活动范围增加,智能发育突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应注意防止意外伤害。乳牙出齐,逐渐过度到成人饮食,需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
? 学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周岁)为学前期。此时小儿体格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达到稳定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自理能力增强,应加强早期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但因接触面广,喜模仿而无经验,注意防止传染病和各种意外,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周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岁)称为学龄期。此时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基本与成人相同。此时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发病率较前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
?
?
? 青春期:从第2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岁~12岁开始

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到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相差2~4岁,也有种族的差异。此时应注意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的教育。
? 儿童期生长发育的规律
? 生长发育 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不同于成人的一些重要的特点。生长:一般是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主要是量变;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各阶段的速度不同,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a
? 人体各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 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 虽按上述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营养、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 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方面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
? (一)遗传
? 如皮肤和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都与遗传有关。
? (二)性别
? 性别可造成生长发育的差异。以青春期最为显著。
? (三)孕母情况
?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 的 影响。
? (四)营养
? 合理的营养是小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脑的发育也迟缓。
? (五)生活环境
? (六)疾病和药物
? 儿童发展变化的特征
? 大小、多少的变化:生理方面如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心理方面如语言词汇、记 忆 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
? 比例的变化:婴儿的身体比例的发展有其独立性,并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它有自己明显 的变化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占1/4,成人占1/8.
? 旧特征的消失:如婴幼儿期的乳牙的脱落等。
? 新特征的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渐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如坐、走、跑、吃饭、说话、思维、控制大小便等,生理上出现恒齿等。
? 儿

童发展的任务
? 学习走路
? 学习食用固体食物
? 学习说话
? 学习控制排泄技能
? 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
? 学习控制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
? 学习判断是非
? 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
? 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 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 呼吸道:目前医学临床上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将呼吸系统分为上、下呼吸道两个部分。上呼吸道指鼻旁窦、鼻腔、咽及耳咽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 
? (一)上呼吸道
? 1.鼻和鼻窦 婴幼儿时期,由于头面部颅骨发育不成熟,鼻和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故易受感染。
? 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呼吸困难及吮吸困难。婴儿时期鼻粘膜下层缺乏海绵组织,至性成熟时期才发育完善,故婴儿极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出血才多见。此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婴幼儿鼻窦发育未成熟,上颌窦及筛窦出生时虽已形成,但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发育充分。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出生即存在,5~6岁时才增宽。婴儿可患鼻窦炎,但以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
? 2.咽和咽鼓管 小儿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前者在4个月即发育,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后者在1岁末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多发生在年长儿,而婴幼儿则较少见到。扁桃体具有一定防御 及免疫功能,对其单纯肥大者不宜手术切除,但当细菌藏于腺窝深处,形成慢性感染病灶,长期不能控制,则可手术摘除。小儿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有颗粒型的淋巴滤泡,1岁内最明显,以后逐渐萎缩,故婴儿期发生咽后壁脓肿最多。
? 婴幼儿咽鼓管较宽,短而直,呈水平位,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中耳炎。
?
? 3. 喉 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腔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容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 (二)下呼吸道 
? 1.气管和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气管以下分为叶间支气管、节段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婴幼儿毛细支气管无软骨,平滑肌发育不完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粘液腺发育不良,分泌粘液不足而较干燥,粘膜纤毛运动差清除

肺部吸入的微生物作用不足,因此不仅易感染,而且易引起呼吸道的狭窄和阻塞。儿童气管位置较成人高,右侧气管较直,所以一般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
? 2. 肺脏 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气体交换面积不足,但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造成含气量 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时也易蔓延,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由于肺弹力纤维组织发育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 
? 3. 肺门 肺门包括支气管、血管和几组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支气管分叉部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与肺部其他部位淋巴结相互联系,当肺部各种炎症时,肺门淋巴结易引起炎症反应。
? (三)胸廓与纵隔
? 小儿胸廓较短小,其前后径约与横径相等,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与脊柱几乎成直角。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a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加上胸部呼吸肌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呼吸,易受腹胀等因素影响,肺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使小儿的呼吸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小儿纵隔相对较成人大,占胸腔的空间较大,故肺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纵隔周围组织柔软而疏松,富于弹性,当胸腔大量积液、气胸、肺不张时,易引起纵隔器官(气管、心脏及大血管)的移位。 
? 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 (一)呼吸频率和节律
? 由于小儿胸廓解剖特点,肺容量相对较小,使呼吸受到一定限制,而小儿代谢旺盛,需氧量接近成人,为满足机体代谢和生长需要,只有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故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因此在应付额外负担时的储备能力较成人差。婴幼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
? (二)呼吸类型
? 婴幼儿胸廓活动范围受限,呼吸辅助肌发育不全,故呼吸时肺向横膈方向移动,呈腹(膈)式呼吸。随年龄增长,肋骨由水平位逐渐成斜位,呼吸肌也逐渐发达,胸廓前后径和横径增大,膈肌和腹腔器官下降,至7岁以后大多数改变为胸腹式呼吸。
? (三)肺回缩力小的特点
? 婴儿肺回缩力与胸廓回缩力较成人小,故肺处于膨胀状态,当需氧量增加时,由于缓冲气量较少,易发生换气不足。
? (四) 呼吸功能的特点
? 小儿肺活量、潮气量、气体弥散量均较成人小,而气道阻力较成人大,显示小儿呼吸功能储备能力较低,当患呼吸道疾病时,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
? (五)呼吸

道的免疫特点
? 小儿的纤毛运动差,咳嗽反射和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亦差,难以有效的清除吸入的异物。免疫球蛋白含量低,且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易患呼吸道感染。
? (一)心脏
? 小儿心脏体积相对的比成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下降。小儿心脏在胸腔的位置随年龄而改变,小于两岁的小儿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侧。以后心脏逐渐由横位转为斜位。七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1cm。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心率较快,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0~15次/分。脉搏显著增快而且在睡眠时不见减慢者应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
? (二)血管
? 小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动脉壁的弹性较好和血管口径相对较大,因此血压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60~70mmHg,1岁70~80mmHg,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的血压要高20mmHg。
? 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 (一)口腔
? 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功能较差。新生儿及婴幼儿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而且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因此容易受损和细菌感染。三个月以下的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底,故三个月以下的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由于婴儿不会及时吞咽分泌的全部唾液,经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 (二)食管、胃
? 婴幼儿食管呈漏斗型,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肉尚不发达,下断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在九个月的时候症状消失。婴幼儿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加上吮奶时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呕吐。虽然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是各种酶的分泌均比成人少,而且酶的活性低,因此消化能力差。
? (三)肠
? 婴幼儿肠道相对较长,分泌面吸收面较大,黏膜血管丰富,有利于消化吸收;然而由于肠系膜相对较长而软弱,黏膜下组织松弛,肠的固定差,活动度大,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早产儿肠蠕动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胎粪延迟排出。
? (四)肝
? 年龄越小肝脏相对越大,小儿肝血管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肝细胞发育不完善,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充血肿大和变性。婴幼儿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 (五)

胰腺
? 胰腺是分泌胰岛素和胰液的,胰岛素调节糖代谢,胰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汁以及小肠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出生时胰液分泌少,三到四个月增多,婴幼儿时期胰液的分泌易受天气和疾病的影响而受抑制,导致发生消化不良。六个月以内的小儿胰淀粉酶活性较低,一岁后开始接近成人,因此生后三到四个月前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 (六)肠道细菌
? 胎儿消化道内没有细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从口、鼻或肛门侵入肠道。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以结肠和直肠细菌最多。单纯母乳喂养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小儿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解抗作用。
? 泌尿系统解剖特点
? (一)肾
? 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肾脏下端位置较低,因此三岁以下的健康小儿的肾较年长儿容易触及;新生儿的肾表面凸凹不平,呈分叶状,至2~4岁消失,若继续存在应视为畸形。
? (二)输尿管
? 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故易扩张受压及扭曲致梗阻,造成尿潴留而引发泌尿道感染。
? (三)膀胱
? 婴儿膀胱位置相对较高,尿液充盈后,其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以上,腹部可触及。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骨盆内。膀胱黏膜柔软,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因此防止尿液反流能力差,当膀胱内压力增高时易出现膀胱输尿管的尿液反流而诱发尿路感染。随年龄增长,输尿管增长,肌肉发育成熟,抗反流机制亦增强。
? (四)尿道
? 女婴尿道较短,新生女婴尿道仅长1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大小便的污染,因此上行性感染比男婴多。男婴尿道虽长,但常有包茎,污垢积蓄时也可导致上行性细菌感染。
? 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
?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但生理功能不完善。小儿肾小球滤过率生后一周为成人的1/4,3~6个月为成人的1/2,6~12月为成人的3/4,因此过量的水分和溶质不能有效的排出。新生儿对尿的浓缩能力不及年长儿及成人,对药物的排泄功能差,因此用药种类及剂量均应慎重选择。小儿肾功能一般1~1.5岁的时候达成人水平。
? 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 (1)尿量及排尿次数:93%小儿在生后24h内开始排尿,99%在48h内排尿,正常尿量为每小时1~3ml/kg,出生一周后,每天排尿20~25次,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3岁后每日6~7次,正常每日尿量约为(年龄-1)X100+400。
?

(2)排尿控制:一般三岁左右小儿已能控制排尿,若三岁以后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称为不稳定膀胱。
? (3)尿液特点:正常小儿尿液中可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透明管型,属正常显现。
? 内分泌系统
? 肌体内各种脏器功能的协调和稳定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共同构成的网络进行调控的。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协调人体生长、发育、性成熟和生殖等生命过程。人体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可分泌激素。
? 激素是内分泌系统调节肌体生理代谢活动的化学信使,由各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 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各种激素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各种反馈机制及相互之间的调节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因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有生长迟缓、性分化异常和性早熟、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等。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内分泌疾病患儿在出生后即存在生化代谢紊乱和激素功能障碍,如不及早发现治疗会严重影响智能和体格发育,造成残废甚至夭折。
? 运动系统特点
? (一)头颅骨发育
? 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故其发育较面部骨骼早。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应在1~1.5岁时闭合,早闭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后囟出生时即很小,约生后3-4月闭合。面部骨骼发育稍晚,1~2岁时随牙齿的萌出变长,下颌骨向前凸出,头颅的垂直直径增加。
? (二)脊柱的发育
?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1岁以内脊柱增长快于下肢,1岁后则落后于下肢。 新生儿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第一个弯曲),六个月后会坐时出现胸椎凸出(第二个弯曲),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三个弯曲)。6~7岁左右韧带发育后,三个弯曲为韧带所固定,三个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有加强机制弹性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平衡。
? (三)长骨的发育
? 长骨生长主要依靠其干骺端软骨骨化和骨膜下成骨作用使之增长增粗。干骺端骨骼融合,标志长骨生长结束。随年龄的增长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的出现,通过检查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测定骨龄。
? (四)肌肉组织的发育
? 胎儿时期肌肉组织发育较弱,出生后随躯体和四肢

活动增加,小儿肌肉组织逐渐发育,肌纤维增粗,肌肉活动能力和耐力增强,皮下脂肪变薄,而肌肉发育显著增强,青春期肌肉发育尤为加速,男孩比女孩更突出。肌肉的发育与营养、运动密切相关,应保障小儿营养的供给,鼓励小儿多进行运动锻炼。
? 婴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 骨骼生长迅速 因为婴儿期正处于身高迅速增长时期,所以其骨骼不断地长长、加粗;同时,骨骼外层的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从而有利于儿童骨骼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 骨骼数量多于成人 婴儿髓骨总数比成人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婴儿的一些骨骼尚未融合连接成一个整体。
? 骨骼柔软易弯曲 婴儿骨骼含股胶原蛋白等有机物多,所以骨骼柔软,弹性大,可塑性强。
? 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 新生儿头骨之间有很大的缝隙。在颅顶前方和后方各有一处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覆盖着,即前囟和后囟。前囟门一般在1-1.5岁闭合,后囟门在3个月左右闭合。
? 脊柱的生理弯曲 婴儿出生时脊柱是直的,弯曲是随着大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一般在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曲,10-12个月学走时出现腰曲。但此时形成的弯曲还不是很固定,当婴儿平躺时这些弯曲就消失,当到7岁后随着韧带发育完善后,弯曲才能固定下来。
? 腕骨的钙化 婴儿出生时腕部的骨骼均是软骨,6个月才出现骨化中心,10岁左右腕骨才全部钙化。
? 关节发育不全 婴儿关节窝浅、关节韧带松弛,容易发生脱臼。
? 足弓尚未形成 婴儿的脚没有脚弓。到了站立和行走时才出现脚弓。
? 肌肉力量小 婴儿肌纤维细,肌肉的力量和能量储备少,肌肉收缩力较差,容易发生疲劳,不能负重。
? 肌肉发育顺序 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
? 神经系统特征
? 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约350g,1岁时脑重950g,3岁达1080g,6岁时1280g,接近成人脑重。出生时大脑的外观以于成人相似,神经细胞数量与成人相同。
? 出生时的活动由皮质下系统调节,动作不自主,以后随脑实质逐渐增长成熟,运动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量较大,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 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相对较成熟,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增重、加长。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
? 婴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 脑发育迅速
? 大脑功能发育不全 虽然婴儿的大脑发育很快,但尚未完全建立各种神经反射,所以在运动、语言、思维等各方

面的能力都不及成人,脑功能也不完善,需要大量的信息刺激,来帮助婴儿建立起各种感觉通道。
? 神经髓鞘化 髓鞘是指包裹在神经突起外面的一层类似电线绝缘体的磷脂类物质,他可以起到防止“跑电”、“串电”,使人的动作更准确的作用,刚出生时婴儿的神经细胞缺乏髓鞘,因此婴儿在做许多动作时不精确。通常到6岁时完成。
? 大脑容易兴奋,易疲劳 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婴儿的大脑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佷容易兴奋,因此,婴儿容易激动,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不能长时间做一件事,容易疲劳。
? 小脑发育晚 婴儿出生时脑干、脊髓已经发育成熟,但小脑发育较晚。3岁时婴儿小脑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1-3岁左右的婴儿的平衡能力差,走路不稳,动作协调性比较差,容易摔跤。
? 植物神经发育不全 婴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好,是表现在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不稳定。如婴儿的心跳和呼吸频率较快,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功能容易受情绪、环境的影响。
? 感觉系统的生理特点
?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感知的发育对小儿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一)视感知的发育
?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但视觉不敏锐,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最清晰。不少新生儿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3~4周自动消失。
? 出生2个月后可协调地注视物体
? 有初步的头眼协调;3~4个月喜看自己的手;5~7个月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出现眼手协调,喜欢红色等颜色鲜亮的颜色;8~9个月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是能区分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分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分颜色;6岁以后视力可达1,0。
? (二)听感知的发育
? 出生时因中耳无空气及羊水的潴留,听力较差,生后3~7天听力已相当好,声音可引起呼吸节律的改变;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的声音会微笑;6个月的时候能区分父母的声音,唤名有反应;7~9个月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岁时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时能区别高低不同的声音,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 (三)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 出生时味觉和嗅觉已发育完善。新生儿对不同的味道如酸、甜、苦可产生不同的反应,闻到乳香会寻找乳头;3~4个月能区分好闻和难闻的气味;4~5个月对事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因此应适时添加各类辅食,以习惯不同味道的食物。
? 四)皮肤感觉的发育
?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新生

儿的触觉已经很灵敏;痛觉较迟缓,疼痛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温度觉很灵敏,冷的刺激比热的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
? ((五)知觉发育
? 知觉是人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知觉的发育与听、视、触等感觉的发育密切相关,5~6个月时通过看、摸、闻、咬、敲击等逐步了解事物的属性,其后随着语言的发育,知觉开始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1岁末开始有时间和空间知觉的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 婴儿皮肤的特点:
? ●保护功能差
? ●代谢活跃
? ●体温调节能力差
? ●皮肤渗透作用强
? 眼睛发育的特点:
? ●眼睛发育不良
? ●眼睛调节能力强
? ●眼睛容易近视
? 耳的发育特点:
? ●咽管短平
? ●对噪音敏感
?
? 第二节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 (一)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 年龄阶段性:指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
? 例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循着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顺序,整个发展是连续的。
? (二)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 婴儿心理发展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 大脑可塑性为婴幼儿早教提供支持
? 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脑保持可塑性的时间比原先估计的要长。这一成果将修改科学界对大脑临界期的定义,而且为研究婴幼儿早教提供了重要线索。
? 理化研究所发表新闻公报说,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临界期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内容是,哺乳动物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一段短暂的时间内,其未成熟的大脑能够根据生活环境发生结构性改变。
? 当时的实验证据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新生儿,如果一只眼睛被遮挡一段时间,那么即使遮挡物被移开,新生儿大脑皮质视觉区的神经细胞也不会对这只眼睛传回的视觉信号发生反应。也就是说,这只健康的眼睛弱视了。
? 日本科学家此次使用强大的双光子激发钙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视觉区的两种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分开来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即使临界期结束,实验鼠的大脑仍然具有可塑性,而不是完全消失了。
? 科学家选择出生后第50天的实验鼠进行实验。这些实验鼠已经过了临界期。研究人员把3只实验鼠的右眼遮挡起来饲养,另外3只实验鼠正常饲养,7天后

比较大脑皮质视觉区的抑制性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对实验鼠双眼的反应情况。另外,他们选择了出生后第27天的实验鼠进行对比实验,同样是把3只实验鼠的右眼遮挡起来饲养,另外3只实验鼠正常饲养,两天后比较大脑皮质视觉区的抑制性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对双眼反应情况。出生后第27天的实验鼠,大脑临界期仍未结束。
? 对比结果显示,在临界期内,不论抑制性神经元还是兴奋性神经元都具有可塑性。过了临界期,只有抑制性神经元保持着可塑性。
? 公报说,本项研究发现,即便大脑过了临界期,其视觉区中依然有部分神经细胞群保持可塑性,而大脑的其他领域或许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这一成果不仅将修改临界期概念,而且为研究婴幼儿早教、成年人教育提供了重要线索。
? (三)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 两个明显的特点: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最快
?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一般遵循以上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性别、内分泌、营养、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正常值不是绝对的,系统的连续的监测更能反映小儿的生长发育的真实情况。
? 脑和脊髓的发育: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脑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约370克,占体重的1/9-1/8,成人脑重约1500克,占体重的1/40,小儿7岁脑重接近成人。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相同。缺氧和长期营养不良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怎样理解这句话?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试验观察。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1000名3岁儿童,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到2003年,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人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又在2005年对以上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报告上说,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 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一些本能的反射现象
? 首先是觅食反射,婴儿嘴会自动寻找母亲的乳头,其次就是能紧紧地抓握住东西,这是一种抓握反射。此外,婴儿面朝上躺着的时候,会有颈部强直反射——头转向一边,同侧的胳膊和腿伸展开来,另外一侧的胳膊和腿,则依然弯曲。另外,噪声或者掉落东西在感觉会让婴儿出现震惊或惊吓反射。其他一些本能的反射表

现为:伸腿、伸胳膊、伸手指、拱背、头向后仰,然后收回胳膊、在胸前紧握拳头。所有这些反射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就会逐渐减少,被有意识的动作所代替。
除了这些本能反射,每个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吸、吞咽和呕吐的能力,所以一出生就能喂他们吃东西。呕吐反射能防止婴儿因大量液体而窒息,并且帮助孩子去除阻塞呼吸通道的粘液。
? 先天性反射: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及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
? 条件反射:生后2个月开始形成与视、听、味嗅、触觉等感觉相关的条件反射。
? 印刻现象(imprinting)
?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的现象.
? “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比如,婴儿对电视就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这种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
? 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
? 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是指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幼儿对某种知识和事物接受起来非常容易和敏感。作为父母,如能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幼儿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学习口语十分迅速而不感到困难。在这时期,是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期。因为幼儿到了一岁半左右,已经开始学说话,并且想用语言和周围的人进行交往。比如: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用手指着一个布娃娃,嘴里直喊“那……那……”,如果家长边拿布娃娃,边反复教她说:“我要布娃娃……”下次她再要布娃娃时,就会用语言表达了,反之,把布娃娃往幼儿手里一塞了之,这就错过了孩子口语训练的良好机会。
? 在幼

儿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谈谈话,教孩子说正确的词汇和语句,学一些日常用语和礼貌用语,还可以教儿歌、古诗、小故事,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幼儿能迅速地记住而不感到困难,假如七、八岁以后再学,就不那么容易了。像“狼孩”出生后跟狼生活了几年,返回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了艰苦的语言训练,也只能说出几个简单的词句,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
? 幼儿四岁左右,是发展图象知觉的最佳期,这时,如果您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新鲜图案的故事图书,如《看图说话》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让他们看一些少儿电视节目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会迅速地增长幼儿的知识,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 五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的概念的最佳期。在这一年龄阶段,您如果能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玩一些“数”的游戏,教孩子一些“数的形式”、“数的顺序”、1~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时间空间的简单概念,幼儿会很顺利地接受,家长教起来也不感到吃力。
? 有一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笨,羡慕别人的孩子聪明,您仔细回忆一下,是否错过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
?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广泛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已成为近年来世界性的趋势。日本教育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一生中身心发育最显著的时期……。”教育的可塑性在幼儿埋藏很明显,如果在早期对幼儿进行特殊的教育和培养,大器早成的希望是很有把握的,望那些盼子成才的父母,切莫错过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
?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只要经过适当的启发,儿童的智力就可能提高,其发展过程中,0-2岁儿童智力发展相当于成人的20%,到4岁时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达到92%,17岁已达到几乎100%成熟,在此过程中,智力的发展以2-4岁之间最为重要。
? 0-1岁的儿童以抚育为主,即抚养和教育相结合,在此阶段,儿童的特点是:8周左右儿童已经会玩弄双手,他们最佳的凝视距离是20-25cm,这时他们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妈妈的面孔,到4个月,儿童常试图用手去接触物体,虽然,常常不成功,但儿童的毅力是很强的,妈妈们千万不要把玩具直接塞到他们手里,应该让他们经常有尝试和练习的机会,儿童的乐趣就在于他的努力之中。
? 4-8个月的儿童能从任何方向寻视物体,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了,这时的儿童只要一抓到东西就会被他们塞到嘴里磨牙,妈妈们要注意多准备一些安全、无害的玩具。
? 8-12个月

的儿童开始会走路了,他们也能安静地听妈妈给他指认一些图画,由于这阶段他们小肌肉发展较好,他们可以发展更多动作协调的游戏,比如拖拉玩具走路,抓起玩具往下、往外扔,会玩图画书,妈妈们在这阶段可累了,腰酸腿疼,还要兼职当搬运工,不过儿童会给您将励的:就是突然,会叫一声“ma-ma”!
? 1-3岁的儿童发展是一个令妈妈们惊奇的时期,1岁之后的儿童开始发出他们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立要求,他们会摆脱父母的控制,大声叫“不”,但有时又缠着妈妈,这时候儿童仍然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但又有独立性的需求,所以他们会经常做错事。由于儿童还没有记忆自己生活经验的能力,还不能预测行为的后果,也没有能力去事先考虑如何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妈妈对这阶段的儿童不能加以绝对的控制或绝对的放纵,最好的方法就引导。
? 3-6岁的儿童已进入幼儿园了,这时的他们已经有了更丰富的社交活动,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变化显得尤其重要,囡囡是一个3岁半的女孩,在3岁之前,妈妈就发现她很不合群,楼下小区的儿童们在玩,囡囡常视而不见,不象别的小孩一样看见同类就飞奔而去。囡囡总是和自己玩,而且只说一些电视广告上广告词,不怎么和亲人说话,后来妈妈去问别的父母,他们告诉囡囡妈妈这是“贵人语迟”,孩子害羞,长大了就好了。可是囡囡长大了却越来越退缩了,她更不愿意说话了,常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时不常地吐出一连串谁也听不懂的话,等囡囡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她:孩子可能是“孤独症”。妈妈一下子愣在那里,其实“孤独症”是一种与心理上许多方面发展异常相联系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行为缺陷(缺乏正常社交技能),语言交流缺陷(缺乏交谈技能),行为刻板、兴趣狭窄、智力结构上存在缺陷、在感知觉和运动功能上异常。“孤独症”儿童在早期容易被忽视,可是在3岁左右就能被显著地发现了,因此妈妈需多注意观察儿童的语言、行为、交往、感知觉方面的发展。
? 5-6岁的儿童虽然更多地表现出动作思维的特点,可是他们已经开始了抽象性思维的萌牙,因此这阶段的儿童可以从事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而且他们可以根据事件之间的关系对后果进行一些预测,所以妈妈们可以多注意和儿童进行沟通,使他们学会在生活、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思考,这样有助于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 以上对0-6岁幼儿的发展进行了基本的描述,当然囿于篇幅有限,儿童的很多发展特点,没有办法涉及到,但是只要妈妈们多加以留心观察,或通过专业机构对

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估,就可以对儿童的教育开发提供更多可资利用的依据,就能以一种专家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儿童。
? 左手抱婴儿
? 2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肖克对此作出了解释:母亲用左手抱婴儿时,婴儿靠在母亲的左胸侧,能听到母亲心脏的搏动声,这与孩子在娘胎时就已听惯了的搏动声相同,因此婴儿一听到这声音,就显得格外安宁。
? 五六年以前,英国心理学家约翰和恩德留对肖克的说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心脏的搏动声并不是来自左胸侧,而是来自胸的中间部分;婴儿的头部紧贴着母亲的左胸侧,但耳朵并不紧贴母体,所以不可能清晰地听到母亲心脏的搏动声。
? 这两位心理学家提出,母亲左手怀抱婴儿的习惯,与大脑两半球的分工有关。人的大脑右半球最善于处理和加工富有感情色彩、容易使人动情的信息。母亲用左手抱婴儿时,左眼能看清婴儿的一笑一颦,左耳能听清婴儿的咿呀之声。这些使母亲最为兴奋的信息,会传入大脑右半球进行加工处理,能使母亲对婴儿的表情和声音心领神会。
? 此外,母亲左手抱婴儿时,婴儿看到的基本上是母亲的左半脸,这是更富于感情色彩的半面。因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左手抱婴儿有利于母婴之间的心心相印。
? 婴儿在子宫里能听到什么声音吗?
? 有人曾就此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根“橡胶探条”插入子宫内,在探条的一端装进小型话筒。这个用具原来是为了诱发阵痛,即为预产期已过仍无阵痛感的产妇所使用。实验结果证明,母体内有各种声音,心脏跳动的声音、血液流动的声音、胃消化食物的声音。这些母亲的声音,听起来不是太清楚,但是,注意听的话还是能听得见。应该说,婴儿听惯了这些声音,对此十分熟悉。因为,他在母胎内整天听到就是这些声音。
? 婴儿出生之后,对这些声音仍记忆忧新。所以,当他哭叫不停时,抱他起来紧贴母亲的左胸、让他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回忆起自己在胎内时的安详状态。于是,婴儿像着了魔似地马上安静下来,一会儿就入睡了。当然,这个时候,向婴儿的背部轻拍几下就更好。因为大动脉通过子宫附近时,婴儿经常感觉到那拍动的声音。另外,抱起来之后,摇动几下也很好。根据对母亲摇动频率测示的结果,一分钟摇动七十次,对婴儿是最舒服的。遗憾的是,以上所说的方法只适用于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因为一个月之后,从外界接受到的刺激会不断增加,例如亲肤、说话等现实的刺激逐渐进入大脑,而胎儿时期留下的记忆就逐渐地消失了。
? 二、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 (一)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 1.感觉能力的发展

? 2.知觉能力的发展
? (二)记忆能力的发展
? (三)思维能力的发展
? (四)想象能力的发展
? (五)注意特性的变化
? (六)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
? (七)自我意识的发展
? (八)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 (九)意志力的发展
? (十)气质特征
? (十一)言语的发展
? (十二)动作能力的发展
? (一)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 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 1.感觉能力的发展
? 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 视觉:新生儿的视觉在15-20cm最清楚,生后3个月头眼协调好,5月手眼协调好,1-1.5岁可看到3m远,能区别形状,2岁视力为0.5,5岁视力为0.6-0.7,6岁视力达1.0。
? 听觉:有人认为在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并有记忆,出生时可辨别母亲的心音和节奏,3个月有定向反应,6个月对其名有应答表示,8个月可区别语言的意义,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能区别高低声音,4岁听力发育完善。可通过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秒表、音叉等测试。
? 味觉: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完善,对不同的味道如甜、酸、苦已有不同的反应,4-5月的小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十分敏感,此时应及时添加各类辅食,习惯各种味道。
? 嗅觉:出生时嗅觉神经发育已基本成成熟,所以新生儿对母乳香味已有反应,1月时对强烈的气味有不愉快的反应,3-4个月时能区分好闻和难闻的气味,7-8个月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 皮肤感觉: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对温度觉很灵敏,2-3岁时能区分软、硬、冷、热感。
? 2.知觉能力的发展
? 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
? 多大的婴儿开始知道形状?
? 出生不久的婴儿能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吗?过去人们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确切的回答,直到1961年,一位名叫弗朗茨的心理学家才以确切的实验证据证明,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的形状了。弗朗茨给出生两周到6个月的婴儿看三个图形,一个是人脸图,第二和第三个的外形和人脸一样,但第二个上面混乱地画着人脸的一些成分,第三个只有黑白两色,像个演杂技的鸭蛋道具。弗朗茨把这三个图形同时拿给婴儿看,每个婴儿看2分钟,计算婴儿看每个图形的时间,结果发现,从出生十几天起,婴儿就对人脸图最感兴趣,因为他们花在看人脸图上的时间最长。
? 除了对人脸图感趣外,他们也对混乱的人脸图感兴趣,对黑白鸭蛋图最不感兴趣。
? 弗朗茨的

研究之后,心理学家对婴儿形状知觉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喜欢比较复杂的形状。
? 婴儿对形状对比性的知觉
? 过去,我们不知道婴儿为什么喜欢看某些形状的东西,不喜欢看另一些形状的东西,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地发现了一些证据,可以对婴儿的形状偏爱作出一些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对比性。所谓对比性,就是指图形上可资对比深色和浅色部位的数量多少,如两个棋盘,左边大格子的,因为格子大,可以对比的数量小,其对比性就小,右边的小格子棋盘的对比性就大。如果婴儿能够区分出两个图形的对比性不同,他们一般偏爱其中对比性大的图形。
? 知道了这个原理,年轻父母们在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买玩具时,就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不要总是给孩子买形状非常简单的玩具,这样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视觉刺激的需求。
? 对图形中各种成分的组合能力
? 80年代,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先进的仪器,叫做眼动仪,这种仪器可以把一小束对人无伤害的激光射入人的瞳孔,追踪人眼在看东西时的运动轨迹,并纪录下来,从而可以分析人的视觉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 新生儿看一个三角形时,他们只能注意到图形中的单个特征,如一个角,还不能对整个的三角形加以感知,而2个月的婴儿就能对整个三角形进行感知了,这说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够对图形的各种成分进行组合,来感知图形的整体.
? 同样,一个月的婴儿在看一张人脸图时,起点在人脸的下颌处,终点在人头发的上方,他们所注意的图形部位是分散的、没有整合的,还不能对整个的人脸进行观察。2个月的婴儿在看人脸时,起点在图形中头发的上方,经过右眼、嘴,最后在左眼结束,这就是说,他们已经能够把人的面孔的各部位加以整合,对整个的面孔进行感知了。
? 习惯化和非习惯化
? "习惯化和非习惯化",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坐在办公室里,或者正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些没见过的新东西,或是发生了变化的事物,如某座大楼上新悬挂了一幅广告,办公室里的布置变了,等等。人的大脑具有一种对新奇事物的接近和好奇机制。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机制使新生儿不断地关注周围环境中他们不熟悉的那些新东西,这是他们进行有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 婴幼儿

不同年龄阶段的神经精神发育水平
? 出生到 1 个月: 当母亲用奶头刺激新生儿嘴角时,他会出现寻觅、吸吮、吞咽等动作。当新生儿感到满足或心情好时会露出笑脸。有时手、足会出现不协调的动作,能短暂凝视亲人。四肢略呈屈曲状,脸向下趴在床上时,头能歪向一侧。对过响的声音会出现拥抱状。啼哭时,听到声音会马上停止。满 1 个月时,当母亲和他说话时,能注视母亲的脸,尤其是母亲的眼睛。
? 2 个月时: 这时能被逗笑,有的能把握着的拳头放到嘴里吸吮。让婴儿俯卧位时,有的下颌会稍微抬一抬,试着离开床面。直立抱时能竖头片刻,稍微支持一下,但很快又垂下。眼睛能随物体移动,听到声音会转头。
? 3 个月: 这时的婴儿已能控制颈部,俯卧时,头居中已能抬头片刻。用肘稍撑起胸部,手的屈肌摆脱了紧张状态,两手已能经常张开再紧握成拳头状,有时能把两只手举到眼前,自己玩弄手指。能较灵活地用眼睛、喉音、动作与他人交往。
? 4 个月: 这时的小儿俯卧时已能用手臂撑起胸部并抬头,头与床面可成 90 度角,有时会从仰卧转向侧卧,仰卧时喜欢蹬腿。眼有眼神,眼的移动可爱且有意识。把玩具放在他手中时已稍能握持并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吸吮。扶成坐时,头也能竖得比较稳。
? 5 个月: 这时的小儿俯卧位时会用两手撑起胸部,抬头时间也较长,喜、怒、哀、乐已能显露于色了。有的婴儿见到母亲会手舞足蹈。婴儿已能开始主动抓玩具,常常会把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吸吮。扶成坐时,头能竖得相当好。有时已会翻身。
? 6 个月: 这时的小儿俯卧位时,已能伸直两臂撑起头和胸部。仰卧时,能抬头并抬高两腿,用手抓脚。当母亲说要抱他时,有的婴儿会把躯体稍前倾,等待母亲去抱他。扶拉他的两只小手,他能自己用力拉到坐位稍坐片刻,个别婴儿已能独坐。把婴儿抱到母亲腿上,能稍微扶站一会儿,并一蹦一蹦地跳。一些小儿会抓玩具,会把饼干塞到嘴里去。会用牙齿去咀嚼,两手会抱持奶瓶。有些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的形象微笑,叫他的名字会有所反应,身体各部位也显得灵活起来。
? 7 个月: 这时的小儿运动能力又进一步增强,手变得更灵活,会频繁地用手抓东西往嘴里放。多数婴儿能独坐,脚劲也变大了。玩具在手中会左右手传递,会翻身。能无意识发出“爸”、“妈”等单音节。
? 8 个月:这时的小儿认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有的小儿已开始会爬,但腹部尚不能离开床面,而且在学会朝前爬之前,婴儿往往先会朝后退,对着想要的东西已能弯着身体去取,会拒绝不喜欢的东西,两手

拿着玩具会互相敲打着玩。拉住他的手已能站几秒钟,能发出“啊、爸、妈”的音,个别婴儿抓住椅子、床栏后能站立起来,有的婴儿已能模仿些简单的动作、如张嘴、伸舌等。
? 9 个月: 这时的小儿不用扶靠已能独坐较长时间,并能从坐位改为爬,能撕碎纸片。喜欢音乐的婴儿听到电视机、录音机里的音乐会扭动身体、舞手等。有的婴儿取物时手显得更灵巧,已具有对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用拇指和食指去取东西。
? 10 个月: 这时的小儿能从趴着的姿势坐起来,对事物的兴趣比较集中了,已不再紧握东西不放,而能把东西来回挪动或递别人。不少小儿已能较长时间坐稳,有的已能放手站几秒钟,个别的已能被扶着开步走,并能爬来爬去玩。喊他的名字时能转头寻声,对一些简单的问话有反应,如问灯在哪里,会朝灯去看,能作挥手表示“再见”的动作。
? 11 个月: 这时的小儿已逐渐开始能不扶床栏、椅子等独自站立起来,个别小儿能扶着床沿、椅子、沙发等挪步了,握其双手让他站立起来,会两脚交替地挪步。抓住他一只手,另一只手会推开门。有的小儿会把杯子里的水倒出来,会摇头,装怪样;会用手表示“再见”,“谢谢”,能理解大人的一些话。
? 12 个月: 这时的小儿能自己站得很稳,并已开始能做蹲的姿势,扶住东西站起来后又能从站位坐下。牵住他的两手能行走,以后慢慢会独走。行走的规律是先学会开步走,以后会在行走中停住,最后才会倒退走。婴儿已初步能以食指和拇指掂起小物品,能理解大人简单的命令,能把认识的物体与其名称联系起来。会握小匙,但不能控制好,在别人帮助下能用杯子喝水。
? 15 个月: 这时的孩子已能自己走,但走得还不太稳,在扶持下会迈上楼梯,能爬上椅子并翻身坐好;能双手握杯喝水;会用勺舀东西吃,但控制能力还不够好;会翻动书本,能说两个或三个词;要东西时,会用手指去指点;能叠起二三块积木,独自跪在地板上玩并会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能指出身体上某些部位,如腿、耳、口、鼻、脚等。
? 18 个月: 这时的孩子能独自很稳地走路并能蹲下捡地上的东西;有的已会跑,会爬上爬下台阶,大人拉着他的一只手可上台阶了;手的动作也更灵巧,会用笔乱画;听懂的话理解的事情更多,会说简单的句子。
? 2 岁: 这时的孩子已能快跑,可单独上下楼梯,一步一停,能在原地跳跃。有的能单手握杯,对着画册说话,而且比较连贯。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好奇心,能搭起七八块积木;会自己脱鞋和脱袜子并会说出自己的名字。
? 2 岁半: 这时的孩子会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