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 七子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子之歌——澳门》
——初中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七子之歌—澳门》原名《七子之歌》,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
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
《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第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
其第三乐句(第5、6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
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
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1899—1946)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自幼便树立了坚定的爱国思想。
在“五•四”运动中,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当知二十世纪少年当有二十世纪之思想,即爱国思想也。
”此后,曾写下了《发现》、《一句话》等一系列爱国诗篇。
1922年留学美国。
归国后曾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1954~) 作曲家。
广东省广州人。
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
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
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模仿、自学、辅导以及练习等方法聆听、表现歌曲并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多媒体播放平台学习了解词曲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对“七子”的位置。
2. 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教材对歌曲进行了解,把握歌曲背景以及相关乐理知识。
3. 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导入新课——《七子之歌--澳门》
导言: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有一首歌响彻了中国神州大地,大家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二)新授
1.观看一段《七子之歌--澳门》的录像,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
2.复听歌曲,为歌曲划分乐段。
3. 演唱曲谱,在加入歌词演唱(情绪饱满的演唱歌曲。
)纠正错误或对速度、力度的细节把握。
问题:在歌曲中曾几次出现了呼唤母亲?每一次有什么意义? 在演唱中需要如何处理?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三次。
第一次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二次表达了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最后一次表达了盼望回归的急切心情。
4. 按照自己的处理方案分组演唱一遍歌曲。
学生讨论,请同学们自己创编演唱形式,分小组表现。
并由学生自评、互评,找出适当的表现方式。
生:(一组演唱第一乐段,二组演唱第二乐段。
高潮部分两组一起演唱!)
5.请同学跟伴奏表演唱(铃鼓打节奏)。
(三)扩展
师:迄今为止,离开祖国的七个孩子已经回来了六个,还有一个仍在外漂泊,大家知道是什么地方?
生:台湾。
师: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它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的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愿望。
大家运用你手中的笔,在“七子之歌”的旋律基础上把我们盼望台湾回归的心情抒发出来好吗?
生:(小组讨论创编。
)
师:(把学生推荐的好的歌词一起唱一唱,也可作为作业。
)
(四)总结
尽管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从来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
各班学生水平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音乐知识的讲解,同时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不过通过节奏练习,看来学生的兴趣还是很高的。
学生能从教师的引导中说出孩子盼归的心情,在学习歌曲中采用识谱法,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唱也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对于发声知识很陌生,也很新奇,乐于参与新的发声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