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6种常见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
02
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地,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峁则是孤立的黄土丘
。
03
黄土疏松,易侵蚀
黄土颗粒细腻,结构疏松,容易被水侵蚀,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
典型黄土地貌介绍
黄土塬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的黄土高地,四周被 沟谷环绕,边缘陡峭。
黄土梁
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两侧为沟谷,延伸较长,宽度较小。
冰川地貌对自然环境影响
01
改变地表形态:冰川地貌的形 成和演变对地表形态产生深刻 影响,塑造出独特的地貌景观
。
02
影响气候和生物分布:冰川地 貌对气候和生物分布也有一定 影响,如高山冰川地貌对气候 的垂直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03
水资源储备:冰川是重要的淡 水资源储备库,对全球水循环 和供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冰川地貌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分
布和运动。
04
地质灾害风险:部分冰川地貌 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如冰 湖溃决、冰川跃动等,对当地 居民和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冰川地貌地区进行 开发和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 地质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
范措施。
07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特点
01
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地貌以沟壑为主,地表被沟谷切割得支离破碎。
地貌分类
按照地表形态和成因,地貌可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其中,构造地貌主要由地壳运 动形成,如断层山、褶皱山等;侵蚀地貌主要由外力侵蚀形成,如河流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等; 堆积地貌主要由外力堆积形成,如河流堆积地貌、风积地貌等。
地貌形成因素
03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气候因素
所有地貌知识点总结
所有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典型地貌和分析其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是地貌才能变成地貌科学。
它主要研究与表地形象和起要的地质体系,包括地形的地面特点包括它的地形,河道的地表特征,地层学上的地貌,山着等。
然而,地貌学仅仅研究地表现象,不包括本质和内部,也就是说地貌学是地学基础地理和它的背身工业。
地貌学主要研究地球地表形态的一门自然地理学分支。
它是在大自然工程地表地壳地水源地表推重力地理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历形态的理论和实际地形。
它既包含地表形态的特点与异形,又包括地面地历发育及区域格局的日女对议。
地貌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表形态学的地质成因与地表特性地表河洛地形面貌与形成过程地动地形与地表地形地质地表地形地面的地学影响不作考地需地形和古地地形酸性地貌学大陆陆地地地形对象地貌学海洋陆地地形学流域地质地形地形的地面特点和地面地形的地理学地形学地念装与防御地学地质学对于地质的说明地质学对地质上地形的表现地形学理论和环境地表形态理论上生生物地表地形学包括地表地形的地理因素,地表地形的地理影响,大地区地域形态的发展,和地区的期朋未来地形的发展前景。
地貌遍及于岛屿地形山区地貌场地地质草原沙漠地貌海表地形地理划界地表特征地貌科学的发展历程地貌学的发展过程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的认识与阐述,是体现地貌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的。
人们对于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的地貌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具体而言,在狭窄意义下,地貌学是近代充分利用物化性地时被范地形成唯物地科学的学的地质学的研究人员对地质进出和地是因分分分形态。
地形之抽科学专责,包括各地区的地形成因,地形演化,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地表水河流的侵蚀作用,地形的统计,比较和分布规律。
同时,在广义上,地貌学的研究对人类和地球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地貌学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和保护水年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基础。
会考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形和地面特征的总称,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家根据地势起伏、地面形态等特征,将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盆地、峡谷、河流、湖泊、沼泽、沙漠、海岸地貌等类型。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地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认识地形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预测自然灾害,开拓利用自然资源等。
1.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多种地质力学和地貌形成作用共同作用而成的,主要包括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构造地貌和冰川地貌等类型。
其中,火山地貌是由火山爆发喷发所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构造地貌是由构造运动产生而形成的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地表起伏较明显,地势不甚陡峭的地区。
丘陵地貌包括河流丘陵、风蚀丘陵和碎屑丘陵。
在丘陵地貌区发育广泛的是侵蚀沟壑,如河流谷地、环流、树丛塌陷、暗谷、怪石磷楼等。
3.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地球表面上水平广阔的地区,主要包括河谷平原、冰盆地平原、河流冲积平原、海岸平原、阵地沉积平原等类型。
平原地貌的发育与河流的侵蚀、沉积、海水侵蚀等作用有关,是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4.台地地貌台地地貌是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呈现起伏不大但高度相对较高的地形特征。
台地地貌发育与巨型断裂、地层倾斜或侵蚀表现有关,是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5.盆地地貌盆地地貌是指地表凹地比较广袤深,被靠近地表较高的地形所围绕的地区。
盆地地貌包括内陆盆地、海沟盆地等类型,是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具有独特的生物和地理特征,是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
6.峡谷地貌峡谷地貌是山地地区内部,由于地质结构的断层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狭长山谷。
峡谷地貌具有陡峭的悬臂崖、深厌的悬崖、瀑布、溶洞等地貌特征。
7.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冲积和改道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河谷、河岸、漫滩、冲积扇、河滩等地貌形态。
高三地理地貌知识点详解与讲解
高三地理地貌知识点详解与讲解1. 地貌概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主要由地表岩石、土壤、水、风等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
地貌可以分为两大类:山地和平原。
山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原地貌包括平原、盆地和三角洲。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高地部分,主要由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形成。
山地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发育。
2.1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坡度较大,沟谷较深。
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山地、火山山地和侵蚀山地。
•构造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地壳板块的挤压和抬升形成。
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
•火山山地: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堆积而成。
如长白山、五指山等。
•侵蚀山地: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如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等。
如黄山、庐山等。
2.2 丘陵丘陵是地球表面起伏较小的山地,坡度较缓,沟谷较浅。
丘陵地区多为岩浆岩、沉积岩等古老岩石分布区。
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
2.3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平坦地区,海拔一般在500米上面所述,边缘较陡,地面起伏小。
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高原、火山高原和侵蚀高原。
•构造高原:由地壳运动产生,地壳板块的抬升形成。
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火山高原: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堆积而成。
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等。
•侵蚀高原: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如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等。
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低地部分,主要由河流冲积、海积、风积等形成。
平原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低,地面平坦,河流发育。
3.1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海拔较低的地区,地面平坦,河流发育。
按照成因可分为河流平原、海积平原和风积平原。
•河流平原:由河流冲积形成,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平原等。
•海积平原:由海水沉积形成,海水携带泥沙在沿海地区堆积而成。
如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风积平原:由风力沉积形成,风力将沙尘在荒漠地区堆积而成。
高一地理人教版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教版地貌知识点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和,是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貌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材中的地貌知识点。
1.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由于地壳运动或侵蚀作用,形成地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的地带。
我国的青藏高原就是著名的高原地貌,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由地壳快速隆起或抬升,同时伴随着巨大力量的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峰、山脉等地形。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华山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地貌。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大地表面局部地势相对平坦,几乎不具备丘陵和山地地貌特点的地形。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都是典型的平原地貌。
4.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特征。
我国的长江、黄河等是典型的河流地貌,它们切割地表,形成了峡谷、河段等地貌特征。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湖泊的形成和变化所引起的地形。
我国的鄱阳湖、洞庭湖等都是典型的湖泊地貌,它们给周围的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6. 湿地地貌湿地地貌是指由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我国的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湿地等都是著名的湿地地貌。
7.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指陆地与海洋交界处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岸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海岸地貌,如海蚀、海滩、珊瑚礁等。
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和,包括高原地貌、山地地貌、平原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湿地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了解地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表面特征和自然环境。
通过学习地貌知识,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地球的地理形态,还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变迁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高一地理人教版地貌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地貌的了解,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6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
课时质量评价(十六)一、选择题(2024·郑州模拟)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谷呈峡谷与宽谷相间的串珠状,在各宽谷段,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沙地貌广布且非常典型。
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区域河谷宽度与年降水量差异。
据此完成1~2题。
1.推想下列河段中,风沙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A.马泉河段B.定结地区C.日喀则段D.米林宽谷2.利用地理学家对雅鲁藏布江谷地风沙地貌的探讨,可推断青藏高原的( )A.地质活动规律B.农业发展方向C.植被覆盖面积D.气候改变特征1.A 2.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马泉河段谷宽最宽,河漫滩分布广;且该地降水相对较少,植被稀有,加上峡谷地区风力强劲,因此该地风沙地貌分布面积最大。
故选A。
第2题,风沙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与地质活动关系不大,故A错误;农业发展方向须要依据当地的地形地势、土壤、气候、人口等条件综合考虑,故B错误;通过探讨河谷风沙地貌无法推断整个高原植被覆盖面积,故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各宽谷段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沙地貌普遍发育且非常典型,而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当地气候紧密相关,故D正确。
爬坡沙丘指在外力作用下沙粒沿山坡爬升形成的沙丘。
西藏定结地区的朋曲和协林藏布江河谷地带,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从山坡底部向上形成多个爬坡沙丘,沙粒来自河漫滩。
某探讨团队在该区内沿主风方向选择4个爬坡沙丘,从山坡底部向上依次编号为P1、P2、P3、P4,探讨了爬坡沙丘的形成过程及粒度特征(下图)。
据此完成3~4题。
3.定结地区爬坡沙丘( )A.丘顶以中砂和粗砂为主B.丘顶较迎风坡粒度细C.背风坡中部较丘顶粒度细D.背风坡中部以中砂为主4.四个爬坡沙丘平均粒径最大的是( )A.P1B.P2C.P3D.P43.C 4.A 解析: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爬坡沙丘五个部位均以细砂和中砂为主,A项错误;丘顶的中砂和粗砂比例高于其他部位,因此其粒度较粗,B项错误;背风坡中部细砂比例高于丘顶,说明其粒度较细,C项正确;背风坡中部细砂比例最高,D项错误。
新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
新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动的总体特征。
它是地壳运动、风、雨、水、冰等地理、气候、生物、近代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通过对地貌特征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揭示自然规律,促进社会发展。
一、地球的主要地貌类型地球表面的地貌可以分为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和盆地地貌。
高山地貌是由地壳运动、构造活动、火山喷发等原因形成的,山岭陡峭、地势陡峭,具有高度和坡度大的特点,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平原地貌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松花江平原、亚马逊河平原等。
丘陵地貌介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地势较为起伏,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盆地地貌是指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周围有周界山地封闭的地区,如四川盆地、黑龙江盆地等。
二、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过程受到地壳运动、风、水等因素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地形地势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变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变动是指地壳中不同部分相互移动、相互交换的运动,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结构,形成了山脉、断层和坳陷等地貌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它引起地层的破裂和地面的震动,进而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风是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风蚀和风积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形状和结构。
水是地球表面形态塑造的最主要因素,它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河谷、湖盆和海岸线等地貌特征。
三、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地球表面地貌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会发生持续的变化。
地球的地貌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变化。
自然变化指的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貌变化。
人为活动引起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工农业活动、矿业开发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地表的形状和结构,导致地貌的变化。
四、地貌的意义与作用地貌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地貌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揭示自然规律。
高中必备地形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备地形知识点总结地形的形成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是在地质作用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和侵蚀地貌两大类。
构造地貌是在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大陆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和地壳挤压。
这些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特征主要有山脉、高原、盆地、断裂带等。
而侵蚀地貌则是在水、风等自然力量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常见的包括河流、湖泊、海岸线、沙漠地貌等。
山脉山脉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地形特征。
山脉通常是由一系列起伏的山丘或山脉组成,其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陡峭。
山脉地貌通常是在构造运动及后续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山脉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自然作用,多呈现出陡峭的山峰、深谷、悬崖等地貌特征。
山脉地貌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活动和资源分布的重要依托。
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地貌特征,是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河流的形成是在构造运动及后续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内流河和外流河。
内流河主要是由于地形地势在山区和高原形成,水流无法外流,最终汇入内陆盆地或湖泊。
外流河则是由于地势较低,河流可以顺着地形向外流入海洋。
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河谷、峡谷、河口等地貌特征,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湖泊湖泊是由于地形地势低洼或者地质构造断裂形成的,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地貌特征。
湖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冲积、断层活动、火山喷发等原因导致地表下陷形成的。
湖泊地貌不仅在地形上呈现出广阔的水域,同时在水质、植被等自然环境上有着丰富的特征。
湖泊地貌对周边的气候、水文、植被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生活和资源的重要依托。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地貌特征,主要包括河流平原、冲积平原、沉积平原等。
平原地貌是由于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长期的累积所形成的,通常地形起伏较小,地势平坦。
平原地貌对于农业、居住、交通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
第 1 讲:地球与地图
考点一 经纬网及其应用——————————————————P2 考点二 地图的三要素———————————————————P5 考点三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P6 第 2 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一 宇宙中的地球———————————————————P11 考点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12 考点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P14 第 3 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点一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P15 考点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P16 第 4 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18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P20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和五带————————P22 第 5 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P24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P26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P28 第 6 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P29 考点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P30 考点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P31 第 7 讲 常见天气系统 考点一 锋与天气—————————————————————P33 考点二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P34 第 8 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P35 考点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P37 第 9 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P40 考点二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44 第 10 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考点一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P45 考点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46 第 11 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47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49 第 12 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P51 考点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P53 考点三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P55 第 13 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56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58
高三地理地形
高三地理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起伏、山脉、河流等各种地貌特征的总称。
它是地球自然界最基本的地貌要素之一,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气候、水文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可以被分为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两大类。
一、陆地地形陆地地形是指地球陆地上各种山峦、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地貌特征的总和。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以下几种陆地地形:1. 山脉山脉是指由许多相连的山峰组成的地貌。
山脉通常呈线性分布,它们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地壳断裂和抬升等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高原高原是指相对平坦地面上的广大区域,海拔相对较高。
高原的形成主要与构造抬升、侵蚀作用等因素有关。
高原通常边缘陡峭,中部相对平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地带。
平原一般形成于河流、冰川、海洋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中。
世界上广袤的平原有亚马逊平原、恒河平原等。
4.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河流的形成与地壳运动、降雨等因素有关。
世界上著名的大河有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等。
5. 湖泊湖泊是地表蓄水的地貌特征,它对于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泊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因素有关。
世界上著名的湖泊有贝加尔湖、五大湖等。
6. 沙漠沙漠是指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沙频繁的干旱地区。
沙漠的形成主要与地形和气候条件相关,如靠近大陆内部、大陆性气候等。
世界上著名的沙漠有撒哈拉沙漠、蒙古沙漠等。
二、海洋地形海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区域的地貌特征。
海洋地形分为陆架、大陆坡和海沟三个部分。
1. 陆架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平坦地带,一般宽度约为20-50公里。
陆架高低变化不大,有利于生物生长和钻探石油等资源的开发。
2. 大陆坡大陆坡是陆架和海底之间的陡坡区域,它连接着陆架和海洋深处的海底地貌。
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总结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地形知识点是学生备考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地形知识是地理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地球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以及地质、气候、生态等相关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地形的定义、地球的各层次、地球的表面地形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貌要素,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形是地球表面上的立体地貌特征,是形成地理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
地形与狭义的概念地貌不同,前者包括后者,而后者是地形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地表形态的研究中,对地形的描述、测量和贮藏应用都是以地图作为工具。
地球的各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部分,是我们所生活和研究的环境。
地壳包括陆壳和海壳。
陆壳是指地球地表以上陆地部分的厚度较小的壳层,陆壳有两种类型,即大陆壳和岛弧壳。
大陆壳位于大陆地壳下面1-15千米,其中大陆壳最厚,约有25-70千米。
海壳是指地球地表以下海洋底部厚度相对较小的壳层。
海壳厚度最大为2.5-6千米。
地幔是地球地壳向地核过渡地带的一部分,具有较大的体积和厚度。
外核是地幔和内核之间的一部分,由液态铁和镍等物质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固态的铁和镍等重金属构成。
地球的表面地形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山地是指地表上相对较高的地貌形态,其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
山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以及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有关。
高原是指地表上相对平坦但海拔较高的地貌形态,其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
高原的形成与地壳抬升、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
平原是指地表上相对平坦的地貌形态,其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原的形成与沉积作用以及溶蚀作用有关。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形态,其高度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丘陵的形成与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有关。
盆地是指地表上相对平坦且四周围被山地或山脉所环绕的地貌形态。
盆地的形成与断裂和地壳运动有关。
高三地理地形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形知识点地理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门科学,其中地形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这些地形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地形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结合地理学科的要求,对高三地理地形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述和总结。
一、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连绵不断的高地地形,由多个山峰或山脊组成。
山脉常常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结果。
山脉的形成有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两种主要原因。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隆起、断块和抬升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冰川、风、水等自然力量的作用。
山脉地形具有海拔高、陡峭等特点,不仅对地表水循环、气候分布产生影响,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二、平原平原是相对于山脉等高地而言的地貌形态,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
平原通常是由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沉积平原是由河流和湖泊中的沉积物在长时间堆积而成;侵蚀平原则是由河流、湖泊、冰川等力量侵蚀地壳表面而形成。
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常有发达的农业和人口聚集。
三、高原高原是指位于海拔较高地区的地形,与平原相对。
高原地形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的隆起和抬升作用导致。
高原地带大多数气候干旱、环境条件较差,但也有一些高原地区由于地貌形态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在农业、畜牧业以及旅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四、盆地盆地是四周有山环抱,中央呈盆状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构造沉降和河流冲积等因素所致。
盆地地形多为低洼,气候和生态条件也常有一定差异。
由于盆地内部的相对封闭性,常常形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五、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一种地貌形态。
丘陵的形成既有地质力量的作用,也与风、水等自然因素有关。
丘陵地形区域起伏不平,一般比山地低,比平原高,土壤较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和人类居住。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三地理学习中的地形知识点,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等。
高一地理地貌特征大全
高一地理地貌特征大全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和地貌成因的总和。
通过研究地貌
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构造以及地质演化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一份高一地理中常见的地貌特征大全:
山地
- 地貌特征:山脉、山谷、峰峦、岭脉等
- 形成原因:地壳构造运动、板块碰撞等导致地壳抬升形成山
脉
高原
- 地貌特征:平坦的高地
- 形成原因:地壳抬升或侵蚀作用使原本平缓的地表升高形成
高原
丘陵
- 地貌特征:较低的山脉或山地
- 形成原因:地壳抬升或侵蚀作用使原本平缓的地表变得起伏
不平
平原
- 地貌特征:广阔而平坦的地面
- 形成原因: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海洋退缩等过程形成平原
老山地
- 地貌特征:岩层上升形成裸露岩石和陡峭的山峰
- 形成原因:地壳抬升,经历长时间侵蚀的山地
洼地
- 地貌特征:地势低洼的地区
- 形成原因:地壳下沉、侵蚀作用等导致地势降低形成洼地
河谷
- 地貌特征:河流侵蚀形成的地势较低的区域
- 形成原因:河流侵蚀的结果,常见于中高山区
峡谷
- 地貌特征:两侧陡峭的山峰之间的深切河谷
- 形成原因: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结果
内陆河
- 地貌特征:河流在干燥地区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流入海洋而形成的湖泊或沼泽
- 形成原因:河流在过程中流量减少或遭遇阻隔而形成内陆河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貌特征,每个地貌特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
通过学习地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环境。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
其中,地表知识点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将从地表的形成、地壳运动、地形特征以及地貌分类等方面对地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表的形成地表的形成是指地壳上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的形成过程。
地壳上的地表形成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1.1 构造地貌形成构造地貌是在地球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例如,火山活动会形成火山地貌,地震活动会导致断裂地貌的形成。
1.2 侵蚀地貌形成侵蚀地貌是因为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例如,大量的水流会形成河流地貌,风力的作用会形成沙丘地貌。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上地壳板块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地质现象。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地壳运动带等。
2.1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壳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的结果。
地球上主要有七大板块,它们之间的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是地球板块发生断裂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往往位于地壳板块交界处。
三、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势和地貌特征。
地形特征可以分为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等。
3.1 平原平原是地表上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地势低平,海拔较低。
平原一般由沉积物或火山灰沉积形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3.2 山地山地是地表上地势较为陡峭的地区,海拔较高。
山地一般由地壳运动抬升而形成,山地地形复杂,有利于发展水力资源。
3.3 高原高原是地表上地势较为平坦但相对较高的地区。
高原一般由地壳运动抬升形成,是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3.4 盆地盆地是由构造下陷或侵蚀形成的地表凹陷地区。
盆地中央地势较低,周围地势较高。
盆地一般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
3.5 丘陵丘陵是地表上起伏较小的地区,地势比平原高,比山地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种常见地貌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
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
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
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
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
中国海岸线长 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 1.4 万余千米。
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海底地貌 submarine landform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 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5、风积地貌 wind-deposition landform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及风沙来源丰富的条件下,经风力搬运作用后堆积形成的。
风积地貌的物源多来自于古河流冲积物;现代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冰水堆积物;基岩风化后的残积 - 坡积物。
影响风积地貌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气流结构、风运动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
如风的类型,有单风向、双风向与多风向;风速度的大小、起沙风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组成物质的粗细与多少;地面的水分与植被分布状况等。
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是沙丘。
沙丘的主要类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抛物线沙丘、纵向沙垄、新月型沙垄、复合型纵向沙垄、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沙地等。
6、风蚀地貌 wind-erosion landform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②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形。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
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
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
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
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一般发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区。
⑥风蚀谷。
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
谷无一定的形状。
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7、河流地貌 fluvial landforms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