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一(练习)_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政权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首先着眼于( )A。
完善中央机构B.加强对武装的控制C。
完善地方政权D.强化对边境的管理解析北宋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止割据的出现,北宋统治者当然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答案B2997年,宋廷岁收2 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万缗,收支却亏1 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由政府收入从“2 200万缗"上升到“11 000万缗”可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来看,本题要求回答的侧重点在于造成“收支亏空”和“农民起义"的根源,由此对比B、C、D三项,可以判定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3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
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年,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制,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上述做法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答案B4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 )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
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恩荫”制是在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严格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 第4单元第3课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2.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经验及教训。
教材整理1变法的命运1.各派态度(1)守旧派:激烈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坚持“三不足”精神,坚持变法。
(3)宋神宗: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态度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王安石变法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
教材整理2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1)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了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北宋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
3.局限(1)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2)免役法: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而家破人亡。
[误区警示]正确看待王安石的富国之法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教材整理3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1)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军器监:它的设置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选择题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摇摆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
答案:B2.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D项。
答案:D3.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④主要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故排除。
答案:A4.北宋司马光向宋神宗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最终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司马光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案:D5.刘安世《元城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
”这表明王安石( )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王安石性情执拗。
答案:B6.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学案7: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1、记住积贫、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2、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3、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重点与难点】重点:记住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学习方法】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完成“知识导学”填空部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完成“思考探究”。
【知识导学】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王安石提出“”的思想,坚持变法;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思考探究】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2、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二、积贫局面的改善三、积弱局面的改善四、变法的评价1、性质: (自己归纳)2、进步性:(1)增加了政府的,加强了国家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局面,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变法以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思考探究】4、我国古代改革的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富国强兵的改革、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等)【当堂检测】一、选择题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
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2. 朱熹尝论”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在朱熹看来,王安石令人失望的原因是()A.改革内容偏颇、用人不当、改革致乱B.性格固执、偏听偏信、资金不足C.言行不一、朝廷猜忌、性格偏执D.触犯利益既得者、同僚倾轧、急于求成3. “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北宋时期的一首诗中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这主要是在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免役法2苏辙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迓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
”苏辙所称的“新法”是指( )A.青苗法B.市易法C.免役法D.均输法,可判断苏辙所称的“新法”是指免役法。
3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 )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的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就减轻了运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开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据载,商人X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A.均输法、市易法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免役法D.青苗法、免役法,控制市场;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们控制和操纵市场,这两项措施使大商人遭受了沉重打击。
北宋武士5观察右图,铠甲在作战过程中对保护将士的人身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铠甲的质量,王安石规定武士的铠甲和武器必须由下列哪一部门监督制造( ) A.户部 B.度支部C.军器监D.盐铁部6北宋王朝推行的下列军事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的是( )A.将兵法B.保甲法C.更戍法D.设军器监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今立役条,所宽优者,皆村乡朴蠢不能自达之穷氓。
所裁取者,乃仕宦兼并能致人言之豪右。
若经制一定,则衙司县吏无以施诛求巧舞之奸。
——《宋史》卷一七七(1)上述材料所述的“役条”是指王安石推行的什么变法措施?(2)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实行该法的初衷。
2019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例如,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史书记载,两浙富户交的免役钱是过去的7倍。
免役钱对穷人来说也是沉重负担。
答案:C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 项正确;根据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用人不当,D项错误。
答案:B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河淤开亿顷”的信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宋代设官较多,分化事权导致,故B项正确;北宋是不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此时王安石还没有变法,故C项错误;D项不是导致材料中状况的原因。
原创1: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回顾知识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 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 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梁启超《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改革家。 ——列宁
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执行过程中,各地保守派 纷纷变着法儿抵制新法。
--变法前景象
农民的苦难 (赋役沉重、颠沛流离)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 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 逢人欢笑得无愁。
强兵之法
措施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成效 维护了社会治安;确保了兵源 和提高战斗力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提高 战斗力;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 费用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设置军器监 提高武器质量和产量 Nhomakorabea作用
1、增强国力, 一定程度上改变 积弱的局面 2、巩固封建统 治秩序 3、增强军队的 战斗力
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青苗法。(1分) 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货对农民 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2分) 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2分) 看法:图中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 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
学案9: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一、变法的命运1.各派态度:⑴变法从开始就遭到的激烈反对。
⑵王安石坚持“”的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顽强推行着一项项改革措施。
⑶随着改革越来越深入,动摇。
⑷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2.结果:宋神宗死后,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表现:王安石变法以后,政府大幅度上升,国库充裕。
2.原因:(经济改革措施的成效)(1) 颁布后,的措施很见成效,这些水利工程和河道的修治,不仅保证了,对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 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不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而且政府税收增加。
(3) 实行后,隐瞒的许多土地被清丈出来。
政府增加了收入,农民得到了实惠。
(4) 和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青苗法: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缺陷:一是强制;二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6)免役法:积极作用: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时也增加了政府的。
缺陷:免役钱太高,百姓不堪负担。
三、积弱局面的改变1.表现:北宋国力得到增强,局面有所改观。
2.原因:(强兵之法的作用)(1) 的实施,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创造了条件。
(2) 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 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费用。
(4)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增强。
总体评价:在北宋中期和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谁的态度()A.王安石B.文彦博C.司马光D.宋神宗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免役法D.市易法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4.从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A.免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3.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主张儒佛合一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D.注重经义策论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5.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7.《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命运”是遭到失败。
2.“积贫局面的改变”表明变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效。
3.“积弱局面的改善”表明变法在军事方面取得成效。
对应学生用书P391.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深化认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上述几点原因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它之所以遭到保守派贵族的激烈反对,根本上是因为其改革触及了大贵族、大官僚和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深化认知]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加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化认知]虽然王安石变法不免有其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40探究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史料探究]材料一《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钱五:对了,富贵兄,今年天灾,棉花供不应求, 你去年低价收购的两大车棉花可以赚不少钱吧, 你小子发了。
富贵:哎!别提了,本以为可以大捞一笔,没想 到那个什么市易务的机构不知道从哪搞了两车皮 的棉花,在开封市场上销售,供过于求。我的棉 花只好以跳楼价出售,真是血本无归, 啊!(唱:小商人啊,命真苦啊……)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论;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 开议论,阐发义理.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 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 到实惠。 大官僚、大地主据实纳税,对王安石不满。 大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 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限制富商、大官僚、大地主向农民借贷,对此法不满。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保证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大官僚、地主也需要出钱,对免役法不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富商对此不满。
(二)强兵之法
1.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连坐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互相监督、检举。
作用:政治上,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上,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②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了政府支出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作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三不足”精神的全面理解。
A、B、C三项都只是一个侧面的认识,D项最全面。
2.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题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反映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即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①②正确;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说“彻底扭转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故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故④错误。
综上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项。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在实际过程中,青苗法规定的农民自愿请贷(“不愿请者,不得抑配”)被异化为官家强行派定,许多地方的取息竟从法律规定的二分提高到三分、四分甚至六分。
这说明青苗法( )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②借贷过程中出现强制贷款现象③肆意提高利息,反而加重了人民负担④实际上并不符合农民的利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官家强行派定”“取息竟从……二分提高到三分、四分甚至六分”的现象,由此可知,在青苗法实行过程中出现强制贷款现象和利息过高的问题,这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保甲法、保马法D.青苗法、免役法解析:选D。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价王安石变法素材新人教版
评价王安石变法
1.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上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2.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3.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及解析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达标(36分)1.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
A.支持B.反对.默认D.不管不问答案 B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强化训练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强化训练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
A、、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 B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B、、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A4.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青苗法D.均输法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 A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 B6.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解析A、D项与王安石无关,与保甲法相比,方田均税法对守旧官僚最不利,故项最佳。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人物言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王安石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②保马法③设军器监④将兵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巩固
1保守派、大商人曾诬蔑王安石变法导致了物价暴涨,他们说在开封出现了“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脂麻即脂麻贵”的局面。
他们攻击的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免税法
,属于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措施只有C项。
2刘安世《元城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
”这表明王安石( )
A.对上级趋炎附势
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
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3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
保丁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而且使国家养兵的费用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4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
,并不能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外危机。
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C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5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 ) A.保马法的实施 B.保甲法的推行
C.军器监的设立
D.均输法的推行
,并实行连坐制度。
6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时也?
——王安石对宋神宗变法态度的认识
(1)根据材料,宋神宗对变法持什么态度?试分析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2)上述态度与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结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态度:摇摆不定。
原因: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一方面试图通过变法来挽救其统治的危机;另一方面,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又使他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2)最高统治者对变法没有坚定的态度,变法一旦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就必将失败。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
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分歧:是节流还是开源。
态度: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
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
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的因素。
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2)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能力提升
★1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 ) A.免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直接触及他们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2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
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
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A.追求教育的实用性
B.教育立国的思想
C.反对科举考试
D.分科教育的思想
,王安石追求的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即学以致用的思想,故A项说法正确。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这一观点。
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