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10课练习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1课 导学案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1课  导学案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导学案)【基础扫描】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远征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希腊化时代?希腊化的表现和影响有哪些?1、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年,马其顿国王率军东征,灭亡了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2、希腊化时代:从远征到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的时期,被称为化时代。

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个主要国家。

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化世界”。

3、希腊化的表现:(1)亚历山大试图以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和西亚文化。

(2)人和人逐渐融合。

4、希腊化的影响:促进了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1)文化中心逐渐移,亚历山大城的宫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2)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

表现:①卡利马库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②欧几里德编写的《原本》流传后世。

③阿基米德提出了定律和定律等。

④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

⑤医生对人体的系统及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3)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化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影响,甚至存在至今。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简述蒙古西征的概况及结果。

蒙古西征的影响有哪些?1、三次西征:(1)第一次西征:因为花剌子模国扣押商队,杀害使臣。

1218—1225年,亲征,灭掉花剌子模国,打到北岸。

(2)第二次西征:又称西征或拔都西征(1235—1242年),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3)第三次西征:西征(1251—1259年),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2、结果: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政权: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

3、影响:(1)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社会经济。

(2)推动了的相互了解。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从法国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随堂测——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共15题)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 秦汉B. 隋唐C. 两宋 D. 明清2.庙会,又称“庙市”,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

庙会兴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

庙会的兴起反映了()A.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B. 佛教受到政府监管C. 市坊管理体制崩溃D.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3.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次片头取材于当时的一副著名绘画,该画可能是()A. 《女史箴图》B. 《山径春行图》C. 《清明上河图》D. 《送子天王图》4.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买)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 手工业仪在乡村发展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5.宋朝出现“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井田制的瓦解C. 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D. 不抑兼并的政策6.南宋时,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这表明当时()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7.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

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

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8.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时练习题 第11,12,13课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时练习题 第11,12,13课 含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 1 -1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 6 -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11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建议用时:40分钟)1.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这说明()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C.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暴力冲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D[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行十年征战,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

]2.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

“他”是()A.汉谟拉比B.大流士C.修昔底德D.亚历山大D[由时间“公元前4世纪”和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可知,“他”是亚历山大。

]3.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

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高中历史必修3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3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3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练习题与答案高考资料〔重点讲解〕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特点和历史地位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开展较早的一个分支。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22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6世纪以后,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X的研究。

许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力学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了很大的进展。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根底上,经过长期的实验观测、数学计算和深刻思考,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建立了系统的经典力学理论。

产生的原因是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实验科学的时代。

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根底。

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开展。

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上的需要。

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的主要奉献是觉察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制造天文望远镜觉察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

其显著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之二是它的数学化。

经典力学的建立,凝聚着许多科学家的心血,牛顿〔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故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根底,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根底。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三单元 第11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4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三单元 第11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4

"2013年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含解析)第三单元第11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济宁高二期末考试)2012年人们在关注伦敦奥运会的同时,是否知道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为那里最早尊重个人的伟大,重视人的价值与成就。

古希腊的这种文化特征应大致源于( )A.普罗塔哥拉的主张B.“知识即美德”观念C.亚里士多德的主张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观念解析:选A。

“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文化的特征,最早源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主张,故选A。

2.某个学派认为,右图的图形可解释为“圆”,也可解释为“句号”,或者解释为“零”,还可以解释为字母“O”。

这种思想属于( )○A.智者学派B.斯多亚学派C.货币学派D.百科全书派解析:选A。

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自己可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本题题干反映的即是该思想。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情是出于无知。

”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是( )A.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解析:选B。

题目材料中的观点是在强调无知导致作恶,实质上是主张“知识即美德”。

4.智者学派的形成是多种历史条件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下图强调的是哪种条件( )A.城邦经济繁荣B.城邦民主政治促进C.城邦教育发达D.文艺复兴运动推动解析:选B。

由图片中信息“公民对城邦政治生活的参与……”即可知答案应选B。

5.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唯女子及小人难养也。

”请完成:(1)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观点?你能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吗?(2)通过上述比较,你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性?解析:孔子、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奴隶制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比较低下,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男子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含解析)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含解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问题导引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历史解释)2.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

(历史解释)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时空观念)4.辽宋夏金元时期门第观念、人身依附关系、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等方面的社会变化。

(唯物史观)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一年两熟的__稻麦复种制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__传统自然经济结构__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种植始于__宋朝__,在__元朝__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__漠北__、__东北__、西北、__云南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指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构成特征。

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上。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__五大名窑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_青花瓷__和__釉里红__。

③__宋元__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__丝绸__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__煤__的开采量很大,首都__东京__的居民普遍使用__煤__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文化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__造纸业__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国内商业发展(1)__宋朝__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十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十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这首先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B.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故A正确;殖民扩张也是由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故B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C 错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错误。

2.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欧洲和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故答案为B。

A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

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故选B。

4.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解析】选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

高中历史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1836年6月,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提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

这表明当时在英国( )A.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B.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增强C.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可知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工人阶级维护阶级利益,未涉及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故A项错误;18世纪20年代,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此时的工人运动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D项错误。

2.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

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B.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C.促使工人运动产生D.因时代需求而产生学理论的指导”,可知时代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项;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B项说法不符合主旨和史实,C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A、B、C三项。

3.下表为德国、法国、英国成立的工人组织的概况(部分)。

根据下表可知( )国家年份名称德国1834年“被压迫者同盟”法国1837年“四季社”英国1840年宪章派全国协会A.工人运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C.全世界的工人已经联合起来D.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爆发,但不能体现工人运动已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故排除A项;早期阶段的工人阶级尚未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本质,故排除B 项;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说明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法国和英国纷纷成立工人组织,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这说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爆发,故选D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

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②私学兴盛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

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

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步练习: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步练习: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选择题1.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时代。

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A.亚历山大在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2.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由此推断,该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客观上A.毁灭了东西方文化B.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D.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3.下列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A.亚历山大城、安条克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B.被征服地区的本上文化与希腊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C.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岀了精确的计算D.阿基米徳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4.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以包容的态度移植希腊文化,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下列属于.亚历山大采取的措施的是A.在马其顿,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B.鼓励埃及人与波斯人通婚C.在波斯,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D.用埃及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5.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七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A.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B.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C.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D.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6.他是古希腊杰岀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发现了杠杆原理、比重原理、浮力左律等物理学原理,这位历史人物是()A.欧几里得B.伏尔泰C.卢梭D.阿基米徳7.蒙古建国后,于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

下列不属于西征影响的是()A.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建立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D.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分布8.古希腊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第11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当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产量下降B.政府加强社会控制C.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农业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取得一定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粮食产量下降,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加强社会控制无关,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并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2.“……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 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可知描述的是青花瓷,故B项正确。

3.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帝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政府鼓励发展商业【答案】C 【解析】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帝反倒偏居一隅”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4.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出现了纸币。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B.对外贸易的发展C.商品种类日益丰富D.边境市场的繁荣【答案】A 【解析】货币总量的增加反映出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外贸的发展虽然需要一些货币,但不会导致货币总量的大量增加,况且对外贸易中,不见得只用中方货币,故B项错误;商品类别增加与铸币量之间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边境市场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但与铸币量之间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试题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试题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选择题1.他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又转而进入两河流域,灭亡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他”是指(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灭亡波斯的是亚历山大,故C项正确。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排除A;屋大维是罗马时期,排除B;穆罕默德不符合史实,排除D。

2.希腊化时代指的是希腊文化传统超越本土向更广阔的世界传播的时代。

推动希腊化时代出现的重要事件是(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故D项正确。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但其影响面更多地局限于古希腊地区,并未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故排除A项;希波战争结束于公元前449年,不符合希腊化时代的时间,故排除B项;罗马帝国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在此之前,希腊化时代已经出现,故排除C项。

3.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

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答案】C【解答】依据材料“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项“决定”说法绝对,排除。

B项“必然性”说法片面,排除。

“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说法片面,排除D。

4.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

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新教材同步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宋朝农业生产规模日益庞大B.封建时代手工产品质量低下C.宋朝农户经营方式日益多样D.宋朝普通农民家庭生活闲适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虽然涉及农业但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规模大,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茧厚丝长无断缕”,可知蚕丝的品质较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既有农业生产又有煮蚕缫丝,因此推断农户经营方式多样,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能体现农民家庭生活闲适,故D项错误。

2.《元史》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可知元朝的夏税以棉纺织物代替,说明当时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剥削,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地位,排除D项。

3.北宋时期曾经因为交子无法兑换引发诉讼,后来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革伪造之弊”。

这表明( )A.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并行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纸币产生D.政府部分介入有助于金融稳定答案:D解析:政府设立“交子务”是为了革除“交子”被伪造的弊端,由此可知政府的介入有助于稳定金融秩序,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最早”,排除A项;B、C两项中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0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成就突出(1)成就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影响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推算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应当过1亿,是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2.边疆农业的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微点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自耕农破产,自耕小农衰退。

1.宋朝农民起义现象频繁发生。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自耕农破产,激化阶级矛盾。

2.破产的自耕农租佃地主土地,成为佃农。

宋朝租佃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方式。

【即学即练1】.据《宋史·食货志》载,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据此可知宋代()A.均田制开始瓦解 B.自耕农在萎缩C.商品经济较繁荣 D.流民问题严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被基本废弃,国家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及土地的商品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加以干预,从而导致自耕农逐渐萎缩。

所以答案选B。

(二)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地位: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成就: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影响: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表明从宋到元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2.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人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3.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 -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4.《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5.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

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

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辽与西夏1.“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C.羁縻府州制 D.行中书省制2.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

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

这充分表明( ) A.西夏政治受贵族影响巨大B.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弄C.“母党”左右西夏政局D.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知识点二金朝入主中原3.《金史·兵志》记载,女真族初起时期,“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这表明猛安谋克制度( ) A.带有氏族制和军事化特点B.与战国军功爵制比较接近C.是纯粹的军事化管理体制D.随季节迁徙更换防御中心4.十二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A.南北对峙 B.大定之治C.猛安谋克 D.康乾盛世知识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5.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

这一举措旨在( )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6.《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而元人赵天麟所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行省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行省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节制D.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7.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知识点四元朝的民族关系8.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朝官共2 089员,蒙古、色目有938员,汉人、南人1 151员;京官共506员,蒙古、色目有155员,汉人、南人351员;外任官共19 925员,蒙古、色目有5 689员,汉人、南人14 236员。

2020-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0-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B.封建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C.高产农作物品种的推广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解析: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故选D项。

答案:D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这表明南宋以后(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解析: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这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的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扩大,A项正确。

答案:A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兴起于民间的商业往来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方便民间商业往来而发行的,A项正确;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答案:A4.据考古发现,南宋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

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威胁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宋代执行严格的坊市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C项正确;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合一,A项错误;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D项。

高中历史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1786年,英国国王封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为爵士,并于1787年邀请他担任德比郡的郡长。

这一举措( )A.有效提升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B.开创了英国重视发明的传统C.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D.表明当时英国发明风气盛行,可知英国国王授予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爵位,提高了发明家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激发发明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C项正确。

A、B、D 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1750年左右,自耕农消灭了。

这些现象反映了( )A.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B.圈地运动的迅猛发展C.代议制政体不断完善D.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关系的冲击,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排除A项;圈地运动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3.下表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课题研究的统计表。

由此可知( )A.英国纺织工业渐趋衰落B.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C.社会需求引领科研方向D.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可知纯科学研究、海上运输、采矿、军事技术项目的数量明显领先,此时英国正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活动,反映出社会需求引领科研方向,故C项符合题意;纺织工业项目课题研究数量少并不能说明英国纺织工业渐趋衰落,而只是不符合此时的社会需求,并且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新兴的棉纺织业,A项不符合题意;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B项不符合题意;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

4.它被誉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的首个重大技术成果”,其创新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创新驱动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方式,其使英国工业革命进程突飞猛进。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 第11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从希腊半岛兴起,征服了波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前身是( )A.马其顿B.雅典C.斯巴达D.阿拉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历经10年征战,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故A项正确。

2.“……使希腊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使得当时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可·波罗的旅行B.亚历山大的远征C.罗马帝国的扩张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答案】B【解析】亚历山大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B项正确。

3.亚历山大远征后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下列哪项不属于亚历山大采取的措施( )A.自称法老之子B.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C.鼓励马其顿人与印度人通婚D.推广波斯礼仪【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不包括印度人,故C项符合题意。

4.《全球通史》中写道:“现在人们对希腊这一黑暗时代(指古代希腊遭受蛮族入侵)的了解要比印度遭受蛮族入侵的了解详尽得多,这主要归功于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宝贵遗产。

”“宝贵遗产”是指( )A.《神曲》B.《荷马史诗》C.《天方夜谭》D.《马可·波罗行纪》【答案】B【解析】《荷马史诗》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生活的图景,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故B项正确。

5.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是( )A.忽必烈B.铁木真C.松赞干布D.努尔哈赤【答案】B【解析】铁木真是蒙古族的最高首领,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故B项正确。

6.蒙古军西征之后,俄罗斯处于________的控制之下。

画线处应填入的是( )A.伊利汗国B.察合台汗国C.窝阔台汗国D.钦察汗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军西征之后,俄罗斯处于钦察汗国的控制之下,故D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综合题卷(自组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综合题卷(自组附答案)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注: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A. 创立突破绝对时空观的相对论B. 以量子理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C. 在统一场论领域获得重大成果D. 领导科学家成功研制了核武器2: “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 注:2008年上海高考题A. 牛顿B. 波义耳C. 拉瓦锡D. 哥白尼 3:“苹果为什么垂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而总是向着地面落下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

”牛顿的这一思考促成了下列哪一成果的产生( )注:2010年福建莆田一中A. 微积分B. 力学三大定律C. 万有引力定律D. 自由落体定律4: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的一块墓碑上,写着启蒙运动时期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的名句:“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

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

”下列关于艾萨克•牛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注:2010年河北邯郸一中A. 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 1846年根据牛顿力学理论发现了海王星C. 牛顿力学体系被看作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D. 他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5: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 ) 注:2010年福建省厦门市 A. 牛顿力学 B. 相对论C. 量子假说D.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6:下图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涉笔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

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注:2011年江苏省扬州中学 A. “超越时空的梦想”B. “探索与发现:海王星”C. “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D. “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7:在那个“科学成了神学的婢女”的年代,许多学说被歪曲和阉割了,用来为封建统治服务。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开始于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D. 达尔文推出进化论8:2006年8月,在捷克首都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通过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被列为“矮行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课第10课第11课选择题练习答案附解析第12课1.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看成是绝对和神圣的,主要原因是进化论( )A.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B.说明了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C.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D.改变了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解析] 进化论认为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现存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否定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是绝对和神圣的。

[答案] B2.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动物整体形态相似,属于相近的物种,但各具特点,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

由此他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 )A.主动选择B.人工选择C.被动选择D.自然选择[解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新生物种,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

故选D。

3.受中世纪神学束缚最大的学科是A、天文学B、生物学C、地理学D、物理学解析:封建神学宣扬上帝创造人、动植物及世界万物,严重束缚了生物学的发展。

4.下列不属于基督教神学观点的为A、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陆地、植物B、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创造的C、生物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D、动物、植物物种是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5.在生物学中,首次将“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A、能量守恒定律B、神创说C、细胞学说D、生物进化论解析:选项A和B不是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造创造人、动植物的说法,指出生物是进化来的。

6.生物进化论对下列哪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法国B、日本C、中国D、英国解析: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在译著《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7. 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神学基础的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自然科学解析:自然科学和宗教神学是对立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必然否定宗教神学的基本理论,如天文学的发展否定了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说(神创说)等。

8. 19世纪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

”“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是指达尔文( )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学说解析:进行环球航行和考察并不能说明“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排除A;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的是伽利略,排除B;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不符,排除C;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从而“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故答案为D。

第10课1. 在欣赏宋朝《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B.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反映C.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D.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典型代表。

2.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是( ) A.文人画B.风俗画C.宫廷画D.年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3.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促成元杂剧昌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B.市民阶层的壮大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D.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解析:元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促使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4.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明志”彰显民族气节的文化名人。

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1894~1961年)是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艺术家。

这说明(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解析:京剧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这和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

A项的说法太绝对;C项的说法也不妥当,国际交往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京剧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D项错误。

5. 米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了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据此你判断他所擅长的字体是( )A.楷书B.行书C.草书D.隶书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题干强调了“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联系作品,可以发现与行书特点较为吻合。

6. 如果开设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A.怀素的草书B.宋代风俗画C.元杂剧D.明清小说解析:唐朝怀素的书法艺术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价值、独特个性。

宋代风俗画、元杂剧、明清小说主要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7.下列写法出现顺序正确的是()①篆体②楷书③行书④草书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解析:①是秦代,②是隋唐,③是东晋,④是魏晋,故选D项。

8.《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

”反映了( )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B.歧视汉人C.艺人地位低下D.杜绝明显崇拜现象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禁止“艺人”穿华丽的衣服,进行华丽的装扮,只允许男艺人裹头巾,女艺人穿紫衣服;艺人不允许戴笠骑马。

这些规定很明显是对艺人的歧视,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第11课1.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

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这说明了( ) 答案:CA.伽利略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B.伽利略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C.伽利略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D.伽利略的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解析:伽利略强调了科学不能只靠书本,要重视实验,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2.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他以超乎寻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此人可能是( )答案:B A.哥白尼B.牛顿C.伽利略D.普朗克解析:牛顿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中最辉煌的成就是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人类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解释了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

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A项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3.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上要用一些装置去纠正卫星运动所造成的时间偏差,这一应用技术的理论来源是( ) 答案:C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B.达尔文的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普朗克的量子论解析: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卫星和地球的运动存在差异,因而双方的时间也必然存在偏差。

4.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 答案:B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④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牛顿力学体系研究的是宏观世界,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是量子论,故排除④。

①②③说法正确。

5.黄易先生是“穿越小说”的鼻祖。

他的代表作品《寻秦记》,描述了20世纪的一个特种兵,因时空机器出故障,被送到战国末期的赵国,参与了战国末期到秦初波澜壮阔的列国争战的故事。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此种“穿越”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你认为,该理论应该是( ) 答案:BA.量子理论B.相对论C.基因学说D.经典物理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对论的认识。

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6.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冥王星的发现当时是根据( ) 答案:B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B.牛顿力学的推算C.法拉第定律的推算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根据牛顿天体力学,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

冥王星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欢呼,被认为是牛顿力学的伟大成果。

7.20世纪初,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 答案:B A.电的发明和使用B.相对论的提出C.经典力学的创立D.原子能的应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关键信息是“20世纪初”“物理学”。

可以判断应该是“相对论的提出”。

A、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两个信息。

8.关于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答案:DA.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B.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C.带动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D.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解析: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A、B、C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D 项内容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