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典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 邹其昌
《史记》的工匠文化观
《史记》的工匠文化观作者:邹其昌李青青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的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对其展开进行系统研究。
文章拟尝试性地考察《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匠”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
文章的研究力求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史记》;工匠;工匠文化;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工匠及其工匠文化问题,应该走向历史前台,成为人类历史研究的核心要素,成为学术、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的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对其展开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拟尝试性地考察《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
文章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的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
本文的研究力求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史记》及其研究状况概述《史记》乃司马迁的经典之作,首开中国纪传叙史之先,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从文本构成来看,《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载、勾画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面貌。
中国蚕丝绸文化2023章节测试答案_中国蚕丝绸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
C、战国5弦;隋唐12、13弦;明清14、15弦;现代21弦 D、战国7弦;隋唐12、13弦;明清14、15弦;现代21弦 我的答案:C 6、宋锦主要用于皇宫袍服衣着等,而没有用作书画卷轴类工艺装裱。 我的答案:X 7、一般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是()o A、苏绣、蜀绣、杭绣和京绣 B、苏绣、粤绣、杭绣和汴绣 C、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 D、苏绣、京绣、鲁绣和粤绣 我的答案:C 8、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时所用三绝:象管、鼠毫和茧纸,其中茧纸就是蚕吐丝直接形成的平板丝。 我的答案:√9、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和《簪花仕女图》等,是唐代纸画的重要 作品。
D、7000年前 我的答案:C 7、野桑蚕和我国现在饲养的家蚕都共同起源于中国古野蚕。 我的答案:√ 8、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不仅发明了冷杀菌法(如牛奶巴氏灭菌法),而且也研究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 我的答案:√ 9、基因工程在家蚕上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应用:()、家蚕分子育种、家蚕基础理论研究。 A、克隆基因 B、提高家蚕生产能力 C、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 D、研究家蚕抗性机理 我的答案:C 10、家蚕体重从刚孵化时到5龄盛食期,它体重约增加了()。 2000倍
4、组织再生需要有一个多孔支架用于支持细胞并使之增殖成组织。 我的答案:√ 5、下列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o A、壳聚糖 B、聚乙烯 C、丝蛋白 D、海藻酸钠 6、方格残茧是采用稻草上残,茧层有族枝印痕的蚕茧。 我的答案:X 7、蚕丝多孔性具有吸湿放湿控制机能,使人体皮肤处于感觉良好的状态。 我的答案:√ 8、蚕丝多孔吸附性强,染色性好,因此,丝绸色彩亮丽、美轮美奂。 我的答案:√ 9、蚕丝是蛋白质纤维,蚕丝中含有()以上动物蛋白以及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
B、8条 C、9条 D、10条 我的答案:C 8、汉服以“束发右衽”识别汉人,而“被(披)发左衽”常指少数 民族 9、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穿的旗袍选用黑色丝绒面料。 我的答案:√ 10、2014年北京APEC峰会新中装主要运用了()丝绸面料。 A、男款是宋锦,女款是双宫缎 B、男款是宋锦,女款是团花织锦缎 C、男款是明锦,女款是双宫缎 D、男款是织锦缎,女款是丝绒 我的答案:A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二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
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也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
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蕴含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
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
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
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
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
5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 基于增加值率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我国税制体系重构研究 中国稀土交易定价机制改革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中国家庭金融数据库建设及家庭金融行为研究 微电网利益相关者分析与市场交易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金属资源安全视角的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研究 信息网络技术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 升路径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 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生态价值补偿标准与环境会计方法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研究 采煤深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规律及 调控机制研究 3D打印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研究 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虚拟经济运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 医保费用分配及监控的大数据研究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 中国沿海典型区域风暴潮灾害损失监测预警研究 重大灾害时空规律及灾备资源布局的统计学研究 突发事件语义案例库建设与临机决策模式研究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公示名单(171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课题名称 毛泽东1949年以前著作版本的搜集、校勘与研究 罗莎·卢森堡著作的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 中国老学通史 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研究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理论化与现代化研究 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 朱子门人后学研究 《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 藏族哲学通史 《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 当代知识论的系列研究 八卷本《中国逻辑史》 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 信息交互的逻辑及其应用研究 信息互动的逻辑、认知与计算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 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研究 西方科学思想多语种经典文献编目与研究 《莱布尼茨文集》翻译与研究 《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 实用主义研究 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 首席专家 萧延中 何萍 李景林 刘固盛 乔清举 李清良 陈延斌 杨柱才 彭林 刘俊哲 李景源 陈嘉明 翟锦程 杜国平 刘虎 何向东 吴国盛 高宣扬 安维复 段德智 杨大春 陈亚军 常建华 责任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湖南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清华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中山大学 西南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考工记》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之建构
《考工记》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之建构作者:邹其昌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也就是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建构范式,我们称之为《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
这三种范式各具特色,具有一定历史性或代表性。
首先考察了《考工记》“工匠”表述的相关内涵,其次重点分析了《考工记》的工匠文化体系建构范式。
《考工记》范式主要是指国家管理者层面从整体社会结构组织来规范或建构工匠文化体系,突出了工匠文化的社会职能、技术文化、行业结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核心要素系统,使之成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创构期的重要范本,也是后世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的关键性文本或理论模式。
关键词:工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中华工匠文化体系;《考工记》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38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也就是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也就是指中华工匠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及其世界性价值存在体,是整个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体系重大特征性构成要素。
那么这里就自然排除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的负面价值,尽管“负面价值”对认识事物本身具有其历史价值,但我们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审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深入系统挖掘其当代实践价值,为当代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及提升中国品质、实现中国梦服务。
试论宜兴紫砂工匠美学
试论宜兴紫砂工匠美学作者:侯静来源:《江苏陶瓷》2023年第01期“工匠”也称为“匠人”、“匠”、“工”、“人匠”等,是生活美学的创造者和呈现者,“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语),一种平凡而伟大之美。
丁匠美学是美学的核心,是生活美学的真正载体。
基于“工匠的劳动创造了美”的理论,“工匠”创造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在对.丁匠的论述中指出:在工匠美学中的“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
宜兴紫砂成于明清,兴于当代,其材质优、工艺精、人文深、规模盛,堪称中国传统工艺之经典,宜兴紫砂的“工匠”同时也是画家、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学者等多重身份的统一,开展宜兴紫砂工匠美学理论研究,不仅是发现与挖掘具有中国特质的美学理论资源,是中国美学界的重要课题,也是为建立起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更切实可行的理论样式。
1紫砂工匠美学的研究背景1.1行业背景在2010年宜兴“紫砂门”事件以来,“宜兴紫砂”这一区域化城市品牌面临信任危机,宜兴市各级政府部门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宜兴紫砂文化交流呈现繁荣景象。
宜兴政府、行业协会和紫砂“非遗”大师们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宜兴紫砂理论体系。
后疫情时代宜兴紫砂网络直播带货异常活跃,这盘活了几年来“宜兴没人来买壶”的萧条景象,宜兴紫砂各大直播间和紫砂艺人非常注重企业的品牌文化,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紫砂艺术品格的塑造,但在具体评价紫砂“美器”的时候也有“词穷”的窘境。
1.2政策背景2009年实施的(改版1989年)CBIT 10816-2008《紫砂陶器》国标,主要以紫砂丁厂的产品生产为研究对象,没有详细的评价指标,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要,现在更加不能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传承工匠精神,弘扬文化课件
传承工匠精神,弘扬文化课件一、内容概要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传承工匠精神、弘扬文化的话题。
这个课题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我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话题吧。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对技艺的热爱和执着。
在古代工匠们用手艺传承着文化,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的作品。
今天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我们的文化魅力。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重要性。
通过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
我们将追溯工匠精神的起源,看看它是如何在我们文化中发展起来的。
当代工匠的故事。
我们将分享一些现代工匠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中的。
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这部分将探讨我们作为个人或社会如何参与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中来。
1. 介绍工匠精神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
这里的工匠,不只是指传统的木匠、铁匠等,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工匠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那么它在现代社会到底有多重要呢?首先工匠精神意味着对工作质量的极致追求,在现代社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竞争的核心。
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总是努力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最好,这样的产品自然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无论是在制造、设计还是服务领域,工匠精神都能帮助我们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或服务。
其次工匠精神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和创新,真正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总是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力求让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
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市场淘汰。
工匠精神还能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努力追求卓越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这种自信不仅能帮助我们在职场上取得成功,还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2023年内蒙古继续教育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试题
2023年内蒙古继续教育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读本答案100分1.中国第一卷绕工张国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有职称才有尊严啊B.有学历才有尊严啊C.有关系才有尊严啊D.有技术才有尊严啊2.“飞天梦想,指尖传奇”指的是下面哪位名人?()(单选题1分)得分:1分A.洪海涛B.李志强C.方汉宏D.徐立平3.兵马俑的第一件戟、第一件石铠甲、第一件水禽,都是()修复的。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马荣B.王津C.马宇D.单嘉玖4.被称为“汽车王国的金牌打工仔”的是()。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翟筛红B.吕义聪C.胡振球D.裴永斌5.()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艺术的人格B.本性的人格C.综合实力D.人格魅力6.APEC国礼錾刻技师是()。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顾文霞B.关改玉C.余福臻D.孟剑锋7.在当今快速紧凑的工作节奏中,()是最佳的工作原则。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开动脑筋B.推陈出现C.勇攀高峰D.化繁为简8.在2023年11月的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高凤林获得了()个创新发明项目金奖。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0B.1C.2D.39.“雕刻”火药30年航天工匠“一把刀”指的是下面哪位名人?()(单选题1分)得分:1分10.“钢轨女神探”是()。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余福臻B.关改玉C.顾文霞D.潘玉华11.情绪管理的核心必须将()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足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足体现。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人口B.人本C.人性D.做人12.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是在()举办的。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中国B.巴西C.美国D.韩国13.研制生产出代表世界最新水平的马蹄形盾构机的大国工匠是()。
(单选题1分)得分:1分A.方文墨B.孟剑锋C.李刚D.王津14.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历史上的能工巧匠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存世 1500多年、结构奇特、造型美观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 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当代的能工巧匠
徐立平: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 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 作,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给发动机药 面进行微整形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 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 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也首次在国 内实现和改进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中 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
创 新
爱岗 敬业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 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 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 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 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地付出;没有臻于至 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 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素材运用
1、古代的匠人们将这些工程创造出来,保留至今,当我们对着这 些文物惊叹古时匠人精神的伟大时,又怎能不发出疑问:“我们现 代的工匠精神在哪里呢?”当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当机器替代了工人 的双手,当人们开始对千篇一律的电子产品热情不已时,又有几 个人会想到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工匠精神呢?
2、山西太钢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现代社会,制造业比拼的就是精度。中国制造更需要这种精益求 精、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以往,正是急功近利缺乏对精 品的坚持,才让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一个小小“笔头”的尴尬。所 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 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
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孙洪伟;邹其昌【摘要】技术是设计实现的物质基础,但技术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物质问题.在中国传统设计中,这集中体现为"机械"与"机心"的关系.所谓"机心",是指人的欲望和需求.设计中的技术与欲望,是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中的两个基本维度.然而,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机心"对技术有不同的要求.在劳动生产中,设计对技术的要求是减少人体力的消耗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桔槔就是这类机械的典型.作为此类技术传播、发展的结果,人会获得劳动中的舒适性以及空余时间,这为人进一步在生活中追求舒适和娱乐提供了可能.如汉代丁缓设计的常满灯,如石虎的舂车,都是这一技术逻辑的直接呈现.并且,技术还会超越纯粹的物质生产与生活,而介入复杂的社会运作.象征属性的获得是技术得以进入社会生活的关键,如欹器、指南车.【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8页(P62-69)【关键词】传统设计;技术文化;工匠技术;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作者】孙洪伟;邹其昌【作者单位】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庄子•天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路过汉阴时,见到一个老者“凿遂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抱着水瓮打水浇菜,肯定非常吃力。
子贡出于好心,便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曾对这段话表示过浓厚的兴趣,原因无非四个字——“机械”与“机心”。
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一
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一邹其昌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2016(0)5
【摘要】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即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主要有三种典型范式:《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而《考工典》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方式的范本,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邹其昌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
【相关文献】
1."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本内涵与选题缘起——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系列研究之五 [J], 邹其昌
2.《考工典》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二 [J], 邹
其昌
3.《史记》的工匠文化观——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八 [J], 邹其昌;李青青
4.李约瑟对中华工匠文化的思考——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六 [J], 邹其昌;李青青
5.《考工记》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之建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三 [J], 邹其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匠文化”在设计理论建设中的作用
“工匠文化”在设计理论建设中的作用
邹其昌;纪亚芸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工匠”既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态度。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发展史,工匠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时期文明的强盛与衰亡。
“工匠”一词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的土壤之中,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契合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
当代中国设计应厚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为当代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制造水平,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品质,实现中国梦服务。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邹其昌;纪亚芸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上海国际创新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
【相关文献】
1.教学设计理论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开放教育试点课程《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整合初探 [J], 冯锐
2.工匠文化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培育研究 [J], 余淼
3.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在杭州钱塘新城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 [J], 原啸华
4.论工匠文化在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传承 [J], 刘厚丽
5.论工匠文化在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传承 [J], 刘厚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通用版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202109301
阐述类文本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试题〕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考虑: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尔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消费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消费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形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场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考虑和认识。
假如说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那么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顶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顶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那么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ok of Diverse Craf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The Second Part of a Serial Study of 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DOI 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4.004文/邹其昌(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也就是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建构范式,我们称之为《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
这三种范式各具特色,具有一定历史性或代表性。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建构模式或范本,本文所讨论的《考工典》,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方式或范本,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考工典》共分为三部分:考工总部、宫室总部和器用总部。
其中《考工总部》以劳动系统为主,而后两者(宫室总部和器用总部)以生活系统为主。
这种划分方式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思想文化逻辑,即先政治,再社会,后生活的逻辑。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考工典》初步完成了它对中国传统工匠文化体系建构的历史任务。
并且,对当代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来说,《考工典》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具有当代价值的历史坐标或参照系统。
《考工典》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二关键词:工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中华工匠文化体系;《考工典》Key words: craftsman; craftsman culture; craftsmanship; 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 Book of diverse crafts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 aiming at carrying on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hinese craftsman before the 192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heory which is the subject(human) of craftsman’s activities, digs deeper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Chinese craftsma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 takes the “craftsman” as the subject, the “craftsman culture” as the center and the “craftsmanship” as the belief,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explore the world of “craftsman culture”. The 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 not only belongs to logical category but historical category. There are three typical constructing paradigms about the system which are called as the paradigm of “ Book of Diverse Crafts”, “ Rules for Structural Carpentry” and “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the Nature”. All of the paradigms are distinctive. They have certain historic significance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other constructing paradigms or models. “ Book of diverse crafts” , a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vitally important constructing paradigms or models of 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 It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The book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Kao Gong Headquarter, Palace Headquarter and Utensils Headquarter. The “Kao Gong Headquarter” gives priority to the labor system while the latter two(Palace Headquarter and Utensils Headquarter) give priority to the living system.The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logic lies behind this division is the logic that politics are put on the first place then society is on the second place and finally the life. In fact,“Book of diverse crafts”, during this process, initially completes its historical ta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 and also,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coordinate or reference system which is of contemporary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raftsman cultural system.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也就是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也就是指中华工匠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及其世界性价值存在体,是整个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体系重大特征性构成要素。
那么这里就自然排除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负面价值,尽管“负面价值”对认识事物本身具有其历史价值,但我们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式审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深入系统挖掘其当代实践价值,为当代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提升中国品质,实现中国梦服务。
作者简介:邹其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学基础理论、美学、经典诠释学、设计产业理论。
一、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简说在整个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工匠”是其核心概念或主题,并且“工匠”既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一种精神慰藉。
工匠文化是中心,即是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工匠或工匠的文化方式,其中“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工匠文化”具有独特存在价值的根源所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已经超越“工匠”、“工匠文化”成为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着历史性的伟大作用。
正因为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就形成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即科学理论研究对象或结果;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依据人类(工匠)社会实践活动深度和广度,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也呈现出历史性的时代性独特风貌。
就目前的考察而言,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建构范式,我们称之为《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
这三种范式各具特色,具有一定历史性或代表性。
《考工记》范式,主要是指国家管理者层面从整体社会结构组织来规范或建构工匠文化体系,突出了工匠文化的社会职能、行业结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核心要素系统。
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创构期的重要范本,也是后世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的关键性文本或理论模式。
《营造法式》范式,主要是指国家管理层面从具体工匠系统即“营造工匠”系统组织结构来规范或建构工匠文化体系,强调了工匠文化的行业职能、制度体系、经济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审美体系以及营造设计理论体系等核心价值系统。
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成熟期的重要范本,也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提供重要理论文本。
《天工开物》范式,是一个纯学者从学术体系建构方面探讨和研究工匠文化体系建构问题的,突出强调了传统农业社会典型生活图景——男耕女织生活世界展开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以“贵五谷而贱金玉”为指导思想对工匠制度文化、民俗文化、伦理文化、技术文化,评价体系等展开系统思考与提升,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转型期的重要范本,也是传统工匠文化体系走向总结的重要方向或指向。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建构模式或方法,本文所讨论的《考工典》,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方式或范本。
二、《考工典》的性质与价值《考工典》出自《古今图书集成》的“经济汇编”。
《古今图书集成》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由康熙年间陈梦雷主持编修。
全书有六大“汇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共计一万卷。
其中,《经济汇编》又分为“八典”:《选举典》、《铨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戊政典》、《祥刑典》、《考表一 《考工典》工匠文化体系建构表(自制)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