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搞好德育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及措施
加强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及措施
加强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内容和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道德修养、公民责任、社会伦理等内容,通过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举办德育主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
教师可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德育评价制度,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奖励,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德育情况,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教育。
总之,加强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措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通过完善的德育课程、丰富的德育活动、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学校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德育教育工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最新资料
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德育包括道德习惯的教育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在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但现在的德育教育的处境非常尴尬,德育课经常被数学语文等科目项目占用,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1.重视度不够。
受应试教育影响,观念比较传统,德育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分量远没有考试分数重要,大部分时候教师和家长的精力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所有的工作也都围绕提高智力进行(各种作业、补习班等),并没有什么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行为,这也是导致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2.没有健全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
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大多时候只是被动参加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而且大部分都是榜样示范、品德评价、说理等方法,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孩子们非常反感,甚至把批评教育称之为“上思想品德课”。
3.途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大部分时候都是隔代的老人带孩子,这则很容易对孩子溺爱,造成孩子在品德习惯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要负责较好,却忽视了家庭和家长在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孩子们的关心也非常少,开口闭口就是对错或成绩。
4.缺乏好的方法指导,道德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都还没有,教育内容和评价机制都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如何做好小学的德育教育1.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德行教育,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与教师应摆脱“唯分数论”的观点,加强对德育培养的重视程度。
拥有高道德风尚的人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一旦道德出现缺失,智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充分认识到教育中“育人”的重要陛,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把德育教育内容加入到教学成果考核中去。
更新观念,改变德育手段
学生 的模仿性 、 可 塑性强 , 情境体 验可使 德育 由说 教 向情 境 转变 , 加深 教育 印象 , 强 化德育效果 , 从 而拉近 德育 目标 , 促 进思 想认 识和行为的统一 , 达到德育 目的。 1 . 在模拟情境 中体验 , 即在课堂上创设一定 的情境 , 进行 即兴
式的 、 可 以反复多次的模拟演示 活动
母 的生 日吗” “ 为父母洗脚 ” 等 活动 , 让学 生在切身体 验 中感受 父 母 的关爱 与艰辛 , 激发 他们心 中的情感体 验 , 使之从 内心真正 明
白“ 孝敬父母” 的道 理 。 3 . 在 劳 动 中体 验
“ 学先 进” “ 读书周” 等活动 。我还带 领学生亲历社会实 践 , 学 生置
关键词 : 新课程; 人文精神 ; 德育 一 Nhomakorabea、
体现人文精神 , 更新德育观念
会 的“ 危 险品” 。因此 , 培养和强化学生 的道德 意识十分重要 。例
道 育教育应以人为 中心 , 突出人的发展 , 挖掘人 的潜能 , 调动 如 , 新课程 背景下提 出的诚信教 育就有 十分积极 的意义 。诚实乃
小学生 的健康成长 , 不仅需要课 内系统 、 科学 、 严格 的教 育训
练, 还需 要拓宽德育 渠道 , 尤其是健康 文 明的校园文化 , 整洁、 卫 生、 美好 的德育环境 , 也是一个大的德育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和氛
如, 教完有关“ 尊敬老师, 对老师有礼貌” 等德育内容后 , 就引导 学生把 当一天辅导员 、 老师作 为体验的角色 , 体验组织活动 、 备课等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教学常规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操作规程,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为了促进我校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富平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1、教学管理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进步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学校教学工作要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县教学常规管理规程,以有利于教学工作为原则,积极组织教学活动。
3、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常规为本、质量为本的原则。
教学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4、学校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管理教学。
在抓好教学常规的同时,树立特色发展学校的理念,教导处要自主创新,积极创建常规管理新模式。
教师要在规范教学常规环节的基础上,力争做到课堂教学“个个有亮点”的局面。
5.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要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育人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教学管理6、学校将严格按照国家新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均不得随意增减,更不得为应付考试搞突击教学,提前结束新课。
学校将按照县教育局规定的校历安排教学工作,不随意停课,因特殊情况需停课一天以上(含一天)的,要事先报县教育局批准,因教改实验或其他原因需调整课程和授课时数的,须报县教育局批准后再实施。
各科教学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不得任意增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进行教改实验,若超出课标要求,须经县教育局批准后再实施。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并稳固的关键期。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视角,探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效率。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前言: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必须兼顾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时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落实德育与渗透德育策略,教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和管理规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建设者。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1.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在学习发展当中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从而产生行为上的错误。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严格遵守社会公众场所的有关规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各个学校都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还有一些班级也细化了班级管理条例。
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管理时,可以结合班级文化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自我行为约束的潜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德育管理工作成效任何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作为基础。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班主任在德育管理方面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融入新的教学管理思路和方法。
从专业结构来说,班主任德育管理的落实要协同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学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
在落实德育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基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引导,构建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德育管理工作成效。
二、基于立德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策略1.创新德育管理理念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建设德育,以期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
如何从小抓好德育教育
如何从小抓好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关键环节。
从小抓好德育教育对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帮助孩子从小抓好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要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尽量避免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或争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父母应当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和倾听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并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孩子引导和教育。
其次,学校教育是培养孩子德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重要环境,德育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
学校要设置德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此外,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再次,社会环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孩子从小应该接触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努力,尽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等,让孩子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同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和媒体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帮助他们筛选正确的信息和价值观。
最后,德育教育要注重个体差异和有效引导。
每个孩子的情况和成长环境都不同,德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的理解和引导。
父母和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
同时,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调控机制。
总的来说,从小抓好德育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家庭要以身作则,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要贯彻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社会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参与价值观的培养。
转变观念,重视德育论文
转变观念,重视德育【摘要】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会自己对事物进行判断、能够约束自己行为习惯的过程。
德育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提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德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德育观;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都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如: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等,在这样一系列“一硬一软”的不平衡阵营中,德育始终是被人忽视的一块阵地。
但是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一毕业就要从学校直接走向社会,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为了使这种过渡更为自然,更为顺畅,将德育教育提上日程就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是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优良的学生,这一切又全部回归到德育教育,因此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行工程、良心工程,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改变“德育无用”的观念,重视德育的持续性、发展性。
一、目标具体化学生刚进学校时,对一切都很新鲜,也很陌生,行为举止会相对收敛,所以这时应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前中期,学生都互相熟悉了,陌生感消失,行为举止开始相对随便,这个阶段着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信的品性;中后期要加强与职业岗位的衔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制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及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特点,通过自主目标管理、自主行动管理、自主评价管理,分层递进,因材施教。
二、道德职业化海尔集团有一个理论---斜坡理论,他们认为,员工的发展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惰性、不自信以及困难会成为阻力,使球体有下滑的趋势。
从企业整体角度看,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企业活力才能发挥得更充分,企业的规模与实力也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斜坡倾角越大,表示人才竞争越激烈,人才素质要求越高。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范本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范本在我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但是,当我开始转变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我发现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
我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因此,我尽量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和发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自己的才艺,通过展示活动和表演周的形式,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我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我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其次,转变教育思想需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转变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造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推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创设跨学科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德育心得体会精选9篇
教师德育心得体会精选9篇教师德育心得体会篇1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
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
”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此次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对新时期的师德师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具备以下素质:一、更新教育观念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地进行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岗敬业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
”当今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法码,这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
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可宝贵的。
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在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文件和书籍,并观看了《师德启示录》。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探索人本德育模式
匪!尘竺型型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探索人本德育模式刘晓君(安徽建筑丁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摘要:文章论速了人本德育是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从思维方式、判断尺度以及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解读了人本德育理念的内涵。
并提出高校构建人拳德育模式要坚持五个“结合”。
关键词: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人本德育模式一、人本德育是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灵魂。
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
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表明,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有利于高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利于学校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增强活力。
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园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
其含义是指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靼造人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德育是高等教育德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标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培养目标,其最终的实现取决于德育活动过程的实效性。
而德育活动过程的实效性,与高校采取何种德育模式密切相关。
传统的德育常常忽视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容易造成德育实效性的弱化。
当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人的个性张扬拓展了广阔的天空,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了。
自我意识迅速强化。
现代德育观念必须从传统的客体教育变为主体教育,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德育目标价值的应用取向与德育主体的实际要求水平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驱动力,把“受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教育科学的接受心理规律,从而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因此,探索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人本德育模式既是当今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义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德育工作体会:实现两个转变
德育工作体会:实现两个转变
在我的德育工作中,我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变。
首先,我从一个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师,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的教育者。
我意识到知识的传递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因此,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自觉地培养正直、坚强、勇敢和友善的品质。
其次,我从以教育为目的的德育工作转变为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德育工作。
传统上,
德育工作主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但我意识到只有综合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
修养的学生。
因此,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综
合素质。
我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
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这两个转变,我发现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了提高。
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更好
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善良、守规矩,对团体合作和社会公益有更高的认识和参与度。
我深刻体会到,德育工作不
仅仅是为了传递道德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
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转变德育教育方式——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若干尝试
声喧哗 , 吃零食 , 乱丢垃圾 。
对此 , 学校 召开班 主任会 议 , 别要 求各班教 师加 强对 特 本班乘校 车的学生进 行品行教 育。所有的教 师都努 力做 了,
但 效果却是不 同的。有个四年级教 师委屈地对我说 :我三番 “
作 为一名优 秀的教 师 , 不但要 尝试 用心 去“ , 引” 还要 用 心去“ 。班 内有部分 学生喜 欢乱花钱 , 师就 拿 出了学生 导” 教 的调 查表 , 学生算算 自己一 天的零花钱 , 让 妈妈 要干 多长 时 间才能赚 回来。其 中有个 学生说 : 我妈 妈是利 泰 纺厂的 工 “
人 , 个月的工资是 9 0元 , 果按 一个 月 3 一 6 如 0天 , 天工作 8 每
五次地在班上进行教 育 , 至每 天放 学前 都对乘 车的孩子叮 甚
嘱一遍 , 可他 们 还 是 这 样 。 ” 是 一 种 尴 尬 的 结 果 , 这 为什 么孩
子在教 师“ 孜孜 不倦” 的教 悔下没有一 丝改过 , 而还 变本加 反
一
、
尝试用 心去 “ 与“ ”摒 弃 “ 听” 教 , 泛泛 而 谈”
注: 填写每次吃鱼 时 , 鱼头 、 鱼肚 、 鱼尾 分别 由谁吃 , 出自己当 写
时的感受。
学生 良好的品德不是靠教 师“ 泛泛而谈” 讲授 大道 理而养
成的。一种 良好行为 的养成要靠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 中, 不 断地用心去 “ 和“ ”使 学生个体 得到领悟而进 行主动修 听” 教 , 正。 但是在现实 中, 当我们面临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时 , 经常采
,
面对 孩 子 们 的粗 野 和 冲动 时 请 给孩 子
用的方式就是 “ 泛泛 而谈 ” 地给学生讲授大道理 , 但收效甚微 。
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作用
浅谈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突出体现在思想教育上,它的设置应该也必须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
一、强化德育意识首先,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曾出现过这种倾向:轻德育、重智育,应试教育代替品德教育。
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办学的质量和人才的素质。
不仅如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负面影响也会反映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来。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有的学生个人意识强化了,集体观念淡化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减弱了,个人物质利益和享乐方面的要求却有所增强。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德育被削弱的危害性,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要使思想政治课从教材、备课、上课、检测等一系列环节上都突出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
其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把坚持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常识教育作为政治课教学的主旋律。
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中学时期正是树人立志的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再次,智育与德育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和发展。
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德育二者关系密切,但又不能互相代替。
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讲德育,或者离开德育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入歧途。
只有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相统一,把觉悟目标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在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中,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也应有觉悟目标,以及道德修养水平应达到的程度。
2024年秋季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二篇)
2024年秋季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思路: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班级管理。
3、转变三个观念:变灌输为渗透,变单方面为全方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1、确立"以德治校"观念。
2、确立"全员德育"的观念。
3、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二)加强德育的基本建设,推进全员德育,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
要认识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文明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死角"。
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
办好"雏鹰"广播站、"东方红"电视台、学校宣传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2、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3、加强社区建设。
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2)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借助社区德育力量。
落实各年级的教育基地,努力做到一学期活动两次。
在参加社区活动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重视过程管理和教育效果,努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创新品质,进一步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辅导员的作用,运用社会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4、加强德育制度建设。
要把德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建立制度规范,并形成《学校德育工作规章制度汇编》,做到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用好《学校德育工作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家长学校工作手册》等。
5、加强现代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建设既是学校基本建设的基础,是优化学校建设的基础,又是锻炼培养学生和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班集体建设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全体教师的工作,加强班集体建设要注意在发挥班主任带头作用的同时,充分发动学生与任课教师多方面的积极性。
浅析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问题
浅析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人生观念至关重要。
而在高中学校中,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组织者,其工作德育实效性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其原因和改进措施。
1. 重视考试成绩,轻视综合素质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考试成绩往往成为评判学生和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班主任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教育,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
这种倾向导致了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投入不足,致使德育实效性受到影响。
2. 指令性德育教育有的班主任对待德育教育采取了一种指令性的方式,出现“你应该怎样做”、“你不能做什么”等形式主义的德育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3. 德育工作难以深入由于教师自身的师生关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有的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难以深入学生内心,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难以取得实效。
二、提高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的措施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综合素质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需要引导和倡导转变当前的教育观念,不再单一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多地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教育。
这样能有效减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上的压力,更多地投入到德育工作中。
2. 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班主任要注重在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引导学生做好人、做好事。
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课外时间,进行多方位的德育教育。
3. 引导性德育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班主任应该更多地采用引导性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进,使得德育教育更具有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4. 提升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自身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
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德育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方法单一、内容空洞、缺乏实践等。
因此,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这种观念的偏差导致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投入不足。
因此,要加强德育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明确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的塑造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导学生。
家长也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德育内容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德育课程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德育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一方面,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要开发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增加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和话题,如网络道德、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德育实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坚持立德树人,将德育种在学生心中
教苑杂谈中华传奇196坚持立德树人,将德育种在学生心中◎ 王晓芹/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摘要: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宗旨,也是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在高中教育中开展德育教学也是适应这种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这样的解读,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的启迪呢?关键词:德育意识;立德树人;创新精神立德树人是德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老师,需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德育管理活动,优化德育管理机制,形成崭新德育教育认知。
老师是班级德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围绕学生创设德育管理氛围,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管理核心追求,自然促进班级管理创新实践,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同时,形塑学生思维道德素养。
一、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顺利开展德育教学,那么学科教师必须要互相配合与支持,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作用,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效仿,以此改变学生以往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在受到教师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时刻保持自身衣着整洁干净,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要保持文明礼貌,吐字清晰准确,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当学生遇到一些道德问题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积极为学生进行现身教育。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德育工作对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年儿童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它决定着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当今社会,反诚信意识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种种不良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公德,使做人的准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诚实守信反被某些人认为是“傻瓜”,投机钻营倒被一些人尊为“能人”,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做好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者非常棘手的一件大事。
在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他们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与呵护,迷恋网络游戏,网瘾特别大,加之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隔代教育无能为力,无法沟通,根本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更有个别留守儿童,无祖父母,自己当家作主,支配自己及弟妹的生活费用,要是没有按计划,提前用完了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寄回来的生活费,饿饭一两餐,也就不足为奇了,特别是做弟妹的,年龄更小。
如是这样,家庭教育几乎降至零点,那么我们作老师的如何才能对他们实施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我认为,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式下,我们教师也得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关爱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他们的学习方面,而应该是对他们付注于全面的爱,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要把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身的安全当作第一重任,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健全的人格,接纳一些特殊学生,要多一些宽容,更多一点耐心,引导和帮助特殊学生确立自信心和自尊感,肩负起“代理家长”的责任,爱生如子,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而践其行。
二、从基础入手,从如何做人抓起德育工作如何做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教育基点,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进行教育的基础,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做好它并且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却非常不易。
教育未触及灵魂的整改措施
教育未触及灵魂的整改措施
针对教育未触及灵魂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教育,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触及灵魂。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避免单一的分数评价。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教育未触及灵魂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教育观念,搞好德育教育
【摘要】职校德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者教学理念的更新。
“灌输”的德育是适应传统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教人“学会服从”;“对话”的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教人“学会选择”。
要从“灌输”转向“对话”,首先是德育理念的转变。
“对话式”德育确立的自主生成、价值平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理念。
【关键词】教学理念;灌输;对话
和职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职校德育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一线现代产业工人。
在众多的职校德育途径中,职校德育课能否取得实效是关键。
目前,由于职校学生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文化层次差异较大,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职校德育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进一步提高职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既是当前职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教学层面看,教学内容偏旧、教学形式单一只是其表层原因,教学理念陈旧乃是其深层原因。
因此,职校德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者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灌输式”德育的弊端
在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职校德育教学依旧沿袭了灌输的教学理念,表现出强烈的“独白”色彩。
基本特征有三:其一,师生之间体现的是权力的关系。
教师扮演思想价值输出者的角色,强调一元价值观导向的绝对性;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作为被规训者,没有充分表达自我道德感受的机会和意识。
其二,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
教师将原本复杂的思想交流简化为单向地传输过程。
教师经常无视大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不停地告诫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道德要求变成了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
其三,教学追求思想复制再现。
教师越是将思想、信念、价值观阐述得清楚,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完美地习得、复制了这些思想,就越是好学生。
与此同时,道德规范却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又不足以外化、支持、指导道德行为,导致“言而不行”。
可见,灌输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制、封闭了人的思想,麻痹、抑制了人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智慧和思想道德的。
二、“对话”的价值
对话的基本涵义有: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平等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我—你”关系,“我们”是平等的。
思想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
对话秉持一种介入的态度。
道德教育总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
只有持一种介入的态度,才能使“我”真正生活在“我们”之中。
介入的态度使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了集体意向性。
通过这种介入态度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觉察、体验、感受世界的方式。
对话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
在对话中,教学双方互相“敞开”和“接纳”,双方通过沟通
理解对方的意义,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
三、“对话式”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操作
“灌输”的德育是适应传统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教人“学会服从”;“对话”的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教人“学会选择”。
从“灌输”转向“对话”,首先是德育理念的转变。
“对话式”德育实践者必须从认识论层面确立自主生成、价值平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理念。
因为对话本身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情境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因而,对话德育的实践样式也应具有弹性化、个性化的特征。
从操作层面看,如何实施对话式德育仍是一个难题。
基于我国教育传统文化、制度文化等对师生关系的规约,笔者以为,实施对话式德育应以教师角色转变为起点,以情景建构、鼓励学生表达为突破,以更新评价为动力。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师”转向“教师—学生”。
弗莱雷认为,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术语。
(二)营造开放、自由、真诚的交流情景。
这种情景对德育课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开放、自由、真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撕破一些生活的伪装,而直面自己存在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呈现、表达和反省自己现有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
传统的独白性道德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多地是充当受众,学生少有表达自我思想道德感受和意愿的机会。
对话性德育立足于师生个体的道德境遇,立足于师生之间相互的“叙述—倾听”,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充分表达、展现自我道德生活境遇的权利,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转向。
(四)更新评价学生的标准。
学生在对话中会有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以自己为核心展开的,是高度个性化的。
这种选择也反映了学生的真实心态,因此也是高度生活化的。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评价应反映这些特点,要尝试建立新的以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真实状况的评价制度。
实现从“灌输”到“对话”的转型,是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需要系统的内外条件的支持。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任课教师的素养。
职校德育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我们是一名“价值教育的教师”。
正如贝克所言,一个合格的价值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品质;要有良好的政治意识并善于向学生实施政治影响;尊重学生的理智能力和人格,保持学校和课堂的民主气氛;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社会和道德品质;必须有从事价值教学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等等。
因而,提升自我素养是德育课教师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