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的波罗海政策论文

合集下载

波罗的海环境问题治理及其对南海环境治理的启示

波罗的海环境问题治理及其对南海环境治理的启示
第2 3 卷
第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o1 . 2 3 N o. 8 S e p . 20 1 4
2 0 1 4 年 8月
文章编号: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0 8 - 0 1 4 0 - 0 3
的海 的环境问题 治理 中, 使其开始 面l 临新 的机遇和 挑 战。其中 , 在第二和第三阶段 , 波罗 的海周边 国 家能够顺应和利用 国际政治环境 的有利变化 , 抓住 机遇 , 积极开展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 , 取得 了大量 的成果 。 但是, 值得注意 的是 , 这些成果 的取得仍
首先 , 努力超越政治利益的分歧 。波罗 的海是

个 国际海域 , 要治理好 波罗的海的环境 问题也只
然是 以冷战 时期周边 各国打下 的 良好 合作关 系为
基础 的。 虽然冷战造成 了波罗的海周边各 国政治上 的对立和不信任 , 但 在环境 问题上 的合作却依然取
能通过 国际合作的方式 来进行 , 单一 国家 的努力难
治环 境的影 响就十分 明显 了。历史地看 ,以 1 9 7 4
大面积的集水 区、 大量 的人 口、 高度发达的工 农业 和频繁 的海上 活动使得 波罗 的海成 为世界上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 的海洋之一。 波罗的海的环 境 问题 从上个世 纪六七 十年代开始逐 渐引起 了科 学界和周边 国家 的广泛关注 。1 9 7 4年 ,波罗 的海
的成功经验 。对 于我们推动南海地 区国际环境 治理 的合作 ,维护南海的生态环境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 词:波罗的海 ;赫 尔辛基 公约 ;南海 ;国际治理 中图分类号: X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六、克伦威尔评价

六、克伦威尔评价

六、克伦威尔评价——简论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1、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不同看法英国复辟时期的史学也对克伦威尔持全面否定的态度。

如1663 年出版的詹姆斯·赫斯的《鞭子》一书是代表作。

对克伦威尔持否定意见者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为了“个人崇拜的野心而牺牲了公共利益”的野心家,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本质“都是和英国人的天性永不协调的”,它是伪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形。

而全盘肯定者颂扬他“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是“人中之杰”,“王者之雄”。

我国史学界于80 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威尔评论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80 年代末,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如王觉非的《评研究克伦威尔的史学》(《历史研究》1981 年第3 期),蒋孟引的《论克伦威尔》(《南京大学学报》1982 年第3 期),陈贤齐的《也评克伦威尔》(《四川大学学报》1985 年第3 期),关勋夏的《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第1 期)等。

王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蒋孟引先生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他是彻底的非革命者。

关勋夏先生则采取了二分法,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罪过,是“矛盾”的历史人物。

至90 年代,对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2、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生平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1599年4月克伦威尔出生于英国东部亨丁郡的一个中等贵族的家庭。

其先祖在宗教改革中获得大量教会地产,后来家道衰落。

当到其父亲罗伯特·克伦威尔时,除经营土地外,还经商,以维持家庭生活。

奥利弗从小生活在清教的家庭中并受到严格的清教教育,1616年克伦威尔离开家乡进入剑桥的西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接触到了几何、数学、修辞、逻辑等世俗学科。

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英国是通过其优越的地缘位置、制度领域的创新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根据机会所制定的合理政策而崛起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

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英国的崛起对当今寻求崛起的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欢迎阅读。

英国从一个在15世纪并不为欧陆国家所重视的岛国逐步发展成为在19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其统治范围覆盖了非洲南部广大地区、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及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庞大帝国。

这个帝国控制的区域范围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近40倍,人口达到了3亿多。

英国从一个位于北大西洋上的岛国崛起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是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的。

一、英国崛起的过程分析英国是在相继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之后才真正荣登世界霸主的宝座的。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政治所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欧洲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西北沿岸诸国,这些国家包括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欧陆大国法国,波罗的海沿岸的荷兰与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的英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斯堪的那维亚国家。

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一)第一轮勃兴(1588—1674年)这里把英国第一轮勃兴的起始时间界定为1588年是从英西海战以西班牙失败而告终这一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一角度来分析的。

英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开始的国际性的海外贸易和拓殖决定了英国的崛起是一种海洋战略的崛起,而这不可避免的会与处于海上霸权地位的西班牙殖民帝国产生矛盾。

158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遣了一支由130多艘舰船组成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其结果是英国凭借着巧妙的战术和先进的技术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克伦威尔评价

克伦威尔评价

克伦威尔是英国功名显赫的军事领袖,他领导国会军赢得了英国内战的胜利。

他是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奠基人。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

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

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

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

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

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

他回到亨廷顿,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

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

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

国王得以拒绝谈判。

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

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

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

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

英伦三岛建立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

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坦理二世的支持。

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3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

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

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论克伦威尔在英国中的作用

论克伦威尔在英国中的作用

论克伦威尔在英国中的作用克伦威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军人,在英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尽管他并非英国王室的一员,但他的名字在历史上与英国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

在17世纪,克伦威尔在英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克伦威尔在英国中的作用。

一、政治方面作为一个政治家,克伦威尔在英国的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是议会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反对国王查尔斯一世的封建专制,并在英国内战期间领导了议会军对抗国王军队。

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的胜利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打破了英国王权的威胁,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在英国政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国王查尔斯一世被处决后,克伦威尔成为共和国的领袖和摄政,被封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保护者”,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和宪法,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他取消了封建制度,实行了普选制度,加强了议会的权力,为英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还颁布了“宗教宽容法”,开放了英国的政治氛围。

这些政治举措为英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英国的政治体制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军事方面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军事天才的军事家和指挥官,他在英国历史上的军事事业颇多,包括领导议会军反击查尔斯一世的军队,击败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反叛势力等。

在他的指挥下,议会军变得强大,具有高度的组织和战斗力,他领导下的军队不仅击败了查尔斯一世的军队,还成功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

他还在海上加强了英国的海权,打败了荷兰的海军,并打响了英国最辉煌的海战胜利——黄金大道战役。

三、经济方面克伦威尔在英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支持推广手工业和世界贸易,鼓励压低粮食价格,通过建立贸易公司和海外殖民地,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他还支持铸币,增加了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改善了英国的货币制度。

四、文化方面克伦威尔还在英国的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赞成建立国家图书馆,成立皇家学会和皇家学院,推动了英国的文化复兴。

海权、革命与英国的崛起

海权、革命与英国的崛起

海权、革命与英国的崛起摘要:英国作为一个孤僻的岛国,从世界的角落走到世界的中央,曾称霸世界长达200年。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人历经数次征战,先后击败荷兰、西班牙和法国,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海上霸权,并在海权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与商业帝国。

在17世纪的欧洲大陆的各个国家都忙于加强君主专制时,英国人却进行了“光荣革命”,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明确了私有财产的不可剥夺,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这是现代政治的开端,英国也成为第一个步入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英国海权革命现代性引言: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被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亚大陆西北角,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

尽管如今的英国依旧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远不复昔日荣光。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民族,也是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曾经领先世界长达三百年,占据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近两个世纪。

英伦三岛上的人们,曾经统治着59块海外殖民地,主宰着比本土面积大140多倍的土地,控制着比本民族多10倍的人口,建立起一个强盛的“日不落帝国”。

这个从孤僻的小岛中走出去的前世界霸主,其崛起的过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与争论。

笔者将从海权和革命两个角度探讨英国崛起的原因。

一.海权与殖民、商业帝国17世纪的英国大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创造出一部具有宏大立法意图的乌托邦经典——《新大西岛》①,书中的新大西岛孤悬海外,被海水围浸,但已将大海驯服,它超然伫立在大海深处,凭借科学、技艺、宗教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律法秘密的支配着人心,统治着世界。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一部培根对其祖国未来隐晦的预言书,赫西俄德《神谱》中黑暗、阴森的海洋家族被人类文明和技艺的强光所照透,霍布斯笔下的海中巨兽“利维坦”即将来临,它必将驯服骄横的海洋家族,一劳永逸地终结悲惨的“自然状态”。

事实上,英国凭借在此前和此后几百年的努力,确实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海权大帝国。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缔造了一个更强大的不列颠,实现了英国人长久以来的海洋帝国梦想。

物种大交换为主题的小论文

物种大交换为主题的小论文

物种大交换为主题的小论文马铃薯,作为“哥伦布物种大交换”,全球互动交流的产物,让爱尔兰在15-18世纪迎来了人口大爆炸,人口从200万一下飙升到800万。

随之而来的大悲剧,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1845-1849年,因为马铃薯霜霉病菌,马铃薯减产导致上百万的爱尔兰人饿死。

马铃薯改变了世界,这不是危言耸听,尽管直到近现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马铃薯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主要食物,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同时让人类在新大陆发现了玉米、马铃薯、花生、豆类、番茄、辣椒、番石榴、甘薯、树薯、美国南瓜、菠萝、可可等植物。

现在人类学家认为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木薯、甘薯、向日葵、花生、菜豆、烟草、可可豆和棉花等10种农作物,被列入影响世界的30大物种。

美洲不愧为是人类世界的一个巨大宝藏,仅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的热量就足以养活全人类。

“物种大交换”意义在于,在西方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全球生态环境实现了新的布局与重组。

新的物种的引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宗教、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马铃薯在世界各地起初并不受欢迎。

但是当战争、饥荒发生的时候,为了活着,马铃薯成为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第四大粮食作物。

马铃薯促使欧洲人口极大增长。

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欧洲人认为美洲文化是落后的,尤其是宗教心理的隔阂,让马铃薯一开始就遭到歧视,仅仅是在菜园等小区域内种植。

18世纪,马铃薯突破菜地,逐渐走向田间,人们开始食用这种农作物,逐渐对欧洲人口增长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欧洲在1700年在遭遇黑死病打击之后,在1800年迎了爆发式增长,相比较于1400年的6000万人,增长到1800年的1亿8千万人。

如果没有马铃薯,欧洲不可能诞生工业革命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向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进献了一箱包括马铃薯在内的美洲农产品,西班牙王室随后将马铃薯种植在近郊的花园里,从此开启了马铃薯在欧洲的跌宕旅程。

其实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种植马铃薯,仅在西北部的山区长得比较好。

克伦威尔和瓦特的历史短文

克伦威尔和瓦特的历史短文

克伦威尔和瓦特的历史短文克伦威尔和瓦特是英国历史上两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英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

本文将分别介绍克伦威尔和瓦特的历史背景、重要事迹以及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

他是英国内战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国的统治者。

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东部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声誉。

在英国内战爆发后,克伦威尔领导了议会军队,对抗国王查理一世的绝对统治。

克伦威尔的领导能力和战略才能使他在内战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最终,他成功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建立了英国共和国,被称为“共和国护卫者”。

然而,克伦威尔的统治并不稳定,他面临着来自保守派势力和军队内部的压力。

最终,克伦威尔逐渐集权,通过军事行动扭转了局势,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独裁者。

克伦威尔在统治期间,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国教制度、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和加强英国的海军力量。

他还对殖民地进行了改革,加强了英国在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地统治。

然而,克伦威尔的统治也受到了很多争议,他的军事行动和宗教政策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

在他去世后不久,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度,克伦威尔的尸体被挖出来并受到处决。

瓦特(James Watt)是18世纪的英国工程师和发明家,被誉为蒸汽机的发明者。

瓦特生于苏格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对机械和工程学感兴趣。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使其成为了一种高效的动力源。

瓦特的蒸汽机改进了早期蒸汽机的缺陷,使其更加高效、可靠。

他发明了蒸汽阀和活塞机构,使蒸汽机能够更好地转换蒸汽能量为机械能。

这一发明在当时的工业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纺织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瓦特的蒸汽机不仅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对全球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总第76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4期Series 76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Teachers’College for the Nationalities Issue4. 1998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张庆海 内容摘要:克伦威尔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是近代英国的奠基人。

他打败封建王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而远征爱尔兰,镇压平等派与掘土派,以及以独裁代替共和,这一切也正表明他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代表,并不像某些史学家所说的他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我国史学界于80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威尔评论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80年代末,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①如王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蒋孟引先生是否定克伦威尔的代表;关勋夏先生则采取了二分法,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罪过,是“矛盾”的历史人物。

②至90年代,对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当然,蒋孟引先生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他是彻底的非革命者,这种评论本身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评论应以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实践为标准,主观动机是不能作为主要依据的,更何况这种动机往往陷入猜测这中。

另外,蒋先生的引文虽然丰富,但一看就知道,他重复的正是英国史学上否定克伦威尔时期的观点与论据。

王觉非先生的论文中已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认为历史人物有功有过,功过应分清,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这种方法已成为史学研究中的思维定势。

许多人挂在嘴上,也落实到了笔上,即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三大块”,“功、过、矛盾的历史人物”,并声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当然,在评论不同的历史人物时,这种方法也有变化,如一个个史实的分析、一个个阶段的分析等。

而对克伦威尔评价近年来趋于沉寂,正是由于史学界取得了这种方法的统一而在观念上无法突破的缘故。

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楊肅獻先生克倫威爾的政治觀研究生:邱鐘義 撰學 號:R89123013中 國 民 國 九 十 三 年 六 月12目錄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史回顧與史料運用 (5)第二節 議員之前的克倫威爾 (9)第二章 政治與宗教的關係 (15)第一節 權力的起源 (18)第二節 克倫威爾的宗教政策 (27)第三節 神意主義與神意政治 (39)第三章 軍隊與國會 (47)第一節 關於內戰 (49)第二節 政府的目的與形式 (58)第三節 關於王權存續問題的論辯 (68)第四章 護國主還是國王 (79)第一節 政體的選擇 (81)第二節 無冠之王 (95)第五章 結論 (110)徵引書目 (112)34第一章緒論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一直是英國政治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1在2002年,BBC﹝英國廣播公司﹞曾舉辦二十世紀英國十大偉人的票選當中,克倫威爾名列第十。

2這樣的一個人物,在歷史上受到的評價卻非常極端,有人視其為英雄偉人或是救世主,3愛爾蘭的民眾卻一生一世詛咒他。

4一個在十七世紀英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克倫威爾,他的思想與行政手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在他的領導之下,英國的確在十七世紀中葉擠進了歐洲的強國之林,5但這個成果卻僅僅限於他自身這一代而已。

在他死後不久,英國就又走回到了君主制的老路上,那當時克倫威爾所創造的這一套體制究竟是出了什麼樣子的問題?而使得內戰的成果沒有辦法繼續延續下去。

由於想要獲得這些問題的解答,我開始閱讀有關克倫威爾及英國內戰時期的史料。

在開始閱讀史料之後,克倫威爾行事作風與本身性格中強烈的矛盾性格,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

舉例而言,克倫威爾在其政治生涯初期擔任議員的時候,曾經由於幫助沼澤地區的平民向貴族爭取權益,而被當地平民尊稱為「沼澤地區的保護者」(Lord of the Fens)。

此時,克倫威爾很明顯地是處於平民的立場來和貴族來對抗。

19世纪初英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战略存在与军需供给

19世纪初英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战略存在与军需供给

19世纪初英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战略存在与军需供给
吴昊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19世纪初期的波罗的海地区是大国角逐的重要舞台.为打破法国封锁,维持地区间的贸易联系,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初就派遣舰队介入波罗的海,试图运用军事手段来保障本国的地区贸易军需物资来源和商业利益.为维持舰队存在,英国发展出了一套可靠的后勤制度,建立了合理完善的军需供应体系,使海军在战略需求与支援需求间找到了有效的平衡点,不仅确保了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也为其保持海权优势,成就海洋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页数】4页(P25-27,58)
【作者】吴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国海军首个远东战略的出台 [J], 邹彦鹏
2.安全战略、地缘特征与英国海军的创建 [J], 王银星
3.2015英国皇家海军战略 [J], 理查德·斯科特;刘元弘
4.海军迷中国海军需要你 [J], 王健娃
5.1936—1938年的英国海军战略与远东政策 [J], 周旭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波罗的海十字军文本学述析.doc

波罗的海十字军文本学述析.doc

波罗的海十字军文本学述析
王云龙
依据20世纪下半叶国际学术界有关波罗的海十字军的英语文本,择其荦荦大端,做文本学述析。

由于波罗的海十字军研究领域相对冷僻,而其文本载体的学术史又相对清晰,文本自身与历史逻辑的对应辨识度相对较高,因此,按照文本学—问题域集成模块,首先辑录书目,这是学术基础建设。

接着,对世界第一面国旗即丹麦国旗进行文本学辨析。

在近代丹麦民族主义及其史学兴起后,波罗的海十字军运动中天降十字旗的传说与祈祷丹麦获胜的大主教安德斯·斯诺森,被视为丹麦民族认同的神圣象征,揭示了西欧史学的后喻性,亦即使历史服务于现实需要的史学范式。

最后,对《普鲁士编年史》进行的文本学解析表明,波罗的海十字军的重要一支条顿骑士团,不但征服了普鲁士,而且还使普鲁士人成为西欧基督教世界的他者和“心灵的边民”,从衣食住行到习俗风尚,无不突出其异教徒特质。

高三历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试题

高三历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试题

高三历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试题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一次问题探究课上,老师从一本外文图书中选取了一组历史人物(17~18世纪)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对人类民主政治贡献最大的一位人物,结果下列三位人物被讨论、评价的次数最多。

请完成:(1)请依次指出图中三位历史人物的姓名以及国别。

(6分)(2)在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中,你认为这三位历史人物谁的贡献最大?为什么?(9分)【答案】(1)英国——克伦威尔;美国——华盛顿;法国——拿破仑。

(2)(本题三种选择不固定,只要列出人物的活动,并说明贡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17~18世纪”“人类民主政治贡献最大的一位人物”,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和图片下方的英文名字,可以得出图一是英国的克伦威尔;图二是美国的华盛顿;图三是法国的拿破仑。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型,任意选择哪个人物都可以,联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只要列出人物的活动,并说明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如选择英国的克伦威尔,可从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战胜王军,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平定王党军的叛乱,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等角度来阐述即可;如选择华盛顿,可从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美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来阐述;如选择拿破仑,可从拿破仑上台后采取的内外措施,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的角度来阐述。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54到1658年,英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克伦威尔能否成功地使军队授予他的权力得到国家的首肯。

但他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

1649年1月,下议院被认定为国内代表人民至高无上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

关于拿破仑的论文

关于拿破仑的论文

P‎.1 ‎‎前言‎ P.‎2-P.4‎8‎拿破崙的‎事蹟P‎.49 ‎‎歷史學家‎對拿破崙的‎評價P‎.50 ‎‎我對拿破‎崙的評價‎P.51‎‎感想‎前言~‎拿破崙.‎波那巴特‎~拿破‎崙(Nap‎o lean‎Bona‎p arte‎, 176‎9 ~ 1‎821),‎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家及政治家‎,也是西方‎歷史上最具‎傳奇性的人‎物。

拿破崙‎的影響所及‎,在空間上‎,並不限於‎法國,而是‎幾乎遍及全‎歐洲;在時‎間上,並不‎限於18~‎19世紀之‎間,而是延‎及至今日。

‎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人物屈指可‎數。

拿破崙‎出生於地中‎海科西嘉島‎,10歲時‎,還不太會‎說法文,就‎進入法國布‎里安皇家軍‎事學校就讀‎;30歲,‎拿破崙以一‎個「外國人‎」成了法國‎最高執政者‎,自此東征‎西討,建立‎拿破崙帝國‎,成為法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為其建立凱‎旋門;但又‎在不到16‎年的時光,‎他又毀了一‎手締造的帝‎國;在「滑‎鐵盧戰役」‎之後向英國‎投降,正式‎退位,被放‎逐到南大西‎洋非洲外海‎的孤懸小島‎-聖赫勒那‎島,6年之‎後,在孤島‎中結束其戲‎劇性的一生‎。

與此同時‎,拿破崙傳‎奇至今仍挑‎動著人們的‎心,不僅是‎他的軍事戰‎略仍是現代‎人們的研究‎重點,他與‎約瑟芬的愛‎情故事,也‎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

‎拿破崙家‎族背景‎自十‎二世紀末波‎那巴特(B‎o napa‎r te)家‎族就聞名於‎義大利的托‎斯坎。

家族‎的其中一位‎成員約在1‎490年前‎往科西嘉島‎定居,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拿破崙的‎父母:查‎理-馬里?‎波那巴特(‎C harl‎e s-Ma‎r ie)與‎其妻蕾緹西‎亞?拉摩利‎諾(Let‎i zia ‎R amol‎i no),‎才讓他們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

‎他們生了‎十三個孩子‎,當中只有‎八個存活下‎來,而拿破‎崙就是其中‎之一。

‎他讓他‎的兄弟妹們‎登上歐洲各‎地不同的王‎位:約瑟(‎J osep‎h)為那不‎勒斯王(1‎806-1‎808)、‎西班牙王(‎1808-‎1813)‎;愛莉莎‎(Elis‎a)為托斯‎坎女大公爵‎;路易(L‎o uis)‎為荷蘭王(‎1806-‎1810)‎;卡洛琳(‎C arol‎i ne)為‎那不勒斯王‎后她的丈夫‎穆拉(Mu‎r at)即‎為那不勒斯‎王(18‎08-18‎14);傑‎羅(Jer‎o me)為‎西發利亞王‎(1807‎-1813‎)。

高三历史选修2_克伦威尔评价及影响

高三历史选修2_克伦威尔评价及影响

克伦威尔简评奥利弗·克伦威尔是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

克伦威尔生于亨廷登,曾就读剑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

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

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

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

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评价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突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

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

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我们如何来评价克伦威尔在历史中的作用呢?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

在战争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是克伦威尔领导的骑兵队,在马其顿荒原战役中取得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局面。

如果没有克伦威尔,国会军最终的胜利就不可能到来。

这一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政府在英国的确立和加强。

影响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打败了保皇党军队。

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条顿骑士团论文:条顿骑士团 波罗的海 征服 改宗条顿骑士团 波罗的海 征服 改宗

条顿骑士团论文:条顿骑士团 波罗的海 征服 改宗条顿骑士团 波罗的海 征服 改宗

条顿骑士团论文:条顿骑士团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征服【中文摘要】从11世纪起,欧洲步入经济复苏、城市复兴、贸易频繁的新时期,波罗的海贸易区作为沟通中世纪东西贸易的重要商道逐渐兴起。

与德意志移民不断向东方垦殖、建立新兴的德意志乡村和城市这一过程相辅相成,商人通过他们的贸易深深地刺激着这一地区的各诸侯对财富和权势的梦想。

因此,波罗的海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层面上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十字军思想的演变和在早期北方十字军运动的影响下,作为中世纪西欧三大宗教骑士团之一的条顿骑士团也把目光对准了波罗的海地区。

在狂热的宗教热情和巨大的现实利益驱使下,他们对普鲁士、立沃尼亚等波罗的海地区展开了军事征服,并对波兰、立陶宛、罗斯公国等进行侵略,成为罗马天主教在东北欧地区消灭异教徒和异端的中坚力量。

他们发动征服战争不仅仅依靠宗教热情,还凭借着自身优势:德皇和教皇的授权;源源不断十字军战士;与罗马教廷的良好关系;强大的财力保障。

当然还有他们的“私人国家”的政治理想,这受到当时德意志政局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上这一情况的影响。

从1230年开始,条顿骑士团在波罗的海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并强迫原住民进行改宗。

1291年阿克城陷落之后,条顿骑士团退守欧洲,随之便全身心投入到波罗...【英文摘要】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beginning, Europe stepped into a new period, economic resurgence, urban renaissance, and trade becoming frequently, then, the BalticSea trade district rose gradually, a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route connecting East-West trade the in Middle Ages. Germany emigrations continuously moved to east Europe, reclaimed wasteland, and built new German villages and cities. Meanwhile, the merchant stimulated deeply the feudal princes to seek wealth and power by their block trade. So the Balti...【关键词】条顿骑士团波罗的海征服改宗【英文关键词】the Teutonic Order the Baltic conquer conversion【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条顿骑士团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征服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绪论7-10第一章征服活动的历史背景10-14一、人口压力和早期德意志化10-11二、十字军思想的演变和早期北方十字军11-12三、东进垦殖的地区12-14第二章征服活动的原因14-21一、“基督的战士”的宗教热情14-15二、条顿骑士团的自身优势15-17三、“私人国家”的政治理想17-19四、波罗的海地区的特殊性19-21第三章征服历程21-45一、立沃尼亚22-27二、普鲁士27-35三、立陶宛35-45第四章战争机器45-55一、征募人员45-48二、装备武器48-51三、经济资源51-55第五章历史影响55-61一、天主教化55-57二、德意志化57-59三、余论59-61参考文献61-63结语63。

中欧工业强国崛起历史小作文

中欧工业强国崛起历史小作文

中欧工业强国崛起历史小作文随着中欧经济实力的增强,中欧统一的呼声在次高涨。

历史还是选择了由普鲁士来完成国家统一。

中欧工业化的进行深刻改变了中欧的社会状况,这一改变在普鲁士显得更加突出。

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工业化最先进的地区,普鲁士拥有鲁尔、萨尔斯和上西里西亚等工业区,其工业产值占据了德意志的半壁江山。

普鲁士的面积大,位置重要,成为了德意志的交通中心,普鲁士的铁路里程占全德的一半。

除了工业以外,普鲁士的农业也转变为了资本主义的大农业生产。

容克贵族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纷纷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建立庄园农场,使用机械化生产,并将粮食出口到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逐渐资产阶级化,他们甚至大规模投资工商业。

另外一方面,德意志1848年革命失败后,其资产阶级开始放弃革命的道路,转而和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阶级结盟,以合法的议会斗争来推动中欧统一。

因此在50到60年代,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迅速融合,两大阶级的矛盾开始调和。

此现象,改变了普鲁士的社会性质,普鲁士逐步从专制主义的堡垒变为中欧统一运动的领导者。

中欧的统一:一个中欧强国的崛起,深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中欧的统一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在历史潮流之下,传统的奥地利也试图利用统一运动来称霸德意志。

奥地利提出了由哈布斯堡王朝统一德意志的“大德意志计划”,表面上该计划符合中欧发展趋势,但实际上,这是奥地利试图建立大奥地利的野心的表现。

而普鲁士则提出建立除了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联邦”,由于普鲁士代表着新兴的势力,因而也更符合历史的趋势。

1861年,普鲁士威廉一世上台,他决定调和容克贵族阶级和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矛盾。

1862年,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而俾斯麦本人则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俾斯麦上台后,制定了统一政策:第一,统一必须采取“铁血手段”;第二,只能由普鲁士领导统一;第三,坚持“小德意志”方案。

在推行计划之前,俾斯麦先缓和社会矛盾,他拉拢工人阶级,控制社会主义运动;对资产阶级软硬并施,使其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伦威尔的波罗海政策论文
由于波罗的海地区盛产造船业不可或缺的木材,又出口欧洲紧缺的粮食,西欧各国都有意与其中强国结盟,以获得资源的优先购买和使用权。

17世纪中期,波罗的海的贸易主要被荷兰垄断。

荷兰潜在的敌人是瑞典,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成为了波罗的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现在,强大的瑞典开始觊觎一系列坐落在波罗的海南海岸的贸易城镇,奢想拥有这些城镇后能够带来的丰厚税收。

但是,瑞典要想完全控制波罗的海,还必须从丹麦手中夺取松德海峡,从波兰手中夺取但泽。

英国在波罗的海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目的:第一是获得充足且廉价的木材和焦油供应,第二是打破荷兰在那里的贸易统治地位,增加英国商人在波罗的海的贸易份额。

本文就将以这两大目的为标准,来检测克伦威尔在波罗的海地区外交的成果。

在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之前,瑞典就已经开始着手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扩张,丹麦人为了应对瑞典的扩张,选择与荷兰结盟。

通过1649年与丹麦签订的偿还协议,荷兰获得了松德海峡的贸易特权。

为了报复丹麦,克伦威尔派遣布尔斯特罗德·怀特洛克爵士前往瑞典寻求进攻联盟。

①这样一来,只要丹麦坚持与荷兰的和约条款,拒绝向英国开放松德海峡,就将遭受不必要的攻击。

考虑到丹麦人和荷兰人的亲密关系,英格兰的盟友自然就是瑞典。

但是情况在1654年五月查理十世登上瑞典王位而彻底改变。

查理十世继承了与瓦萨国王一样的好斗天性以及军事能力,在继承
王位后马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

1655年,他侵略了波兰,计划征服西普鲁士,占领但泽。

据说,但泽的海关价值比瑞典的领土总和都多。

②在这样的新情况下,克伦威尔有两个政策的选择:其一,他可以和瑞典结盟,这就意味着公开地承认英国和瑞典的主要敌人是荷兰,承认新教事业只是个神话、借口。

但是通过和瑞典的联盟,克伦威尔有希望能够解除丹麦人对松德海峡的控制,打破荷兰对波罗的海贸易的垄断。

他的第二个选择就是与荷兰通过和谈解决问题,这么做有助于防止战争一触即发,但却意味着接受荷兰在波罗的海的贸易统治。

查理十世对丹麦海军在但泽的介入感到不安,向护国公请求借二十艘船只用以抵抗。

③如果克伦威尔应允这个请求,他就能得到英国商人集团中强大的反荷兰势力的支持。

④怀特洛克极力宣扬与瑞典结盟可能带来的的经济利益,强调只要英国在购买瑞典铜上有独占的特权,英格兰就能在铜炮制造上的领先一步,这无疑是成为军事强国的必要之举。

⑤贸易委员会把这个提议呈递给克伦威尔,但是一心拉拢荷兰想建立新教联盟的克伦威尔,对这样一份以夺去荷兰在波罗的海的贸易为代价的联盟条约并无兴趣。

除却对新教事业的顾虑,瑞典的经济雄心也不能得到护国公的信任,就连怀特洛克的都也担忧地警告说,需要考虑瑞典最近关于提高黄铜出口关税的事实。

⑥虽然护国公拒绝了瑞典的提议而保持中立,以赢得荷兰的好感。

但是荷兰依旧采取行动对抗瑞典、减轻但泽的负担。

通过1656年9月签订的《埃尔宾条约》,瑞典对荷兰要求关税持平的要求作
出了让步。

因为克伦威尔没有打算和瑞典依据查理十世的条款结成联盟,第二个选择——维持现状——就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

这样的政策意味着接受荷兰对波罗的海的经济统治,虽然这样暂时能为英国在波罗的海的贸易提供和平的环境。

克伦威尔派遣了由怀特洛克、商业冒险家领袖克里斯多夫·帕克爵士组成的使团前往瑞典,去协商瑞典和丹麦之间的矛盾。

在签订的《罗斯基勒和约》中,波罗的海的均势得以保留,条约规定松德海峡由双方控制、瑞典吞并挪威的要求被驳回——“让瑞典人拥有全部的主要材料,例如松木、沥青、焦油、黄铜和铁,这些都是制作我们船的装备以及衣服必备材料,这笔财富太过重大了,不能掌握在一只手中。

”⑦
虽然签订了《罗斯基勒和约》,但是在波罗的海,就像在别处一样,克伦威尔想要推进他进攻性的新教政策。

在护国公看来,解决波罗的海矛盾的最快办法就是将瑞典军队转向德国。

克伦威尔对查理十世的军事能力有天生的崇拜,他把查理十世看作是第二个古斯塔夫斯。

当奥地利加入对抗瑞典的阵营后,克伦威尔更加确定这场战争的宗教意义。

但是克伦威尔无法证明转攻德国能让瑞典得到什么经济利益,这样他就没有办法说服查理十世改变他的政策。

在克伦威尔去世后,瑞典与有奥地利和联省支持的丹麦之间才爆发了他梦寐以求的战争,但是双方追求的却只有贸易关卡,而无关宗教信仰。

护国公去世后,其子理查德·克伦威尔尝试维持父亲的波罗的海
政策。

1659年2月,议会讨论了向波罗的海派遣舰队的可能性。

瑟洛主张派遣舰队以抵御荷兰的阴谋和哈布斯堡的雄心。

但是大多数议员并不认为奥地利有入侵英格兰的计划。

相反,他们强调经济利益而不是新教利益才是富国强兵的保障。

也有人指责克伦威尔太容易被查理十世影响。

但这并非事实,因为克伦威尔只是在谈判时执着于呆板的讨价还价,用不莱梅或等价的东西作为战利品。

克伦威尔真正的失误在于,在制定波罗的海的外交政策时,没有将英国的经济还有海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因此,英国在波罗的海的行动注定是跟风、混乱的,而英国的商人也难以从这样的混乱中获得优势和好处。

注解
① B. Whitelocke,A Journal of the Swedish Embassy,I,London,1855,pp.87-90
② Thurloe State Papers,III,440
③ Guernsey Jones,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romwell and Charles X,Lincoln,1987,pp. 23-24
④ Thurloe State Papers,VI,815
⑤ B. Whitelocke,A Journal of the Swedish Embassy,II,London,1855,pp.466-467
⑥ B. Whitelocke,Memorials of English Affairs,IV,p. 249
⑦ Philip Meadows,A Narrative of the War Between Sweden and Denmark,London,1977,P.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