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现代教育学第一讲基础知识
教育改革问题是指对现有的教育体制 、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完善的问题,是 教育学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 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的 形势和需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 进教育公平,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但 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阻力, 如利益冲突、观念障碍等。
THANKS
02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政策区的教育投入等。
03
社会各界的参与
教育公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例如,企业可以提供奖学金
和实习机会,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公益教育项目,
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总结词
教育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
详细描述
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等,这些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指导原则。而教育学应用学科则更加具体和实用, 如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 将教育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的教育问 题。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教育学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也日益增多,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这 些交叉学科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方法。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 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但 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教育质量问题, 如教学质量不均衡、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方法陈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 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教育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解决方案
针对教育质量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 入手。首先,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建 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质 量的持续提高。其次,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此外,推进教育改革, 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满足社会和 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答案(课程代码0044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____笔记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随机性)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二)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二)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教育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完整版)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0、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汇编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
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
(名词解释)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
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现代教育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从教六年,看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的书籍,也在不断摸索着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读了柳海民的《现代教育原理》,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教育概说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讲是受教育者,但是每一个学生不一定在一切方面都不如教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未必不如师,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学生群体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教互学,而且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尽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
他们互为主客体,又互为存在的条件。
关于现代教育特点:现代教育不仅表现出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并存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这一基本格局下,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多样性统一。
关于教育学科发展: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政治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技术学等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上——教育制度关于学校的产生与发展:“自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出现以后,不同时代或多或少有一定制度规范教育活动。
在古代,教育事业不发达,教育系统尚未形成,加之,当时实行个别施教,“教”也“学”主要诉诸个人经验,还不可能对“教”也“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相比之下,近代以集体施教代替个别客观分析,从中发现教育活动的标准、规则与规范,更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化,学校数量增多,学校系统形成,遂使教育过程——教育实体标准化从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需求。
”“在近代,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标准……”关于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近百年来我国现代学制发展的道路和前景是: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单轨学(通过高中综合化。
教育学笔记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
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做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教育学笔记总结
教育学笔记总结综合一、知识点: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将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第一个人。
2、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3、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4、瞽(gu)宗是商代的乐师。
5、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6、古代印度“种性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奴隶)。
7、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庠(xiang)。
我国有学校教育形态是在:夏代。
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形态。
8、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是西周的主要教育内容,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9、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0、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是指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1、教育的7个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4、到2021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施行时间:20xx年9月1日。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时间是:1986年4月12日。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21年。
1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16、我们平常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同化性迁移】。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笔记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笔记答案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2、传统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A.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B.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C.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写作方式的变革A.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B.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C.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D.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3.计算方式的变革:A.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B.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C.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3、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冲击1.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它包括: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学习时空观。
2.教育的内容;3.教学环境;4.教学的方式;5.教育方法;6.教育制度。
4、技术定义:“技术一般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该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5、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狭义的说,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6、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育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和实践。
8、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
A.从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它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从其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教育技术学也是教育学科的内容。
教育学基础 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活或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美国的伊里奇倡导的。
他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化社会,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4.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学口诀笔记摘抄(3篇)
一、教育本质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3. 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二、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
3. 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规律1.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3. 教育规律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规律。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和调整的制度。
2.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
3. 我国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五、教育方法1.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和手段。
2. 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等特点。
3. 常见的教育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1.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 教师具有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3. 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七、学生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自主性等特点。
3.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等。
八、教学1.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2. 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等环节。
3. 教学原则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民主性、启发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量力性等。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题型:单选、N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选择题)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一)前教育学阶段(前教育学阶段教育学雏形时期,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基本特征: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是指教育独有的话语体系,由教育学术语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N词解释)。
2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强调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符合学生的本性,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格斯纳开创了一个“教育学研讨班”。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其创立的教育学被称之为传统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题型:单选、N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选择题)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一)前教育学阶段(前教育学阶段教育学雏形时期,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基本特征: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是指教育独有的话语体系,由教育学术语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N词解释)。
2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强调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符合学生的本性,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格斯纳开创了一个“教育学研讨班”。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其创立的教育学被称之为传统教育学)。
首先,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学》。
主要观点: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四)现代教育学的形成的几个基本条件(教育学具有现代性)“现代的教育学”与“现代教育之学”。
首先,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其次,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教育科学群落”。
最后,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
二、教育学的理论结构(一)现代教育学的对象首先,“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N 词解释)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一种是以美国的教育理论为蓝本,对美国教育理论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原著的翻译、介绍或者是套用这些理论模式建立类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其中,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桑代克、盖茨的《教育之基本原理》及桑代克的《桑代克教育学》影响最大。
第二种是以德国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1946年出版的《教育学概论》。
第三种是以苏联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可见,我们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
第五,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西方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福绿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
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第二,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四、现代教育的属性(选择或判断)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随人类而存在。
2.教育的生产性,教育是社会和人的再生产活动。
3.教育的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4.教育的继承性,教育总是在继承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身的规律性。
6.教育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同时,教育的长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一)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育的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类本质说等等(二)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的,教育正是首先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
(N词解释)教育的特征: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
分析: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即受教者具有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
其次,教育的过程是“育”,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营造受教者自动的环境,使受教者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影响,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工厂式”的敲打挤压。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二,重视教育的人学思想。
第三,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
四.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一.现代教育的功能(一)多种功能:1.政治功能:教育要为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经济功能: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3.文化功能:教育要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4.发展个性的功能,世人的治理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第一节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N词解释)概念: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此外,教育目的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层次: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