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财政经济运行评析与1999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政策:1998 年回顾与 1999 年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政策:1998 年回顾与 1999 年展望
3、新增贷款不断增加。1998 年各月贷款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 5 月份之后呈 上升趋势,8 月份增幅为 16.4%,9 月份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为 17.1%,表现出贷款余额增 幅止跌回调。贷款结构改善,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增加 1234 亿元,同比多增 667 亿元(1-8 月数)。
1998 年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在外部冲击加深、内部灾害严重的情况下,特 别是在亚洲国家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增长 7.8%,应该说是相当不易的。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大的制约,解决的办法可采取提高利率浮动幅度的办法, 在高风险情况下,银行如果可以获取高利率,其放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为提高。因此, 可考虑扩大利率上下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根据企业情况选择适当利率的空间增大,最终有利 于情况各异的中小企业都能得到贷款。
――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1999 年应该继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 合,以充分发挥乘数效应。新一轮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选择,在货币政策方面应更多地运用 利率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在财政、投资政策方面应继续坚持政府只直接参与基础设施等具有 “公共支出”性质的投资活动,少用国家财力建新企业,多让市场去调节竞争性行业的投资 方针。
――增加中小银行贷款、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 1999 年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效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对占我国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 的贷款。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各类中小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 我国目前不仅存在着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歧视性政策,而且受金融体制格局限。为此,建议一 方面考虑适时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发放一定数量的再贷款,另一方面可考虑如何增加大银行 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
2、1999 年国内经济形势展望。世界经济形势表明 1999 年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趋于好转, 但总体仍比较严峻,1999 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向将是: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经济 发展有望呈逐渐上升趋势。

由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的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思考

由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的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思考

由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的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思考内容摘要: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分析入手,阐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初步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下一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利弊分析;政策效应1998年为应对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积极财政政策。

十年之后,为了应对由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再次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

文章通过对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分析入手,阐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初步的实施效果,以期更好地完善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对1998年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及其利弊分析(一)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在泰国爆发,紧接着迅速席卷东南亚国家,造成股市暴跌,汇率下降,生产停滞,经济出现负增长,泡沫经济破灭。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

一是出口形势趋于恶化1998年5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出现了22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6月份增长1.6%,上半年仅增长7.6%,大大低于1997年同期26.2%和全年20.9%的增速。

二是外商投资明显下降1997年亚洲国家对中国投资占中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比例由以往的80%以上降为75.6%,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68.7%。

2.通货紧缩现象明显。

受此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7年10月开始,中国物价总水平开始下滑,到1998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出现负增长,为-2.1%;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3%。

1998年以来实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效应分析

1998年以来实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效应分析

1998年以来实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效应分析1997年中国面临着国内外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滑的严峻局面,1998年中国政府果断提出并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持续到2004年。

7年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投资的快速增加,夯实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西部大开发步伐。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出现增长过快的苗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煤电油运供求紧张。

粮食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重。

”[1]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于2005年将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至此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正式淡出。

从2005年到2008年上半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转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但是,从2007年起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之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素混合推动物价明显上涨。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经济剧烈波动并深度调整,国内连续出现特大自然灾害,三季度以后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相当明显,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下行趋势。

为此,2009年中央决定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总体来说其政策目标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的类型和目标是不同的。

财政政策的总体效应则是财政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的政策目标的比较,看其结果怎么样。

但在对政策效应具体分析时,必须重视政策成本这一指标,因为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两大手段来进行的,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影响财政收入和国家债务水平。

“以日本为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克服经济衰退执行了以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为主要手段的财政政策,尽管政策效应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政府持续性的扩大公共支出几乎没有增加任何产出,对经济稳定所起的作用极小,而且还导致公共债务的大幅增长,使政府背上深重的债务负担。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内容提要:文章就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对“挤出效应”、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减税和国债风险等问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

但1998年一季度过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

于是政府在决策上果断地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以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为标志而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出一浪又一浪的冲击波,到1998年,已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并扩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

其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影响之巨,大大超出早些时候一般人的估计。

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

但到1998年,外贸的增长幅度也明显放缓,并于5月出现负增长,客观上这成为使各方对严峻形势形成共识的响亮警钟。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评1999年中国十大宏观经济政策(一)

评1999年中国十大宏观经济政策(一)

评1999年中国十大宏观经济政策(一)1999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十大举措:一、指导思想——放弃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传统做法1999年经济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在进行全年经济工作安排时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指标应当是预测性、指导性的,应当能够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并且公开宣布放弃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做法。

既使在年中,当经济增长速度一度出现严重下滑势头的时候,政府也没有重新采取“压指标"、“上速度"的传统办法,而是积极寻找对策,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

这是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变化,它标志着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或曰“宏观调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二、战略重点——立足于国内市场1998年末,我们提出1999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当立足于国内市场。

后来政府将“立足于国内"不仅作为1999年度的短期宏观政策取向,而且作为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

这一点十分重要。

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仅仅依赖出口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恐怕难以长期为继。

在这样一种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今后不论国际市场形势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不能够忘记国内市场。

事实证明,如果不是我们早已将立足点放在了启动国内市场的话,那么1999年上半年出口急剧滑坡的势头就足以导致各级决策者的信心崩溃和手忙脚乱。

此外,既使在1999年下半年,随着国际市场形势有所好转、提高出口退税政策逐步见效,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快速反弹以后,政府仍然没有放弃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的努力。

三、国企改革——确立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中期目标国企改革是个老话题,也是自改革伊始就遇到的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再错过国企改革的最佳时机。

如今,经济处于持续下滑阶段,此时推进国企改革,势必会加大安排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难度,增大改革的阻力。

然而,目前也决不是推进国企改革的最差时机。

中国机械制造业1998年-199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中国机械制造业1998年-199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第l期(总第53期)
1999年2月MECIIA眦AI.MAN^GE眦NrAND
机械管理开发
DEⅦl㈣
N0.I
陆.
中国机械制造业1 998年一1 999年
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国家机械工业局黄开亮
【擒要】阐述了中国机械制造业1998年取得来之不易的经济实绩,回升势头已经显现,但对现有的 回升势头不能评价过高。对1999年我国机械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预测1999年机械 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好于往年。国外市场形势逐步趋好。提出了应引起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机械帝J造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
2.1.2
中国是个大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大。据 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对机械产品需求量,1990 年约4 000亿元,1996年、1997年均超过15 000 亿元;7年来平均增长在20%以上(详见第7页附 表)。中国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大国优 势,充分扩大机械产品的内需。 预测1999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好于以往
・5・
万方数据
机械管理开发
1999年第1期
比上年大得多。199r7年1~9月份亏损最多的企业 亏损1.2亿元,而1998年亏损最多的企业亏损额 达4.57亿元;亏损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997 年的7家增加到11家,其亏损额达15.72亿元, 为上年同期5.19亿元的3.03倍。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到位,机械制造业的 产销形势将会愈来愈好,但由于回升期来得太晚, 市场竞销一时也难以全面扭转,1998年企业亏损 问题将会比上年严重。就经济增长来说,增长的数 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增长的质量、经济效益才是最
附表:1990年以来机械产品销售、进出口及国内市场占有率情况

硕士论文--我国财政赤字分析与政策选择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我国财政赤字分析与政策选择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财政赤字分析与政策选择姓名:东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赵梦涵2001.3.25我雷财政赤字分析与政策选择内容摘要f在现代社会中,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I?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赤字的数额急剧增长。

自凯恩斯创立赤字财政理论后,财政赤字一直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

我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财政分配为主体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体,财政赤字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其不仅局限于表面的政府收支差额问题,更重要的是其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财政赤字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赤字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手段。

1998年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引起了人们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及可持续性等问题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习本文以财政赤字为研究对象,从财政赤字入手/来研究财政政策问题,将对财政赤字的分析由财政本身扩展/到宏观经济的更广阔领域中。

(本文不仅总体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而且在每个问题的分析中,多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先分析财政赤字的一般原理,再具体分析我国财政赤字涉及的实际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财政赤字问题。

同时,在理论分析中加入了一些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财政赤字对总供求的影响。

、义我国财政赤字分析与政策选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定义性的分析开始,对财政赤字的概念、口径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财政赤字的分类;第二部分,介绍了中西方对财政赤字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对改革前后我国财政赤字的实际状况与成因作了详细的分析,为后文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从多角度来分析财政赤字,涉及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挤出效应、赤字的规模等问题,着重分析了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四部分提出我国合理利用、控制财政赤字的思路与对策。

近十年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

近十年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

近十年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摘要]1998年我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2005年淡出,转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而为了应对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都是为了应对危机、防止经济衰退而采取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但是这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作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着重分析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并对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经济环境前景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我国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都是为了应对危机、防止经济衰退而采取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都是由政府果断决策、快速出手,用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非简单重复。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方面来说,首先,此次和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十年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方向较为单一,主要是对铁路、公路、机场、通讯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而根据此次国务院公布的十项拉动内需的措施来看,其中有五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余五项则集中在民生、环保和社会事业方面,这体现了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投资和消费双管齐下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意图。

其次,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以加大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需求;而此次的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包括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等内容。

本文着重分析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并对前景进行了预测。

一、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经济环境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以此为标志,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农业经济形势1998年回顾与1999年展望

农业经济形势1998年回顾与1999年展望

农业经济形势1998年回顾与1999年展望20世纪的最后一年即将来临。

在迅即过去的100年里,所有令世人感兴趣的中国经验都是同农村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以来,农村经济不仅为农产品供需平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就业结构转换和GDP增长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8%,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乡镇企业增长18%得以实现,就是一个例证。

一、特大洪灾对农业的影响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南北方的具有总量大、时间长、水位高之特征的特大洪水,是1998年惊动全国的最大事件。

这次洪灾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同农业有关。

从南到北普遍发生洪灾,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很差,我们切切不能有盲目乐观的情绪。

但也不应盲目悲观,我国的生态环境毕竟没有陷入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最近20年,我国耕地的肥力没有出现恶化的趋势;灭荒工程和10大林业生态工程相继上马,促进了林业发展,使中国在人均收入数百美元的发展阶段便进入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的阶段,从1998年9月1日起,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入了实施阶段;累计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库近10万座,总蓄水能力近5000亿立方米,通过小流域治理,使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3亿吨。

1998年长江流域各河段的最大洪峰流量普遍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改革以来进行的工程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尽管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着投入不足、进度慢、质量低、效果不如人意等问题。

1998年夏粮估计减产195亿公斤。

在粮价提高和实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的激励下,秋粮播种面积和单位耕地的平均投入均会有所增加,预计增产200亿公斤左右,所以粮食总产量可望与1997年持平。

按3年一个周期进行平滑处理,消除粮食产量年际波动的影响后可以看出,改革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是持续增长的,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斤,目前已稳定在5亿吨的水平上。

预计1999年粮食产量将达到5.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1998年,水产品和油料总产量分别增长5.6%和3%左右;受灾害的影响,棉花总产量减少8%左右;由于采取了比较强硬的宏观调控措施,烤烟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自1998 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扩大消费需求始终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在实际中,财政政策对于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财政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偏差,以及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

因此,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调控重点转向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使用“差异化”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制等手段刺激居民消费,真正扩大内需。

1998 年以来财政政策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简要回顾: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开始主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波动进行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1998 年开始,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进行扩大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从“积极-稳健-积极”的政策类型调整过程。

一、1998 - 2004 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避免我国经济陷入全面通货紧缩,1998 年8 月,我国正式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发国债为政策突破口,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

1. 增加财政支出。

一方面,政府增加购买支出,包括利用预算内资金和增发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资活动,调节投资,促进总需求的扩大。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价格补贴、抚恤社会救济福利费、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调节收入分配,改善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调节消费需求。

2. 调整税收政策。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从1999 年11 月1 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分流居民储蓄,引导居民消费;1999 年对香皂以外的其他护肤护发品消费税税率统一由17%下降为8%,对环保型汽车减按规定税率70%征收消费税; 从1999 年8 月1 日起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减免,以鼓励住房消费和流通。

对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严峻考验:1998年宏观经济形势评析与1999年宏观

对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严峻考验:1998年宏观经济形势评析与1999年宏观

对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严峻考验:1998年宏观经济形
势评析与1999年宏观
逄锦聚
【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6
【摘要】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经过努力,国民经济运行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整个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

这充分显示,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抵御风险和健康发展的能力大大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一、影响1998年宏观经...
【总页数】6页(P3-8)
【作者】逄锦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6
【相关文献】
1.中国机械制造业1998年-199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J], 黄开亮
2.重庆市1998年和199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J], 唐元;
3.1998年财政经济运行评析与1999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J], 刘尚希;陈少强
4.发展调控成果谨慎防祸未然——1997年宏观经济形势评析及1998年宏观经济
走势展望 [J], 逄锦聚
5.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1999年预测 [J], 王文博;张雪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