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引言:单质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丰富的化学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其物理状态、化学反应、同素异形体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概述:单质碳是一个非金属元素,处于周期表第14组。
它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种形式,如颗粒状石墨、纤维状炭素纤维和碳黑等。
单质碳在化学反应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正文:1.物理状态1.1.石墨1.1.1.层状结构1.1.2.导电性能1.1.3.热稳定性1.2.金刚石1.2.1.晶体结构1.2.2.硬度和耐磨性1.2.3.热导性2.化学反应2.1.碳的燃烧反应2.1.1.反应方程式2.1.2.燃烧热2.1.3.燃烧产物2.2.碳与氧气的反应2.2.1.二氧化碳2.2.2.应用于脱氧剂2.3.碳与氢的反应2.3.1.甲烷2.3.2.应用于有机化合物制备2.4.碳与卤素的反应2.4.1.卤代烃2.4.2.应用于有机合成2.5.碳与酸的反应2.5.1.酸盐2.5.2.应用于酸碱中和反应3.同素异形体3.1.晶格异构体3.1.1.钻石和石墨的晶格结构差异3.1.2.奇特的异同持续性3.2.同素异构体的性质差异3.2.1.热稳定性3.2.2.电导性3.2.3.光学性质4.实际应用4.1.电池材料4.1.1.炭黑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4.1.2.石墨电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4.2.催化剂4.2.1.碳纳米管作为催化剂的应用4.2.2.石墨烯作为催化剂的应用4.3.医学领域4.3.1.碳纳米管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4.3.2.石墨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5.未来展望5.1.碳基材料的开发5.1.1.炭黑的改性研究5.1.2.石墨烯的合成优化5.2.碳的新应用领域探索5.2.1.碳的纳米材料在电子学中的应用5.2.2.碳基催化剂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总结:单质碳具有多样化的化学性质,包括物理状态、化学反应、同素异形体以及实际应用。
石墨和金刚石是碳的两种主要形式,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及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或课题〕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容也较多。无论是讲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应尽可能地从演示实验引出;对一些不能在课堂演示的实验,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承受起来比拟自然,这样便于学生从它们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开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并对氢气有所认识,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
3C+2Fe2O3 3CO2↑+4Fe
倾听、思考、
分析。
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加深理解碳的复原性。
【练习】:1、以下反响中,碳不表达复原性的是………………………………………〖〗
A.CO2+C 2COB.2Mg+CO2 2MgO+C
C.C+H2O〔气〕 CO+H2D.2C+Fe3O4 2CO2↑+3Fe
强调反响条件对反响产物的影响。
练习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解释碳的稳定性〕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各为多少?〔预测一氧化碳性质〕
强调结构、性质、用途间的密切关系。
为以后学习一氧化碳知识做好铺垫。
演示
※演示木炭复原氧化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质。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碳的燃烧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 碳的还原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4. 碳的吸附实验:观察碳吸附色素和异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实验和还原实验的操作技巧,以及碳吸附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碳的物理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并进行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并探讨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2. 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铜和二氧化碳。
3. 吸附性:碳吸附色素和异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现象: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说明: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高温下的活泼性,碳单质能跟其他物质 反应。
(1)碳具有可燃性,同时放出热量
碳在充足的氧气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O化碳 2C + O2
一段时间后,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分析:
开始加热时,试管中的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而逸 出 温度达到高温后,木炭与氧化铜开始反应,生成 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O2,另一种则为红 色的固体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1、为什么木炭粉要与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 使木炭粉与氧化铜充分反应 2、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3、酒精灯上加铁丝网罩的作用是什么? 加网罩可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4、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豹澥中学
陈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马
1、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我国古代一些书画家常用墨,墨是由炭黑制 成,书写或绘画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 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的单质,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 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2Cu + CO2↑
2Fe2O3 + 3C 高温
CO2 + C
高温
4Fe + 3CO2 ↑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CO
(吸收热量)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用途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及教案
⼈教版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试试讲真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及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及教案⼈教版九年级⼀、说教材选⾃⼈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刚⽯、⽯墨和C60》,本节在碳与氧⽓的燃烧、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基础上展开,为后续学习⼆氧化碳和⼀氧化碳以及燃烧和灭⽕做了铺垫,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知道还原反应的概念;3.能够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化学⽅程式。
【过程与⽅法】1.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学习认识事物、科学探究的⽅法;2.通过交流与讨论,锻炼语⾔表达与总结归纳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的性质和⽤途的学习,认识化学与⽣活⽣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说学情学⽣已经对碳的性质有了初步认识并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法,但系统研究能⼒不⾜。
三、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演⽰法(⼆)说学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学习四、说教学过程(⼀)导⼊新课通过多媒体展⽰古字画和钻⽯的图⽚,并提出问题“字墨和钻⽯是什么组成的?”,并引导学⽣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碳的其他单质:⽯墨和C60,引出本节课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新课讲授提出问题“为什么字画历时弥久却不退⾊,⽽钻⽯也能恒久远”,引导学⽣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并思考⾼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1.碳与氧⽓的反应结合之前学⽣学习过的⽊炭在氧⽓中燃烧,引导学⽣回忆燃烧现象并板书⽊炭燃烧⽣成⼆氧化碳化学⽅程式。
进⼀步讲解⽊炭不充分燃烧⽣成⼀氧化碳,并引导学⽣板书出化学⽅程式。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为学⽣演⽰⽊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演⽰实验中,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观察、描述并讨论分析实验现象。
进⼀步讲解⽊炭与氧化铜反应,⽣成铜和⼆氧化碳,并引导学⽣写出反应⽅程式。
并结合反应⽅程式为学⽣讲解还原反应的概念。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掌握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1. 单质碳的燃烧反应。
2. 单质碳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 单质碳的彗星示范反应。
2. 单质碳的生成石墨烯的反应。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煤质末或木材末,气管,斜口瓶,刘易斯瓶等。
2. 实验器材:点燃棒,点火器,化学品容器等。
3. 示范实验:碳的燃烧反应,碳的氧化反应。
4. 教材资料:化学教材,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单质碳吗?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哪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答案,然后给与肯定的回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
Step 2:探究单质碳的燃烧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斜口瓶中,用点燃棒点燃后,观察瓶中发生的变化。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燃烧反应:单质碳在氧气存在下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释放能量。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O2 → CO2。
Step 3:探究单质碳的氧化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刘易斯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观察发生的反应。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氧化反应:单质碳可以和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产物。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4HNO3 → CO2 + 2H2O + 4NO2。
Step 4:其他单质碳的化学反应1. 碳的彗星示范反应:利用高温下的碳化钠与碳末反应,产生彗星般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并提出解释。
2. 生成石墨烯的反应:介绍碳热解制备石墨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石墨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Step 5:归纳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并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将化学性质与单质碳的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Step 6:拓展实验1.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单质碳的其他化学反应。
2. 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研究实践,例如制备石墨烯。
Step 7: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和应用前景。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优秀版)
C+ 2 ZnO = 2 Zn+CO2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O2的反应
新 鲜 动 物 血 清
C与CO2的反应
C与CO2的反应的方程式
C+CO2=2CO (吸收热量)
小结
碳在常温时很稳定,在加热或高温 条件下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试一试
在一个通风良好的煤炉中,最不易发生
的反应是
点燃
A、C+O2 = CO2
点燃
C、2C+O2 = 2 CO
(C)
高温
B、C+CO2 = 2CO
点燃
D、2CO+O2 =2 CO2
试一试
碳和氢气一样,都具有: a、可燃性 b、氧化性
(D)
c、还原性 d、常温下性质稳定
A: 只有a
B: a和c
C: a和d
D: a、c和d
讨论
怎样证明纯净的金刚石和石墨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答:高温下将纯净的金刚石和石墨燃烧, 得到的唯一产物都是CO2。证明纯净的金 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四
川
成
都
高
尹
新 实
长验
学
清校
哈! 真香啊
哦嗬! 栽了
哟,真冷,快升火
哎 又挨了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研究目标
1、记住 C 在常温时的稳定性,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 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记住 C 还原CuO实验的现象,并能正确分析和解
释这些现象。
3、会书写 C 分别与O2、CuO、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根据 C 在常温时的稳定性,解释在生产、生活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放热,发出刺眼白光,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放热,发出刺眼白光,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化合反应)。
2.在空气中燃烧
放热,持续红热,产生无色无臭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当燃烧不充分,即氧气量不足时,产生一氧化碳:氧气充足时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化合反应)。
氧气不足时化学方程式:2C+O2==点燃==2CO(化合反应)。
3.作为还原剂
碳作为还原剂拥有和氢气、一氧化碳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生成物不同),都可以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
①碳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
②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置换反应)。
③碳还原二氧化碳:C+CO2==高温==2CO(化合反应)。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碳的基本概念1.1 碳的电子排布1.2 碳的同素异形体1.3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第二章:单质碳的物理性质2.1 单质碳的晶体结构2.2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2.3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第三章:单质碳的化学反应3.1 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3.2 单质碳与氢气的反应3.3 单质碳与卤素的反应第四章:单质碳的还原性4.1 单质碳还原金属氧化物4.2 单质碳还原非金属氧化物4.3 单质碳的还原性与反应条件第五章:单质碳的氧化性5.1 单质碳氧化金属5.2 单质碳氧化非金属5.3 单质碳的氧化性与反应条件第六章:碳的催化反应6.1 碳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6.2 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催化作用6.3 碳催化剂的制备和活性评价第七章:碳的吸附性质7.1 碳材料的吸附机制7.2 碳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7.3 吸附性能的表征与优化第八章:碳的燃烧反应8.1 碳的燃烧反应机理8.2 燃烧产物的分析与检测8.3 碳燃烧反应的环境影响第九章:碳的碳化反应9.1 碳化反应的原理与过程9.2 碳化反应的应用领域9.3 碳化反应的条件优化第十章:碳的化学腐蚀与保护10.1 碳材料的化学腐蚀机制10.2 碳材料的腐蚀防护方法10.3 腐蚀防护涂层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碳的基本概念碳的电子排布: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尤其是最外层的4个电子,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差异导致其物理性质差异显著。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多种化学键,如单键、双键和三键,影响其化学反应性质。
重点二: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单质碳的晶体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结构不同,影响其物理性质。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熔沸点差异显著,与晶体结构有关。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金刚石几乎不导电。
重点三: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完全燃烧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金刚石、石墨、C60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归纳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导入]:老师手里拿的是设么?[学生]:木炭[提问]:生活中我们通常用木炭来做什么?[学生]:烧烤、烤火、取暖等[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块木炭没有燃烧?[学生]:没有点燃、没有火……[引导]:现在是什么环境?[学生]:常温[引导]:所以,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活泼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提问]:为什么,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讲解]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应用]:这副古画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能够保存下,说明了什么?国家领导人在签署重要文件时,用碳素笔[学生]: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C+O2CO2(氧气充足)[教师]: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新闻:室内烧烤,一氧化碳中毒[学生]:一氧化碳[学生板演]:2C+O22CO(氧气不足)[讨论]:讨论:比较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碳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在__________时生成二氧化碳,在_______时生成一氧化碳,在_____________时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2.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及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单质碳的还原性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碳元素的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哪些形式存在?(2)介绍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等。
2.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①讲解单质碳的稳定性,引导学生观察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
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变化。
(2)还原性①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氧化铜的变化。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碳是如何将氧化铜还原的?(3)可燃性①讲解单质碳的可燃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可燃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燃烧现象。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木炭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3.巩固知识(2)课堂练习:完成关于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练习题。
4.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分别进行碳的还原性和可燃性实验。
(2)实验要求: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5.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四、课后作业1.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深入了解单质碳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稳定性对话设计: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木炭在常温下不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答:“因为它比较稳定。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之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支配。
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更有利于培育同学熟悉世界感受世界的力量。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⑴ 学问与技能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精确描述有关试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同学熟悉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⑶ 情感、看法、价值观提高同学熟悉物质世界的力量、培育同学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重点和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1、学情调查九班级同学已初步具备了合作沟通、分析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同学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学问,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洁易于接受。
2、教法和学法:有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以依据同学认知特点,采纳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同学的爱好和奇怪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同学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加课堂,在体验和感受中构建自己的学问体系。
三、教学流程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中心,结合我校的四步教学法将整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即: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环节一: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这节课通过同学表演自编小品引入新课。
目的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头学习。
高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高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高中单质碳是高中化学中一项很重要的知识点,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常见的应用包括制造钢材、有机化学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1. 碳的物理性质单质碳是一种黑色固体,不溶于水,无味无色,硬度极高。
在自然界中,一般存在于煤、石墨、金刚石等物质中。
金刚石是所有矿物中最硬的物质,是碳原子以三维晶体形式排列而成的,通常用于制作刀具、钻头等。
2.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它不易于氧化和还原,但能够直接与氧气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并能与大部分非金属元素反应。
(1)碳与氧气的反应碳和氧气直接反应,形成二氧化碳。
例如:C + O2 → CO2(2)碳与二氧化硫的反应碳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硫:C + SO2 → CO2 + S(3)碳与氢气的反应碳和氢气的反应形成甲烷。
例如:C + 2H2 → CH4(4)碳与卤素的反应碳能够与卤素(氟、氯、溴、碘)反应,形成卤化物。
例如:C + 2F2 → CF4C + 2Cl2 → CC l4C + 2Br2 → CBr43. 碳与金属的反应碳能够与某些金属反应,通常情况下是以热力学的方式形成金属碳化物。
例如:C + SiO2 → SiC + 2COC + MnO → MnC + COC + 2FeO → Fe3C + CO以上反应都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
4. 碳的物理机械性质由于碳的硬度极高,因此广泛应用于制造工具、机械配件等。
除此之外,碳还具有一些光学性能,如金刚石的高折射率和分光性是其在高科技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5. 碳的有机化学性质碳与氢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烃,烃类是有机化学的基础。
烃类根据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个数不同,可分为烷、烯、炔等。
烷是由碳碳单键构成的分子,烯是由碳碳双键构成的分子,炔是由碳碳三键构成的分子。
例如,甲烷、乙烷、丙烷都是最简单的烷类烃,乙烯、丙烯是最简单的烯类烃,而乙炔是最简单的炔类烃。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碳元素、碳原子、碳的同素异形体。
2.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3.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燃烧反应、碳化反应。
4. 碳的吸附性质:吸附剂的制备、吸附原理、吸附应用。
5. 碳的半导体性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机理、碳的半导体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单质碳的性质及应用。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
3.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碳纳米管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木炭、氧气、氢气、碘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动画等。
4. 作业与评估: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第一课时: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特点。
2. 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碳的同素异形体。
二、探究单质碳的物理性质1. 观察石墨和木炭的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2. 分析石墨和木炭的物理性质差异。
三、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实验演示:石墨和木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反应、碳化反应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境保护意义。
第二课时:碳的吸附性质和半导体性质一、导入新课1. 介绍吸附剂的制备和吸附原理。
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的发现及应用。
二、探究碳的吸附性质1. 实验演示:碳纳米管对碘的吸附现象。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 1。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碳单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合物以及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先介绍了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了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氧气、氢气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理解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1)碳单质还原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设计整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设计整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学校化学教材重元素化合物学问的重点之一,它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的其次节,本占干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等四章之后,铁、溶液、以及酸碱盐等三章之前,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其次部分介绍了CO、CO2等几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第三部分介绍了甲烷、酒精、醋酸、煤和石油等物质,使同学对有机物有个粗略的了解。
其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本章的重点,他实在学此了几种碳但值得物理性质、用途的基础上,着重讨论碳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是本节重点,而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则为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纳与氢气化学性质对比的方式讲解,并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试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节的特点,本课时抓住了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2、把握高温条件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3、了解单质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差异很大,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4、常识性介绍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智能目标:培育观看力量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同学主动、乐观地参加到教学中来,进展同学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纳“化学试验导思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纳启发、对比、自学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引导同学把握联系、对比、观看试验现象、思索分析、得出结论、记忆运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法和学法是依据教材与同学的特点而选用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我采纳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案)
蒜岭侨兴中学郭礼文 2001.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二节,上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在第一章里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提到过碳与氧气的反应,说明碳能与氧气反应,第三章里学习氢气的还原性,本节更详细地学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本章第五节还要学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所以学好这一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可对氢气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又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作为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也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知识顺序是: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点燃、强热时化学性质活泼(碳在氧气里充分、不充分燃烧—碳在高温时与氧化铜、铁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经过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懂得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性(为什么用碳素写得字、画得画日久不变色)在高温下具有可燃性(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还原性(碳能与铁的氧化物、氧化铜等反应),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有吸热和放热现象。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巩固实验的操作技巧,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3.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根据《大纲》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通过演示和列表对它们进行比较。
2)难点: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二、学生情况分析与教法、学法指导
1.学生情况分析:
碳跟氧气的反应在第二章里已经学过,学生比较熟悉。
不过,学习氧气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而且只是作为学习氧气化学性质的一个实例,讲了木炭在氧气里的燃烧。
对于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理解比较难,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学生只能通过教材理解(认学生懂得一个道理),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理解起来有难度。
2.教法、学法指导: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刚学过的碳跟氧气的反应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演示木炭、石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验证都有二氧化碳生成,讨论后自己寻求出正确答案,从而扩展认识到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碳的单质,虽然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人们怎样知道金刚石的组成?”这个阅读材料解释详细,学生容易理解。
通过便于想象的煤气中毒的例子说明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在第五节里会重现这种现象,可以让学生看P97图5-22。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比较陌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对于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实验5-4]叙述了这个实验的操作方法,提出了两个应该着重观察的问题: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如从石灰水变浑浊,想到木炭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从黑色粉末变为铜红色,想到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另一种生成物是金属铜。
这样,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写出木炭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个化学反应,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指出是木炭夺取了氧化铜里的氧生成了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以后还原为金属铜,从反应实质上看,这个反应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完全一样的,说明木炭和氢气同样具有还原性。
炽热的碳跟二氧化碳反应,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而且还需要吸收热量,虽然不能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在烧得很旺的炉火里(此时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降低,而且还有煤气(一氧化碳)产生,这时二氧化碳跟碳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说明了碳的何种化学性质?采用这样的教法,不但可以顺利突破难点,掌握碳在高温条件下的还原性,而且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次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利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当今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
3.演示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5—4]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氧化铜与碳的配比:由化学方程式计算,氧化铜与碳的质量比应当是13:1,在实际操作中,氧化铜粉与炭粉的质量比以限制在(9~13):1的范围内效果较好。
2)反应物要研细混匀。
为了使氧化铜和木炭这两种反应物充分接触,要把刚烘烤过的木炭放在研钵中研细,再加入氧化铜,一起混匀,能否混合均匀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3)为了缩短演示实验时间,可以在课前用水把混匀的氧化铜和木炭粉调成糊状,用玻璃棒把糊状物均匀涂在薄壁试管底部内壁上,晾干后进行还原操作,在试管内壁可见紫红色的铜镜出现。
4)用新制氧化铜进行实验。
往试管里放入少量硝酸铜晶体,在通风橱中加热使其熔化,一面转动试管,一面继续加热,直至试管底部形成均匀的氧化铜薄层;然后,把刚烘烤并研细的木炭粉倒入,并高出氧化铜薄层1~2厘米,按图5—8装置好。
用带有网罩的酒精灯加热,经4~5分钟后,可见黑色氧化铜薄层变成光亮的铜镜,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
四、板书设计:
§5-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
2.在高温、点燃条件下:1)碳跟氧气反应:
A.充分燃烧:
B.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
A.碳与氧化铜反应:
B.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吸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