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七巧配浓度

合集下载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学习《乞巧》,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如“浪漫”、“温馨”、“哀愁”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乞巧》这首诗。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乞巧》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浪漫的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品味诗歌的美。

3.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意象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乞巧》这首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张相关的图片或一段音乐,引出《乞巧》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乞巧》,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乞巧》,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意象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乞巧》。

6.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乞巧》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

②齐读三、理解第一行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

(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2、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3、指导朗读四、理解第二行1、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分析古诗,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来深入理解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乞巧》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乞巧》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意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熟练朗读、背诵《乞巧》。

(2)学生是否能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乞巧》课程设计

《乞巧》课程设计

《乞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乞巧》这首古诗的内容,理解其意义,能够背诵并默写;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乞巧》,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风俗习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乞巧》这首古诗的学习、乞巧节的相关知识以及古典文学的鉴赏。

首先,学生需要背诵并默写《乞巧》,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介绍乞巧节的历史起源、风俗习惯以及与现代节日的联系;最后,通过欣赏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讲授法,教师讲解《乞巧》的诗意和乞巧节的相关知识;其次,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次,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其他古典文学作品的片段,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最后,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如制作乞巧节的相关手工艺品,加深对节日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教材《乞巧》及相关古典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文本材料;参考书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视角;实验设备,如纸鹤、红线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乞巧节的实物展示,如乞巧节的传统食品、手工艺品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首先,平时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其次,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的《乞巧》默写、相关文章阅读心得等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考试评估,设置针对《乞巧》内容和乞巧节知识的考试,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公正、客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乞巧》课程设计

《乞巧》课程设计

《乞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内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乞巧》这首诗,了解其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并评价其他古代诗词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乞巧》,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乞巧》这首诗的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自读和讨论,理解《乞巧》的内容,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诗词鉴赏方法:教师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标题、作者、背景,分析意象、情感等。

3.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代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乞巧》的背景、作者和诗词鉴赏方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乞巧》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促进互动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古代诗词作品,巩固诗词鉴赏方法。

4.实验法:开展诗词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乞巧》及相关古代诗词作品。

2.参考书:有关《乞巧》作者和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资料: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4.实验设备:纸、笔、投影仪等,用于诗词创作和展示。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乞巧》这首诗,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以评估其对《乞巧》的理解和诗词鉴赏能力。

周四《乞巧》公开课教案

周四《乞巧》公开课教案

周四《乞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乞巧》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乞巧》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掌握古典诗词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平板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生分享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乞巧》诗,理解诗意。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林杰的生平事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乞巧》诗的背景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四、课堂讨论a.你觉得诗中的“乞巧”具有怎样的意义?b.你认为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c.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的?五、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乞巧》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欣赏古筝演奏《乞巧》诗,体验古典诗词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1.背诵《乞巧》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以“乞巧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附:《乞巧》诗原文及译文原文: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今晚是七夕佳节,仰望碧蓝的天空,牛郎织女正度过银河桥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月,乞求织女赐予巧手,穿引着红丝线,不计其数。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霄”、“牵牛织女”、“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营造的意境。

2.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林杰对于乞巧节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

乞巧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诗人林杰写《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所以本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课内外衔接起来,让学生在鉴赏中拓展视野,扩大积累,并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故事。

4、学习有关七夕、乞巧节的诗词,了解七夕节的由来。

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乞巧》,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故事。

3、学习有关七夕、乞巧节的诗词,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神话与民间故事呢?2、动画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3、拓展描写七夕的诗歌4、这美丽的传说也打动了林杰的心,他在七夕的夜晚写下了《乞巧》。

出示林杰资料,了解作者。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2、提醒“乞”字的书写及读音3、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4、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读】——读准确【二读】——读节奏5、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6、与同桌交流诗意并质疑。

7、生反馈交流。

三、借助故事,品读诗意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从音、形、意区别“宵”、“霄”,理解“碧霄”2、出示夜空图,生描述看到的景象。

乞巧教学设计(2)

乞巧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乞巧》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1、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新课,并读写生字“乞”“巧”。

2、结合课后资料了解“乞巧节”。

二、初读古诗,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1、介绍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3、检查自读情况,学生朗读,结合学生朗读提出节奏的把握。

4、老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在把握节奏的情况下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1、品读古诗,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对古诗所讲内容初步探索。

2、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诗句含义,教师根据学生所答实行总结。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1、学生齐读第一句古诗,学习生字“宵”“霄”,在引导学生翻译古诗第一句“七夕今宵看碧霄”。

2、齐读古诗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提出“渡”“河桥”,并学习相关字词的意思,之后对其诗意实行翻译。

3、引导学生领悟前两句诗的意境与情感,并通过情感朗读表达出来。

3、学习并朗读第三、四句。

A、齐读古诗三、四句,由“家家”引出乞巧的人多,再由此引出乞巧的方式。

B、由“对月穿针引巧”转回对古诗三四句的学习。

由“家家”“穿尽”“几万条”引导学生体会人们通过乞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并通过情感朗读表达对三、四两句的情感领悟。

C、对三四两句诗意实行翻译。

五、范读引路,指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六、熟读成诵学生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七、写话训练孩子们,你们朗诵古诗的声音已经穿越了浩瀚的银河,传到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织女正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啊。

我仿佛又听见织女在问,你们不想向我乞取点什么吗?你们有心愿吗?拿起你的纸和笔,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心愿。

八、拓展延伸欣赏描写七夕的古诗。

《乞巧》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乞巧》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乞巧》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29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乞巧》。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

课件出示的生字、牵牛织女图、对织女的文字介绍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景,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而更深层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

三、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学习重点及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设计思路(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

(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

来齐读课题——乞巧。

(设计说明:从学生积累的古诗出发,引出今天所学传统节日的古诗。

《乞巧》优秀教学教案

《乞巧》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学过程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同学们,上周六(农历五月初五)你们吃粽子、顶鸡蛋了吗?这过的是什么节呀?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你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先出示本节课的生词,由学生来认读、领读;接着把生字脱离词的环境单独出现,让学生认读;最后把生字、词送回文中,学生再来认读,使学生达到认读正确的目标。

此环节落实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5、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

(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6、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7、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

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8、(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9、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1)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心灵手巧)(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

《乞巧》教学设计1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1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1|乞巧教学设计》摘要:写2、学生由古诗准音然桌相检,(人山人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笑容满面)乞巧节是古候人们非常喜欢节日,(学生由三、四行)7、交流演示课件《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七夕乞巧盛况名诗也是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古诗它蕴含了喻户晓神话传说──牛郎织女故事通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想象激发他们其他民故事和神话传说兴趣增强对祖国优秀化热爱情《乞巧》浅显易懂教学可以采用以代讲形式通反复吟诵想象画面理诗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诗歌境美主要教学流程、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师学们浩瀚宇宙总是充满神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美丽银河又让你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但我们依然这些美丽传说着迷2、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和这两故事有关板课题29、古诗两首乞巧(学生题)怎样记住这乞?(板乞气乞是乙气是)3、乞巧是古代节日生打开齐释二、悟粗通诗1、(出出子准备怎样学)课件出示古诗选择学习方法板议背写2、学生由古诗准音然桌相检3、指名古诗评评音准了吗?师唐代诗人林杰精通法棋艺候非常聪明六岁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乞巧》就是他首名诗4、师生齐5、发现了诗行有两音是样吗?(宵霄)有什么不呢?部首不思呢?生师理诗除了看释也是方法6、选择适合己方法和伙伴合作学习这首诗想想议议没弄明白地方做上记7、现我们交流下己收获吗?8、再次轻声诗句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碧霄是什么样呢?什么要穿许多红丝?三、品鉴赏积累化1、生讲牛郎织女故事2、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人们都会情不禁地抬头仰望碧霄(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说说碧霄是什么样子吗?繁星有两颗星星尤耀眼知道它名吗?(牵牛星和织女星)看到它们人们不禁想到牛郎织女银河两边遥遥相望只有七夕晚上才能渡河桥相聚美丽传说牵动着颗颗善良美心灵(教师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这两行诗吗?3、指导朗、二行诗(指名说说你候想到了什么)师边边想象就能出己感受试试(生由练男女赛)4、这样美丽夜晚人们又会做什么呢?三、四行(学生由指名说说)5、打开袋(齐)学生补充介绍织女师古代女子因羡慕织女有双巧手便牛郎织女相聚这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节日──乞巧节6、用四词语描述下现人们节热闹情景(人山人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笑容满面)乞巧节是古候人们非常喜欢节日古人乞巧节会是怎么样节日景象呢?再三、四行咱们到诗体验想象(学生由三、四行)7、交流演示课件(田野山坡河边花少女们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师数不清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幸福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啊能三、四行诗吗?(指名说说你候想到了什么齐)8、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幸福美心愿学们诗疑问你们都了吗?齐这首诗9、背背吧(由尝试背指名背齐声背)10、用采蜜积累下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1、其实古候很多人墨客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四首和七夕有关古诗选择你感兴趣或或桌或几人讨论还可以把它记你古诗积累上2、用课件出示作业⑴ 诵课上积累古诗;⑵ 向人讲牛郎织女故事;⑶ 预习《嫦娥》收集嫦娥奔月故事设计图《乞巧》诗浅显易懂我让学生选择适合己学法学整教学活动教师始终是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他们或、或议、或想、或说、或背悟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主线组织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教学思想培养学生朗能力是学语教学重要任而诵又是学习古诗方法怎样出诗味呢?教学通课件再现情景引领学生倾听声音体验情感尽情地诵主地实践真正体现了学习是学生性化行入情入境地反复吟诵学生理了诗体验了古诗境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乞巧教学设计图

乞巧教学设计图

乞巧教学设计图一、引言乞巧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性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以祈愿女儿们能够获得巧技和灵巧的手艺为主题,至今仍然在中国广泛庆祝。

乞巧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乞巧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提供一个乞巧教学设计图,帮助教师在教授乞巧课程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乞巧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手工艺术水平。

3.通过乞巧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乞巧的起源和传统习俗介绍。

2.乞巧节日的庆祝活动。

3.乞巧手工制作。

四、教学步骤1.引入(约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乞巧节的庆祝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乞巧起源和传统习俗。

2.乞巧节的庆祝活动(约2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了解不同地区乞巧节的庆祝活动,比如制作花灯、食用节日特色食品等。

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活动进行设计和制作,并用PPT或海报形式展示。

3.乞巧手工制作(约60分钟)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乞巧手工制作项目,比如编织手链、剪纸、制作纸鹤等。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

4.展示和分享(约15分钟)让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制作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给予评价和赞赏,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估1.作品评估:对学生的乞巧手工作品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口头表达评估:对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的表现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参观乞巧庆祝活动或乞巧节相关展览,深入了解乞巧的起源和发展。

2.学生可以进行乞巧手工作品的销售和展览,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乞巧节庆祝活动图片或视频。

2.乞巧手工制作教学视频或书籍。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学形式面授课题名称《乞巧》学情分析《乞巧》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通过一边读一边结合注释、资料袋和其他工具书,试着让学生对整首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分享神话故事、结合其他古诗、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体会古诗所蕴含着的丰富想象和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八单元的第一首古诗。

本单元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乞巧》作为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字形讲故事、组词、字典释义、加一加等方法认识并学会书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能借助插图、利用注释、阅读资料袋理解《乞巧》这首诗的意思,掌握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含着的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拓展有关七夕节的其他诗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教学策略:通过一边读一边结合注释、资料袋和其他工具书,试着让学生对整首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分享神话故事、结合其他古诗、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体会古诗所蕴含着的丰富想象和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链接单元导读,导入新课1、出示单元导读,谈话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读好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一)预设交流第一句:七夕今宵看碧霄存在的疑问:(二)预设交流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存在的疑问:(三)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一、链接单元导读,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相机出示课题。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乞巧》教案设计(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乞巧》教案设计1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

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解题。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6-03T05:46:07.11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李超兰[导读]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 361000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正音识字。

2.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意。

3.在反复吟诵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渗透读长表示延展,读高表示强调的规律,积累古诗教学准备:吟诵谱,吟诵录音教学过程:一、解诗题,知诗人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古代节日的一首诗,《乞巧》。

他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关于乞巧,你知道什么?指名生回答。

乞巧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牛郎织女》有关。

古时候姑娘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呀。

渐渐地就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

3.老师也找到了一幅古人过乞巧节的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

师解说:乞巧节这天,许多要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哦,这几位姑娘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七夕弯月如钩,- -位小姐正专注地穿针弓|线呢。

4.许多古诗描绘了人们过乞巧节的场面,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最有名气。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这是他八岁时写的其中的一首。

我们一起来诵读感受乞巧热闹的氛围。

设计意图:调动生活体验,结合课件图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诵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读古诗,标出吟诵符号吟诵和平时朗读完全不一样,他有一定的规则。

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么标吗?生:平长仄短,入声促。

2.勾画入声字和押韵的字,学习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则:古代有一类字读的很短很短,一读就收住,他是——入声字。

你们看“七夕碧织乞月”这几个字在古代就是入声字,闽南的同学就可以用闽南话读读,很短促的就是入声字。

3.生勾画以后诵读。

入声短读4.这首诗的韵脚是霄桥条,你能发现什么?他们属于古代的平声字,根据诵读方法,入短韵长,他们都是诵读拖长韵字。

5.请用长横线在押韵的字上面画上横线。

【《乞巧》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摘要: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古诗背诵古诗,明诗、悟诗情、诗境、古诗得这么思你明白了吗,唱古诗3、出示其他古诗学生唱【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生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古诗背诵古诗3、了诗蕴含着民传说并愿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七夕乞巧盛况古诗也是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喻户晓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了古诗传统化体会古诗表达感情是教学重和难教学程、准备工作课前交流学生唱歌播放古诗音乐(春晓鹅)二、上课三、谈话导入学们我们祖国化远流长而古诗更是化宝库里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练语言、明快韵律、丰富容、悠远境深深吸引着我们古人写古诗和我们现写作是样把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精练语言表达出有描写然美景,()有反映人与人友情(),还有描写儿童生活()我们上学期学首古诗既表达了作者思念乡思念亲人感情又写出了我国传统节日、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关哪节日?有什么习俗?、今天我们再学习首和我国传统节日有关古诗板课题《乞巧》请学们和老师起写题目师提示写乞候要笔它和生气气是形近(板乞气乞少横乞是气是)学们写候可定要3、齐课题乞巧是什么思呢?(学生回答)你真会学习是释了你忙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现成了我们国情人节传说这晚是隔着天河牛郎和织女鹊桥上相会日子七夕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双巧手思课袋关乞巧习俗介绍更详细赶快打开、出示袋乞巧节有什么习俗?当有位聪明朋友叫林杰六岁就能写诗下笔就能成他看到人们这样乞巧节就写下了这首诗四、初悟整体感知1、请打开课赶快准每音(学生练)仔细听听他准了音了吗?谁能把音全部准?2、指名正音3、由练要正腔圆音形、指名他得怎么样?达到老师要吗?评价指导5、学们发现了吗这首诗有两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老师提醒?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思吗?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天空(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对形近(板)齐古诗五、明诗、悟诗情、诗境、古诗得这么思你明白了吗?预设行二行每年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夜晚人们不由主遥望星空引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美丽夜晚让人遐想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哦牵牛织女渡河桥漫长年他们只有这次见面机会所以这渡河桥容易吗?是啊要渡这银河可真难牵牛织女渡河桥(齐)要渡这银河可真难啊女生(渡河桥)要渡这银河可真难啊男生(渡河桥)你还懂了什么?三行四行我知道这七夕夜凡人们正(品诗眼)〔板望秋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导品诗眼穿尽、几万条都有哪些人?是啊每少女们都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出示图片三四行)所有能够看到月亮地方少女们都穿红丝线夜深了她们还不停地穿(指导四句)已穿了很多条了他们还穿(指导四句)、七月七日夜晚坐院里遥望星空我们不禁想起这首诗齐全诗男女生(课件)师生(课件)六、背诵古诗、刚才吟诵候我发现有学已闭上眼睛仿佛沉醉诗沉醉画沉醉传说我想他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起背吧(学生齐背)、故事不仅能吟还能唱我们可以用你会唱旋律把古诗唱出教师唱我还会唱你能吗?唱古诗3、出示其他古诗学生唱七、延品味节日诗倘佯诗韵体味节日化今天我们学习了首节日诗介绍了乞巧节、习俗和人们美愿望、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谈收获)5、总结短短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不但了了乞巧节还诵唱古诗真了不起陶醉诗海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魅力其实不光课课外我们还应发地了、学习、积累发心地热爱古诗走进诗韵走近传统化吧天上传说美愿望乞巧人企盼幸福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七巧配浓度
例1、现有含盐20%的盐水500克,要把它变成15%的盐水,应加入5%的盐水多少克?
例2、现有浓度为20%的糖水300克,要把它变为浓度为40%的糖水,需要加糖多少克?
例3、一容器内有浓度为15%的盐水,若再加入20千克的水,则盐水的浓度变为10%,问这个容器内原来含有盐多少千克?
例4、甲、乙两种酒精浓度分别为70%和55%,现要配制浓度为65%的酒精3000克,应当从这两种酒精中各取多少克?
例5、甲容器中有10%的酒精溶液600克,乙容器中有15%的酒精溶液200克。

往甲、乙两个容器分别倒入等量的水,使两个容器中酒精溶液的浓度相同,每个容器中应倒入多少克?
例6、把浓度为20%、30%和45%的三种酒精溶液混合在一起,得到浓度为35%的酒精溶液45千克。

已知浓度为20%的酒精溶液用量是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的3倍。

原来每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各用了多少千克?
例7、有三根管子A 、B、C,A管以每秒4克的流量流出含盐20%的盐水,B管以每秒6克的流量流出含盐15%的盐水,C管以每秒10克的流量流出水,C管打开后开始2秒不流,接着流5秒;然后又停2秒,再流5秒。

三管同时打开,1分钟后都关上,这时得到的混合液中含盐百分之几?
例8、两个杯子中分别装有浓度为40%与10%的食盐水,倒在一起混合食盐水浓度为30%,若再加入300克、20%的食盐水,则浓度变成25%,那么原有40%的食盐水多少千克?
例9、A 、B、C三个试管中各盛有10克、20克、30克水,把某种浓度的盐水10克倒入A 试管中,混合后从A 试管中取出10克倒入B试管中,再混合后又从B试管中取出10克倒入C试管中,现在C试管中的盐水浓度是0.5%,问最早倒入A 试管中的盐水浓度时百分之几?
练习
1、两个杯子中分别装有浓度为40%与10%的盐水,倒在一起后混合,食盐水的浓度为30%。


再加入300克20%的食盐水,则浓度变为25%。

那么原有40%的食盐水多少克?
2、甲容器中有浓度为20%的盐水400克,乙容器有浓度为10%的盐水600克。

分别从甲和乙中
取出相同重量的盐水,把从甲中取出的倒入乙中,把从乙中取出的倒入甲中。

现在甲、乙容器中盐水浓度相同。

问:从甲(乙)容器中取出多少克盐水倒入了另一个容器中?
3、一瓶100克的酒精溶液,加入80克水后,稀释为浓度40%的新溶液,原溶液的浓度为百分之
几?
4、甲、乙两种商品,成本共2200元,甲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乙商品按15%的利润定价。

后来都按定价的90%打折出售,结果仍获利131元。

甲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4、甲瓶中酒精的浓度为70%,乙瓶中酒精的浓度为60%,两瓶酒精混合后的浓度是66%。

如果
两瓶酒精各用去5升后再混合,则混合后的浓度是66.25%。

问原来甲、乙两瓶酒精分别是多少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