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休克猕猴白细胞介素18mRNA变化规律的研究①

合集下载

白介素-18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8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8 ie ekn1 , -8 , 1(n rui一8 I 1)对天 然免疫 和获得性 免疫 tl L 反应都有着重要 的调节作 用 。在 慢性 炎症 、 自身免疫 性疾 病 、
多种癌瘤以及多种传染病的感染组织部 位都有 I-8表达 。本 L1
文介绍 I-8的基 本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几种 疾病状态 包括 自 L1
目前 , 8在基 因水 平具 体 的调 控 作用 我 们 知 之 甚 少。 I D1 人 I 8m N 3. D1 R A 端非 翻译 区域缺 少不 稳定 序列 A u A u u 。这些 观测可能解释 了从新 分离 出 的人外 周血 单核 细胞 ( B C 、 P M ) 鼠 脾脏 巨噬细胞和无免 疫细胞 I-8m N L1 R A的组 型表 达…。另外
学 学 报 ,9 23 4 . 19 ,:4
He tl g , 9 1. 9 6 maoo y 1 9 5 - 3.

1 李为 , O 马蔚 , 寿芝 , . 戴 等 氟骨症患 者血 中免疫 球蛋 白等成 分含量 的
研究 . 中国地方病 防治 杂志,90 57 —6 19 , :57 . 1 丁晓红 . 1 氟化物对机体免疫 系统的影 响( . 二) 国外医学 医学地理分
1 9 2 5 8. 9 9. 9: —
能状态的研究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92 7 1—3 19 , :21 . 9 成 赐福 .3例 氟骨 症 患 者 免疫 功 能 的测 定 . 3 中国 地方 病 学 杂 志,
1 8 7: 6 — 6 9 8, 1 5 1 6.
4 何立端 . 小剂量氟短 时间应用对 小 鼠免疫功 能的影 响 . 安医科 大 西
7: 16 6 2.
8 滕 国兴 , 孙玉富 , 汤瑞琦 , . 等 燃煤 污染型 和饮水 型氟 区人群 免疫 功

炎症细胞因子与肺部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肺部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肺部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张翠平;邵长周【摘要】肺部感染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关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炎症细胞因子在肺部感染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包括多种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本研究就这些细胞因子与肺部感染发病、转归的相关性及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Pulmonary infection is a common kind of respiratory disease caused by a wide range of pathogens,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The research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ung infection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recent years.It is found that cytoki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reactions caused by lung infection,including interleukins,tumor necrosis factor-α,and so on.In this paper,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cytokines with pathogenesis and prognosi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are reviewed.【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8(025)001【总页数】5页(P132-136)【关键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肺部感染【作者】张翠平;邵长周【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肺部感染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疫情, 随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 国家相继暴发. 截至 2014 年 8 月 15 日, 上述西非 4 国已报告 2127 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 死亡 1145 人[1,2]. 2014 年 8 月 8 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 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 进一步引起了 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我国与西非国家在 劳务、商务、留学教育等领域合作紧密, 相关人员往 来密切, 还有援外医疗队常驻西非国家, 虽然尚无确 认埃博拉疫情, 但随时面临输入风险. 为加深对该病
埃博拉病毒属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 A 类病原, 对活病毒的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 4 级实验室进行, 包 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 埃博拉病 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等, 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 增加血管 通透性, 引起肝脏为代表的多脏器损伤, 引发严重的 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重者可 致死亡(图 3).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基因组 免疫 致病机制 治疗药物 疫苗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以往称埃博 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目前国内统称 为埃博拉出血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CDC)已将埃博 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毒病. 该病是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 高达 9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2013 年 12 月, 地处西非的几内亚开始出现埃博拉病毒病暴发

常见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常见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趋化因子1;BRAK,乳腺和肾表达趋化因子;CTACK,皮肤T细胞吸引趋化因子;DCs,树突状细胞;Eo,嗜酸性粒细胞;GCP-2,粒细胞趋化蛋白2;IL-8,白细胞介素8;IP-10,干扰素可诱导蛋白10;Mac,巨噬细胞;MC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EC,粘膜相关上皮趋化因子;MIP,巨噬细胞炎症蛋白;NAP-2,中性粒细胞激活肽2;Neu,中性粒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RANTES,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SCY,小细胞因子;SDF-1,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LC,刺激淋巴组织趋化因子;T,T细胞;Th1,1型辅助T细胞;Th2,2型辅助T细胞。

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研究进展
d me ro i i wo p e n p u a me t n a o t s o ti ss n t r me o a s l wo n wih a r ma a e
隆维 持 治疗 的疗 效 ,尤 其 是对 腺 肌病 病 灶 大小 的控 制 ,仍 需 较 长
时 间 的 随访 与 观 察 。 3 3 促性 腺激 素释 放激 素激 动 剂与 口服避 孕 药联 合疗 法 的安全 性 . 关于 G RH- n a与雌孕激素 反加疗 法的应用 国外已有很多相 关报
刘 亚 普
中图分类 号 :R 9 .2 3 2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14 (0 8 3 6 — 4 6 1 8 9 20 )1 — 7 0
白细胞 介 素 1 ( tr u i-1 ,L 8 8 I el kn 8 I-1 )最初 名 为干扰 素 诱 n e
[】 Z i 3 up E, M a c n D ,S a i M ,e a1 ro i br ca t .Ad d~ b c ak
几 乎没有 亲和 力 ,可避 免 由于雄 激素 活性 引起 的对脂 代谢 和皮肤 的
t e a y i h rame tp i [ . e t t i,0 4 3 : 3 h r p n t e te t n anJ F ri Se l2 0 , 2 1 0 — ] l r 3
化后 获 得 多肽 片 段 ,根 据 其氨 基 酸序 列 合 成 了一 段 核苷 酸 作 为引 物 ,从 肝脏 mRNA 中用反转 录法克 隆出 c DNA 片段 ,继 基酸前体多 D 9
综述 。 1 L 1 的来 源 I 8 -
的基础 性研 究和 临床 应 用 中有重 要前 景 。 现就 I 1 的研 究现状 作 L 8

内毒素

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endəu’tɔksin]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

单位Eu/ml。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

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

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

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

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

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湖南天壹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入学考试生物学本试卷共6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陶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花生种子中的脂肪分子需要转化为糖类后,才能分解供能B. 进行还原糖的检测时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先混合再使用C. 小麦种子中的脂肪、蛋白质、淀粉都含有的元素是C、H、OO量不同D. 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22. 如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可用③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B. ①是中心体,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C. ②中具有DNA、RNA和核糖体,能合成自身的所有蛋白质D. 某些细胞中的④发达,可能有利于性激素和胆固醇等的合成3. 如图表示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丙生成的64种tRNA需要与mRNA结合,启动翻译过程B. 人体中的基因进行表达时都是先进行丙后进行乙C. DNA的生物合成需要蛋白质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不需要DNA参与D. 甲、丙过程所需的原料在细胞中共有8种4. 某地区猕猴进化出比热带祖先要厚许多的双层皮毛,有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天。

一个较大的猕猴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90%,b的基因频率为10%,不考虑突变、迁移及自然选择,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猕猴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B. 猕猴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C.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猕猴概率约为28.5%D.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5%5. 下图表示ATP在细胞内的转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B. ATP可被膜上的水解酶水解,脱去2个磷酸产生腺苷C. 物质a、c分别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D. 原核细胞中存在ATP合酶,叶肉细胞中ATP合酶仅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6. 演艺圈的女明星,有些为了保持年轻貌美,不惜重金到医疗机构非法注射人体胎盘素(可能携带肝炎、梅毒、艾滋病毒等病原体)。

细菌内毒素的致病机制及检测控制技术

细菌内毒素的致病机制及检测控制技术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学术研究细菌内毒素的致病机制及检测控制技术王浩任(保定贺阳衡水一中高级中学,河北保定071000)摘要:本文从细菌内毒素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明确其基本结构和基本分类,进而探究其感染生物及细胞时的作用机制和致病 过程,从而使其致病原因更加明了。

从致病原因入手进而寻找更深入的检测方法,并就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相互之间的优缺点, 最终根据内毒素性质探索出较为实用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细菌内毒素;致病机制;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20-0151-030. 引言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是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的、 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它在热环境下较为稳定,只有在 细菌受到外部损伤后才会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11。

其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具有致热性、致死性等毒性,人体 暴露后有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压降低的情况,严重时 可能产生施瓦兹曼反应、细胞坏死、休克等现象。

所以明 确细菌内毒素的潜在健康危害、开发新的毒性控制技术对 于人体的生命安全十分重要。

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出发,对 现有危害和控制技术做出综述。

1. 细菌内毒素的致病机制除直接作用于靶细胞引起致病外,通常情况下,细菌 内毒素分子进入体内后,会被生物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引发免疫反应,进而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信号分子,这 些信号分子随内环境在机体内散布出去,并传递信息,改 变某些正常生理活动,进而导致生物体出现病症。

通常情 况下,不同的革兰氏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表面蛋白质等识别 物质的不同,其引发的症状也不相同,如:李氏杆菌溶血 素导致脑膜脑炎等细菌内毒素的作用过程由以下几步构成:第一步,与 细胞膜受体结合;第二步,完成其跨膜的内在化过程,通 常细菌毒素的内在化主要依靠吸附或浓缩内吞作用,也叫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简称RME );第三步,与细胞质中 的受体或底物结合,完成其生理活动,诱发病症|31。

脓毒症相关的microRNA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相关的microRNA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相关的microRNA的研究进展阮正上【摘要】微RNA(microRNA)是一系列单链非编码RNA,可以使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来最终达到调控基因表达.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被认为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关系.一些microRNA(miR-223、miR-146、miR-150、miR-4772家族等)能够区分脓毒症患者与正常患者.microRNA存在于血液和尿中,容易获得,并且可以快速测定,这些与细菌学培养相比有很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microRNA可以作为潜在的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指标.许多研究显示部分mircoRNA(miR-200家族、miR-149、miR-146家族等)作用于TLR-NF-κB信号通路,从而在脓毒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部分microRNA体现出可能干预脓毒症发展的应用前景.因此,积极研究microRNA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加深对脓毒症了解,同时对于可能产生的新的治疗方法有相当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脓毒症;微RNA;炎症反应【作者】阮正上【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3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炎症“瀑布”反应学说:当致病原侵入或损伤组织后可迅速激活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导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细胞因子,并且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障碍,即免疫麻痹。

虽然针对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Toll-like receptor/nuclear factor-κB,TLR-NF-κB)信号通路参与脓毒症发展过程研究颇多,但根据此理论使用抗炎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抗内毒素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使用的效果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有效[1]。

内毒素介绍

内毒素介绍

内毒素简介杨帆成都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内容n内毒素概念及危害n内毒素防治方法研究进展n中草药拮抗内毒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2毒素无处不在,给的鸭梨好大!其实,我很想一身轻松。

34一、内毒素概念及危害概念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bacillus,GNB)死亡时裂解出来的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成分。

它是脂多糖和各种数量的磷酸盐以及蛋白质的一个混合物。

LPS的基本结构由0-特异性抗原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lipid A)三部分组成,其中lipid A是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毒性成分。

5结构6成分•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来说,脂质A是最不易变的组分。

它是由两个氨基葡(萄)糖分子通过α、β(1-6)键连接组成。

•多聚糖O抗原由最多至50个重复的己糖构成,或大约由α1-4,或β1-6键连接的1至8个单糖组群构成。

这使得其成分有很大的变异性,这种特性能帮助逃避宿主的免疫保护并在血清学上用于区分不同的菌株。

78危害内毒素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 LPS 在细菌周围形成稳定的保护屏障以逃避抗生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 LPS 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使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白细胞致热源(LP) 和睫状体促神经因子(CNTF) 等。

9Rice 等(2003) 证实极低剂量内毒素(<1ng/m1)便可使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平滑肌细胞(HCASMC)及移植的人脐静脉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释放增加,且HCASMC 对LPS 特别敏感,只要LPS 超过基线水平达到30pg/ml ,其MCP-1释放就可增加约4倍;同样Rice 等发现另一趋化因子IL-8在极低剂量内毒素(<1ng/m1)刺激下释放也显著增加。

白细胞介素18在重型肝炎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8在重型肝炎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构 和加工 酶相 似 , 生 物 学功 能 的 I 一8前 体 需 I 一B 无 L1 L1
转换 酶在 A P x位置 切割 后 才能产 生 I 一8的成 熟形 S. L1 式 。二者 前体 分 子 N端 均 无 疏水 信 号 肽 序 列 , 代之 而 以一 段无 功 能 的前 导 序 列 , 它们 的合 成 和 分 泌都 需 要 I.B转 换酶 特 异 的水 解 作 用 。尽 管 I一8的氨 基 酸 L1 L1 序列 中含 有 4个半 胱 氨 基 酸 残 基 位 点 , 其 分 子 结构 但 中并 无二 硫 键 存 在 , 因此 I.8是 以单 体 形 式 发 挥 生 L1
痤疮 丙 酸杆 菌 ( . c e ) 内毒 素 ( P ) 致休 克 的 P a ns 和 LS 导
小 鼠肝 脏 中成 功 分 离 到 I.8 L 1 。研 究 逐 渐 发 现 I-8 L 1 除 了能诱 导 IN 产 生外 , 有其 他 多种 生物 学 功能 , F . 还
2 I 一8的 作 用 机 制 L1
物 学效应 。
用 。本 文就 I.8在 重 型肝 炎 发 病机 制 中 的作用 进 行 L1
简单 综述 , 重型肝 炎 的诊 断及 治疗 提供 新 的方 法 。 为
1 I一8生物 学 特 性 L1
1 1 I -8的产 生 19 . L 1 9 5年 O a r kmua等从 腹 腔 注射

综 述 ・
白细胞 介 素 1 8在 重 型 肝 炎 机 制 中的研 究 进 展
The r s a c o r s o n e luk n- 8 n he p t 一 e e r h pr g e s f i t re i 1 i t a ho
● n ’ … ‘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摘要】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的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 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 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 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

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

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1.1桂枝汤近年来对于桂枝汤的解热机制研究的比较多[2]。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证明,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

桂枝汤可对抗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致热作用,实验表明[3],大鼠口饲桂枝汤均能使因脑室注射IL-1、IFN和TNF形成的发热曲线下移,具有解热作用。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感染性休克及医院感染知识点模拟考试.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感染性休克及医院感染知识点模拟考试.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感染性休克及医院感染知识点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最能说明休克已到晚期的是( )A .顽固性低血压,广泛出血 B .持续无尿 C .神志不清 D .呼吸困难,发绀 E .心率120次/分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感染性休克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首选_____,次选_______。

本题答案:碳酸氢钠;乳酸钠 本题解析:碳酸氢钠;乳酸钠 3、填空题 感染性休克输液宜_______、_______、_______,输液量视______而定,输液过程中宜注意有无________出现。

本题答案: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力争在短时间内扭转休克状态;患者的具体情 本题解析: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力争在短时间内扭转休克状态;患者的具体情况;心衰和肺水肿征象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4、多项选择题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病原体为( )A.脑膜炎奈瑟菌B.铜绿假单胞菌C.白假丝酵母菌D.沙门菌属E.志贺菌属本题答案:A, B, E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单项选择题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原体不包括()A.肠杆菌科细菌B.痢疾杆菌C.脑膜炎双球菌D.乙型脑炎病毒E.汉坦病毒本题答案:D本题解析: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原体不包括乙型脑炎病毒。

6、单项选择题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组织细胞水肿、变性坏死B.以肝脏脂肪变性为主,其他脏器亦脂肪变性C.微循环障碍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E.血管损伤、凝血因子消耗,引发出血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填空题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包括__和___2方面。

中国农科院历年博士入学分子遗传学试

中国农科院历年博士入学分子遗传学试

中国农科院历年博士入学分子遗传学试题中国农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3年)一、请举出对分子遗传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0名,其重要成就如何? 30'二、何谓RNA编辑,是如何进行编辑的?15'三、举出2-3种基因组测序或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策略,并加以说明。

20'四、启动子的作用是什么?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特征是什么? 10'五、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有何区别? 10 '六、简述真核生物转录因子的三种DNA结构域 10'中国农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2年)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计40分)1、卫星DNA2、基因家族3、反义RNA4、核酶5、CAAT框6、hnRNA7、基因组8、δ因子9、衰减子 10、复制子二、简答题1、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点(10分)2、转录因子是什么?其与DNA结合的功能域(motif)的结构特点是什么?3、何谓RNA剪接,何谓RNA编辑?4、什么是转座子?转座子标签法转移基因的原理是什么?5、简述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

6、列表比较真核生物三种RNA聚合酶的特点中国农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年)一、名词解释1、异源双链体2、无义突变(琥珀突变)3、卫星DNA4、TATA框5、反式作用6、引发体二、简答题1、RF1、RF2、RF3的作用各是什么?2、图解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并说明各因子的作用。

3、真核生物中tRNA、rRNA、mRNA的剪接各有何特点?4、如果一段DNA序列的两端为反向重复序列,若发生同源重组将会产生什么结果?5、病毒与细菌在遗传体系上有何差别?6、启动子的作用是什么?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特征是什么?三、分子标记近年来发展很快,试举出三种分子标记,并论述它们在植物育种或动物育种或微生物上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998年)一、名词解释1、拟基因2、TATA框3、引发体4、卫星DNA5、增变基因7、滚环复制 7、基因家族 8、核酶 9、弱化子 10、反义RNA11、RNA编辑 12、有义链 13、同功tRNA 14、基因转换二、简答题1、如果一段DNA序列的两端为反向重复序列,若发生同源重组将会产生什么结果?2、真核生物中tRNA、rRNA、mRNA的剪接各有何特点?3、RecA蛋白在同源重组中的作用是什么?4、启动子的作用是什么?原核生物启动子有哪些特征?5、大肠杆菌和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起始有何区别?6、病毒与细菌在遗传体系上有何区别?三、简述转座子的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四、分子遗传学在近二十年内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试举出植物和微生物各两个例子,并说明其内容和意义。

细菌毒素

细菌毒素

(5)DT的作用于EF2(或称
转递酶II)失活,抑制肽-
tRNA及mRNA的移位,蛋白质
合成被中断。
30
DT抑制蛋白质合成:
在细胞原浆中有两种低分子的可溶性蛋白 质,与细胞蛋白质合成有关,称为延长因子 1(elongation factor-EF1)及延长因子 2(EF2)。过去曾将EF称为转递因子或氨基酰 转递酶。EF1是促使氨基酰-tRNA附着于核蛋 白体的必需物。EF2是在肽链延长时促使肽tRNA及mRNA移位的重要成份。DT的作用点就 是使EF2失活,抑制肽-tRNA及mRNA的移位, 蛋白质合成则被中断。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外毒素:由革兰氏阳性菌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代谢
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蛋白质。
Escherichia coli (Gram - bacteria)
Micrococcus luteus
(Gram + bacteria)
14
一、外毒素(exotoxin)
概念:是病原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细菌生长 过程中产生和分泌到细菌细胞外的毒性蛋白 质由G+和部分G-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化学 成分是蛋白质,具有损害易感细胞正常生理 功能的毒性作用。
29
DT穿过胞膜进入胞浆:
(1)DT的结构单位B与细胞
膜表面受体结合。
(2)经吞饮入胞,形成吞
噬泡进入细胞内。
(3)DT溶解于细胞膜中,
疏水的B片携带着A片通过胞
膜类脂层,在蛋白酶及一SH
作用下,亲水性的A片与B脱
离进入原浆,B片仍与膜相
连,并继而被蛋白酶分解直
至消失。
(4)DT活性单位游离出吞
噬泡进入细胞质。
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细 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

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

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发表时间:2020-08-18T16:58:49.17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6期作者:饶丽[导读]白细胞介素(IL)是一种有多中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一种细胞因此,白细胞介素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并在白细胞之间发挥作用,所以因此得名。

直至目前,已经发现至少有38中白细胞介素,分别用IL-1~IL-38来命名,每一种白细胞介素的功能都不尽相同,呈现出网络状,复杂重叠,白细胞介素在免疫细胞的调节、增殖、活化以及成熟等多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通,其次,他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以及病理的反应。

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种观察指标,在医学研究中十分常见,白细胞介素的异常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与提示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转归,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其含量十分微小,需要使用很多不同的测定方法以及检测标本,因此正常值无法统一。

今天,本文感染相关标志物的“新宠”——白介素做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帮助。

1、IL-1 IL-1的主要来源是人体的巨噬细胞,其能够对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行刺激,促使人体T细胞产生IL-2,有着十分良好的组织修复以及免疫应答作用。

IL-1的异常结果意义分为两种,第一,患者免疫调节局部功能水平变低,其能够协同并刺激抗原呈递细胞与T细胞的活化,促使患者机体B细胞的增值以及分泌抗体;第二,大量产生的内分泌效应,诱导患者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的发热和恶病质。

2、IL-2 IL-2主要来源于辅助型T细胞,IL-2能够对T细胞的分化和生长产生刺激,可以用于一些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者是接受移植的患者。

现阶段充足IL-2已经开始应用肿瘤以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IL-2的异常结果意义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患者攒在肝病、心血管病以及肿瘤等疾病情况下患者自身的IL-2会升高,在进过器官移植手术好的早期患者出现排斥反应也会出现IL-2表达性增高以及IL-2水平升高的情况;第二,很多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以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中都会有出现IL-2以及表达IL-2膜受体的能力显著降低的情况出现,诸如一些艾滋病、麻风病以及红斑狼疮等等。

氧化苦参碱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的影响

氧化苦参碱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的影响

氧化苦参碱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的影响吴赟;陈凌;骆凯;闫福华【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8)006【摘要】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内毒素(LPS)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PDLC)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苦参碱抑制LPS 所造成的牙周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及培养PDLC,实验组分别为LPS和不同质量浓度的氧化苦参碱溶液的不同组合,对照组为仅含1%FBS的DMEM培养液.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6和IL-1β mRNA的水平.结果质量浓度为25 μg·mL-1 LPS能够有效地增强IL-6和IL-1β mRNA水平的表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入氧化苦参碱进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IL-6和IL-1β mRNA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抑制LPS所造成的PDLC IL-6和IL-1β mRNA表达.【总页数】4页(P656-659)【作者】吴赟;陈凌;骆凯;闫福华【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福建,福州,350004;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福建,福州,350004;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4【相关文献】1.加味生脉饮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α含量的影响 [J], 张宇忠;吴海燕;任丽薇;张宏生;贾旭;张银柱;杨莹;尹旭;庞丹丹2.氧化苦参碱对内毒素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J], 骆书美3.氧化苦参碱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J], 陈凌;吴赟;骆凯;闫福华4.氧化苦参碱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J], 汪义永;陈凌;魏斌;吴贇5.茶多酚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分泌和表达Toll样受体4的影响 [J], 孔宁静;李小娜;范芹;管晓燕;白国辉;刘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995年Okamura等从内毒素休克的裸鼠肝细胞中分离并克隆出一种能诱导产生IFN-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并将其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GIF)。

1996年Ushio等[1]首先克隆了人类IGIF的cDNA,进一步研究发现IGIF不仅能诱导产生IFN-γ,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生物学功能,遂将这一种新发现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重新命名为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1 IL-18的生物学结构人类IL-18的前体蛋白含有19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4kD。

1997年Gu等[2]研究发现IL-18前体蛋白中含有一个与IL-1β结构相似的特征性序列。

该序列通过IL-1β转化酶(ICE)可切割成为活性IL-18,其含有15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8.3 kD。

Gu等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当年的《SCIENCE》杂志上。

2 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如今,深入的系列研究已经证实IL-18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细胞因子。

IL-18不仅能促进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IL-2和GM-CSF等细胞因子,并能增强Th1细胞和NK细胞表达Fas配体,从而介导细胞毒作用,而且它还能促进Th1细胞的发育。

过去认为IL-18不能活化Th2细胞[3],但2001年Nakanishi等[4]研究提示IL-18也可增强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IgE的合成。

另外,IL-18还可能通过激活AP1(activator protein-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NFAT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等发挥其多元化的细胞功能。

对不同种类的细胞,IL-18激活的核因子种类及其活性程度可能有所不同[5]。

Morel等[6]研究表明,IL-18作为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本身能诱导表达IL-18受体(IL-18R)的细胞产生CXC和CC型化学趋化因子,引起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释放IL-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毒素休克猕猴白细胞介素18mRNA变化规律的研究①孙可一 季晓辉 冯艳红 殷国庆② (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南京210029)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84X(2004)0320158205[摘 要] 目的:研究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8(I L218)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BMC)、肝脏及脾脏中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LPS)218mg/kg制成内毒素休克模型,利用源自人细胞因子基因序列的引物,建立荧光半定量reverse transcription(RT)2PCR方法,检测P BMCs、肝脏及脾脏中I L218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并与T NF2α、I L21β相对照。

结果:LPS注射后120分钟P BMC中I L218的表达有显著增加,此时肝脏及脾脏中的mRNA表达水平也有增高;T NF2α在P BMCs中mRNA水平于LPS注射后60分钟即出现峰值,120分钟时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均显著增高;I L21β在P BMCs中mRNA表达峰值出现在60分钟,但120分钟时在肝脏和脾脏中mRNA表达水平增高不明显。

结论:在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过程中I L218的表达显著增高,但峰值晚于T NF2α、I L21β。

I L218可以由P BMCs和肝脏枯否细胞产生(也许还有脾脏巨噬细胞);T NF2α可能有广泛的细胞来源;I L21β主要由P BMCs在LPS刺激活化后产生并分泌至血浆。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LPS;细胞因子;RT2PCRChanges of interleukin218mRNA in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monkey endotoxic shockSUN K e2Yi,JI Xiao2Hui,FENG Yan2Hong,YIN Guo2Qing.Department o 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Nanjing Med2 ical Univer sity,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 Objective:T o evaluate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8(I L218)mR N A in peripheral blood m on onuclear cells(P BM Cs),livers and s pleens in m onkey end otoxic sh ock m odels.M ethods:C yn om olgus m onkeys were injected i.v.w ith lipopolysaccharide(LPS)(218mg/kg)to prepare the end otoxic sh ock m odels.T he mR N A levels of I L218in P BM Cs,livers and s pleens were tested by flu orescence sem i2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RT)2PCR and com pared w ith that of T NF2αand I L21β.R esu lts:I L218mR N A ex pression in P BM Cs remarkably increased at120m in a fter LPS adm inistration,s o did in livers and in s pleens at the same time.mR N A levels of T NF2αin P BM Cs peaked at60m in a fter LPS injection,and als o increased markedly at120m in in livers and s pleens.I L21βmR N A levels peaked at60m in in P BM Cs,and did n ot change s o much in livers and in s pleens.Conclusion:I L218mR N A ex pression in P BM Cs can be up2regulated by LPS,but changed latterly than T NF2αand I L21βin end otoxic sh ock cyn om olgus m onkeys.I t is presumed that I L218can be produced by P BM Cs and liver K upffer cells(maybe s plenic macrophages),and T NF2αis pro2 duced by a variety of cells,but I L21βin bloodstream mainly come from P BM Cs a fter LPS challenge.K ey w ords Endotoxic shock;Lipopolysaccharide;Cytokine;RT2PCR 内毒素休克是一种以发热、低血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为主的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病症,有较高的死亡率。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

LPS并不直接引起宿主的组织损伤,而是通过某些内源性炎症介质特别是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介导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内毒素休克过程中有一些因子可在炎症早期表达,被称为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 L21β)、肿瘤坏死因子α(T NF2α)、白细胞介素6(I L26)、白细胞介素8(I L2①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项目(CKG9809)②南京市第二医院内科,南京210003作者简介:孙可一(1971年-),女,免疫学硕士;指导教师:季晓辉(1955年-),男,从事细胞免疫学及免疫调节的研究。

8)、白细胞介素12(I L212)以及新近发现的I L218。

它们可以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活化,调节基因转录1,并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和存活,进而活化其他的细胞因子,或者放大前炎症反应。

在炎症反应中,前炎症因子的持续增加可导致血管功能状态的改变,末端器官损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其中,I L21β和T NF2α是研究较多的因子。

I L218发现较晚,内毒素休克循环系统及脏器的免疫细胞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报道不多。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LPS诱导的肝损伤中,I L218可能是各种前炎症因子中最上游的因子,在肝损伤中有重要意义2。

而I L218在猴内毒素休克中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

本文研究了I L218 mRNA在猴内毒素休克中的变化规律,并与T NF2α、I L21β相对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1 试剂 LPS源于大肠杆菌0127:B4,Sigma公司产品。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中国科学院天津血液研究所;Trizol RNA提取试剂盒购自GI BC O公司;M2 M LV、RNase Inhibitor购自Promega公司;PCR试剂: T aq酶、dNTP购自Promega公司;PCR纯化试剂盒购自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实验用分析纯试剂。

112 引物 Olig odT,I L218:G CTTG AATCT AAAT2 T ATC AG TCG AAG ATTC AAATTG C ATCTT AT3;T NF2α: ATG AG C ACTG AAAG C ATG ATCTC AC AGGG C AATG ATC2 C C AAAG T AG ACCTG C4;I L21β:ATGG C AG AAG T ACC2 TG AG CTCTT AGG AAG AC AAC AAATTG C ATGG TG AA4;β2actin:TTCC AG CCTTCCTTCCTGG TTG CG CTC AGG AG2 G AG C AAT4均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服务公司合成,并达测序级纯度。

11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标本采集与处理 猕猴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普通级,合格证书号为中科沪动管9920010号,共23只,平均(6117±111) kg,静脉插管,监控动脉压,按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制备内毒素休克模型。

将猕猴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5只,雌性2只,雄性3只,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实验组18只,雌雄各半,静脉注射LPS,制内毒素休克模型,当动物平均动脉压下降30%时认为模型制成。

此时距LPS注射时间为60分钟,剂量为218 mg/kg。

分别于LPS注射的0,60,120分钟取静脉血10ml于无菌离心管中,E DT A2Na2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 BMCs,分装于无RNA酶的离心管中(每管约106细胞),-70℃冻存,以提取RNA。

动物在120分钟时处死,取肝脏、脾脏各5g,迅速投入液氮中,以后再于-70℃冻存,以提取RNA。

114 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用Trizol试剂提取冻存的P BMCs(每管106个细胞)及肝脏、脾脏(011g)的总RNA,1μg RNA加入10μl反应混合液(包括50mm ol/L Tris2HCl pH810,75mm ol/ L K Cl,3mm ol/L MgCl2,10mm ol/L DDT,012μg引物Olig odT,250μm ol dNTPs,200U M2M LV,15U RNase Inhibitor),37℃水浴1小时,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加入荧光染料SY BR2G reenⅠ(终浓度为1∶10 000),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realtime2PCR扩增。

在PCR扩增的指数期,于延伸期末将特异性片段与β2actin的荧光强度相比,得到mRNA的相对表达量。

115 RT2PCR产物测序 将PCR产物连接PGE M2T 载体,送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

116 数据统计 组间差异的评价采用t检验,以P<01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211 I L218mRNA在P BMCs、肝脏、脾脏中的表达 见表1、表2。

P BMCs中I L218mRNA于LPS刺激后60分钟有所增加,在120分钟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105);肝脏中I L218的表达被LPS显著上调(P<0105);脾脏中I L218mRNA水平比对照组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