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敕勒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似、庐、笼”等6 个生字,会写“阴、似、野”等5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认识“似、庐、笼”等6 个生字,会写“阴、似、野”等5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敕勒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草原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揭示课题:敕勒歌。

(二)识字写字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 教师指导书写,注意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3.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文学习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读音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学习诗歌的押韵和对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朗读背诵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指导。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2. 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草原和敕勒族的知识。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敕、勒、庐、笼、盖、苍、茫”等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敕勒川的辽阔和美丽,体会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准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2.难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诗歌所蕴含的豪放风格。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有高山、有大海、有森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草原。

(板书课题:敕勒歌)2.播放一段关于大草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5.全班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分析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阴”: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月”,注意“月”的写法。

“似”: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以”,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比例。

“野”:左右结构,左边是“里”,右边是“予”,注意“里”的笔顺。

“苍”: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仓”,注意“仓”的写法。

“茫”: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汒”,注意“汒”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书空。

4.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四)理解诗句1.学习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出示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在阴山脚下。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

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敕、勒”等6个生字,会写“阴、似”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敕勒歌》,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敕勒川的辽阔壮美,体会北朝民歌的质朴风格。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敕勒川的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的景色。

引出古诗《敕勒歌》。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阴”是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月”;“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以”。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阴”可以组成“阴天”“阴山”“阴凉”等;“似”可以组成“似乎”“相似”“好似”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引导学生理解“敕勒川”“阴山”“穹庐”“笼盖”的含义,感受草原的广阔和天空的壮丽。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解释“苍苍”“茫茫”“见”的意思,体会草原的富饶和生机。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草原的辽阔壮美和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3.教师提问: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安排了多种方式的古诗朗读,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为理解诗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2.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读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读音并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三、熟读课文,了解诗文。
老师提出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勒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一、课题导入。
课 题:敕勒歌
学 科:语文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206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四、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似、野、苍、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课时目标: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齐背《夜宿山寺》。

2.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并配乐。

课件出示:3.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4.导入新课。

〔1〕介绍《敕勒歌》。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2〕板书诗题。

生齐读诗题并书空。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引领他们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课件出示: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点3名学生朗读。

〔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纠正〕〔5〕齐声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字词。

〔1〕强调易错字音。

①“似、苍〞是平舌音,“庐、笼〞是边音。

②“见〞同“现〞,表示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不读“jiàn〞。

〔2〕摘苹果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苹果树〕〔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川:平地。

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圆顶的帐篷。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古诗阅读教学的起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字词的学习,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奠定了根底。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结合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敕勒歌教案二年级优秀教案

敕勒歌教案二年级优秀教案

敕勒歌教案二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多方式朗读,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大草原的古诗,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视频。

感受大草原的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同桌交流。

指名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教师讲解。

川:指平原。

《敕勒歌》: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笼盖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显露。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教师引导学习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

教师补充: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教师引导学习第二句。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理解《敕勒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生字词。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敕勒川吗?知道敕勒川在哪里吗?2.敕勒川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敕勒川的诗歌——《敕勒歌》。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敕勒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学们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桌或老师请教。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敕勒歌》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拿出生字词卡片,一起读一读,认一认。

2.教师挑选几个生字词,让学生组内讨论,用这些词语造句。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敕勒歌》,感受到了敕勒川的美丽风光。

2.同学们要记住这首诗,回家后向家人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敕勒歌》,谁能背一背?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敕勒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回顾上节课讲解的内容,巩固学生的记忆。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圈出诗歌中的生字词。

2.教师挑选几个生字词,让学生组内讨论,用这些词语造句。

(四)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敕勒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美。

1.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敕勒歌》,感受到了诗歌的美。

2.同学们要继续努力,学会欣赏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敕勒歌》,谁能背一背?2.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些活动,进一步巩固诗歌内容。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敕勒歌》。

该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描绘了敕勒川、阴山下草原的壮丽景色。

教学时,应着重讲解诗文的内容、背景,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2.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解读,语言特色的分析,以及文学价值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敕勒川、阴山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内容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语言特色分析: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敕勒歌》。

2. 分段板书诗歌内容,突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板书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概括《敕勒歌》的内容和意境。

3. 请学生谈谈对《敕勒歌》的欣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内容讲解1. 敕勒川、阴山的历史地理背景:敕勒川是指今天的内蒙古地区,阴山则是位于内蒙古的一座山脉。

讲解时要结合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敕勒川、阴山的地理位置。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天空、草原、骏马、羊群等自然景象,表现了敕勒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的感性认识。
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
朗读活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分组朗读等形式,提高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敕勒歌 》中的人物,通过表演的 形式再现诗歌情境,加深 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根据《敕勒歌》 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创意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表达能力。
诗句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运用的比喻 、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和意境美。
民族文化内涵挖掘
游牧文化
诗歌描绘了北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 场景,体现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如逐 水草而居、骑马射箭等。
自然崇拜
民族精神
诗歌中表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勇敢 、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对于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 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02
03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及作 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 大意。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拓展延伸,了解相关文化 。
第三课时
复习巩固,背诵课文;课 堂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课堂互动不足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互 动交流。未来应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和提问。
教学内容难度把握
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未来应针对学生 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敕勒歌》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敕勒歌》教案

单元名称:第五单元课题:敕勒歌( 1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

2、学习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

3、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景物。

4、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预习】I.教材助读作者、作品简介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二次备课:II.预习自测1、生字敕勒chìlè穹qiónɡ庐见xiàn牛羊天似sì笼盖lǒnɡ2、一词多义敕勒川(平川、平原)川子在川上曰(河流)3、词语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同“现”,呈现。

二次备课:【探究】I.质疑探究课文讲解(一)文章主旨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二)重点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教案:《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敕勒歌》,它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狩猎、牧牛放羊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敕勒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敕勒人的生活场景,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草原风光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美景。

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人吗?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敕勒人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

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描绘的草原风光、狩猎场景、牧牛放羊的画面。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学生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手法。

解答:以《敕勒歌》为例,分析诗歌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5. 随堂练习: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幅草原狩猎图。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作业1:请学生背诵《敕勒歌》。

作业2:请学生课后了解敕勒人的生活方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草原风光狩猎场景牧牛放羊七、作业设计:作业1:请学生背诵《敕勒歌》。

作业2:请学生课后了解敕勒人的生活方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敕勒人的生活和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主学习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需要独立阅读课文《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学习《敕勒歌》的词汇含义及诗歌形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古代文化。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敕勒歌》中的词汇含义及诗歌形式。

3.学生能朗读《敕勒歌》,并将其表演。

三、教学难点1.学生难以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学生难以理解《敕勒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

3.学生难以朗读传统诗歌。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敕勒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2.采用词语解释法来让学生理解《敕勒歌》中的生僻词汇。

3.运用分组朗读法和课堂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诵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首先,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包括内容如下:敕勒是古代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古代中国和蒙古以及西伯利亚地区。

《敕勒歌》是一个描写敕勒人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传统诗歌。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2. 词汇讲解接下来,对《敕勒歌》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讲解,包括内容如下:1.敕勒:古代游牧民族。

2.骊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3.眉峰:眉山,位于四川省。

4.玉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

3. 诗歌朗诵然后,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分组朗诵,要求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配合,清晰地把握每个字的发音和停顿,然后进行整体朗诵。

4. 诗歌表演最后,进行课堂表演。

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表演,每个组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应地表现情感和动作。

六、教学评估1.学生口头答题。

2.学生的朗诵和表演成果。

七、教学资源1.课件:《敕勒歌》课件。

2.图片:《敕勒歌》相关图片。

3.录音:朗读《敕勒歌》的录音。

八、课后作业1.按照老师所给的录音,朗读《敕勒歌》。

2.创作一篇小短文,介绍你掌握的《敕勒歌》知识。

九、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掌握其词汇含义及诗歌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表演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布课优秀教案敕勒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布课优秀教案敕勒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布课优秀教案《敕勒歌》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布课优秀教案《敕勒歌》教学设计与反思1八、敕勒歌教学目标:一、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

二、有情感的朗诵这首诗,感受诗中所刻画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表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裕、广漠和漂亮,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非常喜悦和酷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一、学习11生字。

二、正确、流畅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进程:一、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现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酷爱,令人心潮彭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裕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题目)二、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要紧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要紧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参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诵指导:一、播放示范朗诵动画(听一遍)二、指导朗诵:朗诵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一起朗诵一遍。

3、自由朗诵:能够高声朗诵,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诵要求仿照示范朗诵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4、跟读:放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五、汇报朗诵:找3人单独朗诵,及时指导评判。

四、重点分析:一、请快速把诗朗诵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师:咱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专门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转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述?静态描述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述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动气,尔后同窗们在写作的进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如此咱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敕勒歌教案(优秀5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5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5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

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敕勒歌》优秀教案

《敕勒歌》优秀教案

02
03
04
掌握了《敕勒歌》的背景、作 者及创作过程
理解了诗歌中描绘的北国草原 壮丽富饶的风光
体会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状态和 精神面貌
分析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和审美 价值
延伸阅读: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推荐
《木兰诗》
一首描绘女子代父从军的北朝民歌,展现了木兰的英勇和智慧。
《长歌行》
一首汉乐府诗,以景寄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创作现代版《敕勒歌》,传承经典文化
创作准备
引导学生们了解《敕勒歌》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方式,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同时,提供必 要的创作素材和工具,如纸张、颜料、画笔等。
创作环节
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敕勒歌》为蓝本创作现代版的诗歌或画作。作品可以 是对原诗的现代诠释,也可以是基于原诗意境的创新表达。
要求学生们提前了解并准备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如蒙古族、藏族、
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
02 03
走秀环节
在课堂上举行民族服饰走秀活动,学生们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依次上台 展示。同时,可以邀请其他同学或老师担任评委,对走秀进行点评和打 分。
文化交流
在走秀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分享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服饰背后的故事, 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比赛环节 在课堂上举行朗诵比赛,各小组依次上台表演。评委团根 据朗诵技巧、情感表达、仪态仪表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 评选出优胜小组。
展示个人才艺 在朗诵比赛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展示与《敕勒歌》相关的 个人才艺,如舞蹈、器乐演奏等,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 观赏性。
民族服饰走秀,感受文化魅力
01
民族服饰准备
骑马射箭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 民族擅长骑马和射箭,这 是他们生活和战争中的重 要技能。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敕勒歌》,该诗歌出自《乐府诗集》,属于古代民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生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意境的领略以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具体章节为《敕勒歌》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敕勒歌》,掌握生词、诗句的翻译,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中所表现的豪迈、奔放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略,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重点:生词、诗句的翻译,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领略草原的美丽,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生词解析:讲解诗中的生词,如“敕勒川”、“阴山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敕勒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比较。

7.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草原的诗歌,分享并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诗句,展示诗歌意境4.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心中的敕勒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表达流畅,体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名称:第五单元
课题:敕勒歌( 1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

2、学习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

3、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景物。

4、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预习】
I.教材助读
作者、作品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二次备课:
II.预习自测
1、生字
敕勒chìlè穹qiónɡ庐见xiàn牛羊天似sì笼盖lǒnɡ
2、一词多义
敕勒川(平川、平原)

子在川上曰(河流)
3、词语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同“现”,呈现。

二次备课:
【探究】
I.质疑探究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二)重点语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

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三)文章思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四)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包含了热爱自己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首先,这样的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即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的热爱之情。

穹庐,即蒙古包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蒙古包的方便搬迁成了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天空大地,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见出草原人对自己家园的热爱的情感。

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表现了赞美草原、赞美家乡的自豪情感。

草原的空旷使四向所见皆如此,而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既特别高远又特别亲近,就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笼盖着四野。

也恐怕只有无比辽阔的草原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和想象。

显然,这样的感觉和想象,充满了赞美自己的草原、自己的家乡的自豪之情。

第二题(突出草原的瀚海苍茫。

“见牛羊”句见人,给人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从课文的注释中可以知道,“天苍苍,野茫茫”可以理解为天地苍茫一片,旷远迷茫,这正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

参见下课《静默草原》:草原的辽阔使人觉得“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这是读者能自然产生的并且是富有生机的联想。

而且这些牛羊原先藏在草丛中,可见草的丰茂,一片壮阔草海;一有风吹草动就随处呈现牛羊,又可见牛羊的众多,这真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

就这一句不仅给了我们人类在此生息的信息,而且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生机、活力。

更重要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对比下,是在强调、渲染广大草原的旷远辽阔,似乎只剩下苍茫自然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对比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 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 犹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 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第二问,能注意对比,说出上述三点感觉中的一点即可。

第三题
第1句的“见”通“现”,意为出现、显现。

上古无“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做“见”。

第2、3句的“见”都是看见、看到、见到的意思。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之意。

Ⅱ知识网络
敕勒川,阴山下。

有动有静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热爱家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次备课:
【当堂训练】
1、生字
敕勒chìlè穹qiónɡ庐见xiàn牛羊天似sì笼盖lǒnɡ
2、一词多义
敕勒川(平川、平原)

子在川上曰(河流)二次备课:
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